1、 1超前地质预报施工作业指导书1.目的开展综合超前地质预测预报,查明隧道破碎带等不良地质情况,确保隧道施工安全。2.编制依据1.1 国家及铁道部现行的客运专线设计暂行规定、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施工技术指南、安全技术规范;高速铁路隧道工程施工指南 、 高速铁路隧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 、 铁路隧道监控两侧技术规程 。1.2 经审核合格的施工设计图纸、设计文件、设计数据。 1.3 建设单位组织的设计技术交底纪要及有关文件、通知。3.适用范围适用于、级围岩段隧道工程。4.作业准备隧道围岩是复杂多变的,不良地层结构会导致隧道坍塌,涌水等事故的发生,为了保证隧道安全施工和工程质量,在设计勘测资料和理论
2、分析的基础上,应将超前地质预测、预报纳入正常施工工序中,作为隧道“信息化”施工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形成制度,做好预测记录和分析总结,并根据隧道的长度和地质情况采用适宜的预报方法。5.技术要求根据地质复杂程度分级,对不同地段进行地质预报分级,不同类型和级别的地段采用不同的预报方法。5.1地质预报分级根据地质灾害对隧道施工安全的危害程度,将地质预报分为以下四级:A 级:存在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的地段,如大型暗河系统,可溶岩与非可溶岩接触带,软弱、破碎、富水、导水性良好的地层和大型断层破碎带,特殊地质地段,重大物探异常地段,可能产生大型、特大型突水突泥地段,诱发重大环境地质灾害的地段,高地应力、瓦斯、天然
3、气、放射性问题严重的地段以及人为坑洞等。2B 级:中、小型突水突泥地段,较大物探异常地段,断裂带等。C 级:水文地质条件较好的碳酸盐岩及碎屑岩地段,小型断层破碎带,发生突水、突泥可能性较小的地段。D 级:非可溶岩地段,发生突水突泥可能性较小的地段。5.2不同地质风险地段预报方式A 级:采用地质素描法、地震波反射法、地质雷达探测法、红外探测法、超前水平钻探、掌子面地质素描等手段进行综合预报,首先以地质素描法进行长距离预报,然后采用中长距离地震波反射法和短距离物探法相结合进行预报,同时进行超前水平钻探检查。B 级:采用地质素描法、地震波反射法辅以地质雷达探测法、红外探测法、进行必要的超前水平钻探,
4、当发现局部地质条件复杂时,按 A 级要求实施。C 级:以地质分析法为主,对重要的地质地层界面断层或物探异常地段可采用地震波反射法进行探测,必要时采用红外探测和超前水平钻探。D 级:采用地质分析法。6 施工程序与工艺流程6.1施工程序根据铁路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技术指南采用地质素描方法、钻探方法、物探方法相结合,长距离、中长距离、短距离预报相结合的综合预测预报手段。长距离地质预报主要采用地质分析法或地震波反射法,根据设计提供的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围岩级别、储水构造、富水规模、岩溶发育规律及特征、其它不良地质及特殊地质发育情况进行宏观预测预报,预报距离一般 100m,并根据揭示情况进行不断的修正。中长
5、距离预报是在长距离预报的基础上采用红外探测法或超前水平钻探法等对掌子面前方 30100m 范围内的地质情况作进一步的预报,如对不良地质体的位置、规模、性质作较为详细的预报,粗略的预报围岩级别和地下水情况等。短距离预报是在中长距离预报的基础上采用地质雷达和加深炮孔探测法等进行预报,探明掌子面前方 30m 范围内地层岩性、地质构造、不良地质及地3下水出露情况等,对可能有突泥、突水和其它不良地质情况的地段应进行钻孔验证。6.2工艺流程根 据 设 计 文 件分 析 区 域 性 地 质 资 料地 质 素 描 法地 震 波 反 射 法分段确认进一步判断确定预测对象及测程长 距离 100m中 长距 离30
6、100m短距 离 30m红 外 探 测 法超 前 水 平 钻 探地 质 雷 达 探 测 法加 深 炮 孔初 步 确 定 不 良地 质 体 的 厚 度和 范 围有无按 原 施工 组 织方 案 进行 施 工按 测 程 、 用 不 同方 法 相 互 验 证 :断 层 破 碎 带 、 溶洞 、 膏 溶 角 砾 、洞 穴 、 突 水 涌 泥 、含 水 构 造 等 规 模及 位 置制 定 施 工 方 案及 抢 险 预 案 、准 备 物 资 、 机械 等准 确 测 定 断 层 破碎 带 、 膏 溶 角 砾 、洞 穴 、 突 水 涌 泥 、含 水 构 造 等 规 模及 位 置 、 重 视 侧后 方 的 溶 洞
7、 、 涌水实 施 施 工 方 案检 验 远 程 预 报 的 准 确 性检 验 中 程 预 报 的 准 确 性信息反馈有无超前地质预报工艺流程47.施工要求超前地质预报方法表地质超前预报的方法预测预报手段 仪器 预报内容预报频率及计划地质分析法地质素描罗盘仪、地质锤、放大镜、皮尺等简单工具主要对开挖面围岩类别、岩性、围岩风化变质情况、节理裂隙、产状、断层分布和形态、地下水等情况进行观察和测定后,绘制地质素描图,通过对洞内围岩地质特征变化分析,来推测开挖面前方的地质情况。地质素描在每次开挖后进行TSP 技术TSP203 超前预报仪重点探查规模较大破碎带、裂隙发育带等。 每隔 100m用 TSP20
8、3探测一次探地雷达周边探测SIR10B 型地质雷达重点进行隧道周边的地质体探测,查找隧道周边隐伏的地质破碎带及其它不良地质体,防止开挖通过后,隧道顶板、底板及侧壁出现灾害性的突水突泥。每隔3040m 内物探法红外探测法 红外探水仪根据构造探测结果,趋近不良地质体和地质异常体时,利用便携式红外线探水仪进行含水构造探测。当洞内个别区段渗水量较大时,亦用红外探水仪探测预报,探明隧道周边隐伏的含水体。每隔20m30m对掌子面进行一次含水构造探测水平钻孔法超前地质钻孔水平超前地质钻机施工中将超前钻孔作为主要的探测手段,用以验证超前地质预报的精度,并直接探明涌水压力及其含量。水平超前钻深孔孔径为 108m
9、m,中孔孔径为 50mm。每次钻孔深度3050m,必要时进行取芯分析。加深炮孔探测法 长炮孔 风钻可用于各种地质条件下隧道的地质超前探测,尤其适用于岩溶发育区。孔深较爆破孔(或循环进尺)深 3m 以上根据现有的地质勘测资料,对隧道不良地质段进行补充地质探查。在隧道工作面按照“由远至近,逐步加密”的方法进行探测。7.1地质素描5开挖后通过对围岩类别、岩性的判断,围岩风化程度、节理裂隙、产状、断层分布和形态,地下水等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情况进行观察和测定后,绘制剖面、平面地质素描图,并结合位移量测和超前地质预测、预报资料来判断前方地质情况,据以指导施工。7.2地质雷达探地雷达(Ground Pene
10、trating Radar 简称 GPR)用于浅层地质结构、构造、岩性、物性检测的新技术。它以超高频脉冲电磁波为震波,多以自激自收的形式,可采用连续、间断两种方式探测地下介质分布的一种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具有快速、无损、连续检测、实时显示等特点。用于探测地下十几米深处内的地层介质分布、目标详查、缺陷检测、病害调查等。电磁波通过天线向地下发射,遇到不同阻抗介面时,将产生反射波和透射波。接收机利用分时采样原理和数据组合方式,把天线接收的信号转化为数字信号,主机系统再将数字信号转化为模拟信号或彩色线迹信号,并以时间剖面的形式显示出来,供人判释。它主要配合地震反射法,通过测定与岩溶含水性有关的介电常数的
11、变化探测充水的地质体,如含水的断层、岩性界面和溶洞等。它对隧道底板、边墙、隧顶外围岩的不良地质探测效果最好。隧道衬砌检测时雷达天线紧贴隧道衬砌表面,按所需测线连续滑动,可采用打标和测距两种方式进行定位,空间采样率由系统设置和天线滑行速度确定,雷达主机实时记录每个测点的时距曲线,即时间深度和振幅值,汇集不同测定的时距曲线就构成了一条雷达剖面。 7.3 TSP地震波法TSP(Tunnel Seimic Prediction)其原理是通过小药量爆破所产生的地震波信号沿隧道左侧或右侧以球面波的形式传播,岩层中存在的断层或性质不同的岩层界面将使波的传播发生某些变化:一部分信号在其处发生反射,反射回的信号
12、被高精度的接收器接收,而其它信号继续向前传播。若声波在岩石中的传播速度已知,通过分析反射声波所需的时间,就可以计算出不连续界面的具体位置。最终显示屏上会显示出断层与隧道轴线相交所呈现的角度及距掌子面的距离。7.3.1 施工准备6确定 TSP 测量剖面:从已开挖的隧道断面确定岩层走向,一般炮孔布置在断层与侧帮首先相交的一侧;若地质情况特别复杂,最好两侧帮都布置炮孔。测量剖面坐标系的确定:接收器距掌子面的距离一般为 55m,X 方向与隧道轴线平行,三维坐标以左手法则确定,可将零点固定在接收器位置,基准面高出底板 11.5m。孔位标定:接收器距第一个炮孔 1520m;各炮孔相距 1.52.0m,距离
13、可小不能大。炮孔一般为 24 个,最少不得少于 18 个。X 轴与炮孔同侧。7.3.2钻孔接收器钻孔:数量 2 个,两帮对称布置,离地 1m,孔径 4345mm,孔深2m。用环氧树脂固结时上仰 510,用水泥固结时下倾 10。爆破钻孔:数量 24 个,特殊情况下不得少于 18 个,离地 1m,孔径2045mm,孔深 0.82.0m,一般为 1.5m,下倾 1020。孔位标定:钻孔完成后,用附件箱中的水平测量仪和钢卷尺量取孔口与隧道轴线、里程的相对位置,钻孔的斜度、深度,并换算成三维坐标值输入电脑中。7.3.3 安装套管试孔:将没有拆封的四方圆角钢管(见图)插入孔内,以能自由转动为准,否则需扩孔
14、。20m231.5m下倾1020上仰510 接收器孔炮孔1m隧道平面25mm29.8mm35mm7插管:准备好适配器,适配器一端为六棱孔,另一端为四方形孔与通用钎尾焊为一体,长度不大于 0.7m。孔内装入锚固剂(树脂或砂浆) ,插入套管(有字的方口朝外) 。揭开管口护盖,依次安装连接器(一端为六棱柱,另一端为四方柱) 、适配器、风钻。用风钻旋转推进套管并搅拌锚固剂,套管顶到孔底(外露10cm)后卸去适配器、风钻。锚固:迅速用连接器的手柄调整套管,使管口的“V”形槽口连线呈水平线,标“groove”朝向掌子面,盖好管口护盖,在此期间不得扰动套管。标定;约 510min 后锚固剂凝固,用水平测量仪
15、和钢卷尺测出套管的斜度(上仰为,下倾为) 、孔口三维坐标,将各参数输入电脑。7.3.4 安装接收器檫洗套管:揭开管口护盖,在清洁杆或测试器杆的垫圈上喷涂清洁液,捅入套管内檫洗干净。连接接收器:整个操作过程要小心、谨慎。打开包装箱,接收器由三节长 670mm 的杆体组成,可以边插边连接。传感器似四棱纺锤形,与套管内壁密贴,插入套管时圆形(黑色)磁铁朝向掌子面。推入一定深度后,轻轻连接延长节,先连电缆芯,后拧连接套。同样连好后座部分。7.3.5 系统安装在接收器附近选择合适的操作地点,用配套电缆将记录单元与接收器连接;记录单元与触发盒连接;触发盒与起爆器连接;从起爆器牵出两根带线夹的引爆导线。启动
16、记录单元:按下控制面板上标有“电源”的黑色按钮,电源指示灯亮;橙色控制灯“Bucy”也亮一会儿,表示整个装置运行状态正常。噪声检测:在每组爆破记录开始时,启动电脑进入 MS WindowsNT 环境,双击 TSPwin 图标即启动 TSPwin 程序,噪声检测会自动进行。7.3.6 装药和封孔8测试正常后开始装药,每孔装硝铵乳化炸药 100g,8瞬发电雷管引爆。装药后向炮孔内灌水密封,发出警戒命令,连接雷管引线与起爆导线。7.3.7 起爆与数据采集启动笔记本电脑进入 TSPwin 界面的噪声检测对话框,控制面板上 “准备爆破” 的绿色信号灯发亮,同时触发盒和起爆器上的绿色信号灯也发亮。逆时针转
17、动起爆开关充电,待红灯亮时再次发出警戒命令,爆破点有回应 “好”时,顺时针转动起爆开关,炸药爆炸,记录单元立即启动,绿灯熄灭。地质数据从记录单元的存贮器输入到笔记本电脑的存贮器中,在这个过程中,控制面板上的橙色控制灯一直亮着,所记录的数据将以地质轨迹线显示。爆破从靠近接收器的第一个炮孔向掌子面逐孔进行,24 炮全部爆完和采集数据共需 3045 分钟,期间掌子面必须停止一切有声响的作业。起爆与数据采集完成后,拆除连接电缆,小心、谨慎地逐节抽出接收器,并随手盖好护盖、装箱。7.3.8 数据分析及成图判释此项工作在室内进行。TSPwin 软件可同时打开多个文档,按其软件手册的操作程序,以人机对话方式
18、进行,从工具栏或菜单栏发出命令,即可得到距掌子面 100m 以内不同界面的剖面图及有关参数,并可演示动画三维图,以此判释掌子面前方的地质状况。7.3.9 预报效果检查通过 TSP203 超前地质预报系统,只能概略判释与隧道轴线基本正交的不同介质(岩性、含水量等)的分界面,但隧道不同、围岩不同,会有不同的结果,不可一概而论。这就要求地质预报人员,对开挖后的隧道作地质素描,与TSP203 的成图对比,分析差异、总结经验,才能提高超前地质预报的准确率。7.4红外探测法地下水的活动引起岩体红外辐射场强的变化,探测掌子面或洞壁四周的这种变化,可以推测是否有隐伏的含水体。该法测量快速,施工干扰小,但无法9
19、预报水量和含水体的具体位置。7.5超前地质钻孔探测在以上手段预报的基础上,为保证施工安全,采用超前地质钻孔对不良地质体发育范围与形态进行勘测,以便为制定合理的施工措施提供准确的依据。超前钻孔在开挖面布设,共布设 4 个,其中 2 个位于上部拱腰,另 2 个位于边墙部位。超前钻孔采用地质钻机施做,钻孔直径为 75mm,外插角 35。钻孔长度控制在 3050m 范围,每循环搭接长度不5m。7.6加深炮孔探测钻孔在开挖面布设,孔数和孔位根据开挖断面大小和地质复杂程度确定。钻孔采用风钻施做,钻孔直径 32mm,垂直岩面打入。钻孔长度控制在 35m范围。8.劳动组织劳动力组织方式:采用架子队组织模式。施
20、工人员根据施工方案、机械、人员组合、工期要求合理配置。单工作面人员配备表负责人 1 人技术主管 1 人专兼职安全员 1 人工班长 1 人开挖工 3 人技术、质检、测量及试验人员 24 人机械工、普工 6 人9.材料要求检测所需材料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10.设备机具配置单工作面主要施工机械设备配置表地质罗盘 1 个 TSP203 地质预报系统 1 套SIR10B 地质雷达 1 台 HY300 红外探水仪 1 台KQJ100 水平超前地质钻机 1 台 风钻 4 台11.安全及环保要求根据综合地质预报手段获得的地质信息,经综合分析,及时提出地质预报资料,作为制定或修改施工方案的依据。10超前的地质情
21、况与预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及时总结经验,指导和改进地地质预报的结果应体现出及时性,有异常情况时应及时通知决策部门和设计单位,及时采取措施,使不良地质体始终处于可控状态;在预报前方地质情况正常的情况下,亦应将预报结果及时通知决策部门和施工单位,使其安排正常施工工序,组织正常施工生产。地质预报结论应有书面报告,并及时交由决策部门和施工单位,对所有预报资料应存档备查。施工过程中应将实际开挖纳入地质预报工作。11目 录1.目的 12.编制依据 13.适用范围 14.作业准备 15.技术要求 15.1 地质预报分级.15.2 不同地质风险地段预报方式.26 施工程序与工艺流程 26.1 施工程序.26.2 工艺流程.27.施工要求 37.1 地质素描.47.2 地质雷达.47.3 TSP 地震波法.57.4 红外探测法.87.5 超前地质钻孔探测.87.6 加深炮孔探测.88.劳动组织 89.材料要求 910.设备机具配置 .911.安全及环保要求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