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考物理计算与简答题的一般突破方法学法指导 2010-12-08 10:45:00 阅读 11 评论 0 字号:大中小 订阅 计算题与简答题是中考的一种必考题型,在中考中所占分值较大。因为其不仅要求有正确的答案,还要求解题过程规范、语言描述准确。所以在解答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认真理解题意。为了便于打开思路,对试题所描述的物理过程形成清晰的认识,经常需要画出受力分析图、电路图或根据题意将“ 题干” 中的一些信息迁移到图形上,从而 “题形结合”形成一个直观的整体(如:例 1)。2.注意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在物理试题中经常出现一些诸如“ 光滑”、“静止” 、“漂浮”和“ 家庭电路”等常见关键词,
2、它们隐含的条件分别是“ 不考虑摩擦力” 、“二力平衡” 、“ 浮力等于重力”和“电压为 220V” 等,我们在审题时只有抓住这些“题眼 ”,才可能使问题得到顺利解决(如:例 2)。3.明确所求逆向思维。有些计算题的题干很长,甚至还有一些“ 干扰条件”包含在其中,这时候,如果从条件入手短时间不容易打开思路,而抓住所求量,联想相关的物理公式,逆向思维,往往会势如破竹,使问题迎刃而解。4.关注细节问题。如单位要统一;相同符号所代表的几个物理量要用不同下标予以区别;每个公式的适用条件,不能乱套公式;注意“ 同一性” ,即公式中的各个物理量要对应 “同一物体”和“ 同一时刻”等。5.对结果进行检查或初步
3、判断。求出计算结果后,并非大功告成,如果时间允许,还要审查计算结果,看是否有错误或漏答。即使时间紧张,也要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初步判断。例如,有同学在计算一瓶上标有“5L“ 字样,密度为 0.92103kg/m3 的“ 金龙鱼“牌食用调和油的质量时,得出 4.6103kg 的答案,如果联系实际稍加分析,就会发现其不合理性。典例分析:【例 1】 (05.嘉兴)如图,在一根横跨河流两岸的硬塑料管内穿有三根完全相同的电线。为了辨别哪两个线头为同一根导线的两端,可以用图示的测通器来测试,其操作过程如下:连接 A 和 B,将测通器的 m 连接在 D 上。当 n 连接 F 时小灯泡发光,连接 E 时小灯泡不
4、发光。由此可以确定 为同一导线的两端(填字母,下同)。为了弄清另两根导线的两端,可连接 A 和 C,测通器的一端必须与 相连时,另一端只需接触一根导线就能将两两根导线辨别开。【解析】本题由于题干中的“硬塑料管内穿有三根完全相同的电线 ”以及“测通器”使学生感觉异常复杂和陌生,所以许多同学甚至对照答案都无法理解。根据题意“连接 A 和 B,将测通器的 m 连接在 D 上当 n连接 F 时小灯泡发光”,动笔将“ 题干 ”中的一些信息迁移到图形上,再根据“ 当 n 连接 F 时小灯泡发光” ,很容易判断没有连接如电路的 C、E 为同一导线的两端。【解答】C、E E【例 2】 电动自行车是一种常见的交
5、通工具,使用前要先对车上的蓄电池充电。骑行时,蓄电池对车上的电动机供电,电动机为车提供动力。下面方框中如图所示的某种品牌电动自行车的一些主要技术参数:整车净重 80Kg;最高车速 45Km/h;蓄电池的电压 48V;轮胎能承受的最大压强 2105Pa;蓄电池类型为铅酸蓄电池;车轮直径 40cm;一次充电储存的电能 3.5106J;行驶噪声62dB。(1)若该车在行驶过程中轮胎与地面接触的总面积为 1.510-2m2,那么其载重量最大不能超过多少千克?(取 g=10N/Kg) (2)若该车以 10m/s 的速度匀速行驶时,受到的阻力为 50 N,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效率为80%,求该车充一次电后,
6、以所述情况行驶时,最多能行驶多远?此过程中电动自行车的工作电流是多大?(3)如果充一次电消耗的电能为 1Kwh,充一次电自行车可连续行驶 50 千米,照明用电的电费约 0.5 元 / Kwh,摩托车行驶 100 千米耗油 2.5 升,油价约 4.5 元 /升,请通过计算说明使用电动自行车与摩托车哪种更经济?【解析】 这道物理题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贴近实际生活,符合新课标;另外,这道题考查的知识面广,涉及到的物理知识多,不仅能考查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还考查了学生解题思维是否严谨,能否灵活选取公式,选择最恰当的解题方法。解题思路:首先找出技术参数中有用的已知条件。如:整车净重:80Kg;蓄电池
7、的电压:48V;一次充电储存的电能 3.5106J;轮胎能承受的最大压强 2105 帕。在第一问中,根据 F=Ps,可求出最大压力即总的重力,再根据 m=G/g,求出总质量。但要注意总质量中还包括车的质量。在第二问中求电流时注意,电流所做的功是总功,而本题中的总功机械功,有的同学容易把机械功当做电功去做。第三问的方法很多,可比较行驶相同距离两辆车各需花多少钱;或比较花同样的钱两辆车可分别行驶多远的距离,要用语言描述清楚。【解答】(1) F=Ps=2105 Pa1.510-2 m2=3000 Nm=G/g=3000 N10 N / Kg =300 Kg最大载重量为 300 Kg -80 Kg =
8、220 Kg(2)W 机械=W 电80%FS= W 电80%50 牛S=3.5106J80%S= 56000 m =56 Kmt=S/v=(56000/10 )s =5600sW=UIt即:3.5106J=48VI5600s 得:I=13A(3)由题知,电动车充一次电可行驶 50 Km,需花费电费:0.5 元/ Kwh1 Kwh =0.5 元摩托车行驶 50 Km 耗油 2.5/2=1.25L,需花费:1.25 升4.5 元/L=5.625 元0.5 元,所以使用电动自行车更经济。【例 3】 一种厕所不便桶水箱结构如图 (图中略去了向水箱中注水装置)出水口上的橡胶盖是空心的,放水时它漂浮在水面
9、上,水从出口流出,如图 a,随着水的流出,水面下降,直到橡胶盖盖住出水口,放水过程结束,注水过程中和注满水后,橡胶盖都盖住出水口,如图 b。 (1)请你判断,图 a 空心橡胶盖所受的重力与它所受的浮力大小关系。(2)请你说明,图 b 中为什么橡胶盖能紧紧地盖住出水口而不浮起。(3)这种装置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每次便桶都要用掉一箱水,为节约用水,请你对橡胶盖做些改造,使得按下手柄时橡胶盖抬起放水,放开手柄后橡胶盖能立即盖上出水口,停止放水。【解析】抓住空心橡胶盖“漂浮在水面上 ” 这一隐含条件,根据物体漂浮的条件“浮力等于重力” 判断(1)中的关系; 根据浮力产生原因说明(2);要使放开手柄后橡胶盖
10、立即盖上出水口,橡胶盖要满足“下沉” 的条件。【解答】(1)图 a 中放水时空心橡胶盖漂浮在水面上,所以它所受重力与浮力相等。(2)图 b 中注水过程和注满水后橡胶盖能紧紧盖在出水口是因为橡胶盖与出水口紧密接触,此时橡胶盖下部没有水,不受水对它向上压力,所以不受浮力,则在其自身重力和上部水向下压力的作用下会盖住出水口而不浮起。(3)若要使放开手柄后橡胶盖就立即盖上出水口,橡胶盖就要下沉,重力要大于浮力,因此要将橡胶盖适当加重,如配重物,或在橡胶盖内心部分注入沙粒等。中考物理实验题的一般突破方法学法指导 2010-12-08 10:43:14 阅读 11 评论 0 字号:大中小 订阅 中考实验题
11、是制约许多同学物理难以取得高分的“瓶颈” ,这其中主要原因是大多数同学动手实验的机会很少,所以对许多实验现象和过程缺乏感性认识,另外在解答实验题时由于没有掌握一般的方法和技巧,导致思路混乱,甚至无从下手。实验的题型从不同角度分类有多种。这里主要介绍几种常见类型及其解答的一般方法。 1.基础测量型实验。主要考查基本测量工具的正确选用、使用、读数;重要的演示实验、学生实验中器材或装置的名称及用途(如:例 1)。2. 典型测定型实验。其中密度、并联电路电流、串联电路电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小灯泡电功率的测定,伏安法测电阻,向来都是中考的重点实验。对于这类实验题首先要明确实验目的,然后联想所学过的公式
12、规律,如密度公式、测定小灯泡电功率的实验原理等,对于这类实验重点应放在掌握每个实验的原理、设计思路、操作步骤,记录表格的设计,关键器材在实验中的作用以及是否需要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如:例 2)。3.科学探究型实验。一个完整的探究型实验,首先是对某物理现象提出猜想,然后依据一定的思想方法确定实验方案,选择实验器材,进行实验研究,最后还要对实验中得到数据或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归纳,从而得出结论。一般中考题中只考整个过程的一部分,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对“ 提出问题”要素的考查(2)考查“ 猜想与假设”要素 ;(3)考查“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要素;(4)考查“ 分析论证”要素;(5)考查“ 评估
13、”要素 ;(6)对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和方法的考查(如:例3-6)。典例分析:【例 1】 图示是我们实验用的天平,放在水平工作台面上,砝码盒中配备的砝码有 50g、20g、10g、5 g 等。现有一质量待测的物体,估计其质量在 30g 左右。请将以下实验操作补充完整:(1)把游码移到标尺的 ,观察指针的偏转情况,通过调节 ,使天平横梁平衡;(2)把物体放人左盘,用镊子夹取 g、 g 砝码各 1 个放入右盘中,若指针右偏,则应取下 g 砝码,加上 g 砝码同时调节游码,直到天平平衡;(3)将右盘中砝码的质量与标尺上游码所对应的质量值相加,即是待测物体的质量。分析:本题考查天平的使用方法,属于基础测
14、量型实验,在答题过程中的错误主要是:(1)空 1 写成“零” 或 “零度 ”等不规范形式,(2) 中由于没有抓住“估计其质量在 30g 左右” 的关键词,导致失分。答案:(1)零刻度线 平衡螺母 (2) 20g、10g 10g 5 g 【例 2】 (2007钦州市) 灵山县是全国著名“中国奶水牛之乡”。学习了密度知识后,由小陶等同学组成的物理兴趣小组准备测量牛奶的密度。他们选取的实验器材有:牛奶、量筒、天平(带砝码)、烧杯。【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方案 A:(1)用调节好的天平测量出空烧杯的质量 m1;(2)向烧杯中倒入一些牛奶,测出它们的总质量 m2,则这些牛奶质量为 ;(3)再将烧杯中的牛奶
15、倒入量筒中,测出牛奶的体积V1;( 4)计算出牛奶的密度 。方案 B:(1)用调节好的天平测出装有适量牛奶的烧杯的总质量 m3;(2)将烧杯中的一部分牛奶倒入量筒中,记录量筒中牛奶的体积 V2;(3)测出烧杯及剩下牛奶的总质量 m4;(4)计算出牛奶的密度 = 。(用 m3、m4、V2 表示)【评估与交流】通过分析交流上述两种方案后,你认为在方案 中,牛奶的 (选填“ 质量”或“体积” )测量误差较大,导致牛奶密度的测量值比真实值偏 (选填“大” 或“小” )。分析:测液体密度的原理公式是 ,只要测出液体的质量和液体的体积即可,总体看其测量先后有两种:先测质量再测对应的体积;先测体积再测对应的
16、质量。而测液体质量有两种程序:一种是先测空杯质量,再测空杯和液体的总质量,两者之差即杯中液体的质量。另一种是先测空杯和液体的总质量,再将液体倒下测空杯质量,两者之差即杯中液体的质量。前一种方法在测对应体积时会出现误差,因为总有一些液体沾附在杯壁上,测得体积会偏小。后一种测质量的方法已经把沾附的液体质量减去了,倒入量筒中的体积与对应的质量相等,这样正好避免了沾附液体引起的误差。 答案:(2)(m2-m1),(4)(m3-m4)/V2 ,A ,体积,大。【例 3】 (05.宿迁)为精确测量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的高度,2005 年中国科学院组织科考队利用现代测量技术对喜马拉雅山主峰峰顶进行重新测量。测
17、量考察中,科考队员们戴着墨镜,身穿防寒羽绒服,背着氧气瓶,手拿尖头冰镐,脚蹬防滑靴。他们不畏艰难险阻,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在 5 月下旬完成了测量任务。根据以上情景,请你提出两个问题,并从物理学角度加以简答。例:问题:科考队员为什么要使用尖头的冰镐?简答:使用尖头冰镐,可以增大对封冻雪地的压强。问题 1:_ 。简答:_。 问题 2:_ 。简答:_。分析: 本题是对“提出问题”要素的考查,要求学生在审题过程中要发现“和物理知识有关“ 的关键词句,然后提出猜想并进行简答,答案:如:(1)为什么他们要戴墨镜呢?(高山上白雪皑皑,阳光反射强烈,戴墨镜可防止强光伤眼);(2)他们为什么要背氧气瓶呢?(高山
18、上气压低,空气稀薄,缺氧);(3)防寒羽绒服有什么作用?(高山上气温低,羽绒是热的不良导体,可起到保暖作用);(4)防滑靴有什么作用?(防滑靴可增大摩擦,便于蹬山)等。【例 4】 (04.南通)某兴趣小组在研究马铃薯在水中的浮沉情况时,通过往水中加盐,终于使马铃薯漂浮在水面上。由于时间关系,当时并没有及时收拾实验器材,几天后他们来收拾时,惊奇地发现原来浮在水面的马铃薯又都沉在容器底部啦。他们决定对这一现象进行了研究,并对此现象提出了以下几种猜想:猜想 1:可能由于水的蒸发,盐水的密度变大,导致马铃薯下沉;猜想 2:可能是马铃薯在盐水中浸泡几天后质量变大,导致马铃薯下沉;猜想 3:可能是马铃薯在
19、盐水中浸泡几天后体积变小,导致马铃薯下沉;经过一番讨论,他们马上否定了猜想 1,你认为他们否定的理由是:_ 。接着他们就猜想 2 和猜想 3 进行了如下的实验操作: 取三块马铃薯,编上 A、B、C 号,分别测出其质量和体积; 配制一大杯盐水; 将三块马铃薯放在盐水中,使其漂浮,几天后发现马铃薯都沉在容器底部,将其捞出、擦干,分别测出其质量和体积。实验数据如下表: 马铃薯的编号 质量/g 体积/cm3放入盐水前 在盐水中下沉后 放入盐水前 在盐水中下沉后A 44.8 39.2 40 33B 56.1 48.8 50 41C 77.3 67.9 69 57请分析上述实验数据后回答:猜想 2 是 _
20、(选填:“ 正确”或“错误”)的;你认为导致马铃薯下沉的原因是_。分析:本题涉及到往水里加盐使马铃薯浮起来的实验。对于这个实验,我们都很熟悉。但此题涉及到的探究并不是简单地重复一下这个实验,而是在几个方面都有了新的特点。第一个特点:探究是从做马铃薯实验时出现一个意外现象开始的,也就是从“为什么原来浮在水面的马铃薯,几天后又都沉到了水底” 这个疑问开始的。强调这一点很有必要,因为在真正的科学探究中,很多研究的课题也是这样从疑问产生的。第二个特点:第一个猜想,学生通过讨论就排除了。试题的命制抓住这一点,是有重要意义的。因为无论是在实际的科学探究中,还是探究性教学中,并不是所有猜想都要用实验检验,有
21、的猜想,可以通过充分讨论和论证加以否定。第三个特点:对于第三个猜想,“可能马铃薯在盐水中浸泡几天后体积变小,导致其下沉” ,实验表明,情况不是这样的,而是“在盐水中浸泡后,马铃薯密度变大,导致马铃薯的下沉” 。这样命题,更反映了科学探究的本质。答案:盐水密度增大,马铃薯会上浮而不会下沉,与现象不符。 错误由表中数据分析马铃薯的密度增大,大于盐水的密度,导致马铃薯下沉。【例 5】 (04.宜昌)已知 1 标准大气压的值约为 105Pa。小明同学想通过实验探究大气压究竟有多大,他设计的实验方案是将蘸水的塑料挂钩的吸盘按在光滑水平桌面上,挤出里面的空气,用弹簧测力计钩着挂钩缓慢往上拉,直到吸盘脱离桌
22、面。记录刚刚拉脱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就是大气对吸盘的压力,再设法量出吸盘与桌面的接触面积,然后算出大气压(如图所示)。他选择的实验器材是:量程为 5N 的弹簧测力计,底面积为 5cm2 的吸盘。(1)这种通过测量拉力和接触面积来计算大气压强的方法是否可行?(2)如果上述实验方案可行,小明同学选择的器材能否测出大气压的值?请你进行分析和评估。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是否具备对一个探究实验进行科学、合理地解释、评估的能力。不但能运用学过的物理知识解决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还要能对解决问题的实验设计、实验过程、实验结论给出合理的分析和评估,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23、站在评判者的高度对实验进行论证分析和科学评估。【例 6】 (04.安徽)人们常用推理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在研究物体运动状态与力的关系时,伽利略通过如图(甲)所示的实验和对实验结果的推理得到如下结论:运动着的物体,如果不受外力作用,它的速度将保持不变,并且一直运动下去。推理的方法同样可以用在“ 研究声音的传播” 实验中。如图(乙)所示的实验中,现有的抽气设备总是很难将玻璃罩内抽成真空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你是怎样通过实验现象推理得出“ 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这一结论的?分析: 在学习中不断渗透研究物理问题的科学方法也是研究性学习的一项重要任务。本题通过具体的伽里略斜面实验和伽利略的科学推理,属于
24、对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和方法的考查,在学生了解了这一研究方法后,很容易能得出如下的科学推理:玻璃罩内的空气越稀薄,在外面听到的铃声越小;如果玻璃罩内被抽成真空,则电铃的振动不会再传到外面,即“真空不能传声” 。答案: 随着罩内空气的不断抽出,听到铃声越来越弱,可以推理“ 假如罩内被抽成真空,将不能听到铃声” ,由此可以推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这一结论.中考物理作图题的一般突破方法学法指导 2010-12-08 10:40:40 阅读 18 评论 0 字号:大中小 订阅 作图题一般指根据题目的要求,完成相应的作图。作图能力是物理学的基础能力之一,各省市每年中考中均有考察,并且在高中阶段的学习中
25、,作图往往对物理问题的理解很有帮助。然而从中考阅卷情况看,该类题学生失分情况比较严重。这说明在日常教学中,许多老师和学生作图的基本技能重视不够。 考查类型考查内容 解题指导光学作图(1)根据要求作出入射或反射光线 (2)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作出物体的像或平面镜的位置 (3)根据给定的入射光线和出射光线,在虚框内填适当光具 (1)注意“箭头” 方向 (2)平面镜成像一定要画成“虚线” (3)根据入射光线与出射光线在光具同侧判定面镜或透镜;根据出射光线变得会侧、异聚或发散判定凸透镜或凹透镜 力学作图(1)画重力、浮力或;二力平稳时物体受力的示意图(2)画力臂 (3)组装滑轮组 (1)注意点:究竟画哪
26、个物体所受力;画物体哪个(些 )力;抓住 “力的三要素” 学,规范的作图;(2) 三部曲: 描出支点; 用虚线描画力的作用线;从支点向力的作用线作垂线(3)关键:动滑轮承担的重物的绳子股段数;绳子起点和;绳子自由端方向电学作图 (1)根据实物图画出电路图 (2)根据电路图连接实物图(3)设计电路图 (4)家庭简单电路模拟安装图(1)串联简单,并联抓住 “分支点”(2)注意“分支点” 、“+、-” 接线柱、量程以及滑动变阻器的连线(“一上一下”和“ 阻值变化” )(3)首先判断用电器串并联,在根据要求把开关装到合适位置(4)类题主要考查“三眼插座及保险丝“ 和“螺口灯泡及控制开关“与火线,零线和
27、地线的连接.磁学作 (1)判断通电螺线管电流方向; 抓住“右手螺旋定则“三个要点:伸出右手;图(2)判断通电螺线管磁极(3)画出通电螺线管中线圈绕法四指与电流方向一致;大拇指所指为 N 极方向典例分析:【例 1】 (07常德)如图 所示,一束光线从水中射向空气,请你画出折射光线和反射光线。 分析:根据光的反射定律或折射规律对光的反射或折射作图,关键是先画好法线,根据“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关于法线对称”的原则画出反射或入射光线。再进一步将入射光线或折射光线用虚线略微延长,根据“ 直射线路不变”;斜射时“ 光速变大,远离法线;光速变小,靠近法线”的规则画出折射光线。答案:如图 所示。 【例 2】 如
28、图甲所示,杠杆 OA 在力 F1、F2 的作用下处于静止状态,L2 是力 F2 的力臂在图中画出力F1 的力臂 L1 和力 F2分析:根据已知的力臂画力时,其实还是要找出“力的三要素” :( 1)根据力的作用线应与力臂垂直,确定力的方向;(2 )力的作用点应画在杠杆上;(3 )大小这里没有严格要求特别要注意力的方向不要画反了,判断的方法是“由静到动 ”发现 F1 使杠杆顺时针转动,那么要使杠杆“ 处于静止状态”, F1 的作用效果必须使杠杆逆时针转动,即方向向上。答案: 如上图乙所示【例 3】 (05.佛山)如图所示,要求用电流表测量灯泡 L2 中的电流 (0.3A),电压表测量灯泡 L1的电
29、压, L1、 L2 并联,变阻器调节 L1 的亮度,开关控制整个电路,将符合要求的电路图画在虚线框内,并将实物连接起来。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简单电路的设计,其中包括电流表应与被测用电器串联;电压表应并联在所测用电器的两端;滑动变阻器需要“ 一上一下” 连接并与所需调节的用电器串联在一支路上。解答的技巧是:(1)首先抓住“L1、 L2 并联 ”画出草图(2)根据要求分别确定电流表、电压表、变阻器和开关的位置(3)注意电路图中原件之间左右位置要参照实物图,如 L1 在 L2 上面,电流表在 L2 的左边等,以避免在连线时出现“交叉”现象(4)连接完毕再根据题意检查一遍。答案:如下图所示【例 4】 试
30、根据如图所示的电池极性和螺线管的 N、S 极,说明螺线管的绕法。分析:先根据螺线管的磁极,用右手螺旋定则确定螺线管中的电流方向(可用铅笔在图上轻轻画出),然后从电源正极流出的电流那端画起,看线是从正面绕到背面符合要求,还是从背面绕到正面符合要求,先画出第一匝,再依次画出其余线圈使电流流回电源的负极,最后可用右手螺旋定则检查一遍。引文来源 中考物理作图题的一般突破方法 - 高原雪的日志 - 网易博客中考物理选择题的一般突破方法学法指导 2010-12-08 10:39:34 阅读 11 评论 0 字号:大中小 订阅 选择题是一种客观性试题它具有知识的广泛性,答题的简便性和评分的客观性等特点它的解
31、答需要考生能准确地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掌握有关物理方法,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因此,它是中考的一种常见题型下面结合例题,介绍几种常用的解题方法:一、认真审题,看清题意审题是解题过程的开始,也是找到正确答案最关键的第一步有些学生不重视审题,拿到试卷,读题马虎,对一些“似曾相识”的题目,便“求胜心切” ,其结果容易误解题意而产生错误(如:例 1)二、透过表象,抓住关键命题者在编题过程中,往往故意把容易混淆的概念和知识编织在一起设置所谓的“陷阱” ,在解题时只有抓住“ 关键”,即明确该题所要考察的“知识点” ,找出那些隐蔽而又重要的条件,这样就能提高解题的正确率(如:例 2)三、方法受阻
32、,逆向思维有些题目,按日常的思维分析感到很困难,但反过来思维,却豁然开朗,柳暗花明(如:例3)四、学以致用,联系实际 不少同学在答题过程中暴露的共性问题是:灵活运用知识分析、处理新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这一点恰恰暴露出目前初中物理教学普遍存在一大误区: “理论与实践脱节” ,这样往往会造成学生思维僵化,碰到实际问题感到无从下手 (如:例 4) 五、 根据题意,由静到动 同学们对有关力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感觉往往较困难,这一点在高中学习中更显突出,其主要原因与“力” 本身的“ 抽象和动态”有一定的关系,而力学问题的呈现,均是以呆板的文字或静态的图形来表述,这样就无形中更加增加了同学们对问题
33、的理解难度。因此,根据题意,由静到动地还原原始情景,问题就变得简单了(如:例 5).典例分析:【例 1】 有一物体从距凸透镜 1.5 倍焦距处沿主轴向透镜方向移动,当物距减小到原来 12 时,适当移动光屏,则在屏上 ( )A得到比物体大的虚像 B得到比物体大的实像C得到比物体小的实像 D不能得到像分析:按已知条件 u1=1.5f,现减小为原来的 12 ,则 u2=0.75f f,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应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如果学生审题马虎,没抓住关键词“在屏上” 便匆匆错选 A他们忽视了虚像是不能呈现在光屏上的而题目恰恰问的是屏上能否得到像答案: D 【例 2】 在光滑的水平面上,用水平力 F 推动一
34、静止的物体前进了 S 距离,推力所做的功为 W1,功率为 P1;若仍用水平力 F 在粗糙的水平面上推同一静止的物体前进了 S 距离,推力所做的功为 W2,功率为 P2那么 ( )AW1=W2,P1=P2 BW1=W2,P1 P2 CW1W2,P1P2 DW1W2,P1=P2 分析:据据日常经验从现象上看在光滑的平面上推动物体较在粗糙的平面上用力小,从而得出 W1W2 的错误结论但实际上该题所要考察的“知识点” 是决定做功的两个因素,即“力的大小 ”和“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由此可知道水平面的粗糙程度不影响做功的多少无关,而影响做功的快慢即功率大小答案:B 【例 3】 一个普通中学生双脚站立
35、在水平地面上,他对水平地面的压力和压强最接近于( ) A. 50N,103Pa B. 50N, 104Pa C 500N, 103Pa D. 500N, 104Pa 分析:本题根据力的大小,同学们很容易排除 A、 B,但由于对双脚与地面之间的受力面积找不到估计的办法,所以难以确定正确答案。此时,如果假设 C 为正确答案,逆向思维可以推出相应的受力面积为 0.5m2,与实际明显不符合,所以排除选项 C.答案:D【例 4】 (04安徽)图示为我们常见的家用电器,关于它们正常工作时的电流,下列说法中合理的是( )A电风扇约 2A B电冰箱约 1A C电视机约 2A D台灯约 1A例 1:选择分析:本
36、题只需要同学们了解家用电器的电功率的大致情况,再利用公式:I=P/U 进行判断即可,许多同学在学习过程中关于电功率做了大量的习题,但恰恰对与自己生活最息息相关的用电器的电功率却一无所知,凭感觉认为体积很大的电冰箱功率至少有一千多瓦,所以第一个把恰恰是正确答案的“B”排除。答案:B【例 5】 在如图所示的各杠杆中,无论怎样调节力的大小都不能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的是( ) 分析:本题看似考察“杠杆的平衡条件 ”,但由于没有数量关系,所以如果找不到正确的思路,很难下手。但如“ 根据题意,由静到动 ”地发挥现象,问题便迎刃而解。如 B 选项中左边的力会使杠杆“ 逆时针”转动,右边也是如此中考物理填空题
37、的一般突破方法学法指导 2010-12-08 10:36:11 阅读 8 评论 0 字号:大中小 订阅 填空题是主要考察同学们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概念的理解,只要做到认真审题,看清题意,再联想学过的相关知识,一般比较容易找到答案。但由于课程标准指出:交流与合作是科学探究的要素之一,要求学生能书面或口头表述自己的观点,初步具有评估和听取反馈意见的意识,有初步的信息交流能力。所以,近 3 年的各省市中考题相比较前几年,计算类问题比例相对减少,但文字性表述题型比例大大提高,从命题者的角度分析,这一点意在充分发挥中考试题的导向作用,因为现代社会的开放性,对每个人的交流与合作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
38、是,几乎每年的中考后都有一些考生觉得试卷“不难” ,估分也比较理想,但等拿到中考成绩时却发现偏差很大,有的同学甚至怀疑是阅卷老师的批阅错误。实际上他们的大多问题正是出在文字性表述方面,由于在平时的练习过程中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教师在指导方面也没有严格要求,所以出现问题自然在情理之中。这里,笔者通过几道例题的解析,意在提醒同学们要高度重视自己“文字表达能力” 的提升(如:例 1、2、3)。后面解释! 另外,认真仔细的审题是正确解答问题的前提和保证,建议同学们在审题时能抓住“题眼” ,再“联想相关知识” ,思路是很容易打开的(如:例 4)。典例分析:例 1 (06安徽)火车站台上都设有安全线,火车进
39、站时,人若越过安全线就会发生危险。请说明发生危险的原因: 。分析:本题的常见错误情况有:(1)火车速度越大,压强越小 ;(2 )流量越大,压强越小 ;(3 )气体压强越大,流速越小。产生这些错误的原因一方面是学习过程中,没有理解相关知识点,另一方面是因为从意识上有“写出大概意思就差不多 ”的错误观念,其实在中考物理阅卷中是比较注意文字表述的准确性的。答案:火车通过时,人体与车辆之间气体流速大,压强小,人容易被外侧空气压向火车(或被气流“吸” 向火车) 。例 2 一课外活动小组为探究拔河比赛取胜的秘密,做了如甲乙两图所示的实验,根据图示,你认为拔河比赛取胜的“秘密”是:_。分析:本题的错答有:(
40、1)使地面更粗糙 ;(2)人要站在不容易打滑的地面上。错因:没有用“物理语言 ”回答物理问题。答案:增大脚与地面间的摩擦力【例 3】 (06安徽)有些物理量的大小不易直接观测,但它变化时引起其它量的变化却容易直接观测,用易观测的量显示不易观测的量是测量物理量的一种思路。例如:温度计是利用液柱长度的变化来显示温度高低的。请你也举出一个例子: 。分析:错答:(1)弹簧测力计 ;(2)温度计温度越高,水银柱越长。错因:没有根据题中的范例进行规范的表述。答案: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长度的变化来显示力的大小。(其它回答合理的也可得满分)【例 4】 联合国大会确定 2005 年为“国际物理年” ,以纪念物理
41、学家爱因斯坦。在世界进行 “让物理学照耀世界” 的激光传递活动,先在美国的普林斯顿发射第一束激光,再由青少年进行接力式传递。从美国发出的激光不能直接传播到中国的原因是:_;如图是辛朝同学在活动中带的玩具激光灯,当他将灯光射到白色墙壁上出现的放大的图像,镜头 A 是_透镜,胶片应放在 A 的_处;但天文学家反对激光传递活动,认为射向夜空的激光是光污染,请列举一个生活或生产中见到的光污染实例:_。分析:本题题干较长,但只要在审题时能抓住题眼:光不能直接传播;到白色墙壁上出现的放大的图像;胶片应放在 A 的_ 处。再联想相关知识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只有凸透镜才能在墙壁上成实像,此时胶片与凸透镜(即物距)应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 答案: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或光不能在不透明介质中传播; 凸 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 ;建筑物玻璃幕墙、釉面砖墙、磨光大理石和各种涂料等装饰物的反射光线,商场、酒店上的广告灯、霓虹灯灯光,舞厅、夜总会的黑光灯、旋转灯、荧光灯及闪烁彩色光源等。引文来源 中考物理填空题的一般突破方法 - 高原雪的日志 - 网易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