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1 年古诗文阅读大赛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 70 篇1、商 鞅 立 信 商鞅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也,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之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 ”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民信之,卒下令。 注:令:指变法的命令。 金:古代货币单位 商鞅法令已经制订完成,尚未公布,恐怕老百性不相信自己,就在都城市场的南门竖起一根三丈长的木头,招募百姓中有谁把木头搬到北门就赏给十金。人们觉得奇怪,没有人敢搬动。又下令说:“能把木头搬到北门的赏五十金。 ”有一个人把木头搬走了,当即就赏给他五十金,以表明决不欺骗。然后终于发布法令。 2、田登为郡守 田登
2、为郡守,怒人触其名,犯者必笞,于是举州皆谓“灯”为“ 火”。值上元张灯,吏揭榜于市,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 ”故语云:“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本此。 田登是一郡的太守,以别人说到他的名字而愤怒 ,违者必定受到苔刑 ,于是举州百姓都称“ 灯”叫“火”。正值元宵节张挂彩灯,官吏在市集上张榜 ,说:“本州依照惯例放火三天。 ”所以有人说:“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就是说这个。 后喻在上者可为非作歹,在下者却处处受限。 3、书法家欧阳询 欧阳询尝行,见古碑,晋索靖所书。驻马观之,良久而去。数百步复反,下马伫立,及疲,乃布裘坐观,因宿其旁,三日方去。 唐代欧阳询,有一天骑马赶路,无意中
3、看到一块古碑。原来是晋代著名书法家索靖书写的,他驻马浏览,看了很久后离开。他走离古碑几百步又返回来,下了马站在碑前观察,等到疲乏,又铺开皮衣坐下来观察,竟然守在碑前三天三夜方才离去 4、伊犁凿井 伊犁城中无井,皆汲于河。一佐领曰:“戈壁积沙无水,故草木不生。今城中多老树,苟其下无水,树安得活?”乃拔木就根下凿井,果皆得泉。汲须修绠耳。知古称雍州土厚水深,灼然不谬。 (选自阅微草堂笔记 ) 伊犁城中没有井,都是从河中汲取水。一位佐领说:“戈壁上都堆积黄沙没有水,所以草和树木不生长。现今城中多有老树,如果它们下面没有水,树怎能存活?”于是拔掉树木靠近树根处凿井,果然都得到了泉水,只不过汲水需要长绳
4、罢了。知道古时称雍州土地厚实水很深,那是明白透彻不荒谬的。5、陈万年教子 万年尝病,召其子咸教戒于床下。语至夜半,咸睡,头触屏风。万年大怒,欲杖之,曰:“乃公教戒汝,汝反睡,不听吾言,何也?”咸叩头谢曰:“具晓所言,大要教咸谄(chn)也。 ” 陈万年病了,把儿子陈咸叫到床前。教他读书,教至半夜,陈咸瞌睡,头碰到了屏风。 陈万年很生气,要拿棍子打他,训斥说:“我口口声声教你,你却睡去,不听我讲,为什么?” 陈咸赶忙跪下,叩头说:“爹爹的话,我都晓得,大抵教儿子对上司要拍马屁、讨好啊,如此6、蛇衔草 昔有田父耕地,值见伤蛇在焉。有一蛇,衔草著疮上,经日伤蛇走。田父取其草余叶以治疮,皆验。本不知草
5、名,因以“蛇衔” 为名。 抱朴子 云, “蛇衔指蛇衔草能续己断之指如故”,是也。 过去有一位老农耕地,遇见一条受了伤的蛇躺在那里。另有一条蛇,衔来一棵草放在伤蛇的伤口上。经过一天的时间,伤蛇跑了。老农拾取那棵草其余的叶子给人治疮,全都灵验。本来不知道这种草的名字,就用“蛇衔草” 当草名了。 抱朴子说:“蛇衔能把已经断了的手指接起来,接得和原先一样。 ”说的就是这回事。 7、王充博览 (王)充少孤,乡里称孝。后到京师,受业太学,师事扶风班彪。好博览而不守章句。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遂博众流百家之言。后归乡里,屏居教授。 王充少年时死了父亲,家乡人都说他对母亲很孝敬。后来
6、到了京城,在太学学习从业的本领,拜扶风班彪为师。王充爱好广泛,浏览而不拘泥于某些段落和句子。他家穷没有书,经常去逛洛阳街上的书店,看人家所卖的书,看一遍就能背诵,于是(他)广泛地弄通了众多流派的学说。 8、王羲之书六角扇 王羲之,东晋之大书法家。尝在蕺山见一老姥,持六角扇卖之。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姥初有愠色。羲之因谓姥曰:“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耳。 ”姥如其言,人竞买之。他日姥又持扇来,求其书之。羲之笑而不答。 王羲之,东晋的一位大书法家。曾经在蕺山看见一个老妇人,拿着六角扇卖它们。王羲之(在)她的扇子上题字,每把扇子上写五个字,老妇人一开始有点生气。王羲之因此就对老妇人说:“只要说是王
7、右军写的,可以卖到一百钱。 ”老妇人按照他的话做了,人人争着买扇子。过了几天,老妇人又拿着扇子来(找王羲之) ,求他再在扇子上写字,王羲之笑着不回答。9、顾炎武手不释卷 凡先生之游,以二马三骡载书自随。所至厄塞,即呼老兵退卒询其曲折;或与平日所闻不合,则即坊肆中发书而对勘之。或径行平原大野,无足留意,则于鞍上默诵诸经注疏 1;偶有遗忘,则即坊肆中发书而熟复之。 凡是先生外出旅行,总是用两三骡马载着书本跟随着。走到险要的地方,就叫他的随从人员(退役的老兵)去打听详细的情况;有时(打听来的情况)与自己以前所知道的不 一致,就到住宿的客店里打开书核对矫正。有时,行走在平原地区开阔的野外,没有值得可以
8、留意的事情,就在马鞍上默默地背诵各种经典著作的注解疏证;偶尔发现有遗忘的(文句) ,就到客店中打开书本仔细认真地复习。 10、吕僧珍为官 吕僧珍为官,不私亲戚。其侄以贩葱为业,僧珍既至,乃弃业欲求州官。僧珍曰:“吾荷国重任,无以报效;汝自有常分,岂可妄求,但当速返葱肆。”僧珍住市北,前有督邮廨 ,乡人咸劝徙廨益其宅。僧珍怒曰:“ 督邮,官廨也,置立以来,便在此地,岂可徙之益吾私宅! 吕僧珍当官,不徇私情。他的侄子把贩卖葱当作生业,在吕僧珍就任到达后,就放弃贩葱业想求他在州里做官。吕僧珍说:“我蒙受国家重大的人物,没有什么可以报效的。你们本来有适合自己身份地位的职业,怎么可以胡乱要求得到不该得的
9、职份!还是应当赶快回到葱店去吧。 ”吕僧珍老家在市北,前面建有督邮的官署,乡人都劝他迁移官署来扩建住宅。吕僧珍恼怒地说:“督邮这官署,从建造以来就一直在这里,怎么可以迁走它来扩建我的私宅呢?”11、苛政猛于虎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 1) ,使子路问之曰(2):“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3) 。 ”而曰(4 ):“ 然!昔者吾舅死于虎(5 ) ,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 ”夫子曰: “何为不去也?”曰:“ 无苛政(6) 。 ”夫了曰:“ 小子识之(7) ,苛政猛于虎也!” 孔子路过泰山边,有个妇人在坟墓旁哭得很悲伤。孔子扶着车前的伏手板听着,派子路问她说:“你这样哭
10、,真好象不止一次遭遇到不幸了。 ”她就说:“是啊!以前我公公死在老虎口中,我丈夫也死在这虎上,现在我儿子又被虎咬死了。 ”孔子说:“ 为什么不离开这儿呢?”回答说: “这儿没苛政。 ”孔子说:“ 弟子们记着,苛政比老虎还厉害!” 12、自护其短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啖菱,并壳入口。或曰: “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 ”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 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有个从出生以来就没有见过菱角的北方人。到南方做官,有一次他坐在酒席上吃菱角,这个人连壳一起放到嘴里吃。有人说:“吃菱角要去壳。
11、 ”他想掩盖自己吃错菱角的错误,于是狡辩道: “我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是为了清热解毒呀!”有人问:“ 北方也有菱角吗? ”他说:“前山、后山(上都有) ,哪里没种呢?” 菱角明明是生长在水中的,那个北方人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13、砚眼 明有陆公庐峰者,于京城待用。尝于市遇一佳砚,议价未定。既还邸,使门人往,以一金易归。门人持砚归,公讶其不类。门人坚证其是。公曰:“向观砚有鸲鹆眼,今何无之?”答曰:“吾嫌其微凸,路值石工,幸有余银,令磨而平之。 ”公大惋惜。盖此砚佳处即在鸲鹆眼也。 明朝有一位叫陆庐峰的人,在京城等待朝廷任用。他曾经在集市上遇到一块上好的砚台
12、,价格有争议没有定。到了邸府后,让仆人前往,用二十两银子把砚台买回来。仆人拿着砚台回来了,陆庐峰觉得它不像原来的砚台而感到惊讶。仆人坚持说就是这个砚台。陆庐峰说:“先前的砚台有个 八哥眼,为什么现在没有了?”仆人回答说:“我嫌弃它有一点凸,路上正好遇见石工,幸亏有剩余的银两,叫他打磨一下使它平整了。 ”陆庐峰十分惋惜。原因是这个砚台好的地方就在八哥眼。 14、米芾索帖 米芾(f)诙谲好奇。在真州,米芾尝诣蔡太保攸于舟中,攸出所藏右军 王略帖示之。芾惊叹,求以他画易之,攸意以为难。芾曰:“公若不见从,某不复生,即投此江死矣。 ”因大呼,据船舷欲坠。攸遽与之。 (选自石林燕语 米芾诙谐机智,对任何
13、事物都很好奇。在真州,米芾曾经在船上拜访蔡攸,蔡攸拿出自己收藏的王羲之的王略帖给米芾看。米芾惊叹这幅作品,请求用他的画来换取王略帖 ,蔡攸认为很为难。米芾说:“你如果不听从我,我(也)不想再活了,就跳入这个江中死去。 ”于是米芾大叫,抓住船的船舷想要跳江,蔡攸立刻将东西给他。 15、冯相与和相 冯相与和相俱(1)为朝中(2)重臣。一日,和相谓(3)冯相曰:“公靴新买,其直几何?”冯举其左足示之,曰: “九百钱。 ”和性急(4) ,顾(5)谓小吏云(6):“吾靴何以耗( 7)一千八百钱?”因诟(8 )小吏,疑其有贪。既而冯徐(9)举其右足曰:“此亦九百。 ”左右(10)哄堂大笑。 (据归田录 改
14、写 ) 冯相和和相都是朝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的大臣。一天,和相对冯相说:“你新买的靴子,它值多少钱?” 冯相抬起他的左脚给他看,说:“九百个铜钱。 ”和相的性子比较急,回头对一个小官吏说: “我的靴子为什么要花费一千八百个铜钱?”于是责骂那个小官吏,怀疑他有所贪污。紧接着冯相慢慢地伸起他的右脚说:“这只也是九百个铜钱。 ”身边的侍臣都哄堂大笑。 16、张博嗜学 张溥(p)幼嗜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做动词,命名) 读书之斋曰:“七录” 。溥诗文敏捷。四方征索者不起草,对客挥毫,俄顷立就,以故名( 做名词,
15、名气)高一时。 张溥从小就热爱学习,他所读过的书一定亲手抄写,抄一遍,朗读一遍,读过之后就把它烧掉。继续再抄写,这样持续了六七遍才停止。他右手握笔的地方,指掌上长了老茧。冬天手指冻裂,每天要在热水里泡好几次,后来他把读书的房间题名为“七录” 。张溥写诗作文思路敏捷,各方人士问他索取诗文,他不打草稿,当着客人的面挥笔就写,一会儿就写好了,因为这个原因在当时很有名气。17、牧童指瑕 蜀中有杜某者,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斗牛图一轴,尤 爱,常以身随。一日曝书画,有牧童见之,抚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也!”杜某笑而然之。古语有云:“ 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16、”信也。四川境内有个姓杜的人,爱好书画,他珍藏的书画作品有成百件,有一幅戴嵩画的牛,他尤其喜爱,经常随身携带着,有一天晾晒书画,一个牧童看到了这幅画,拍手大笑说:“这画上画的是角斗的牛呀,牛在斗角时力量集中在角上,尾巴应该夹在两条后腿中间,但现在这幅画却画成牛摇着尾巴斗角,真是荒谬啊!”杜某笑了笑,认为牧童说得对。有句古话说:“耕地应当去问奴隶,织布应当去问婢女。 ”确实是这样啊。 18、唐太宗吞蝗 贞观二年,京师旱,蝗虫大起。太宗入苑视禾,见蝗虫,掇数枚而咒曰:“人以谷为命,而汝食之,是害于百姓。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尔其有灵,但当蚀我心,无害百姓。 ”将吞之,左右遽谏曰: “恐成疾,不可。
17、”太宗曰:“所冀移灾朕躬,何疾之避?” 遂吞之。 贞观二年,京师大旱,蝗虫四起.唐太宗进入园子看粮食(损失情况),看到有蝗虫(在禾苗上面),捉了几只蝗虫念念有辞道:“百姓把粮食当做身家性命 ,而你吃了它,这是害了百姓。百姓有罪,那些罪过全部在我,你如果真的有灵的话 ,你就吃我的心吧不要再降罪百姓了 ,”将要吞下去。周围的人忙劝道:“恐怕吃了要生病的!不能吃啊 !“太宗说道:“我正希望它把给百姓的灾难移给我一个人!又怎么会因为害怕生病而逃避 ?“(说完) 马上就把它吞了。 19、食粥心安 范仲淹家贫,就学于南都书舍,日煮粥一釜 ,经夜遂凝,以刀画为四,早晚取其二,断齑数十茎啖之。留守有子同学,归
18、告其父,馈以佳肴。范仲淹置之,既而悉败矣,留守子讶曰:“大人闻汝清苦,遗以食物,何为不食?”范曰:“ 非不感厚意,盖食粥安之已久,今遽 亨盛馔,后日岂能复啖此粥乎?” 范仲淹家里贫穷,他在南都学院读书时,每天做一锅粥,经过一个晚上的凝固后,用刀切成四块,早晚各拿两块,折断几十根腌菜的茎吃。留守的儿子和他一起学习,留守的儿子回家告诉他的父亲(范仲淹的事) ,他父亲就(让他的儿子)送给范仲淹一些美味菜肴。但是范仲淹放在了一边,不久之后食物全腐烂了。留守的儿子(对范仲淹)说:“家父听说你过得清淡贫苦,送来这些吃的,可你为什么不吃呢?”范仲淹说:“ 不是我不感谢你们的好意,而是因为我吃粥心里安定已久,
19、现在突然享用丰盛的饭菜,以后怎么能再安心的吃这粥呢?” 20、陆绩怀橘 陆绩,三国时吴人也。官至太守,精于天文、历法。绩年六,于九江见袁术。术令人出橘食之。绩怀三枚,临行拜辞术,而橘堕地。术笑曰:“陆郎作客而怀橘,何为耶?”绩跪对曰:“是橘甘,欲怀而遗母。 ”术曰:“ 陆郎幼而知孝,大必成才。 ”术奇之,后常称说。 陆绩怀橘陆绩是三国时期的吴国学者。他曾经担任过太守,他对天文和历法精通。陆绩六岁时,到九江去拜见袁术(当时的大豪强) 。袁术命令下人拿出许多橘子来给陆绩吃。陆绩把三个橘子藏在怀中,等到告别的时候跪着向袁术拜谢。不料这三个橘子落到地上。袁术笑着说:“陆绩,你来别人家做客,为什么怀里藏
20、了主人的橘子?” 陆绩跪在地上,回答道:“这橘子很甜,我想藏在怀里留给母亲吃。 ”袁术说: “陆绩,你那么小就知道要孝敬父母,长大后必定是人才。 ”袁术认为这孩子与众不同,后来常称赞他。 21、陈遗至孝 陈遗至(1)孝。母好食釜(2)底焦饭,遗作郡主簿,恒(3)装一囊,每煮食,辄(4)贮收(5)焦饭,归以遗(6)母。后值(7)孙恩(8) 掠郡,郡守袁山松 (9)即日(10) 出征。遗已聚敛(11)得数斗焦饭,未及归家,遂携而从军。与孙恩战,败,军人溃散,遁入山泽,无以为粮,有机馁(12)而死者。遗独以焦饭得活,时人以为至孝之报也。 陈遗非常孝顺。他母亲喜欢吃锅巴,陈遗在郡里做郡守的属官的时候,
21、总是收拾好一个口袋,每逢煮饭,就把锅巴储存起来,等到回家,就带给母亲。后来遇上孙恩贼兵侵入吴郡,内史袁山松马上要出兵征讨。这时陈遗已经积攒到几斗锅巴,来不及回家,便带着随军出征。双方在沪渎开战,袁山松打败了,军队溃散,都逃跑到山林沼泽地带,没有吃的,多数人饿死了,唯独陈遗靠锅巴活了下来。当时人们认为这是对十分孝顺的人报答。 22、晏子答梁丘据 梁丘据谓晏子曰“吾至死不及夫子矣。 ”晏子曰“婴闻之: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婴非有异人也,常为而不置,常行而不休而矣。 ” 梁丘据对晏子说:“ 我到死(恐怕)也赶不上先生您啊!”晏子说: “我听说,努力去做的人常常可以成功,不倦前行的人常常可以达到目的地。
22、我并没有比别人特殊的才能,只是经常做个不停,行个不止罢了。 ” 23、班超投笔从戎 班超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 “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 后超出使西域,竟立功封侯。 因为家庭贫穷,班超常为官府抄书挣钱来养家。他长期抄写,劳苦不堪,有一次,他停下手中的活儿,扔了笔感叹道:“大丈夫如果没有更好的志向谋略,也应像昭帝时期的傅介子、武帝时期的张骞那样,在异地他乡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么能长期地在笔、砚之间忙忙碌碌呢?” 旁边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说:“无知的人怎么能了解壮士的志向呢! ”
23、 后来果然奉命出使西域,立功封侯。24、顾荣施灸 顾荣在洛阳,尝应人请,觉行炙人有欲炙之色,因辍己之炙而施焉。同坐嗤之。曰, “其仆也,焉施之? ”荣曰:“岂有终日烤之而不知其味者乎?”而入后晋遭乱,顾荣渡江而南,每经历危急,常有一人左右己。顾荣问其所以,乃受炙人也。 顾荣在洛阳的时候,一次应邀赴宴,发现上菜的人有想吃烤肉的神情, 就把自己那一份让给了他。同座的人都笑话顾荣,说:“他是仆人,怎么能给他吃呢? ”顾荣说: “哪有成天端着烤肉而不知道它的味道的人呢?”后来战乱四起,顾荣渡长江南流,每逢遇到危急,常常有一个人在身边护卫自己。顾荣便问他为什么这样,原来就是得到烤肉的那个人。 25、祖逖
24、闻鸡起舞 祖逖,东晋人也,有大志,常欲光复中原。后与刘琨俱为司州主薄,情好绸缪,共被同寝。一日,中夜闻鸡鸣,祖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 因起舞庭中。后渡江,募士踌宾,欲扫清中原。 祖逖是东晋人,心里常常有光复中原的伟大志向,后来与刘琨一起担任司州主簿,两个人感情很好,连睡觉都睡在一张床上。祖狄一天午夜听见荒野上有鸡鸣叫,祖踢了琨一下,使他醒来,说:“此非恶声也!” 因此起来在庭中学习剑法。后来渡过长江后,祖逖招募士兵铸造兵器,准备扫清中原。 26、农妇与鹜 昔皖南有一农妇, 于河边拾薪,微闻禽声,似哀鸣。熟视之,乃鹜也。妇就之,见其两翅血迹斑斑,疑其受创也。妇奉之归,治之旬日,创愈。临去,
25、频频颔之,似谢。月余,有鹜数十来农妇园中栖,且日产蛋甚多。妇不忍市之,即孵,得雏成群。二年,农妇家小裕焉,盖创鹜之报也。 从前安徽南部有一个农妇,在河边捡柴时,隐隐约约(不经意间)听到了鸟的叫声,好像在哀鸣(呻吟声) ,仔细一看,是一只野鸭。农妇走近它,看见它的两只翅膀上血迹斑斑,怀疑是受伤了。农妇捧着野鸭回家,治疗了十天,伤口痊愈,(野鸭)临去之时,频频向农妇点头,好像是在感谢。大概过了一个多月,有数十只野鸭来到了农妇的园中栖息,并且每天产很多的蛋,农妇不忍心拿到集市去卖,就孵化了它们,孵出的小鸭成群。到了第两年,农妇家生活小康,原来是受伤的野鸭的报答。27、闵子骞 闵子骞兄弟二人,母卒,其
26、父更娶,复生二子。子骞为父御,失辔,父持其手,寒,衣甚单。父归,呼其后母儿,持其手,温,衣甚厚。即谓妇曰:“吾所以娶汝,乃为吾子,今汝欺我,寒儿,汝去无留。 ”子骞前曰:“ 母在,一子寒;母去,四子寒。 ”其父默然,而后母亦悔之。 闵子骞兄弟共二人,母亲死后, 他们的父亲又娶了一个继母 ,继母又生了两个儿子。闵子骞给他的父亲驾马,丢失了马的辔头,他的父亲握着他的手,发觉他的手很冷,穿的衣服也很单薄。父亲回去后,把后母生的儿子叫来,握住他的手,手是温暖的,穿的衣也很厚。就对妻子说:“我娶你的原因,是为了我的儿子,现在你欺骗我,让我的儿子受冷,你走吧,不要再留在我家。 ”子骞上前说:“ 如果母亲留
27、在我家,就只有我一个儿子受寒;如果母亲离我们而去,四个儿子就都会受寒啊。 ”他的父亲一句话也不说,沉默了好久,而他的后母也很后悔自己的做法。 28、义士赵良 赵良者,燕人也。漂泊江湖,疾恶如仇。一日,途经谢庄,闻有哭声,遂疾步入茅舍,见一少女蓬头垢面,哀甚。义士询之,乃知为某村二恶少所凌辱也,痛不欲生。义士怒不可遏(,控制),径自诣(y)某村,索二恶少,责之曰:“汝等何故凌辱无辜少女?”一恶少虎视眈眈曰:“何预尔事?”义士瞋(chn) 目(瞪大眼睛)斥之:“ 汝非人也,但(只是)禽兽耳!” 未及恶少出剑,义士之白刃已入其胸,立仆。一恶少伏地求恕,义士斩其耳以示众,儆(jng,警告) 其不得为非
28、作歹也。 赵良,是河北一带的人。漂泊在江湖上,疾恶如仇。一天,路过谢庄,听到哭声,就快步进入茅草屋里,看见一个女孩蓬头垢面 ,看起来非常悲伤。赵良问她怎么了,才得知她是被某村两个恶少欺负侮辱,痛不欲生。赵良愤怒地控制不住,径直到了那个村庄,寻找到了两个恶少,责问他们:“你们为什么欺凌、侮辱没有过错的女孩?”一个恶少虎视眈眈地说: “关你什么事? ”赵良瞪大眼睛骂道:“你不是人,只是只禽兽。 ”还没等恶少拔出剑来,赵良的锋利的刀刃已经插进了他的心脏,立刻倒地了。另一个恶少跪地求饶。赵良割下恶少的耳朵以警戒众人,并警告他不能再为非作歹了!29、陈谏议教子 宋陈谏议家有劣马,性暴,不可驭,蹄啮伤人多
29、矣。一日,谏议入厩,不见是马,因诘仆:“彼马何以不见? ”仆言为陈尧咨售之贾人矣。尧咨者,陈谏议之子也。谏议遽招子,曰:“汝为贵臣,家中左右尚不能制,贾人安能蓄之?是移祸于人也!” 急命人追贾人取马,而偿其直,戒仆养之终老。时人称陈谏议有古仁人之风。 宋人陈谏议家里有一匹劣马,性情暴躁,没人能驾驭,踢伤咬伤人很多次了。一天,他走进马厩,没看到这匹马,于是责问仆人:“那匹马怎么不见了? ”仆人说,被陈尧咨卖给商人了。陈尧咨是陈谏议的儿子(当时正为翰林学士) 。谏议马上召来儿子,说:“你是朝中重臣,家里人还不能管住这匹马,商人又怎么能养它呢?你这是把祸害转嫁给别人啊!”陈谏议赶紧命人去追商人牵回马
30、,并把买马的钱退给商人。他告诫仆人把那匹马养到老死。 (因此)当时的人们称赞陈谏议有古仁人之风。 30、欧阳修苦学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欧阳修四岁时就失去了父亲,家境贫穷,没有钱供他上学。祖母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用这个方法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 。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他就到乡里的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进行抄写。还没抄完,就已经能背诵下来了。以至于白天黑夜废寝忘食,只是致力于学习。他从小起所写的诗歌文章,
31、就像大人写的一样有文采。31、刘备托孤 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 “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 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武三年的春天,先主(刘备)在永安病情加重, (于是)把诸葛亮召到成都,把后事嘱托给他, (刘备)对诸葛亮说:“你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必能安定国家,最终灭魏灭吴,统一中国。若嗣子可以辅佐的话就辅佐他,如果他不能成材的话你就自己称帝吧。 ”诸葛亮哭着说道:“我一定尽我所能,精忠卫国,死而后已!” 先主又传诏后主,对他说:“
32、你与丞相一同处理国事,对待丞相就要如对待父亲一样。 ” 32、宋太宗学书 太宗朝有王著者学右军书,深得其法,侍书翰林。帝听政之余,留心书法,数遣内侍持书示著,著每以为未善,太宗遂刻意临学。又以问著,对如初。或询其意,著曰:“书固佳矣,若遽称善,恐帝不复用意矣。 ”其后,帝笔法精绝,超越前古,世以为由著之规益也。 宋太宗当政的时候有一个叫王著的人学王羲之的书法,深得他的精髓,在翰林苑当侍书。皇帝处理政事之余,还注重练书法,好几次派太监拿自己写的书法给王著看,王著每次都说还未学好,太宗就更加专心临摹。又拿了写的书法问王著,王著的回答依然像当初的一样。有人问他的意图,王著说:“虽然写得好,但是如果那
33、么快就说(他写得)好,恐怕圣上就不再(对书法)用心。 ”从那之后,皇帝的书法精妙绝伦,超越前古,世人都认为这是王著勉励他的得益。33、范仲淹罢宴 范文正公守邠(bn)州,暇日率僚属(部属)登楼置酒,未举觞(shng) ,见缞绖(cu di 丧服 )数人营理葬具者。公亟(j 急迫地)令询之,乃寓居士人(寄居在外的读书人)卒于邠,将出殡近郊,赗(fn)敛棺椁(下葬的物品)皆所未具。公怃然(失意的样子) ,即彻(“通撤” )宴席,厚赒(zhu 救济)给之,使毕其事。坐客感叹有泣下者。 范仲淹治理邠州时,闲暇的时候带领部属登上城楼准备酒宴,还没有举起酒杯,看见几个穿着丧服的人正在筹办装殓之物。他急迫地
34、派人去询问,得知是寄居在外的读书人死在了邠州,将要埋葬在邻近的郊外,送给丧家送葬之物都还没有备齐。范仲淹露出失意的样子,立即撤掉了酒席,给予了他们重金救济,让他们能完成装殓这件事。在座的客人因此而感叹甚至有感动得流下眼泪的人。 34、任末好学勤记 任末年十四时,学无常师,负笈不惧险阻。每言: “人而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望月,暗则缚麻蒿以自照。观书有会意者,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更以净衣易之。非圣人之言不视。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若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任末十四岁,求学没有固定的老师,背着书箱不怕路途遥远与险阻(去
35、寻师) 。他常常说:“人如果不学习,那么凭什么去获得成就呢?”有时他在竹林树林附近,编扎茅草成为小屋,削荆条作为笔,刻出树汁作为墨;晚上在月亮星光(下读书) ,黑夜便点燃捆扎的麻蒿来照亮自己(读书) 。看书有体会时, (把心得)写在衣裳上,用来记录那些体会。学生们羡慕他勤奋学习,轮流把干净的衣服跟他交换(以便看到他写的心得) 。 (任末)只读儒家圣人的著作。 (他)临死时告诫说:“爱好学习的人,就算死了也仍然像活着;不肯学习的人即使活着,也不过是活着的死人(比喻庸碌无为的人)罢了。 ” 35、黄仙裳济友 泰州守田雪龛(kan 第一声)居官廉,黄仙裳与周旋,绝不干以私。后田落职,在州不得去。黄自
36、汝宁归,囊中但有二十金。乃先至田寓,分其半以赠。后语人曰:“是日若吾先至家,则家中需金甚亟,不得分以赠田矣。 ” 泰州太守田雪龛为官清廉,黄仙裳与他交往的时候,一点也不牟(mou 第二声)取私人利益。后来田雪龛被免官,没有钱回不了家。黄仙裳正从河南汝南回家,口袋中只有二十两银子。于是先到了田雪龛的住所,分出一半(银子)送给(田雪龛) 。后来黄仙裳对别人说:“那天我如果先回到自己家里,由于我家里急需要钱,就不能把钱分给田雪龛了。 ” 36、何梅谷化妻 何梅谷,鄱阳人也。其妻垂老,好佛事,自旦至夕,必口念 “观音菩萨”千遍。何梅谷以儒学闻于时,止之则弗从,勿止又恐贻笑士人。进退狼狈。一日,呼妻至再
37、三,随夜随呼勿辍。妻怒曰:“何聒噪若是耶?”梅谷徐答曰:“仅呼半日,汝即怒我,观音一日被尔呼百遍,安得不汝怒耶?”妻顿悟,遂止。 何梅谷是鄱阳人。他的妻子将要老死了,喜欢念经,从早到晚,一定要嘴里念“观音菩萨”上千遍。何梅谷凭儒学在当时出了名,(他想)阻止他的妻子做佛事,可是妻子不听从;不阻止,他又怕给当时的读书人留下笑柄, (这样使得他)进退两难。一天,他三番五次地喊他妻子的名字,一直到晚上也喊个不停。妻子生气地说:“为什么这么吵闹呢?”何梅谷慢慢地回答说:“(我)才喊了你半天,你就对我生气,观音菩萨一天被你喊上百遍,怎么能不对你生气呢?”妻子顿时明白了,于是停止(做佛事) 。 37、唐临为
38、官 唐临为万泉丞。县有囚十数人,皆因未入赋而系。会暮春时雨,乃耕作佳期。唐临白县令:“囚人亦有妻儿,无稼穑何以活人,请出之。 ”令惧其逸,不许。唐临曰:“明公若有所疑,吾自当其罪。 ”令因请假归乡。临悉召囚令归家耕作,并与之约:农事毕,皆归系所。囚等感恩,至时毕集县狱。临由是知名。 唐临当上万泉县令的从属官员。县里有十几个囚犯,都是因为未交税而被关押的。适逢暮春时节的雨季,正是耕种的好时候。唐临禀报县令:“囚犯也有妻子孩子,不劳作怎么让让他们生活,请把他们放出来。 ”县令害怕他们逃跑,不肯。唐临说:“大人如果有所顾忌,我一个人承担全部责任。 ”于是县令请假回家。唐临把囚犯全都召集起来让他们回家
39、耕种,并且和他们约定:春种结束,都要回到监狱里去。囚犯们感激唐临的恩情,到时候全部集中在县的监狱里了。唐临就从此出名了。38、徐有功秉公执法 皇甫文备,武后时酷吏也,与徐大理论狱,诬徐党逆人,奏成其罪。武后特出之。无何,文备为人所告,有功讯之在宽。或曰:“彼曩时将陷公于死,今公反欲出之,何也?”徐曰:“ 汝所言者,私忿也;我所守者,公法也。安可以私害公?” 皇甫文备,是武则天时代残酷的狱吏,跟徐有功讨论案件,诬蔑徐有功与叛逆分子勾结,呈报皇上他的罪状,武则天特赦了他。不久,皇甫文备被人告发,但徐有功从宽处理他,有的人说:“他早先要陷害你致你于死地,如今你反而要使他解除罪行,为什么呢?”徐有功说
40、:“你说的是私仇,我是坚持执法公正的人,怎么可以因为个人的仇恨而去危害司法公正呢?” 39、陈寔与“ 梁上君子” 陈寔,东汉人也,为人仁爱。时岁饥民馁,有盗夜入其室,栖于梁上。实阴见之,乃起整衣,呼儿孙起,正色训之,曰:“夫人不可不自勉。不善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成性,遂至于斯。 ”儿孙曰:“孰也?”实指梁上盗曰:“梁上君子者是也。 ”盗大惊,自投于地,叩头归罪。实徐谕之曰:“视君状貌,不似恶人,宜省己为善。 ”似知其贫,乃令人与之绢二匹。自是一县无复盗者。 陈寔,是东汉人,为人仁厚慈爱。有一年闹饥荒,一个盗贼进入他的屋子,躲藏在梁上。陈寔暗中看到了他,于是起身穿上衣服,叫他的儿孙们起来,严肃地训
41、斥他说:“人不能不自己勤勉,不善良的人本性未必是恶的,只是习惯了成为习性,才成了这个样子。 ”儿孙们说:“你说的是谁?”陈寔指着梁上的盗贼说:“就是那梁上的君子。 ”盗贼大惊,自己跳到地上,磕头赔罪。陈寔慢慢地告诫他说:“看你的形貌,不像是大恶之人,应该自己反省弃恶从善。 ”陈寔看他很贫穷,于是命人给了他二匹绢。从这件事后县中再没有偷窃的人了。 40、蒲松龄博采 蒲留仙先生作聊斋志异时,每临晨携一大瓷缸,中贮苦茗 ,具淡巴菰一包,置行人大道旁,下陈芦衬,坐于上,烟茗置身畔。见行道者过,必强执与语。搜奇说异。随人所知,渴则饮以茗,或奉以烟。必令畅谈乃已。偶闻一事,归而粉饰之。如是二十余寒暑,此书
42、方告蒇(chn) 。 蒲松龄创作 聊斋时,每到清晨就拿一个大磁罂,里面装着苦茶,而且还拿一包淡巴菰(一种烟),放到行人大道旁,下面垫着芦衬,坐在上面,烟和茶放到身边。见行人经过,一定强留他们和自己谈话,搜罗奇妙的故事说一些奇异的传说,和人聊天的时候知道了这些奇妙的故事;渴了就给行人喝茶,或者奉上烟,一定让(那些行人)畅谈才可以。每听说一件好玩的事,回去用文笔修饰而记录下来。就这样二十多年,这本书才完成。41、少年治县 子奇年十六,齐君使治阿。既而齐君悔之,遣使追。追者反,曰: “子奇必能治阿。 ”齐君曰:“ 何以知之?” 曰:“共载皆白首也。夫以老者之智,以少者决之,必能治阿矣!”子奇至阿,熔
43、库兵以作耕器,出仓廪以赈贫穷,阿县大治。魏闻童子治邑,库无兵,仓无粟,乃起兵攻之。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遂败魏师。 子奇十六岁的时候,齐国的国君派(他)去治理阿县。不久,齐君反悔了,派人追赶。追赶的人回来,说:“子奇一定能够治理好阿县的。 ”齐君说:“怎么看得出?” 追赶的人说: “同车的人都是老人,凭借老人的智慧,由年轻的人来作最终决定,一定能治理好阿县啊!”子奇治理阿县,把兵库里的兵器锻造成为耕田的农具,打开粮仓来救济贫穷的人民,阿县治理得井井有条。魏国的人听说小孩子治理阿县,兵库里没有武器,粮仓里没有积粮,于是就起兵攻打(齐国)阿县。阿县的人父亲带儿子,哥哥带弟弟,以自己家的兵器
44、战斗,于是打败了魏国军队。 42、智犬破案 去杭州百里许,有一古刹,香火颇 旺。一夕,有盗逾墙而入。犬吠,僧觉 。盗劈僧首,立仆(17) 。遂越货而亡 。翌日,二小僧入室见之,讶甚。乃诣官府讼,其犬亦从 。途经一酒肆(13),见五六徒狂饮。犬伫足不前,僧怪之。俄而(21)犬跃入肆,啮(14)一徒不置(15)。僧疑(18) 为盗,缚而送官。吏审之,果然。盖(16)犬有智也。 距离杭州一百里左右的地方,有一座古老的寺庙,香火很旺盛。一天晚上,有个小偷翻越墙头进入庙内。狗大叫,僧人醒了,发现了那个小偷。于是小偷就砍下僧人的头,僧人倒在地上,死了。小偷抢劫财物逃走了。第二天,有两个小僧人进入房间,看见
45、了尸体,非常惊讶。于是便到官府报案,那只狗也去了。路上经过一个酒馆,看见五六个酒徒在喝酒。狗停止脚步不向前走,僧人觉得很奇怪。一会儿狗跳进酒馆,咬住其中的一个酒徒不放。僧人怀疑他是小偷,便绑起来送到官府。官吏审问后,确实是这样。大概狗也是有智慧的。 43、乘风破浪 宗悫,字元干,南阳涅阳人。叔父高尚不仕。悫年少时,炳问其志。悫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兄泌娶妻,始入门,夜被劫。悫年十四,挺身拒贼,贼十余人皆披散,不得入室。时天下无事,士人并以文义为业,少文既高尚,诸子群从皆爱好坟典,而悫任气好武,故不为乡曲所知。 宗悫,字元干,是南阳涅阳人。他的叔父宗炳学问很好却不肯做官。宗悫小的时候,宗炳
46、问他长大后志向是什么?他回答:“希望凭借着大风刮散绵延万里的巨浪。 ” 有一次,宗悫的哥哥宗泌结婚,结婚的当晚就遭到强盗打劫。那时宗悫才 14岁,却亲自上前抵抗强盗,把十几个强盗打得四下溃散,根本进不了正屋。当时天下太平,有点名望的人都认为习文考取功名是正业。宗炳因为学问高,大家都跟着他喜好读儒家经典。而宗悫因为任性而且爱好武艺,故而默默无闻。 44、邴原泣学 邴(bng)原少孤 ,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 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 ”师恻(c)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 ”师曰:“童子苟有志
47、,吾徒相教,不求资也。 ”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 论语 。 邴原幼时就丧父, (只有)几岁时, (每次)从书塾经过就哭了,书塾的老师问他说:“孩子,你为什么哭泣?”邴原答道:“ 失去父亲的人容易伤心,贫穷的人容易伤感。而凡是能够学习的人,必然都是些有父母的孩子。我一来羡慕他们有父亲,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内心伤感,所以哭泣。 ”老师怜悯地说:“你想读书就来吧!” 邴原说: “我没有钱付学费。 ”老师说:“孩子你如果有志向,我将(收你为徒)传授你知识,不求学费。 ”于是邴原就开始学习。只过了一个冬天,就已能背诵孝经和论语 。 45、陶母责子 陶侃,东晋之大将军也。于国为栋梁,于民若父母,世
48、人重之。其少时为鱼梁吏,尝以一坩鲊饷母。母曰:此何来?使者曰: 官府所有。 母封酢付吏,反书责侃曰: 汝为吏,以官物见饷,非惟不益,乃增吾忧也。 陶侃是东晋的大将军,是国家的栋梁 ,对待老百姓就像是自己的父母,因此世人都很敬重他。陶侃青年时代做管理河道及渔业的官吏,曾经(派官府里的差役)把一坛干鱼送给母亲。母亲对使者说:“这坛干鱼是哪里来的?”使者回答说:“是官府的。 ”陶侃的母亲将送来的干鱼封好交还给差役并且回信,责备陶侃:“你身为官吏(本应清正廉洁) ,却用公物(作为礼品)赠送给我, (这样做)不仅没有好处,反而增加我的忧愁。 ”46、桓荣勤学不倦 恒荣初遭仓卒,与族人桓元卿同饥厄,而荣讲
49、诵不息,元卿嗤荣曰:“但自苦气力,何时复施用乎?”荣笑而不应。及为太常,元卿叹曰:“我农家子,岂意学之为利若是哉!” 桓荣早年遇到社会动乱,与同族的叫桓元卿同处于饥渴困顿之中,但桓荣勤学不停止,元卿讥笑桓荣说:“你只不过是自讨苦吃罢了,什么时候能派上用处啊!”桓荣笑着不回应他。等到他做了太常,元卿感叹道:“就像农家人一样目光短浅,哪里料想到学习能有这样的好处啊!” 47、读书五失 袁文清尝云:“予少时读书有五失:泛观而无所择,其失博而寡要;好古人言行,意常退缩不敢望,其失懦而无立;篡录故实,一未终而更端,其失劳而无功;闻人之长,将疾趋而从之,辄出其后,其失欲速而好高;喜学为文,未能蓄其本,其失又甚焉者也!” 清朝的袁文清曾经说:“我小时候读书有五个过失:泛泛地浏览但没有什么选择,这样问题就是知道得多但是没有什么要旨;喜欢古人的言行,思想总是保守,不敢远望,这样的问题就是没有方法而且没有什么创意;收集材料、笔记过于死板,一个材料没有说完就老是改开头,这样的问题就是作无用功;听说别人的优点,总是马上学习、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