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从马克思主义哲学透视社会全面进步刘雪飞( 1新疆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10 级研究生,新疆, 乌鲁木齐 362021) 内容摘要:当前我国社会的发展状况和发展特点需要进一步树立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基础的社会全面进步思想意识。社会全面进步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社会的应用、继承和发展,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所构建的和谐社会是社会全面进步理论在当代中国社会具体应用的体现,是当代的马克思主义,是世界各国发展的潮流,对我国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着重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阐述社会全面进步亟需的时代背景、意义、含义、当代性、内容及其在中国当代的实践成果。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全面进步;科学发展观一、
2、引言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社会转型进入加速期(李迎生,2007) ,社会发展变迁巨大,社会结构和社会阶层分化剧烈 1。同时,社会生活诸领域的发展也呈现出一些不协调的现象,如地区发展差距不断拉大,贫富两极分化日趋严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进展不大,道德滑坡、人情冷漠、精神匮乏、诚信缺失 2、贪污腐败众多,食品安全堪忧,社会关系松散,社会风气恶化,犯罪现象增多,虚假政绩和豆腐渣工程也屡禁不绝以及新旧体制的交融冲突,等等。这引起全社会广泛的焦虑和迷茫 3。因此,怎样更好地制定社会发展的目标以及推动这些目标的实现,协调好经济增长、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等各方面的关系,是时代向我们
3、提出的紧迫课题。 4为此,树立和增强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意识当代社会所亟需的,对于有效解决上述社会问题,全面建设我国小康社会,开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是当代的科学发展观所谓社会全面进步,就是指社会结构诸要素之间,社会与人之间的协调发展,共同发展。 4社会存在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决定了社会发展应是一种全面的发展和进步,而追求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全面性是人类永恒的主体和神圣的使命。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以人为本” 、 “全面发展” 、“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等四个基
4、本要素辩证统一的科学发展观,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条件下对唯物辩证法的继承和发展 5。可见,社会全面进步是当代社会的科学发展观,是当代人类面临的一个共同的时代性课题。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本国社会的全面进步,因此,可以说社会全面进步是人类的一种追求和现实的实践活动。回顾人类过去两三个世纪以来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以及这种进步与发展观念的演变过程,我们不难看到人类对社会全面进步的曲折探索历程。首先是空想社会主义者企图超越历史和现实,构造了一个具有社会全面进步内涵的理想社会,终因其社会条件的不现实性而破灭了;其次是世界各国的农民起义,他们幻想以小农的绝对平均主义构建一个世外桃源,其突出例子是我国太平天国农民
5、起义;第三是一些改良学派企图把社会的全面进步寄托在对资产阶级的改良上,也终因资产阶级的剥削本质及其唯利是图、无限制的追求利润的特征而趋于失败,其典型的例子是殖民的扩张、世界大战的爆发2以及美国公然退出京都环境保护条约等。社会全面进步的真理任务最终落到无产阶级身上。只有建立在广大无产阶级利益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才能用客观分析的辩证观点来探索和解释社会全面进步的真理,并使之付诸于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中去。马克思在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及 1859 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对社会全面进步理论做出论述,其观点概括如下:1.社会是一个有机的系统,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主要领域,社会各领域是相互联系、相
6、互作用的,共同推进社会向前发展 6。2.社会发展总是遵循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的规律,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这是一个自然历史的过程 6。3.商品经济发展突破了传统民族和地域的限制,使各国人民的社会经济联系更加紧密,推动世界趋向一体化。4.在社会历史发展中,必须确立人的主体地位。 6马克思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7 未来社会的发展是保证生产力极高度发展的同时,保证人的全面发展,使人真正成为社会的主人。人的自由全面和谐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 6 5.马克思认为,自然
7、不是外在于人类社会的,而是与人类社会统一的,所以社会与自然、人与环境是一致的,指出:“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本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本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立、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抗争的真正解决。 ”8可见,马克思从辩证、联系以及发展的观点出发,深刻地认识和把握社会全面进步的本质和规律,对今天我国的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社会全面进步理论主要通过社会全面协调发展体现出来,不同历史时期以及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对社会发展做出不同的概括也反映了社会全面进步的当代性。1987 年在联合国的报告中提出了可持续
8、发展问题 9,有关经济发展与环境问题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等主客体关系的整体视域广泛进入人们的视线,在联合国的支持下,法国学者弗朗索瓦佩鲁出版新发展观 9,新发展观就是“整体的、综合的、内生的”的发展观,是倡导对人的价值的尊重,这种整体性视角说明当代西方学者在不自觉地回归马克思 9。而我国学者孟宪忠 10在总结几十年来国际社会发展理论和发展实践后,对社会全面进步的重大转折和本质性进展做出如下概括 10:1.从简约的经济发展到综合的社会发展;2.从以物为中心的发展到以人为中心的发展 10;3.从追求一时繁荣的发展到可持续的发展;4.从被动依附性发展到开放促进内源发展;5.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到全球
9、的发展。 10三、社会全面进步的基本内容1859 年,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提出了社会全面变更协调发展的思想 11,即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引起“经济基础的变更” ,继而必然引起为其服务的“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包括“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意识形态的形式”都“或快或慢的发生变革” 。 11 “而只有进行这种变革才能实现生产关系的真正变更。新的生产关系和新的上层建筑的建立,使生产力从旧的生产关系的束缚下解放出来,从而获得极大的发展,它是一定的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终点。 ”12这是历史唯物主义对社会全面变更、全面发展的最初完整表述 11。可见,社会进步是对社会前进、发展的一般概括,它包括
10、社会形态的更替、社会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基本社会生活领域的进化和变革, 6这种进化和变革既有量上的,又有质上的;既有点上的,又有面上的;3既是一时的,又是持续的;既是客体的,又是主体的。 6社会全面进步是对社会进步的整体协调性、均衡互动性、持续稳定性、全面和谐性和内生自主性的总说明。 6它包括社会领域的互动发展、社会区域的平衡发展、社会时域的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整体发展,社会主体的全面发展以及社会机制的综合发展等几方面的内容。 6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这是指推进中国社会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社会保障、环境卫生等合乎规律、全面协调发展的动态过程。首先,社会全面进步要求社会各领域协调发展、
11、良性互动、动态平衡,以便达成整体的和谐。这是运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它摒弃早期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力求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环境的发展与人的社会主体的高扬相一致,并相互促进和相互制衡,达到整体性的协调发展,以便消除目前不断加大的贫富分化、日益严重的社会腐败、广泛存在的诚信缺失和道德滑坡以及各种潜在的政治动荡等。其次,社会全面进步也要靠社会区域的平衡发展来推动,使各地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遵循着“不平衡平衡再不平衡再平衡”的唯物辩证法规律路线前进。地区发展差距、城乡二元结构等都是区域发展不平衡的表现,差距越大,时期越长,越是违背唯物辩证法规律的动态平衡发展路线,越
12、会严重阻碍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以及社会全面进步的整体推进,并酿成许多社会问题。只有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东部、中部和西部加强合作,优势互补,合理分工,相互促进和协调发展,才能全面建设好我国的小康社会;只有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对立,加强城乡合作,促进农村、农业的产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的进展,进一步加快我国的城镇化步伐和新农村建设步伐,才能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第三,社会全面进步要求社会时域的持续发展。社会全面进步所引发的社会发展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事物是客观永恒发展的辩证观点,因此,其追求的目标不是一时、一地、一代人的发展,而是长期的、一国的乃至全球的子孙万代的进步与繁荣, 6它要求消除现实中那
13、种为了短期的政治经济甚或其他私人利益目标而违背客观规律要求的发展。例如,与单纯地追求经济增长模式相应的掠夺式、粗放式、破坏式的生产经营方式造成资源浪费、环境污染、人口数量的失控和素质的下降;各国发展中的经济大起大落、政治动荡、社会危机频频发生;地区性的冲突、战争不断等等。 6第四,社会全面进步需要我国综合国力的整体发展,这是马克思唯物主义辩证法关于事物发展的全面观点的运用和体现。当今国际上的竞争主要表现为以科学技术、人才为主要内容的综合国力竞争,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特别是进入 21 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和人才的战略竞争地位更加突出。为此,应该尊重人才、尊重科技,以此推动和引领综合国力的
14、发展,这样,我国社会全面进步才有牢固的基础和坚强的后盾,才能推动世界范围的社会全面进步。第五,社会全面进步要靠社会机制的综合发展和功能上的良好匹配来维系和推动。这是马克思唯物主义辩证法关于事物内部各要素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观点的应用和体现,也是事物的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以及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其本身的内部因素等辩证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应用和体现。社会全面进步的实现,需要有一整套社会机制系统参与社会运行,包括社会发展动力、竞争、规范、裁决、处罚、动员、凝聚、自我调适和优化等内在机制运行系统;也包括预警、反馈、释放、制衡等运行信息方面机制;还包括安全、公平、保障、调控等运行保证方面的机制。 6综合发展社
15、会机制应注意在体制上改革创新,增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在社会运行方面应注意相互匹配,不断完善,形成最佳合力;在社会互动方面,注意理顺社会关系,不断4地进行自我调适。最后,社会全面进步是为了人的社会全面进步。马克思多次鲜明地论述了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认为,共产主义社会是“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 ,是“自由人联合体” 。 13所谓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完全自由地发展和发挥他的全部才能和力量” , 13“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自由的发展和运用” , 13为此,我国现阶段社会的发展应注重以人为本、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同时,马克思又从整体性上规定了人的本质
16、14,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14因此,我国政府应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提供条件和保障。四、社会全面进步理论在中国的实践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基础的社会全面进步理论在中国的实践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中国共产党在领导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认真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吸取其他国家,包括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优秀成果,结合本国的实际国情,不断地进行新的探索,创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它的主要创立者是邓小平,党的十五大把它称为邓小平理论。 15这一
17、理论从内容上看十分丰富,贯通到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了中国现阶段的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和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构成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 15它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紧密地结合起来,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实践的第二个理论成果,也是第一个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因此,邓小平理论可以说是社会全面进步在中国当代实践的理论结晶,是社会全面进步理论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展现和运用。其次,在上一届以江泽民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根据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面临的新问题、新任务,特别是根据执政党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和自身建设的实际,在
18、总结党自身的 80 年历史经验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兴衰成败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并阐述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15即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这是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必须以社会全面进步的理论为指导参加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来,也是要求广大党员必须用社会全面进步的理论武装头脑,加强自身的建设,提高自身的素质,以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环境。在这一届以胡锦涛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在迈进新世纪的知识经济时代,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提出运用和践行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
19、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16。这是科学发展观下的和谐社会,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上的社会全面进步在社会主义发展新阶段的创造性应用和核心体现,是与时俱进的当代马克思主义。可见,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 16。第三、党的十六大和十七大根据我国胜利地实现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目标所要求的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的实际情况,综观全局,进一步提出我国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法制更加完善、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生态更加美好、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
20、殷实5和社会保障更加有力。这两次大会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对践行当代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全面进步思想理论的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法制、生态和人的充分发展相统一的全面发展目标,是与加快推进现代化和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相统一的目标,符合我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符合人民的愿望,意义十分重大。全面建设我国小康社会就是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发展观的哲学基础上,用当代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全面进步思想理论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确定的近期目标,是社会全面进步理论在近期社会生活各领域的展现和运用。参考文献 1 徐晓军. 转型期中国社会分配方式的变迁与阶层分化J. 河南社会科学,2004
21、(2):60-64.2 李岩. 当前社会诚信缺失主因在政务出了问题EB/OL. http:/ 杜海涛.焦虑渐成社会普遍心态EB/OL.http:/ .浙江大学学报,1995(06) :1-3.5左云青. 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 ,2010(4):38-39.6宋泽滨,齐爱兰.社会全面进步研究M .人民出版社, 2001(12):39-55.7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 1 卷) M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2948 马克思.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 .刘丕坤译,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8:73.9 高丽萍. 马克思整体的社
22、会发展观及其当代价值J. 前沿,2010(17):33-35.10孟宪忠中国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战略M 吉林大学出版社,1996:37.11 张春梅. 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思想的哲学基础理论探源J.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21-26.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82-83.13 袁增华. 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J. 理论学习, 2001(9):20-21.1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 1 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56.15陈爱玉.从共产党宣言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探索之路M .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1):254279.16闫新丽,吕新云. 社会主义社会是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的和谐社会J.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6):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