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析道德的起源摘要:道德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因而道德是在人类产生之后才产生的。道德作为一种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与社会中的很多方面都有着联系,因而道德的产生,也是在多种社会因素、社会关系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下而产生的。关键词:道德涵义 道德本质 道德起源 生理 心理 文化学 社会道德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现实的社会生活中无时无处不渗透和穿插着道德现象和道德关系 ,这正是人类社会、人化自然与其他生命群体 、自在自然的本质区别之一不管你是否意识到,也不管你是否愿意承认 ,道德生活实际上已成为人们现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甚至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 ,社会生活就是人的道德生活。我们在享受道德所带
2、来的心灵宁静并置身于稳定祥和的社会秩序的同时 ,也受着各种道德原则与道德规范的规引与约束。我们在享受道德所带来的心灵宁静并置身于稳定祥和的社会秩序的同时 ,也受着各种道德原则与道德规范的规引与约束 。人是伟大的 ,他在感受着道德的功用与不便时,就会产生对道德的反思 ,其首先思考的问题便是:道德从哪里来?一、道德的涵义从出生起,我们就生活在一定的道德规范中,可到底什么是道德却不是我们每个人都能说清楚的,但我们今天又在不断说要加强道德建设,我们自己也想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那么弄清楚什么是道德,也就是道德的涵义就显得十分重要了。目前,在我国有三种有代表性的道德定义的版本:一是辞海的表述,道德是社会意
3、识形态之一,是一定社会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二是中国大百科全书的表述,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指以善恶评价的方式调整人与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标准、原则和规范的总和,也指那些与此相应的行为、活动;三是社会历史观大辞典的表述,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特有的、由经济关系决定的、依靠人们内心信念和社会舆论维系的、并以善恶进行评价的原则规范心理意识和行为活动的总和。毋庸置疑,道德确实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但要说明的是道德是意识形态中的精神现象,是人际关系的调节机制和协调方式;也就是说它是人为了寻求生存与繁衍不得不相互妥
4、协,以协调相互关系 求得共同的发展和自我的肯定、完善、发展而确定的一种平衡机制和实现方式。“道德”看似简单,但是却蕴含这深刻的意义。就关于“道德”的概念,现在仍然存在着争议, “道德”的概念还是一个疑难,因为它公设了在一个国家中公共伦理是与个人的道德正确的品行及行为方式相一致的,即它与个人的正确生活行为是一致的,这样一种一致性,或者是黑格尔所说的那种 “伦理的实体性”,即善的标准直接、确切地存在于一个现存的共同体的生活之中,但是在今天的社会之中却不再可能被大家所接受,因而存在着上面的疑难。但是就整体而言, “道德”的涵义还是很明晰的。我想,在了解了有关“道德”的涵义之后,大家也就可以简单的分析
5、认识当今社会上存在的一些现象和问题,如“小月月事件”和“毒奶粉”事件等等。2、道德的本质想要研究到的起源与产生,那么就应该先了解一下道德的本质,因为二者具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关于道德起源问题的研究实际上是与道德本质问题密切相连的, 事物的存在与发生就蕴涵了事物的内在关联与本质。任何个体都是道德上的主体。某个人或者是道德的,或者是不道德的,舍此无它。道德是一种社会规范,道德现象都是群体现象,道德是群体对于个体的规范、 约束,对于处在孤岛上的鲁宾逊来说, 道德是无意义的。其实道德的本质问题在一直是伦理学的核心问题,然而对于道德的本质却一直存在着争论,在伦理思想史上, 关于道德的本质问题主要表现为“
6、道德本体论”与“道德工具论之争” 。 “道德本体论”就是在道德的本质的问题上, 确立道德原则和规范的至上性和超越性, 将人视为道德的载体和工具。 “道德工具论”就是在道德本质的问题上, 确立人的中心和主体地位, 把道德视为为人的需要服务的手段与工具。(1) 、道德本体论道德本体论在中西伦理思想史上都有体现, 尤以中国伦理思想史为甚。西方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就认为, 对于每一种技术和每一个人来说都有各自的善, 但在这一切善之上, 还有一个最高的绝对的善, 这就是善的理念即至善。至善是一切存在的终极原因和目的, 而人生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达到至善,而要达到至善就必须摈弃一切欲望和现实要求。将道德抬到了至
7、高无上的地位。儒家也是将道德或道德化的“ 天”视为宇宙的本体和人生所追求的目标。孔子曰: “ 天生德于予” , 道德及道德化的 “ 天”作为宇宙本体都是先于人而存在的。孟子更是强调道德对于人之重要甚于人的生命。 “生, 我所欲也; 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 舍生而取义者也。 ”从理论上来看, 道德本体论将道德的本质问题纳入到目的论的角度去思考, 为道德本质问题的探索提供了一个思路。道德本体论的观点强调道德对个体需要的超越性,个体对道德本体的工具性质,其实质是揭示道德对个体所具有规范性质, 揭示出了道德的一般特性。(二) 、道德工具论道德工具论不同于道德的工具主义, 道德工具论的核心是要
8、确定人在道德中的主体地位, 而道德工具主义主要是指利用道德的至高地位和作用来为某一阶级、某些政治集团服务, 其根本是抹杀人的主体地位。道德工具论的思想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期。早在古希腊时期, 普罗搭戈那就提出 “ 人是万物的尺度” , 这就确立了人的中心和主体的地位。 道德工具论强调人的需要、人的利益在道德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揭示了人在道德生活中的主体的创造性作用, 突出了主体的主导地位, 有一定的历史进步作用。其实对于道德的本质的研究,可以将道德的本质概括为在规范性和主体性的矛盾统一中, 非强制地反映和调节社会性利益关系的具有伦理价值的一种实践精神活动。这样对于我们研究道德的起源也具有很大
9、的帮助。三、道德的起源道德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因而道德是在人类产生之后才产生的。道德作为一种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与社会中的很多方面都有着联系,因而道德的产生,也是在多种社会因素、社会关系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下而产生的。(1)道德起源的生理依据最早从生物学的角度论述人类道德的起源的是进化论的创始人达尔文。他认识到在自然选择, 适者生存的物种进化过程中, 许多具有某些社会性、 利他性本能的物种在严酷的生存竞争中存活下来了。据此,他认为人类的祖先人猿也在自然进化的过程中获得这类社会 属性, 毫无疑问, 人类祖先人猿是具有“社会”属性的, 因为他们本来就过着群居生活, 原始初民又继承了人类祖先的种
10、种“社会”属性,而这些“种种社会性的本能这是人类道德组成的最初原则在一些活跃的理智能力和习惯影响的协助之下,自然而然的会引向“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这一条金科玉律, 而这也就是道德的基础了。 达尔文把人类的道德观说成是动物本能的延续,实际上是一种道德起源的自然观。由于当时科学认识水平的限制,达尔文不可能对人类劳动的作用、 思维的形成及道德的起源进行科学的解释, 但他却道出了道德得以起源的生物学前提和依据。人是作为一个“类”而存在的, 人类的“类”特性就表现在人类生活的社会性、 文化性。但同时, 人类又是大自然的儿子, 是生物进化的结果,与自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人是物种进化的
11、最高成就,就表现在人类的遗传基因达到了一般生物望尘莫及的水平。生物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 从腊玛古猿、南方古猿到能人、直立人、智人等阶段脑量和智力的变化, 我们至少可以确信他们具有模仿、注意、沉思、快择、回忆、想象、联想、推理以及抽象思维、概念化等称之为“先天基本思维能力”以及具有母爱、群体、协作等“先天基本道德本能”,否则, 我们就无法解释人类的生活。人类道德活动与动物的本能活动有着相似的活动机制 ,看到动物的本能的互助活动中已蕴含着人类道德活动的萌芽这一点 ,为我们探索道德起源的深刻根源指明了方向(2) 、道德起源的心理学依据维柯说:“我们的研究起点应该是这些动物开始以人的方式来思维的时候”
12、 ,以人的方式来思维的时候, 就是人以自觉的意识来思考的时候,也是人心理相对成熟的时候。原始初民在与自然进行抗争的漫长历史中,形成了合群性、社会性等“先天基本道德本能” ,但原始初民本身并未作为一个认识个体认识到这一点,而原始初民在与自然抗争过程中所产生的恐惧感, 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对社会共同体的归属感和敬畏感乃是人类道德得以产生的心理动因。由于自然条件的极其恶劣, 生产水平的极端低下, 人类智力水平处于混沌状态。在他们的原始意识中, 个体与氏族是浑然一体的, 个体不是一个独立的成员, 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 人不是一个具体的个人, 而是一个抽象的“人”,人以“类”的形式存在。在原始人群中, 不
13、存在个人的意识,只有整个氏族经过长期经验积累起来的对大自然的共同恐惧感,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为躲避自然灾害而共同反应的合群性本能。于是, 产生了畏敬感, 产生了图腾崇拜, 产生了为促进崇拜而举行的各种宗教仪式, 产生了为促进群体行动的各种禁忌和道德感。人类都是很有归属感和敬畏感,在原始社会,出于对自然灾害和野兽的无助,只能靠对神的崇拜和敬畏和伙伴的团结合作,来共同面对挑战。从本质上看, 敬畏感是人们对自然力量的一种恐惧。而敬畏感的产生有助于加强人们的道德感的形成,一方面, 敬畏感是个体内心的一种道德体验; 另一方面,由于我们不能依靠个人的力量来抗衡大自然 , 所以, 我们必须学会依靠共同的力量,
14、来实现个人的生存,而这又有助于巩固个人的归属感意识。另外, 敬畏感代表一种统治秩序, 代表一种力量, 让人体会到伟大、庄严, 要求人们学会服从, 学会感激, 学会协作,学会尊重,正是由于个体有了对生活群体的归属感与恐惧感,使人类个体将自己与群体联系紧密, 并逐渐形成原始的集体主义道德,而这些也慢慢的促进了道德的形成。(3) 、道德起源的文化学依据道德是文化形态之一, 并具有区别于其他文化形态的特点。人有一种对文化和道德价值的“本能“需求, 这种需求就来自于人的超越性,来自于人的未完成性。但从本质来讲, 超越性存在于人的精神世界, 是人的本质规定性。人不仅为了生存而生存,而且为了更好的生存而生存
15、, 还要追求价值世界和意义世界, 探究人为什么活着,怎样生活才更有意义。人的本质就在于人总是在不断地追求真、善、美,追求超越于动物的物质需求而属于人自己的文化世界和价值意义。帕斯卡有一句名言: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 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 但他是一根有思想的芦苇。一个人的精神越伟大, 就越能发见人类具有的创造性。在人们思考的过程中,自己的思想和意境也就会得到了提高。同时除了思考之外,人们还可以通过教育的途径来实现对文化和道德的需求。教育是人对文化和道德价值的“人之自我建构的实践活动” 。自我建构的实践活动, 是教育活动,也是文化活动;教育就是一个人与文化的双向建构活动。教育与文化是有机地结合在一
16、起的,教育的过程, 也就是一个人获得文化的过程, 一个真正的人生成的过程。通过文化和教育的作用,人们的道德也得到了形成与发展。(4) 、道德起源的社会基础马克思认为劳动创造了人,创造了人类社会是劳动促进了人的发展,将人从动物中分离出来生产劳动是道德得以产生的社会基础。正是劳动使人成为道德的主体,促成了人的道德需要, 创造了道德产生的必要性和动力。生产劳动是道德得以起源的社会基础和决定因素。首先, 生产劳动将人和动物区别开来, 使人变成了道德的主体。首先,生产劳动将人和动物区别开来,使人变成了道德的主体 在生产劳动中,当人们利用自己加工制造的第一件工具来劳动获得生产资料时,人就脱离了动物, 成为
17、一个新的生命物种, 并以人类的名义来进行活动 就像马克思说的那样: “一当人们自己开始生产他们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时候,他们就开始把自己与其它动物区分开来” 。在生产劳动中, 人不仅使自己的形体、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形成了人的手足、大脑和感觉器官,为人成为道德的主体创造了自然条件。与此同时, 由于在生产劳动中经常使用工具作用于对象, 使得本来外在的东西变成了内在的反映 在劳动中,人们加深了对自己,对同伴,对群体,对大自然的认识,并反思自己的行为 于是,逐渐萌发了人类的最初的意识。有了意识,人类不仅能够注意自己的活动,周围的环境,也能意识到自己为什么要做这些事情 自我意识让活动不再是盲目的, 而是
18、有序地 自觉地进行自我意识也让人类开始审视自己的需要,群体的需要,以及自己的需要是否与群体相悖,并以此来安排自己的活动。同时也要去考虑自己集体的利益,人们意识到,同伴的利益也一样重要,如果不按照这些群体的行为准则来行动,整个氏族群体甚至整个部落就不能维持下去,个人也因此无法生存 于是,人们在自己的内心产生了想要维护群体利益的义务感和荣辱观这样,人就成为了道德主体。其次,生产劳动创造了道德产生和发展的必要性和动力。在人们进行物质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必然会形成一种具有社会性质的关系。有两个因素促使这种社会关系的形成。其一,集体劳动需要人们分工协作,互相帮助,而在劳动中,人与人之间不可避免地要进行
19、交流; 其二,由于生产资料有限所带来的物质生产劳动带来的交换与分配。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劳动分工和剩余产品的出现,个人在劳动中地位的逐渐提高, 其价值与作用也日渐重要起来,这就导致了个人利益观念与追求的出现。在这一条件的催化下,原始人类的那种与氏族群体直接同一,作为一分子出现的观念遭到了冲击。这就使原始初民作为 类个体 存在的模式开始发生解体,出于对利益的追求,个人同与之相交往的同伴及所存在的群体之间的矛盾随之出现。原有的维持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被打破,重新协调矛盾关系,维持社会秩序就变成了社会的必然要求。一方面要求群体利益不受到影响使群体继续维持和谐统一; 另一方面也要使个人可以实现自己的
20、利益,实现自己的发展,而不损害群体利益,并不得不依赖群体的存在而存在,道德就是基于利益矛盾的产物。正是因为人类从祖先那里遗传了动物的社会性本能,自我意识的产生,及生产劳动的出现,才促成了道德的产生。4、道德的作用与加强思想道德建设道德是社会物质生活需要的产物,正是这种需要的产物道德保证了人能够适应自然生存下来并不断向前发展,所以道德的作用不容忽视。首先,道德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给社会的正常运行提供了保障,如果没有道德我们无法想象一个社会将会是什么样;其次,道德促使个体自我肯定、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个体的自我肯定、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是指人类个体为实现自身的意义和价值进行的自
21、我教育和自我修养的途径、目标和过程;最后,道德促进了社会的和谐。道德保证了社会大机器的正常运行,同时让社会机体中的每个人去追求真善美,人们认识到自我和自然、自我和社会、自我和集体、自我和他人的关系和利益并自觉地协调和处理好这些,社会就会处于一种和谐发展的状态 总之,道德的巨大作用毋庸置疑。因而,我们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正如江泽民所说过的那样,我们在加强法制建设的同时要以德治国,这个“德 ”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发展的,固然,千百年来传承下来的仁义礼智信我们要继续保持,但同时我们也应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道德根源于我们物质生存的需要,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要不断加强道德建设参考文献: 1黄辉.浅谈道德J.学理论,2011 2倪愫襄.论道德的本质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04 3 杜修望.道德起源的四个依据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6 4刘禹含.浅析道德起源的三个条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2 5杨仕奎.关于道德起源的人性反思J.皖西学院学报,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