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西南科技大学 移动通信技术.doc

上传人:dcs1276 文档编号:6358029 上传时间:2019-04-09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1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南科技大学 移动通信技术.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西南科技大学 移动通信技术.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西南科技大学 移动通信技术.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西南科技大学 移动通信技术.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西南科技大学 移动通信技术.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移动通信技术练习题一、 概述1、 通信网络的基本构成有哪些?相应的功能是什么?通信网络的构成主要有:用户终端(terminal) 、传输(transmission)、交换与复用(switching and mux)等终端主要完成用户的接入,信号转换等,传输主要完成信息从一端到另一端的传递,交换与复用主要完成终端之间的交换连接,避免直连,复用主要目的是在一个设备上完成多个用户的共用。2、 通信网如何分类通信网按不同的方法,可以分为多类。按传输内容分,分为电话网,计算机网络,电视网等按复用方式分,分为频分 FDMA,时分 TDMA,码分 CDMA 等。按交换方式分为电路交换,分组交换等按传输方式分

2、为模拟传输,数字传输,有线传输,无线传输等3、 通信系统的构成,各部分功能?通信系统主要由:信源、发送变换器、发射器、传输媒介,接收器、接收变换器以及新宿构成。信源的功能是提供需要传输的信息,发送变换器完成待传输信息与电 信号间的转换,收发信机完成把电信号转换成高频振动信号由天线发射,传输媒介是信息传输的通道,接收机是把高频信号转换成原始电信号,信宿是指信息的最终 接收者。4、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特征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特征主要包括:更高的服务质量、与其它电话网络的高度兼容、包含多个系统、终端设备的兼容能力高。5、 移动通信网络的的基本构成移动通信网络的基本构成是接入网络与核心网络6、 未来

3、通信发展方向未来通信发展是:数值化是基础与前提,综合化和个人化是目标,宽带化和智能化是实现手段,目的是把电话网、互联网、电视网实现三网融合。二、 移动管理技术7、 呼叫接续查找包含几类查找呼叫接续查找包含两类查找:数据库查找,小区查找。8、 为什么 PSTN 没有移动管理因为 PSTN 网络中,用户的位置对交换机而言是相对固定的,不存在找不到用户位置的问题。9、 移动用户国际 ISDN 号指什么?国际 ISDN 号指 MSIDNcc ndc sn,对应国家码,网络接入号与用户号。10、 什么是移动漫游号码?移动漫游号码 MSRN 由 CC NDC 与 SN 构成,旨在让发起呼叫方知道如何查找终

4、端当前所在的位置,MSRN 是一个临时号码,接通电话后释放。11、 位置区识别码位置区识别码用于用户位置更新,具有全球唯一性。12、 典型移动通信网络的构成典型移动网络由 HLR,AUC,MSC,VLR,BSC,BTS,MT 等网络元素构成,相关网元间通过相应的接口规范完成通信。13、 移动网络电路域的构成无线网络电路域的构成主要有 HLR,AUC,MSC,VLR 等网元构成14、 HLR 数据库的作用HLR 数据库的作用主要包括:存储用户属性数据,如开户信息,业务授权信息,位置信息,鉴权信息等。配合呼叫接续,系统通过 HLR 知道用户当前所在位置15、 简述 A3算法A3算法是一种鉴权算法,

5、通过在网络端与终端同时执行相同的鉴权算法对用户进行鉴权。A3鉴权算法的参数有 KI,RAND,SRES 。当申请鉴权时,网络 讲 RAND 发送给终端,终端收到 RAND 后,与 KI 一起输入到鉴权电路,其输出 SRES 回传给网络端,网络端用同样的参数执行鉴权,如果 SRES 相同,则 为合法用户。16、 MSC 的作用MSC 提供话务交换的作用,完成不同运营网络的接口,控制话务接续。 MSC 是移动管理与话务接续的核心网元。17、 短消息的工作机制短消息通过存储转发与传递确认来确保短消息的可靠发送。18、 数据库位置追踪过程起始 MSC 根据被叫号码,确认其 HLR 的地址,并向 HLR

6、 转发位置查询请求,HLR 收到位置查询请求后,向其当前所在的 MSC/VLR 转发相应的请求。用 户当前所在的MSC/VLR 收到该查询请求后,生成漫游号码回传给 HLR,HLR 收到该漫游号码后向起始MSC 转发,起始 MSC 收到该漫游号码后,知道被 呼用户当前所在的 MSC/VLR,即可建立到达该 MSC/VLR 的电路连接,电路连接建好后,漫游号码随机释放。19、 小区位置查找过程MSC/VLR 知道用户当前所在的 LA,则向该 LA 所辖所有基站发出寻呼消息,当终端收到属于自己的寻呼消息后,则向系统回复响应,则系统即可知道 MT 当前所在的小区位置。20、 相同 MSC 的位置更新

7、当 MT 改变 LAI 时,MT 即向系统申请位置更新请求,由于 MT 处于相同 MSC 覆盖区,VLR 收到位置更新请求后,更改 LAI 标识,并向 MT 回复确认信息。21、 不同 MSC 的位置更新当 MT 改变 LAI 时,MT 向系统申请位置更新请求,由于 VLR 没有该用户的数据信息,VLR 为该用户临时生成 profile,并向该用户 HLR 申请更新请 求,HLR 收到该位置更新请求后,更改用户当前 MSC/VLR 位置信息,同时向所在 MSC/VLR 回复确认消息。另外,HLR 向用户原所在的 MSC 转发注 销消息,该注销消息使得原 VLR 删除用户 profile。三、

8、信令计费技术22、 信令分类信令按服务区域分为:用户线信令与局建信令,按信道使用方式分为随路信令与共路信令。23、 信令系统的构成信令系统由信令点、信令转接点、信令链路构成24、 初始地址消息初始地址消息是建立呼叫发出的第一消息,包括确定路由所需的全部信息。25、 简述 GSM MAPGSM MAP 是7号信令系统的用户部分,由 TCAP 完成与7号信令建的功能接口,完成位置管理通信功能。26、 MT 与 BTS 间的信令协议 LAPDmLAPDm 表示空中各种无线信令信道,包括有确认操作与无确认操作。27、 计费网络的构成计费网络与运营网络属于两个不同的网络,它由数据生成、数据采集、计算机网

9、络、数据库系统与营帐系统等构成。四、 传输技术28、 IS-95的 MT 工作状态MT 的工作状态有:初始化状态、空闲状态、系统接入状态、空中业务状态29、 时隙寻呼模式移动台空闲时每隔一定的时间间隔在指定的时间段内监听 F-PCH,监听间隔之间处于休眠状态。时隙周期MT 每隔一定间隔才监听 F-PCH, 该间隔 T 为时隙周期(slot cycle), 时隙周期以1.28s 为单位30、 切换管理包含哪三个部分切换管理主要包含切换检测、信道分配、无线链路转换三部分31、 Cdma 系统的软切换MT 与目标基站进行通信时不中断与原基站的通信(只能在同一频率间由 MSC 控制进行) 。32、 C

10、dma 前向功率空中基站根据 MT 提供的测量结果(MT 向基站报告其对前向信道的解调误帧率) ,调整对 MT的发射功率。对路径衰落小的 MT 分配较小的前向发射功率,对较远和解调信噪比低的MT 分配较大的前向发射功率。33、 Cdma 反向闭环功率空中基站每隔一定时间检测一次解调后的反向业务信道信号信噪比,若该值大于设定门限值,则要求 MT 减少发射功率,反之则要求 MT 增加发射功率。五、 无线自组织网络技术34、 Adhoc 网络特点移动节点配置无线适配器、 、无基站等基础设施、移动终端具有路由能力、网络中每个终端、可以自由移动、地位相等、多跳、临时、无中心、拓扑变化、分组业务、可以可以

11、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快速构建。35、 Adhoc 网络概念一组有无线收发装置的移动终端组成的一个多跳、临时、自创建(Self-Creating)、自组织(Self-Organizing)、自管理(Self-Administering)系统。不依赖预设基础设施而临时组建。移动终端具有路由功能,可经无线连接成任意网络拓扑。可独立工作,可与 Internet 或蜂窝网络连接。36、 Adhoc 网络典型的路由技术Adhoc 网络典型的路由技术包含表驱动路由技术与按需驱动路由技术。37、 Adhoc 路由发现对重复包的处理检测:若中间节点收到了来自同源” 请求 id”相同的请求包;若中间节点收到的请求

12、包中路由记录已包含本节点;处理:中间节点丢弃该请求包。38、 按需路由特点不需要周期性地通告路由、不需要感测链路状态、不需要邻居检测、不依赖于任何底层协议路由中断时,重新寻找路由延迟大。39、 无线传感器网络通常由大量具有感知、计算及无线通信能力的微小节点组成,目的是监视环境而非通信。一、移动通信简介(3学时)1、课程定位:(1)掌握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和构成移动通信网的基本要素(Grasp basic concept and elements of mobile communication),(2)掌握移动通信网络系统关键技术基本原理(grasp key tech. and basic p

13、rinciple of communication. System).2、课程目标:(1)为在网络运营商和 ISP 从事移动网络相关技术规划、建设、维护和优化奠定基础(Provide found. for construction、 plan、maintenance and optimization in network operators)。 (2)为相关设备供应商开发维护等奠定基础(Provide found. for development and maintenance in equipment supplies)。 (3)掌握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关键技术(location, chargi

14、ng, trans. and Wlan technologies) 。(4)掌握移动通信系统关键技术原理的英语表达。3、教学重点:移动通信系统基本概念(basic concepts of mobile system) 、蜂窝移动通信组网原理(networking principle of mobile cellular communication)、移动通信系统关键技术(key technologies of mobile communication)、移动通信系统结构(system structure of mobile system)4、参考书移动通信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郭梯云等。

15、现代移动通信系统 ,人民邮电出版社,祁玉生等。GSM 网络与 GPRS电子工业出版社,Xavier Lagrange 等,翻译:顾肇基。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原理与工程设计,IS-95cdma 和 CDMA2000 ,美 vijay k.gargWCDMA 蜂窝移动通信 ,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袁超伟等。CDMA2000 1x 移动通信系统 ,机械工业出版社,扬大成等。7号信令系统(修订本) 人民邮电出版社,纪红 。5、讲解内容引言(introduction ) 、蜂窝概念( cellular) 、蜂窝系统结构(cellular system infrastructure) 、信令技术(signal

16、ing technology) 、移动管理技术(mobility management technology) 、无线传输技术(wireless transmission technology) 、其他无线组网技术(other wireless technologies such as adhoc) 。6、通信网的基本构成(construction of telecommunication)Telecommunication network=mux(multiplexer )+ switch+ transmission+ user terminals通信网络由复用、交换、传输与用户终端构成。(

17、1) 复用:实现不同类型数据在同一通道内的复用、传输,复用能提高网络资源利用率,有效节约通信网络建设成本。 (realize multiplex and transmission in a same channel for different types of data)(2) 交换:在两个用户间建立临时电路,通信结束后撤除该电路。(Temporary circuit is built for communication users, and will be cancelled after comm)(3) 传输:传输完成信息的传递,一般有有线、无线传输。 (Information is tr

18、ansmitted from one side to another side)(4) 终端:完成人与通信系统接口的设备(referred to devices which realize interface between users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7、通信网分类(communication network classification)(1) 按传输的内容分类(classification on the basis of transmission contents):电话网(telephone network)、计算机网(computer network

19、)、电视网(television network);(2) 按复用方式分类(multiplexing):频分多址(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 access-FDMA)、时分多址(time division multiplexing access-TDMA)、码分多址(code division multiplexing access-CDMA);(3) 按交换方式分类( switching):电路(circuit)、分组(packet)、帧中继(frane) 、IP(internet packet)等;(4) 按传输方式分类(transmission):模拟

20、/ 数字(analog / digital)、有线/无线(wired / wireless)等8、通信网络的性能指标(performance meters for communication)(1) 延迟 delay-transmission time from one point to another point;(2)延迟抖动 jitter-difference between delay;(3)容量( 信道发送信息的能力 ) capacity-maximum transmission ability for a channel;(4)吞吐量(单位时间内成功地传送数据的数量)through

21、put-the number of successful transmission data;(5)可靠性(一定时间一定条件下无故障完成指定功能的能力)reliability-the ability of performing specific function in a certain time and condition;(6)便携性(方便用户使用的程度)convenience-the ability for use of convenience。9、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basic concepts of mobile communication)(1)通信一方或双方处于移动过程中的信息交

22、换(referred to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when one side or both sides are moving) ;(2)the mobile communication is misunderstood as mobile phone due to its popularity;(3)终端移动性-mobility of terminals;(4)个人移动性-personal mobility-subscriber identity module SIM support personal mobility;(5)无线接入支持移动业务-wireles

23、s access support mobile service;(6)通信网的智能化与无线化实现移动业务-the intelligence and wireless characteristic realize mobile service.;(7)无线传输的基本原理,信源产生信息发送给变换器,变换器把信息转换成适合发射机发射的信息,发射机把信息通过无线发射机向空中发 射,接收机收到无线信号后,发送给变换器,变换器把接收到的信息转换,发送给新宿。The principle: information source creates information and sends them to con

24、verter. The converter transforms the information and convey to transceiver. Transceiver receives the information and sends to converter, and the converter transform the information to destination.Source: supply information needed transmissionConverter: transforms the service information to electroni

25、c signal.Transceiver: transforms the electronic signal to high frequency signal or vice versa.Transmission media: the transmission channel.Destination: receiver of information(8)移动通信的特点(the characteristics of mobile communication)1) transmission channel is wireless spectrum;(2) the wireless environm

26、ent experiences interference;(3) wireless spectrum is very crowded;(4) the transmission power of terminal is limited;(5) Terminals randomly move;(6) the content is easy to be disclosed(9) 移动通信的技术要求(technical requirements)(1) High spectrum efficiency;(2) High quality of service traffic;(3) High mobil

27、ity and portability;(4) High flexibility of networking;(5) Anti-interference;(6) Information security10移动通信技术的关键问题(the key issues of mobil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1) Improve quality of service traffic;(2) improve spectrum efficiency;(3) increase capacity of mobile system; (4) provide many types o

28、f services;(5) provide intelligence to mobile system11移动通信基本业务应用范围(application area of mobile communicaiton)(1) 蜂窝移动电话系统 -cellular mobile phone system;集群通信系统-private mobile radio network-PMRN;无线寻呼-wireless paging;无绳电话-cordless phone;卫星网-satellite networks-long communication, big coverage, high capac

29、ity, high convenience, stable and reliable communication.(2) 无线移动数据网-wireless data networks such as wxan, adhoc, etc.Packet is a kind of transmission unit which consists of bit flow. The packet includes header and data, and the head usually comprises source address, destination address and relative

30、routing information. The data is service information.12 公共陆地移动网 PLMN-public land mobile networksPLMN includes network based on both voice and data. The voice network comprises cordless phone, cellular digit phone. The data network mainly consists of wimax and mobile data network.13. 蜂窝网络系统(cellular

31、system)-包含接入网络(access networks)和核心网络(core networks). 核心网络的关键部分(main elements of the core networks)-mobility management, traffic switching, charging, network control and management, transmission, signaling network.14. 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特点(characteristics) ,整个服务区被划分为若干个较小区域,俗称“蜂窝小区”(the whole service area is d

32、ivided into a number of small area, referred to as cellular cell);蜂窝小区又被分为“扇区”(cellular cell also a sector);每个小区使用较小功率的发射机进行覆盖(each cell uses low power to cover)。Cellular communication can realize frequency reuse, access of the subscriber and handoff.15. 蜂窝结构 (cellular architecture): macro-cell, mic

33、ro-cell, pico-cell, hybrid architecture.16. 移动通信的发展形成了巨大的产业链(the development of mobile communication creates huge production chain): 系统制造(基站 base station、交换机 switcher、传输设备transmission devices、maintenance devices, etc.).终端制造(terminal production). 各种芯片设计与制造(chip design and production).通信软件开发,应用软件开发(co

34、mmunication softwar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software development) 。17.第一代模拟蜂窝通信系统第一代移动电话系统采用了蜂窝组网技术,蜂窝概念由贝尔实验室提出,70年代在世界许多地方得到研究。当第一个试运行网络在芝加哥开通时,美国第一个蜂窝系统 AMPS(高级移动电话业务)在1979年成为现实。现在存在于世界各地比较实用的、容量较大的系统主要有:(1)北美的 AMPS;(2)北欧的 NMT-450/900;(3)英国的 TACS;其工作频带都在450MHz 和900MHz 附近,载频间隔在 30kHz 以下。鉴于移动通

35、信用户的特点:一个移动通信系统不仅要满足区内,越区及越局自动转接信道的功能,还应具有处理漫游用户呼叫(包括主被叫)的功能。因此移动通信 系统不仅希望有一个与公众网之间开放的标准接口,还需要一个开放的开发接口。由于移动通信是基于固定电话网的,因此由于各个模拟通信移动网的构成方式有很 大差异,所以总的容量受着很大的限制。鉴于模拟移动通信的局限性,因此尽管模拟蜂窝移动通信系统还会以一定的增长率在近几年内继续发展,但是它有着下列致命的弱点:A) 各系统间没有公共接口。B) 无法与固定网迅速向数字化推进相适应,数字承载业务很难开展。C) 频率利用率低,无法适应大容量的要求。D) 安全 .利用率低,易于被

36、窃听,易做“ 假机“。这些致命的弱点将妨碍其进一步发展,因此模拟蜂窝移动通信将逐步被数字蜂窝移动通信所替代。然而,在模拟系统中的组网技术仍将在数字系统中应用。第二代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由于 TACS 等模拟制式存在的各种缺点,90年代开发出了以数字传输、时分多址和窄带码分多址为主体的移动电话系统,称之为第二代移动电话系统。代表产品分为两类:TDMA 系统TDMA 系列中比较成熟和最有代表性的制式有:泛欧 GSM、美国 D-AMPS 和日本PDC。(1)D-AMPS 是在1989年由美国电子工业协会 EIA 完成技术标准制定工作, 1993年正式投入商用。它是在 AMPS 的基础商改造成的,数模

37、兼容,基站和移动台比较复杂。(2)日本的 JDC(现已更名为 PDC)技术标准在1990年制定, 93年使用,只限于本国使用。(3)欧洲邮电联合会 CEPT 的移动通信特别小组(SMG)在88年制定了 GSM 第一阶段标准 phase1,工作频带为900MHz 左右,90年投入商用;同年,应英国要求,工作频带为1800MHz 的 GSM 规范产生。上述三种产品的共同点是数字化,时分多址、话音质量比第一代好,保密性好、可传送数据、能自动漫游等。三种不同制式各有其优点,PDC 系统频谱利用率很高,而 D-AMPS 系统容量最大,但GSM 技术最成熟,而且它以 OSI 为基础,技术标准公开,发展规模

38、最大。N-CDMA 系统N-CDMA(码分多址)系列主要是以高通公司为首研制的基于 IS-95的 N-CDMA(窄带CDMA) 。北美数字蜂窝系统的规范是由美国电信工业协会制 定的,1987年开始系统研究,1990年被美国电子工业协会接受,由于北美地区已经有统一的 AMPS 模拟系统,该系统按双模式设计。随后频带扩展到 1900MHz,即基于 N-CDMA 的 PCS1900。第三代IMT-2000随着用户的不断增长和数字通信的发展,第二代移动电话系统逐渐显示出它的不足之处。首先是频带太窄,不能提供如高速数据、慢速图像与电视图像等的各种宽带 信息业务;其次是 GSM 虽然号称“ 全球通”,实际

39、未能实现真正的全球漫游,尤其是在移动电话用户较多的国家如美国,日本均未得到大规模的应用。而随着科学 技术和通信业务的发展,需要的将是一个综合现有移动电话系统功能和提供多种服务的综合业务系统,所以国际电联要求在2000年实现商用化的第三代移动通信 系统,即 IMT-2000,它的关键特性有:(1)包含多种系统;(2)世界范围设计的高度一致性;(3)IMT-2000内业务与固定网络的兼容;(4)高质量;(5)世界范围内使用小型便携式终端。具有代表性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技术:主要有三个标准:(1)以 Qualcomm 公司为代表提出的与 IS-95系统反向兼容的宽带 cdmaOne 建议。建议采用多

40、级 DS-CDMA,射频信道带宽 1.25/10/20MHz,PN 码片率为1.288/3.6864/7.3728/14.7456Mbps。采用多级的目的在于将5MHz 分为3个1.25MHz 带宽的信道,以便于 IS-95后向兼容,可以共享或重叠。美国考虑在 IMT-2000网络发展目标上,支持宽带分组交换网为核心,将当前的从功能上分层的网络模式演变成端到端的客户-服务器模式。(2)专门开发与 GSM 系统反向兼容的 UMTS 标准,包括两个子方案:日本的 W-CDMA日本最大的移动电话运营商 NTT DoCoMo 提出的建议为相干多码率宽带 CDMA(W-CDMA) 。由于日本的第二代移动

41、电话系统并没有成为全球化标准,而在第三代 IMT-2000网络 技术方案上,日本决心走全球化合作的道路。在支持 ITU 的 IMT-2000家族及接口概念基础上,有意参照无线传输技术的合作方式,支持欧洲的 GSM UMTS 的网络概念。现在爱立信等公司以与 NTT DoCoMo 公司合作,共同提出无线传输技术采用 W-CDMA,而核心网路则沿用 GSM 网络平台,其目的在于能从 GSM 演进到第三代 IMT-2000。欧洲的 TD-CDMA欧洲西门子和阿尔卡特等公司提出了一种 TD-CDMA。该方案将 FDMA/TDMA/CDMA 组合在一起。其特点它的帧结构和时隙结构与 GSM 相同,可支

42、持每时隙8个用户。移动台采用双模手机,以便在网络、信令层与 GSM 兼容。此方案便于由 GSM 平滑过渡到第三代,故受到很多 GSM 供应商支持。(3)TD-SCDMA该标准是中国制定的3G 标准。原标准研究方为西门子。为了独立出 WCDMA,西门子将其核心专利卖给了大唐电信。之后在加入3G 标准时,信息产业部(现工 业信息部)官员以爱立信,诺基亚等电信设备制造厂商在中国的市场为条件,要求他们给予支持。1998年6月29日,原中国邮电部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现大 唐电信科技产业集团)向 ITU 提出了该标准。该标准将智能天线、同步 CDMA 和软件无线电(SDR)等技术融于其中。另外,由于中国庞

43、大的通信市场,该标 准受到各大主要电信设备制造厂商的重视,全球一半以上的设备厂商都宣布可以生产支持 TD-SCDMA 标准的电信设备。TD-SCDMA 在频谱利用率、频率灵活性、对业务支持具有多样性及成本等方面有独特优势。TD-SCDMA 由于采用时分双工,上行和下行信道特性基本一致,因此,基站根据接收信号估计上行和下行信道特性比较容易。此外,TD-SCDMA 使用智能天线技术有先天的优势,而智能天线技术的使用又引入了 SDMA 的优点,可以减少用户间干扰,从而提高频谱利用率。软件无线电:通过软件编程来实现无线电台的各种功能,在公共硬件平台上利用可编程的软件方法实现所需要的无线电系统-灵活、低

44、成本。(realizes wireless functions through software programming)认知无线电(cognitive radio),具有学习能力,能与周围环境交互信息,以感知和利用在该空间的可用频谱,能降低冲突的发生。 产生 CR 的背景:传统无线频谱的使用方式是由管理部门颁发无线频谱使用牌照,但其利用率较低,由此当授权频谱利用率较低时,非授权用户暂时借用授权频谱。认知无线电网络(cognitive radio networks), 无线网络具有认知能力,根据当前环境计划、决定行动,CR 是构成 CRN 的节点。二、移动管理技术(10学时)1、移动管理技术的

45、目的(objective):理解移动网络的构成(constitution of mobile network)、移动网络的两层体系结构(two-tier architecture of mobile network)、呼叫接续查找 tracking in call delivery(数据库查找与小区查找-database tracking and cell tracking) 、位置管理 location management(位置更新 -location update、位置注销 location cancellation)2、移动管理涉及的关键问题(key issues):移动网络构成(co

46、nstitution of mobile networks)、移动网络的体系结构(architecture of mobile network)、位置查找(tracking process)、位置更新与位置注销(location updates and location cancellation)。3、移动管理的目的:为了呼叫接续定位漫游用户(locate roaming mobile terminals for call delivery) ;当 MT 改变接入点时,维护网络与 MT 的连接 (maintain connections with MTS that change their p

47、oints of attachment)。显然,移动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应对用户改变接入点所带来的问题,在 PSTN 中,由于终端位置不会改变,PSTN 不存在移动管理的问 题。Obviously, PSTN has no mobility management since the terminals in PSTN has no location changes.移动通信系统的编号规则(1)移动用户国际 ISDN 号(MSISDN)MSISDN=CC+NDC+SN, Mobile subscriber isdn number is dialed number by callerMSISDN 号码

48、是指主叫客户呼叫所需拨的号码。(用于查询数据库) ; CC:国家代码,我国为86;NDC:网路接入号,移动135 ,联通为130。SN:用户号码,用于查找用户所在位置的信息。Subscriber number is used to query location of userSN 号码结构 H1H2H3ABCD。H1H2H3为每个移动业务本地网的数据库号码,ABCD 为移动客户码。(2)国际移动客户识别码 IMSI 号(MSISDN )IMSI = MCC + MNC + MSIN 15位IMSI 号用于 GSM 通信网所有控制信息中MCC:移动网国家代码,3位,我国为460。MNC:移动网代

49、码,2位,中国移动为00,中国联通为01。MSIN:移动用户识别码,10位。IMSI 存储在系统的所有数据库和用户 SIM 中. The number of imsi is stored in all database and sim module(3)临时移动客户识别码(TMSI-temporary mobile subscriber identity)为了对 IMSI 保密,系统给来访移动客户分配一个唯一的 TMSI 号码,仅限在本 MSC 业务区内使用。For security in communication, the system allocates the only TMSI number, which is used in current MSC coverage(4)移动客户漫游号码(MSRN-mobile scriber roaming number)MSRN = CC + NDC + SNMSRN 旨在让用户当前所在系统为了让发起呼叫方知道如何找当前所在的位置,MSRN号码是一个临时号码,接通后即释放。CC (country code)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网络科技 > 网络与通信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