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杜甫诗三首PPT.pptx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6355790 上传时间:2019-04-09 格式:PPTX 页数:118 大小:29.1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杜甫诗三首PPT.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118页
杜甫诗三首PPT.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118页
杜甫诗三首PPT.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118页
杜甫诗三首PPT.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118页
杜甫诗三首PPT.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1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下列对联中寓指的人物是谁?,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满眼河山,大地早非唐李有; 一腔君国,草堂犹是杜陵春。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闻一多,杜 甫 诗 三 首,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安史之乱爆发,使唐王朝迅速地由繁荣转入衰乱,唐诗也随之发生了重大变化。,杜甫与李白一向被视为唐诗世界中两座并峙的高峰,同时他们也构成了唐诗的分野。,李白诗歌的主导风格,形成于大唐帝国最为辉煌的年代,以抒发个人情怀为中心,咏唱对自由人生的渴望与追求,成为其显著特征; 杜甫诗歌的主导风格,却是在安史之乱前夕开始形成,滋长于其后数十年天下瓦解、遍地哀号的苦

2、难之中。,因此,流响于刚刚过去的年代中的充满自信、富于浪漫色彩的诗歌情调,到了杜甫这里便戛然而止。在飘零的旅途上,杜甫背负着对于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沉重责任感,凝视着流血流泪的大地,忠实的描绘出时代的面貌和自己内心的悲哀。这种深入社会、关切政治和民生疾苦、重视写实的创作倾向,和由此带来的语言表现形式的一系列变化,不仅标志了唐诗内容与风格的重大转折,也对中唐以后直至宋代诗歌发展造成了重大影响。,杜甫 (712770)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自称“少陵野老”,后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其诗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因

3、此被称为“诗史”,他亦被称为“诗圣”。在诗歌艺术上,他融合众长,兼备诸体,形成特有的“沉郁顿挫”的风格。,“沉郁”,主要指诗歌内容深广,意境雄浑,感情深沉; “顿挫”,主要指诗歌表情达意抑扬跌宕,音调声情起伏迭变。沉郁与作品的主要意境有关,顿挫则与作品的表现技巧有关。,杜甫出生于一个具有悠久传统的官僚世家,到了杜甫的父亲杜闲时,家族已呈衰落之像。家庭给于杜甫正统的儒家文化教养,和务必要在仕途上有所作为的雄心。所以终其一生,高蹈出世的念头很少占据他的头脑。唐朝时一个重视诗歌的朝代,而杜甫的祖父杜审曾是武后朝中最著名的诗人,这加深了杜甫对诗歌的兴趣。他曾骄傲地对儿子说:“诗是吾家事。”追求仕途事业

4、和不朽的诗名,共同构成了杜甫的人生轨道。,(一)读书和壮游时期 (二)长安十年时期 (三)战乱流离时期 (四)漂泊西南时期,杜甫创作历程,读书壮游时期,七岁即能诗文,便“出游翰墨场”,与文士们交游酬唱。“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刻苦学习自述。二十岁以后十余年中杜甫过着漫游的生活。这既是为了增长阅历,也是为了交结名流、张扬名声,为日后的仕进做准备。先南游吴越,后北游齐赵,饱览了祖国壮丽的河山,开阔了他的视野和心胸,三十三岁时在洛阳结识李白。这个时期的创作,表现了他青年时期的气概和抱负。如:望岳。,望 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5、。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读书壮游时期,长安十年时期,公元746年三十五岁左右的杜甫满怀政治理想到求职谋官。开始他满怀信心, “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并行相信自己能“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但由于奸相李林甫玩弄了“野无遗贤”的骗术,参加考试的人全部落榜,杜甫也身受其害,困居长安10年之久。另一方面,大约在杜甫到长安不久,父亲就去世了,他的生活因此变的艰困起来。,天宝后期,唐代社会虽维持着表面的繁盛,却已处处埋伏危机。处在逆境中的人容易看到现实中的弊病,当一场大崩溃即将到来时,杜甫透过个人的不幸看到了国家和人民的不幸。天宝十一年(752),杜甫写下名篇兵车行,

6、以严肃的态度,真实地记录下人民被驱往战场送死的悲惨图景。这首诗标志了杜甫诗歌的转变。此后又写出前出塞九首、丽人行、长诗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等杰出的现实主义诗篇。,长安十年时期,车辚辚, 马萧萧, 行人弓箭各在腰。 爷娘妻子走相送, 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 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傍过者问行人, 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 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 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 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 千村万落生荆杞。,兵车行,纵有健妇把锄犁, 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 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 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 未休关

7、西卒。 县官急索租, 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 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 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 青海头, 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 天阴雨湿声啾啾!,战乱流离时期,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一度被困于叛军占领下的长安,后来只身逃出投奔唐肃宗,被任为左拾遗,后因上书被贬官。由于战乱和饥荒,加之对仕途的失望,乾元二年(759),杜甫丢弃官职,进入当时尚为安定富足的蜀中。,从安史之乱爆发到杜甫入川的四年,整个国家处在剧烈的动荡中,王朝倾危,人民大量死亡,杜甫本人的生活也充满危险和艰难。而他的诗歌创作,因血与泪的滋养,达到了巅峰状态。春望月夜北征羌村和“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8、“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大量传世名篇,从诗人浸满忧患的笔下不绝涌出。,战乱流离时期,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战乱流离时期,漂泊西南时期,到成都不久,杜甫依靠友人的帮助在城西浣花溪畔营建了草堂。后来,他的故交严武出任剑南东西川节度使,与杜甫过从甚密,对他的生活多有照顾。当严武第二次镇蜀时,表荐杜甫担任了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杜甫是为了避乱而到蜀中,最初两年,他闲居草堂,生活确实比较安逸,当时所写吟咏草堂周围自然景物的诗篇,也显示出一种清新闲淡的韵致。,漂泊西南时期,但这种情形并没有维持很久。安史之乱虽于公元

9、763宣告结束,但唐王朝的瓦解之势并未因此而停止。一场暴烈的动荡转化为持续的衰乱,这使得杜甫的对国家的前途更觉失望,他后期的诗歌,甚至比安史之乱中显得更沉重。765年严武去世,蜀中又发生大乱,杜甫在成都的生活也失去依凭,他又带上一家老小,登上一条小船,过起流浪避难的生活。杜甫在蜀中八年,荆、湘三年,于大历五年(770),在耒阳附近客死旅舟。,漂泊西南时期,“漂泊西南天地间”的十一年,也是杜甫诗歌创作的重要时期,留下的作品有一千余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春夜喜雨客至秋兴八首咏怀古迹旅夜书怀等,都是这一时期的优秀作品。尤其以旅居夔州的两年为中心,杜甫的律师创作以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可以说是杜甫的第二次

10、高峰。,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客至 舍南舍北皆春水, 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 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餐市远无兼味, 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 隔篱呼取尽馀杯。,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 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杜 甫 诗 三 首,古体诗:,唐代人把诗经到汉魏六朝的不受格律束缚诗叫做古诗,或者古体诗,把到唐代才定型并盛行的严格按照一定的格律写作的诗称做近体诗或今体诗。 近体诗分律诗和

11、绝句两大类。,诗歌常识,近体诗:,中国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故名。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六言、七言句,简称五律、六律、七律,其中六律较少见。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8句。如果仅6句,则称为小律或三韵律诗;超过8句 ,即10句以上的 ,则称排律或长律。通常以8句完篇的律诗,每2句成一联,计四联,即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每联的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律诗特点,律诗必须符合以下三个基本条件:押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要求押平声, 且一韵到底。对仗:律诗中间两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平仄:律诗和绝句的每句平仄都有严格规定特别是第二、四、六字的平仄不

12、得随意变更。,秋兴八首 (其一),明代书法家 陈淳,在流离江南的十余年里,杜甫备尝艰辛,身心憔悴不堪。“布衾多年冷似铁”(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牙齿半落左耳聋”(复阴)、“缓步仍须竹杖扶”(寒雨朝行视园树)、“穷愁但有骨”(王阆州筵酬十一舅)等诗句,即是他在此期间处境穷困和心境凄惨的真实写照。,写作背景,写作背景,秋兴八首是年过半百的杜甫旅居夔州时所作一组以怀念长安为主题的七言律诗。借秋天的景色感物抒怀之意,故名秋兴。 八年的安史之乱结束,而吐蕃、回纥乘虚而入,藩镇拥兵割据,战乱四起,唐王朝外忧内患。此时,严武去世,杜甫在成都生活失去凭依,遂沿江东下,滞留夔州(今重庆奉节)。诗人晚年多病,知交

13、零落,壮志难酬,心境是非常寂寞、抑郁的。秋兴这组诗,融铸了夔州萧条的秋色,暮年多病的苦况,关心国家命运的深情,悲壮苍凉,意境深远。,秋兴八首,秋兴者,遇秋而遣兴也,感秋生情之意。八首之中,第一首总起,统帅后面七篇。 首章总写巫山巫峡的秋声秋色,对秋而伤羁旅,是全组诗的序曲。,秋兴八首(其一)杜甫dio w sn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yn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xn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cu zhn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一、朗读,读准字音,把握节奏,押平声韵,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

14、萧森。,情景交融。枫树为秋露侵蚀伤残的景象,是寄寓了作者在垂暮之年依然遭受凄风苦雨吹打的伤悲。而充塞于巫山巫峡的萧森秋气,则似乎是安史之乱后衰败的景象和充溢于诗人心头的郁闷。,首联开门见山,点明时节、地点,描绘出具有浓重感伤色彩的秋色、秋气,奠定全篇萧瑟悲凉之基调。,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三峡江水湍急,奔腾而下。江面上波涛连天,天空中阴云接地,使人感到天上地下,处处惊涛骇浪,风云翻滚,阴晦惨淡的气氛笼罩四野,眼前景和心中景连成一片,分明是阴沉萧森、动荡不安的现实和孤独抑郁心情的写照。(情景交融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秋水共长天一色,

15、愁云惨淡万里凝,“波浪在地而曰兼天,风云在天而曰接地,极言阴晦萧森之状。” 清杨伦杜诗镜铨,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由景生情,抒发感慨。“丛菊两开”,指离蜀历经了两秋;“孤舟一系”,指眼下旅途的飘零。“他日泪”则生悲情于从前,“故园心”则托相思于万里。这一联是全诗中心所在。抒思乡之情。,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秋菊两度盛开,使我再次洒下往日流过的眼泪;一叶孤舟靠岸系绳,始终都牵动着我的故园之思。,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砧声,即捣衣声,思乡主题的传统意象 “砧”,捣衣石,这里借指捣衣发出的声音。古人裁衣前,先将衣料放在砧上,用杵捣软,使之平整光滑。每到秋天,家人要

16、为远方的游子或征人制作寒衣,因此捣衣声是人间的秋声,往往会增添客子的愁绪。在这黯淡萧条的秋景和暮色中,诗人更平添了一许孤独、忧伤之感。,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风霜凄紧,严冬将至,那千家万户裁衣的刀尺声、捣衣声急切地响起,在这黯淡萧条的秋景和暮色中,更平添了诗人岁暮日晚、羁旅无依之感。凄苦之情、思乡之意、忧国忧民的情怀皆在不言中。,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露 枫树林 巫山巫峡 江间波浪 塞上风云 丛菊 他日泪 孤舟 寒衣 刀尺 砧声 白帝城,玉 凋伤 气萧森 兼天涌 接地阴,衰败萧瑟 阴沉动荡,抓住描写景物所用词语,尤其是形容词,1、全诗

17、写了哪些景物意象?有什么特点? 营造了怎样的意境?,问题探究,(1)找直接抒情的词句,秋兴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思乡之苦,孤独抑郁之情,2、通过景物意象的描写,诗人想要传达什么样的情感?,每到秋天,家人要为远方的游子或征人制作寒衣,捣衣声是人间的秋声。牵动着游子或征人的思乡之情,也牵动着家人对远人的思念,深读文本,杜甫的情怀,1、故园之思,2、羁旅之感,3、漂泊之愁,4、忧国之情,5、秋士迟暮之悲,孤独之情 飘泊之愁 思乡之苦 忧国之情 迟暮之悲,衰败萧瑟 阴沉动荡,景,情,秋,

18、兴,触景生情 寓情于景,3、景与情之间是怎样的关系?,本诗描绘了 巫山巫峡深秋的景色 烘托出阴沉萧森、动荡不安的环境气氛 抒发了 忧国伤时的抑郁之情 羁旅之愁,思乡之苦,主旨,小结:这是一篇随物兴感、即景寄怀之作。诗人由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书写了因战乱而常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中原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家前途未卜的担忧。杜甫此诗,不但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秋,含意较一般的悲秋之作远为深厚。秋兴被誉为是他七律中的“裘领”,是“一生心神结聚之作”(见唐宋诗醇),探究与思考,如何理解杜甫的悲秋? 悲秋是我国古代文学的一个传统,所谓“春女善怀

19、,秋士易感”。自宋玉在九辨中感叹“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以来,悲秋成为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主旨,刘禹锡诗韵“自古逢秋悲寂寥”,曹丕的燕歌行云:“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秋天万物凋零,霜风渐冷,给人以苦寒的感觉,容易使人产生人生迟暮,功业难成的联想。 杜甫此诗,不但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愁,含意较一般的悲秋之作远为深厚。 杜甫的悲秋融入了羁旅的愁思,家国的忧伤,身世的感慨,显得更加沉郁厚重。,咏怀古迹 (其三),咏怀古迹是一组结构严密的七言律诗,也作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五首各咏一古迹,依次是庾信故宅、

20、宋玉故宅、昭君村、先主(刘备)庙、武侯(诸葛亮)庙。 关于它的整体结构,明人王嗣奭(sh)在杜臆中有很好的解释:“怀庾(y)信、宋玉,以斯文为己任也;怀先主、武侯,叹君臣际会之难逢也;中间昭君一章,盖入宫见妒,与入朝见妒者,千古有同感焉。”,咏怀古迹(其三)是杜甫经过昭君村时所作的咏史诗。想到昭君生于名邦,殁于塞外,去国之怨,难以言表。沈德潜说:“咏昭君诗此为绝唱。”,王昭君(前52年前19年)与西施、貂蝉、杨玉环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其中西施居首,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词。四大美女享有“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关于昭君,沉鱼西施浣纱 春秋战国时期,越国有一个叫西施的,是个浣纱的女子,五官端正

21、,粉面桃花,相貌过人。她在河边浣纱时,清澈的河水映照她俊俏的身影,使她显得更加美丽,这时,鱼儿看见她的倒影,忘记了游水,渐渐沉到河底。从此,西施这个“沉鱼”的代称,在附近流传开来。,落雁昭君出塞 汉元帝在位期间,南北交兵,边界不得安静。汉元帝为安抚北匈奴,送昭君与单于结成姻缘,以保两国永远和好。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昭君告别了故土,登程北去。一路上,马嘶雁鸣,撕裂她的心肝;悲切之感,使她心绪难平。她在坐骑之上,拨动琴弦,奏起悲壮的离别之曲。南飞的大雁听到这悦耳的琴声,看到骑在马上的这个美丽女子,忘记摆动翅膀,跌落地下。从此,王昭君就得来“落雁” 的代称。,闭月貂蝉拜月 三国时汉献帝的大臣司徒

22、王允的歌妓貂蝉在后花园拜月时,忽然轻风吹来,一块浮云将那皎洁的明月遮住。这时正好王允瞧见。王允为宣扬她长得如何漂亮,逢人就说,貂蝉和月亮比美,月亮比不过,赶紧躲在云彩后面,因此,貂蝉也就被人们称为“闭月”了。,羞花贵妃观花 唐朝开元年间,唐明皇骄奢淫逸,派出人马,四处搜寻美女。一美貌女子叫杨玉环,被选进宫来。杨玉环进宫后,思念家乡。一天,她到花园赏花散心,看见盛开的牡丹、月季,想自己被关在宫内,虚度青春,不胜叹息,声泪俱下,她刚一摸花。花瓣立即收缩,绿叶卷起低下。这被一宫娥看见。宫娥到处说,杨玉环和花比美,花儿都含羞低下了头,昭君和亲,元帝后宫既多,不得常见,乃使画工图形,案图召幸之。诸宫人皆

23、赂画工,多者十万,少者亦不减五万。独王嫱不肯,遂不得见。匈奴入朝,求美人为阏氏。于是上案图以昭君行。及去,召见,貌为后宫第一,善应付,举止闲雅。帝悔之,而名籍已定。帝重信于外国,故不复更人。乃穷案其事,画工皆弃市,籍其家资,皆巨万。,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咏怀古迹(其三),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这里有生长明妃(王昭君)的村子。一旦离开汉宫嫁到北方的荒漠,只留下一座青冢孤独地向着黄昏。凭着画工画的画像只能约略认识昭君美丽的面容,空有她那怀念故国的魂魄月夜归来。即使千年过

24、后,琵琶弹奏的胡地乐曲,还分明诉说着她内心的怨恨之情。,整体感知,1、这首诗给我们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整体感知,王昭君,找出其中点明感情的词语,怨恨,2、昭君怨恨什么?,远嫁异邦,远葬他乡,月魂空归,思念故乡的幽怨,画图省识春风面,对画师的无耻行为的怨恨,怨恨,统治者的昏庸,整体感知,独留青冢向黄昏,一去紫台连朔漠,环珮空归月夜魂,1、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首联一开始并没有写她的怨恨,那写的是什么?,写景。 “群山万壑赴荆门”,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其中的“赴”字用了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

25、研讨与赏析,2、开篇不写昭君,却描绘了这样一幅图画,目的何在?,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两千多年前,一个青年女子远离父母之邦,嫁到异域,并在那里度过一生,确实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毅力,而这雄伟的山川简直就是她那坚强的性格的象征,研讨与赏析,研讨与赏析,3、颔联对仗很工整,是如何体现的?效果如何?,“一去”对“独留”,“一去”生不能归来,“独留”死永葬大漠,将昭君生前的寥落、死后的孤寂,写得入木三分。“紫台”对“青冢”,一个富丽繁华,一个荒凉冷落,对比悬殊!,研讨与赏析,3、颔联对仗很工整,是如何体现的?效果如何?,“连”对“向”,“连”字写出塞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笔下有神。“朔漠”对“黄昏”,

26、“黄昏”一般指时间,而在这里似乎更主要指空间。写出无边的大漠、笼罩四野的黄昏,是何等空旷凄清!天地无情,青冢有恨!,研讨与赏析,3、颔联对仗很工整,是如何体现的?效果如何?,两句工整的对偶,是正面描写,写出她生前的不幸与孤苦、死后的孤寂与冷落。一句话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研讨与赏析,昭君在汉宫尚未跻身宫妃之列,不过是后宫中一位待诏的宫女,而嫁到“朔漠”却封为阏氏(相当于汉皇后),还有什么不幸和怨恨可言呢?,明确:不能用现代的眼光看历史。囿于当时民族观念的局限,当时人对周边少数民族是耻于同类的,更何况远嫁匈奴呢?据后汉书记载:昭君远嫁匈奴以后,非常思念故乡,然而多次上书希望回故乡看看,都未能如

27、愿。即使她侍奉的匈奴王死了,她还要按照当地的习俗再嫁给匈奴王的儿子,直至最后身死异国。我们姑且不论这种回乡无望的绝望对她的打击有多大,就是那种与华夏伦理纲常相悖的习俗使其无法接受的痛苦,也足以摧折人心!,4、 昭君远嫁对她个人来说,毕竟是一种不幸。这种不幸又是怎样造成的呢?,“画图省识春风面”,研讨与赏析,不是。王安石在明妃曲中曾为毛延寿鸣不平,写过这样两句诗:“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金圣叹也曾对此发表评价,大意是:毛延寿这班小人之所以得售其奸,昭君之所以抱恨终身,难道不是你皇上自己造成的吗?搜罗那么多良家妇女充斥后宫,你连亲自挑选之劳都不肯费。 昭君的悲剧是由元帝的昏庸糊涂造成的

28、。,昭君的悲剧是由毛延寿造成的吗?,5、“环珮空归月夜魂”中的“空”如何理解?,从字面上看,作者认为,既然葬于塞外,不能归汉,你的魂灵归来也是徒然的。深入一想,昭君虽骨留青冢,但魂灵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养她的故乡,可见其怀念故土之心是多么强烈。一个“空”字,将诗人的悲愤之情、伤悼之意传达得淋漓尽致。,研讨与赏析,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 想珮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姜夔疏影,6、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尾联两句千古来被人吟唱,应如何理解?,“怨恨”两字点明全篇主旨。昭君之怨歌当从琵琶中弹出,饰琵琶以“千载”极言怨恨之长久,何况汉人又作“胡语”此中更透出离家去国之怨思。

29、唯有琵琶寄意,遗恨千载了。这两句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既有对她的赞扬,又有对她的同情。,研讨与赏析,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的情怀,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自主探究,背景:唐玄宗天宝五年,作者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左拾遗。作者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马。,昭君 绝代佳人,入宫见妒 画图省识,远离汉宫 身死异国,环珮空归 (千载之怨),诗人 才华横溢,入朝见妒 不分忠佞,无辜遭贬 漂泊西南,有家难归(深沉怨恨),诗人漂泊异地,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所以作者

30、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借昭君遗恨绝域,曲折表达自己失遇无路,才不得用的感慨。,“悲昭君以自悲也”,小结主题,诗人漂泊异地,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寄寓思乡之情,也借昭君遗恨绝域,曲折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怀古(含咏史)诗词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或借古以喻今,或借古以讽今之作。在鉴赏怀古诗词时要抓住历史人物或事件与时局和诗人自己身世之间的连接点。,拓展,拓展,鉴赏咏史诗三步骤,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是怎样的(弄清史实) 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 ?诗人在诗中表现出什么态度(体悟感情) 这种态度运用什么方法表

31、达 (分析技巧),拓展,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主卷土来?,项羽垓下战败,逃至此地,乌江亭长驾船请他渡过江东。项羽说:“我当年与江东八千子弟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乃自刎。,弄清史实,体悟感情,杜诗认为项羽还可能卷土重来的原因是什么?王诗认为项羽不可能卷土重来的根据是什么?,杜诗认为胜败乃兵家常事,只要不灰心,重整旗鼓,再争取胜利也是可能的。王诗却认为项羽已经众叛亲离,丧尽人心,江东子弟不可能再为他卖力了。,分析技巧,两首诗有何不

32、同之处?,杜牧诗一开始就提出自己的观点,再用江东子弟卷土重来的设想做证据宣扬了百折不挠的精神,颇有积极意义。王安石的诗先分析项羽面临的形势,再针对杜诗的说法,说明项羽人心丧尽,不可能卷土重来。,同样是“昭君出塞”的事迹,杜甫笔下的昭君是一个把“出塞”引为一生憾事、满腹“怨恨”的昭君,而在唐张仲素王昭君:“仙娥今下嫁,骄子自同和。剑戟归田尽,牛羊绕塞多。”明莫止昭君曲:“但使边城静,娥眉敢爱身。千秋青冢在,犹是汉宫春。”这两首诗中,却是赞扬昭君出塞的功效的。的确,昭君出塞功不可没,正如翦伯赞所言:“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通烽烟。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昭君成了一个为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

33、的团结而义无反顾、欣然前往的巾帼英雄。,迁移扩展,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未曾有。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明妃曲王安石,王安石指出昭君的悲剧是元帝的昏庸糊涂造成的。并由明妃联想到更多的女子,由在北的失意联想到在南的失意,而言外之意,则又由美女的失宠联系到才士的不遇,以对昭君个人的强为宽解翻转出广阔的人生主题,揭示了封建时代“人生失意”的普遍性与无可奈何。,王昭君(其一)李白

34、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 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 汉月还从东海出,明妃西嫁无来日。 燕支长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没胡沙。 生乏黄金枉图画,死留青冢使人嗟。,重阳节称重九节、晒秋节、“踏秋”,为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中国传统节日。庆祝重阳节一般包括出游赏秋、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重阳与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倾室而出,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登高,杜集七言律诗第一。

35、清杨伦杜诗镜铨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劲难名,沉深莫测,而精光万丈,力量万钧。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 明 胡应麟诗薮登高是杜诗中最能表现大气盘旋,悲凉沉郁之作,可谓“古今七言律诗之冠”。金性尧(当代古典文学家),背景介绍,这首诗是大历二年(公元767年)作者寄寓夔州时所作。杜甫身逢战乱,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杜甫55岁。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民不聊生。诗人半生怀才不遇,如今又沿江漂泊,年老多病,生计窘迫,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一样压

36、在杜甫心头,他为了排遣抑郁而抱病登台,并写下这首千古名作。三年之后,他病逝于湘江途中。,朗读悟情,节奏:七律一般二四六分明(平仄),(节拍)为“二二二一”, 也可根据意义有一些变化,为“二二一二”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语言韵律屈折有力顿挫,整体感知,1、这首诗给我们的总体感受是什么?,凄楚、悲伤、悲愤、孤独、沉郁、顿挫,2、诗中哪一个字最能准确地概括诗人的情感?(即找诗眼),悲,诗歌赏析,赏秋景,1、首联写了哪几种景物?分别

37、有什么特点?给人什么样的感觉?,风,天,猿,清,渚,沙,鸟,急,使人感到非常寒冷。(身心俱寒),高,高天底下使人感到渺小孤单,哀啸,让人听了十分悲伤,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白,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回,鸟儿尚且有家可回,自己无家可归,诗歌赏析,赏秋景,2、这些意象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诗人想表达怎样的感情?,意境:雄浑高远、肃杀凄凉,感情:哀婉孤独、凄楚悲凉,诗歌赏析,赏秋景,3、颔联写了怎样的景?,不尽长江滚滚来,无边落木萧萧下,此为千古名句,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落叶,俯瞰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一仰一俯,写秋天肃穆萧杀、空旷辽阔的景色。“无边”写落叶之多,“萧萧”写落叶之声;“不尽”

38、写江水源远流长 “滚滚”写出了江水的滔滔气势。诗人将听觉、视觉尽收画面之中,时空扩展到极致,让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诗歌赏析,赏秋景,4、这两句写的景,它可能引发诗人怎样的情思?这两句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落木,长江,对比、衬托,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但也有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执著。情感悲凉而不哀怨,感伤而不消沉。(沉郁高昂),生命的晚秋,短暂,无穷,历史长河永不停息,作者“悲”什么?因何而“悲”?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诗歌赏析,叹悲情,诗歌赏析,叹悲情颈联,南宋评论家罗大经在鹤林玉露说颈联的十四个字中含有八层愁苦之情,

39、试着给它们归类。,作客,羁旅也; 常作客,久旅也; 登台,求长寿; 独登台,无亲朋也。 万里,地之远也; 悲秋,时之凄惨也; 百年,齿暮也; 多病,衰疾也;,羁旅之思,暮年之叹,孤独之愁,疾病之痛,诗歌赏析,叹悲情尾联,1、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诗人遗憾什么?,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正是因为社会动荡,诗人才远离家乡,常年在外漂泊,感受了生活的艰难,加上衰老多病,更觉潦倒不堪。,遗憾国家仍然动荡不安,遗憾自己已经人到暮年,不能为国家效力,遗憾自己壮志难酬!,诗歌赏析,叹悲情尾联,2、“潦倒新停浊酒杯”是怎么体现诗人内心愁苦的?,今日的他,想借酒消愁,却因病痛缠身,不得不戒酒。如此,

40、愁何以解?无解!只能郁结于胸。苍老的杜甫久久不能释怀,一直积郁到3年后生命的终结。,忧愤无奈,杜甫是一个爱喝酒的人,昔日的他,喜时喝酒: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忧时也喝酒: “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九日),诗歌赏析,叹悲情尾联,3、尾联中“艰难”、“潦倒”二词形容的是国家艰难还是个人?这一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既是国家,也是个人。客观上,“国破”与“家亡”是因果关系;主观上,诗人一直忧国忧民,为国家破亡忧心如焚,当然也忧身,因为杜甫此时已经是“百年”(晚年),且浑身是病。 古代知识分子大多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自勉,而杜甫无论

41、穷达,都心忧天下,其思想境界之高,不愧被称为“诗圣”。表现了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忧国忧民、兼济天下的刚烈情怀。,全诗小结,写 景,抒 情,首联,仰观 风急天高,俯察 渚清沙白,颔联,仰观 无边落木,俯察 不尽长江,颈联,尾联,悲秋作客,多病登台,苦恨霜鬓,新停酒杯,哀婉孤独,沉郁高昂,愁苦沉痛,忧愤无奈,融情于景,恤己伤时,主题情感,这是一首最能代表杜诗中景象苍凉阔大、气势浑涵汪茫的七言律诗。前两联写登高闻见之景,后两联抒登高感触之情。由情选景,寓情于景,浑然一体,充分表达了诗人长年飘泊、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抒写诗人内心郁结不舒的爱国情感和羁旅愁思。格调却雄壮高爽,慷慨激越,高浑一气,古

42、今独步。,登高是杜甫七言律诗的代表作品,这首诗之所以被人看作是古今律诗的压卷之作,除了因为内容的丰富深沉外,在艺术上也具有极高的成就:1、对仗工稳,音调铿锵。胡应麟说这首诗“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而实一意贯穿,一气呵成”,诗一开头就以对仗领起,八个诗句,两两相对,非常自然、工整,给人一种神清目爽的对称美,使全诗曲折顿挫,表达出诗人需要抒发的感情。同时诗中多用双声叠字,声调和谐,韵律流畅,读起来有一种抑扬顿挫的音乐美。,艺术成就,2、写景抒情笔法错综变化,而又相互照应。作品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落笔角度虽然不同,但都围绕着诗的中心悲秋。一、三两句相承接,都是写山景;二、四两句

43、相承接,都写江景。而在写景之中,又有声(风声猿声)有色(沙白渚清),有动(鸟飞叶落)有静(洲渚)。五、七两句相承接,都是写悲苦;六、八两句相承接,都是写多病。因“悲秋”而勾起“苦恨”,因“多病”而造成“停杯”,在诗的内容上是互相紧密联系的。全诗情景交融,浑然一体,中间虽有如此丰富的内容,如此复杂的感情,但却一气呵成,形成了一个既有变化又和谐统一的艺术整体。,秋兴八首(其一)与登高都是悲秋之作,二者有何异同?,练习,共同点,感情基调上:两首诗都有很浓的悲秋情结。世事艰辛,家愁国难,万里悲秋,老病孤舟,都化作千缕愁绪洋溢在字里行间,作千古一悲,千古一愁。,结构处置上:两诗的首联,颔联都极力描写秋景图,营造了一个悲愁萧森的氛围,使后面的抒情都顺理成章,景为情基,情为景发,浑然天成,足见构思之妙。,遣词造句上:都是律诗的典范之作,对仗工整又极具情势。在两诗的颔颈联里体现得特别明显。,不同点,感情基调上:秋兴诗感伤气氛太浓,境界不如登高壮阔。秋兴诗首联基调低沉,“凋伤”、“气萧森”是其体现,而登高仅点明“风急”、“天高”、“鸟飞回”。境界上:秋兴虽有“江间波涛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但与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相比还是有点逊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经营企划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