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书 愤,陆 游 讲课人:莫亚欧 指导老师:唐帅,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认识陆游,是因为他的爱国诗篇:,十一月四日 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诗界千年靡靡风, 兵魂销尽国魂空。 集中什九从军乐, 亘古男儿一放翁!梁启超读陆放翁集,教学目标: 1、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领悟诗人的思想感情,学习陆游的爱国热情,对国家的责任感。,作者简介,陆 游,检查预习: 1、陆游,字 ,号 ,山阴(浙江绍兴)人。 (朝代)著名爱国诗人、词人。诗集有 。 、本首诗属于格律诗中的 ,形式上一般为四联八句,四
2、联名称依次为 , , , 。 、解释加点的词:中原北望气如山 气: 楼船夜雪瓜洲渡 渡:千载谁堪伯仲间 伯仲:出师一表真名世 名:,务观,放翁,南宋,剑南诗稿,七律,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悲愤,渡口,兄弟,引申不相上下,传名,少年时陆游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他生在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迫的时代,一贯坚持抗金主张,怀着“铁马横戈” “气吞胡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靖国难”,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 嘉定二年(1210),85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临终作诗
3、仍念念不忘北伐和收复失地。,陆游的诗今存9300首。他是我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之一。“60年来万首诗”,陆诗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这首诗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许国丹心,至死不渝,书 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朗读 注意:1、节奏 2、重读 3、情感,注意:这首诗的基调是悲愤,然而并不绝望,还有豪壮的感情蕴藉其中。,朗 读,书 愤 陆 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
4、 千载谁堪伯仲间。,书 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南宋时,金兵入侵,中原沦陷在即。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少年时“扫胡尘” “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背景,问题引导下再学习,解 题,书:写 愤:愤懑,悲愤,诗题意思,抒发心中郁愤之情,这首诗题目为“书愤”,就全诗来看,作者因哪些事而“
5、愤” ?(找诗中字眼回答),所愤之一:世事艰; 所愤之二:空自许; 所愤之三:鬓先斑; 所愤之四:谁堪伯仲间。,暗指投降派对敌人妥协退让,对爱国志士排挤打压。,所愤之一:世事艰联系时代背景,回答:“世事艰” 具体指什么?在诗中起什么作用?,“世事艰”,为下文“空自许”作铺垫。从章法上说,点了诗题中的“愤”字。,不用动词,不用虚词,纯意象的组合。 战船、战马、酷烈的战争坏境(夜雪、秋风)、险要的军事据点(瓜州渡、大散关),组成了两幅气势宏大的战争场面。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这两句写景的句子有什么特点?,这两句在诗中有什么
6、作用?,这两次战斗都发生在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当时诗人才36岁。这两句形象地概括了25年前两次胜利的战斗: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意在表明南宋人民具有保卫自己国土的伟大力量,也使诗人的恢复中原的豪情壮志具体化,可见他当年很想投身到这样的战斗中去。,用了南朝刘宋名将檀道济自许为“万里长城”的典故。作者以檀道济自喻,“空自许”,跟“世事艰”照应,既是对自己壮志难酬的感叹,又是对投降派的愤怒指责。,所愤之二:“空自许”这里运用了哪一个典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大志落空而年华已老,何等悲怆? 我有心,天不予,能不愤乎?,所愤之三:鬓先斑,这里又采用了哪一个典故?用意何在?用了
7、诸葛亮上表后主刘禅,出师北伐的典故。用典使诗文含蓄,曲折,不直露。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 “谁堪伯仲间”,含蓄地谴责了南宋朝廷畏敌如虎、苟且偷安,以致收复大业无人领军,抒发壮志难酬的愤懑。,所愤之四:“谁堪伯仲间”,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出师表所说的“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这正是陆游的毕生心愿;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正是陆游所要发扬的精神;诸葛亮的“亲贤臣,远小人”的告诫,正是陆游认为南宋当权者应该吸取的。,报国无门 壮志未酬 年华空老 无人领
8、军,愤!,那么,造成诗人“愤”的根源又是什么?,愤的根源是南宋朝廷的“主和派”, 他们是阻挠抗金救国的绊脚石,是绞杀爱国力量的刽子手。,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辛弃疾破阵子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岳飞小重山,时代的悲剧 英雄的悲愤,这首诗是诗人几十年生活经历的生动概括。它借北望中原,回顾了青年时的凌云壮志和火热的战斗生活。并由此俯仰千载,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老迈年高的感叹和对投降派的强烈愤慨。,主 旨,前两联回忆过去,抒写他的抗敌抱负。“气如山”一语提挈全诗,须重读;“楼船夜雪” “铁马秋风”写诗人的向往,要用炽热的感情读出。后
9、两联侧重写现在。“塞上”两句集中表现了诗人的悲愤;“出师”两句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矢志北伐,死而后已。这首诗的基调是悲愤,然而并不绝望,还有豪壮的感情蕴藉其中。,感情基调把握,再读,艺术特色,除了用典,这首诗还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对比一是理想和现实的对比。诗人北望中原,豪气如山。以塞上长城自许,然而世事多艰。理想被现实击得粉碎。二是诗人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的对比。早年气壮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何等豪迈,如今对镜自照,衰鬓苍颜,岁月不居,年华空老! 诸葛亮积极进取投降派苟且偷安。,辜负胸中十万兵,百无聊赖以诗鸣。 谁怜爱国千行泪, 说到胡尘意不平。梁启超读陆放翁集,小 结,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书 愤,“书”早年恢复中原之志。,“书” 两次抗金胜利之役。,“书”年事已高、壮志未酬之情。,“书”敬仰诸葛、渴望建功立业之愿。,今天的演出到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