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登飞来峰,王安石,走近作者,王安石(10211086), 字介甫,号半山老人,北宋大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元日 泊船瓜洲 书湖阴先生壁,登飞来峰是王安石岁时所作。皇佑二年()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写作背景,飞来峰:又叫灵鹫峰,位于浙江杭州灵隐寺前。高168米。有“东南第一山”,“武林第一峰”等多种称呼,为西湖八大景之一。飞来峰无石不奇,无树不古,无洞不幽,秀丽绝伦。飞来峰的厅岩怪石,如蛟龙,如奔象,如卧虎,如惊猿。山上老树古藤,盘根错节;岩骨暴露,锋棱如峭。,通过查字典
2、或有关资料,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大致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1.千寻:古代一寻等于八尺,“千寻”形容塔很高,是夸张的说法。2.闻说:听说。 3.鸡鸣见日升:五更鸡鸣时可以望 见太阳升起。 4.不畏:不畏惧,不害怕。5.缘:因为。,注释,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飞来峰顶上有座千寻的高塔,,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听说塔上鸡鸣时分能看见朝阳升起。,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远眺的视野,,只因“我”站在峰顶,在最高层。,译一译,浮云蔽日:比喻奸臣当道,障蔽贤良。浮云:比喻奸邪小人。陆贾新语慎微篇:“邪臣之蔽
3、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日:一语双关,因为古代把太阳看作是帝王的象征。,拓展延伸,总为浮云能蔽日, 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登飞来峰是王安石岁时所作。皇佑二年()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写作背景,1.你能结合典故和写作背景,谈谈你对最后两句的理解吗?,自主探究,观景难免遇到浮云蔽日,施政也有小人当道的忧虑,但是王安石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他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2. 再读课文,想想这首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首句紧扣诗题,点明地点,并用“千
4、寻”二字言其高。,第二句紧承首句具体描写,突出“千寻塔”之高。,三、四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自主探究,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王之涣,全诗精华,点睛之笔,千古名句,你会想到哪句诗?,登飞来峰赏析,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写景,抒情,抒发诗大远大的理想抱负,告诉我们登高望远的道理。,题西林壁(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散文家、书画家、文学家、词人、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知诗人,苏轼:,解诗题,题西林壁,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西林
5、寺,坐落于庐山北麓 ,为庐山北山第一寺。,题壁诗,是古代诗歌中的瑰宝,历史悠久,宋代盛行,是因为当时印刷能力有限,大量诗歌不能刻印出来,于是题壁就成了诗人“发表”作品的途径之一。只要把作品写在墙壁上,天南海北的过往行人过而读之,就可以传播开来。,题西林壁为苏轼47岁时所作。元丰七年(1084)四月,苏轼离任黄州、被贬汝州时,途经江西九江游庐山,写下若干首记游诗,这首诗是他庐山之游的总结。,作品写作背景,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庐山,庐山西林寺,庐山仙人洞,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庐山锦绣谷,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横看,连
6、绵起伏的山岭,侧看,高耸入云的山峰,远,近,高,低,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的样子都不同。,诗人看来看去,总是把握不住庐山真正的面目,为什么呢?,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整体全貌,只因为人在山里,眼界受到限制,所看到的只是庐山的局部,必然带有片面性,把握不了庐山的全貌。,从正面看庐山的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庐山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本来的面目,是因为我自己身在庐山之中。,古诗今译,题西林壁赏析,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赞美庐山景色雄奇壮观角度不同 结果各异,启发我们要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客观全面地看待事物。,写景,抒情,你还知道哪些事情需要我们客观全面去了解事物的?,盲人摸象,画杨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