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国际经济学课件李坤望.ppt

上传人:yjrm16270 文档编号:6339839 上传时间:2019-04-08 格式:PPT 页数:455 大小:8.2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经济学课件李坤望.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55页
国际经济学课件李坤望.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55页
国际经济学课件李坤望.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55页
国际经济学课件李坤望.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55页
国际经济学课件李坤望.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绪论,本章结构,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主要内容 国际经济学的特征 国际经济学的发展 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 国际金融理论的发展 本书的内容安排,一、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主要内容,国际经济学研究稀缺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最优分配,以及在此过程中发生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因此,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国际经济关系。国际经济学的研究目的在于解释各个经济社会之间经济联系的内在机制及其政策含义国际经济学与一般的经济学原理的联系 国际经济学是宏微观经济学原理在国际范围内的延伸。 国际贸易理论与微观经济学;国际金融理论与宏观经济学,二、国际经济学的特征,国际经济学研究以国家或独立的行政区域为单位的跨国界的资源分配国

2、际经济学不同于区域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理论是在科学性和民族性相互关系中付诸实践的国际经济交易是在不同货币媒介下进行的国际经济学是建立在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基础之上的学科国际经济学是西方经济理论基础上的世界经济概论。,三、国际经济学的发展,(一)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1.发展脉络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古典贸易理论)要素禀赋理论(新古典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2.国际贸易理论构成(1)国际贸易的纯理论(2)国际贸易政策理论,(二)国际金融理论的发展 1.国际金融理论的构成:汇率理论、国际收支理论、开放条件下的宏观经济政策、最优货币区理论 2.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与国际金融理论的发展,四、本书的内容安排,见

3、课本P10,第一章 国际贸易理论的微观基础,本章结构,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对象与目的 国际贸易理论的基本分析方法与模型框架 国际贸易研究方法的特点 主要分析工具 封闭条件下的一般均衡 开放条件下的一般均衡 贸易利益 国际贸易的起因 一个没有贸易的假想世界 国际贸易的起因,第一节 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对象与目的,一、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对象 国际贸易: 狭义上讲,国际贸易系指商品(或货物)的跨国流动; 在广义上,国际贸易既包括商品贸易也包括要素贸易。 国际贸易的理论基础:微观经济学。 二、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目的 生产要素在国际间和国内的流动程度的差别引起的对国际间资源配置问题的研究; 现实中人为的贸易

4、障碍对经济和福利的影响。,第二节 国际贸易理论的基本分析方法 与模型框架,一、国际贸易研究方法的特点 不涉及货币因素 。 在分析框架上,贸易理论模型大都假定世界上只有两国、两商品(或部门)、两要素。 多采用一般均衡分析方法。 静态或比较静态分析 。,二、主要分析工具,(一)生产可能性边界与供给1.生产可能性边界:基本假设:(1)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完全竞争;(2)商品的生产技术条件既定且规模收益不变;(3)生产要素的总供给固定不变;(4)生产要素可在各部门间自由流动;(5)生产要素都充分利用;(6)经济活动中不存在外在性(externality)。,过程推导:,(1)生产函数:,(2)充分就

5、业条件:,(3)利润最大化约束条件:,(4)契约线:,图11,由此导出生产可能性边界:,图12,2.机会成本:,机会成本递增 见图12(a) 机会成本不变 见图12(b)3.商品市场均衡: 均衡条件:相对价格等于机会成本 。 均衡图示:,图13,(二)消费者偏好与社会无差异曲线,社会无差异曲线图示:,社会无差异曲线的用途: (1)确定一国的均衡消费点; (2)衡量整个社会福利。,图14,三、封闭条件下的一般均衡,(一)一般均衡条件与均衡解,生产均衡:,消费均衡:,市场出清:,图15,(二)国民供给曲线与国民需求曲线,(三)封闭的相对价格差与国际贸易的发生,本国(A国,图1- 8)与外国(B国,

6、图1- 9)同时存在的情形:,四、开放条件下的一般均衡,(一)一般均衡条件与均衡解,生产均衡:,消费均衡:,贸易平衡:,(二)国际均衡价格,将两国的过剩需求曲线放在同一坐标中,决定国际均衡价格(1 2 ):,五、贸易利益,(一)贸易利益的衡量 通过无差异曲线所体现的社会效用水平变化来衡量:,(二)贸易利益的分解,交换利益:个人或国家之间拥有不同的商品禀赋或偏好,通过商品交易均可改善各自的福利(图中U1到 U2); 专业化利益:个体或国家之间通过专门从事其效率相对最高的生产来获得额外的利益(图中 U2到U3 )。,第三节 国际贸易的起因,一、一个没有贸易的假想世界 两国没有贸易的充分条件:生产函

7、数、要素供应量、消费偏好都相同;规模收益不变和完全竞争。,两国没有贸易的充分必要条件: (1)两国相同商品的生产函数相同; (2)两国相对要素禀赋相同; (3)两国消费偏好相同; (4)规模收益不变; (5)两国的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并且不存在外部经济性。,二、国际贸易的起因 生产技术差异 要素禀赋差异 需求方面的差异 不完全竞争和规模收益递增,本章小节,国际贸易理论以微观经济学原理为基础,讨论世界范围内的资源配置问题。微观经济学中的一般均衡分析也是国际贸易理论中的主要研究方法,最常用的国际贸易模型的结构形式为两个国家、两种产品(或部门)和两种要素。在完全竞争的假设前提下,封闭条

8、件下的相对价格差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基础,相对价格差决定了比较优势的表现。国家间的供给、需求方面的差异是造成相对价格差的根源。贸易后,国际均衡价格由两国的供需共同决定,国际均衡价格处于两国封闭下的相对价格之间。国际贸易对参加贸易的各方都有好处,贸易利益包括交换利益和专业化利益。在规模收益不变、完全竞争市场的前提下,具有同等技术、要素禀赋和偏好的国家,将会有同样的封闭条件下的相对价格,因而也就没有进行贸易的动机。因此,各个国家必须在这些方面至少一个方面有所差别,才能产生比较优势,从而引发国际贸易。,第二章 古典贸易理论,本章结构,古典贸易理论的演变 劳动生产率差异与国际贸易 模型基本结构 绝对优势与

9、比较优势 李嘉图比较成本理论的图示 古典贸易理论的验证与评价,第一节 古典贸易理论的演变,一、亚当斯密对于国际贸易学说的贡献二、李嘉图提出的比较优势理论,生产要素只有劳动一种; 劳动在一国之内是完全同质的; 劳动在一国之内可自由流动,在国际间不能流动; 规模收益不变; 商品和劳动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 不考虑运输成本和其他交易费用; 两国的生产函数不相同; 两国的消费者偏好相同。,第二节 劳动生产率差异与国际贸易,一、模型基本结构,221模型(两个国家、两种产品、一种要素) A和B两国的X和Y 两种产品的生产函数为:,二、绝对优势与比较优势,李嘉图认为生产成本取决于劳动投入,商品的生产成本或价格

10、与其劳动生产率成反比。A、B两国生产技术差异的两个实例:,表2-1(b) 两国的单位产出所需的劳动量,表2-1(a) 两国的单位产出所需的劳动量,表2-2(a) 两国的劳动生产率,表2-2(b) 两国的劳动生产率,现在放弃1个单位处于绝对劣势地位的部门生产,专业化分工后的净效果为:,表2-3(a) 国际分工后生产变化的净效果,表2-3(b) 国际分工后生产变化的净效果,结论:,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学说比斯密的绝对优势学说更具有普遍意义。 只要两国间存在成本上的差异,即使其中一国处于全面的劣势地位,国际贸易仍会发生,而且可以使所有国家获利。 由此引出:古典贸易理论关于绝对优势与比较优势的概念。,三、

11、李嘉图比较成本理论的图示,(一)生产可能性边界(A国),其中,表示A国的劳动供应总量,,第三个表达式代表充分就业条件。,A、B两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图2-1,(二)封闭条件下的相对价格,在封闭均衡状态下,A、B两国的相对价格由各自的生产可能性边界与社会无差异曲线相切决定:,(三)国际均衡价格,A国X商品过剩供给曲线的导出:,图2-2,A国过剩供给曲线与B国过剩需求曲线的交点决定的国际均衡价格:,由图2-3和2-4可知国际均衡相对价格为,位于,,,和,之间。,(四)贸易后的一般均衡,如下图所示:贸易后A国完全专业化生产和出口X,进口Y;B国完全专业化生产和出口Y,进口X。,图2-5,(五)贸易

12、利益,从贸易前后社会无差异曲线的移动来判定:贸易后社会无差异曲线均向上移动,因此,贸易改善了两国福利水平; 从资源配置的角度来判定:以A国为例,开放后放弃1单位Y的生产,转而生产X,再用X与B国交换Y,所得的Y商品数量为:,第三节 古典贸易理论的验证与评价,迈克道格尔(MacDugall)对李嘉图贸易理论的实证检验:以1937年为例,考察了美国与英国各行业的出口绩效与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表2- 4 迈克道格尔对李嘉图贸易理论的检验结果,表2- 4 迈克道格尔对李嘉图贸易理论的检验结果(续表1),表2- 4 迈克道格尔对李嘉图贸易理论的检验结果(续表2),资料来源:迈克道格尔(1951)。,

13、斯特恩(Robert Stern)的实证检验:比较1950年和1959年两个年份美、英两国的劳动生产率与出口绩效之间的关系,检验证明在1950年,所观察的39个部门中,有33个部门支持假设检验,但到了1959年,这一关系有所削弱。,本章小结,古典贸易理论起源于亚当斯密,后经李嘉图和穆勒的发展和补充,日趋完善。亚当斯密从各国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异角度解释了国际贸易的基础,李嘉图则更进一步,从更一般的意义上,论证了各国依据劳动成本的相对差异(比较优势)进行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可以改善各自的福利。古典贸易理论,从本质上讲,是从生产技术差异的角度,来解释国际贸易的起因与影响的。只不过,在古典生产函数中,劳

14、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因此,生产技术差异就具体化为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在这种情况下,劳动生产率差异就是国际贸易的一个重要起因。,第三章 要素禀赋理论,本章结构,要素禀赋理论 基本模型 H-O理论 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 要素积累与国际贸易 要素禀赋理论的验证与补充,第一节 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模型,一、要素禀赋 要素禀赋:指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如果一国的要素禀赋(K/L)大于他国,则称该国为资本(相对)丰富或劳动(相对)稀缺的国家;反过来,他国则为劳动丰富或资本稀缺的国家。,图3-1中,EA、EB分别表示A、B两国的要素总量组合AB ,故A国为资本丰富的国家,B国则为劳动丰富的国家。,图

15、 31,表3-1:部分国家1990年人均资本存量(1985年国际价格计算),资料来源:Summers and Heston(1995), Penn World Tables 5.6; International Labor Organization(ILO), Yearbook of Labor Statistics, 1994.,二、要素密集度,要素密集度(Factor intensity):指生产某种产品所投入两种生产要素的比例。这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与生产要素的绝对投入量无关。,kx=Kx/Lx ky=Ky/Ly kxky X是资本密集型产品 Y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图 32,三、模型基本假

16、设,两国相同部门的生产函数相同; 两国消费者偏好相同; 规模收益不变; 所有商品市场、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 两国的生产要素供给是既定不变的; 假设A国为资本丰富的国家,B国为劳动丰富的国家; 生产要素在一国之内可自由流动,在国际间不能流动; X、Y的生产技术不同,假设X为资本密集型产品,Y为劳动密集型产品; 不存在运输成本或其他贸易障碍。由以上假设可知,A、B两国除要素禀赋不同外,其他一切条件都是完全相同的。,第二节 H-O理论,一、要素禀赋差异与相对供给差异,要素禀赋差异,相对供给差异,生产技术条件相同,生产可能性边界线,结论:资本丰富的国家在资本密集型产品上相对供给能力较强,劳动丰富的

17、国家则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相对供给能力较强。,要素禀赋点,二、封闭条件下的相对价格,papb,即A国在X商品上具有比较优势,而B国则在Y商品上具有比较优势,即资本丰富国家在资本密集型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而劳动丰富国家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 。,两国需求条件完全相同,要素禀赋,相对供给差异,相对价格差异,生产技术条件相同,图 35,三、H-O定理,开放后,A国将出口X,进口Y,B国则相反。因此,A国X的相对价格将上升,B国X的相对价格将下降,最终两国价格趋于一致,即两国面对相同的国际均衡价格。 国际均衡价格Pw由A、B两国的相互需求共同决定。,贸易三角QAOACA 和QBOBCB,图 37

18、,H-O定理 :根据比较优势原则,一国出口密集使用其丰富要素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的产品。,第三节 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一、商品价格和要素价格 在完全竞争条件下,生产要素在每一部门的报酬等于其边际产品价值,即等于其边际产出与商品价格的乘积。在均衡时,生产要素在所有部门的报酬应当是相同的。,在均衡状态下,劳动和资本的价格分别为 :w=PxMPLX=PYMPLY (3.3)r=PxMPKX=PYMPKY (3.4),由(3.3)和(3.4)两式,可以得到:,当X的相对价格上升时,X、Y两个部门所使用的资本-劳动比率均下降。根据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当资本劳动比例下降时,由于资本相对于劳动的投入

19、减少,所以资本的边际生产力上升,相反,劳动的边际生产力下降。由(3.5)、(3.6)两式,则,r/Px均上升,而,w/Px、w/py均下降,即X相对价格上升后,资本的实际价格或报酬上升,劳动的实际价格或报酬下降。,结论: 斯托珀-萨缪尔森定理(The Stolper-Samuelson Theorem):某一商品相对价格的上升,将导致该商品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提高,而另一种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则下降。 S-S定理的引申(S-S定理在H-O基础上的应用):国际贸易会提高该国丰富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降低稀缺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随着贸易的开展,两国X商品的相对价格的差异会不断

20、缩小,并最终达到均等。在这个过程中两国丰富要素的价格不断上升,稀缺要素的价格则不断下降,于是两国要素价格朝着差异缩小的目标变化,趋向于一个共同的水平。随着商品价格的统一,两国要素价格水平也将达到均等。,二、国际贸易与要素价格均等化,单位价值等产量曲线(unit-value isoquant)和单位等成本直线(unit isocost) PxX0=PyY0=1 (3.7)1=wL+rK (3.8),自由贸易下,两国的单位价值等产量线完全相同,所以单位成本线也完全相同,要素价格自然也相同。,需要强调的是:1.要素价格的均等是以商品价格的均等为先决条件的。现实中,由于运输成本和一些贸易壁垒的存在,各

21、国的商品价格难以达到一致,因此,国际间要素价格均等化在现实中一般难以实现。2.要素价格均等还要求生产技术条件必须完全一样,这也是一个比较苛刻的条件。,第四节 要素积累与国际贸易,一、罗伯津斯基定理 (Rybczynski Theorem),假设某一生产要素总量增加,比如说资本供给增加了K。,罗伯津斯基定理:在商品相对价格不变的前提下,某一要素的增加会导致密集使用该要素部门的生产增加,而另一部门的生产则下降。,图示证明:,图中资本增加后要素禀赋点由E变为E,在商品相对价格不变的条件下,X、Y两个部门的要素使用比例仍保持原来水平不变。由图可知,X部门产出增加了,而Y部门的产出则减少了。,图 39,

22、二、要素积累与贸易条件,大国情形(假设资本增加,劳动不变),图中,通过Q与Q两生产均衡点的直线R称为罗伯津斯基线。 资本增加后资本密集型产品的相对价格下降。,开放情况下,如果一国某一要素增加,对方国家一切保持不变,那么要素增加后,在国际市场上密集使用该要素的商品相对价格要下降。进一步讲,若该商品是要素增加国家的出口商品,则该国的贸易条件恶化,相应地,对方国家贸易条件则改善;若该商品是要素增加国家的进口商品,则该国贸易条件改善,而对方国家贸易条件则恶化。 如果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外移偏向于出口部门,则称之为偏向出口的增长(export-biased growth);如果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外移偏向于进口

23、替代部门,则称之为偏向进口的增长(import-biased growth)。,小国情形 小国在国际市场上可看成是价格接受者,国际价格不会因其经济增长而有所变动,因此,对小国来说,要素禀赋变化之后,其贸易条件可视为不变。,偏向出口的增长的福利效果 经济增长意味着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国民福利的改善; 经济增长又可能恶化本国的贸易条件,对本国福利产生不利影响。,如图,从C到C,纯粹的增长利益 ;从C到C*,贸易条件恶化,抵消了部分经济增长利益,以“转移支付”的形式为他国所享有 。,悲惨增长”(immiserising growth)转移至他国的利益部分超出了增长利益,总的福利效果为负。,悲惨增长的

24、前提条件: 经济增长偏向增长国的出口部门; 增长国在世界市场是一个大国,即其出口供给的变动足以影响世界价格; 增长国进口边际倾向较高,即增长国对进口的需求会因经济增长而显著增加; 增长国出口产品在世界市场上需求价格弹性非常低。,如果时间足够长的话,要素积累或经济增长可能会改变一国的比较优势型态,即以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现在由于经济增长可能变为比较优势;反之,以前处于比较劣势的物品,现在也可能变为具有比较优势 。,三、要素积累与比较优势,第五节 要素禀赋理论的验证与补充,一、里昂惕夫之谜,表3-2 美国国内生产1百万美元出口商品与进口商品所需的资本与劳动(1947年),资料来源:W. Leon

25、tief(1954):“Domestic Production and Foreign Trade: The American Capital Position Reexamined”, Economia Lnternaionale.,昂惕夫之谜(The Leontief Paradox):美国出口劳动密集型商品,进口资本密集型商品,这一结果与H-O理论恰恰相反。,里昂惕夫的解释:有效劳动(effective labor) 由于劳动素质各国不同,在同样的资本配合下,美国的劳动生产力约为他国(比如意大利)的3倍,因此若以他国作为衡量标准,则美国的有效劳动数量应是现存劳动量的3倍。从有效劳动数量看

26、,美国应为(有效)劳动相对丰富的国家,而资本在美国则成为相对稀缺的要素。,二、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人力资本 一般劳动可区分为非熟练劳动(unskilled labor)和熟练劳动(skilled labor)两类; 熟练劳动是指具有一定技能的劳动,这种技能不是先天具备的,而是通过后天的教育、培训等手段积累起来。由于这种后天的努力类似于物质资本的投资行为,所以我们称后一类劳动为人力资本。 美国经济学凯恩(Pete B. Kenen)后来发现,美国的出口以物质资本加人力资本密集型商品为主。,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与资本在生产中往往是互补的,因此,一些自然资源密集型的产品,如能源,往往也是资本密集型的。

27、 从自然资源的角度看,美国的某些自然资源是相对稀缺的(自然或人为因素造成的),如石油。这样,美国的太宗进口商品很多是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 从自然资源角度看,实际上美国进口的是其稀缺的自然资源,而不是资本。,要素密度逆转(factor intensity reversal):在某些要素价格下,X是资本密集型的,Y是劳动密集型的,但在另外一些要素价格下,X变成劳动密集型,Y变为资本密集型。,因为里昂惕夫是根据美国的技术条件来测算进口商品在他国生产时的要素密度,但在要素密度逆转存在的情况下,这可能会造成误会 。,需求逆转(demand reversal):当某一国对于某一商品享有生产上的比较优势,但

28、因其国民在消费上又特别地偏好该商品时,将会使得原来依据H-O定理所决定的进口方向发生改变。,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虽然美国的资本比较充裕,但如果美国消费者的消费结构中,资本密集型商品(以制成品为主)占据绝大部分比重,那么美国则有可能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本章小结,本章要素禀赋理论由H-O定理、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和罗伯津斯基定理这三个主要部分构成 ; H-O定理:根据比较优势,一国应出口密集使用其相对丰富要素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其相对稀缺要素的产品; 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指出国际贸易通过商品价格的均等化,会导致要素价格的均等化,从而在世界范围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同时由于要素价格

29、的变动,国际贸易会影响一国收入分配格局,即相对丰富要素的所有者会从国际贸易中获利,而相对稀缺要素的所有者会因贸易而受损; 罗伯津斯基定理:在商品价格不变的前提下,某一要素的增加会导致密集使用该要素产品的生产增加,而另一产品生产则下降,由罗伯津斯基定理,我们可以依据罗伯津斯基线的方向来判断要素增加国的经济增长类型,对于大国来说,如果经济增长偏向出口部门,则会恶化增长国的贸易条件,如果经济增长偏向进口部门,则会改善增长国的贸易条件。,第四章 特定要素与 国际贸易,本章结构,短期中的生产要素 特定要素模型 基本假设 模型的均衡解 国际贸易与收入分配 商品价格与要素价格 短期与长期的比较 利益集团与贸

30、易政策,第一节 短期中的生产要素,在微观经济学中,关于供给面的分析通常分为短期分析和长期分析两种,短期和长期并不是完全按时间长短划分的,而主要视生产要素的流动性而定。 特定要素是指一种要素的用途通常仅限于某一部门,而不适合于其它部门的需要。,第二节 特定要素模型,一、基本假设 X、Y两种产品生产都使用资本和劳动; 规模收益不变; 劳动是同质的,可在两个部门间自由流动; 劳动总量是固定的,并且充分就业; 资本是特定生产要素,即两个部门的资本不能互相使用; 每个部门的资本投入都是固定不变的; 所有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由以上假设可得到:生产函数,充分就业,二、模型的均衡解,图4-1,

31、图41是一个上端开口的埃基沃斯方框。方框底边的长度表示劳动总量 ,其它两边分别表示X、Y部门中的劳动价格或报酬。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两个部门的要素报酬分别为:, 由于资本是特定不变的,所以两个部门的边际劳动生产力只取决于劳动投入量。劳动投入越多,边际劳动生产力就越小,所以,在商品价格给定不变的前提下,劳动的报酬与劳动投入量之间成反比。图中劳动边际生产价值VMPLX所代表的曲线反映了X部门对劳动的需求与劳动价格之间的关系,即劳动需求曲线,而则表示Y部门的劳动需求曲线。在图中,两条件劳动需求曲线的形状取决于生产函数的性质,位置则取决于商品价格。 当两个部门的劳动报酬相同时,劳动在两个部门间的的分配便

32、达到均衡。图中,当两个部门的劳动需求曲线相交时,两个部门面对相同的劳动价格,为w。此时,X部门的劳动投入量为OxL,Y部门的劳动投入量则为OyL。劳动的分配一旦确定,两个部门的生产也随之确定。,第三节 国际贸易与收入分配,Y部门资本实际报酬的变化:,一、商品价格与要素价格,劳动实际报酬的变化:,X部门资本实际报酬的变化:,二、短期与长期的比较 短期内,国际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按部门划分;而长期内国际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按要素所有者区分。 三、利益集团与贸易政策 利益集团的存在会左右贸易政策的制定。,结论:国际贸易会提高贸易国出口部门特定要素的实际收入,降低与进口相竞争部门特定要素的实际收入,而

33、对可自由流动要素的实际收入的影响则不确定,可自由流动要素的实际收入是否提高取决于要素所有者的消费结构。,本章小结,特定要素模型与要素禀赋理论相比,前者属于一种短期分析,后者则属于长期分析。这一模型,从特定要素的角度,揭示了国际贸易在短期内对一国收入分配的影响,即国际贸易会提高出口部门的资本(特定要素)实际收入,降低进口替代部门的资本实际收入,而对劳动实际收入的影响则不确定。这一模型对人们认识贸易政策的制定有非常有益的启示。,第五章 需求、技术变化与国际贸易,本章结构,重叠需求理论 消费者行为假设 重叠需求与国际贸易 产品周期理论 初始期(introduction) 成长期(growth) 成熟

34、期(maturity),第一节 重叠需求理论,核心思想:两国之间贸易关系的密切程度是由两国的需求结构与收入水平决定的。 一、消费者行为假设 1. 假设在一国之内,不同收入阶层的消费者偏好不同,收入越高的消费者就越偏好奢侈品,收入越低的消费者就越偏好必需品; 2.假设世界不同地方的消费者如果收入水平相同,则其偏好也相同。根据上述两条基本假设,我们可推断两国的消费结构与收入水平之间的关系是一致的,即两国收入水平越接近,消费结构也就越相似。,图中,横轴表示人均收入水平y, 纵轴表示消费者所需的各种商品的品质等级q, OP表示二者的关系E和F之间的商品,两国的重叠需求是两国开展贸易的基础。当两国的人均

35、收入水平越接近时,则重叠需求的范围就越大,两国重复需要的商品都有可能成为贸易品。收入水平相似的国家,互相间的贸易关系也就可能越密切。,y,二、重叠需求与国际贸易,图51,结论:,当两国的人均收入水平越接近时,则重叠需求的范围就越大,两国重复需要的商品都有可能成为贸易品,所以,收入水平相似的国家,互相间的贸易关系也就可能越密切。依据重叠需求理论,如果各国的国民收入不断提高,则由于收入水平的提高,新的重复需要的商品便不断地出现,贸易也相应地不断扩大,贸易中的新品种就会不断地出现。,重叠需求理论与要素禀赋理论:适用范围不同,要素禀赋理论主要解释发生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产业间贸易(Inter-

36、industry trade),即工业品与初级产品或资本密集型产品与劳动密集型产品之间的贸易。重叠需求理论则适合于解释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Intra -industry trade),即制造业内部的一种水平式贸易。,第二节 产品周期理论,一、初始期(Introduction) 产品的初始期是指产品的研制与开发阶段。贸易主要发生在少数先进国家与其他发达国家之间,因为这些国家的收入水平相对较高且比较接近。,二、成长期(Growth),产品进入大量生产与销售阶段。在生产上从研究与开发密集型转化为资本(物质资本管理、营销所需的人力资本)密集型。根据要素禀赋理论,发达国家在这一产品阶段拥有比

37、较优势,产品将主要由发达国家输出到发展中国家。,三、成熟期(Maturity),产品已实现了标准化,并普及到广大的市场中,厂商的生产基本达到了最佳规模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在工业化方面已取得相当成效的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如亚洲“四小龙” 拥有比较优势,产品主要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输出。,产品周期理论的国际贸易演变图示,图52,本章小结,重叠需要理论是从消费者行为,即需求方面,解释国际贸易的起因的。两个国家人均收入水平越接近,则这两个国家的需求结构重叠部分就越大,因而两国的贸易关系就越密切。 产品周期理论从技术变化的角度,探讨了比较优势的动态演变。该理论按技术变化的特点,将产品的发展过程划分为三

38、个阶段:初始期、成长期和成熟期。,第六章 规模经济、 不完全竞争 与国际贸易,本章结构,外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规模经济的含义 外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垄断竞争与国际贸易:差异产品产业内贸易 垄断竞争市场与差异产品下的产业内贸易 寡头垄断与国际贸易:同质产品产业内贸易 寡头垄断与国际贸易:同质产品产业内贸易 寡头垄断市场的特征 双寡头市场古诺模型 寡头垄断与产业内贸易,第一节 外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一、规模经济的含义 规模经济:指在产出的某一范围内,平均成本随着产出的增加而递减。 规模经济通常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内在的,即厂商的平均生产成本随着其自身生产规模扩大而下降;另一种是对单个厂商来

39、说是外在的,而对整个行业来说是内在的,即平均成本与单个厂商的生产规模无关,但与整个行业的规模有关。,外部规模经济产生的根源: 行业地理位置的集中: 随着行业集中,相应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也逐渐完善起来,有利于企业成本的降低。 “干中学”(Learning by doing)效应:生产中的一些技能或知识往往直接来自于实践经验的积累,随着整个行业的规模扩大,来自于实践的经验积累就比较显著了,因此,行业内每个企业都可从整个行业的规模扩大中获得更多的知识积累。,规模经济与规模收益递增:后者是指一种纯粹的技术特征,它指生产过程中产出增加的比例大于要素投入增加的比例。 当生产过程遵循规模报酬递增规律时,自

40、然存在规模经济,但反过来,规模经济并不要求规模报酬递增一定存在。 在外部规模经济情况下,企业的生产过程仍是规模收益不变的,规模收益递增只发生在产业层次上,即整个产业增加比例大于整个产业要素投入增加的比例。,二、外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以22模型为基础,做如下假设:X部门存在外部规模经济;Y部门仍为规模收益不变部门;市场结构仍是完全竞争的;两国的相同部门的生产函数、要素禀赋、消费者偏好以及市场规模假设均相同。在封闭条件下当达到均衡时,两国的相对价格完全一致,即不存在比较优势。,部门间要素密集度的差异会产生一种将生产可能性边界向外凸的“张力”,而规模经济则生产一种将生产可能边界向内凹(机会成本递减

41、)的“吸力” 。假设规模经济的影响超过了要素密集度的影响,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形状是一条凹向原点的曲线TT。,图61,封闭条件下一般均衡点在图中的E点,在E点相对价格线(Px/Py)与生产可能性边界相交,而不是相切,这是因为X部门存在外部规模经济,所以X部门厂商所面对的相对价格要低于社会机会成本(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切线斜率的绝对值)。在均衡状态时,社会福利则由通过E点与相对价格线相切的社会无差曲线表示。两国的相对价格完全相同,两国两种产品都生产,社会福利也相同。,开放条件下均衡点E对两国来说都不再是稳定的,两国通过国际分工与贸易可以改善各自的福利。如果A国专门生产X,B国专门生产Y,A、B两国都愿意

42、将各自所生产出的产品一半与对方进行交换,那么两国的消费点都会超过生产可能性边界,位于图6-1中直线TT的中点C,这时,很明显,两国都会获益。既使不存在比较优势,外部规模经济也可导致国际贸易的产生。,图62,国际分工格局的确定:偶然或历史因素。 “先行优势”(First Mover advantage):在发展初期“领先一步”的优势,由于规模经济的存在,转化为成本上的优势,从而限制了“后来者”的进入。 国与国之间市场的差别:国内市场规模相对较大的国家将完全专业化生产具有外部规模经济的产品(X),而国内市场规模较小的国家将只能完全专业化生产规模收益不变的产品(Y)。 进口保护或出口促进等政策措施的

43、采用。,第二节 垄断竞争与国际贸易:差异产品产业内贸易,不完全竞争和市场结构,垄断竞争模型和寡头模型,允许差异产品(differentiated product)存在,原来的完全竞争市场就转变为垄断竞争市场; 假设消费者偏爱消费多样化,即消费者希望供选择的消费商品种类越多越好; 产品差异性使同类厂商的产品之间不具有完全替代性,每个厂商都面对一条向下倾斜的需求曲线 ; 规模经济存在的条件下,厂商在扩大规模和产品多样化之间做出平衡; 市场可自由进入,市场平均利润为零时,厂商数目达到均衡,差异产品的种类也随之确定。,一、垄断竞争市场特征,二、市场规模与厂商产量、厂商数目,假设在一共同行业内,所有厂商

44、的生产技术条件和所面对需求条件均分别相同;假设每个厂商只生产一种品种的产品,厂商的数目与差异产品的数目是等同的;假设该行业的要素投入总量是固定不变的,市场总需求完全无弹性,即与价格无关;,单个厂商均衡产量的决定,厂商决定其产出的条件MR=MC。 如果短期内厂商获得的超额利润大于零,那么就会不断有新的厂商进入市场。,图6-5,新厂商的进入会对原有厂商的需求曲线的影响,一是原有厂商在市场上的占有量会下降,即厂商所面对的需求曲线会向左移动;二是原厂商所面对的需求弹性越来越大,即其需求曲线变得更加平坦,这是因为差异产品的数目增加导致原有厂商的产品被其他产品替代的程度也越来越高。新厂商的进入最终导致行业

45、内所有厂商的利润为零,这时市场结构达到均衡,市场中厂商数目随之确定下来。,均衡状态下,市场规模大小与厂商数目(或差异产品数目)以及厂商产量之间的关系: 如果市场规模越大,则其所能容纳的厂商数目(n)就会越多; 其次,厂商数目越多,与单个厂商平均成本典线相切的需求曲线就越平坦,这意味着厂商的均衡产量会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而上升。 由于所有厂商的条件均完全相同,所以均衡时,所有厂商的产量与产品价格也均相同,若用M表示整个市场规模,那么均衡时每个厂商的产量均为:q=M/n。,均衡时厂商数目与厂商产量之间所有可能组合的轨迹 RC曲线,RC曲线向上倾斜,曲线上离原点越远的点表示市场规模M越大,因而对应的厂

46、商数目与厂商产量就越大。,图66,三、开放条件下垄断竞争市场的均衡,假设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A国与B国,两个国家除了市场规模存在差异(例如人口规模的差别导致了市场规模的差异)外,在生产技术条件、要素禀赋以及消费者偏好等诸多方面假设都完全相同;假设A国是小国,B国是大国。,市场规模扩大,世界均衡点为W,厂商数目为nw,所有厂商的均衡产量均为qw。 A、B分别表示A、B两国开放后的新均衡点 。各国厂商的产量均为qw ,A、B两国的厂商数目之和等于nw 。,封闭条件下,A、B两国的市场均衡分别为A点与B点。,图66,开放后的情形国际分工格局 :同一行业里,一国只生产某些种类的产品,另一国则生产其他类型

47、的产品 ,我们不能肯定每个国家生产产品的种类 。 贸易形态:产业内贸易。 市场扩大产生两种积极效应:一是通过厂商产量的提高实现规模经济利益 ;二是增加产品的品种数量。 贸易的福利效果:一是生产成本的降低,使消费者可以更低的价格购买消费品;二是产品品种的增加,使得消费者可有更多的选择,带来更多的满足。,四、规模经济、要素禀赋与国际贸易,分析框架:垄断竞争贸易模型除了规模经济外,再引入要素禀赋差异这一因素 分析方法:一般均衡分析(针对两个部门) 假设现有两个部门X与Y,其中X是资本密集型部门,属于垄断竞争市场结构,Y是劳动密集型部门,属于完全竞争市场结构;要素市场仍假设为完全竞争结构。 假设A、B

48、两国除了要素禀赋存在差异外,其他一切条件都相同,其中A国为资本丰富的国家,B国为劳动丰富的国家。,开放后 A国的消费者会从国购买产品,但在X部门,两国的厂商各自生产不同的差异产品,两国消费者所消费的X部门产品既有本国的,也有外国的,即在X部门,每个国家都既有出口,又有进口。由于整个贸易最终必须达到平衡,所以A国在X部门应属于净出口国,B国在X部门则应属于净进口国。 贸易格局:产业间贸易与产业内贸易同时存在 ; 贸易起因:产业间贸易的发生取决于两国的要素禀赋的差异,而产业内贸易则完全由规模经济引起。 两种贸易形式在整个贸易中的相对重要性,取决于要素禀赋差异与规模经济的对比,两国间的差异越小,贸易

49、应主要由规模经济引起,贸易形式应以产业内贸易为主,反之,两国的差异性越大,产业间贸易就会越显著。,第三节、寡头垄断与国际贸易:同质产品产业内贸易,一、寡头垄断市场的特征,寡头垄断市场在市场结构上表现为厂商数目很少(但不止一个)、产品同质的特征。在这种市场上,厂商做决策时要考虑到自己的行动会引起竞争对手什么样的反应。 在寡头垄断市场上,厂商的行为有两种矛盾的倾向,一种是敌对,一种是妥协。,二、双寡头市场古诺模型,假设市场中只有两个厂商,和F。假设两个厂商的生产技术条件完全相同,边际成本为常数;厂商行为模式是非合作型的;厂商的决策变量为产量。厂商对对方的产量并不了解(假设厂商同时做决策),但可根据

50、对对方的猜测,来作出自己的各种选择。图6-7描述了厂商H是如何作出产量决策的。,厂商H假设对方的产量qF给定不变,曲线RDH即为厂商H的剩余需求曲线,厂商H的边际受益曲线MRH与边际成本的交点,决定了厂商H最佳产量选择为qH。,图67,由图可知,对于不同的qF,厂商H的产量选择也会不同,如果把该厂商的最佳产量选择与对方各种可能产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在坐标图上用一条曲线描述出来,就是该厂商的反应曲线(Reaction curve)。另一个厂商也有一条反应曲线。厂商H反应曲线的确定。图68给出了在两种特殊情形下厂商H的产量选择。在图68(a)中,假设对方的产量为零,这意味着厂商H是一个完全垄断厂商,市场总需求曲线就是其剩余需求曲线,在这种情形下,厂商H的最佳产量就是垄断产量qM。图68(b)说明厂商F的产量对应于什么样的水平时,厂商H的最佳反应是退出市场或将产量定为零。如图,当qF等于完全竞争下的市场需求量qc时,厂商H的剩余需求曲线及边际收益曲线与边际成本曲线相交于纵轴,此时厂商H的最佳产量选择为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职业教育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