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圆的面积第二课时圆环的面积说课稿.doc

上传人:sjmd695 文档编号:6334368 上传时间:2019-04-0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圆的面积第二课时圆环的面积说课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圆的面积第二课时圆环的面积说课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圆的面积第二课时圆环的面积说课稿.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圆的面积第二课时圆环的面积说课稿.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圆的面积第二课时圆环的面积说课稿.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圆的面积第二课时圆环的面积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环形面积。我将从这几方面阐述自己的教学设计。一、 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教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本节课,我以“探究式学习”理论,作为理论依据。二、 教学背景分析在教学中,我倡导有效学习,有效学习等于把握教材的本质加研究学生。对教学背景的分析,我从教材内容和学情两方面进行分析。教材分析:环形面积是北京

2、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第 11 册 93 页例 3 的教学。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学过了直线图形及圆面积(曲线图形)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学生了解圆的各部分名称以及能进行熟练的求圆的面积,这些都是学习环形面积的基础。学习环形面积既是对圆面积公式的巩固,又能使学生把成圆环的本质,在计算的同时培养学生选择适当的方法,灵活正确的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材中,例 3 承载了三个教学任务:1、通过一个茶杯垫的外形,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环形,环形的各部分名称。2、掌握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3、培养学生用简洁的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了避免知识的枯燥,教材资源的贫乏,教师要力求让学生经历过程,自主发现,实现

3、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学情分析:1、了解学生已有经验对环形面积公式推导有何影响。2、了解学生对环形这个图形的初步认知。3、了解学生在计算环形面积时所产生的困难。所以在课前,我对六二班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对已有数据的分析,我发现:(1)圆的各部分名称学生非常熟悉,任意给出圆的半径、直径或者周长,学生都能正确、迅速地求出圆形面积。 (2)对于“两个大小不一样的圆,你能组合成什么图形”这道题的测试,班中有 50%的学生画出了环形,并且知道该图形的名称。 (3)对于计算题的检验:3.145.55.5- 3.144.54.5,学生大部分都能应用乘法分配律把 3.14 提取出来,但是 5.55.5-4.

4、54.5 就单纯的利用计算求出得数。我的思考:基于对学情的调研和分析:我发现圆这部分内容对于学生掌握环形面积是个很好的基础,可以直接进行迁移,但是学生对于环形凭已有经验虽然有些了解,但是还有一部分学生没有真正理解环形中两个圆位置的关系。另外学生对于平方差公式的遗忘,直接对于计算的简洁和正确起了制约作用。如何利用学生已有的教学经验,创设适合学生探究学习的情境,如何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中,培养观察能力、发现问题并能用简洁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我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带着这样的思考,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三、 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使学生认识环形,掌握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2、过程与

5、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想像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活动充满探索和创造。教学重点:理解环形的形成过程,掌握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用简洁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建立环形的空间观念。四、 教学过程的设计一、实践操作,引入新知1、复习圆面积公式我们每人的桌上都有半径是 10 厘米的圆,谁能告诉大家,求一个半径是 10 厘米的圆的面积是多少?怎样列式计算?引导学生说出文字公式、字母公式、列出算式。【练习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熟练掌握用 S=r2 公式计算圆的面积,为学生探求环形面积计算的教学做好铺垫准备】2提

6、出小组操作要求。(1)在半径 10 厘米的圆中画一个半径 5 厘米的圆。(2)把这个半径 5 厘米的圆剪下来(不要求完整) ,求剩余图形的面积。(3)你能给你的新图形起个新名字吗?【提出明确的要求,使学生提高速度】3展示学生作品。这里就有个要求,教师一定要巡视,把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展示到黑板上。学生依次说出自己解题的思路,并且给自己的图形命名。4找不同、找相同。通过刚才学生的表述,你发现这三幅图在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吗?不同:剪出的图形形状不一样。相同:计算结果都是相同的。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列式。总结出板书:大圆面积小圆面积 R2r2 (R2r2)前两个公式,学生总结起来比较容易,而第三个公式,通

7、过课前测试,学生也能理解是利用了乘法分配律。预设:如果有的组能利用平方差公式解答这道题,教师就叫其展示。如果没有出现这种做法的话,教师可以利用电脑课件闪烁“(R2-r2) ”看到这个,你想到了什么呢?进而复习平方差公式,告诉学生在计算的时候,这样可能有助于帮助你提高速度。介绍这个公式也可以帮助学生尽量减少错误的出现。(R2r2)=(R-r)(R-r)5学生发现通过我们刚才的操作,你发现了什么呢?【课前设计这个操作,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到:无论这两个圆的位置怎样变化,只要小圆在大圆内,求剩余部分就是求他们的面积差。 】6拓展学生得出结论后时候,教师出示你知道这两个图形中,大圆面积和小圆面积的差是

8、多少吗?进而通过大圆、小圆的六种:内切、内含、同心、相交、外切、外离等不同位置关系说明了:无论两个圆的位置怎样变化,只要求它们的面积差,都可以运用这个公式。【教师引导学生从变化的图形中找到不变的规律,得出阴影面积计算的一般求法。进一步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 】 二、自主学习,探索新知1、认识环形你们都给你们的图形起了名字,能说说吗?学生很快能说出环形教师马上追问:这几个都叫做环形吗?那么什么样的图形才叫环形呢?环形有什么特征呀?你在生活中哪里见过环形呢?【通过一连串的问题,让学生感受到,只有半径不相等的两个同心圆面积的差,才是环形。并且感受到环形的

9、广泛应用。 】2、认识环形的各部分名称因为有了圆的基础,环形的各部分名称,学生理解起来没有问题。但是对于环宽这个概念,为了以后实际应用扫清障碍,要明确:环宽=大圆半径-小圆半径环宽=(大圆直径-小圆直径)2【环宽的深入研究,也后面学生自主探索圆形面积的求法,提供依据】3、判断:(1)在圆内剪去一个小圆就成为一个环形.( )(2)一个环形,外圆半径是 4 厘米,内圆半径是 2 厘米,计算这个环形的面积列式为: 3.144 3.142 ( ) 4、变化延伸,探寻规律下面,那个图形是环形?阴影的面积相等吗?如何求呢?【出示一组题,引导观察思考,检测学生对环形的认识、面积公式的理解是否到位】三、应用新

10、知,解决问题1、画出环形,并求面积(1)让学生利用自己手中的圆规画出一个环形,并且量出必要的数据,求环形面积。你有几种测量方法呢?【这个环节的设计有两点考虑:首先,让学生通过“画”感受环形的特征。同时也纠正了刚才把两外两种情况也叫环形的错误认识。其次,通过测量让学生自主了解知道哪些条件就可以求出环形的面积】(2)小组交流(3)集体反馈预设 1 知道大圆半径,小圆半径预设 2 知道大圆直径,小圆直径这两种情况是学生最常选择测量的,计算起来比较简单。预设 3 知道大圆半径,环宽预设 4 知道小圆半径,环宽预设 5 知道大圆直径,环宽预设 6 知道小圆直径,环宽这四种情况在以往的教学中也出现过,但是

11、这样测量的人不多。教师可根据出现情况,灵活引导。预设 7 知道大圆周长,小圆周长因为是现场测量,学生不会选择这种方法,周长用学生手中的工具,无法准确测量。教师要提前做好准备。出示练习题:外圆周长 31.4 米,外圆周长 18.84 米,如何求环形面积。大多数的孩子都是先求出大小圆的半径,再利用公式求面积。课外公式的补充:如果一道题给出大小圆的周长,又给出环宽了,还可以利用这个公式进行推导。下课想一想,这个公式是怎么推导来的。环形面积=(大圆周长+小圆周长)环宽【让学生了解这个公式是有局限的,但是如果满足这三个条件,这种方法在计算上比较简单。通过课外公式的补充,丰富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爱学数学的

12、兴趣。 】2、开放性练习两个同心圆构成一个环形,以 O 为顶点,大圆半径为边长画一个大正方形,再以 O 为顶点,以小圆半径为边长画一个小正方形,图中红色阴影部分的面积为50 平方厘米,求环形的面积。四、反思体验,总结提高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五、 我的思考这节课对于学生来说,单纯的利用公式解答环形面积问题,没有什么难度,但是怎么能使学生从枯燥的套用公式,繁琐的计算中解脱出来,充分让学生的思维活跃呢?课堂一开始就给学生布置操作任务,把适合环形公式解答的图形真实地显露在学生眼前,再通过小组合作经历过程,自主发现,得出这些阴影部分的面积。在变中求不变,把这些图形中的一种特殊形式“环形”单独进行学习。最后让学生给出已知条件求环形的面积,使学生的自主学习得到充分发挥,在愉悦、轻松的氛围下获得知识。我认为这节课的设计和自己以往的教学有三点不同:1、教师引导学生从变化的图形中找到不变的规律,感受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2、练习颠覆了以往教师出题,学生计算的状况,而是从学生课堂中自然生成的教学资源中,选择合适的题目类型进行教学。这样既解决了学生自主探索中的问题,又让所有习题类型贯穿于一个情境之中,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3、进行了课外知识的延伸。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也能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探索的意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