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饮食文化课程论文院系: 经济管理 班级: 经济121班 任课老师:安鲁 姓名: 梁卓文 学号: * 韩城美食小吃,舌尖上的韩城上白矾村 梁卓文摘要:韩城本地小吃有很多,如:三顾冒菜(快餐火锅) ,新城压饸饹,曾记品牌火锅冒菜,武家手工面,羊肉糊卜,过桥馄饨,十三花,祭祀蒸食,馈赠蒸食,喜庆蒸食,往来蒸食羊肉饸饹,馄饨等等形成了独特的韩城风味,本文以韩城名吃中羊肉饸饹,韩城花馍,韩城石子馍, “十三花”为例,举例说明各特色小吃的特点。关键词:韩城小吃;饮食文化,特产韩城羊肉饸饹饸饹多用荞麦面制成,配上韩城本地羊肉汤和羊肉,是一种速食食品。荞麦在所有谷类中被称为最有营养的食物,富含淀粉、蛋白质
2、、氨基酸、维生素 P、维生素 B1、B2 、芦丁、镁、总黄酮等。而且荞麦中含有人体必需的氨基酸。从营养学的角度看,配置也比较科学。荞麦性凉,羊肉、辣子性热,热凉互克互补,保持了阴阳平衡,是营养价值较高的风味小吃品种之一。羊肉臊子饸饹是韩城人的一个骄傲。几乎所有到韩城的客人,必定会受到这样一种美食的款待,并且差不多都是在第一次宴席上。羊肉臊子分层次进行制作。一是制作臊子。一斤羊肉切六十个小块或小片,厚薄与大小,都大约像筷子头。用羊油,掺咸面酱,羊肉最后投入,边煎边搅,加适量精盐及调料粉。关中人把这样的烹饪方法叫做干“揽” 。这个“揽”字应当是火字旁,而不是提手旁。一般电脑汉字库里不会收这样生僻的
3、汉字。 现代汉语辞典 (修订本)也末收入。 辞海有这个字,解释中有一义:“烤炙 ”。不过,权威的中国烹饪百科全书 在烹调法一节中收入包括炝、焗、焐、渍以及琉璃、挂霜等四十五种烹饪方法,可谓洋洋大观,却竟然也没有这个“ 揽” 。大概是一种相当古老的烹饪方法。 西厢记里倒有一句唱词提及。用这样的方法炮制的臊子,水分极少,臊子是一片一片的,油汪汪,香喷喷。关中人喜欢这样制作臊子。歧山臊子面也讲究干“ 揽” 臊子,不过那做法不完全相同。其次是制作酸辣臊子汤。须用压制饸饹的汤制作,不用开水,据说,若是用开水,那汤会变为黑色。用米醋。用以羊油炮制的油泼辣子的红油。再就是精盐。不用香油,据说是要保持原汁原味
4、,也即是羊肉的味道。这样的酸辣汤,加上臊子,加上饸饹,再加点腌制的咸韭菜、炒制的葱花,便成为一碗羊肉臊子饸饹。韩城花馍馒头“蒸”出艺术品,有花馍就有幸福,花馍出自女红之手,将馒头变成艺术我们怎么也想象不出,在我国西北那片干燥灰黄的泥土地上,再普通不过的麦面馒头,却能摇身变成精致的工艺品,并且在其中凝注了丰富而深厚的文化内涵。传统的春节,当地的婚庆嫁娶,不但少不了这种馒头工艺品,而且还以拥有它们为喜庆这就是陕西地区独特的主食“花馍” 。在婚礼筵席上,主人家还要给客人送来自家做的各式各样的花馍,花样有上百种之多,一般能想到的就能做到,并不拘泥于形式。在薛强的婚宴上,我们大致数数,造型花样百出的花馍
5、就有 20 多种,而且制作精细考究,表现出丰富和诙谐的想象力,看得我们浮想联翩,根本舍不得咬上一口。陕西韩城人就这么从小到大到浸润在花馍构建的文化环境之中,不仅耳濡目染,而且整个吃到熏陶,对塑造西北人淳朴厚道、善良实在的气质性格不无关系。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特定的饮食文化结构,肯定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与之相应的人生。其实,在韩城一带,民间无论逢年过节、敬神祭祖、婚丧嫁娶、生儿育女,甚至亲朋往来,大都要用麦面制作出各式各样的花馍,相互馈赠,以示情谊。韩城花馍花样繁多,在苏东乡重阳村的农妇个个是制作花馍能手,从她们的祖辈开始,就已将花馍作艺术品创制了。尽管花馍本身并不能久存,且它本身还是一种
6、普通的吃食,但它作为一种文化和艺术,却一代又一代传承并发展了下来,成为黄河流域华夏文明的一座与人类共存的奇特丰碑。面对这些造型朴素而又奇巧,寓意丰富而又美好的花馍,我们不由得衷心地赞叹人类文明的力量。 韩城石子馍 石子馍是颇受群众喜爱的传统食品,又名古鏊饼。由于它历史悠久,被称为我国食品中的“化石” 。石子馍的原料是面粉、碱面、精盐、熟猪油、鲜花椒叶等,经和面、加工石子,制坯焙焙几道工序制作而成,其特点为酥松荃香,易于消化,携带方便,利于储存。石子馍是渭南农村孕妇产后常吃的食品,也是馈赠亲友、招待佳宾、出外旅行的必备佳点韩城小馄饨“馄饨”,含有“团圆美满”之意。是韩城人过年过节、男婚女嫁、老人
7、祝寿、孩子满月等场合招待亲朋厚友和贵宾的待客饭。 韩城的馄饨与众不同,非常之小,只有成人指甲盖那么大。大概一百斤面粉,能够包 3-5 万个这样的小馄饨。做工细致,有模有样,有棱有角,好吃好看。 馄饨的制作较为繁杂,一般是年前家人捏馄饨,或邀请邻居帮忙,抽出一天时间捏馄饨。一般需要:白萝卜做馅(洗净切丝滚水中除去暴味捞出后挤干水分剁碎成馅调之以十三香、盐拌匀待用) ;面粉(清水和面,稍软,用擀好后,切成 2-3 厘米正方小块)。捏时整齐摆放在篦子上,上笼屉蒸,大概 30-40 分钟即熟。然后从篦子上剥落,晾干后存放。 任何东西到了地方都有不同的风味,韩城的小吃也一样,韩城馄饨在韩城就有不同的叫法
8、,分为好多种。 韩城醪糟醪糟重在作醅。江米泡入净水缸内,水量以淹没米为度,夏泡八时,冬泡十二时。米心泡软,水空干,笼蒸半时,以凉水反复冲浇,温度降至三度以下,空水,散置案上拌糯粉,装入缸内,上面拍平,用木棍在中间由上到底戳一个直径约半寸的洞。后,盖草垫,围草圈,三天三夜后醅即成。卖主多老翁,有特制小灶,特制铜锅。拉动风箱,卜卜作响,一头灰屑,声声叫卖。来客在灶前的细而长的条凳上坐了,说声:“一碗醪糟,一颗蛋” 。卖主便长声重复: “一碗醪糟,一颗蛋!”铜锅里添碗清水,放了糖精,三下两下烧开,呼地在锅沿敲碎一颗鸡蛋打入锅中,放适量的醪糟醅,再烧开,漂浮沫,加黄桂,迅速起锅倒入碗中。要问特点?酸甜
9、味醇,可止渴,健胃,活血。韩城十三花 韩城川原户户养猪,逢事请客,必杀猪招待,既经济,又盛情。经过一代又一代的实践,终于创造出了不同形色的猪肉系列菜肴,典型者,当推“ 十三花 ”。 “十三花”就是十三道菜。分别为 “五大、五小、一糕、一汤、一丸子” 。 “五大” 即红肉、白肉、酥肉、杂烩(雅称“全家福” ) 、蛋卷;“五小”即烧肚丝、烧腰花、烧肥肠、烧蹄筋、海带粉;“一糕”为甜糕, “一汤”为勾芡甜汁; “一丸子”为瘦肉丸子汤 。十三个菜上完之后,再上主食。主食多为馍菜。菜一般为四个,称“四座菜” ,两热两凉,两荤两素。两热为炒肉丝、炒白菜加猪肉臊子(俗称“小炒” ) ;两凉为凉拌三丝和醋溜白
10、菜(或醋溜莲菜) 。 “十三花”的制作,是将猪身不同部位的肉,经煮、炸、蒸、烧等工艺分别做成。如:将猪头及猪心、肝、肺等卤制成凉肉,作下酒菜(此道菜不列“十三花 ”之数) 。将膘肉经煮经烧,制成红肉。用瘦肉剁泥经炸,制成丸子,将猪肉下赘部分切成细条,加粉面、水、鸡蛋、调料等成稠糊状,放入油锅炸成酥肉。 “五大菜” 以清蒸为主,将以上各种半成品分别装入专用的“蒸碗” ,并加入适量菜蔬、粉条、薯块等“底菜 ”,上笼蒸约一小时。上席时,将蒸好的肉翻入大碗,浇上调好的清汤,在顶端放置半个蒸熟并染红的蛋清(取掉蛋黄) ,称“ 红顶席”。这个“红顶” ,如清代-头上的红宝石帽顶,象征富贵、高升,体现出典型的士大夫食文化色彩。 “五小 ”以烧为主,将事先煮熟切好的肚丝、腰花、肥肠、蹄筋等,不用上笼,用勾芡的汤烧制,其特色是姜、胡椒、醋等调料出头,略显出酸辣之味,与口味清淡的“ 五大菜”有别。 “十三花”用菜忌用萝卜,这也反映出了当地的经济基础和人们的食文化观念。 “十三花”的特点是: 巧妙利用了猪身上的各个部位,体现了围绕全猪作菜肴的指导思想。最大限度地运用了多种烹调手法,因而作出的菜形、色、味各不相同,并形成了以清淡为主的风味特色。后期制作工艺简单而程式化,省时且便于大量制作,适应了红白大事人多就餐的需要。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赴韩城支农调研志愿服务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