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论文题目: 从社会学角度看农村家长随迁型陪读现象 课 程 名 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考 试 方 式 论文 专 业 2013 级社会工作硕士 姓 名 程秀敏 学 号 2013102650 成 绩 指 导 教 师 胡德宝 从社会学角度看农村家长随迁型陪读现象摘要:随着我国陪读家庭数量的增加, “陪读式”人口迁移数量也越来越大已经成为我国一种新型的人口流动方式。陪读既是一个老现象又是一个新问题,因为现今的陪读具有其鲜明的特点同时也带来了很多问题。本文主要从社会学角度来分析随迁型陪读的成因及对社会各方面的影响以及对策分析。关键词
2、:陪读 农村家长 社会学角度The Analysis on the Phenomenon of the Accompanied Studying Parents Action in Sociological Point of ViewAbstract:With the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read along with the family, “read along“ type migration of population is also growing China has become a new type of population flow. Read
3、with both an old phenomenon is a new problem, because the days are read along with their distinctive features also brings a lot of problems. In this paper, from a sociological point of view to analyze the causes of type Suiqian read along and the impact on all aspects of society and countermeasures.
4、Keywords: Read along rural parents Sociological Point of View问题的提出:想到这一问题主要是 源于自己家乡(江西上饶鄱阳)的“陪读盛行”的实际情况,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因为陪读迁移到附近的县城造成了大量的人口流动现象。在查阅了大量关于陪读的论文和期刊后发现众多学者在教育学和传播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在社会学并没有很充分的研究,所以就想从社会学角度对陪读式迁移现象进行简单的探讨。研究现状(一)历年的研究情况表 各年关于陪读现象研究的文献及百分比(单位:篇)年份 篇数 百分比(%)1994 3 2.91996 2 1.91998 1 1.020
5、00 3 2.92003 12 11.72004 23 22.32005 23 22.32006 28 27.22007 8 7.8合计 103 100.0(二)社会陪读现象研究的学科视角表2 文献资料学科视角的归类统计(单位:篇)学科视角 篇数 百分比(%)传播 34 33.0教育 33 32.0心理 11 10.7社会 21 20.4其他 4 3.9合计 103 100.0(三)社会陪读现象的研究对象表3各时段社会陪读现象的主要研究对象(单位:篇)研究时段 父母陪读 配偶陪读 隔代亲属陪读 情侣陪读 下属陪读篇数 5 0 0 1 019941998百分比(%) 83.3 0 0 16.7
6、0篇数 11 1 2 0 119992003百分比(%) 73.3 6.7 13.3 0 6.7篇数 67 3 4 6 220042007百分比(%) 81.7 3.7 4.9 7.3 2.4篇数 83 4 6 7 3合计百分比(%) 80.6 3.9 5.8 6.8 2.9(四)社会陪读现象主要研究内容表4各时段社会陪读现象研究的主要内容(单位:篇)研究时段 现象综述 教育失衡 心理动因 亲子关系 影响及对策篇数 3 2 0 0 119941998百分比(%) 50.0 33.3 0 0 16.7篇数 7 0 1 0 719992003百分比(%) 46.7 0 6.7 0 46.7篇数 4
7、1 8 8 10 1520042007百分比(%) 50.0 9.8 9.8 12.2 18.3篇数 51 10 9 10 23合计百分比(%) 49.5 9.7 8.7 9.7 22.3从表一可以看出 94 年陪读这一现象开始受到学者的关注,03 年是一个转折点对陪读的关注骤然升温。说明陪读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表二可以看出大多数的学者主要是从传播学和教育学方面来研究的,社会学次之心理学再之。说明陪读一开始就是受到新闻传媒的关注以及教育的关注,在其他学科方面仍存在研究缺失的地方,所以应该要从各个角度对陪读进行深入的研究。表三可以看出对陪读的研究对象主要是父母,隔代亲属陪读次之,最后再是配偶和
8、情侣陪读等。从中也可以看出比较符合中国陪读的特点,父母对子女成材的心情更急切,而且也更愿意为了自己的孩子放弃自己的工作或者劳作只要孩子成绩好能考上比较理想的学校,父母愿意为孩子付出这些。表四可以看出人们对现象综述的研究比较多 ,而队教育失衡、心理动因、亲子关系等方面的研究较少,说明我国关于陪读方面的研究多为笼统总结性的而对具体的因素方面的研究却很少。研究目标: 陪读现象已成为一种趋势和潮流存在于我们的社会,成为一个值得我们关注的社会问题。1、 研究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有利于家长基于更理性的原因去选择陪读。同时也有利于亲子关系朝着更和谐的方向发展,家长的初衷与实际效果能够更趋一致。2、 研究这一
9、人口迁移带来的影响,有助于陪读者更慎重地做出是否要陪读的决定。3、 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陪读式人口迁移现象,有助于人们从社会学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把自身个人的事情放到整个社会大环境中去考虑,考虑它所带来的影响。从而尽量发挥其有利效果,减少其负面效果。研究方法:本文主要通过文献研究方法,查阅了大量的相关资料对陪读性人口迁移做出了一些简单的分析。陪读的概念及发展阶段1、陪读的概念有关陪读的定义,学界尚无定论。总的来说,陪读可分为四种形式。(1) 临陪:主要表现为家长在双休日或业余时间陪学龄前儿童学习钢琴、书法绘画、体育等专业特长。(2) 半陪这种现象主要出现在初三、高三等毕业阶段。子女在家中食宿的,晚
10、上学到几点家长就陪到几点,与子女一同熬夜。对住校的子女,家长一个星期去学校三四趟,甚至天天去看的也不在少数。:(3) 暗陪:主要是指表面上是在工作其实是在陪读,以工作的借口来陪读。(4) 全陪而本文所要研究的陪读主要是指第四种全陪,主要是指来自农村的家庭为了照料在城镇的小学或中学读书的子女,陪读者放弃工作或者劳作,在学校周围租房居住,全职照顾子女生活起居和学习的一种现象。2、陪读的发展阶段:陪读现象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 1990 年之前,在古代多为随从陪同主人一起去学习并照顾主人的衣食住行,这和现代意义上的陪读还是有一定差距的,但为了阶段的完整性还是也将其算为了一个阶段。第二阶
11、段出现在1990 年到1998 年之间,这一阶段的陪读属于良性肿瘤段,在此之前,可能有零星的陪读现象还引不起社会重视。这一阶段主要有三种陪读形式:第一种是出国留学陪读,在知网搜到关于陪读的第一篇文章就是写的一位妻子去国外陪伴他老公,照顾他老公。这种陪读方式主要是为了家庭团聚,主要是由于淘金热的出现像王小波等一群人就是在这个时候去的国外。第二种是父母在孩子下课后,帮忙补习孩子的功课,帮助孩子更好的学习。第三种是特殊专业的学生父母给其陪读,主要是艺术专业的学生。这一阶段,虽然陪读对孩子而言会降低其独立能力,但是对孩子而言也有很多好处,而且这一阶段的陪读只出现在小范围内,对社会并没有造成特别大的影响
12、。第三阶段的陪读从1998 年到2006 年左右,在这一阶段,陪读肿瘤已经开始膨胀并发生变异。从CNKI 文献看, 1999 年真正的陪读现象出现,城市普通工人,下岗工人,小城市市民,或为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或为圆阶层跃升梦想,开始跨地域地择校,陪读; 希望能为孩子提供更好的发展机会,实现自己的梦想。这一阶段的陪读与1998 年国有企业大规模的下岗,高校大扩招,基础教育质量的分化进一步加剧紧密相关。而且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家长越来越担心孩子找不到好工作,而且由于家长的观念固化,认为读书是唯一的出路。第四阶段的陪读从2006 年到现在,这一阶段陪读想象发生质变,成为社会之癌。由于城乡教育资源的进
13、一步分化,越来越多的农村学校被合并有的甚至倒闭。在这种情况下,好多家长不得不把孩子送到附近的县城去读书,可是又考虑到孩子年龄偏小无法很好地照顾自己,所以好多家长甚至会放弃自己的工作专门给孩子陪读。可是越来越多的人口涌入城市,也造成了大量的社会问题,对社会带来了不小的影响。陪读的社会成因分析陪读的原因主要从个人、家长、学校、社会等四个方面来分析。陪读现象的出现是多方面因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一、学生学习压力过重和各方面素质的不断下降是陪读现象产生的主体原因。现在的学生学业压力重如山,这个形容一点不错。各科老师布置的作业太多了,导致学生晚上经常要熬夜才能将练习做完,如果时间稍没规划好,练习就不能当天做
14、完只能拖到隔天。可是第二天又会有新的作业,这样累积下去的话真的会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现在的小学就是如此,更不用说初中高中。而且现在的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又处于急剧下滑的阶段,比如身体素质远没有以前的小孩身体素质强导致容易生病。还有就是自律意识也不强,这样就容易受到外界网络等事务的诱惑。所以父母基于这些考虑,决定还是去陪读,因为一方面可以监督孩子的学习。另一方面又可以照顾孩子的身体。二、学生家长不正确的人才培养观念为陪读现象开启绿灯。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是每个人都可以理解的,但是家长却把读书看成了子女成才的唯一途径,这种观念很明显是有不对的。可是这种观念在家长的思想里已经根深蒂固了。所以
15、只要孩子能提高学习成绩,家长毅然决然地就选择了陪读。三、学校只注重学习而疏于成人教育的教育理念和机制是陪读现象产生的助燃剂。学校以考试的分数为出发点,考考考,分分分,只看分数,忽视其他;只顾少数所谓“尖子”“精英”“升学对象”,主张严格筛选淘汰,提高升学率;忽视学生兴趣、才能、个性的发挥,强调大量作业,频繁考试,以标准答案为准绳,反复训练;认为教学过程只是线性的,填鸭式、灌输式。学校的这种做法让很多家长特别无奈,为了自己的孩子能更好地学习所以只能选择陪读。四、社会因素是陪读现象普遍存在的诱发因素。1、就业压力的影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一般而言,在就业过程中比较有竞争力是
16、那些学历比较高,毕业院校比较好的学生,所以在这个满是竞争的社会,优胜劣汰原则无处不在。因此,家长会竭尽全力的去帮助子女,使其能够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中取得胜利。而陪读是最佳选择之一。家长陪读既能全方位照顾到孩子,又能对孩子的学习进行监督或辅导。2、社会不良事件的影响和诱惑。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成为青少年学习、交往、娱乐的主要手段。但是许多孩子因迷恋网络游戏而难以自拔,因此荒废了学业,有的在网络中受不良信息的影响而走上犯罪的道路。因而父母担心如果不陪读,可能会导致孩子行为失控,在社会上会变坏。另外,由于中小学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正处于叛逆的青春期,生理和心
17、理上的发育都还不成熟,所以其自觉性、自控力还不强,极易受到身边不良事件的影响。家长陪读,可对其进行监督和引导。社会学理论解释1、 推拉理论在西方工业革命的影响下,1950 年代末唐纳德博格等人提出“推一拉”理论,着眼于迁移原因的研究。这一理论认为:迁出地必有种种消极因素形成“推力”把当地居民推出原居住地;而迁入地必有种种积极因素形成“拉力”把外地居民吸引过来。形成“推力”的因素诸如自然资源枯竭、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农村劳动力过剩导致失业率上升、较低的经济收入水平等。形成“拉力”的积极因素,诸如较多的就业机会、较高的工资收入、较好的生活水平、较好的受教育机会、文化设施和交通条件等。迁移者总是在比较
18、了迁出和迁入两地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的多寡以及迁移后的正负效益利弊得失后做出是否迁移抉择。该理论由于在解释人口迁移的动因方面较贴切,因而到目前为止仍受国际学术界的推崇。2、 社会学的理性选择理论科尔曼(Coleman, J.)是理性选择理论的代表人物社会学的理性选择是“社会人”的理性选择,人们在选择自身利益最大化时会考虑制度的因素、文化的因素,人们往往是在一定文化和制度规范的基础上去追求自身利益。社会学的理性选择理论至少对传统经济学的理性假设作了补充:一是改变传统的完全理性假设,以有限理性取代;二是扩大了利益的含义,即利益既可以是有形的物或金钱,也可以是关心、尊重等符号性的东西;三是关注制度文
19、化等因素对人的目的性行动的影响作用。可以说,社会学的理性选择理论并没有推翻“经济人”,而只是对“经济人”的理性作了修正和补充。陪读产生的影响陪读产生的影响无外乎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有利影响总的来说就是减轻了学生的生活负担,让学生可以安心地学习,不用做太多的日常事务(不用自己洗衣服、不用自己打扫卫生等) ;其次对学生的身体有好处,家长陪读可以保证学生在发育阶段良好的营养供应;再次在一定程度可以监督孩子学习可以避免孩子与不良社会少年的接触;最后,家长从农村到城里去给孩子陪读,可以一定程度上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同时也可以拉动县城经济的发展。但是本文着重想从陪读的不利影响入手,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
20、进行阐述:一、 对学生1、造成学生的“能力缺失症” 。众所周知,家长给孩子陪读的一个中心理念是孩子只需要也只能读书,所以除了学习以外的所有事情陪读家长都是包办的。这就造成孩子日常生活技能的缺失,不会洗衣服,不会整理东西。会让孩子逐渐产生一种对家长的依赖心理,久而久之自己就会丧失该有的独立能力,容易造成动手能力差只会死读书,不会理论联系实际。其实从另一方面说学生的自我选择能力,自我判断能力。自我分析能力都会降低,因为这些能力在他们最需要培养的时期已经被父母给耽搁了。2、造成学生的社会化缺失。所谓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
21、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健全和完善。中小学阶段是孩子由“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的特别重要的阶段,可是在陪读的时候很多正常的社会化活动被耽搁了或者说被阻止了,使得学生不能进行正常的社会化活动。二、 对家长1、闲暇时间的安排问题。在城里给孩子陪读除了日常的家务劳动其他的时间都是空闲的,这就自然而然地面对一个闲暇时间的安排问题。而且农村家长去到城里又不像城里的家长一样有自己的朋辈群体,可以有固定的休闲娱乐活动。总的来说生活会比较单调与无聊。2、新环境的社会融入问题。农村家长去到城里,由于生活习惯、语言、娱
22、乐休闲方式、工作类型、受教育水平等等都有很大的不同。导致他们在融入新环境方面会面临一定的困难,比如城里的房屋居住方式是和农村的房屋居住方式就有很大的不同,农村的邻里关系比较和睦可是城里之间邻里关系却很冷漠所以导致家长在朋辈群里这块会有缺失的感觉。三、 对家庭1、家庭经济负担加重去到城里陪读,家长一般都会在学校附近租房子。可是也是由于陪读现象的火热,导致学校周围的房价也是涨得飞快,这也在一定层面上说明了陪读与房价之间的恶性循环关系。除了房租,还有就是在城里陪读的日常生活花销,在家里蔬菜可以自己种可是到了城里什么都必须要购买,这也无形中增加了家庭负担。再者就是县城的物价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就是比农村高
23、2、家庭结构变得更松散一般农村家长去陪读都是母亲去陪读,而父亲为了生计就只身一人出门打工。这就造成了假性单亲家庭的模式,夫妻长期不在一起严重影响了夫妻感情的稳定,从而也影响了家庭结构的稳固。3、家庭收入相对降低。家庭收入相对来说会降低,但是也不乏收入增加的情况。那就是陪读者在陪读的地方找到了一份比以前好很多的工作,或者以前以前压根就没有工作,现在有工作了。可是后一种情况出现的还是比较少的,少了一个劳动力而且花销还更大了,家庭收入自然就降低了。四、 对学校1、家长陪读对学校的最大影响就是不利于学校达成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的教育目标2、其次,由于被陪读学生在学校要利用大量的时间学习,放学回去之
24、后还要在家长的督促下继续学习,他们没有多少时间与同学一起交流与交往。避免不合理陪读现象的对策1、优化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教育公平。首先,教育公平不只是机会公平,也包括教育财政公平。根据调整特殊需要的原则,政府有义务为民族、种族、经济地位、居住地、语言、身心发展处境不利的学生拨更多的教育经费。其次,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数量、水平关系到学校的办学水平和质量2、转变传统人才观念,科学看待人才培养。传统的人才观念一般认为学历高代表一切,在社会上就具有竞争优势。也就是说存在着明显的学历等级分层的观念,这是导致越来越多的家长选择陪读的一个重要原因。学历也是影响就业的一个只管重要的因素,有些
25、工作就明确有学历的要求,这导致了好多人为了以后能有个好工作而拼命地好好读书,父母也会拼命的为孩子读书创造一个特别好的环境,其实这些观念都是不合理的,所以如何建立一个理性的教育观念就显得尤为重要。3、学校方面:(1)完善学校常规管理。好多家长选择陪读就是因为学校的好多管理不合理,家长担心孩子的安全,所以很无奈地选择去陪读。(2)改善学校卫生条件。学校的卫生环境也是一个学校能否被外界肯定的一个评判标准。学校食堂的卫生一直是家长很担心的一个部分,青少年正处于长身体的时候,不但营养跟不上没连基本的卫生都没法保证。所以学校必须要改善他的卫生环境(3)加强教育引导。在调查中,可以看出,由于各种原因,学校对
26、于家长陪读采取不提倡不反对的态度。这说明,无论是学生、家长、学校还有社会,对学生成绩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一切。农村中小学生家长在受教育程度方面差别很大,因此,并不是所有的家长对待子女的教育问题都可以采取正确的方法。鉴于此,学校应该加强教育引导。4、学生要学会自理自立,培养自身责任感对于陪读现象,把责任单方面地推到家或孩子身上都是不可取的,它是家长和孩子双方共同造成的。在被陪读的学生中,很多孩子自理自立能力较差,根本无法照顾自己。对于父母而言,都希望孩子能够成熟起来,以便适应校园乃至社会生活。对于学生自身,也是他们将来走向社会的头等大事。因此,学生应从小养成勤奋、独立、自立的良好习惯,不要过度依赖
27、父母,自己能做的事情尽、量自己做,这样,在成长的道路上才能逐渐积累生活的财富5、家长要转变子女培养方式,注重子女全面发展。家长督促孩子学习本没有错,但过度地介入、监督和呵护容易导致孩子产生严重的依赖心理,不利于其能力的发展,造成高分低能的现象。父母自我教育的最高层次就在于教会儿童的自我教育。这样才能有助于孩子的长期发展。结语:以上就是我对随迁型陪读现象的一些分析与探讨,但由于缺乏具体的实际调查所以仍存在大量不足。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收入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农村陪读的人数会越来越多,如何理性地进行陪读是仍一项值得研究的话题。参考文献1 黄淑贞.高校陪读的弊端及对策思考J.怀化学院学报,200
28、6,25(4):160.2 李长红.中学生“陪读”现象探析J.教学与管理,2004(5):10-11.3 邱泽奇.扫描中国“陪读大军”专家点评J.Women of China(中文海外版),2005(6):39.4 王桂新.子女求学带来人口迁移,陪读成为人口流动新方式J.瞭望东方周刊,2005(4).5 王文龙: 农村阶层分化与教育分化的累积循环因果效应分析,教育发展研究2012 年第13 期。6 赵凤霞农民陪读现象的社会学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7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83,1078 郑燕娜农村母亲“陪读”现象的社会学解读J法制与社会,2007(8):70799 高玉华.家长“陪读热”的社会学分析D.上海师范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