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课程论文课 程 名 称 东西方建筑文化比较 论 文 题 目 论中国建筑之意匠 学 生 姓 名 肖冲 学 生 学 号 1513170010 指 导 老 师 梁炯老师、汤莉老师 2016 年 4 月0论中国建筑之意匠摘 要: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有别于官学和私学的一种教育机构,源起于唐,雏形于晚唐、五代,鼎盛于宋元,普及于明清,至今已有千年历史。岳麓书院是我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延续千年,弦歌不断,享有“千年学府”之美誉。书院空间布局,秉承儒家“礼乐相承”的核心社会价值观:采用中轴对称的纵深多进院落形成来诠释“礼”的秩序;通过园林建筑群体的模式、相互穿插
2、交替的院落空间、分合互补的功能分区演绎“乐”的和谐书院规模宏大、功能完备、建造意匠深邃。岳麓书院传承千年,经历了历史沧桑巨变,是中国书院的一个缩影。本文以其为研究对象,探究影响以至决定中国古建筑设计背后的那些相对稳定的、作为观念形态的社会文化意识,研究中国古建筑选址与布局的共性。关 键 词:书院;建筑营造;空间岳麓书院被誉为千年学府,是我国现存的一座“活的书院” ,虽然历经千年,但其整体的空间格局、空间序列及人文环境都较为完整地传承下来,至今仍行使着书院教育、祭祀、藏书的三大职能;这在全国范围内是绝无仅有的。岳麓书院是湖湘文化的发源地和文化传播中心,是湖湘文化的标志和人文精神的象征,具有高度的
3、文化艺术价值。笔者以岳麓书院建筑为研究对象,分析中国古典书院建筑的空间布局和设计思想,欲从个别中窥见一般,从而揭示出蕴藏在传统书院建筑的设计手法以及意境营造方面的带有规律性的东西。1 岳麓书院现状岳麓书院经历了长时间的历史沧桑之后,作为全国重点文物受到保护。1979年全面修复。修缮后的岳麓书院沿袭并传承了岳麓传统文化和建筑形式,现岳麓书院依麓山地形,坐西向东,书院占地 21000 平方米,建筑面积 7504 平方米。现存建筑多为明清遗构,有鲜明的中轴线,并以讲堂为中心,教学斋、半学斋分列两侧,前后四进,每进建筑均有数级台阶缓缓升高,层层叠进,给人一种深邃、幽远、威严、庄重的感觉。书院共有六大部
4、分组成,牌楼门至现前门之间的空间,除自卑亭保留原貌外,当年直通书院大门的狭长而攀升的林荫空间已改变,赫曦台东面的方圆百十丈的数百棵桃林也已不复存在。 “原书院前门设在湘江渡口边,建1有牌楼门,上嵌宋真宗御书岳麓书院石匾(原物现存陈列室),沿前门而上,直达书院。 ”1现为方便管理而在赫曦台以东设置了现前门,但原书院空间东西方向雄壮威严的中轴线依然突出,气势尚存。现岳麓书院中轴线上依次布置着自卑亭、赫曦台、大门、二门、讲堂、御书楼,围合了极富文化氛围且亲切宜人的三个庭院空间,这是书院空间的灵魂,尺度恰当,视觉优雅,又是交通枢纽。岳麓书院空间秩序井井有条,层层推进,步移景异且有强烈的导向性。书院以讲
5、堂为空间中心,讲堂至大门轴线段南北两侧为斋舍生活区,南为教学斋,北为半学斋;半学斋之北为孔庙,也是中轴对称空间,与主轴线大致平行:讲堂与御书楼围合设有兼有观赏和消防作用的水池、且空间形式极具变幻的内庭,此庭之南为书院园景,之北为祭祀先贤建院功臣的祠堂。岳麓书院的现存主要建筑有:自卑亭、风粤亭、吹香亭、大门、讲堂、两庆斋舍、御书楼、大成殿、祭祀祠堂建筑群、园景等。2 选址与布局岳麓书院背枕岳麓主山,左右两侧分别有凤凰山、天马山对峙两旁,东面临湘江,三面环山,东毗大江。院内林木遮掩,亭台点缀,山墙起伏,飞檐翘角,与大自然景色取得“骨相相和,神彩互发”的效果。,尚“礼”为其根本,空间上体现为居中为尊
6、、强调中轴线的空间格局,中轴线上的建筑空间乃为主体,主体空间上的讲堂、藏书楼、祠堂是书院的主体建筑,三者的空间排列决定了书院空间的整体格局,书院的其它各部分功能都以这种空间主体为中心而进行布置。2.1 选址岳麓书院的选址与布局,体现了古人选址对环境的分析与利用,通过对书院选址的分析,总结出其选址体现了下列原则:古人云:“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 ,此原则不仅适合国都也适用于庙宇、书院,岳麓书院的选址,体现了进水利而避水患的原则。岳麓书院背靠岳麓山,左右两侧为凤凰山和天马山,三面环山,这一地形有利于形成极佳的小气候,古人在营造建筑相地过程中,除了
7、考虑微环境中的水、土、防卫与交通因素之外,小气候也是重要的一条。岳麓书院三面环山,冬季周围的山脉挡住了寒冷的西北风,夏季有山谷风,且东面毗邻湘江,容易形成对流风。所以,岳麓书院的位置布局体现了中国建筑在营造过程中尤其重视选址相地,追求一个最佳微环境;对于古代的中国人,在“天人合一”观念2的影响下,不存在作为纯粹的形式美的景观,而是将景观与人事相联系,与人的理想相联系,尤其常因“人杰”而感“地灵” ,又由于整体思维模式与古代地理学中对位置环境关系中的形势的关注,二将景观上升为“形胜” ,融入了大量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内涵2,岳麓书院的选址表现出了古人渴望理想的景观模式,岳麓书院所表现出来的环境观
8、就是典型的堪舆最佳选址的第一种环境模式。图一 堪舆最佳宅址图2.2 布局岳麓书院历史悠久,形成了以士文化为主体,综合宗教、世俗等各种文化的错综复杂体,呈现出丰富多彩、精彩纷呈的建筑要素。入口、牌楼、主体建筑、亭台阁榭、庭院及天井、园景、碑亭、廊道及道路、围墙、理水、借景、绿化、道路是构成岳麓书院空间的基本要素。对岳麓书院的视觉感受最深的是它的主次分明的轴向空间序列、渐进的空间层次和空间大小、明暗、开阖的变化及光的妙用,书院给人的整体映像是次序井然、有条不紊且方位感强,空间感受能震撼观者的情绪,起伏波动观者的情感。学子们对赫曦台、讲堂、御书楼、孔庙、园景五处节点视觉映像最为深刻,除此以外,自卑亭
9、、大门、风零亭、吹香亭均为岳麓书院的标志。空间形态以庭院形式的变化最突出,以岳麓书院讲堂处为例,中心庭院由于其地位较开敞,湘水校经堂封闭,而半学斋、教学斋之庭院则是“一线天”的光庭,形态差异十分强烈。3用光上讲究,湖南多雨潮湿、夏季炎热,光线明暗的对比应用结合气候等多重因素考虑,人的眼睛有自然向光的本能,人们愿意处暗观明,较暗的室内光线降低室温的同时,有利于学子们集中精力,光亮的天井庭院吸引学子们观赏室外,方可达到休息、观赏的目的,而庭院形态各异,不使人觉得枯燥单调。视觉层次上,纵、横向空间序列视觉层次最为丰富,大大扩展了景深,视觉感深邃而幽长3。图二 半学斋天井 图三 讲堂前中心庭院图三 岳
10、麓书院入口 图四 入口广场岳麓书院有着十分突出的空间序列主轴线,现存一段是从前门至御书楼,而实际上原有的轴线是始于湘江渡口边的牌坊门(原前门),终于御书楼之后的中庸亭和极高明亭。由此可见岳麓书院的营造遵循“礼乐合一、情理并重、天人不二、以人为本”的空间布局总体原则,即按照建筑的尊卑等级组织空间序列,崇礼的同时强调和合,结合功能并依据地形,把主要的建筑空间对称地布置在主轴线上,其它次要空间则受自然因素的影响较多,较灵活地布置在主轴线的两侧。3 审美与建筑设计4岳麓书院,常用的几种装饰植物有竹、松、梅、桃、莲等。山竹挺拔、虚心有节,苍松强劲刚健,梅花临寒而放,这三种植物都临冬不凋,独傲霜雪,所以士
11、子们讲竹、松、梅视为花中高品,称它们为岁寒三友,为人格之典范。岳麓书院园景中的山水植物,各种建筑和它们所组成的空间,不仅是一种物质环境,一种能给予人们思想感悟的环境。植物中的莲荷,其根为藕,质虽脆而能在泥中节节生一长;长出水面的荷花,虽出自污泥而纯清如芙蓉;莲荷出污泥而不染、质脆而能穿坚的生态特征,隐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比拟在污浊的社会环境中人应具备高尚的情操。岳麓书院的湖湘文化特色“主静” 、 “居敬”湖湘人士行事非常理性,也十分注重修生养性,所提倡的主观内省、 “主静” 。 “格物致用”与“师夷长技”湖湘文化传统中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就是“重践履” 、 “重实学” 、 “重经世致用” 。总
12、括起来就是“学必须致诸用”,而不能只停留在空谈心性、空谈玄理之中。书院建筑反映出来的结合地理、气候的因素是显而易见的,建筑形式的多样性也得到反映,特别是在建筑空间的朴实无华、奢俭有度,繁简得体表现得最为明显。“唯变所适”之思维这种思维在岳麓书院体现出来,一是有千年的历史的岳麓书院,大修小改几十次乃至上百次,但建筑空间的精髓传承,教学上满足平时讲学的同时也能适应诸如“朱张会讲”的讲学高峰,足以体现其适应能力;二是在讲堂空间的设计上得到体现,前面分析过,虽其功能不尽合理,但其空间弹性变化大,讲堂自身是“二合班”教室,与前面的廊庆结合则是大教室,与中心庭院结合则是大型的学术报告中心了。参考文献:1朱汉民,李弘琪.中国书院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2潘谷西.中国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233-2363冒亚龙.湖南南岳书院建筑空间形态与文化表达研究一以岳麓书院为例D. 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