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诗歌鉴赏--鉴赏诗歌艺术技巧.doc

上传人:gnk289057 文档编号:6318703 上传时间:2019-04-07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歌鉴赏--鉴赏诗歌艺术技巧.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诗歌鉴赏--鉴赏诗歌艺术技巧.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诗歌鉴赏--鉴赏诗歌艺术技巧.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诗歌鉴赏--鉴赏诗歌艺术技巧.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诗歌鉴赏--鉴赏诗歌艺术技巧.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诗歌鉴赏-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一首成功的好诗一定有独到的艺术手法和技巧。鉴赏古诗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赏析诗歌的艺术手法和技巧,这一考点既是古诗鉴赏的重点,又是古诗鉴赏的难点。艺术技巧的鉴赏一般包括三个方面:表达方式的评析、艺术手法的赏析、修辞手法的体味。一、表达方式的评析表达方式包括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四种。所谓表达方式的评析就是指能辨析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以及所起到的作用。1、记叙。在作品中对人物、事件的交代和介绍。如“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孟浩然过古人庄 ) ,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王维观猎 ) 。 “越王勾践灭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李白越中览古 )等。2、描写。用形象

2、的语言对人、物、环境等的形态、特征作具体生动的描绘。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睹其物,如临其境。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暝 ) ,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等。3、抒情。在作品中抒发主观感受,表露自我感情。如“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白塞下曲 ) , “同是天涯沧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白居易琵琶行 )等。4、议论。在作品中直接阐述观点、表明态度。如“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李清照夏日绝句 ) , “江东弟子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杜牧题乌江亭 )等。这四种表达方式在具体运用时并不是完全割裂的,而是经常交融在一起,我们需要注意

3、这一点,如“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蜀相 )一句,融合了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四种表达方式。二、艺术手法的赏析1、有关描写的艺术手法:从描写角度看,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从描写用笔看,有工笔和白描;从描写的内容看,有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2、有关抒情的艺术手法:抒情的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古诗词大多借助景物来抒情,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景与情的关系通常有四种: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3、衬托手法:涉及到正衬和反衬。4、对比手法。5、赋比兴手法。6、用典。7、虚写与实写。8、象征手法。(以上内容详看附录)三、修辞手法的体味古诗中常用的

4、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对偶、设问、反问、双关等。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能辨别这些修辞手法,并能分析他们的艺术效果。(以上内容详看附录)附一:艺术手法和修辞手法例析1、比兴手法:赋比兴是对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的诗歌表现手法的总结。其后的诗歌继承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赋,就是详细地叙事写景,并表示出作者的态度。如诗经?伐檀中,“砍砍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缠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狟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描写一群伐木的奴隶替奴隶主砍伐檀木制造车子,在艰苦繁重的劳动中联想到奴隶主不劳而获,抑制不住内心的愤怒。比,就是把一物比作另一物。 诗经?硕鼠把奴隶

5、主比作大老鼠,用的就是比的手法。兴,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如诗经?伐檀中的“河水清且涟漪”就属于“兴” ,它引出了下面的叙述。 “兴”和“比”常常联系起来在一篇诗中运用。如孔雀东南飞开头,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既是“兴” ,又是“比” 。2、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情,就是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通过对某些事物、某个问题的叙述、描写或议论,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感情,就是间接抒情。中国古典诗歌追求含蓄,所以往往是间接抒情,达到情景交融。 “一切景语皆情语” ,景中寓情,情景交融是古典诗歌常用的手法。是否情景交融,是判断古典诗歌有无意境的标志;而是否有意境,又是判断

6、古典诗歌是否为上乘之作的标志。如张可久双调清江引?秋怀: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诗人紧紧把握题意,用西风、北雁、红叶、黄花、芭蕉、雨声,点染成一幅萧瑟的秋景。又因“西风”的到来而联想到“归期”的未卜;因“芭蕉雨声”而烘托出自己的功名未就、辗转反侧的愁思。句句是写景,句句又是抒情,情和景高度的统一起来。3、象征手法:象征是借助事物间的联系,用特定具体的事物,寄寓某种精神品质或抽象事物的修辞方式。象征是一种托物言志的表达方式,借助具体外物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志愿。如于谦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是一首比

7、较浅易直白的托物言志诗,其中“清白”二字,不只是对所咏之物外形特点的吟咏,也是对其神韵、品格的高度概括。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心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石灰就象征歌咏诗人光明磊落的襟怀和崇高清白的人格。 4、 、虚写和实写:虚写,不是写眼前的实景,而是写想象中的景象。文艺作品在写到比较复杂的情形时,往往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使作品的结构更加紧凑,形象更加鲜明,容量更加丰富。如王昌龄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就是虚写,写的是想象中的景象,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

8、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试想,若不用虚写,怎能展现如此阔大的景象?这种大处落墨的环境描写,为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实写,不言而自明,就不展开分析了。5、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如汉乐府陌上桑对秦罗敷的描写:头上倭堕髻,耳着明月珠。 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梢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前四句是正面描写,后八句是侧面描写。前四句夸张的写罗敷的服饰之美,是为了衬托人物的高贵和美好。至于罗敷具体怎么美呢?是很难描绘的。于是作者笔势

9、一荡,不直接写罗敷本身,而去写周围的人为罗敷所吸引的神态,通过侧面描写,给人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你想她怎么美,她就有多么美。6、用典:古典诗歌中常常引用古书中的故事或词句,这就叫作用典。使用典故使诗歌的内容更加丰富。如 1996 年高考诗歌鉴赏所选的一首元曲,阿鲁威的双调折桂令?咏史: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 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这首诗主要使用的手法就是“用典” 。对用典的诗,需要理解典故的含义才能读懂诗。最典型的是课文中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成功地运用了五个典故。7、衬托: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

10、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些事物的艺术手法。利用事物的近似条件来衬托另一事物,称正衬;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另一事物,称反衬。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都是以动衬静的反衬。8、对比 :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运用对比,或使对立的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揭示本质,给人深刻启示;或使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给人深刻印象。如高适的燕歌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以战士死在沙场与将帅纵情声色进行对比,形象鲜明,揭露深刻。再如“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李绅

11、悯农 ) ,“无闲田”与“犹饿死”形成惊人的对比,揭露出尖锐的阶级矛盾。9、设问:故作无疑之问,然后自己回答;或者故作疑问,自己不答,让读者去思索体会。如杜甫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开头一句,以问引起。祠堂何处?锦官诚外,数里之遥,远远望去,早见翠柏成林,好一片蓊蓊郁郁,气象不凡那就是诸葛武侯祠所在了。这第一联,开门见山,洒洒落落,而两句又一问一答,自开自合。10、比喻:通过两类不同事物的相似点,用乙事物来比甲事物。如李贺的马诗:“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对于比喻,尤其要弄清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点。把一事物比作另一

12、事物,是一种相似联想。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这幅战场景色,一般人也许只觉悲凉肃杀,但对于志在报国之士却有异乎寻常的吸引力。钩,是一种弯刀,从明亮的月牙联想到武器的形象,也含有渴望参加战斗之意。把一物比作另一物,是根据立意的需要,所以,我们对比喻的理解,也必须考虑到诗歌的主题。11、比拟: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方式。包括拟人和拟物。使事物人格化,使无生命的东西活跃起来,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能启发人联想,使人倍感生动有趣。同时,还可以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如可以使可爱者更活泼可爱,使可憎者更可恶。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杨万里暮热游荷上 ) ,通过对塘中荷花

13、的拟人描写,写出了荷花娇羞、鲜嫩的情态,写得新鲜活泼,情景交融,很有情趣。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武陵春 ) ,作者把无形、无量的愁苦化成有质有量的东西,并且用船来载,运用了拟物的修辞手法,把人物的内心世界写得淋漓尽致。12、借代;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的本来名称,而借用和该人和该物密切相关的人或物的名称去代替。用借代的手法可以突现描写对象的特征,引发读者联想,使其获得鲜明深刻的印象。如李贺的南园: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吴钩” ,古代吴地生产的一种弯刀。这里代指精良的武器。 “带吴钩”指从军的行动,身佩军刀,奔赴疆场,那气概多

14、么豪迈。13、对偶:对偶也叫对仗,是指把字数相等或大致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意义相关的两个句子或短语对称地排列在一起。对偶可以使表达的意思更加充分,更加明确;使音律显得抑扬顿挫,节奏鲜明,和谐悦耳。从结构上看,对偶分为严对和宽对两种。严对要求上下句字数相等,结构相同,词性一致,平仄相对,不能重复用字。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前者是五言律诗中的五、六句,后者是七言律诗中的五、六句。律诗中的第二联(三、四句)和第三联(五、六句)都必须是对偶句。这两例完全符合严对的要求,形式整齐,韵律和谐,抑扬顿挫,琅琅上口。我国古典诗歌中的律诗讲究平仄相对和词语的对

15、仗,所以多用严对。宽对要求不那么严格。宽对不用在律诗中,而是用在散文和骈文中。从上下句在意义上的联系看,对偶基本上有三种:正对、反对和串对。正对,上下句的意思相同相近或相补相衬。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两个对偶,意思互相补充,描绘了从室内向外观察到的草堂景色。反对,上下句的意思相反或相对。如“梅须逊雪三分白,雪须输梅一段香” 。串对(流水对) ,上下句的意思相关相连(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前者由假设关系相连,后者是承接关系。14、夸张:故意夸大或缩小表达对象的

16、某种特征或品格,以增强话语的表现力。夸张可以强烈地表现作者对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的感情态度,或褒或贬,或肯定或否定,从而激起读者强烈的共鸣。也可以引发人们的联想与想象,有利于揭示事物的本质。如学龄前儿童都会背诵的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就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瀑布飞泻而下的壮观景象,饱含了诗人对大自然神奇伟力的赞颂。15、抑扬: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的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的目的。抑扬按形式可分欲扬先抑,欲抑先扬两种。举个欲抑先扬的例子。如李商隐的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诗的前两句从正面着笔,丝毫不露贬意,仿佛热烈颂扬

17、文帝求贤若渴,虚怀若谷,和对贾生的赞叹。可是读了后面两句,才恍然大悟,原来郑重求贤,虚心垂询,推重叹服,乃至“夜半虚席” ,不是为了寻求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问鬼神”的本原问题!这究竟是怎样的求贤,对贤者又究竟意味着什么啊!讽刺辛辣,感慨深沉,非抑扬而不能达到此效果附二:诗歌形象赏析一、诗歌形象的分类 形象是诗歌中最基本,也是最关键的要素。诗歌形象是指诗人借以表达思想情感的具体可感的物象或画面,它可以是人,也可以是花、草、虫、鱼等物。高考主要考查对形象的识别,对其象征意义的感悟,对其特征的把握,对其社会价值的认识等。对诗中形象的理解和分析是诗歌鉴赏的要点。诗歌中的形象大致有三类:诗中的主人公

18、形象。如诗经?静女刻画了一对青年恋人的形象,男青年的热烈痴情、淳朴憨厚,女青年的漂亮活泼、伶俐俏皮靡不毕现。唐代诗人张志和在渔歌子中塑造了一个斜风细雨不须归的从容自适的渔父形象。诗人自己的形象。如山居秋暝 ,通过山村清幽明丽的景色的描写,我们也窥见了诗人闲适超逸的隐者形象。诗歌中所描写的景与物(意象) 。比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都是诗中的形象。例如杜牧的山行 ,写山中景色,有山路、人家、白云、红叶等景物,都构成了形象,且以枫林中经霜的红叶最具神韵。这些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因此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形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具体言之,古诗中常见的形象有以下几类:豪放

19、洒脱的形象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将进酒 ) ,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圣贤的思想,也反映了李白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青衫泪湿、忧国忧民的形象 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诗人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其忧国忧民的精神可见一斑;白居易的“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瑟琶行 ) ,这一“泣”字与“湿”字大大拓宽了诗的意境。归隐田园、钟情山水的形象 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饮酒 ) ,写的就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说明诗人安贫乐道的思想;王维的“故人具鸡黍,邀我

20、至田家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过故人庄 ) ,诗中描写了山村风光和朋友欢聚的生活场面,像一幅田园风景画,使人乐而忘返。 爱民惜才的形象 龚自珍的“我劝天公重抖搂,不拘一格降人才” (己亥杂诗 ) ,其对人才的渴求,毫无遮拦地表现在字里行间。儿女情长的形象 李商隐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无题 ) ,描写了暮春时节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表达了对忠贞不渝的爱情的歌颂。二、如何鉴赏诗歌形象第一步:感受客观生活图景。了解物象的性质:乌鸦象征着凄凉,柳和送别有关,浮云象征着游子等等。通过看物象的性质把握诗人的感情主旨。调动自己的

21、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感官,联系生活体验,展开联想和想像,感受生活图景的性质。分析写景用了哪些技巧,是直接描写还是间接描写,是粗线条白描,还是浓墨重彩、精雕细刻,有没有铺垫、衬托等。第二步:体会感情。体会作者所抒发的感情的基调是“乐情”还是“哀情” ,是积极乐观还是消极悲观,格调是高昂还是低沉,对事物是褒还是贬。具体抒发了什么感情,为什么。采用了什么抒情方式。第三步:体会形象对读者的感染作用。是轻松愉悦、心旷神怡,还是惊心动魄、热血沸腾,或是慷慨悲歌、勇气倍增等。附三:体会诗歌情感诗歌,无论是写景还是叙事,无论是咏物还是怀古,都会寄寓着诗人一定的思想感情,对诗歌内容情感的感悟是诗歌鉴赏

22、的重点。古诗词中所抒写的思想感情非常宽广,涉及最多的是以下几方面:1、忧国忧民 战乱离散的痛苦:杜甫春望 。同情人民的疾苦: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反映社会黑暗,揭露统治者腐朽: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表达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林升题临安邸:“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表达对山河沦落国破家亡的痛楚:陆游示儿 、文天祥过零丁洋。 揭露统治者的横征暴敛穷兵黩武:杜甫兵车行 。2、建功报国 保家卫国的决心,建功立业的豪情:“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从军行 ) 、陆游书愤 。 贬官谪居的怨恨,仕途失意的苦闷:白居易琵琶行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 怀才不遇

23、的寂寞,报国无门的激愤: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 年华消逝的感慨,壮志难酬的悲叹:苏轼水调歌头?赤壁怀古 3、思乡怀人。天涯羁旅的愁思:孟浩然宿建德江 、温庭筠商山早行 。 思亲念友的孤独: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 边关征夫的思乡: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 闺中怨妇的怀人:王昌龄闺怨 、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 、李白乐府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 依依惜别的深情:柳永雨霖铃 、王维渭城曲 、李白赠汪伦 。情深意长的勉励: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 4、超尘脱俗 寄情山水的悠闲,退隐田园的淡远:王维山居秋暝 、孟浩然过故人庄 。 厌离官场的险恶,归耕隐

24、居的自在:陶潜归园田居 。5、生活杂感昔胜今衰的沧桑,时事变迁的感慨:姜夔扬州慢 、刘禹锡乌衣巷 。青春易逝的伤感,时不我予的焦虑: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告慰平生的喜悦:杜甫春夜喜雨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 附四:理解不同题材的古诗所表达的不同内容要评价古诗的思想内容,就要涉及古诗的题材分类,因为不同的题材决定了古诗所表达的不同的思想内容。古诗按题材分可分为:山水田园诗、边塞诗、托物言志诗、怀古咏史诗、送别诗、羁旅还乡诗等。1、山水田园诗(写景诗)以歌咏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描写美丽、清新的自然景色为题材的诗歌。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 ,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

25、了作者的主观情愫,或者借景抒情,或者情景交融。代表人物主要有谢灵运、陶渊明、孟浩然、王维、范成大、杨万里等。 鉴赏山水田园诗,注意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掌握: 、把握诗歌意象。如白居易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枫叶” 、 “荻花” 、 “秋”三个意象不仅点明了景物、时节,还通过这三个意象特有的属性渲染了送别时的环境氛围和诗人忧伤的情绪。、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 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是中国古典诗的一大特色,山水田园诗更是如此。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带上了诗人的感情色彩。情景交融的手法有融情入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等。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

26、,惟见长江天际流。 ”就是一首融情入景,景中含情的好诗。烟花含愁,孤帆载憾,天际碧水带走诗人的无尽思念。诗人的惜别之情,从每一个画面中渗透出来。 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 一般地写景诗,字里行间透出的情感都是比较容易把握的,但一些表面上纯粹是写景的山水小诗,就不那么好理解了。这就要求我们对作者的身世,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即知人论世,才可能准确地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出的情感。这里牵涉到一个感情寄托的问题,分析诗歌,应认真判断感情寄托的深浅,切忌随意拨高作品的思想内涵。 、分析诗歌的写作技巧。 山水田园诗写景的方法很多,鉴赏时主要注意写景的常见方法和技巧。 首先,留意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

27、描写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的变化。 再次,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如绘形、绘声、绘色。最后,理解和说明描写景物的技巧,如虚实结合(“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 ;以动衬静(“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 ;明、暗对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 ;以小见大(“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 ;粗笔勾勒和细部描绘相结合(“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与“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 ;比兴手法的运用。 2、咏物言志诗 咏物诗的特点在于托物言志。古人很喜欢咏物,大自然的万物,大至山川河流,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的对象,都可以寄托诗人的感情。由于作者的经历遭际、情趣爱好

28、以至对事物观察的角度、认识的深浅不同,同一事物,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表达出不同的感情来。唐代有三位诗人都写过咏蝉的诗,被诬入狱的骆宾王,发出的是“雾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的“患难人”的心声;仕途蹇滞的李商隐,感叹的是“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的“牢骚人”的遭际;而身居高位的虞世南,表达的却是“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的“高贵人”的志得意满。他们都抓住了蝉鸣高远的特点,却都揉进了自己的不同感受,表达了自己独特的感情。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咏物诗都含有作者明确的寄托,但不管有没有寄托,一首好的咏物诗,总是以其生动的形象和强烈的美感吸引读者,而且有意无意地、或深或浅地透过所咏之物,或流露作者的人生态度,

29、或寄寓美好的理想,或隐含生活的道理。 3、边塞征战诗 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 ,成为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朵奇葩。当然,我们所指的边塞诗,范围要大一些,凡是表现军旅生活的诗作都归为这一类。鉴赏边塞诗,要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即把握时代特征。 边塞诗是时代的产物,最能体现国运兴衰,所以,如果能对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对体会作品的内容和作者的感情是大有帮助的。盛唐时期,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翰) ,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誓不还” (王昌龄)豪

30、迈,勇敢,一往无前。到了中晚唐,国势开始衰微,虽然诗人们也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着几多悲壮,几多忧伤。如“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李益) ,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陈陶) 。到了宋代,国家在民族斗争中一直处于劣势,外辱不断,国难当头,可统治者却软弱无能,边塞诗中流露出来的感情,更多的体现为报国无门的愤懑和归家无望的哀痛,如陆游“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和范仲淹“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尽管仍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和盛唐时代的边塞诗相比,更多了一些凄凉,一些惆怅。4、怀古咏史诗我国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江山胜迹,人物风流。尽管历史如大浪淘

31、沙,但无数前人在历史舞台上叱咤风云,留下多少辉煌业绩,令人钦佩仰慕;留下多少经验教训,让人唏嘘感慨。于是以历史故事、古人事迹为题材的怀古咏史之作便产生了,出现了像刘禹锡、杜牧等卓有成就的咏史大家。咏史诗多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或喟叹朝代兴亡的变化,或感慨岁月倏忽变幻,或讽刺当政者的荒淫无耻,从而表现作者阅尽沧桑之后的沉思,蕴涵了深沉的伤今怀古的忧患意识。刘禹锡的乌衣巷 、石头城等;杜牧的咏史名篇有泊秦淮 、 过华清宫绝句 、题乌江亭等。鉴赏咏史诗要揣摩作者写这段历史、这个古人的意图所在。后代作家对尘封的往事发思古之幽情,一定有现实的原因或者是触发感慨的媒介。辛

32、弃疾登上京口北固亭,从历史上孙权、刘裕以京口为基地坚持抗击北方劲敌,联想到南宋小朝廷在风雨飘摇中苟且偷安,这京口北固亭就是触发诗人感想的媒介。南宋小朝廷的苟且偷安,自己的报国无门,也就是诗人引发诗思的现实原因。最主要的是我们在鉴赏古诗时,要仔细推敲作者的态度和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诗人们由于不同的艺术技巧,不同的历史观和人生观,对于同一历史题材,可能从不同角度去反映。诗家怀古咏史,大致有这么三种情况:第一种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的思考。诗人自己并不置身其中,如杜牧和王安石都写过题乌江亭 ,杜牧为项羽自刎而惋惜,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然而王安石却意识到项羽失败是历史的必然, “江东子

33、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第二种情况是把史实和现实联系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抨击社会现实。苏轼的赤壁怀古和辛弃疾的京口北固亭怀古就是如此。第三种情况是只抓住历史的一些影子,故意借题发挥,如李商隐的贾生 。同是昭君出塞这样一个汉代的和亲故事,杜甫说“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深沉地抒发了自己对远嫁异域的王昭君的同情,他在这里只是就史论事。而王安石则说“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作者在这里“借他人酒杯,浇心中块垒” ,更多地是表达自己被排挤的心理。 5、送别诗以送别亲人、友人为题材,既表达人所共有的亲情友情,也抒发自己在特定时空背景下独有的情感。有豁然开朗、意

34、气风发的,如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高适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别董大 ) 。大多数还是写离别的依恋、悲伤,杜牧的“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赠别 ) ,李商隐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无题 ) 。还有一部分送别诗是“惜而不伤”的,虽充满依依惜别之情,但并不悲伤,反而透露出一种诗情画意,充满友情的深情,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附五:鉴赏古诗的语言在鉴赏诗歌时,鉴赏者总是首先接触诗歌的语言,并通过它来把握诗歌的形象,领会形象所蕴涵的精神内涵,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因此要鉴赏诗歌,对其语言的理解、

35、鉴赏是首要环节。鉴赏古诗的语言,主要体现在炼字、省略、语序、风格特点四个方面。一、析炼字中国古典诗歌特别注重语言精练、凝缩,言简意赅,分析“炼字”时我们应特别关注动词和形容词。1、分析动词:如陶渊明饮酒诗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诗人在东篱下采菊,不经意间与南山相视,表现了诗人悠然恬淡的隐逸生活。如果换成“望”则表示诗人主动去看,那就索然无味了。再如王之涣的凉州词中“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中的“怨”字,用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2、分析形容词:形容词的活用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王安石的一句“春风有绿江南岸” ,这“绿”字最为精警,把看不见的春风转换成鲜

36、明的视觉形象,春风拂煦,百草始生,千里江岸,一片新绿,写出了春风的精神。其它的如常建的“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周邦彦的“风老莺雏,雨肥梅子”等等。再如,色彩形容词的选用。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以渲染气氛。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杜甫绝句 ) ,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天空延伸,表达了诗人舒展开阔的心情。二、明省略由于古典诗歌对字数句数的严格限制和对内容最大容量的追求决定了诗歌用语不仅要精心锤炼,以一当十,而且要求能省则省,甚至省略一些在散文、小说语言中不能省略的成分。1、省略主语:如“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37、” (胡令能小儿垂钓 ) , “遥招手”的主语是蓬头稚子。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 “亦沾衣”的主语是应是山中雾气。 2、省略谓语如“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杜甫春日怀李白 )只用了一个简单的名词性词组,没有谓语中心语。或用几个名词组合,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 “杨柳岸晓风残月” ,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等。三、调语序为适应格律要求,为强调某些意韵,达到特殊的表达效果。古人作诗常常要打乱正常的语序。1、定语与中心语倒置:如“碧玉妆成一树高” (高树) , “雨里鸡鸣一两家” (一两家鸡鸣)等。2、主语与宾语倒置:如“泉声咽危石” (危石咽泉声) , “云

38、气嘘青壁” (青壁嘘云气)等。3、动宾倒置:如“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应笑我多情)等。四、品风格由于诗人的风格和诗歌要表达的内容的不同,诗歌的语言也有各自不同的风格。我们在鉴赏古诗时要仔细品味。1、含蓄。注重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常常不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如“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榭堂前眼子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刘禹锡乌衣巷 )表面上写野草闲花、夕阳西下、燕子飞入百姓人家这些景象,但实际上诗人通过这些景象抒发了世事变迁的慨叹。2、平淡。也称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

39、,平易近人。平淡不同于平庸与淡而无味,是深厚的感情和丰富的思想用朴素的语言说出,富有情味的,所以说往往平淡而有情致。它是用语上的返璞归真,体现了作家的真功夫。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等。3、绚丽。其特点是富丽的词藻、绚烂的文采,奇幻的情思。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 )色彩缤纷,景象绮丽,想象奇幻。4、清新。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诗风比较亮丽,语言比较通俗,比喻新颖独到。常见于山水田园诗中,如“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杨万里小池 )用语活泼新颖,有一种清新之美。5、简洁。就是干净利落,言简意赅。用尽量少的语言传达尽可能丰富的、生动的意韵。如“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江雪 ) ,一个“独”字,境界全出,既有“孤独”之意,又有“孤傲”之骨;既表达了沉寂清冷的生活氛围,有表现了诗人傲岸卓立的情操。6、豪迈。用语慷慨激昂,充满激情。如“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白塞下曲 ) ,慷慨激越,豪放壮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琴棋书画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