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9版《5年高考3年模拟》高考语文北京版课件:专题三 文言文阅读 .pptx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6308844 上传时间:2019-04-05 格式:PPTX 页数:513 大小:3.2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版《5年高考3年模拟》高考语文北京版课件:专题三 文言文阅读 .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513页
2019版《5年高考3年模拟》高考语文北京版课件:专题三 文言文阅读 .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513页
2019版《5年高考3年模拟》高考语文北京版课件:专题三 文言文阅读 .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513页
2019版《5年高考3年模拟》高考语文北京版课件:专题三 文言文阅读 .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513页
2019版《5年高考3年模拟》高考语文北京版课件:专题三 文言文阅读 .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5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专题三 文言文阅读,高考语文 (北京市专用),一、(2018北京,812,19分)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15题。 (1)积微,月不胜日,时不胜月,岁不胜时。凡人好傲慢小事,大事至然后兴之务之,如是则常不 胜夫敦比于小事者矣。是何也?则小事之至也数,其悬日也博,其为积也大。大事之至也稀, 其悬日也浅,其为积也小。故善日者王,善时者霸,补漏者危,大荒者亡。故王者敬日,霸者敬时, 仅存之国危而后戚之,亡国至亡而后知亡,至死而后知死,亡国之祸败不可胜悔也。霸者之善著 焉,可以时记也,王者之功名,不可胜日志也。财物货宝以大为重,政教功名反是,能积微者速 成。诗曰:“德 如毛,民鲜克举之。”此之谓也。

2、(取材于荀子) 注 胜:超过。本句意思是,月不如日重要。敦比:注重从事。本句意思是,像这样,那么 只顾处理大事的就不如注重从事小事的。悬:悬挂,此处意思是存在。 :分量轻。 (2)使治乱存亡若高山之与深谿,若白垩之与黑漆,则无所用智,虽愚犹可矣。且治乱存亡则不,A组 20152018年北京高考题组,五年高考,然。如可知,如不可知;如可见,如不可见。故智士贤者相与积心愁虑以求之,犹尚有管叔、蔡 叔之事与东夷八国不听之谋。故治乱存亡,其始若秋毫。察其秋毫,则大物不过矣。 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 金。孔子曰:“赐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

3、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 赎人矣。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孔子见之以 细,观化远也。 (取材于吕氏春秋) 注 且:连词,表示转折。管叔、蔡叔之事:指叛乱之事。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时不胜月 时:季节 B.仅存之国危而后戚之 戚:为悲伤 C.智士贤者相与积心愁虑以求之 相与:一同、都 D.取其金,则无损于行 行:行为,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3分) ( ) A. B. C. D.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小事之至也数 小事出现得

4、很频繁 B.大荒者亡 政事很荒疏的国家就会灭亡 C.霸者之善著焉 霸主的功业很显赫 D.赐失之矣 赐,你丢失了机会啊 4.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4分) 德 如毛,民鲜克举之 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5.以上两则短文都讲到要重视微小的事物。请根据要求作答。(6分) 分别写出两则短文中能作为中心论点的一个句子。 分别为两则短文拟定标题,并简要说明理由。(标题字数限定25字),一、 1.答案 D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行:品行。 方法技巧 理解文言实词“四方法”:语境推断法,根据上下文的具体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 的具体含义;字形分析法,了解形声字表意偏旁的含义,据此推断;成语印证

5、法,可用熟知的 相关成语来推断;课本迁移法,联系课内学过的该词用法进行迁移。 2.答案 C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日:每一天。B.胜:尽、 全。C.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音节助词,无实义。D.其:代词,那。 3.答案 D 本题考查对文言文重点语句的理解能力。“赐失之矣”应译为“子贡这件事做 得不妥”。 方法技巧 文言语句理解“三关注”:关注实词,用代入法,将这个词代入语境中,根据上下 文事件的发展过程加以判断;关注虚词,虚词含义要与前后语境吻合;关注省略,经常被省 略的句子成分有主语、宾语,要依据上下文,准确补充。 4.答案 德行虽然看起来轻如毫毛

6、,但人们少有能举起它的。 不领取金钱的话,就不再会有人去赎人了。,解析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鲜:少。克:能够。则:那么,就。复:再。 方法技巧 文言语句翻译“三方法”:还原到文中,注意把握整体大意;准确判断句中动词 的意思,并将其联系前后内容来理解整句话的意思;整体把握文句的句式结构,文言文常见句 式有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等。 5.答案 第一则:能积微者速成。 第二则:(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察其秋毫,则大物不过矣。) 第一则 标题:积微(说积微、积微与速成)。理由:本则内容是重视小事,积小事之成才能成 就大事。 第二则 标题:察微(说察微、萌芽与预见)。理由:本则内容是观察到

7、事物微小的萌芽才能有 所预见,避免在大事上犯错。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第一则从做事到治国,论证了“积微”的重 要性,因此“财物货宝以大为重,政教功名反是,能积微者速成”可作为中心论点;第二则先进 行道理论证,后进行举例论证,第一段“故治乱存亡,其始若秋毫。察其秋毫,则大物不过矣” 是小结句,能够概括全文中心;第二段“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是小结句,也能概括全文中,心。第一则的中心论点是“财物货宝以大为重,政教功名反是,能积微者速成”,据此标题可 拟为“积微”。第二则中心论点是“察其秋毫,则大物不过矣”,据此标题可拟为“察微”或 “明察秋毫”。拟标题应结合短文论点,从论题的

8、角度进行概括。答题时注意字数要求。 方法技巧 确立中心论点“三步骤”:找出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找到标志性的词语,如 “故”“所以”等;确定论述对象。 参考译文 (1)从细微处一点一点积累,月不如日重要,季不如月重要,年不如季重要。一般人都爱怠慢小 事,大事到来的时候再努力处理它,像这样,那么只顾处理大事的就不如注重从事小事的。这是 为什么呢?因为小事情来得频繁(经常发生),存在的时间也长,所以日积月累效果很大;大事情 到来得稀少(不常发生),存在的时间也短,所以积累的成果小。所以善于利用每天的人可以称 王,善于利用每季的人可以称霸,出了漏洞再去补救的人就会很危险,荒淫无度不务正业必然灭 亡。所

9、以王者注重每天的事情,霸者注重每季发生的事情,勉强维持的邦国往往是陷入危险之 后才感到悲伤,而亡国之君直到灭亡的那一天才知道国破家亡,死到临头才知道死亡。亡国之 祸往往是悔不胜悔。霸主的功业很显赫,可以按季记载;王者的功名,每天都记不完。财物货宝,以大为重,政教功名与之相反,只有能积累小事的人才能快速成功。诗经上说:“德行虽然 看起来轻如毫毛,但人们少有能举起它的。”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2)假如治世和乱世、生存和死亡之间的区别就像高山和深谷、像白土和黑漆一样分明的话, 就没有必要使用智慧,即使愚笨的人也是可以知道的。然而治世和乱世、生存和死亡并不是 这样。好像可知,又好像不可知;好像可见,又

10、好像不可见。所以有才智的人、贤明的人都在用 尽心思去探求治乱存亡的征兆,即使这样还是出现了管叔、蔡叔犯上作乱的事件和东夷八国 不听王命的阴谋。所以说治世和乱世、生存和死亡的征兆,开始时就像鸟兽们秋天长出的新 毛。(如果)能够做到明察秋毫,那么在大事上就不会出现错误了。 鲁国的法律规定,鲁国人在其他诸侯中给人做奴仆,有能够赎回他们的人,可从国库中领取赎 金。子贡从诸侯那里赎回了一个做奴仆的鲁国人,回到鲁国后却推辞,没有从国库中领取赎 金。孔子说:“赐这件事做得有过错。从今往后,鲁国人不去赎做奴仆的人了。”从国库中领 取赎金,不会对人的品行有什么损失;不领取赎金的话,就不会有人再赎人了。子路救了一

11、个溺 水的人,那个人用一头牛来酬谢他,子路收下了牛。孔子说:“鲁国的人一定会救溺水的人。” 孔子能从细小的事情上看到结果,他对事物的发展变化看得多远啊。,二、(2018北京,13,5分)论语记录了孔子与弟子间的许多对话,如先进篇: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 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注 斯:就。兼人:勇于作为。 请简要概述孔子三次回答的内容,并说明此则短文反映了孔子怎样的思想。,二、 答案 三次回答:孔

12、子告诉子路不应听到某种道理就立刻去实行它,要先听听父兄的意见。 孔子告诉冉有可以听到某种道理就去实行它。 孔子认为冉有容易退缩,所以鼓励他进取;认为子路勇于作为,胆子太大,所以要他谨慎些。 思想:此则短文生动地反映了孔子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的教育思想。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言文的理解和概括能力。子路和冉有同问“闻斯行诸”,孔子根据两人 不同的性格特点给出了不同的回答。子路性格鲁莽直率,故孔子要他向父兄请教后再去做;冉 有性格谦逊,办事犹豫不决,故孔子鼓励他遇事要立刻去做。一进一退,显示出孔子因材施教的 教育理念。 解题步骤 内容概括“三步骤”:第一,确定话题内容;第二,确定观点和态度;第三,结合

13、语句分 析。,参考译文 子路问:“听到就干起来吗?”孔子道:“有爸爸哥哥活着,怎么能听到就干起来?” 冉有问:“听到就干起来吗?”孔子道:“听到就干起来。” 公西华道:“仲由问听到就干起来吗,您说,有爸爸哥哥活着(,不能这样做);冉求问听到就 干起来吗,您说,听到就干起来。(两个人问题相同,而您的答复相反,)我有些糊涂,大胆地 来问问。”孔子道:“冉求平日做事退缩,所以我给他壮胆;仲由的胆量却有两个人的大,勇于 作为,所以我要压压他。”,三、(2017北京,914,2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题。 秦废封建 秦初并天下,丞相绾等言:“燕、齐、荆地远,不置王无以镇之,请立诸子。”始皇下其议

14、,群臣 皆以为便。廷尉斯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 伐,天子不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易制。 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 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郡置守、 尉、监。 苏子曰:圣人不能为时,亦不失时。时非圣人之所能为也,能不失时而已。三代之兴,诸侯无罪 不可夺削,因而君之虽欲罢侯置守,可得乎?此所谓不能为时者也。周衰,诸侯相并,齐、晋、 秦、楚皆千馀里,其势足以建侯树屏。至于七国皆称王,行天子之事,

15、然终不封诸侯。久矣,世 之畏诸侯之祸也,非独李斯、始皇知之。 始皇既并天下,分郡邑,置守宰,理固当然,如冬裘夏葛,时之所宜,非人之私智独见也,所谓不失时 者,而学士大夫多非之。汉高帝欲立六国后,张子房以为不可,李斯之论与子房无异。高帝闻子,房之言,知诸侯之不可复,明矣。然卒王韩信、彭越、英布、卢绾,岂独高帝所为,子房亦与 焉。故柳宗元曰:“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 昔之论封建者甚众,宗元之论出,而诸子之论废矣,虽圣人复起,不能易也。故吾取其说而附益 之,曰:凡有血气必争,争必以利,利莫大于封建。封建者,争之端而乱之始也。自书契注以来,臣 弑其君,子弑其父,父子兄弟相贼杀,有不出于袭封而争位者乎

16、?自三代圣人以礼乐教化天下,至 刑措不用,然终不能已篡弑之祸。至汉以来,君臣父子相贼虐者,皆诸侯王子孙,其馀卿大夫不 世袭者,盖未尝有也。近世无复封建,则此祸几绝。仁人君子,忍复开之欤?故吾以为李斯、始 皇之言,柳宗元之论,当为万世法也。 (取材于宋苏轼东坡志林) 注 书契:指有文字记载。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然后属疏远 属:亲属 B.诸侯更相诛伐 更:交替 C.子房亦与焉 与:参与,D.不能易也 易:交换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3分) ( ) A. B. C. D.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17、 ) A.请立诸子 请立各位皇子为诸侯王 B.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 诸皇子和功臣们皆封侯并用国家的赋税重赏他们 C.君之虽欲罢侯置守,可得乎 君主即使想要废除封侯的制度设置郡守,能行得通吗 D.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 分封诸侯的制度不是圣人的本意,而是时势使然,4.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6分) 时非圣人之所能为也,能不失时而已。 自三代圣人以礼乐教化天下,至刑措不用,然终不能已篡弑之祸。 5.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文题“秦废封建”意指秦王朝建立后废除了三代以来分封诸侯的国家制度。 B.始皇不急于说出己见,而让群臣议论丞相的谏言,群臣多赞成丞相的意见。 C

18、.廷尉李斯深谙时移世变,以史为鉴,力排众议,反对恢复分封诸侯的制度。 D.苏东坡学养深厚,纵论古今,鞭辟入里,指出了分封制和郡县制各有优劣。 6.第三段末句“故柳宗元曰: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这是作者借柳宗元的话做出的判 断。请用自己的话具体说明作者做出这个判断的直接依据。(5分),三、 1.答案 D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易”在这里的意思是“改变”。 2.答案 C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含义的能力。C.连词,表转折/连词,表顺承。A.都是连词, 因为。B.都是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D.都可译为“的情况(人)”。 3.答案 B 本题考查对文言文语句的理解能力。“以公

19、赋税重赏赐之”意为“用公家的赋 税重赏他们”,该句并未表达“皆封侯”之意,因而B项错误。 易错警示 对文言文语句理解的考查,实际上是对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的考查。翻译时要 本着字字落实的原则,不可遗漏或添加任何内容,B项的错误是添加了“皆封侯”的意思。 4.答案 时势不是圣人所能造就的,圣人能把握时势,不违背时势罢了。 自夏商周起圣人用礼乐教化天下,曾经达到了刑罚可以搁置不用的程度,但是最终不能终止 篡位弑君的祸患。 解析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所字结构翻译为“所能的”,“时”译为“时 势”。“措”通“厝”,翻译为“放置”;“已”译为“停止”“消除”。 5.答案 D 本题考查对文意的理解

20、和分析的能力。苏轼在文中明确表达了“故吾以为李,斯、始皇之言,柳宗元之论,当为万世法也”的态度,认为郡县制优于分封制,全文并未论述分 封制和郡县制各自的优劣。 6.答案 汉高帝和张子房是反对分封诸侯的,但是迫于形势,不得不封韩信等人为诸侯王,所以 说“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 解析 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态度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通过阅读原文,可知汉代初期高帝(即 汉高祖刘邦)和张良采取分封各诸侯的政策,是出于形势的考虑,而非“圣人意”。 参考译文 秦刚刚统一天下的时候,丞相王绾等说:“燕地、齐地、楚地偏远,如果不设置诸侯王就不能镇 守这些地方,请立各位皇子为诸侯王。”秦始皇把这条建议交给大臣们讨论

21、,群臣都以为(分 封诸侯王)适宜。廷尉李斯说:“周文王、周武王所分封的同姓子弟很多,然而后来的亲属日 益疏远,(他们)像仇人一样互相攻击,各诸侯国互相征战,最终到了天子也不能禁止的地步。现 在天下依靠陛下的神力全部统一,都成为秦朝的郡县。诸位皇子和功臣,朝廷可以用公家的赋 税重重地赏赐他们,很容易控制他们。天下人没有异心,这就是使天下安宁的办法,(所以说)设 置诸侯这一做法不适宜。”秦始皇说:“正因为有诸侯王,天下才都苦于战乱纷争不止。现在,依靠大秦宗庙的福佑,天下刚刚安定,又再设立诸侯国,这是建立(敌对的)军队,想要天下安定, 岂不是太难了吗!廷尉的主张很正确。”于是就划分天下为三十六个郡,

22、郡设置守、尉、监的 官职。 苏子(即苏轼)说:圣人不能创造时势,也不会违背时势。时势不是圣人所能造就的,圣人能把握 时势,不违背时势罢了。三代(夏、商、周)兴盛的时候,诸侯如果无罪就不可剥夺(他们的封 国),因而君主即使想要废除封侯的制度设置郡守,能行得通吗?这就是所说的不能创造时势。 周朝衰落了,诸侯互相吞并,齐国、晋国、秦国、楚国都拥有方圆千余里的国土,他们的势力足 够来分封诸侯,树立屏障。到了七国都称了王,做(以前)天子(才能做的)事,然而终究不肯分封 诸侯。这是(已经被验证)很久了的事情,世人害怕诸侯造成的灾祸,不只李斯和秦始皇知道这 一点。 秦始皇吞并天下以后,划分郡县,设置郡县的守

23、吏,道理本来就应当这样,(这就)像冬天穿皮裘, 夏天穿葛衣,是按时令所应当做的事情,并不是某些人的个人智慧或独到见解,(一般)所说的不 违背时势的情况,却被大多数学者和士大夫非议。汉高帝想封六国的后人,张良认为不行,李斯 的意见与张良没有什么不同。高帝听了张良的话,知道分封诸侯的制度不可恢复,这是非常明,显的了。然而最终还是分封韩信、彭越、英布、卢绾,(这件事)不只是汉高帝所为,张良也参 与了。所以柳宗元说:“分封诸侯的制度不是圣人的本意,而是时势使然。” 过去议论分封制的人很多,柳宗元的言论一出,其他人的言论就废弃了,纵然圣人复出,只怕也 改变不了什么了。因此我采纳他的说法,并且再添加一些议

24、论:只要是有血气的人,就一定有争 夺,争夺一定是因为利益,而利益没有分封诸侯大。分封诸侯,是争战的开端、战乱的开始。从 有文字记载以来,臣下弑杀他的国君,儿子弑杀他的父亲,父子兄弟互相残杀,有不是因为袭取 封国和争夺王位的情况吗?自夏商周起圣人用礼乐教化天下,曾经达到了刑罚可以搁置不用的 程度,但是最终不能终止篡位弑君的祸患。自汉代以来,君臣父子互相残杀的情况,都是(出现 在)诸侯王的子孙中,其余的不能世袭的官宦人家,从未有过这种事。近世不再分封诸侯,所以 这种祸事差不多绝迹了。仁人君子,难道忍心再开启这种祸事吗?所以我认为李斯、秦始皇的 意见和柳宗元的言论,应当成为万世的法则。,四、(201

25、6北京,914,24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题。 桓公问于管子曰:“楚者,山东之强国也,其人民习战斗之道。举兵伐之,恐力不能过,兵弊于 楚。为之奈何?”管子对曰:“即以战斗之道当之矣。”公曰:“何谓也?”管子对曰:“公贵买 其鹿。” 桓公即使人之楚买生鹿。管子即令桓公告民,藏谷十之六。令左司马伯公将白徒而铸钱于庄 山。令中大夫王邑载钱二千万,求生鹿于楚。楚王闻之,告其相曰:“彼金钱,人之所重也,国之 所以存,明王之所以赏有功。禽兽者,群害也,明王之所弃逐也。今齐以其重宝贵买吾群害,则 是楚之福也。天且以齐私楚也。子告吾民,急求生鹿,以尽齐之宝。”楚民即释其耕农而畋 鹿。管子告楚之贾人曰:

26、“子为我至生鹿,二十赐子金百斤,什至而金千斤也。则是楚不赋于民 而财用足也。” 楚之男女皆居外求鹿。隰朋教民藏谷五倍;楚以生鹿藏钱五倍。管子曰:“楚可下矣。”公 曰:“奈何?”管子对曰:“楚钱五倍,其君且自得而求谷。”桓公曰:“诺。”因令人闭关,不与 楚通使。楚王果自得而求谷。谷不可三月而得也,楚籴石四百。齐因令人载粟处芊之南,楚 人降齐者十之四。三年而楚服。,桓公问于管子曰:“吾欲求制衡山之术,为之奈何?”管子对曰:“公其令人贵买衡山之械器, 燕、代必从公而买之。秦、赵闻之,必与公争之,衡山之械器必倍其价。天下争之,衡山械器必 十倍以上。”公曰:“诺。”因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不敢辩其价。齐修

27、械器于衡山十月, 燕、代闻之,果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燕、代修三月,秦国闻之,果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衡山 之君告其相曰:“天下争吾械器,令其价再什以上。”衡山之民释其本,修械器之巧。齐即令隰 朋购粟于赵。赵粜石十五,隰朋取之石五十。天下闻之,载粟而之齐。齐修械器十七月,修籴五 月,即闭关不与衡山通使。燕、代、秦即引其使而归。衡山械器尽,鲁削衡山之南,齐削衡山之 北。内自量无械器以应二敌,即奉国而归齐矣。 (取材于管子轻重) 注 隰朋:春秋时齐国大夫。芊:地名。位于齐楚接壤处。衡山:齐鲁之间的小国。 修械器:意思是施行购买兵器的策略。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

28、.令左司马伯公将白徒而铸钱于庄山 将:率领 B.什至而金千斤也 什:十倍,C.楚不赋于民而财用足也 赋:给予 D.衡山之民释其本 本:农耕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3分) ( ) A. B. C. D.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藏谷十之六 把十分之六的粮食储藏起来 B.天且以齐私楚也 上天将用齐国(的金钱)惠及楚国 C.衡山之械器必倍其价 衡山兵器的价格一定翻倍,D.燕、代、秦即引其使而归 燕、代、秦就带领衡山的使节回国 4.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6分) 楚民即释其耕农而畋鹿。 内自量无械器以应二敌,即奉国而归齐矣。 5.

29、在下面每个人物后的横线上写出一个恰当的熟语或成语,用来评价人物在文中的表现。(4 分) 桓公 管子 衡山之君 6.本文讲述了管子运用谋略的故事,你从中获得了哪些启示?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回答。(5分),四、 1.答案 C 赋:动词,征税。 2.答案 B A.到,动词。B.它的,代词;可以,语气副词,加强祈使语气。C.果然,副词。D.用,介 词。 知识拓展 “其”的副词用法 表推测语气,译为“或许”“大概”。例如: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 乎?(师说) 表祈使语气,译为“可要”“当”。例如: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表反诘语气,译为“难道”。例如:其有敢不尽力者乎

30、?请复战!(勾践灭吴) 3.答案 D 燕、代、秦三国也从衡山召回了自己的使节。 疑难突破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引其使而归”,“其”指代的是燕、代、秦的使节,而非衡山 的使节。这一点可以从上文中推断出来。“齐修械器十七月,修籴五月,即闭关不与衡山通 使。”齐国在收购足了兵器、粮食后就封闭关卡,断绝与衡山国的往来,燕、代、秦三国立刻 从衡山召回了自己的使节,所以“其”指代的是燕、代、秦的使节。,4.答案 楚国百姓就放弃了农耕而去捕鹿。 (衡山之君)心里估量没有武器来应对两个敌国,就带领全国归顺齐国了。 解析 即:就。释:放下,放弃。而:表顺承。畋:捕猎。 以:表目的,来。奉:献上。归:归附,归顺。

31、方法技巧 文言语句的翻译 第一步:瞻前顾后看语境。 第二步:三查重点找关键一查重点实词,关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和通假字等特殊文言现 象;二查词类活用情况;三查文言句式。 第三步:合理推断破疑难。 5.答案 (示例)桓公:从善如流(虚心纳谏 择善而从 从谏如流) 管子:不战而屈人之兵(审时度势 知己知彼 神机妙算) 衡山之君:因小失大(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愚不可及 目光短浅)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人物形象的评价能力和成语(或熟语)的运用能力。需要有一定的知识 积累,也需要考生对文言文中的人物性格有清晰的了解。管仲对齐国与楚国、衡山国的对峙,能够审时度势,知己知彼,从长计议,提出一系列的建议;对于管

32、仲的建议,桓公能虚心纳谏,从善 如流;而衡山国君则目光短浅,只看眼前利益,舍本逐末,因小失大,最终导致国家灭亡。据此寻 找恰当的熟语或成语进行评价。 6.答案 (答题角度参考)用经济、金融手段战胜敌国。 粮食安全对一个国家是极为重要的。 上下一心是成功实施谋略的保证。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作品内容的思考、领悟和探究能力,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但需要 注意的是,此题要点有二:一为结合“管子运用谋略的故事”,一为启示。答题时先结合管子运 用谋略的故事,再答从中获得了什么启示。 参考译文 桓公问管仲说:“楚,是崤山以东的强国,它的人民熟习战斗的方法。出兵攻伐它,恐怕实力不 能胜过它,被楚国打败。怎么

33、办呢?”管仲回答说:“就用战斗的方法来对付它。”桓公说: “这怎么讲?”管仲回答说:“您可用高价收购楚国的活鹿。” 桓公就派人到楚国购买活鹿。管仲就让桓公通告百姓,贮藏国内十分之六的粮食。再派左司,马伯公率民夫到庄山铸币。然后派中大夫王邑带上两千万钱,到楚国收购生鹿。楚王得知后, 告诉他的丞相说:“钱币是谁都重视的,国家靠它维持,明君靠它赏赐功臣。禽兽,不过是一群 害人之物,是明君所抛弃驱逐的。现在齐国用他们的重宝高价收买我们的害兽,那么是楚国的 福分。上天将要拿齐国来偏爱楚国了。请您通告百姓,赶快猎取活鹿,来换取齐国的全部财 宝。”楚国百姓就放弃了农耕而去捕鹿。管仲还对楚国商人说:“您给我贩

34、来活鹿,二十头就 给您黄金百斤;增加十倍,就给您黄金千斤。如果这样楚国即使不向百姓征税,财富也充足 了。” 楚国的男女都住在野外猎取活鹿。隰朋让齐国百姓贮藏了五倍(于过去)的粮食,楚国凭借(出 卖)活鹿贮藏了五倍(于过去)的钱币。管仲说:“这回可以制服楚国了。”桓公说:“怎么 办?”管仲回答说:“楚国的存钱是原来的五倍,楚王将以自鸣得意的心情经营农业。”桓公 说:“不错。”于是派人封闭关卡,不和楚国互通使节。楚王果然以自鸣得意的心情开始经营 农业。但粮食不是三个月内就能生产出来的,楚国买一石粮食要四百钱。齐国便派人运粮到 与楚国交界的芊地南部出卖,楚人投降齐国的有十分之四。经过三年时间,楚国就

35、降服了。 桓公问管仲说:“我要找一个控制衡山国的办法,应怎样进行?”管仲回答说:“您可派人出高,价收购衡山国的兵器,这样,燕国和代国一定跟着您去买。秦国和赵国听说后,一定同您争着 买,衡山兵器的价格一定翻倍。若天下争相购买,衡山兵器一定涨价十倍以上。”桓公说:“可 以。”便派人到衡山寻求购买兵器,不可同他们讨价还价。齐国施行购买衡山兵器的策略十 个月以后,燕、代两国听说,果然也派人到衡山收购兵器。燕、代两国施行这一策略三个月以 后,秦国听说,果然也派人到衡山国购买兵器。衡山国君告诉他的丞相说:“天下各国都争购我 国兵器,可使价钱提高二十倍以上。”衡山国的百姓放弃农业,发展制造兵器的工艺。齐国则

36、 派隰朋到赵国购买粮食,赵国卖粮价每石十五钱,隰朋按每石五十钱收购。天下各国听说后,都 运粮到齐国来卖。齐国施行购买兵器的策略十七个月,施行购买粮食的策略五个月,然后就封 闭关卡,不与衡山国互通使节。燕、代、秦三国也从衡山召回了自己的使节。衡山国的兵器 已经卖光,鲁国侵占了它的南部,齐国侵占了它的北部。(衡山之君)心里估量没有武器来应付 两个敌国,就带领全国归顺齐国了。,五、(2015北京,914,18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题。 天无私覆也,地无私载也,日月无私烛也,四时无私行也。行其德而万物得遂长焉。 尧有子十人,不与其子而授舜;舜有子九人,不与其子而授禹:至公也。 晋平公问于祁黄羊

37、注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对曰:“解狐可。”平公曰:“解 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 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 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孔子闻之 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墨者有巨子腹黄享,居秦。其子杀人,秦惠王曰:“先生之年长矣,非有他子也;寡人已令吏弗诛 矣,先生之以此听寡人也。”腹黄享对曰:“墨者之法曰:杀人者死,伤人者刑。此所以禁 杀伤人也。夫禁杀伤人者,天

38、下之大义也。王虽为之赐,而令吏弗诛,腹黄享不可不行墨者之 法。”不许惠王,而遂杀之。子,人之所私也。忍所私以行大义,巨子可谓公矣。 (取材于吕氏春秋去私) 注 祁黄羊:人名,晋国大臣。后文解狐、午、腹黄享(tn),均为人名。,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2分)( ) 至公也 A.到达 B.极、最 C.至于 D.导致 忍所私以行大义 ( ) A.忍耐 B.容忍 C.对狠心 D.抑制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2分) ( ) A. B. C. D.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不与其子而授舜 没有传位给自己的儿子而传给了舜 B.

39、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 您的发问是恰当的,不是问我的仇人是谁,C.先生之以此听寡人也 在这件事上先生还是听我的吧 D.此所以禁杀伤人也 这是用来禁止杀伤人的法令 4.请把第一段中画线句子译为现代汉语。(4分) 5.用恰当的熟语描述下列人物各自的处事为人。要求任选两人,每个人物用两个熟语(包括成 语)描述。(4分) 晋平公 祁黄羊 腹黄享 6.请具体说明“善”字在以下三种语境中指向的对象。平公曰:“善”。国人称善焉。 孔子闻之曰:“善哉!”(3分),五、 1.答案 B C 解析 “至公也”是评论尧、舜禅让的行为,认为他们的行为是天下最公正的。“至”的 意思是“极、最”。 本句的意思是用对自己的儿子

40、狠心的方式来伸张大义。“忍”的意思是“对狠 心”。 2.答案 A A.其:语气副词,用在句首,表示希望、期望语气;代词,指代这件事。B.之:都是助 词,的。C.遂:都是顺承连词,于是,就。D.者:都是者字结构,的人。 3.答案 B 联系上下文可知,B项是在说南阳令的人选一事,因此“君问可”是“您问的是谁 可以胜任这个职位”的意思,“可”指的是“胜任”,并不是在评价晋平公的发问,因此选B。 解题关键 解释语句的关键是对关键词语的准确 翻 译,如D项“所以”应译为“用 来 ”。一定要联系上下文语境,符合上下文的逻辑,如B项的“可”由上文可知,指的是南 阳令的人选一事,应译为“胜任”,而非“恰当的”

41、。特别关注一些代词,依据上下文语境,明 确其指代内容,如A项中的“其子”,应译为“自己的儿子”。,4.答案 日月照耀万物而不偏私,四季运行而不偏私。天地、日月、四季都是依据德而行,所 以万物能够顺利生长。 解析 烛:名词活用为动词,照耀。行:运行。长:发展,生长。 解题关键 要注意以下几方面内容:关键实词,特别是活用的词语,如“烛”,名词活用为动 词,照耀。关键虚词,如“遂”,表顺承关系,于是。文言句式,包括文言固定句式、宾语前 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等。 5.答案 (示例)晋平公:从谏如流 择善而从 祁黄羊:出以公心 不念旧恶 腹 黄享:大义灭亲 铁面无私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成语、俗

42、语的运用及概括能力。需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也需要对文 言文中人物的性格有清晰的了解。文中晋平公在祁黄羊进谏之后任用官员,取得了很好的效 果,是个明君,因此需要用善于纳谏这方面的词语来形容他。祁黄羊和腹黄享两人都是正直无 私的形象,可以用近似的成语来解释。祁黄羊更偏向于公正不阿,腹黄享更偏向于不徇私枉法, 可分别用形容公正、不偏私的词语来表现这两个人物的形象。,6.答案 晋平公认可并批准祁黄羊的建议。 国人对祁黄羊的荐贤、晋平公的纳谏以及解狐、祁午的称职表示赞赏。 孔子对祁黄羊的荐贤原则表示赞赏。 解析 “善”字在三句话中都是赞许之意,必须联系上下文来确定评价的对象。第一句出现 在祁黄羊的建议之

43、后,因此是赞许建议。第二句前有“遂用之”,“之”指的是祁黄羊推荐的 解狐、祁午,因此这一句应该是百姓对祁黄羊的荐贤、晋平公的纳谏以及解狐、祁午的称职 的评价。第三句是孔子对祁黄羊的评价,后有议论“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 子”,因此,“善”的对象是祁黄羊公正的荐贤原则。 参考译文 天空覆盖万物而不偏私,大地承载万物而不偏私,日月照耀万物而不偏私,四季运行而不偏私。 天地、日月、四季都是依据德而运行,所以万物能够顺利生长。 尧有十个儿子,没有传位给自己的儿子而传给了舜;舜有九个儿子,没有传位给自己的儿子而传 给了禹:他们最公正了。 晋平公向祁黄羊问道:“南阳没有县令,那么谁可以担任呢?

44、”祁黄羊回答说:“解狐可以担,任。”晋平公说:“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祁黄羊回答说:“您问的是(谁)可以胜任这个职 位,不是问我的仇人是谁。”晋平公说:“好啊。”于是就让解狐担任,国人都很称赞。过了不 久,晋平公又问祁黄羊说:“国家没有管军事的官,那有谁能担任呢?”祁黄羊回答说:“祁午可 以担任。”晋平公说:“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祁黄羊回答说:“您问的是谁可以担任管军 事的官,不是问我的儿子是谁。”晋平公说:“好啊。”于是又让祁午担任,国人都很称赞。孔 子听到了这件事说:“祁黄羊的说法太好了!推荐外人不回避仇人,推荐家里人不回避自己的 儿子。”祁黄羊可以称得上公正了。 墨家有个大师腹黄享,居

45、住在秦国。他的儿子杀了人,秦惠王说:“先生的年岁大了,也没有别 的儿子,我已经命令官吏不杀他了,在这件事上先生还是听我的吧。”腹黄享回答说:“墨家的 法规规定:杀人的人要处死,伤害人的人要受刑。这是用来禁止杀伤人的法令。用来禁止 杀伤人的是天下的大义。您虽然为这事加以照顾,让官吏不杀他,我却不能不施行墨家的法 规。”腹黄享没有答应秦惠王,就杀掉了自己的儿子。儿子是人们所偏爱的,忍心割去自己所 偏爱的而推行大义,腹黄享可以称得上是大公无私了。,六、 1.答案 曾皙 孔子 曾皙 孔子 解析 注意审题,这里只有孔子和曾皙在对话,一问一答,区分发问者和回答者即可。 解题思路 一定要关注整体语境,结合上

46、下文梳理人物关系。本篇文章是大纲中要求背诵的 篇目,考生可根据自己的记忆来进一步探究这段对话的基本背景和议题。 2.答案 不同之处(3分) 要点一:第一种解读认为在对话中,曾皙一次发问,孔子一次作答;第二种解读认为曾皙三次发 问,孔子三次作答。 要点二:第二种解读认为,曾皙与孔子的关注点不同,直到最后二人也没有谈拢。孔子关注的是 “为国以礼”,应该谦虚,故对子路的话不以为然;曾皙的志向与其他三人不同,他不想从政(有 出世倾向),他的关注点是从政与不从政的差别,他认为孔子既然对子路的从政“哂之”,就应 该也对求和赤“哂之”,所以才会有连续的发问。第一种解读没有体现上述内容。 看法及理由(2分)

47、(示例1)赞同第一种解读。理由是,孔子的关注点在于“为国”是否“以礼”、是否谦虚,所以,他用一连串的反问句,强调赤和求同样也是为政但是却表现得谦虚,反衬子路不够谦虚。孔子 细致地回答了曾皙的提问,循循善诱,诲人不倦。 (示例2)赞同第二种解读。理由是,这一解读与前文四人各言其志衔接紧密,生动地再现了师生 间的对话过程和各自不同的关注点。曾皙一再追问,孔子耐心作答,表现了融洽和谐的师生关 系。这一解读文气更顺。 解析 本题利用不同的断句来考查考生对于文本效果的认识,是一道很新颖的题目。做题时 要把握出题人的意图。注意选定立场,态度要明确,不要模棱两可。题设比较偏向于第二种解 读,建议选择第二种解

48、读进行分析。首先应分析两者的不同,阐述一人自问自答和两人对话的 差别;然后可以从语句表达和人物性格两方面入手分析。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考生阐述观点的能力,要求考生在了解两种标点所导致的对文本的不同 解读的基础上,进一步陈述判断哪种标点更合理的理由,而不是简单陈述个人的好恶。陈述时 一定要结合文本内容,切忌空谈。,参考译文 (曾皙)说:“您为什么笑仲由呢?” (孔子)说:“要用礼来治理国家,可他说话却不知道谦虚,所以笑他。难道冉有讲的就不是国家 大事吗?何以见得方圆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难道公西华所讲的不是国 家大事吗?宗庙祭祀、诸侯会盟和朝见天子,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公西

49、华只能替诸侯 做小相,那么,谁又能给诸侯做大相呢?”,一、(2014北京,813,2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题。 偃虹堤记 有自岳阳至者,以滕侯注之书、洞庭之图来告曰:“愿有所记。”予发书按图,自岳阳门西距金 鸡之右,其外隐然隆高以长者,曰偃虹堤。问其作而名者,曰:“吾滕侯之所为也。”问其所以 作之利害,曰:“洞庭,天下之至险;而岳阳,荆、潭、黔、蜀四会之冲也。昔舟之往来湖中者,至 无所寓,则皆泊南津,其有事于州者远且劳,而又常有风波之恐、覆溺之虞。今舟之至者,皆泊 堤下,有事于州者近而且无患。”问其大小之制、用人之力,曰:“长一千尺,高三十尺,厚加二 尺,用民力万有五千五百工,而不逾时以成。”问其始作之谋,曰:“州以事上转运使,转运使择 其吏之能者行视可否,凡三反复,而又上于朝廷,决之三司,然后曰可,而皆不能易吾侯之议 也。”曰:“此君子之作也,可以书矣。” 盖虑于民也深,则谋其始也精,故能用力少而为功多。夫以百步之堤,御天下至险不测之虞,惠 其民而及于荆、潭、黔、蜀,凡往来湖中,无远迩之人皆蒙其利焉。且岳阳四会之冲,舟之来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