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八 个体稳态与调节,最新考纲 1.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2.神经冲动的产生、传导和传递()。3.人脑的高级功能()。4.脊椎动物激素的调节()。5.脊椎动物激素在生产中的应用()。6.稳态的生理意义()。7.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8.体温调节、水盐调节和血糖调节()。9.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10.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11.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12.其他植物激素()。13.植物激素的应用()。,知识主线 核心串联,血浆、组织液、淋巴,神经体液免疫,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丘脑,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下丘脑,甲状腺激
2、素、肾上腺素等,神经体液调节,下丘脑,抗利尿激素,免疫器官,细胞免疫,防卫,幼嫩的芽、叶、发育中的种子,两重性,乙烯,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1.判断植物“长不长、弯不弯”,微专题1 植物激素调节,均匀,不均匀,2.生长素的三类运输方式,(2)非极性运输:在_组织中,生长素通过_进行非极性运输。 (3)横向运输:在某些刺激影响下,生长素在能感受刺激的部位(如胚芽鞘的尖端)发生横向运输(不接受刺激的部位不能发生横向运输)。,上端,下端,主动运输,成熟,韧皮部的筛管,注:引发生长素不均匀分布的5种常考因素 单侧光照在胚芽鞘尖端生长素更多地运往“背光侧” 地心引力生长素更多地运往“近地侧” 人为放置含
3、生长素的琼脂块,放置偏离哪一方,该方生长素更多 人为插入云母片,插片处生长素运输被阻断 离心力生长素受离心力影响,更多的运往远离轴心处,3.其他四种常考植物激素的产生与作用,根尖,分裂,伸长,根冠,成熟,分裂,4.植物激素调节的三个层面与两类作用(1)植物生命活动调节“三层面”,(2)两个作用 协同作用,拮抗作用,细胞分裂素,赤霉素,脱落酸,赤霉素,脱落酸,1.(2017全国卷,3) 通常,叶片中叶绿素含量下降可作为其衰老的检测指标。为研究激素对叶片衰老的影响,将某植物离体叶片分组,并分别置于蒸馏水、细胞分裂素(CTK)、脱落酸(ABA)、CTKABA溶液中,再将各组置于光下。一段时间内叶片中
4、叶绿素含量变化趋势如图所示,据图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细胞分裂素能延缓该植物离体叶片的衰老 B.本实验中CTK对该植物离体叶片的作用可被ABA削弱 C.可推测ABA组叶绿体中NADPH合成速率大于CTK组 D.可推测施用ABA能加速秋天银杏树的叶由绿变黄的过程,解析 据题图分析可知,与蒸馏水处理的对照组相比,一定浓度的细胞分裂素CTK溶液处理,一段时间内叶片中叶绿素含量较高,故CTK能延缓叶片衰老,A正确;若用一定浓度的脱落酸ABA溶液处理,则叶绿素含量较低,两者同时使用则介于两者之间,说明本实验中CTK对该植物离体叶片的作用可被ABA削弱,B正确;由于叶绿素吸收光能,将水光解成N
5、ADPH和氧气,根据CTK组比ABA组的叶绿素含量高可知,ABA组叶绿体中NADPH合成速率小于CTK组,C错误;秋天银杏树的叶由绿变黄,是由于叶绿素含量下降,使得类胡萝卜素的颜色凸显出来,据图ABA组叶绿素含量低可推测,施用ABA能加速秋天银杏树的叶由绿变黄的过程,D正确。 答案 C,2.(2016全国卷,4)为了探究生长素的作用,将去尖端的玉米胚芽鞘切段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胚芽鞘上端一侧放置含有适宜浓度IAA的琼脂块,对照组胚芽鞘上端同侧放置不含IAA的琼脂块,两组胚芽鞘下端的琼脂块均不含IAA。两组胚芽鞘在同样条件下,在黑暗中放置一段时间后,对照组胚芽鞘无弯曲生长,实验组胚芽鞘发生弯曲生
6、长,如图所示。根据实验结果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胚芽鞘b侧的IAA含量与b侧的相等 B.胚芽鞘b侧与胚芽鞘c侧的IAA含量不同 C.胚芽鞘b侧细胞能运输IAA而c侧细胞不能 D.琼脂块d从a中获得的IAA量小于a的输出量 解析 由于a中不含生长素,则b、c中均不能接收到生长素,故b、c中IAA含量相等,而a中含生长素且可运送至b处,故b、b中IAA含量不同,A、B不正确;胚芽鞘细胞均能运输IAA,C错误;由于b侧细胞可不断消耗生长素,则d中获得的生长素量应小于a中输出的生长素量,D正确。 答案 D,3.(2017全国卷,30)干旱可促进植物体内脱落酸(ABA)的合成。取正常水分条件
7、下生长的某种植物的野生型和ABA缺失突变体幼苗,进行适度干旱处理,测定一定时间内茎叶和根的生长量,结果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综合分析上图可知,干旱条件下,ABA对野生型幼苗的作用是_。 (2)若给干旱处理的突变体幼苗施加适量的ABA,推测植物叶片的蒸腾速率会_,以对环境的变化作出反应。 (3)ABA有“逆境激素”之称,其在植物体中的主要合成部位有_(答出两点即可)。 (4)根系是植物吸收水分的主要器官。根细胞内水分的主要作用有_ _ _(答出两点即可)。,解析 (1)由题图可以直接看出,与突变体(不能合成ABA)相比,野生型(能合成ABA)植株茎叶生长受到抑制,根的生长被促进。 (
8、2)施加ABA后,根生长加快,从土壤吸收水分增多;茎叶生长减慢,植物叶片的蒸腾速率会降低,水分散失减少,以对环境的变化作出反应。 (3)ABA主要在植物体的根冠、萎蔫的叶片中合成。 (4)根细胞内水分的主要作用有作为化学反应的溶剂、维持细胞渗透压、提供反应的原料、组成细胞的结构等。 答案 (1)促进根生长,抑制茎叶的生长 (2)降低 (3)根冠、萎蔫叶片 (4)水是根细胞的重要组成成分,水参与根细胞内的生化反应,4.(2018海南卷,26)激动素是一种细胞分裂素类植物生长调节剂。 为了探究激动素对侧芽生长的影响,某同学将生长状态一致的豌豆苗随机分为a、b、c三组,实验处理如表。处理后,定期测量
9、侧芽的长度,结果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从实验结果可知,顶芽能抑制侧芽生长,这种现象称为_。 (2)a组侧芽附近的生长素浓度_(填“高于”“低于”或“等于”)b组相应侧芽附近的生长素浓度,原因是_。 (3)为了验证激动素对a组侧芽生长有促进作用,还应该增加一个处理组d,d组的处理是_,预测该处理的实验结果是:d组侧芽生长量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a组的生长量。,解析 (1)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顶芽对侧芽有一定的制约关系,当顶芽生长旺盛时,侧芽的生长就会受到抑制,这种现象叫做顶端优势。 (2)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顶芽产生生长素,源源不断地运输至侧芽,抑制侧芽生长。a组
10、去除顶芽,没有顶芽运输来的生长素的抑制,b组保留顶芽,其侧芽附近生长素浓度高。 (3)表中a、b为实验组,c为对照组,a和b与c的对照存在两个变量,一是是否保留顶芽,二是侧芽2 mg/L激动素溶液涂抹,所以增加的d组为去除顶芽,用蒸馏水涂抹侧芽;若激动素对a组侧芽生长有促进作用,则a组侧芽的生长量大于d组侧芽的生长量。,答案 (1)顶端优势 (2)低于 顶芽是产生生长素的场所,去除顶芽后没有生长素向下运输 (3)去除顶芽,用蒸馏水涂抹侧芽 小于,预测1 综合考查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特性 1.下列关于生长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嫩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中的色氨酸可转变为生长素B.生长素的化学本质
11、是吲哚乙酸,是一种有机酸C.生长素的极性运输与地心引力无关D.生长激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解析 在植物的嫩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中,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可转变为生长素,A正确;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是一种有机酸,B正确;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是指生长素只能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因而与地心引力无关,C正确;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生长激素属于动物激素,D错误。 答案 D,2.如图甲所示是对玉米胚芽鞘进行单侧光处理;一段时间后,将胚芽鞘尖端下部纵切,部分切面如图乙所示;图丙是丁香枝条顶芽和侧芽发育情况示意图;图丁是将豌豆幼苗平放一段时间后,其生长情况示意图。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A.
12、图乙中d处细胞对应图甲中胚芽鞘的a侧细胞 B.由图乙分析可知,生长素通过促进细胞分裂而使植物生长 C.图丙中e处的生长素通过自由扩散方式被运输到f处,抑制侧芽的生长 D.图丁中生长素在重力作用下从g侧通过极性运输方式到达h侧,解析 在单侧光照射下,生长素由向光侧向背光侧运输,故a侧生长素浓度高于b侧,a侧细胞生长较快,对应图乙中d处,A正确;由图乙分析可知,生长素通过促进细胞伸长而促进植物生长,B错误;图丙中e处的生长素被运输到f处的方式属于主动运输,C错误;图丁中在重力作用下,生长素从g侧到h侧的运输是横向运输,不是极性运输,D错误。 答案 A,“三看法”确认生长素作用是否体现“两重性”,预
13、测2 综合考查其他植物激素及应用 3.(2018海南卷,3)植物激素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色氨酸可经一系列反应转变为IAAB.激素的含量随植物生长发育而变化C.赤霉素对果实的发育有抑制作用D.干旱条件下植物能合成较多的脱落酸,解析 生长素是由色氨酸经一系列反应转变而来,A正确;不同发育时期植物激素的种类和数量是不同的,其根本原因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B正确;赤霉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茎秆伸长和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C错误;干旱会导致植物体内生长素、赤霉素等明显减少,脱落酸和乙烯大量增加,从而抑制细胞的分裂和生长,促进叶片等器官衰老
14、和脱落过程,D正确。 答案 C,4.(2018湘潭等联考)下列关于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胚芽鞘的向光性、顶端优势都能体现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B.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在根本上是基因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C.生长素所发挥的作用,因浓度、植物器官的种类等不同而有较大的差异D.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赤霉素和脱落酸等多种激素共同参与调节解析 胚芽鞘的向光性只能体现生长素的促进作用,A错误;植物的生长发育包括细胞的分裂、分化、衰老和凋亡等过程,从根本上来说,是基因组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B正确;同一浓度的生长素对同一植物的不同器官的作用有可能不同,
15、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同一植物的同一器官的作用效果也可能不同,C正确;植物的生长发育需要多种激素共同参与调节,D正确。答案 A,预测3 围绕植物激素调节及相关实验考查科学探究能力 5.某兴趣小组研究a、b、c三种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杨树茎段侧芽生长的影响,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判断中最合理的是( ),A.a浓度生长素抑制杨树侧芽生长 B.b浓度生长素可促进杨树侧芽细胞分裂 C.c浓度是杨树侧芽生长的最适生长素浓度 D.三种浓度的大小关系为:bca,解析 分析题图可知,与空白对照组相比,a浓度处理的杨树茎段侧芽生长量小,说明a浓度生长素对杨树茎段侧芽生长具有抑制作用,A正确;生长素的作用是通过促进细胞
16、的伸长而促进植物生长,不能促进细胞分裂,B错误;在a、b、c三种浓度生长素中,c最适宜促进杨树侧芽生长,但是不能说明c浓度是杨树侧芽生长的最适浓度,C错误;分析题图可知,b浓度和c浓度都小于a浓度,但是b浓度和c浓度之间不能确定大小,D错误。 答案 A,6.(2018沈阳模拟)某同学在“探究生长素类似物IBA促进银杏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中获得了如表所示结果,有关本实验分析或评价的叙述,错误的是( ),A.本实验说明,促进银杏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为1010 mol/L B.银杏插条上侧芽的数目及饱满程度会影响实验结果 C.本实验的自变量是促进插条生根的IBA浓度大小 D.用三种溶液处理插条的时
17、间应当相同,解析 该实验只采用了两个不同的IBA浓度,因此无法说明促进银杏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各组实验中的无关变量(包括侧芽的数目及饱满程度、处理时间等)应当相同且适宜,其目的是避免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答案 A,1.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枝条生根的实验分析(1)实验变量的确定:该实验的自变量为生长素类似物溶液的浓度;实验的因变量是扦插枝条的生根情况;实验的无关变量是实验试剂的剂量、插条的种类、生长素类似物处理的时间等。(2)实验对照的分析:该实验预实验时存在空白对照(用蒸馏水处理的对照组)和进一步实验时各浓度梯度组相互对照。,2.植物激素调节实验探究中“对照实验”的设置(1)要证明两种激素“
18、各自”的作用,就应该将“分别加有两种激素”的实验组与“无激素”的空白对照组比较。(2)要证明两种激素的“协同”或“拮抗”作用,就应该将“同时加两种激素”的实验组与“分别加单一激素”的实验组进行对照(此时仍需设置“蒸馏水”处理的空白对照组)。,1.生命活动调节三种模式的判断(如图所示),微专题2 人和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感受器,效应器,体液,神经体液,激素,神经,神经递质,2.神经调节中兴奋传导与传递,反射弧,一致,化学,3.把握兴奋产生的机制与特点,Na+内流,正相关,外流,4.理清激素的来源及相互关系,肾 上 腺,胰 岛,垂体,甲状腺,注:(1)理解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2)激素受
19、体之所以只存在于靶细胞中,是由于该受体基因仅在靶细胞中“选择性表达”,5.激素作用的相互关系,胰高血糖素,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生长激素,(1)分级调节:除上述激素间存在该现象外,神经调节中也存在该模式如大脑皮层脊髓相关中枢效应器。 (2)反馈调节:除上述激素调节的反馈调节外,生态系统也可通过反馈调节实现自我调节能力。 (3)多种植物激素间也存在拮抗与协同关系。,1.(2018全国卷,3)神经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细胞内外K和Na的分布特征是( )A.细胞外K和Na浓度均高于细胞内B.细胞外K和Na浓度均低于细胞内C.细胞外K浓度高于细胞内,Na相反D.细胞外K浓度低于细胞内,Na相反解析 静息
20、状态时,神经细胞膜两侧电位为外正内负,此时细胞膜内钾离子浓度比膜外高很多倍,而钠离子浓度的分布与钾离子相反,因此A、B、C错误,D正确。答案 D,2.(2018全国卷,3)下列有关人体内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运动时,肾上腺素水平升高,可使心率加快,说明激素是高能化合物B.饥饿时,胰高血糖素水平升高,促进糖原分解,说明激素具有酶的催化活性C.进食后,胰岛素水平升高,其既可加速糖原合成,也可作为细胞的结构组分D.青春期,性激素水平升高,随体液到达靶细胞,与受体结合可促进机体发育,解析 人体运动时,通过肾上腺素的调节可使心率加快,但肾上腺素不是高能化合物,A错误;人体在饥饿时血糖浓度较低,此
21、时胰高血糖素水平升高,会促进肝糖原分解,从而使血糖浓度上升,但胰高血糖素不具有催化功能,B错误;进食后一段时间,人体血糖浓度升高,此时胰岛素水平升高,加速肝糖原和肌糖原的合成,从而使血糖浓度下降,但胰岛素不属于细胞的结构组分,C错误;人在青春期时,性激素水平升高,会促进机体发育,性激素的运输方式为体液运输,到达靶细胞后需与受体结合才能发挥作用,D正确。 答案 D,3.(2016全国卷,3)下列关于动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机体内、外环境的变化可影响激素的分泌B.切除动物垂体后,血液中生长激素的浓度下降C.通过对转录的调节可影响蛋白质类激素的合成量D.血液中胰岛素增加可促进胰岛B细胞分泌
22、胰高血糖素,解析 激素的分泌是以细胞代谢为基础的,因此机体内、外环境的变化可通过影响细胞代谢而影响激素的分泌,A正确;生长激素是由垂体分泌的,切除动物垂体后,血液中生长激素的浓度下降,B正确;蛋白质类激素的合成过程包括转录和翻译,因此通过对转录的调节可影响蛋白质类激素的合成量,C正确;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血液中胰岛素增加可抑制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D错误。 答案 D,4.(2018海南卷,27)为了验证反射弧的完整性是完成反射活动的基础,某同学将甲、乙两只脊蛙(去除脑但保留脊髓的蛙)的左、右后肢最长趾趾端(简称左、右后趾)分别浸入0.5%硫酸溶液中,均出现屈肌反射(缩腿),之后用清水
23、洗净、擦干。回答下列问题:(1)剥去甲的左后趾皮肤,再用0.5%硫酸溶液刺激左后趾,不出现屈肌反射,其原因是_。,(2)分离甲的右后肢坐骨神经,假如用某种特殊方法阻断了传入神经,再将甲的右后趾浸入0.5%硫酸溶液中,不出现屈肌反射,则说明_。 (3)捣毁乙的脊髓,再用0.5%硫酸溶液刺激蛙的左后趾,_(填“能”或“不能”)出现屈肌反射,原因是_ _。,解析 (1)剥去甲的左后趾皮肤后,存在于左后趾皮肤上的感受器缺失,则再用0.5%硫酸溶液刺激左后趾,不会出现屈肌反射。 (2)用某种特殊方法阻断了传入神经,再将甲的右后趾浸入0.5%硫酸溶液中,不出现屈肌反射,说明屈肌反射的发生要求传入神经的结构
24、和功能完整正常。 (3)脊髓是脊蛙低级神经反射的神经中枢,因此捣毁乙的脊髓,再用0.5%硫酸溶液刺激蛙的左后趾,则不能出现屈肌反射。 答案 (1)剥去皮肤导致反射弧的感受器缺失 (2)传入神经结构和功能完整是完成反射活动所必需的 (3)不能 反射弧的神经中枢被破坏,预测1 结合反射与反射弧考查考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1.下列关于反射和反射弧的理解,正确的是( )A.当人嗅到肉香时唾液分泌增加,此反射的效应器是唾液腺,这一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B.神经中枢对传来的信息有分析和综合的功能C.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在整个反射弧中传导D.产生渴觉的结构基础是一个完整的反射弧,解析 人嗅到肉香时唾液分泌增加,说明唾
25、液腺是反射的效应器,但这是后天性行为,需在大脑皮层的参与下完成,属于条件反射,A错误;对传入神经传来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的部位是神经中枢,B正确;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在神经元之间以化学信号的形式传递,C错误;渴觉的产生过程是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传入神经大脑皮层(产生渴觉),并没有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参与,不是完整的反射弧,D错误。 答案 B,2.图1是反射弧的模式图(a、b、c、d、e表示反射弧的组成部分),图2为某反射弧的部分模式图,虚线框中代表神经中枢,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图1中兴奋在结构c和结构b处的传导速度相同 B.图2中A端与效应器相连,B端与感受器相连 C.图
26、2中C处的液体是组织液,其理化性质的改变会影响兴奋的传递 D.图2中刺激D点,在E处测到电位变化,说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方向的,解析 分析图1可知,c是神经中枢,兴奋在神经中枢中传导时要经过突触结构,存在突触延搁,所以兴奋在结构c和结构b处的传导速度不相同,A错误;图2中C处为突触间隙,根据“突触后膜一般指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膜或胞体膜”可以确定A端与感受器相连,B端与效应器相连,B错误;C处为突触间隙,里面充满了组织液,组织液属于内环境的一部分,内环境理化性质的改变会影响兴奋的传递,C正确;D项所述只能说明D点产生的兴奋可以传到E点,但由于缺少对照实验,不能证明刺激E点产生的兴奋不能传
27、到D点,因此不足以证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方向的,D错误。 答案 C,把握两种判断 (1)是否为反射活动的判断:解答是否发生反射活动的判断类试题时,必须明确反射发生的条件,即适宜的刺激完整的反射弧。只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且有适宜的刺激才能发生反射活动。 (2)反射弧结构的判断:对于任何一个反射弧,判断其结构的突破点是对传入神经或传出神经的判断。 根据是否具有神经节判断:有神经节的为传入神经。,根据脊髓灰质结构判断:与前角(膨大部分)相连的为传出神经;与后角(狭窄部分)相连的为传入神经。 根据脊髓灰质内突触结构判断:图示中与“”相连的为传入神经,与“”相连的为传出神经。 切断实验法:若切断
28、某一神经纤维,刺激外周段(远离中枢的位置),肌肉不收缩,而刺激向中段(近中枢的位置),肌肉收缩,则切断的为传入神经,反之则为传出神经。,预测2 围绕兴奋的传导与传递考查科学思维的能力 3.(2018广州六校联考)下列有关兴奋产生、传导和传递的说法,正确的是( )A.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时,膜外阳离子浓度低于膜内B.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增加C.兴奋传导时,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间形成局部电流D.突触传递兴奋的方向,由突触后膜的选择透过性决定解析 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时,膜外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内,A错误;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加,B错误;突触传递兴奋的方向,
29、是由于神经递质只能从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决定的,D错误。答案 C,4.(2018湖南长郡中学调研)图甲是缩手反射的示意图,图乙和图丙分别为图甲中的d和e的放大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刺激图甲中的b点,效应器a会发生收缩反应,该过程可称为反射 B.图乙中的A为突触小体,B为突触后膜,前者中的小泡内储存的是信号分子 C.刺激图丙中的A点时,A处膜外钠离子内流,兴奋传导的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一致 D.图丙中AB段小于BD段,同时同强度刺激A、D两点,B处膜电位仅出现一次外负内正,解析 刺激图甲中b点,虽然效应器做出相应的反应,但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故不能称为反射,A错误;突触
30、小体内的突触小泡是存储神经递质的场所,而神经递质属于信号分子,B正确;刺激图丙中的A点,膜外钠离子内流,刺激部位膜电位逆转,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的传导方向一致,C正确;同时同强度刺激A、D两点,兴奋先传导至B处,此时该处膜电位会出现1次外负内正,而来自A、D的兴奋将同时传导至AD段的中点处,方向相反的兴奋会在AD段中点处相互抵消,故兴奋不能再次传导至B处,即B处膜电位仅出现一次外负内正,D正确。 答案 A,(1)巧记神经递质的释放、性质及作用效果,(2)药物或有毒、有害物质阻断突触处神经冲动传递的四大原因 药物或有毒、有害物质阻止神经递质的合成或释放。 药物或有毒、有害物质使神经递质失活。
31、 突触后膜上受体位置被某种有毒物质或抗体占据,使神经递质不能和后膜上的受体结合。 阻断离子通道,使Na无法进入膜内从而无法实现膜电位反转。,预测3 综合考查体液调节及其特点 5.下列关于人体激素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激素调节具有微量、高效的特点,故激素都能一次产生多次利用B.激素分子虽然弥散在全身的体液中,但绝大多数激素只能作用于特定的器官、细胞C.长期服用性激素以提高成绩的运动员,其体内的促性腺激素水平较正常人高D.某病人胰岛B细胞受损导致的糖尿病可通过口服胰岛素进行治疗,解析 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会被灭活,A错误;甲状腺激素几乎对全身所有细胞都起作用,但绝大多数激素只能作
32、用于靶器官、靶细胞,B正确;性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存在反馈调节,运动员长期服用性激素,会导致体内性激素的水平过高,对下丘脑和垂体的抑制作用增强,体内促性腺激素的水平较正常人低,C错误;胰岛B细胞受损导致的糖尿病不能通过口服胰岛素治疗,因为胰岛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其在消化道中会被分解而失效,D错误。 答案 B,6.(2018吉林长春二模)图1、图2为激素发挥调节作用的两种方式,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胰高血糖素的调节方式如图1所示,其受体位于细胞膜上 B.表明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细胞以及信息交流的功能 C.结构d为受体,激素b与受体d一结合,激素b即被灭活 D.性激素的调节方式如图2所
33、示,其受体位于细胞内部,解析 胰高血糖素为大分子物质,不能直接穿过细胞膜,其受体应位于细胞膜上,A正确;激素a不能进入细胞,激素b可以进入细胞并与细胞内受体d结合而传递信息,说明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及信息交流的功能,B正确;激素b与受体d结合并且发挥作用后被灭活,C错误;性激素属于固醇类物质,易穿过细胞膜,它的调节方式如题中图2所示,D正确。 答案 C,预测4 以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为载体考查科学思维与科学探究能力 7.(科学思维)下图为人体血糖、体温和水盐调节的部分过程示意图。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途径可参与血糖调节,神经元的轴突末梢释放的神经递质作用于胰岛B细胞 B.途径可
34、参与体温调节,激素B是促甲状腺激素,激素C是甲状腺激素 C.途径属于水盐平衡调节,垂体合成和分泌的激素D是抗利尿激素 D.下丘脑中有血糖调节中枢、体温调节中枢、水盐平衡调节中枢和渴觉中枢,解析 途径是血糖升高时,通过相关神经作用于胰岛B细胞,使其合成分泌胰岛素,参与血糖的调节过程,神经元的轴突末梢释放的神经递质作用于胰岛B细胞细胞膜上的受体,A正确;在寒冷环境中,下丘脑分泌的激素B(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进激素C(促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进一步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B错误;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合成和分泌,由垂体释放,C错误;下丘脑中有血糖调节中枢、体温调节中枢、水盐平衡调节中枢
35、,而渴觉中枢在大脑皮层,D错误。 答案 A,8.(2018四川绵阳二诊)下图是人体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某人因大脑皮层言语区受损导致如下症状:会说话,会书写,也能看懂文字,但却听不懂别人的谈话。他受损害部位是_区,与人交谈时,他能否在大脑皮层形成听觉? _。 _。,(2)抗利尿激素的分泌符合图中激素_(填“甲”、“乙”、“丙”)的方式。弥散性毒性甲状腺肿是由于机体产生某种抗体与相应受体结合后,发挥的生理作用与能直接作用于甲状腺细胞的_激素相同,但甲状腺激素不会通过_调节机制影响该抗体的分泌,导致患者体内甲状腺激素含量比正常人多。 (3)若将A处神经纤维置于K浓度
36、较低的外界溶液中,静息电位的绝对值会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4)根据图中信息,可以将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_ _。,答案 (1)H 能 (2)乙 促甲状腺(或“TSH”) (负)反馈 (3)增大 (4)神经系统可以直接或间接地调节激素的分泌,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与功能,把握神经、体液调节中“信息分子”的4个“特别”之处 (1)信息分子并非都是蛋白质,甚至并非都是有机物,如NO属于神经递质,其化学本质为无机物。 (2)受体未必都位于靶细胞的细胞膜上:如某些激素性激素等固醇类激素、氨基酸衍生物类激素(小分子)的受体在细胞质或细胞核中。 (3)注意有些激
37、素也可以作为神经递质。如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它们既属于激素,又属于神经递质。 (4)神经递质并不进入突触后膜神经递质的作用是与突触后膜上的递质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膜电位变化,随后,递质要么被水解,要么重新运回到突触前膜内,而激素一旦发挥作用后,也将被灭活。,1.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1)据箭头方向快速确认体液组分,微专题3 人体稳态与免疫,(2)关注3个“” 身体内的液体体液(如消化液、尿液、乳汁等) 体液内环境:体液细胞内液细胞外液(内环境) 血液血浆:血液包括血浆(内环境)和血细胞。,2.归纳体温调节与血糖调节(1)体温调节,下丘脑,大脑皮层,甲状腺激素,汗腺,(2)血糖平衡调节,下丘
38、脑,肾上腺素,胰岛素,注:与血糖调节相关的三种激素作用归纳: 胰岛素:,胰高血糖素:靶细胞主要为“肝脏细胞”可促进肝糖原分解及非糖物质转化为糖。 肾上腺素:靶细胞主要为“肝脏细胞”它可促进肝糖原分解。,3.免疫调节(1)关注“免疫”中的3个“三”免疫系统三类组成_免疫系统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第三道防线(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免疫系统三大功能_,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活性物质,防卫、监控、清除,(2)“三看法”辨别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3)抓“关键”快速确认三类免疫异常病 自身免疫病免疫“错误”。 过敏反应免疫“过度敏感”。 免疫缺陷病免疫
39、“不足或缺陷”。,注:依据图像识别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1.(2017全国卷,4) 某同学将一定量的某种动物的提取液(A)注射到实验小鼠体内,注射后若干天,未见小鼠出现明显的异常表现。将小鼠分成两组,一组注射少量的A,小鼠很快发生了呼吸困难等症状;另一组注射生理盐水,未见小鼠有异常表现。对实验小鼠在第二次注射A后的表现,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A.提取液中含有胰岛素,导致小鼠血糖浓度降低B.提取液中含有乙酰胆碱,使小鼠骨骼肌活动减弱C.提取液中含有过敏原,引起小鼠发生了过敏反应D.提取液中含有呼吸抑制剂,可快速作用于小鼠呼吸系统,解析 题干信息表明,初次注射A时,实验小鼠并未出现明显异常,而再次注
40、射A时,小鼠出现“呼吸困难”等症状,这符合“机体再次接受相同过敏原刺激”时的过敏反应特点。 答案 C,2.(2018海南卷,9)下列属于内环境的是( )A.淋巴管内的液体 B.输尿管内的液体C.汗腺导管内的液体 D.消化管内的液体解析 细胞外液是人体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又叫内环境,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淋巴组成,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消化道、呼吸道、生殖道等都是直接与外界相通的,不属于内环境。淋巴管内的液体为淋巴,属于内环境,A正确;输尿管内的液体、汗腺导管内的液体、消化管内的液体、肾小管内的液体等,与外界相通,不属于内环境,B、C、D错误。答案 A,3.(2014全国卷,3
41、)关于在正常情况下组织液生成与回流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生成与回流的组织液中氧气的含量相等B.组织液不断生成与回流,并保持动态平衡C.血浆中的有些物质经毛细血管动脉端进入组织液D.组织液中的有些物质经毛细血管静脉端进入血液解析 一般富含氧气的血浆从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出生成组织液,生活在组织液中的组织细胞通过有氧呼吸消耗部分氧气,导致毛细血管静脉端回流的组织液通常氧气含量相对较低,A错误。答案 A,4.(2017全国卷,30)将室温(25 )饲养的某种体温为37 的哺乳动物(动物甲)随机分为两组,一组置于41 环境中1 h(实验组),另一组仍置于室温环境中(对照组)期间连续观察并记录这两组动物
42、的相关行为,结果:实验初期,实验组动物的静卧行为明显减少,焦虑不安行为明显增加,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中,实验组动物皮肤的毛细血管会_,汗液分泌会_,从而起到调节体温的作用。(2)实验组动物出现焦虑不安行为时,其肾上腺髓质分泌的激素会_。(3)本实验中设置对照组的目的是_。(4)若将室温饲养的动物甲置于0 的环境中,该动物会冷得发抖,耗氧量会_,分解代谢会_。,解析 (1)哺乳动物处于高于体温的环境中时,可通过皮肤毛细血管舒张,增加汗液分泌量,使散热量增加,以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2)动物出现焦虑不安行为时,其肾上腺髓质分泌的肾上腺素会增加。(3)实验中设置对照组的目的是与实验组进行对比,以
43、排除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4)哺乳动物处于低温环境中时,会冷得发抖,此时耗氧量增加,分解代谢增强,使产热量增加以维持体温恒定。 答案 (1)舒张 增多 (2)增多 (3)排除41 以外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以保证本实验的结果是由41 引起的 (4)增加 增强,5.(2017全国卷,31) 血浆渗透压可分为胶体渗透压和晶体渗透压,其中,由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形成的渗透压称为胶体渗透压,由无机盐等小分子物质形成的渗透压为晶体渗透压。回答下列问题:(1)某种疾病导致人体血浆蛋白含量显著降低时,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水分由_进入组织液,可引起组织水肿等。(2)正常人大量饮用清水后,胃肠腔内的渗透压下
44、降,经胃肠吸收进入血浆的水量会_,从而使血浆晶体渗透压_。(3)在人体中,内环境的作用主要为: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_。,解析 (1)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时,相对而言组织液的渗透压较高,因此水分由血浆进入组织液,可引起组织水肿等。 (2)正常人大量饮用清水后,胃肠腔内的渗透压下降,相对而言血浆渗透压升高,则经胃肠吸收进入血浆的水量会增多,从而使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 (3)在人体中,内环境的作用主要为: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答案 (1)血浆 (2)增多 下降 (3)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答案 C,2.(2018武汉调研)如图表示人体中部分体液的关系,下列
45、叙述正确的是( ),A.甲、乙、丙、丁共同构成了人体细胞生存的内环境 B.当人体较长时间对蛋白质摄入不足时,乙液会变少 C.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可以生活在甲液和丙液中 D.甲液和乙液在组成上的主要差别是无机盐含量的多少,解析 甲、乙、丙、丁分别表示血浆、组织液、淋巴、细胞内液,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淋巴等构成,不包含细胞内液,A错误;当人体较长时间对蛋白质摄入不足时,可导致血浆蛋白浓度减小,血浆的渗透压下降,从而导致血浆的水分渗入组织液中,组织液增多,B错误;淋巴细胞可生活在淋巴、血浆中,C正确;血浆和组织液在组成上的主要差别是蛋白质含量的多少,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D错误。 答案 C,预
46、测2 围绕体温调节与血糖调节考查考生科学思维的能力 3.下图表示正常人在寒冷环境中的体温调节过程。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下丘脑既是感受外界环境温度变化的感受器又是体温调节中枢 B.甲可表示汗腺分泌减少、毛细血管收缩 C.如果乙表示激素,则乙可以是甲状腺激素 D.丙可以表示人体通过骨骼肌不自主战栗增加产热,解析 感受外界环境温度变化的感受器在皮肤,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A错误;汗腺分泌减少、毛细血管收缩可减少散热,B正确;寒冷环境中,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以增加产热,C正确;人体可通过骨骼肌不自主战栗增加产热,D正确。 答案 A,4.如图为人体血糖平衡调节的模式图,X、Y和Z表示信息分子,请回答下列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