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22年的冬天,他出生了!他的诞生是伟大的,是有个性的!在这个世界上,他,是独一无二的!1937年,在众人敌视的目光中他艰难地长大!并且年轻有为!不幸的是,伴随着他的成长,疾病开始困扰着他。1956年,他不得不开始接受治疗,长时期的无效治疗,最终使他在1991年撒手人寰,享年69岁!,猜一猜, 他是谁?,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学习目标: 1、识记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重点内容; 2、理解勃列日涅夫与赫鲁晓夫改革的结果和失败的原因; 3、理解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的关系,第一位“医生”赫鲁晓夫,急躁、喜怒无常 被称为“鲁莽的改革者”,材料1 19131
2、950年苏联工业生产增加了12倍,农业只提高40,1953年全苏联人均粮食低于1913年,而苏联人口比1913年增加了20。,材料2 (苏联)农、轻工业的发展和重工业相比,差距十分悬殊。从工业化开始的1926年到战前的1940年,重工业年平均增长速度21.9%,轻工业只有14.1%,农业则为1.5%。,莫斯科市民排队购买日用品,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农业集体化的消极影响越来越明显,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的比例越来越失调,一、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1、背景:,(1)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著,尤其是农业集体化的消极影响越来越明显。 (2)赫鲁晓夫上台 (3)苏共二十大,农业 (重点)
3、,废除谷物的义务交售制,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 允许农民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大规模垦荒,扩种玉米。,工业,将部分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加盟共和国,给予企业部分权利; 一定程度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积极性。,2、改革的主要措施,材料一:赫鲁晓夫不顾苏联的自然条件,到处提倡种植玉米,很多地区因日照量不够,玉米不能成熟,造成这些地区的饲料严重短缺,导致牲畜大量减少。 材料二:1957年,赫鲁晓夫提出几年内“按人口平均计算的畜产品产量赶上美国”的口号。1961年,他又宣称苏联将在1980年建成共产主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有何
4、局限性?,带有很大的盲目性,违背自然规律;严重脱离实际,缺乏事实求是精神。,前苏联公民 加加林 1961年世界上第一位太空人,大规模种植玉米现象,合作探究:运用相关学科知识,对比分析两幅图片背后反映了赫鲁晓夫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是什么?,盲目 急于求成,重 工 业,没有冲破斯大林体制的束缚,黑白相间的墓碑 毁誉参半的一生,思维延伸:有人认为赫鲁晓夫是斯大林体制的“掘墓人”,有人认为是“守墓人”,你同意哪种观点,并说明理由。,掘墓: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守墓: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勃列日涅夫为人谨慎,秉性保守,习惯于因循守旧,最怕重大的变革和转折。他在开会或讨论问题时,总是先听大家发
5、表看法,然后尽量照顾各方面的立场和利益加以折中,采取中间路线。所以,有人称他为“妥协能手”。,1964-1982年执政,第二位“医生”勋章大王勃列日涅夫,1、改革内容,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 在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下,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 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与军事有关的工业部门.,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同美国进行军备竞赛,苏联的国防开支:1955年,是324亿美元, 1979年则高达1480亿美元。,以上材料说明在勃列日涅夫改革中存在什么问题?造成了怎样的影响?,发展军事工业,生活必需品缺乏,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
6、到提高;影响:严重挫伤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影响社会主义建设。,材料:美国外交代表团到苏联访问,苏联接待官员陪他们参观“建设的伟大成就”,并且得意的说:“到了下一个五年计划,每个苏联家庭都可以拥有一架私人飞机!”美国人惊讶的问:“他们要飞机干什么呢?”苏联官员说:“当然有用啊譬如你在莫斯科听说列宁格勒开始供应面包了,你可以马上开着飞机赶去排上队。”,材料一:1971年后不允许提“改革”两个字,整个社会形成了保持稳定、安于现状的“勃列日涅夫风气”。,保 守,材料二: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差不多占国民生产的40% 。世界现代史,军备竞赛,思维碰撞:美国学
7、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勃列日涅夫政府基本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而不考虑从根本上进行改革”,你如何理解?,材料三:改革理论上仍坚持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互不相容、截然对立的观念,把市场调节当作“市场社会主义”加以否定。 俄罗斯史,没有冲破斯大林体制的束缚,第三位“医生”戈尔巴乔夫,1985年3月,只有54岁的戈尔巴乔夫终于打破了苏联老人病夫治国的局面,成为战后苏联历史上最年轻、文化水平也最高的党和国家首脑。他踌躇满志,准备把苏联带出停滞状态,重振大国的雄风。1987年6月,戈尔巴乔夫在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上坦率地说,他决心和过去一刀两断。,三、戈尔巴乔夫改革内容和问题:经济和政治领域, 重点:用经济管理
8、方法代替行政命令(实质: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实行指导性计划指标 调整苏联的所有制结构,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为指导,实行多党制、多元化。,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 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激化矛盾局势失控苏联解体,思考:苏联经济改革的目的就是要打破斯大林模式,为什么戈尔巴乔夫打破了斯大林模式,其经济体制改革却仍然遭到了失败?,“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他以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边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 一位前苏联杂志主编这样讽刺戈尔巴乔夫,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突破了斯大林体制,同时也背离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小 结,归纳二战后苏联的
9、经济改革,中式不忘 苏式之失,在不同的时期,只有那些根据自己的国情和时代的需要做出了正确战略判断的国家,才能获得历史的青睐。大国崛起,为中国改革把脉, 遵循客观经济规律,确保国民经济协调发展,改革须从国情出发,探索适合本国国情道路,社会主义改革是一个复杂、艰巨、曲折的过程,改革要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同时要注重党风廉政建设,关注民生,切实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苏联某一时期与美国的军备竞赛逐步加剧,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经济发展速度较缓,后来甚至导致苏联经济停滞不前。该时期苏联领导人是( )A列宁 B赫鲁晓夫 C勃列日涅夫 D戈尔巴乔夫,C,戈尔巴乔夫在辞职演讲中说:“我们什
10、么都多:土地、石油和天然气、其他自然资源;智慧和才能也不错。我们的生活却比发达国家差得多。”造成苏联“比发达国家差得多”的最主要原因是( ) A. 经济建设模式的弊端重重 B.资本主义阵营的经济封锁 C. 军备竞赛活动的负担沉重 D.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落后,A,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跨进了新时代”的主要含义是 A.改变了农业水平落后的局面 B.改革在理论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C.促进了苏联重工业的发展 D.冲击了斯大林模式,D,就苏联改革,有人评述说:“赫鲁晓夫把苏
11、联改乱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垮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死了”。说“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死了”的主要论据可能涉及戈氏( ) A没有进行消除斯大林模式弊端 B军备竞赛加剧了国内的经济危机 C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变化 D缺乏从政经验和应对政策,个人鲁莽专横,C,在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流传着一个政治幽默:一天,有个西方记者要采访第一个上天的宇航员加加林的家,他家的邻居告诉记者说:“他上天了。”记者说:“那我采访加加林夫人也行。”邻居说:“她去商店买东西了。”记者说:“那我等她回来吧。”邻居说:“你还是等加加林吧,因为他夫人买东西要排很长时间的队,而加加林在天上飞得很快。”这反映了当时苏联( ) A农业发展缓慢 B经济增长速度下降 C片面发展重工业,牺牲人民消费品生产 D在宏观调控的基础上扩大了市场的作用,C,从一定意义上说,以下结论是基于苏联历史的回顾得出的,其中不合理的是 A 斯大林模式弊端日益僵化是造成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B 戈尔巴乔夫改革对苏联解体也承担责任 C 无论如何改革都不能放弃党的领导 D 苏联解体证明社会主义道路不适用于俄国,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