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草莓生产中的主要病害及防治一、病毒病:病毒病主要有皱缩病毒、黄边病毒、斑驳病毒、镶脉病毒。1、病害症状草莓病毒病具有潜伏侵染的特性。单一病毒侵染一般不表现或轻度表现症状,两种以上病毒混合侵染时才表现明显症状。一般症状为:植株明显矮化、叶片失绿或皱缩扭曲,以花叶较为普遍,果实变小、产量降低、畸形果增多,品质变劣,减产 30%左右。严重者可使植株在 23 个月内死亡。皱缩病毒可使新生叶片皱缩,不能正常伸展,部分有黄化、干枯现象。斑驳病毒使叶片变黄,出现深绿色的斑驳。2、病毒来源主要来源于种苗,也可由土壤、线虫或蚜虫等刺吸式口器的昆虫传播侵染。3、防治措施 消除病源、铲除并销毁老病苗,最好的方法是采
2、用脱毒处理繁殖的无病毒苗;轮作倒茬,采用化学或高温方法进行土壤消毒,及时彻底的消灭线虫、蚜虫可以有效防治病毒的传播,对发病株可用病毒灵或病毒必克 600800 倍液在苗期及现蕾期施用,进行预防或挽救;采用无病毒化栽培,防止病毒再侵染。即在没有栽过草莓或茄科作物的地块栽植脱毒草莓苗; 繁苗圃要远离老草莓园,根除传播草莓病毒的蚜虫、草莓病毒侵染期(匍匐茎旺盛生长期),喷速灭杀丁与马拉松混合剂,也可铺银色反光膜驱蚜;栽前用氯化苦、溴甲烷或高温消毒土壤。二、灰霉病:灰霉病是草莓开花后危害最严重的一种真菌性病害,在露地和保护地栽培中均可发生,以保护地栽培发病严重。一般造成烂果 10%30%,严重的在 5
3、0%以上。灰霉病可危害叶片、叶柄、花柄、花及果实。在浆果成熟期症状特别明显,危害严重时可减产 30%左右。1、病害症状病害侵染后,早期可侵染叶柄、叶片、花蕾和果柄。叶片起初有褐色或暗褐色水渍状病斑,病斑略具轮纹,在高温潮湿条件下叶背出现乳白色绒毛状菌丝团,叶柄、果柄变相继而萎蔫、干枯;花朵受害后花瓣变为黄褐色,空气湿度大时受害部分产生灰霉。幼果期病菌先侵染小果,与土面接触的果面先发病,后沿果梗蔓延至花序梗,幼果干腐枯死。浆果成熟期症状最明显,侵害已转色的果实,初期先在果面上出现油渍状褐色小斑点,外观不鲜艳,湿度大时迅速扩大,病斑很快扩展到整个果面,果实表面产生灰白色絮状菌丝体,不久菌丝顶端密生
4、灰霉,致使果实软化腐烂变质。2、发生规律灰霉病病菌以菌丝体、菌核、分生孢子在病组织中越冬,来年以分生孢子借风力和雨水传播侵染。气温 20、相对湿度 60%以上,连阴雨或灌水过多、地膜积水,施氮过多,栽植过密,棚内通风透光不良等,均易发病。保护地栽培,温度在 1213以上、湿度大时易发病,夜间温度在 10以下时不易发病。一般大棚草莓在 2 月上旬开始发病,34 月达发病高峰,露地草莓在 5 月份果实采收期达发病高峰。浆果成熟期是病害发生严重的时期。高温、阴雨天气是该病发生的重要条件,当温室内湿度过大,温度 20左右时特别有利于灰霉病的侵染发生。3、防治措施分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农业防治:选用抗病
5、品种;避免过多施用氮肥和灌水过多,增施磷钾肥;适当稀植,控制植株生长过旺,保证通风透光良好。保护地栽培采用高垄滴灌技术,以降低发病率。覆盖地膜或果实垫草,防止果实与地面接触。越冬前和越冬后各摘一次底叶,将老叶和枯叶清除干净,并集中烧毁。保护地栽培,在开花和果实生长期加大放风量,使棚内湿度降至 50%以下。将棚温提高到35闷棚 2 天,然后放风降温,连续闷棚 23 次。 合理密植:根据品种特性每亩(667 平方米)800010000 株。控制氮肥用量,以免造成田间郁闭。消灭菌源:及时摘除植株老叶、病叶及病果,清出温室、集中深埋。合理控制温湿度:采用高垄、地膜覆盖,适量浇水。当空气湿度大时,适时通
6、风降温,防湿度过大造成病害发生与流行。化学防治:前期预防:定植前每亩撒施 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56 公斤,耙入土中,预防灰霉病。中期预防:花序显露至开花前,选用 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 5001000 倍液、等量式波尔多液 200 倍液、1.5%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 500 倍液、施佳乐(40%嘧霉胺悬浮剂)1000 倍液、世高(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500 倍液、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 800 倍液、速克灵(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000 倍液、扑海因(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000 倍液等喷雾,每隔 710 天一次,连续防治 23 次。保护地栽培中,每亩用 20%腐霉利烟
7、剂 80100 克或 45%百菌清烟剂 200250 克,分 56 处放置,在傍晚点燃闭棚过夜,每隔 7 天熏烟一次,连熏 23 次,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后期预防:在草莓开花前交替使用 70%的甲基托布津 1000 倍液、扑海因 800 倍液、50%的速克灵或甲霜灵 8001000 倍液均匀周到地喷布,每 1015 天喷 1 次,当温室内湿度过大时可在加大放风量的同时,间隔 710 天喷 1 次保护性杀菌剂如:大生M45 来防止病害发生。【注意】花期不宜喷药,在花期和果实发育期最好采用速克灵或百菌清烟雾剂防治灰霉病。三、白粉病:草莓白粉病主要危害叶片,同时也侵害花、花柄、果柄和果实。因保护地的温
8、、湿度条件适合本病的发生,故应及早预防。1、病害症状 叶片被害初期出现大小不等的暗斑,不久叶背面产生白色或者灰白色的粉状物,后期呈红褐色,叶缘萎缩卷曲,有的幼嫩叶片卷缩成勺状。幼果受害时,生长缓慢甚至停止发育、干枯;已膨大的果实受害后,果面覆盖一层白粉,失去商品价值。2、发生规律草莓白粉病以菌丝体或黑褐色的子实体在植株上越冬,病菌侵染的适宜温度为 1525,相对湿度 60%以上。温度低于 5或者高于 35情况下,不发生此病,棚室栽培易发此病。病菌一经侵入就会迅速传播蔓延。3、防治措施栽培管理上合理控制氮肥用量,多施磷、钾肥,合理密植;温室湿度过大时应加大放风量,防病害流行;及时摘除老叶、病残叶
9、、病梗、病果集中到室外深埋或烧掉,消灭菌源;选择抗病品种;药剂防治。10 月下旬用硫磺熏蒸,每亩(667 平方米)用硫磺粉 200250 克,每周熏两次,每次熏蒸 4 个小时,4 次即可有效防治白粉病发生。开花前可以交替喷布 70%甲基托布津 1000 倍液、速克灵 1500 倍液、多霉清 600 倍液进行预防,平均 710 天喷布 1 次,共喷 34 次。发病时可用福星 800 倍液、甲基多保安 800 倍液、25%的粉锈宁可湿性粉剂 4000 倍波,进行喷布抑制病害发展。花期和果实发育期可用速克灵烟雾剂或硫磺熏蒸等方法进行防治。四、芽枯病:又称立枯病,主要侵染危害花蕾、芽及部分幼叶。1、病
10、害症状被害幼叶和花蕾渐渐枯萎、叶片脆容易破碎,叶片呈不规则卷曲。新生芽逐渐变为黑褐色枯死,芽桔部有蛛网状白色霉状物,遇高温可有小黑点出现,侵染严重导致植株死亡。2、发生规律芽枯病发生的适宜温度为 2225,栽植过深、植株郁密、湿度过大均可使病害严重发生。3、防治措施进行土壤消毒、选用脱毒苗、少施氮肥,防湿度过大。从现蕾至开花前,每 10 天喷 1 次敌菌丹 600800 倍液,连续喷 56 次。五、叶斑病:又称蛇眼病,主要危害叶片、也可危害匍匐茎、花萼和果柄。1、病害症状发肩初期叶面出现红色或紫红色不规则的小斑,以后不断扩大,为直径 35 毫米的蛇眼状圆斑,近中心灰白色或灰褐色,周缘呈紫红色。
11、叶斑病发生时,大部分叶片变褐、干枯。2、发生规律病菌在寄主的病叶上越冬,第二年春天以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借空气传播。大水漫灌、高温、高湿均有利于本病发生。3、防治措施 农业防治。选用抗病品种、增施有机肥、少施氮肥,控制好温湿度,防止植林徒长,发现病害及时摘除病叶;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甲基托布津 800 倍液或百菌清 600 倍液,每 7 天 1 次,连喷 23 次。六、轮斑病:主要危害叶片和叶柄。1、病害症状发病叶片出现紫红色圆形或椭圆形病斑,病斑扩展后中心呈紫褐色坏死,可看到清晰轮纹。2、发生规律高温、高湿环境条件容易发病。发病最适温度为 2830。3、防治措施 农业防治:合理追肥、浇水,控制
12、好温、湿度,提高植株抗病性,发现病害及时摘除病叶;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 1:1:200 波尔多液或敌菌丹 800 倍液。七、草腐病:主要危害果实。1、病害症状幼果发病时果面出现褐色或深褐色,逐渐蔓延整个果面,呈皮革状。成熟果病部变白,后期果实呈草腐状。在湿度大时,果面有霉状物,果肉变褐腐烂,伴有腥臭味。干燥条件下,病果呈僵果。2、发生规律果面有水滴有利于病菌侵染,强光和高湿是发病的主要条件,发病适宜温度为 1825。3、防治措施进行地膜覆盖,使果实不接触土壤,发现病害喷 35%瑞毒霉 1000 倍液,或 25%甲基托布津 1000 倍液,15 天喷 1 次、连喷 23 次。也可用百菌清烟雾剂熏烟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