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淅川县结核病防治 30 年回眸一、淅川县情及疾控工作简介淅川县位于河南省西南边陲,豫、鄂、陕三省结合部,地处秦岭支脉伏牛山南麓山区(东径 11058-11153,北纬 3255-3323) ;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自西北至东南斜长107Km,横宽 46Km,总面积 2798K,地貌特征为“七山一水二分田”,属大陆性季风气候,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和渠首所在地。全县辖 15 个乡镇和两个街道办事处,520 个行政村(社区) ,75 万人。淅川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主要淹没区和移民安置区(有 40 万移民外迁) ,拥有亚洲第一大人工淡水湖-丹江水库。淅川地处偏僻,交通不便,素有河南省的“西藏”之称,
2、特殊的地貌及因丹江水库的修建淹没了淅川 55 万亩良田,给社会经济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止 2006 年,全县人均收入 2355 元,大大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全县 15 个乡镇,有11 个位于丹江库区沿岸,夏秋时节,每当暴雨来临,库区水位暴涨,沿岸居民罹患肠道传染病;因贫穷加之卫生知识的严重匮乏,结核病,尤其是肺结核病发病严重,处于全省高发病率水平。近年来,我县按照“夯实一个基础,突出两个重点”的工作思路,扎实开展疾病控制工作。首先是夯实计划免疫工作基础,以乡为单位“五苗”接种率均在 95%以上;其次是抓好艾滋病和结核病防控工作,尤其是结核病防治工作成效卓著,产生了良好的
3、社会影响,已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上世纪 80 年代之前,我县没有设立结核病防治专业机构,病人2缺乏统一的科学管理,分散于各医疗机构诊治,采用传统的抗痨疗法,治愈率低,死亡率高。1979 年至 2000 年,国家共进行了四次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我县均被抽中为“流调点”:其中 1979年第一次“流调点”为西簧乡谢湾村,由原南阳地区结防所所长殷率队调查,历时 2 年许;1985 年,第二次流调,再次确定为西簧乡,具体为大石河、前湾,仍以地区结防所为主,当时淅川县防疫站副站长、流行病主管医师杨振铎和计免科长、公卫医士杨丰岑等参与流调;1990 年夏,第三次流调在我县寺湾镇夏湾村展开,由原南阳地区结
4、防所所长张带队,我县结防科科长陈章林等人参加;2000 年 4 月,在我县滔河乡杨伙村开展了全国第四次结核病抽样流行病学调查,由南阳市结防所所长杨新春带队,历时一月余。四次结核病流调结果均显示:我县结核病患病率明显高于全国水平,在全省都非常突出。二、结防机构设立情况1980 年底,淅川县结防所成立,由时任县医院主管医师的杨长寅任所长,具体办公地点设在县人民医院;次年 10 月份,杨长寅在全县推广划痕法接种卡介苗技术,县卫生防疫站抽调专业人员参与实施。1985 年 10 月,新法接种卡介苗技术开始在全县各乡镇展开,卡介苗接种正式纳入儿童免疫规划。卡介苗接种的逐渐推广,有效地促进了我县结核病预防工
5、作,为保障全县儿童免受结核病侵害,从而健康成长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1987 年,淅川县卫生防疫站结核病防治科成立,科长由副站长、流行病副主任医师杨振铎兼任,人员由防疫站流病科、化验室及门诊人员组成,有房屋 7 间,约100,其中 3 间为放射室,装备 30maX 光一台,技士一名;收费室,3门诊、仓库及药房各一间。此后,我县组建了县、乡、村三级防痨网,各医疗机构发现的肺结核病例均到县防疫站结防科结核病门诊登记、定诊,统一化疗方案,统一管理模式,由各医疗机构治疗管理。1995 年之后,我县实行肺结核归口管理工作,并在全社会大张旗鼓地宣传“淅川县卫生防疫站是全县肺结核归口管理的唯一机构” ,明确
6、规定:全县各级医疗机构发现的可疑肺结核病人一律转诊到县防疫站,明确诊断、登记、治疗和管理,从而形成了以县防疫站为中心,以各乡镇卫生院为枢纽,以村卫生所为重点的管理体制。淅川县的结核病防治工作开始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三、结核病的治疗与管理淅川县的结核病防治与管理工作在 2000 年以前基本处于无序状态,几乎没有一个全面、翔实、准确的信息资源可查,这给我们的分析统计及制定各项预防目标带来了极大的不便。随着 2000 年 4 月份世行贷款(已还) ,2005 年中国结控项目(卫)以及后续全球基金结控项目的逐一开展,我县的结核病防治工作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九年来,我结控门诊共登记疑似患者总计 1.48 万人,确诊 4911 例,新发涂阳患者 2134 例,治愈率达 85%以上,尤其是综合医疗机构的结核病归口管理由项目初期的几乎为零到现在的转诊到位 70%以上,虽然与项目要求的指标还存在有一定的距离,但我们认为这是我县结防工作的长足发展。展望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国家和地方各级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与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及医务工作者,尤其是结核病防治专业人员的辛勤工作与不懈努力,淅川县的结核病防治与管理工作一定会取得更加辉煌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