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四节 受难者的炼狱之歌:又一名哥伦布和有赠,一、诗人比较。“七月派”的诗人绿原和曾卓有许多大体相似的经历。他们都是湖北人,又同于1922年出生,40年代起同在胡风的影响和提携下开始诗歌创作,1955年又都因胡风案牵连而被逮捕入狱,在牢狱里都没有放弃诗歌写作,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坎坷后,又差不多同时获得平反,恢复自由后又都创作了一些颇有影响的诗作。1、绿原在被囚于监狱的七年里,自修德语,阅读了大量马克思、恩格斯和黑格尔的原著,长年在孤独中被迫作冷静的思考,加上理论原著的阅读,使绿原的后期诗歌创作体现出深沉有力的思辩穿透力和高度浓缩的精练风格。,又一名哥伦布创作于1959年的秦城监狱,绿原当时孤苦绝
2、望的心境,反映在题记所引用的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的一句话中:“无限空间之永恒沉默使我颤栗”. 诗人的诗思穿越五百年的时空,将自己想象成为二十世纪的哥伦布。他也“告别了亲人 /告别了人民,甚至 / 告别了人类”. 所不同的是,五百年前的哥伦布能够将自己的理想付诸行动,显示出征服自然力的积极主动,而五百年后的绿原是被迫走上孤独的长旅的;哥伦布有着众多的水手,而他是独自一人;他的“圣玛利亚”不是一条船,而是“四堵苍黄的粉墙”;他不是航行在空间的海洋,而是在“永恒的时间的海洋上”,“再没有声音,再没有颜色,再没有运动”,在无边无际的孤寂中,诗人只能凭借想象力来穿透时空,以固执的理想来抵御孤独,反抗绝望。
3、,这个哥伦布形销骨立 蓬首垢面 手捧一部“雅歌中的雅歌” 凝视着千变万化的天花板 漂流在时间的海洋上他凭着爱因斯坦的常识 坚信前面就是“印度” 即使终于到达不了印度 他也一定会发现一个新大陆。,诗歌采用对照的方式,以巧妙的构思,朴素的语言,表现了现实的背谬和生存的苦难,弥漫着庄严的苦涩和坚定的自信,显得冷凝而苍凉。,2、曾卓的有赠饱含着强烈的情感色彩。他的诗句是温润的、流动的:像泪那样湿润,像血那样流动。经受了两年牢狱之苦的曾卓因病保外就医,又下放农村劳动两年,直到1961年末才回城工作。有一位平凡朴实的女性一直在等待着他的归来。对于一个在孤寂的沙漠中长途跋涉的人来说,这样的重逢是刻骨铭心、终
4、身难忘的:,在一瞬间闪过了我的一生, 这神圣的时刻是结束也是开始。 一切过去的已经过去,终于过去了, 你给了我力量、勇气和信心。你的含泪的微笑是一座炼狱。 你的晶莹的泪光焚冶着我的灵魂。 我将在彩云般的烈焰中飞腾, 口中喷出痛苦而又欢乐的歌声。,诗作竭力表现孤苦中的慰藉和温馨。在孤苦无告的境地里,平凡朴实的爱情尤其显得伟大神圣,成为抒情主人公“生命的灯”和再生的“炼狱”,而诗人也将它们看作“闪耀在生命炼狱中的光点,开放在生命炼狱边的小花”。诗思真诚、温和而感伤,但不乏意志的刚健,单纯中内蕴沉郁的悲剧性体验。,二、诗作的意义。这两首诗都是苦难时代生命的忠实记录,很少受当时政治话语的影响,体现出可贵的个人特性。当灭顶之灾降临时,作为知识分子的他们,在逼人的绝望和痛苦中,个人的倾诉成为最自然的表达方式,诗中可以看出现代知识分子传统中的现实战斗精神。他们采取了一种抵抗悲苦与绝望的低姿态抒情,是受难者对人性的权利和责任、理想与信念的坚守,在意识形态一统天下的时代里,受难者个人命运的记录和绝望中的思考本身,就是社会矛盾和社会悲剧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