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章 牙列、牙合与颌位,第一节 牙列,(一)按照构成牙的类别分型 恒牙列:完整的上下颌牙列各含16颗牙,因上颌切牙较宽,尖牙至前磨牙段曲度大,故上颌牙列较下颌牙列略显窄。 乳牙列:完整上下颌牙列各含10颗牙,其牙列宽长比大于恒牙列,形态近半圆形。 混合牙列:在不同发育阶段略有差异。,一、牙列分型,(二)按照牙列形态特征分型 方圆型:四切牙切缘连线略直,弓形从尖牙的远中开始弯曲。 尖圆型:自上颌侧切牙即明显弯曲向后,牙列前牙段向前突出非常明显。 椭圆型:自上颌侧切牙远中开始向后弯曲,使得前牙段较圆突。,(三)按照牙列中牙的排列情况分型 正常牙列: 异常牙列:1)牙数异常,如过多过少;2)排列异
2、常,如稀疏,拥挤,弓外牙,转位牙或高位牙、低位牙等。,二、牙列的大小 (一)牙列长度与宽度 恒牙长宽正相关,上颌牙宽55mm,长50mm;下颌牙列宽52mm,长41mm左右。 (二)Terra牙列指数牙列宽度牙列长度,三、牙正常排列的倾斜规律 (一)近远中向倾斜 前牙:上颌中切牙较正或略向近中,尖牙略向近中倾斜,侧切牙是上前牙近倾斜最大者;下颌前牙的近远中倾斜较小。 后牙:上下颌前磨牙及第一磨牙倾斜度相对较小,第二、三磨牙依次增大。,三、牙正常排列的倾斜规律 (二)唇(颊)舌向倾斜 切牙:上下颌均向唇侧,下颌者较小; 尖牙、第一磨牙及上颌前磨牙:相对较正; 上颌第二、三磨牙:颊侧倾斜; 下颌前
3、磨牙、第2、3磨牙:舌侧倾斜。 (三)垂直向关系,三、牙正常排列的倾斜规律 平面定义:从上颌中切牙的近中邻接点到双侧第一磨牙的近中颊尖顶所构成的假想平面。该平面与鼻翼耳屏线平行,平分颌间距离。为口腔排牙和全口义齿堤的依据。 解剖学平面:从下颌中切牙的近中邻接点到双侧最后一个磨牙远中颊尖顶所构成的假想平面。目的为记录与咬合有关的下颌运动及下颌骨或下牙列相对上颌关系。 各牙位置关系:( 参考平面)上颌中切牙、尖牙、前磨牙颊尖与该平面接触,依据不同参考平面,上颌第1磨牙的近颊尖、近舌尖或上颌第2磨牙颊尖与该平面接触;侧切牙不接触,磨牙牙尖距离该平面的距离,从前向后依次增大。,四、牙列面形态特征,(一
4、)纵牙合曲线 下颌牙列的纵牙合曲线(Spee曲线):连接下颌切牙的切缘、尖牙牙尖、前磨牙颊尖及磨牙近、远中颊尖的连线。为一凹向上的曲线,切牙段较平直,向后至第一磨牙远颊尖渐低,第二、三磨牙又渐高。,上颌牙列的纵牙合曲(补偿曲线):为连接上颌切牙的切缘、尖牙牙尖、前磨牙颊尖及磨牙近、远中颊尖的连线。为一凸向下的曲线,切牙段较平直,向后至第一磨牙近颊尖较平直,而后至最后磨牙又渐向上弯曲。,四、牙列面形态特征,(二)横牙合曲线(Wilson曲线) 上颌横牙合曲线:连接双侧同名磨牙颊、舌尖,因上颌磨牙向颊侧倾斜,舌尖低于颊尖,故形成一凸向下的曲线。 下颌横牙合曲线:连接双侧同名磨牙颊、舌尖,因下颌磨牙
5、向舌侧倾斜,颊尖略高于舌尖,故形成一凹向上的曲线。与上颌者相一致。但当颊尖磨耗后,则其变成凸向上的曲线,四、牙列面形态特征,第二节 牙尖交错牙合(ICO),牙合或咬合:指在各种功能运动中,上下颌牙发生接触的现象。 一、牙尖交错牙合定义 指上下颌牙牙尖交错,达到最广泛、最紧密接触时的一种咬合关系。过去称之为正中牙合(ICO) ,为临床上最重要、最常用的咬合接触关系。 二、牙尖交错牙合的咬合接触特征 (一)近远中向关系 上下牙列中线对正,一般正对上唇系带; 上颌牙(除中切牙外)与下颌同名牙的远中接触,下颌者则与同名上颌牙的近中接触; 除下颌中切牙及上颌最后一个磨牙外,其它牙均为一牙对应对颌两牙,上
6、下颌牙前后交错。,重要标志: 尖牙接触标志:反映前牙接触关系,正常上颌尖牙牙尖对应下颌尖牙远唇斜面及唇侧远中缘,下颌尖牙牙尖顶对应上颌尖牙近舌斜面及舌侧近中缘。 第1磨牙关系(牙合关系)反映后牙接触关系,正常上颌磨牙近颊尖对着下颌第1磨牙颊面沟,下颌第1磨牙近颊尖对着上颌第1磨牙与第2前磨牙之间的楔状隙。临床该牙牙合关系成为牙尖交错牙合最重要、最常用标志。,(二)唇(颊)舌向关系 覆牙合: 定义:指ICO时,上颌牙盖过下颌牙唇(颊)面垂直距离,对前牙指上切牙与下切牙切缘之间距离(24mm);对后牙指上下后牙颊尖之间距离。临床通常指前牙的覆。 类型: 浅覆牙合(正常):上切牙盖在下切牙切1/3内
7、。 中覆牙合:上切牙盖在下切牙切1/32/3; 深覆牙合:上切牙盖在下切牙切2/3以上;重度者可咬至下颌唇侧牙龈。,覆盖: 定义;指ICO时,上颌牙盖过下颌牙的水平距离,对前牙指上下切牙切缘之间距离(24mm);对后牙指后牙两颊尖顶之间距离,临床通常指前牙覆盖。 类型: 浅覆盖(正常):下切牙咬在上切牙切1/3内。 中覆盖:下切牙咬在上切牙切1/32/3; 深覆盖:下切牙咬在上切牙切2/3以上;重度者可咬至上颌腭粘膜。,前牙ICO覆、覆盖关系分类 正常覆牙合覆盖: 对刃牙合:覆牙合覆盖均为零; 深覆牙合: 深覆盖: 反牙合:下前牙咬在上前牙之前,覆盖为负; 开牙合:部分前牙不接触,切缘在垂直方
8、向有空隙;其与深覆盖区别是无覆。,后牙ICO覆覆盖关系 正常覆牙合、覆盖 后牙反牙合:下后牙颊尖咬在上后牙者颊侧; 锁牙合:上后牙舌尖咬在下后牙颊尖颊侧; 反锁牙合:下后牙舌尖咬在上后牙颊尖颊侧;,(三)垂直向关系 前牙:下颌前牙切端唇侧与上颌前牙舌面接触。 前磨牙:上颌者舌尖与下颌者同名远中边缘嵴区域接触,下颌前磨牙颊尖与上颌同名者近中边缘嵴区域接触。 磨牙:上颌者舌尖、下颌者颊尖与对颌同名牙窝或边缘嵴区域接触,正常牙合一般上颌牙近舌尖、下颌牙远颊尖与对颌牙中央窝接触。,(四)ICO正常标志 上下牙列中线对正; 除上颌最后一个磨牙及下颌中切牙外,每牙都与对颌两牙接触; 尖牙关系正常:上颌尖牙
9、牙尖对应下颌尖牙远唇斜面及唇侧远中缘,下颌尖牙牙尖顶对应上颌尖牙近舌斜面及舌侧近中缘; 第一磨牙为中性关系:上颌磨牙近颊尖对着下颌第1磨牙颊面沟,下颌第1磨牙近颊尖对着上颌第1磨牙与第2前磨牙之间的楔状隙; 前、后牙覆牙合覆盖关系正常。,(五)异常牙尖交错(错)分类(安氏据第一磨牙关系) 安氏I类错牙合:上下颌第一磨牙为中性关系,余牙关系有异常表现。面型多正常。 安氏类错牙合:上下第一磨牙为远中关系,即上颌第一磨牙近颊尖对下颌第一磨牙颊面沟近中,下牙列相对上牙列偏向远中。伴下颌后缩面型。 据前牙关系又可分为: 类1分类:双侧第一磨牙为远中关系,或一侧为远中关系,另一侧为中性牙合关系(亚类)上颌
10、切牙唇向倾斜; 类2分类:双侧第一磨牙为远中关系,或一侧为远中牙合关系,另一侧为中性牙合关系(亚类) ,上颌切牙舌向倾斜; 安氏类错牙合:上下第一磨牙为近中关系,即上颌第一磨牙近颊尖位下颌第一磨牙颊面沟远中,下牙列相对上牙列偏向近中。伴下颌前伸面型。,4、书写,以罗马数字表示类别,阿拉伯数字表示分类,S表示亚类。例如:安氏I ,安氏II1, 安氏II2, 安氏II1S, 安氏II2S,安氏III,安氏IIIS。5、评价:,(六)毛燮均分类法,1959年由北京医学院的毛燮均教授提出,1978年进一步完善。,1、内容,第一类:牙量骨量不调 第二类:长度不调 第三类:宽度不调 第四类:高度不调 第五
11、类:个别牙错位 第六类:特殊类型,1,2,I 牙量骨量不调,1,II 长度不调,2,3,II 长度不调,4,5,长度不调,1,III 宽度不调,2,2,IV 高度不调,1,2、说明,复合类型可用加号表示,如:I1+IV1,II2+III1 按畸形的严重程度依次排列。 个别牙错位且间隙不足时,为I1。 II、III类有时候是单侧的,用 、 表示左右。 一个牙弓段3个或3个以上的牙齿才能代表整个牙弓或颌骨的变化。 3、评价:,三、牙合的建立 (一)建牙合动力平衡 前、后动力平衡: 向前动力:主要为开颌肌,包括颞肌、咬肌和翼内肌,其作用机制为: 闭口咬合:下颌从后下向前上运动,因此有推动上牙弓向前发
12、育的作用; 上下颌牙牙冠略向近中倾斜:咬合时牙的远中受将大于近中,在咬合力作用下牙体有进一步倾斜移动的趋势; 向后动力:主要为唇颊肌,如口轮匝肌、降下唇肌、提上唇肌、颧大小肌、提口角肌及颏肌等,其机制为; 一方面抵抗牙弓向前推力,使其不至过度向前发育,同时又促进了同颌牙保持紧密接触,相互支持;,另一方面将力量加载在上下颌前牙,通过邻接点传至整个牙列。 牙列的完整,各牙的相互支持。 内外动力平衡: 内有舌体外有颊肌产生动力平衡; 前后动力也可使牙弓向侧方发育; 上下动力平衡:上下牙弓密切而稳定的咬合接触关系,建立上下动力平衡;否则将产生高位牙,低位牙、阻生牙等;,(二)不同发育阶段牙合特征,乳牙
13、期间的牙合特征 4岁以前乳牙牙合特征 乳牙位置较正,没有明显近远中或唇颊舌向倾斜; 牙合曲线不明显 上下颌第二乳磨牙远中面彼此相齐,成一垂直平面,称“齐平末端”; 由于乳切牙牙轴近垂直,使其覆较深覆盖较小;,46岁期间乳牙牙合特征 颌骨渐大,牙排列渐不紧密,切牙区及尖牙区出现间隙,其中上颌尖牙近中及下颌尖牙远中出现的确良间隙称“灵长类间隙” 牙切缘及牙合面产生显著磨耗 下颌第二乳磨牙移至上颌第二乳磨牙近中; 随着下颌支的发育,暂时性深覆牙合可有所减小。,替牙期间牙合特征(612岁) 第一恒磨牙牙合关系建立成为牙合关键; 常有暂时性错牙合,类型有, 上唇系带过低; 上中切牙间隙:因侧切牙未萌出且
14、挤压其牙根所致; 上切牙牙冠偏远中; 暂时性远中: 暂时性拥挤: 暂时性深覆:,3、恒牙期间牙合特征 替牙期所替换乳牙的恒牙及第一磨牙建牙合 ,只剩第二、三磨牙萌出,12-14岁第二磨牙萌出建,第三磨牙于17-21岁萌出,但现代人常因空间不足而产生阻生,四、面部标志与面部协调关系,1、面部标志点:眉间点、外眦、眶下点、鼻翼沟、鼻底、人中、口角、颏唇沟,耳屏,颏下点等。 2、参考线及平面 (1)鼻翼耳屏线:一侧鼻翼中点与耳屏中点的连线。该线与平面平行,与眶耳平面交角约15。 (2)眶耳平面:连接双侧眶下缘最低点和外耳道上缘的平面。,3、上、下颌中切牙与参考平面的关系 1)上颌中切牙体长轴与眶平面
15、唇向交角约80。,与平面舌向交角约60。65。 2)上下颌中切牙长轴舌向交角约140。 4、面部协调关系 大致以发际上部,眉间点、鼻底点、颏点分三部,同时外眦到口角与鼻底点到颏点距离相近,1)唇齿关系:下颌姿势位,上切牙切缘在上唇下缘下约1mm,下颌前牙与下唇上缘平齐 2)牙型、牙弓型与面型关系:通常是互相协调 3)Balkwill角:从髁突中心至下颌中切牙近中邻接点连线与平面所成的交角约为26。 4)Bonwill三角:双侧髁突中心与下颌切呀近中邻接点相连,恰成一个三角形等边长4寸 5)Monson球面:以眉间点为中心,以4寸半径作一球面,下颌牙列的面与此球面相吻合,而且上颌牙列的补偿曲线也
16、是这球面的一部分。,第三节 颌 位,颌位:指下颌位置,基本的可重复的有牙尖交错位、后退接触位、下颌姿势位。 一、牙尖交错位 (ICP) (一)定义 指牙尖交错牙合时下颌骨相对上颌骨的位置又称牙位 (二)正常标志 1、颞下颌关节:髁突在关节窝处中央位置,其关节前斜面,关节盘中带,关节结节后斜面密切接触,双侧髁突形态,位置对称,关节内压力正常。 2、咬合关系具有正常咬合垂直高度,能自然而稳定进入ICO; 3、下颌骨对称运动双侧咀嚼肌收缩对称有力,(三)牙尖交错位的特点:牙尖随交错牙合的变化而变化 (四)牙尖交错位正常的意义为下颌的主要功能位,是最易重复的下颌位置,临床上检查,诊断,治疗的基准位;正
17、常牙尖交错位能防止运动时产生创伤。,二、后退接触位(RCP),(一)定义 从牙尖交错位开始,下颌还可向下移动少许(约1mm),此时后牙牙尖斜面部分接触,前牙不接触。髁突位于其在下颌窝中最后位置,从该位开始,下颌可作侧向运动。也是下颌生理性最后位。,(二)后退接触位形成机制 1、髁突后方关节窝内为软组织具有一定缓冲作用; 2、颞下颌关节韧带具有一定可让性 3、肌肉收缩各种运动所必不可少的 (三)后退接触位的意义 为物理定性、重复性好;当牙尖交错位丧失时可作为取得牙尖交错位的参考位;也是功能位之一。,(四)获取后退接触位常用的方法之一 1、被动法:双手托住下颌,两拇指放在下唇中央下方,轻推下颌向后
18、以取得该位。 2、主动法:尽量向后仰头,轻轻闭口,有意使下颌后缩,当后牙一有接触便停止闭口运动,保持该位。,三、下颌姿势位(MPP),(一)定义 指当人直立或端坐,不咀嚼不吞咽说话,下颌处休息状态,上下牙不接触时的颌位。 (二)下颌姿势位特点 1、牙合间隙或息止牙合间隙存在,为楔形前大后小。 2、上下切缘距离:比覆小约1-3mm 3、双髁突位关节窝中央略向前下位置,双颞肌、咬肌、翼外肌均有肌电活动,以颞肌最明显。,(三)垂直距离与间隙 垂直距离指下颌在姿势位时面下1/3的高度。临床以鼻底至颏下点来表示,常以面中1/3距离作参考。在口腔修复、正畸、正颌外科中非常重要。 (四)下颌姿势位形成机制
19、升颌肌的牵张反射调节是其主要机制 (五)意义 1、避免了非咀嚼性磨损,牙周及颞下颌关节组织基本不受负荷。 2、口颌肌比较放松,表情自然,能发挥最大咀嚼功能。 3、全口总义齿制作时可作为恢复牙尖交错位的重要参考。,四、三个基本颌位的关系,(一)后退接触位与牙尖交错位 从后退接触位,下颌向前上移动1mm左右到达牙尖交错位,在移动中下颌无偏斜、双侧后牙均匀对称接触,无单侧咬合性接触。两者为无偏斜前后向关系称为“长正中” (二)下颌姿势位与牙尖交错位 从下颌姿势位,下颌向前上移动1-3mm到达牙尖交错位,主要表现为垂直方向关系。移动过程中如向上小于1mm或有向后移动或过度的向前移动或左右方向移动,可能
20、存在颌为或肌肉功能异常。,五、前伸颌位与侧颌位,(一)前伸牙合颌位 1、下颌在保持上下牙接触同时向前运动,该过程中下颌所有位置均称为前牙合颌位。 2、可重复的有对刃颌位和最大前伸颌位 3、对刃颌位:特点为前牙接触,后牙无接触,为咬切功能位。但当前后牙均有接触甚至仅后牙接触时,其后牙接触称为前伸牙合干扰。义齿制作时为固定义齿需作成此类型,称为前伸平衡。 (二)侧牙合颌位 1、下颌在保持一侧上、下牙接触的同时向该侧运动,此过程中所有位置称为侧牙合颌位。,2、可重复的有同名牙尖相对颌位(尖对尖颌位,为重要的功能性牙合位)和最大侧牙合颌位。 3、工作侧指下颌移向侧,对侧称为非工作侧;1)工作侧的咬合接触可有两种表现 尖牙保护牙合:工作侧仅尖牙接触,后牙不接触。青壮年较多 组牙功能牙合:工作侧有2对以上后牙接触或1对后牙(常为第一前磨牙)及尖牙接触,余后牙可有或无接触,简称为组牙。年龄大者较多。2)非工作侧无咬合接触,如有称为侧向牙合干扰;但总义齿制作时应作成工作侧和非工作侧均有接触的咬合类型,称之为侧向平衡。,六、正常牙合,不局限于咬合形态学,认为正常牙合应是对咀嚼系统功能无害,并能促进良好生理功能的发挥的一种咬合牙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