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新加坡城市绿地规划特点及对我们的启示.doc

上传人:jinchen 文档编号:6286484 上传时间:2019-04-0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加坡城市绿地规划特点及对我们的启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新加坡城市绿地规划特点及对我们的启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新加坡城市绿地规划特点及对我们的启示.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新加坡城市绿地规划特点及对我们的启示.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新加坡城市绿地规划特点及对我们的启示.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新加坡城市绿地规划特点及对我们的启示新加坡:科学规划推动城市绿化进程新加坡是世界最繁忙的港口城市之一,也是亚洲的工商业、金融业中心之一,更是景色优美的旅游胜地,度假休闲的理想之地,素来享有“花园城市”的美称。与其他仅仅在城内大修花园的城市不同,新加坡是将整个城市建在花园里,让人们在里面工作、居住和休闲。首先,政府对环境建设的进程制定了科学的规划,实施了科学、有效的管理。新加坡政府聘请国际知名专家,高起点、高质量地编制了概念规划和多层次规划,确定了总体布局。同时,从提出建设“花园城市”理念的上世纪 60 年代以来,新加坡在不同的发展时期都提出相应的目标:60 年代的目标是绿化净化新加坡,大力种植

2、行道树,建设公园,为市民提供开放空间;70 年代制定了道路绿化规划,强调垂直绿化,绿地中增加休闲娱乐设施,对新开发的区域植树造林;80 年代提出种植果树,增设专门的休闲设施,实现机械化操作和计算机化管理;90 年代提出建设生态平衡公园,发展更多别具风格的主题公园,将各主要公园用绿色廊道相连,加强人行道遮荫树种的栽植,减少维护费用,增加机械化操作;进入 21 世纪后,新加坡开始实施新世纪(9.82,0.18,1.87%)前 12 年的绿色规划,该规划更强调从整体城市环境入手,系统地开展城市空气与水净化、资源节约与回收利用、自然环境保护等各项工作,力求全面营造一个健康的生活环境。另外,在有限的资源

3、条件下,新加坡的城市建设从一开始就处处体现出对自然的珍惜。政府将大面积的树林、候鸟栖息地、沼泽地和其他自然地带规划为自然保护区,以维持整个城市良好的生态环境。从双溪布落国家公园,到每个路边的鸟类庇护所,其严格的管理和细微的措施,处处体现出尊重自然的理念。这一系列的举措,有效地节约了土地资源,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减少了不必要的损失和浪费。政府严格管理也保证了工程项目的顺利进行。点评:科学规划、科学管理对城市的建设来说,可谓是重中之重,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环境建设才能顺利进行。在中国城市化高速发展的历史阶段,学习、借鉴国外的好做法和好经验,对于国内城市加强城乡园林绿化,加快城市生态建设,具有积极的现

4、实意义。2 新加坡城市绿地建设成绩斐然,始终保持着每千人 0.8 公顷绿地空间的标准,在国际上享有“花园城市”的美誉。新加坡公园按功能分 4 种形式:地区公园,占地面积最大,提供康乐和运动场所,创造接近自然的环境,有利于鸟类等动物生存繁衍;城镇公园,占地面积 10 公顷50 公顷,服务城镇居民;社区公园,面积一般为 0.2 公顷0.5 公顷;城市公园,包括市中心的广场和小型开放绿地。新加坡制定了细致的绿地指标:在公寓型的房地产开发项目中,建筑用地应低于总用地的 40;建设公共住宅区项目,新建的高层建筑物只能占地 35;在每个房屋开发局建设的镇区中应有一个 10 公顷的公园;在每个房屋开发局建设

5、的楼房居住区,500 米范围内应有一个 1.5 公顷的公园;在房地产项目中每千人应有 0.4 公顷的开放空间;在道路和建筑物之间应留下 15 米以上宽度的空地种树、栽花、种草。新加坡从提出建设“花园城市”理念至今,在不同的发展时期,都有相应的目标。21 世纪后,新加坡实施了前 12 年绿色规划,强调从整体城市环境入手,系统地开展城市空气与水净化、资源节约与回收利用、自然环境保护等各项工作,强化公园与自然地带的可达性,强调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建设。新加坡的绿地疏朗大方、自然朴素,强调实用功能和成本节约。新加坡大多数公共绿地设计一般比较简单,除了少数精品园区以及景观大道外,在新加坡的园林绿地中极少看

6、见经整形的绿篱和灌木。城区内部接近居民活动场所的绿地多采用简洁的乔木与草坪结合的模式,高大的乔木能极好地提供遮荫,满足了热带地区必要的绿化需求;耐粗放管理的开阔草坪则有利于城市卫生,提供一定的户外活动场所。而距离城市居民活动较远的地带则尽量保持自然的群落配置模式,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人为干扰,大大减少因过度修剪养护造成的人力、物力资源浪费。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新加坡的城市建设从一开始就处处体现对自然的珍惜。政府将大约 3000 公顷的树林、候鸟栖息地、沼泽地和其他自然地带规划为自然保护区。从武吉知马热带雨林保护区、双溪布落国家公园,到每个路边的鸟类庇护所,其严格的管理和细微的措施,处

7、处体现出新加坡尊重自然的思想。3概念城市绿地系统泛指城市区域内一切人工或自然的植物群体、水体及具有绿色潜代写毕业论文 能的空间, 它由相互作用的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各类绿地组成, 具有重要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 1 , 为城市内唯一有生命的基础设施, 是城市生态环境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2 。城市绿地系统组成因国家不同而各有差异, 但总的来说, 其基本内容是一致的, 即包括城市范围内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生活条件具有直接影响的所有绿地 3, 4 。根据 2002 年 城市绿地分类标准, 我国将城市绿地分为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及其它绿地 5 类 5 。1. 2 特征城市绿地系统

8、作为复杂的自然- 社会- 经济复合生态系统, 具有如下特征 6, 7 : (1) 多要素。它是人工干扰较强的生态系统, 也是城市的主要自然因素,包含大气、地文、水圈、生物因素, 这些决定着城市绿地系统的基本地域特征。(2) 多类型。城市绿地系统包括各种保护区和国家公园、风景区、游憩区、休养保健区、公园、花园、游园、专类园、苗圃以及以绿化配植为主的各种绿地。(3) 多功能。城市绿地功能随时代的变迁各有侧重, 但总的来说, 始终兼容着景观、社会、生态三大基本功能。(4) 动态性。绿地系统因时代、年代不同以及季节更替, 其内容、重点与形式都发生着变化。(5) 空间尺度性。城市绿地系统因空间尺度的不同

9、(主要指城区、市区及区域) , 其数量、布局、结构、功能等都有所变化。(6) 多因素协同调控性。绿地系统的多元性、动态性及它同城市的交织特征, 决定着其持续发展需有多因素协同调控。1. 3 发展历程现代城市绿地系统在城市园林基础上发展起来, 经历了自然萌生、人工创意、公共绿地及生态绿地系统阶段 1 。自然萌生阶段主要指以狩猎围牧为目的的园圃。人工创意阶段指以满足达官贵人及宗教需求为目的的宫苑、寺院, 主要是私家园林和皇家园林。19 世纪中下半叶, 工业化导致城市环境恶化,促使城市进入公共绿地阶段。欧洲、北美掀起第一次高潮, 即“公园运动”; 20 世纪初, 尤其是二战后, 欧亚各国开始大力拓建

10、绿地和创建新城, 城市绿地迈入第二次高潮 1, 8 。20 世纪 70 年代初 , 生态学作为设计理论引入绿地规划, 城市绿地开始了以改善城市环境及满足景观审美为目的的生态绿地阶段 1 。20 世纪 80 年代初 , 城市绿地进入了生态园林的理论和实践探索阶段 1 。国际社会也正式提出“生态城市”概念, 以期用生态学原理和方法指导城市建设 8 。生态城市反映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 城市建设以不使环境遭到破坏为标准, 使行为主体的活动有利于维护周围环境并融于自然的类天然群落 9 。它是人类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 人的社会文化、生态意识达到一定水平下渴望实现的目标境界 8, 10 。城市绿化建设

11、中提出的“花园城市”、“园林城市”、“山水城市”、“绿色城市”、“田园城市”等都是城市发展的中阶段目标, 而城市运转符合生态规律的“生态城市”才是人类追求的最高目标 11 。近年来, 随着人们对人居环境质量重视程度的提高, 生态城市的实践与探索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 8, 9 。2 城市绿地规划现状2. 1 国外城市绿地规划国外园林绿化最大特点是简洁朴实大方, 处处体现大自然的风格特色 12 。如美国城市绿化率相当高, 公路、街道两侧和居民社区除去建筑, 代写职称论文 草坪和树木覆盖所有空地, 草坪常绿, 修剪平整, 没有杂草, 绿化品位较高 10 。根据对世界 49 个城市的统计, 人均公共

12、绿地 10m 2 人以上的占 70% 1 。新加坡土地面积 648 km 2, 人口 386 万, 人口密度 5 965 人 km2, 现有绿地 7 500 h m 2, 人均 25m 2 人, 进入世界城市绿化先进行列 13 15 。就人均公园面积而言 , 2000 年,美国华盛顿为 50 m 2 人, 澳大利亚堪培拉为 70 m 2 人, 瑞典斯德哥尔摩超过 68. 3 m 2 人 16 。国外成功的规划范例有: (1) 美国城市公共绿地布局因地制宜, 适地适树, 很少有大体量的园林建筑、小品等设施, 植物自然式种植, 简朴大方。设计手法多是大手笔、大色调疏林草地。常绿与落叶树结合, 乔灌

13、草花结合, 林相丰富, 林冠线变化多端, 园林景观野趣盎然, 处处体现自然美 17 。(2) 二战后德国政府把城市周围地带低价售给居民, 修建永久性“私人田园”。田园一切设施取于自然, 禁止用砖瓦、水泥和金属材料。田园周围是低矮篱笆、灌丛和野花, 小路两边草地布置许多木凳供入歇脚 18 。(3) 新加坡为建设“热带优秀城市”, 在概念性规划、发展指导规划中对每寸土地使用性质、强度进行了严格限制, 建筑成片和集中密集建设, 向空中发展, 留出地面空间进行美化绿化 14 。(4) 维也纳、巴黎、科隆、莱比锡等城市拆墙建设花园环路, 维也纳的花园环路同教堂、大学、音乐厅等公共建筑为一体。(5) 罗马

14、、塔拉戈纳等环城绿地将城墙、花园、露天博物馆等作为整体布置, 罗马在开辟道路和绿地的同时保护城墙残段, 在其周围开辟道路和绿化带, 形成环城公园。其共同点是绿化圈、文化圈、水系风景圈等共融和谐 11 。2. 2 我国城市绿地规划2. 2. 1 绿化及科研进展20 世纪 70 年代末, 我国城市绿地规划工作者提出“连片成团, 点线面相结合”的方针后, 城市绿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19 。80 年代后, 提出了北方以天津为代表的“大环境绿化”, 南方以上海为代表的“生态园林绿化” 19 。八五其间, 城市人均公共绿地由3. 9m 2 增加到 4. 6m 2, 绿化覆盖率由 19. 2%增加到 22.

15、 l%。1999 年底, 全国 667 个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达到 591 000 hm 2, 绿地率达 23% , 绿化覆盖率已达到 27. 44% , 人均公共绿地 6. 5 m 2, 公园动物园数达 4 219 个, 面积 77 137 hm 2。目前, 已经涌现出北京、南京、上海、秦皇岛、青岛、大连、烟台、威海、合肥、杭州、厦门、深圳、中山、珠海、佛山、南宁等 30 多个“园林绿化先进城市” 19 。从 80 年代初开始, 建设部开展了多项园林绿化科研课题 19 。近年来完成的课题有城市生存环境绿色量值群研究、城市绿地在生态上的价值定量化、园林生态经济发展战略研究、城市绿化树种区域规

16、划研究、2000 年小康型城乡科技产业工程居住区环境质量保障体系、城市市政公用事业九五和十五计划及 2015 年规划预测研究之风景园林部分等 20 。到目前为止, 我国有甲、乙级园林规划设计单位 40 余家, 园林科研院(所) 60 余家, 大专院校 10 余家 20 。2. 2. 2 传统规划及其缺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组成部分, 在总体规划完成后, 可编制城市绿地专项规划,其主要内容为: 根据城市总体规划, 确定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指导思想、原则、目标、指标、用地布局、各类绿地位置、范围、性质、功能及分期建设步骤和近期实施项目; 划定需要保护、保留和建设的城郊绿地; 提出实施建议

17、 21 。可见, 传统绿地规划对城市绿地市场运作、生态及景观要求很少考虑, 具体说, 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0, 21 : (1) 未充分从区域与城市生态系统角度构筑城市绿地总体结构和布局; (2) 绿地植物配置重美观轻生态; (3) 城市绿地是城市形象设计和景观规划的重要载体, 传统绿地规划未充分从整体上考虑塑造城市形象; (4) 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绿地建设模式、资金渠道已发生变化, 总体规划确定的绿地在实施过程中难以一成不变。因此, 传统绿地规划已不能适应新时期要求 21 。2. 2. 3 现代绿地规划原则现代城市绿地规划流行应用控制性规划理念, 越来越重视根据各城市特有的地理环境、地形、地

18、貌、水文地质、城市风貌、工业用地、居民用地、道路系统, 做出各具特色、结合河湖山川自然环境, 体现地区特色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22 : (1) 重视内外自然山水地貌特征, 发挥自然环境条件优势, 深入挖掘城市历史文化内涵, 形成本城市绿地系统的布局结构与特色; (2) 按照国家城市绿地指标的规定, 合理确定各类绿地类型与规模; (3)均衡布置各类公园绿地, 有机结合形成完整体系;(4) 合理确定近期和远期规划; (5) 正确鉴别和妥善处理局部与整体、小局与大局、保护与开发、理想与现实、近期与远期等关系 23 ; (6) 树种规划重视使用地带性植被, 以乔木和灌木为主, 兼顾植

19、物群落的观赏、生态和经济价值。2. 2. 4 绿地系统规划对策针对我国国情和绿地建设的不足, 今后绿地规划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2, 21, 24, 25 : (1) 加强政策扶持, 完善相关法律和法规。城市绿地是先投资后受益、间接效益与直接效益并存的产业。代写硕士论文 绿地规划要常抓不懈, 制定长远战略与具体政策。(2) 制定切实可行、理念超前的总体规划。在城市建设和城改前制定可行的城市总体规划, 编制绿地详细规划, 严禁绿地改变用途, 确保绿化指标和绿化用地落实 25 。(3) 提高绿地生态效益。植物生态功能基本靠叶完成, 故增加生态效益就要增加叶面积。乔木叶面积可达其树冠正投影面积的 2

20、0 倍左右, 灌木 5 10 倍, 草更小。所以, 园林植物要以乔木为主, 重视乡土树种, 常绿与落叶搭配 , 灌草藤花结合, 形成多样、复层、立体、生态的多功能自然群落 19, 26 。(4) 重视大环境生态建设, 加强城乡一体化。城乡一体化是城市大环境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 是扩大绿地面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有效方式。以城市林业理论为指导, 运用生态系统边缘带物种多样性增大原理, 营造各种防护林、风景林及经济林, 建立城市生境与自然环境联系的生物廊道, 为野生动物提供迁徙通道和栖息地 19 。(5) 多方筹措资金。城市绿化是社会公益事业, 除从城市维护费中列支和有关部门筹集资金外, 还要调动

21、全社会力量。(6) 引进参与式管理。城市居民参与城市绿地规划及建设, 可增进居民与政府的相互理解和沟通。3 绿地规划发展趋势 3. 1 规划模式现代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模式趋于以下方面 27 :(1)都市圈绿色廊道网络规划。城市在一定区域范围内集中发展, 绿地系统与城市呈现环状围绕、核心方式、嵌合方式、带形相接方式等形态, 使绿地系统发挥较大效能, 并有良好的连续性与可达性 28 。英国“大伦敦规划”, 把从市中心 48 km 内, 约 6 700km 2 的地区划分为城市内环、郊区环带、一条约 16km 的绿化带、农村环带等 4 个同心圆, 成为世界发展新城的规划模式 27 。丹麦哥本哈根的指状

22、规划,莫斯科的楔形绿地, 按照“有机疏散理论”而定的大赫尔辛基规划方案, 都是典型的绿地嵌合模式 27 。荷兰兰斯培德地区(包括鹿特丹、阿姆斯特丹和海牙等城市) 的绿心(绿地核心式) 与建成区之间建设绿色缓冲地带以保护绿心。而巴黎沿塞纳河两侧建了 8 个新城, 在塞纳河两岸形成了 2 条平行轴线, 是绿地系统带形相接方式的代表 27 。(2) 森林城市模式。把森林引入城市, 让城市坐落在森林之中, 恢复人类与森林的本来关系, 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已成为优化城市绿色规划的总趋势 12 。“人在城中, 城在林中”将成为 21 世纪城市绿地建设的重要模式 29, 30 。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强调以人为

23、核心, 创造“天人合一”的城市与森林融合的人居环境空间。城市森林建设主旨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以“绿色空间”构筑“绿色城市 ”空间网络 31 。城市森林的布局模式主要有放射式、圈层式、跳跃式、因地制宜式及综合式 5 种 32 。完整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将为彻底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供物质和能量的保障。城市森林景观建设要具有亲和性、文化教育性、舒适性和富有人情味, 使之能激起人们亲近的愿望 27 。同时, 城市森林建设要以自然为宗旨, 以城市文化底蕴为基础, 依托城市自然地形地貌, 结合城市风貌、结构特征和空间属性等科学布局和规划, 体现自然植被景观和群落结构特征, 实现城市森林的自我维持及协调发

24、展, 发挥其综合效益。3. 2 规划特征现代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有如下特征: (1) 空间开放化 22 。首先表现在从“园林绿化”走向“大地景观规划”, 着眼于大环境绿化规划, 从区域出发, 把森林、农田、草地、景区作为生态改善的积极因素纳入城市绿地规划, 使城市拥有良好的整体生态背景。其次是开放公园, 引入园外的自然风光与环境中的河道、溪流、绿地、建筑等相融合, 成为大环境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开放空间更有利于发挥绿地景观功能及美化和改善环境的作用, 便于各类绿地相连,是人性化的要求和人本主义的体现。(2) 绿化森林化。绿化森林化指城市绿化以成片森林为主体, 乔灌草相结合, 提高绿地效益 22

25、 。(3) 景观人文化。指绿地规划尊重文化, 把握园林绿地性质、风格和主题,重视植物景观文化性, 充分体现当地特色及历史文脉 22 。(4) 水景生态化。水体和水系是城市与外部生态系统交流的主要通道, 是城市最重要的廊道景观。城市绿化建设应重视沿河道的绿地建设, 应用生态学原理处理水体造景, 使水体洁净, 富于情趣, 水生植物和水生动物共生 22, 27 。(5) 设施人性化。城市绿地的服务对象是人, 绿地设计必须满足人类生存、享乐与发展的要求, 各种设施要符合人体尺寸比例、生态环境质量标准, 满足人类生理与心理需求 12 。(6)目标多样化。现代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要符合生态性、生物多样性、郊野

26、休闲性、文化性、自然性、区域性、人居环境的舒适性、可居性和可持续利用性等特点 33 。3. 3 规划新方法3. 3. 1 新理念城市绿地规划经历了以游乐、观赏为主的实践后, 现在发展到以生态学观念为出发点, 融观赏、游憩于生态系统的生态园林阶段。生态园林就是依靠植物来形成环境、保护环境、利用环境和美化环境,建立以绿色植物为主体的园林绿地生态系统 34 。它以保持生态平衡、美化环境、减少生态环境灾害为主导思想, 具有公共性、广泛性、无界性、长期性、高效性、不可取代性、永恒性、连续性等特点 35 , 是当代城市绿地设计的发展趋势 36 。生态园林具有 3 方面的内涵: 一是具有园林的观赏性, 能创

27、造景观, 美化环境, 为人们提供休憩、游览和娱乐环境; 二是具有改善环境的生态适应性; 三是具有生态结构的合理性, 即具有合理的时间结构、空间结构和营养结构,与周围环境一起组成和谐的统一体 37 。生态园林注重从宏观管理、生态保护角度来建设城市绿地系统,其基本理念是在城市区域范围内, 保护和修复区域性生态系统, 遵循生态学原理建立合理的人工植物群落, 保护生物多样性, 建立人类- 动物- 植物和谐共生的城市生态环境 37 。3. 3. 2 新手段为了最大限地度提高绿地生态效益, 增加城市绿量, 改善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 现代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采用了新绿化方式: (1) 垂直绿化。也称攀缘绿化,

28、就是绿化那些与地面垂直的线或面, 即利用攀缘植物使其沿墙或其它设施上升形成垂直的绿化面。代写工作总结墙面、廊栏、立杆、灯柱、棚架、凉厅、拱门等建筑物均可采用攀缘植物进行绿化, 其形式有附壁式、篱栏式、棚架式、拱门式、立柱式及悬蔓式 38 。(2) 立体绿化。立体绿化是运用现代建筑和园林科技的各种手段, 对一切建筑物和构筑物所形成的再生空间进行多层次、多形式的绿化美化, 其基本内容包括: 地面绿化的乔灌草复层群落; 建筑再生空间的绿化美化( 墙面绿化、屋顶与天台绿化、室内与阳台绿化等) 39 。立体绿化源于屋顶花园, 最早是由德国人在一些阶梯式和单元楼式建筑群上试验成功的。现已发展为地面、窗口、

29、凉台、室内与屋顶、盆栽与池栽相结合的各种绿化方式。它能扩大城市绿地面积, 美化城市环境, 使平板单调的建筑单体、硬质构筑、门窗栅栏等, 变成具有自然风格、赏心悦目的绿化景观,并起到良好的降温消音作用 40 。参考文献1 千庆兰. 城市生态绿地系统规划研究初探. 松辽学刊(自然科学版) , 2001, (4) : 45 492 徐波. 谈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基本定位. 城市规划, 2002, 26 (11) :20 223 马锦义. 论城市绿地系统的组成和分类. 中国园林, 2002, 18 (1) :23 264 徐波等. 关于城市绿地及其分类若干思考. 中国园林, 2000, 16(5) :

30、35 395CJJT 85- 2002 城市绿地分类标准. 2 236 张国强, 金中泉. 风景园林绿地系统(上). 中国园林, 2001, (4) : 22 257 苏俏云. 以“人”为本规划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论中国城市园林绿地建设.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0, 26 (11) : 90 948 王祥荣. 论生态城市建设的理论、途径与措施. 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1, 40 (4) : 349 3549 朱庆华. 生态城市与城市绿化. 林业调查规划, 2002, 22 (6) : 939710 何平, 彭重华. 城市绿地植物配置及其造景.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0:

31、35 7811 吴承照. 风景园林研究进展. 中国园林, 2000, 16 (3) : 88 9312 曹鉴燎, 苏启林, 刘一明. 城市绿地规划分析与评述.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1, 11 (1) : 97 10013 谢华. 新加坡城市美化绿化之研究. 城市规划, 2000, 24 (11) : 35 3814 谢华. 新加坡花园城市建设之研究. 中国园林, 2002, 18 (6) : 333515Belinda Yuen. Greening the CityState of Singapo re. Fo restry Studies in Ch ina, 1999, (Sup

32、p. ) : 31 3616 E. Howard. Garden Cities of tomo rrow. Faber and Faner.London, 1946: 213 23017 振海. 从得梅因市的生态环境看美国的园林绿化. 中国园林,1997, 13 (2) : 30 3218 常玉生. 绿化和文化是城市的灵魂驻德归来随想. 中国园林, 2001, 17 (6) : 60 6619 冯彩云. 我国城市绿化的现状与发展方向. 科技建议, 2002, (2) :15 1820 王磐岩, 李金路, 白伟岚. 风景园林科技“十五”计划及 2015 年发展规划. 中国园林, 2000, 16

33、 (68) : 39 4021 吴效军. 新时期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基本思路和方法研究. 现代城市研究, 2001, (6) : 24 2622 徐雁南, 王浩.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发展潮流初探. 2003, 19 (10) :63 6623 张国强, 金中泉, 风景园林绿地系统(下). 中国园林, 2001, (5) :19 2324 刘滨谊, 姜允芳. 论中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误区与对策. 城市规划, 2002, 26 (2) : 76 7925 柴锡贤. 可持续发展城市规划初探绿色城市规划与创新. 城市规划汇刊, 1999, (5) : 15 1926 Rydberg, J. Falck. U rban fo restry in Sweden from a silvicultural perspective: a review. L andscape & U rban P lanning, 2000, 47: 1 18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http:/首页 上一页 1 2 【论文首页】【设为主页】【大中小】 【加入收藏】【打印本文】 【回到顶部】 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http:/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 > 工作计划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