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鱼类疾病综合防治.doc

上传人:gnk289057 文档编号:6286030 上传时间:2019-04-04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4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鱼类疾病综合防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鱼类疾病综合防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鱼类疾病综合防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鱼类疾病的综合防治一、鱼类疾病机理1、 鱼类疾病综述鱼类的疾病一般由传染病、应急、营养不良、中毒和机械损伤等。传染病又分为病毒病、细菌病、真菌病和寄生虫病,是鱼类养殖成功与否的关键。十多年来,养殖鱼类爆发的各种疾病一直困扰着养殖业的发展,如爆发病曾多次在不同区域引起鱼类养殖毁灭性的损失。2、引起传染病的三个因素鱼类发病是机体(种类、规格、发育阶段、生理状况) 、环境因子(生物和非生物)和病原体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三个因素中缺乏任何一个因子,就不会发病;任何一个因子的作用增大,发病率和发病的严重性就会增大;反之,任何一个因子的作用减小,发病率和发病的严重性就会减小。同时,三个因素不是孤立的,是相

2、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如环境恶化,将使鱼类体质减弱,同时恶化的环境滋生病原微生物,提高发病率。因此,鱼类养殖的传染病防治就以三个因素为指导,通过消灭病原体和切断传播途径、提高鱼类体质和免疫力、改良养殖池塘的水质和底质、纠正异常环境因子和抗应激来综合防治疾病。3、引起生理紊乱的因素。鱼类从大自然移植到池塘中养殖,虽然经过长时间的驯化,但由于人们过分考虑鱼类的生长性能,而忽视了其他的方面。全人工配合饲料养殖的高生产性能的同时,并没有考虑鱼类的其他生理需求。在养殖实践中,由营养和环境引起的生理障碍主要表现为:肝胆综合症、营养不良、生长慢、抵抗力低下和贫血等。4、养殖水体中的应激因子。养殖水体中的各项理化

3、因子超出鱼的适应范围或变化过大,都会引起鱼的应激。当应激小时,机体内有足够的生物储备来满足应激的生物学代价,此时的应激对动物够不成威胁;当应激过大时,可影响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生殖和免疫。研究表明:动物长期处在应激的刺激下,将由健康转变为亚病理状况,并最终导致病症的产生。养殖水体常见的应激原由:重金属、农药、N4H、 NO2、 H2S 超标、低DO 、水质突变和气候突变等。二、鱼病诊断1 、现场调查1、 了解发病池病鱼的情况。首先了解发病池的患病个体,初步了解病鱼的大概情况。然后了解发病的时间、死鱼规格、数量变化等情况,了解鱼体的摄食、活动情况。最后作出初步判断。2、 近期饲养管理情况。养殖

4、鱼类发病,与养殖管理有密切的关系。因此,诊断鱼病应了解养殖的情况。如:养殖种类、养殖的密度、放养规格、饲料投喂、灰肥药的投放和排换水等详细情况。3、 周边鱼病流行情况。通过了解发病池周边的疾病流行情况,辅助确定发病的种类;通过了解周边病情的发展和治疗情况,辅助确定治疗疾病的方案。4、 水体理化因子和水质情况。在基本了解病情的基础上,检测水体的各项指标(如 N4H、 NO2、 PH、 H2S、 DO、水色、透明度) ,配合上述了解的情况,找出发病的原因。5、 近期本地区的气候状况。鱼病的治疗效果与气候有很大的关系。因此,设计鱼病的防止方案要充分考虑当地当时的气候条件。6、 本养殖场的硬件设施。如

5、增氧设施、换水条件、水源质量等。2 、鱼体检查鱼体的检察是鱼病诊断的最重要的手段。检察的方法是由表到里,先整体后局部,先肉眼后镜检。1、 目检:一般来讲, ,病毒性鱼病是鳃盖、眼眶以及肌肉和肠道充血;细菌性鱼病是局部充血、发炎、脓肿、腐烂,鳍条基部充血,蛀鳍、竖鳞等症状;寄生虫性鱼病常见的症状是体表粘液过多、出血有点状或块状胞囊等症状,一些大型的寄生虫,肉眼即可识别出来。目检鱼体包括体表、鳃、内脏三个部分。体表:将病鱼置于白色解剖盘中,按顺序从头部、嘴、眼、鳃盖、鳞片等部位仔细观察。鳃:检查的重点是鳃丝,首先应注意鳃盖是否张开,鳃盖内表皮有没有腐烂变成透明,然后用剪刀剪去鳃盖,观察鳃丝的颜色是

6、否正常,有无粘液,鳃丝末端是否肿胀或腐烂变白。内脏:以检查肠道为主。首先剪掉一侧的腹壁,观察有无腹水流出或肉眼可见的寄生虫;其次观察内脏的外观是否正常,然后剪断靠咽喉部位的前肠和靠肛门部位的后肠,取出内脏,把肝、胆等器官逐步分开,然后把肠道分为前中后三段,去掉肠道中粪便和食物,用剪刀剖开观察。2、 镜检镜检一般是根据目检时所确定下来的病变部位进行检查,从病灶部位取少量组织、粘液或血淋巴置于载玻片上,若是体表组织和鳃组织或体表粘液,用滴管加一滴清水;若是内脏组织需要滴加深 07的生理盐水,然后盖上玻片稍用力压平后,置于显微镜下观察对每个病灶部位,至少取三个不同点进行观察。3、 在整个诊断过程中,

7、应结合各种鱼病的流行季节,各阶段的发病规律进行比较分析,找出病因对症下药。三、鱼类疾病的综合防治1、 彻底清塘,消灭池底的病原菌和杂菌;通过生物清塘,彻底降解池底有机污染物。为成功养殖打下良好的基础。收完鱼后,清除池底的淤泥,经阳光暴晒至龟裂;放鱼种前 20-30 天,进水 10-20cm,用生石灰 100-200kg/亩消毒;毒力消失后,用利生素、生物改底王或降硝净水宝进行池底生态修复。按说明书用量,使用时加少量红糖活化后泼洒,并适当翻动池底。2、 合理的养殖密度,避免产生养殖池恶性的内源污染。设计养殖密度是,应充分考虑养殖硬件设备和养殖技术水平,切莫盲目跟风。3、 选择优质的种苗是养殖成功

8、与否的关键,好苗生长快,均匀,发病率小;生长慢,发病率高。同时,放鱼种时,应对鱼种进行消毒,一般用 3-4%的食盐水浸泡10 分钟。4、 保持良好的水质和底质。养鱼先养水是众所周知的,由于鱼类是生活在水里,水质的好坏对鱼类养殖至关重要;而底质和水质是浑然一体的,往往水质恶化前首先是底质恶化。维护水质:用降氨调水王 1-1.5kg/亩米稀释 200 倍全池泼洒,使水质嫩爽。定期(10-15 天)使用利生素、降硝净水王活化后泼洒,分解池塘的死藻、残料和粪便,净化水质,保持水质稳定;同时,有益菌分解有机污染物为藻类的营养,促进藻类的活力,提高池塘生产力。适当添换新水,定期泼洒淡石灰水。增氧机的合理使

9、用,保持水体足够的溶解氧。维护池塘底质:控制投喂量,保持每餐投喂到 8 成饱即可,较少有机物的投入。定期(10-15 天)用生物改底王 2kg/亩干撒,分解池底沉积的有机污染物。慎用消毒药和杀虫药,每次消毒和杀虫都会有大量的藻类死亡,沉积到池底恶化底质。5、 投喂全价配合饲料。使用全价配合饲料,定期在饲料中添加双效 Vc、鱼用多维、强肝素、促长营养液、乳酸鱼康宝一类的营养添加剂和免疫增强剂,以丰富饲料的营养和提高鱼类的免疫力。免疫促长:促长营养液 0.4%+双效 Vc0.2%拌料投喂,可提高免疫力,促进生长,降低饲料系数。保肝排毒:强肝素 0.2%+鱼用多维 0.2%拌料投喂,可强肝利胆,有效

10、预防肝胆综合症。开胃整场:乳酸鱼康宝 0.2%+鱼用多维 0.2%,可保护肠胃,增强食欲,提高饲料利用率。消脂:消脂清热灵 0.3%+鱼用多维 0.2%拌料投喂,可预防脂肪沉积引起的大肚腩。6、 解毒抗应激。当水体环境发生突变,水质、底质环境恶化时,泼洒降解灵500g/亩米、塘水爽或双效 Vc250g/亩米+葡萄糖 1kg/亩米,减少鱼类的应激。7、 控制水体中病原菌的数量。在细菌病和病毒病流行季节,每 10 天泼洒一次生物噬菌皇 300ml/亩米,可控制大多数病原菌数量在安全阀值内,预防疾病发生。在水霉流行季节,定期泼洒霉立清,可有效预防水霉病的发生。定期用虫不粘泼洒,可预防绝大多数的寄生虫

11、病的发生。8、 切断传染源,做好厂区消毒和池塘隔离工作。9、 适当使用防病药物,通过生态修复,提高鱼类体质,减少疾病发生。在病害流行季节,适当用低毒的消毒剂等对水体消毒,并用鱼用多维、强肝素、促长营养液等拌料投喂,可以预防疾病的发生。 10、 加强日常管理。精心管理,用心观察,严格把握养殖的每一格细节。四、鱼类疾病防治原则1、 排除应激。无论是传染病还是非传染病,都必定存在应急。所以,疾病治疗的的第一步就是抗应激,常用双效 Vc+葡萄糖、降解灵+ 维生素 C 或塘水爽泼水,使鱼体安定。2、 创造合适的环境(改良) 。分析养殖环境的各个指标,找出异常的指标,用最快的方法恢复到正常值,但要考虑到其

12、他指标和对鱼体的应激。3、 增强营养。对于非传染病和较轻的传染病,应减少投饵量,在饲料中添加营养剂和免疫增强剂;对于严重的环境恶化和病毒病,应停止喂料 1-2 天,待病情缓解稳定方开始投料。4、 增加充氧,减少窒息死亡。很多病害都不全是病原本身致死,而是缺氧引起的。病鱼经常晚上死亡多,就是因为晚上较白天缺氧严重。可见增加充氧让病鱼渡过危险期,促进病鱼的恢复,是提高治疗效果的重要方面。5、 对症治疗。面对疾病的发生,应认真分析养殖的水质和底质指标、病鱼的症状、投喂的饲料、用药情况、气候情况、病鱼的生理状况和近期周边的病害流行情况,通过辨证,确诊出病害的种类,发病的原因,然后对症治疗。切莫病急乱投药,耽误最佳的防治时间。6、使用刺激性小的药物。药物均有一定的刺激性,一般药物对健康鱼刺激不明显,但对病鱼均有较强的刺激,常造成加速死亡的现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治疗 > 基础医学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