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胆囊常见疾病胆囊:位于右 上 腹 , 肝 脏 的 下 缘 , 附 着 在 肝 脏 的 胆 囊 窝 里 , 借 助 胆 囊 管 与 胆 总管 相 通 。胆囊结石:主要为胆固醇性结石或以胆固醇为主的混合性结石,胆囊结石主要见于成年人,女性常见,尤以经产妇和服用避孕药者常见。病因:胆囊结石的成因十分复杂,是综合性因素所致。目前认为其基本因素是胆汁的成分和理化性质发生了改变,导致胆汁中的胆固醇呈过饱和状态,易于沉淀析出和结晶而形成结石。另外,胆囊结石病人的胆汁中可能存在一种促成核因子,可分泌大量的粘液糖蛋白促使成核和结石形成。此外,胆囊收缩能力减低,胆囊内胆汁淤滞也有利于结石形成。临床表现:约 20%
2、-40%的胆囊结石病人可终身无症状,称为静止性胆囊结石。也可以表现为胆绞痛或急慢性胆囊炎。症状出现与否和结石的大小、部位,是否合并感染、梗阻及胆囊的功能有关。有症状型胆囊结石的主要临床表现为:(1)消化不良等胃肠道症状:大多数人仅在进食后,特别是进油腻食物后,出现上腹部或右上腹部隐痛不适、饱胀,伴嗳气、呃逆等,常被误诊为“胃病” 。(2)胆绞痛是其典型表现:当饱餐、进食油腻食物后胆囊收缩,或睡眠时体位改变,结石移位并嵌顿于胆囊壶腹部或颈部,胆囊排空胆汁受阻,胆囊内压力升高,胆囊强力收缩而发生绞痛。疼痛位于上腹部或右上腹部,呈阵发性,可向肩胛部或背部放射,多伴恶心、呕吐。(3)Mirizzi 综
3、合症:持续嵌顿和压迫胆囊壶腹部和颈部的较大结石,可引起肝总管狭窄或胆囊胆管瘘,以及反复发作的胆囊炎、胆管炎及梗阻性黄疸,称 Mirizzi 综合症。(4)胆囊积液:胆囊结石长期嵌顿但未合并感染时,胆汁中的胆色素被胆囊粘膜吸收,并分泌粘液性物质,而致胆囊积液。积液呈透明无色,称为“白胆汁” 。诊断:B 超检查发现胆囊结石即可确诊,正确诊断率在 96%以上,是首选方法。CT、MRI 可也显示胆囊结石,但价格较昂贵,不宜常规采用。治疗:对于有症状和(或)并发症的胆囊结石,应及时行胆囊切除术。对于无症状的胆囊结石,不需立即行胆囊切除,只需定期观察和随访,但有下列情况时,应及时考虑手术治疗:口服胆囊造影
4、胆囊不显影;结石直径超过 23cm;合并瓷化胆囊(即 瓷性 胆 囊 ,是 对 胆 囊 壁 因 钙 化 而 形 成 质 硬 、 易 碎 和 呈 淡 蓝 色 的 特 殊 形 状 的 胆 囊 的 一 种 指 称 ,瓷 性 胆 囊 均 易 伴 发 胆 囊 癌 ) ;合并糖尿病者在糖尿病已控制时;有心肺功能障碍者。因后两种情况,一旦急性发作或发生并发症而被迫施行急诊手术时,危险性远较择期性手术大。对于年老,有严重心血管疾患等不能耐受手术的病人,可考虑溶石疗法。目前溶石治疗的药物主要是鹅脱氧胆酸和其衍生物熊脱氧胆酸。治疗适应证:胆囊结石直径在2cm 以下;胆囊结石为含钙少的 X 线能透过的结石; 胆囊管通
5、畅,即口服胆囊造影片上能显示有功能的胆囊;病人的肝脏功能正常;无明显的慢性腹泻史。生活饮食注意:1、禁酒及含酒精类饮料 2、饮食要规律、早餐要吃好 3、低胆固醇饮食。胆固醇摄入过多,可加重肝胆的代谢、清理负担,并引起多余的胆固醇在胆囊壁结晶、积聚和沉淀,从而形成结石,所以,应降低胆固醇摄入量,尤其是晚上,应避免进食高胆固醇类食品如:鸡蛋(尤其是蛋黄) 、肥肉、海鲜、无鳞鱼类、动物内脏等食品。 胆囊息肉:是形态学的名称,泛指向胆囊腔内突出或隆起的病变,可以是球形或半球形,有蒂或无蒂,多为良性。分类:病理上可分为肿瘤性息肉,包括腺瘤和腺癌,其他少见的还有血管瘤、脂肪瘤、平滑肌瘤、神经纤维瘤等。非肿
6、瘤性息肉,如胆固醇息肉、炎性息肉、腺肌增生等。临床表现:大部分人无症状,少数人可有右上腹疼痛,恶心呕吐,食欲减退;极个别可引起阻塞性黄疸、无结石性胆囊炎、胆道出血、诱发胰腺炎等。鉴于少数胆囊息肉可能为早期胆囊癌或可发生癌变,因此以下情况应视为恶性病变的危险因素:直径超过 1cm;年龄超过 50 岁;单发病变;息肉逐渐增大;合并胆囊结石等。治疗:对于明显症状的病人,在排除胃十二指肠和其他胆道疾病后,宜行手术治疗。对无症状病人,有以下情况仍考虑手术:直径超过 1cm 的单发病变,年龄超过 50 岁,连续 B 超发现增大,腺瘤样息肉或基底宽大,合并胆囊结石或胆囊壁增厚。如无以上情况,不宜急于手术,应
7、每 6 个月 B 超复查一次。直径小于 2cm 的胆囊息肉,可行腹腔镜胆囊切除;超过 2cm 或高度怀疑恶变,应剖腹手术,以便行根治切除。预防:禁酒及含酒精类饮料:酒精在体内主要通过肝脏分解、解毒,所以,酒精可直接损伤肝功能,引起肝胆功能失调,使胆汁的分泌、排出过程紊乱,从而刺激胆囊形成新的息肉或使原来的息肉增长、变大。饮食要规律、早餐要吃好低胆固醇饮食胆囊息肉患者的饮食原则1 清淡饮食:少吃最好不吃油炸食品,避免胆囊过度紧缩、胆汁分泌增加。 2.大量饮水:据统计,70%胆囊炎患者易并发胆囊结石,大量饮水既可稀释胆汁使胆汁不易形成胆石,也可在胆汁代谢失衡,即胆石形成初期将胆石前期物质或小胆石冲
8、刷入胃肠而排泄掉,防止了胆结石的发生。 3 定时进餐:餐间避免零食,以防止胆囊不断受到刺激而增加胆囊收缩和胆汁分泌。 4.食物要易消化:易消化的食物可减轻对胆囊等消化器官的负担。 5.饮食不宜过饱:以免胆囊过度收缩,使胆汁分泌增加。胆囊癌:是胆道最常见的恶性病变,多发生在胆囊体部和底部。病因:无明确病因,但是流行病学显示,70%的病人与胆结石存在有关,胆囊结石至发生胆囊癌长达 1015 年,胆囊癌合并胆囊结石是无结石的 13.7 倍,直径 3cm 的结石发病是 1cm 的 10 倍,说明胆囊癌的发生是胆囊结石长期的物理刺激,加上粘膜的慢性炎症、感染细菌的产物中有致癌物质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此
9、外,可能的致癌因素还有:多年以前的胆囊空肠吻合,完全钙化的“瓷化”胆囊,胆囊腺瘤,胆胰管结合部异常,溃疡性结肠炎等。临床表现:根据病变的部位和深度可有不同的症状。早期无特异性症状,如原有的慢性胆囊炎或胆囊结石引起的腹痛、恶心呕吐、腹部压痛等,部分病人因胆囊切除手术后意外发现胆囊癌。当肿瘤侵犯至浆膜或胆囊床,则出现定位症状,最常见为右上腹痛,可放射至肩背部,食欲可下降,胆囊管受阻时可触及肿大的胆囊。能触及右上腹肿物时往往已到晚期,常伴有腹胀、体重减轻或消瘦、食欲差、贫血、肝大,甚至出现黄疸、腹水、全身衰竭。少数肿瘤穿透浆膜,发生胆囊急性穿孔、腹膜炎,或慢性穿透至其他脏器形成内瘘;还可引起胆道出血、肝弥漫性转移出现肝衰竭等。实验室检查:CEA、CA199、CA125 等均可升高,其中以 CA199 较为敏感,但无特异性。细针穿刺胆囊胆汁行肿瘤标志物检查更有诊断意义。影像学检查:B 超、CT 检查对胆囊癌的诊断率为 75%88%,均可显示胆囊壁增厚不均匀,腔内有位置及形态固定的肿物,或能发现肝转移或淋巴结肿大;B 超检查回声不均匀、不伴声影。CT 或 MRI 除能较清楚显示胆囊肿块外,还可见较丰富血供。治疗:治疗胆囊癌首选手术切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