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一第一单元.ppt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6277571 上传时间:2019-04-04 格式:PPT 页数:89 大小:1.7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一第一单元.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9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一第一单元.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9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一第一单元.ppt_第3页
第3页 / 共89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一第一单元.ppt_第4页
第4页 / 共89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一第一单元.ppt_第5页
第5页 / 共8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立意】 古代政治制度是古代政治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年来高考考查的热点,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综合近几年的高考涉及的知识点主要集中在秦汉、宋元、明清诸阶段。2009年各地高考试题涉及分封制、丞相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等政治制度。从题型看,充分利用各种题型特点,从具体的历史事实入手,考查系列化的知识联系。从命题角度看,多涉及各项制度、措施的内容、影响及与同类制度的区别与联系既侧重记忆,又注重对能力的考查。正确认识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根源、发展演变及其影响,对当前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有重要意义。复习时,应进行知识整合,特别要注意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古今

2、联系,中外比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周的政治制度,第1讲 夏商周(早期中国)的政治制度,一、夏商的政治制度,王位世袭制:,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父子相传、兄终弟及,中央:地方:,相、卿士、卜、祝、史、师,侯、伯,血 缘,分 封,“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王位世袭制,兄终弟及、父子相传,血 缘,“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

3、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世袭制,禅让制,概念: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本质)是以最高统治者王为 核心和维护王、诸侯继统的王权专制制度。 夏商周三代,王位世袭制历经了形成、发展、完善的变化过程。,商朝的内外服制度,内服是商人本族的活动区域,外服是商族以外的方国,商王通过两种不同的管理制度来处理本族和臣服的外族的事务。由此,商王控制着联盟的实际权力,与各方国形成了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但是商王对参加联盟的方国的控制力是有限的。各方国基本保持原有的社会结构,除对商王承担应尽的义务外,有很大的自主权,有的方国还经常与商处于战争状态。就是说,商代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不是通过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性人事控制方式,

4、而是靠商强大军事威力下的地方部落方国与中央建立盟约的方式来维系的,也就是钱穆所说的“诸侯承认天子式”的政治联系方式。,二、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1、含义:又称封邦建国,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配到各地,广建封国(诸侯国)的制度。 2、目的:巩固周王室统治。 3、内容: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分封内容:王畿以外的地区和人民,(一)等级森严的分封制,诸侯权利 :,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 有较大的独立性,诸侯义务 :,服从政令;定期朝觐; 守疆、作战;纳贡,(一)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4、特点及实质 特点:层层分封, 等级森严 实质:西周政权的组织形式 5、作用 西周扩大了统

5、治区域。 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巩固了统治。 诸侯国有较大的独立性,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影响了周王权力的集中,造成春秋战国时割据混战。,二、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二)、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度,1、含义:它由氏族社会末期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过来,是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巩固父系家长在宗族中的地位和子孙传承和财产政权继承制度。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即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嫡长子,即正妻所生的长子。,西周初年确立了“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母贵)不以长”的传统。(都是嫡子立长,都是儿子立嫡),2、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

6、,保证王权稳定,3、大宗小宗的关系:由嫡长子传宗继统,称大宗。 嫡长子的同母弟和庶母兄弟为小宗。大宗与小宗既是兄弟, 又是君臣关系。,大小宗示意图,4、作用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阶级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宗法制数千年来保障了统治者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对当今的“认祖归宗”“尊宗敬祖”观念以及家乡情结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3、特点:,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大宗小宗具有相对性 家和国的统一,(三)、分封制与宗法制之间的关系,相辅相成、互为表里,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前提和基础, 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领域的具体表现 。,三、夏商周三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血缘纽带

7、与政治关系相结合; 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四)、礼乐制度,实质:维护宗法制分封制的工具,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概况 1、含义:包括专制主义(决策方式,指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组织形式,指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程度)两个概念 2、实行原因: (1)经济根源:维护自然经济基础的需要 (2)政治根源:巩固、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 (3)理论来源:法家思想奠定理论基础,第2讲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第2讲: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4.发展历程:,一、概况,萌芽:战国,法家思想,确立:秦朝,发展完善:汉元,顶峰衰落:明清,3.两对基本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二、秦:中央集权制

8、度的建立,1.内容:皇帝制:,皇权至上 皇帝独尊 皇位世袭,三公九卿制:三公指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负责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但秦始皇并未实际任命太尉,而是自掌兵权。 三公的出现是对世卿世禄制度的彻底否定。军国大事操纵在皇帝手中。 九卿分别掌管国家各项具体政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 特点:主要官职在地位、职责和权利方面互相配合,互相牵制;皇帝大权独揽; 国与家同治。,郡县制:,郡县 乡里,郡守县令由皇帝任命,作用:,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直接有效的控制;奠定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基础,百官之首 全国政务,副丞相 律令图籍 监

9、察百官,军务 (虚有其位),分权,分军权,“贤”与“能”是对世卿世禄制度的否定,比较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异同,相同:,不同:,都是地方行政制度,在不同时期都曾在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治发挥过重要作用,产生基础:前者在国家大一统条件下实行,按地域划分;后者与宗法制相联系,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官员产生方式:前者由皇帝直接任免,后者由世袭产生,官员权力大小:前者受到很大限制,后者拥有很强的独立性,影响:前者由于地方权力过度削弱,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易导致统治者独断专权;后者由于诸侯势力过于强大,容易导致地方分裂割据,2、特征: (1)基本特征是权力高度集中 (2)充分体现“家天下”的特点,二、秦:中央集权制度

10、的建立,3、作用及影响: 对秦朝的影响: 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和中华民族的形成都起了重要作用。 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 秦的暴政造成阶级矛盾激化。 对后世的影响: 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二、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皇帝,中央机构,三公九卿,郡,郡守、郡丞、郡尉,县,乡,里,县令、县丞、县尉,三老、啬夫、游徼,里典,秦朝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僚机构示意图,三、汉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发展1、汉加强中央集权的背景: (1)中央:汉初,丞相位高权重,威胁皇权。 (2)地方:汉初,地方实

11、行郡国并行制,诸侯权势渐强,形成王国问题,威胁中央集权。并引发了景帝时七国之乱。,2、汉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中央:汉武帝建立中外朝制度,皇 帝,九 卿,决策机构,执行机构,有事上报,地方:A.刺史制度汉武帝后期,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州 作为监察区各设刺史一名进行监察。刺史 位卑权重,代表中央监察地方。通过这一 制度,加强了对地方官和诸侯王的监督。东汉时期,刺史的监察权加强,逐步增加 了地方行政权和军权。东汉末年,刺史改为 “ 州牧”,执掌州的军政大权,成为州的最高 长官,地方行政区划由郡县二级制转变为 州郡县三级制。,B.推恩令:,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

12、归郡管辖。这样就分割了诸侯王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2019/4/4,28,皇 帝,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吏 部,户 部,礼 部,兵 部,刑 部,工 部,1、隋唐中枢权力 机构:三省六部制,作用: 相权被割 皇权加强 分工明确提高行政效率 重大创造 历朝沿袭,起草诏令,负责 执行,封驳审议,四、唐朝中央集权的完善,对比隋唐三省六部制和美国的三权分立 异:(1)目的不同: 中国是为了加强皇权,美国是为了防止专制独裁; (2)三权的内容不同: 中国三权是行政权上的分权,美国是司法、行政、立法分权。 (3)分权的作用不同:中国分权作用最主要是分割相权,提高办事效率,加强皇权。美国的分权最主要是防止

13、了个人专制和独裁。 (4)实质不同:中国是皇权专制的体现;美国是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的体现。 同:分权作用相同:起到了互相牵制与监督的 作用。,2、,地方:道州县三级制和藩镇割据,(1)唐朝地方行政管理制度: 唐太宗时依据山川形势之便,分全国为十道,作为监察区。唐玄宗时调整为十五道,安史之乱后“道”成为实际的行政区划,地方演变为道州县三级制。 (2)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的形成,唐朝中期,为加强边防,朝廷在地方设置了许多节度使,形成相对独立的藩镇,发展成为割据势力。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的局面形成,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五、北宋中央集权的强化,五代: 梁唐晋汉周, 前面加个后。,十国: 南平吴越吴, 南

14、唐闽和楚, 还有南北汉, 再加前后蜀。,1、背景鉴于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以及北宋通过兵变建立,皇 帝,吏 部,户 部,礼 部,兵 部,刑 部,工 部,枢密院,度 支,盐 铁,户 部,中书门下 参知政事,军政,行政,财务,资源,中央:,二府三司制,相权再被分割,2、宋太祖加强 中央集权措施,地方:集中军权,更戍法,调兵权与统兵权分离;文臣做知州并设通判监督;设转运使,财赋运中央,民政,3、北宋加强集权措施的影响 利: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社会经济和文化 的发展。弊:形成三冗(冗官、冗兵、冗费)局面,为 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皇 帝,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吏 部,户 部,礼 部,兵 部,

15、刑 部,工 部,枢密院,度 支,盐 铁,户 部,中书门下,军政,行政,财政,财政,宋代:二府三司制,不参与政事,不参与政事,隋 唐 三省六部制,归入,归入,六、元代:中央,中书一省制,元朝地方管理制度 行省制度: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央直接管理外,地方设行省进行管理,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 地方行政区划:行省路府州县 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设宣政院管辖西藏和宗教事务,设澎湖巡检司管辖琉球,隶属江浙行省。 行省制度建立的意义:(书P13) 加强了中央集权;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如何认识明清时期的“改土归流”“改土归流”是指明清时期中央政府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推行的旨在消

16、除割据纷争,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要理解掌握这一概念,可从以下四方面入手:一、“改土归流”的含义“土”指土司。明朝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沿袭元朝统治办法,在那里设立宣慰司、土知府等各级政府机关,任用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担任土司长官。土司可以世袭,对辖区内的行政有自主权,其实质是“以土官治土民”。但他们必须忠于朝廷,按时向朝廷交纳贡赋、调兵从征,职位的继承必须得到朝廷的批准。“流”指流官,是由朝廷任命的不世袭、有品级、有一定任期的官员。历史上把取消土司衙门改由流官直接统治的变革,称为“改土归流”。二、“改土归流”的实施1、明朝开始改土归流。明成祖朱棣是实施改土归流的第一个皇帝。永乐年间,西南地区的两个宣慰

17、司叛乱,明朝派兵平定后,改设贵州布政使司,朝廷派遣可以随时撤换的流官担任官员,从此贵州成为省一级行政单位。但明朝改土归流的地区有限,西南绝大部分地区仍然实行土司制度。,2、清朝大规模改土归流。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不仅避免了国家的分裂,也为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创造了条件。1726年,雍正帝采纳了大臣鄂尔泰的建议,“取消土司世袭制度,设立府、厅、州、县,派遣有一定任期的流官进行管理”,在滇、黔、桂、川、湘、鄂六省大量委派流官代替土司。对自动交印的土司,政府加以赏赐,或给予官职。对抗拒者加以惩处,没收财产,或将其迁徙到内地省份安置。清政府在改土归流地区,清查户口,设立保甲、屯兵,推行统一税制,建立学校

18、,兴科举,修道路,使清朝统治深入到边远偏僻地区。尽管少数地区还残存着土司制度,但影响大大削弱,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少数民族地区的土司制度彻底废除。三、改土归流的历史必然性少数民族地区的土司掌握着地方上的行政权,可以世袭,有的还拥有自己的武装,很容易形成一股股割据势力。这些割据势力严重阻碍中央政令的畅通,也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统治和民族国家的统一,必然被统一的趋势所不容。四、改土归流的影响改土归流是我国政治制度发展史上的一项重大改革,它加强了明清中央政府对西南少数民族的统治,改变了当地落后闭塞和割据纷争状态,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促进了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的

19、发展,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郡县制与行省制的异同,七、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皇 帝,中书省,元代:中书一省制,相权的一次重要反弹,影 响 ?,吏 部,户 部,礼 部,兵 部,刑 部,工 部,归入,归入,1.明 代:,亲自掌管,中央:废除丞相制度(影响); 设立内阁(过程、特点),殿阁大学士,内 阁,明太祖,地方:废行省,设三司,分管地方行政、军政、和监察。,明成祖,职责都是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参与决策,内侍顾问 无决策权,制约皇权,强化皇权不能制约,法定,制度赋权,非法定,顾问机构,宰相制与内阁制的对比,地位,职权,对皇权作用,皇 帝,军机处,内 阁 日常事务,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议政

20、王大臣会议军国大事,处理军务,内政外交 军国大计 重大案件,清朝中枢 权力机构,军机大臣:?(职权、办事情况),军机处的作用:?,(简化手续、行事快捷、提高效率),唐宋以来政治制度的变化,清晰表现出皇权加强,相权不断遭到压制的历史特点。,2.清朝:,内阁,职能:处理奏章票拟,议政王大臣会议,职能:处理军国机要,设立军机处(雍正),职能:,辅助皇帝处理政务;跪受笔录;传达圣旨,作用:,A.简化了处理政务的手续,提高了行政效率;,B.保障了政权的决策集中到皇帝身上,是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的标志, 南书房(康熙),职能:参与机要,起草谕旨,八、选官制度,1.西周:,世卿世禄制,2.战国:,军功爵制

21、,依据出身,依据战功,3.汉代:,察举制(自下而上)、征召制(自上而下),依据品行,4.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依据门第,八、选官制度,5.隋唐至明清:,科举制,依据才学,作用:,用人权收归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选拔庶族人才,扩大统治阶级基础,提高官员文化素养和行政效率,促进了官僚体制的进一步成熟,明清八股取士,束缚了知识分子思想,阻碍社会进步,九、监察谏议制度,.秦朝:,中央:御史大夫,地方:监御史,.汉朝:,中央:御史府(御史大夫)、御史台,地方:刺史、州牧,.隋唐:,御史台、,门下省,1.发展脉络:,九、监察谏议制度,.宋朝:,中央:御史台,地方:通判、提点刑狱司,谏院,.元

22、朝:,御史台,.明清:,中央:都察院,地方:按察院,监察御史;六科给事中,按察使司,1.发展脉络:,九、监察谏议制度,2.作用:,有利于加强政府对官吏的监督、防止官员贪污腐败,是中央加强对地方控制、强化皇权、巩固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并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无上权力,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和低效现象。,十、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作用及影响,积极: 政治: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 经济:能有效地组织大规模经济建设,发展社会经济。 民族关系: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大融合。 消极: 政治:专制统治激化阶级矛盾,引发农民起义。 思想:思想专制阻碍科技创新和文明进步

23、。 经济:后期束缚社会生产力,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明清以前,积极作用为主;明清以后,消极作用为主。,总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1)以君权为中心,权力高度集中;,(2)人治高于法治;,(3)政治机构设置完备,统治网络周密;,(4)对官吏的控制和监督逐渐强化;,(5)始终充斥着君权和相权,中央和地方的矛盾;,(6)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复习巩固,夏朝: 商朝:西周:秦朝:西汉:隋唐: 北宋: 元朝: 明朝: 清朝:,知识结构,出现初步国家形式的公共权力,但仍保留有氏族特点,内服外服制度,带有神权色彩,分封制周王是最高

24、统治者,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 宗法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礼乐制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中央:皇帝制、三公九卿制 地方:郡县制、考官选官制,(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解决王国割据问题,巩固中央集权制度)中央:建中朝,地方:设刺史,推恩令,中央:三省六部制,中央:二府三司,地方: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中央: 中书一省制 地方:行省制,中央:废丞相,设内阁 地方:废行省,设三司,中央:增设军机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专制主义(决策方式) 中央集权(组织形式),概念,经济:自然经济 思想:法家思想,经济基础 思想来源,功能: 内-组织生产,镇压人民,调整矛盾 外-抵御外患,政治、经济、军事、法

25、律、文化,君主专制 皇权至上,核 心,发展 过程,形成于战国 确立于秦朝 巩固于西汉 完善于隋唐 发展于宋元 空前强化于明清,两对矛盾,手段,加强皇权削弱相权 中央集权地方分权,趋势,1下图是有关省份的汽车号牌图片,这些省份的简称源自西周分封制的是 ( ),解析 本题考查分封制。山东简称鲁,源于西周分封的诸侯国鲁国。河南、河北、吉林分别简称豫、冀、吉,都与分封制无关。 答案 C,2祭祀是贯穿中国文明历史的最重大的仪式。国务院决定2010年8月15日为甘肃省舟曲泥石流遇难同胞在全国举行哀悼活动。左传亦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将祭祀与战争并列,提到了关系邦国存亡的地位。材料表明中华儿女 ( )

26、 A重视宗族亲情 B迷信无知 C重视礼仪规范 D崇尚理性 解析 材料型选择题要注意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材料中的“哀悼”“祭祀”,表明中华儿女重视宗族亲情。 答案 A,3(2010年东北三校联考)古代把皇帝称为“陛下”。“陛”本意指宫殿的台阶,后来特指皇帝座前的台阶。臣民要同皇帝说话,常常要通过站在“陛下”的侍卫转达。“陛下”称谓的由来反映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突出特征是 ( ) A封建等级制度森严 B专制皇权不可逾越 C中央机关权力分化 D皇帝推崇君权神授 解析 由“臣民要同皇帝说话,常常要通过”可知“陛下”代称“皇帝”说明了专制皇权不可逾越。 答案 B,4.“瑞邑(今江西瑞金)每姓必建立祠堂

27、,以安先祖。每祠必公置产业,以供祭祀,名曰公堂。其公堂,全族公举一二人司其出入,四时祭祀外,有盈余则惠及族之鳏寡孤独,量给养赡。子姓有登科甲人乡校者给予花红赴试,助以资斧。”这种现象说明当地( )宗法观念盛行 同族之间形成了相互帮助的传统 族产是属于村落居民的公共财产 宗族制度对稳定村落管理发挥了重要作用 A B C D,解析 族产归同族人共有是可能的,但不会扩大到非同姓的村落居民,因此不能视族产为村落居民的公共财产,故排除含有的选项即可。 答案 C,5关于秦朝设郡的数目,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如王国维秦郡考考证共有48郡,谭其骧秦郡新考推定为46郡。某同学在考证秦朝设郡的具体数目时,收集到以下

28、几个方面的资料,其中最可信的应是 ( ) A汉书的记载 B民间的传说 C史家的研究论文 D秦简的记载 解析 最为可信的证据应是当时的史料或文物,因此答案为D。 答案 D,6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写道:“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从文明史观的角度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 ( ) A统一度量衡、货币 B统一全国文字 C在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 D统一国家和中央集权制 解析 秦灭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开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故选D。 答案 D,7(2010年江苏单科,1)柳宗元封建论载:“时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符合

29、这一论断的历史时期是 ( ) A秦朝 B西汉 C南北朝 D唐朝 解析 西汉初年,在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导致地方诸侯王势力强大,威胁中央集权,汉景帝采纳晁错削藩建议,导致诸侯王叛乱,最终被平定,而西汉各郡县并无叛乱。由此柳宗元得出了“秦制(郡县制)之得,亦以明矣”的结论。 答案 B,8有史学家认为,从秦汉起,官僚体制就是中国制度的核心问题,而这个核心问题又可以分成两个大的子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隋唐时期统治者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重要举措是 ( ) A废分封,置郡县 B建立法律体系 C确立三省六部制 D实行科举制,解析 隋唐时期统治者解决“官僚体

30、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重要举措是确立三省六部制,使三省之间相互制约。A是秦朝时期实行的,可排除;封建社会的法律体系在秦朝时就已经建立起来了,排除B;实行科举制是为了解决官僚的选拔问题,而不是为了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排除D。 答案 C,9(2010年温州十校联考)史学家把元朝的行省称之为“流动的中央政府”,下列对这句话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 ) A行省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行省不是地方管理机构 C行省长官具有很大的独立性 D行省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解析 元朝全国最高的行政机关是中书省,行省是中书派出的地方行政机构。“流动的中央政府”说明行省严格受中央控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31、。B项不符合行省的性质;C项不能体现“流动的中央政府”的特点;D项表述与行省的作用相反。 答案 A,10下图反映了我国古代不同封建王朝官员上朝的礼仪,实际上代表了君臣关系的变化。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 B内阁制度日渐成熟 C中央的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 D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 解析 从我国古代不同封建王朝官员上朝礼仪的变化,反映出中央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 答案 C,11(2010年北京昌平区抽测)“雍正七年(1729年),青海军事兴,始设军机房,领以亲王、大臣,予银印,印藏内奏事太监处,有事请而用之。”这段材料表明军机处 ( ) 因军事需要而设置 降低了行政效率 参与

32、国事决策 由皇帝的亲信组成 A B C D 解析 “青海军事兴,始设军机房”说明正确;由“领以亲王、大臣,予银印,印藏内奏事太监处”可知正确。材料没涉及军机处的办事程序和行政效率,不能得出的结论。 答案 C,12. 英国1855年文官改革令是以择优录取的方式取代官职恩赐制的重要起点。1870年枢密院关于文官制改革的命令规定,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按照文官制度委员会的要求,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这说明英国近代文官考试制度和唐代科举制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都( )打破了特权阶层对官职的垄断 加强了中央集权 推进了社会公平公正 提高了官员队伍素质 A B C D,解析 本题从中西文明交融的新史观,

33、考查唐代的科举制度认识英国近代文官考试制度和唐代科举制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加强了中央集权不符英国近代文官考试制度,排除含的A、B、D三项。 答案 C,13. (2010年湖南省百所重点中学高三联考)汉武帝时诸列侯、郡守、二千石长吏每年必须向朝廷举荐一次人才,称为察举;另外还有征辟,所征之人不拘一格,凡有专长或被皇帝看中者,皆可随时征召。这表明西汉武帝时的选官制度具有一定的 ( ) A公平性 B民主性 C家族性 D强制性,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察举制和征辟制的理解。察举和征辟的标准主要是才能和品德,因此具有一定的公平性。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是没有民主性可言的,不拘一格表明选拔

34、人才不受门第的限制,家族性、强制性体现不出来。 答案 A,14.宋史中记载:“宋初,循唐、五代之制,置枢密院,与中书对持文武二柄,号为二府中书、密院既称二府,每朝奏事,与中书先后上殿。”从上述材料中可以看出 ( ) A枢密使与中书分掌军政与财政 B枢密使的设立,分割了宰相的权力 C加大各部权限,发挥官员的主动性 D分割军队指挥权,防止将领反叛 解析 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枢密院设置后,主管军事,中书则只管行政,达到了分割相权、加强皇权的目的,故B项说法符合材料信息。 答案 B,15春联是日常生活中书画艺术的实用。“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朱元璋始令春联用朱砂纸作底,用黑墨写字,并取名为“万年红”

35、,因“红”与“朱”义同。朱元璋此举用意在于 ( ) A强调“朱”姓的尊贵显赫 B祈盼专制政权的长治久安 C营造红红火火的新年气氛 D改革节日的风俗习惯 解析 从“万年红”,“红”与“朱”义同等方面分析,朱元璋此举用意在于祈盼专制政权的长治久安。 答案 B,16(2010年高考江苏卷)“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佛教),及得西域,世祖以其地广而险远,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番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这里的“官”隶属于 ( ) A宣政院 B中书省 C理藩院 D行中书省 解析 由“西域”“地广而险远”崇尚佛教可知是西藏地区。而地方官职又受中央管理,由这些信息可判断出宣政院。元朝时,西藏设

36、宣政院辖区。 答案 A,宗法制对当今社会的影响 宗法制对当今社会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民间的修“家谱”,“尊宗敬祖”,“认祖归宗”,人们重视亲情、团聚等社会现象。探讨宗法制对中国文化传统和社会现实的影响可作为主要的命题视角。 【热点材料】 2009年9月24日,世界上传承时间最长、最广泛的家谱谱牒孔子世家谱,将完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次续修。延续两千多年的家谱变迁,体现出新的时代脉搏。,【预测命题】 自古以来,我国民间十分重视修订“家谱”。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家谱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流传至今的家

37、谱至少仍有三万多种,其内容之丰富,价值之高,很值得我们今天去了解与认识的。“隐恶扬善”是修纂家谱的一条基本原则。,材料二 在现代的侨乡家谱中,都普遍记录了不同时代出洋人的姓名出洋时间与原因同故乡故国的联系与贡献等内容。有些还辟有专章、专传介绍,这就为他们的后裔寻根问祖提供了可靠的根据,也就更增加了他们对故国故乡的依恋之情。有人对福建省的家谱资料进行研究,了解到福建移居台湾的最早记载是两宋之交的苏姓。从有关家谱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移民的人数、成分、原因,他们的婚姻状况、分布特点及与大陆的关系等。,材料三 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说:“欲考族制组织法,欲考各时代各地方婚姻平均年龄、平均寿数,欲考父

38、母两系遗传,欲考男女产生两性比例,欲考出生率与死亡率比较等等无数问题,恐除了族谱家谱外,更无他途可以得资料。”为此他提出广收家谱并对家谱进行研究。,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我国民间重视修订“家谱”的主要原因。简述家谱在中国传统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现实,分析家谱在当今社会的作用。 (3)依据上述材料,说说如何辩证地看待家谱的学术价值。,解析 本题以“家谱”为切入点,考查古代宗法制度的相关知识,命题有新意,也注重了对“理解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能力的考查。解题的关键在于充分认识材料,结合材料进行分析。 答案 (1)主要原因:受宗法制的传统影响,中国人重

39、视血缘关系和家族观念;小农生产方式的影响;彰显家族声誉,弘扬传统美德。作用:凝聚亲族;弘扬正统观念;规范人际社会关系;巩固统治。 (2)作用: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有利于团结广大海外侨胞;有利于实现和巩固国家统一。 (3)家谱是特有的文化遗产;可以拓展史料来源;家谱隐恶扬善的笔法和孤证会影响其史料价值。,从文明史观看古代政治制度 文明史观是一种全新的史观念,它注重人类文明的演进过程和规律。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夏、商、西周和秦朝的制度创新对历史的影响深远。从文明史观的角度可以对中国古代早期的世袭制度、分封制、宗法制和秦朝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进行全面考查。,(2010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柳宗元

40、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秦始。”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 ( ) 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 C制度法令的统一 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高考例析】,解析 题干的意思是秦朝用废封建、行郡县的办法来作为制度,是最大的公。秦始皇时期百姓仍是皇帝的属民,排除A项。B项与天下为天下人所共有相矛盾,故排除。制度法令的统一不能体现天下为公,排除C项。D项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体现了共同管理天下,故选D。 答案 D,【预测命题】 (2010年山东烟台模拟)一位西方学者评论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

41、世系和教育。”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一政治转向的积极意义主要在 ( ) A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B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 C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 D从地方分权向中央集权转变,解析 由引文中的“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系和教育”等信息及从“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要求看出,该学者强调秦始皇废除了依靠血缘关系的世卿世禄制,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B项中的”军功”、C项和D项中的“分权”等表述均与此不符,故A项最合适。 答案 A,【史料研习】 明清官员服饰与君主专制的加强 【史料文本】 有研究者在论述“明朝君臣衣着的两重性”时,引用过下列材料: 材料一 “皇帝常服:袍黄,

42、盘领,窄袖,前后及两肩各织金盘龙一。天顺二年,定官民衣服不得用蟒龙、飞鱼并玄、黄、紫诸色。违例奏请蟒衣、飞鱼衣服者治以重罪。” 明史舆服志,材料二 “洪武二十六年,凡大祀、庆成、正旦、冬至、圣节及颁诏、开读、进表、传制,俱有粱冠,赤罗衣凡亲祀郊庙、社稷,文武官分献陪祀,则服祭服。” 明史舆服志,材料三 明代文武官员常服主要标识等差表,赵连赏明清官员的补服,【信息解读】 (1)本史料的表层信息是:皇帝服饰的颜色、样式和饰物均为其独享;不同等级官员的官服有不同的规定;文武官员的官服有别(文官常服的饰物为飞禽,武官常服的饰物为走兽);不同场合的着装也有规定。 (2)本史料的深层信息是:皇帝服饰的独享

43、,反映了皇权独尊;官服的规定,反映了明朝严格的等级制度;服饰图案有寓意,反映了对官员品行的希望与要求,有教化功能。 (3)服饰是一个时代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具体体现。从当时人们的生活习俗,衣着服饰着手研究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是史学研究的新视角。,【史料应用】 1.该研究者认为,明朝君臣衣着存在两重性,即等级性与场合性。他可能使用上述哪些材料来分别证明? 答案 材料一证明明朝君臣衣着的等级性;材料二证明明朝君臣衣着的场合性。 2从材料二、三中能得出明朝的臣和臣之间衣着和配饰的什么信息? 答案 不同等级官员的官服有不同的规定;文武官员的官服有别(文官饰物为飞禽,武官饰物为走兽)。官服的规定反映了明朝严格的等级制度;服饰图案有寓意;反映了对官员品行的希望与要求,有教化的功能。,3结合材料全面分析,为什么会出现明朝的君和臣、臣和臣之间衣着和配饰不同的现象? 答案 明清时期封建君主专制高度发展,中央集权制空前强化。皇帝服饰的颜色、样式和饰物均为独享。皇帝服饰的独享,反映了皇权独尊。 封建社会严格的等级制度导致臣和臣之间衣着和配饰不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高考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