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杂诗八首(其一) 陶 渊 明,一 、课前导入:,中国古代的文人,有嗜酒的共性,这与陶渊明的影响是分不开的。白居易在效陶潜体十六首。其中写到:先生去我久,纸墨有遗文。篇篇劝我饮,此外无所云。我从老大来,窃慕其为人。其他不可及,且效醉昏昏。白居易的这首诗就说得很明白:“其他不可及,且效醉昏昏。”下面让我们与陶公对饮畅叙。,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世号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具有田园色彩的士大夫的典型,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出仕,又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而归田。他具有儒、道、佛三家思想的精华,在当时的思想文化界是独树一帜的,对后世文人的影响甚深。,江西九江陶渊明墓,江西九
2、江陶渊明纪念馆,神往桃源 醉饮图 渊明醉归,1、居家读书时期(29岁前) 2、三仕三隐时期(29岁至41岁) 3、彻底归隐时期(41至62岁),躬耕田园的隐者,箪瓢屡空,不慕荣利。最超脱、最彻底的隐士。 抱朴含真,任情自得。最真诚的诗人。 诗酒自娱,纵浪大化。最艺术化的人生。,从陶诗中看陶氏的思想,1、厌恶官场;,、淡泊名利;,、热爱自然;,、热爱田园;,隐逸 出世,5、安贫乐道,杂诗八首(其一) 陶渊明,杂诗是在晋义熙十年(公元414年)前后,陶渊明50岁时所写,共12首,此首为其中之二。这是离他辞彭泽令归耕园田已10年之久了。在“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生活中,他感到获得了自由,心情舒畅
3、,写下了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样诸多名句。然而他终非“浑身静穆”,这首诗正透露出个中消息。,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 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杂诗其一,“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 ”,此四句意本古诗十九首之“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飘尘”,感叹人生之无常。蒂,即花果与枝茎相连接的部分。人生在世即如无根之木、无蒂之花,没有着落,没有根柢,又好比是大路上随风飘转的尘土。,“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陶渊明生缝晋宋易代前后,国无宁日,民不聊生。迫于生计,他几度出仕,几度退隐,生活在矛盾痛苦之
4、中,终于在四十一岁时辞职归田,不再出仕。如此世态,如此经历,使他对人生感到渺茫,不可把握。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内心深处蕴藏着的一种理想破灭的失落,一种人生如幻的绝望。,“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承前而来,既然每个人都已不是最初的自我,那又何必在乎骨肉之亲、血缘之情呢。来到这个世界上的都应该成为兄弟。这一层意思出自论语:“子夏曰:.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这也是陶渊明在战乱年代对和平、泛爱的一种理想渴求。,“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他毕竟没有完全放弃美好的人生理想,他转向官场宦海之外的自然去寻求美,转向仕途荣利之外的村居生活去寻求精神上的欢乐,这种欢乐平淡冲和、明净淳朴。“斗酒聚比邻”正是这种陶
5、渊明式的欢乐的写照。,“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次四句常被人们引用来勉励年轻人要抓紧时机,珍惜光阴,努力学习,奋发上进。在今天,一般读者若对此四句诗作此理解,也未尝不可。但陶渊明的本意却与此大相径庭,是鼓励人们要及时行乐。既然生命是这么短促,人生是这么不可把握,社会是这么黑暗,欢乐是这么不易寻得,那么,对生活中偶尔还能寻得的一点点欢乐,不要错过,要及时抓住它,尽情享受。,时间交替,生命凝止;宇宙无垠,生命孤独;生命的好戏还未上场,时间的舞台已经撤走。,探究诗歌的主旨,讨论明确:这首诗实质上标志着一种人的觉醒,即在怀疑和否定旧有传统标准和信仰价值的条件下,人对自己生命、意义、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陶渊明在自然中发现了纯净的美,在村居生活中找到了质朴的人际关系,在田园劳动中得到了自我价值的实现。 这首诗起笔即命运之不可把握发出慨叹,读来使人感到迷惘、沉痛。继而稍稍振起,诗人执著地在生活中寻找着友爱,寻找着欢乐,给人一线希望。终篇慷慨激越,使人为之感奋。,总结,杂诗,实即“不拘流例,遇物即言”(文选李善注)的杂感诗。正所谓:“慨叹老大,屡复不休,悲愤等于楚辞。”可以说,慨叹人生之无常,感喟生命之短暂,是这组杂诗的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