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国际政治研究 ( 季刊 ) 2013 年 第 1 期春秋战国时期国家间战争相关性统计分析王日华 漆海霞内容提要 春秋战国时期 , 中国历史上爆发了上千次国家间战争 , 我们根据现有的历史文献和考古材料建立了国家间战争数据库 。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国家间战争的统计分析研究发现 : 血缘关系在短期内有助于国家之间的和平与友好关系 , 但从长期来看则会出现相反的情况 ; 国家间战争与同文同种的关系或观念之间并不存在必然联系或因果关系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表明 , 多极体系比两极体系更有利于和平 。关键词 中国政治与外交 春秋战国 国家间战争 相关性一部春秋战国史 , 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一部国家间战争
2、史 。在长达 200 多年的时间里 , 爆发了上千次国家间战争 。所有的诸侯国和王国都反复卷入战争之中 , 现存的文献和文物记录了其中 762 次国家间战争 。那么 , 在此期间 , 为什么会如此频繁地爆发国家间战争 ? 本文拟在国际关系理论的框架下 , 运用统计学的分析方法来研究古代历史上国家间战争的相关性 , 旨在以此检验中国历史上一系列相关的观念和制度安排 , 以及当代国际关系理论的基本假设 , 为建构中国特色和中国学派的国际关系理论提供历史借鉴和启示 。301王日华 : 广东省委党校副教授 。( 邮编 : 510053) ; 漆海霞 : 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系讲师 。( 邮编 :1000
3、84)本文经过四年多的写作和修改 , 先后多次在各种学术研讨会上交流 , 一些学者对此研究提出了许多有益的鼓励和修改建议 , 尤其是在统计分析方法上得到多位有统计学专长学者的帮助和支持 , 在此一并表示真心的感谢 。此外 , 笔者还要感谢 国际政治研究 匿名评审专家的修改意见和建议 , 文中不当之处概由作者负责 。关于 “春秋战国时期国家间战争数据库 ”, 可参见王日华 : 历史主义与国际关系理论 : 先秦中国体系研究 , 广州 :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13 年版 。一 、春秋战国时期国家间战争史与当代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中国古代有着丰富的国际关系思想 , 但却没有成熟的国际关系理论 。詹姆斯 多
4、尔蒂 ( James Dougherty) 等人认为 , 墨子 、孟子 、孔子和商鞅的著述都在尝试着从理论上阐述国家间关系的本质 ,费正清等学者则认为 , 中国古代甚至还出现了“国际政治学的初级学科 ”。然而 , 中国古代国际关系思想大多是零散的经验观察 , 在这些经验性结论中包含着许多普适性的国际关系规律和真理 , 但是 , 毕竟规律并不等于真理或定律 , 理论则被认为是 “对定理进行解释的陈述或说明 ”。因此 , “我们要承认中国的国际关系理论是比较落后的 , 中国没有多少东西是成体系成理论的东西 ”。中国古代国际关系思想中包含着许多合理的假设 , 如何将这些经验性规律的假设进行理论化整理
5、呢 ? 这就需要我们借鉴现代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程序 , 利用中国历史实践来检验中国古代的理论假设 , 从而发展出中国学派的国际关系理论 。例如 , 西方理论普遍将 1648 年 威斯特伐利亚条约 作为国际关系的起点 , 其实中国古代很早就出现了国家间互动的历史和 “天下 ”思想 。西方学者陈智宏( Gerald Chan) 根据西方社会科学的研究程序和方法 , 通过对中国古代国家间体系( Inter-state System) 的研究而得出结论 : 国际关系的起点至少需要追溯到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 。( 一 ) 历史学领域的统计与研究由中国军事博物馆编著的 中国古代战争辞典 对春秋战国时期的
6、战争进行了梳理 , 统计了 710 次战争并对其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注释 。中国军事史 编写组统计了春秋战国时期的 614 次战争并对其进行了尽可能详细的描述 。台湾地区编写的 中国历代战争史 对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些主要战争进行了统计和401国际政治研究2013 年第1 期James E Dougherty and Robert L Pfaltzgraff, Jr , Contending Theorie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 Com-prehensive Survey, New York: Longman, 2001, p8John K Fairbank e
7、d , World Order: Chinas Foreign Relations,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8, pp278-279Kenneth N Waltz,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Massachusetts: 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1979, p5叶自成 : 国际关系研究中的中国视野 , 外交评论 2005 年第 3 期 , 第 67 页 。Gerald Chan, “The Origins of the Inter-state S
8、ystem: Warring States in Ancient China, ”Issues Studies,Vol35, No1, 1999, pp147-166中国军事博物馆编著 : 中国古代战争辞典 ( 上 ) , 北京 : 解放军出版社 1994 年版 , 第 2180 页 。中国军事史 编写组 : 中国军事史 附卷 历代战争年表 ( 上 ) , 北京 : 解放军出版社 1985 年版 。论述 。历史学领域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统计具有很好的史学价值 , 为还原历史战争留下了较为可靠的材料 , 但大多停留在史实的描述阶段 , 缺少对战争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 。主要表现在 : 第一 ,
9、 没有对战争进行分类整理 , 没有区别内战和国家间战争 , 这两类战争有着本质的不同 , 需要我们区别对待和分析 ; 第二 , 没有从整体上研究战争的基本规律和必然性 , 而是专注在每一次战争的具体背景 ; 第三 , 没有对如此庞大的战争数据库进行定量分析和实证研究 , 而是主要集中在定性研究 。在国内学术界 , 历史与国际关系研究的分离现象非常明显 。历史学家常常抱怨国际关系理论家误用历史 。从国际关系学的理论框架来研究春秋战国时期的国家间战争仍被历史学者们拒之门外 。“中国的历史研究深受美国的 新史学 和法国年鉴学派的影响 , 不重视在国际关系的研究中对政治史和外交史的研究 , 并把政治史
10、 、外交史与国际关系史的研究割裂开来 。”相反 , 在国际关系学领域 , 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将中国古代国家间历史纳入到现代国际关系学的研究视野之中 。在西方学术界 , 历史学者和国际关系学者早就坐在一起 , 共同就历史学与国际关系学的跨学科研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 二 ) 国际关系学领域的统计与研究早在 20 世纪 80 年代 , 台湾学者包宗和就统计了战国时期的国家间战争并以501春秋战国时期国家间战争相关性统计分析台湾三军大学编 : 中国历代战争史 ( 第一 、二册 ) , 北京 : 军事译文出版社 1983 年版 。Jack S Levy, “Too Important to Leav
11、e to the Other: History and Political Science in the Stud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22, No1, 1997, p22李世安 : 历史学与国际关系学 : 略论国际关系研究中的几个重要问题 ,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 2004 年第 1 期 , 第 101 页 。可参考相关的著作和文章 , 例如 , 秦治来 : 探寻国际关系研究的历史学传统 , 北京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0 年 ; 时殷弘 : 关于国际关系的历史理解
12、 , 世界经济与政治 2005 年第 10 期 ; 石斌 : 思想史视野与国际关系的历史和理论 , 史学月刊 2005 年第 6 期 ; 王存刚 : 论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历史向度 , 外交评论 2008 年第 4 期 , 等等 。Stephen Hobden and John M Hobson eds , Historical Sociolog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 John Lewis Gaddis, “Expanding the Data Base: Historia
13、ns, Political Scientists,and the Enrichment of Security Studies,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12, No 1, 1987, pp 3-21; John Lewis Gad-dis, “History, Theory, and Common Ground,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22, No 1, 1997, pp 75-85; Jack SLevy, “Too Important to Leave to the Other: History and Politic
14、al Science in the Stud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22, No1, 1997, pp22-33; Barry Buzan and Richard Little, “The Idea ofInternation-al System: Theory Meets History,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15, No3, 1994, pp231-255; IanS Lustick, “History, Historiograph
15、y, and Political Science: Multiple Historical Records and the Problem of Selec-tion Bias,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90, No3, 1996, p612; Paul W Schroeder, “History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Not Use or Abuse, but Fit or Misfit,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22, No 1, 1997,pp64-
16、74; Gordon Craig, “The Historian and the Stud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Vol88, No1, 1983, pp1-11此来研究影响国际体系稳定与战乱的基本因素 。通过对战国时期战争发展趋势的分析 , 包宗和认为 , 低频率战争 、均势 、国家权力匀速增长 、分散的地缘政治 、弱同质性 , 以及平衡的国内变革等要素是国际体系稳定的基本特征 。包宗和是较早尝试将中国历史经验纳入到现代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中的学者之一 , 遗憾的是 , 他的研究始终停留在西方国际关系理论
17、的框架内 , 并没有由此而建构出新的理论假设 。究其主要问题就在于这项研究没有清晰地区别原因和结果 , 将国际体系稳定的结果表现和影响因素等同起来 ; 对国家的同质性和异质性特别是强同质性和弱同质性的界限也没有进行明确的区分 。另一位学者蒋志陆 ( Chi Lu Chiang) 也对战国时期的战争进行了统计和分析 , 希望以此建构战争规模理论 。他的研究也没能走出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框架 , 更多的质疑还集中在他没有对战国时期的战争持续时间和伤亡人数进行详实的历史考据 。例如 , 古代文献中所记载的战争胜利一方“杀敌人数 ”或 “斩首人数 ”在该论文中却被视为战争的伤亡人数 , 完全忽视了战争胜
18、利方的自身伤亡人数 。由于古代文献对先秦战争记载较为简略 , 且常常会出现不同或相互矛盾的记载 , 因此 , 要准确考证出战争规模的一系列要素是非常困难的 。许田波 ( Victoria Tin-Bor Hui) 统计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国战争 , 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国际体系向国家过渡的理论 。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大国战争的统计分析 ,许田波认为 , “支配逻辑 ”和秦国的自强型改革是中国走向统一的两个决定性因素 。许田波为春秋战国时期大国战争的统计设定了详细的操作标准 , 弥补了在战争统计方面的缺陷 。然而 , 这项研究仍旧局限于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物质主义力学观 , 其解释仍旧无法回答在中国历史
19、上 “合久必分 , 分久必合 ”的逻辑 。因为秦国 “自强型改革 ”的成功及其谋略与实力的完美结合决非偶然 , 如果秦国没能统一中国体系 , 那么 , 也会出现另外一个国家来完成秦国的历史任务 。一些具有中国历史和西方国际关系教育背景的学者利用西方的分析方法来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经验 , 极大地开拓了中国历史和国际关系研究的视野 。遗憾的是 ,这些研究大部分还没有走出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框架 。( 三 ) 实证主义与春秋战国时期国家间战争相关性研究古代中国有着数千年的国家间关系实践 , 古代先贤也留下了丰富的国际关系601国际政治研究2013 年第1 期Tzong-Ho Ba, The stabil
20、ity of International Systems: A Study of the Warring States System of Ancient China,Ph D dissertation,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1986Chi Lu Chiang, The Scale of War in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Ph D dissertation, Columbia University,2005Victoria Tin-Bor Hui, War and State Formation in Anci
21、ent China and Early Modern Europe,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5思想 , 但迄今为止 , 中国却未能在国际关系理论的知识谱系中获得相应的地位或全球学术界的认同 。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仍就是一幅美丽的未来画卷 , 其中最重要原因就在于 : 第一 , 没能立足于中国国际关系实践 , 尤其是古代中国数千年的国家间关系历史 , 忽视了最具中国特色的研究领域 ; 第二 , 没有将中国古代国家间思想及其概念现代化 , 阻碍中国古代国家间关系实践与当代国际关系学之间的对接和对话 ; 第三 , 中国古代国际间关系思想的研究
22、方法单一 , 多价值判断少实证研究 ,研究成果难以得到国际学术界的认同和重视 。国际关系研究中的实证主义旨在借鉴自然科学研究中一些通用的基本逻辑和基本原则 , 通过对国际关系现象观察和分析 , 运用严格实验和精确测量的方式 , 经过一系列模式化的研究程序 , 从而发现或验证一些国际关系的普遍法则 。实证主义要求观点 、经验和理论等必须和观察到的事实相一致 , 为了验证这些观点 、经验 、理论与现象之间是否具有一致性 , 需要经过一系列特定的检验程序 。华尔兹列举了检验某一理论必须遵循的基本程序 : “( 1) 陈述接受检验的理论 ; ( 2) 从中推导出假设 ; ( 3) 对假设进行经验性或观
23、察性检验 ; ( 4) 在进行第二和第三步骤时 , 使用该理论中的术语定义 ; ( 5) 对该理论以外的干扰变量加以去除或进行控制 ;( 6) 设计一些不同的 、严格的检验 ; ( 7) 如果无法通过检验 , 那么思考是否应该彻底放弃这一理论 , 还是需要对其加以修正 , 或是需要缩小其宣称所要进行解释的范围 。”根据实证主义的检验程序 , 本文试图在当代国际关系的知识框架下 , 借鉴统计学的分析方法 , 利用中国历史经验来检验中国古代国际关系思想中的三个经验性总结 : ( 1) “封建亲戚 , 以蕃屏周 。”即分封建国有利于保障周王国的安全 ;( 2) “诸夏亲暱 ”,即同族国家之间不打仗
24、; ( 3) 天下 “定于一 ”,即王权或霸权国家的存在有助于世界和平 。根据这三个经验性总结 , 我们可以推导出相关的理论假设 : ( 1) 亲戚国家之间不打仗或很少打仗 ; 相反 , 非亲戚国家之间则更容易爆发战争 。( 2) 诸夏国家之间不打仗或很少打仗 ; 相反 , 华夷国家之间则更容易爆发战争 。( 3) 霸权国家的存在有助于国际体系的和平与稳定 ; 相反 , 多极体系则会更容易爆发体系战争 。为了检验这三个假设 , 我们分别以春秋战国时期国家的姓别属性 、民族属性和体系结构为自变量 , 以国家间战争的频率 ( 战争频率指的是单位时间内战争的次数 ) 为因变量 , 通过统计分析春秋战
25、国时期国家间战争来进行实701春秋战国时期国家间战争相关性统计分析Kenneth N Waltz,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p13左传 僖公二十四年 , 载 ( 清 ) 洪亮吉撰 、李解民点校 : 春秋左传诂 ( 上 ) , 北京 : 中华书局 1987年版 , 第 318 页 。左传 闵公元年 , 载 ( 清 ) 洪亮吉撰 、李解民点校 : 春秋左传诂 ( 上 ) , 第 262 页 。孟子 梁惠王上 , 载 ( 清 ) 焦循撰 、沈文倬点校 : 孟子正义 ( 上 ) , 北京 : 中华书局 1987 年版 , 第71 页 。证研究 。20 世纪
26、60 年代以后 , 以定量研究为主要特征的实证主义盛极一时 , 形成了国际关系学领域的 “第二次大争论 ”。实证主义在不断推动国际关系学理论发展和学科体系形成的同时 , 也始终伴随着来自规范性研究的各种批判 。由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巨大差异 , 使得实证主义在移植到社会科学研究时留下了诸多争议和不足 。实证主义将因果关系视为理论的核心 , 其表达方式可以归结为 : “X 导致Y”。然而 , 社会科学中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和学习 、模仿 、记忆和改进等功能 , 增加了社会科学研究中变量的复杂性和变化性 , 从而使得社会科学领域的因果关系更加复杂和多变 。因此 , 单一的因果逻辑无法满足所有的社会
27、科学研究的需要 , 这些就需要我们关注一些因果关系并不明显的其他逻辑关系 , 例如相关性逻辑 。相关性逻辑指的是社会现象内部及其与经验 、观点和理论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 , 但是并不存在或者还无法证明他们之间具有明确的因果关系 。在国际关系领域 , 20 世纪 70 年代 , 戴维 辛格 ( J David Singer) 等人进行的战争相关性项目( COW, The Correlates of War) , 通过对国际战争统计和分析 , 集中讨论了国际战争与国家性质 、国际体系 、国家权力等变量之间的关联性 。相关性研究的目标主要有两个 : 其一在于检验现有的理论假设 ; 其二在于发现新的理
28、论假设 。相关性研究并不直接建构理论 , 而是为建构理论服务 , 这就是相关性研究和因果性研究的最大区别 。本文通过检验中国古代国际关系思想中的三个基本假设 , 并在此基础上发现了一些新的假设 , 但是这些假设还不能说是理论 , 若要最终形成理论 , 还需要经过进一步的演绎 、检验和理论建构研究 。二 、春秋战国时期国家间战争的统计及其标准历史学界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统计具有诸多缺陷 , 无法满足国际关系学定量分析的需要 。因此 , 建立一个科学的春秋战国时期国家间战争数据库就显得尤为必要 。为了建立一个可供操作的国家间战争数据库 , 首选就需要设定一些基本的统计标准 。801国际政治研究2
29、013 年第1 期 J David Singer, ed , The Correlates of War, Vol I, Research Origins and Rationale, New York: FreePress, 1979; J David Singer, ed , The Correlates of War, Vol II, Testing Some Realpolitik Models, New York:Free Press, 1979; J David Singer and Associates, Explaining War: Selected Papers from
30、the Correlates of War Pro-ject, Beverly Hills: Sage Publications, 1979; J David Singer and Paul F Diehl eds , Measuring the Correlates ofWar,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90; J David Singer Melvin Small, The Wages of War, 1816-1965: A Statistical Handbook, New York: John Wiley Sons, 19
31、72; Melvin Small, J David Singer, Resort toArms: International and Civil Wars, 1816-1980, Beverly Hills: Sage Publications, 1982; J David Singer and Rich-ard J Stoll, ed , Quantitative Indicators in World Politics: Timely Assurance and Early Warning, New York: Pre-ager, 1984第一 , 战争的界定 。在先秦文献中 , 军事行动
32、有 “战 ”、“伐 ”、“侵 ”、“入 ”、“取 ”等不同区分 。限于历史文献记载的局限 , 本文不加区分地将所有的这些军事行动都纳入战争统计的范围 。在戴维 辛格主持的 “战争相关性 ”项目中 , 辛格等人认为战争的标准之一就是 “至少有 1000 人以上参战部队或 100 人以上的战斗死亡 ”。限于文献记载的缺憾 , 我们现在已经很难确定春秋战国时期的参战人数和死亡人数 。另外 ,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 , 战争方式和手段有所不同 , 在未来战争中 , 可能更多会表现为机器战争和零伤亡战争 。因此 , 霍尔斯蒂 ( Kalevi J Holsti) 认为 ,这种取值只是一个技术问题 , 是为了
33、获得获取尽量充分的相关变量而不得不采取的差别对待办法 , 这种办法既给战争科学统计研究带来了可行性 , 也基本上反映了客观状况 , 如果 “再增加一些战争数目 , 比如说伤亡人数为 750 人为阈值来定义战争 , 很可能并不会改变绝大多数的结论 ”。第二 , 国家间战争的界定 。国家间战争 ( inter-states war) 泛指各种不同类型国家 ( 包括王朝国家 、诸侯国和近代主权国家等 ) 之间的战争 ; 而国际战争 ( interna-tional war) 则特指近代主权国家之间的战争 。在中国历史上 , 战争行为体包括王国 、诸侯国和少数民族政治实体等不同的行为体 。这些行为体的
34、政治发展程度不一 , 有的是完全独立的国家 , 有的是半独立的政治实体 , 而有的则是部落政权 。那么 , 春秋战国时期 , 诸侯国之间及其与周边部落政权之间的战争属于中国内战还是国际战争呢 ? 根据西方中心主义的观点 , 国际战争指的是主权国家之间的战争 , 而主权国家是 1648 年之后在欧洲才出现的 , 所以 , 这些战争都不能称之为国际战争 。根据大一统中国的观点 , 将诸侯国之间战争及其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战争完全视为国内战争又有些过于牵强 , 因为它们在当时是独立的政治实体 , 在历史上甚至直到今天有些政治实体并不完全属于中国 。对此 , 我们可以将这些战争视为中国体系内的国家
35、间战争 。首先 , 在先秦时期 , 中国还不是一个单一的国家行为体 , 而是一个体系 , 其中包含着多个发展程度不同和组织形式各异的政治实体 ; 其次 , 主权国家只是国家行为体在近代和当代的一种表现形式 , 在古代历史和未来社会中 , 国家行为体表现为部落 、城邦国家 、帝国 、诸侯国 、藩属国或超主权国家等多种组织形式 ; 最后 , 尽管许多分封建立的诸侯国并不具备完全独立的国家性质 , 但这并不妨碍它们作为国家行为体参与国际社会活动的资格 , 例如 , 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的中国毫无疑问是当时国际关系中的国家成员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占领和控制下的日本也始终以独立国家的资格参与国际活动
36、 ; 英国女王作为众多英联邦国家的最高元首也并没有妨碍加拿大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家参与国家活动901春秋战国时期国家间战争相关性统计分析Joel David Singer and Melvin Small, The Wages of War ( 1816-1965) : A Statistical Handbook, p45加拿大 卡列维 霍尔斯蒂 : 和平与战争 : 16481989 年的武装冲突与国际秩序 , 王浦劬等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 , 第 9 页 。的资格 。第三 , 国家间战争参与主体的界定 。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中 , 国家并非总是作为一个整体参与战争 。但
37、是 , 在本文的研究中 , 我们将国家视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单位 , 以下三种情况都将其国家视为国家间战争的参与方 : ( 1) 畿内诸侯和卿大夫率领自有的族军 , 无论其是否根据国君的意愿或是公然不顾国君的反对而参与了对外战争 。例如 , 公元前 719 年 ( 隐公四年 ) , 羽父就不顾鲁隐公的反对而率兵与宋 、陈 、蔡 、卫等国一起联合进攻郑国 ; ( 2) 一国内部的某一个或某几个城邦独自参与的对外战争 , 无论其参战是否得到了中央政府的许可 ; ( 3) 一国内部的分裂政权并最终发展为独立国家之间的战争视为国家间战争 。例如 , 春秋初期晋国内部国君与曲沃之间的战争属于内战 ; 而春秋
38、末期晋国分裂政权智氏 、范氏 、中行氏 , 以及后来形成的韩 、赵 、魏之间的战争 , 则属于国家间战争 。第四 , 战争时间和次数的界定 。古代历史文献一般采取逐年记事的方式 , 没有精确的起止日期 , 而且仅仅记录其中主要战斗或战役的大致时间 。不同的历史文献对同一历史事件的记载并不总是完全一致 , 由此带来了历史学领域更加复杂的考据过程和争论 。因此 , 我们采用以下几个标准来界定春秋战国时期国家间战争的时间和次数 : ( 1) 在文献资料上 , 春秋时期的国家间战争起始时间以 左传 为主要依据 , 战国时期的国家间战争起始时间则参照 战国史料编年辑证 中的考据 。( 2) 完全两个相同
39、的战争双方在一年内进行的战争视为同一次战争 。在大约一年的时间里 , 完全相同的战争双方可能会爆发多次战斗 , 但是考虑到战争的延续性及一些临时性休战或战略性撤退等因素 , 我们将其合并为一次战争 。但是 , 一旦参战国家出现了变动 , 或者说出现了同盟重组的现象 , 那么短暂间隔后的战争则视为另一场战争 。( 3) 同一国家同时进行的与不同敌对方的战争 , 或者是不同国家分别对同一国家同时进行的战争 , 无论这些国家之间是同盟关系还是各自单独作战 , 均视为同一次战争 。根据以上四个基本标准 , 我们统计了春秋战国时期国家间战争的数据库及其762 次国家间战争样本 。三 、分封制与春秋战国时
40、期国家间战争相关性检验西周初期 , 周王国大规模推行分封制 。分封制的基本目标就是通过分封建立亲戚国家来保护周王国的安全 。分封建国以血缘关系为主要依据 , 这些诸侯国大多数由姬姓王族控制 。因此 , “兼制天下 , 立七十一国 , 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西011国际政治研究2013 年第1 期 荀子 儒效 , 载 ( 清 ) 王先谦撰 : 荀子集解 , 沈啸寰 、王星贤点校 , 北京 : 中华书局 1988 年版 , 第114 页 。汉之后 , 分封制度仍旧在中国历史上时有盛行 , 也引发了许多争议 。一种观点认为 , 分封制度是保障国家安全与稳定的重要手段 , 如西汉时期分封刘姓建国 ;
41、另一种观点则认为 , 分封制度是导致国家最终灭亡的根本原因 , “封建 , 非圣人之意也 ”。但是这些争论大都是基于定性分析 , 双方都能找到有利于己方观点的历史经验和例证 , 争论似乎陷入僵局 。为了检验分封制对周王国安全的影响 , 我们将春秋战国时期国家间战争划分为三类并分别进行编码 ( 参见表 1) : ( 1) 姬姓国家之间的战争 , 包括姬姓国家同时与姬姓和非姬姓国家之间的战争 , 本文标记为 1; ( 2) 姬姓国家与非姬姓国家之间的战争 , 包括非姬姓国家同时与姬姓和非姬姓国家之间的战争 , 本文标记为 2; ( 3)非姬姓国家之间的战争 , 本文标记为 3。表 1 春秋战国时期
42、国家间战争编码表国家姓别 姬姓 姬姓 姬姓 非姬姓 非姬姓 非姬姓战争编码 1 2 3根据古籍及史学工作者的考据 , 春秋战国时期姬姓国家除了周王国及其后分裂的东周国之外 , 属于姬姓还有管 、蔡 、郕 、霍 、鲁 、卫 、毛 、聃 ( 沈 ) 、郜 、雍 、曹 、滕 、毕 、原 、酆 、郇 ( 荀 ) 、邘 ( 盂 ) 、晋 ( 唐 ) 、应 、韩 ( 周初时期 ) 、凡 、蒋 、邢 、茅 、胙 、祭 、虞 、虢 、焦 、滑 、扬 、魏 ( 周初时期 ) 、郑 、召 、芮 、丰 、东虢 、北虢 、西虢 、荣 、樊 、函 、贾 ( 贮 ) 、耿 、杨 、邾 ( 邹 ) 、康 、息 、单 ( 檀
43、 ) 、暴 、樊 ( 阳樊 ) 、阳 、极 、随 、邢 、吴 、鄘 、邶 、巩 、费 、蓼 、北燕 、滑 、顿 、刘等国家行为体 。此外 , 西南夷的巴国 、北狄的鲜虞 ( 中山 ) 和西戎的骊戎 、大戎 、小虢等国家也是姬姓 , 但是均已经演变为夷狄国家 。此外 , 还有于余丘 、郭 、道 、柏 、鄟 、邿 、铸 、不羹 、沈 、姒 、蓐等国家行为体的姓氏属性无法确定 。表 2 姓氏属性与春秋战国时期国家间战争的相关性国家姓别 姬姓 姬姓 姬姓 非姬姓 非姬姓 非姬姓战争次数 130( 165%) 331( 42%) 328( 416%)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国家间战争姓氏属性的统计分析 ( 参
44、见表 2) , 姬姓国家间的战争数量最少 , 仅占总数的 16 5%, 而姬姓国家与非姬姓国家之间的战争有331 场 , 占总数的 42%, 非姬姓国家之间的战争为 328 场 , 占总数的 416%。显然 ,姬姓国家之间的战争明显少于其他类型 。以 20 年作为一个时间单位 , 我们绘制出姬姓国家间战争的曲线图 ( 参见图 1) 。111春秋战国时期国家间战争相关性统计分析 ( 唐 ) 柳宗元 : 柳宗元 集封建论 ( 第一册 ) , 北京 : 中华书局 1979 年版 , 第 70 页 。图 1 春秋战国时期姬姓国家间战争发展趋势图图 1 描绘的是公元前 769公元前 221 年每十年发生
45、的不同姓氏属性的战争数量 , 其中横轴的 1 表示第一个十年 , 即前 769 年至前 760 年 , 横轴的 2 表示第二个十年 , 即前 759 年至前 750 年 。从上图可以看出 , 总体而言 , 姬姓国家间的战争数量比较少 , 姬姓与非姬姓国家之间的战争和非姬姓国家间的战争数量较多 。在第 33 个十年之前 , 亦即公元前 449 年至 440 年左右 , 姬姓与非姬姓国家之间的战争最多 , 姬姓国家间的战争和非姬姓国家间的战争数量都较少 。但在之后 , 非姬姓国家间的战争数量快速上升 , 成为数量最大的战争类型 。而姬姓与非姬姓国家之间的战争数量则明显减少 , 姬姓国家间的战争几乎
46、没有 。因此 , 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 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分封制在初期有利于周王国的安全与稳定 , 但是其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步降低 。公元前 468 年后直到战国时期 , 姬姓国家间战争逐步减少以至于消失 , 这主要是由于姬姓国家基本上消亡殆尽而造成的 。四 、华夷观念与春秋战国时期国家间战争相关性检验先秦时期 , 中国体系内的国家根据其民族属性被严格划分为两大阵营或者说两类国家 : “诸夏国家 ”和 “夷狄国家 ”。诸夏国家主要指的是华夏族建立的国家 ,而夷狄国家则是指夷 、狄 、蛮 、戎等周边少数民族建立的国家或部落政权 。诸夏国家和夷狄国家的区分主要有三个基本依据 : 第一是根据血缘
47、关系 , 即依据国君的民族身份来确立国家的民族身份 ; 第二是根据其民族习俗和习惯 , 即根据个体和群体的身体特征 、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来区分国家的民族身份 ; 第三是基于国家所在区域来区分 , 中原地区的国家一般都属于诸夏国家 , 而边远地区的国家则多属于夷狄国家 。根据这三个标准 , 历史学领域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国家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类 ( 参见表 3) 。211国际政治研究2013 年第1 期表 3 春秋战国时期国家的民族属性表区域 国别 族别 出处东夷地区( 东部 、东南 )任 、宿 、须句 、颛臾 风东夷源流史 徐 、淮夷 、蒲姑 、奄 、谭 、赵1、郯 、弦 、白 、慎 、穀 、江
48、、黄嬴六 、舒 、舒庸 、舒鸠 、舒蓼 、舒龙 、舒鲍 、舒龚 、宗 、巢 、郾 、鬲 、阮 、棐 、止 、郦 、州1、绞 、贰 、轸 、蓼1、英 、皖偃亳1子遂 、庐 妫根牟 ( 牟 ) 、东胡 、攸 、条 、修 、鲦 、观 、夔 ( 归 ) 邾 ( 邾娄 、邹 ) 、小邾 ( 郳 ) 、葛 、邿 、鄟 、过 、桐 、介 、莱 、偪阳 、鄋瞒1、虎方 、钟吾 、于余丘 、斟灌 、斟寻 中国历史地图集 西戎地区( 西部 、西北 )小虢 、骊戎 、大戎 姬春秋大事表 陆浑戎 ( 阴戎 ) 、小戎 允姜戎 姜拒泉皋伊洛戎 、犬戎 、北戎 、茅戎 鄋瞒2、密 ( 密须 ) 、燕 ( 燕京戎 ) 、西落鬼戎( 隗 ) 、条 ( 条戎 ) 、奔戎 、北唐 西周列国考 绵诸 、绲戎 、翟 、獂 、义渠 、大荔 、乌氏 、朐衍 、山戎 史记 匈奴列传 邽 、九州戎 、羌 先秦民族史 褒 、亳2( 荡社 ) 中国历史地图集 南蛮地区( 南部 、西南 )吴 姬 史记 吴太伯世家 楚 羋 史记 楚世家 越 姒 史记 越王勾践世家 卢 姜南蛮源流史 邓 、鄾 、曼 曼罗 、不羹 庸 , 蜀 、羌 、髳 、微 、卢 、彭 、濮 尚书 牧誓 夜郎 、滇 、邛 、徙 、筰 、冉駹 、白马 史记 西南夷列传 扬越 、百濮 、厉 ( 赖 ) 、鄀 ( 下鄀 ) 、麇 、历 ( 磿 ) 、黎1、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