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目 录一、 马原各章知识架构概览二、 核心概念及相互关系串讲三、重要的原理群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大主线五、案例题训练六、马原分析题七、注意事项3一、马原各章知识架构概览历史条件:1个思想来源:2个实践基础:2个马克思主义的产生 阶级基础:1个两大发现产生标志:1个发展历程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生命力根源:1个生命力关键:1个定义和两层含义世界观、方法论政治立场:1个马克思主义的内涵 理论品质:1个本质属性:5个社会理想马 原 导论:一章哲学政经科社 二章关于世界:辩证唯物=唯物论+辩证法三章关于思维:认识论四章关于人类社会:历史唯物主义五章关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六章关于垄断资本主义七章关
2、于社会主义八章关于共产主义4提出者哲学基本问题 含义和内容意义 物质的定义物质的存在形式: 运动、时间、空间物质观 社会的物质性物质统一性原理意识的定义和本质唯物论 意识观 意识的起源实践的本质含义第二章 实践观 实践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实践的地位和作用一个主题两大总特征辩证法 三大规律四大方法五大范畴 规律的定义和属性客观规律和人的主观能动性 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关系意识的能动性及其表现客观规律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认识、实践活动的构成实践与认识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认识、理论对实践的反作用影响认识的其它因素:非理性因素、间接经验、感官、大脑等认识的本质:三种解说和相互差异第三章 认识的过程:物
3、质实践感性认识理性认识认识规律:两大飞跃、无限反复真理:含义、属性、检验标准;认识的结果: 谬误二者关系价值的含义及其特点认识和实践的收益 价值评价的含义及特点5历史观基本问题:内容、意义、地位 内容:生产力物质(社会存在):地理、人口、生产社会构成 形式:生产关系精神(社会意识) 低级:社会心理 属于上层建筑的高级:社会意识形式意识形态 不属于上层建筑的第四章 社会发展:5大动力、5个阶段即社会形态 政治形态人的本质 经济形态(经济基础)社会主体 人民群众:创造、决定普通个人人的作用 个人:影响 杰出人物:英雄历史人物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反动人物社会基本矛盾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量变:资产者
4、和资本的出现形成 质变: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第五章 共性:商品、货币、价值规律、基本矛盾经济基础 雇佣劳动:前提、含义、特点、后果个性 资本主义私有制:剩余价值理论、资本理论构成 再生产理论、工资理论、经济危机理论上层建筑: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资本主义发展的两个阶段: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第六章 跨部门:金融资本垄断的发展 跨领域: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跨国界:资本国际化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和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6理论的发展:从空想到科学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实践的展开:无产阶级革命社会主义制度:开创、发展和贡献第七章 社会主义的发展 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的发展特点:五大属
5、性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产生条件、性质、宗旨、组织原则、作用展望的立场和方法经典作家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 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第八章 共产主义实现的历史必然性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共产主义实现的长期性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共产主义的发展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共产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7二、核心概念及相互关系串讲1、两种世界观:唯物主义(唯物论)和唯心主义(唯心论)划分标准: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回答;共性:一元论;根本区别:对世界本原的认识即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回答不同。派生区别:对认识的本质的看法不同反映论和先验论;2、两种方法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划分标准:对世界的状态即世界是
6、怎样存在的看法。具体区别:世界是否是联系的?世界是否是发展的?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否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根本区别: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矛盾规律、矛盾学说),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实质和根本分野。3、两种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和历史唯心主义(唯心史观)划分标准: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看法具体区别:第一,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关系的认识不同;第二,对社会及社会生活的本质的认识不同;第三,对社会发展的动力的认识不同;第四、对人的本质的认识不同;第五,对历史创造者的认识不同;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的独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其他一切哲学流派(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重要区别之一。4、唯物主义
7、内部各派别的关系A、就历史发展而言,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庸俗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前二者统称为旧唯物主义。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和之前的唯物主义的区别主要有:对“物质”的看法不同(客观和物体);对认识的看法不同(辩证反映和直观反映);对社会的看法不同(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5、难理解的概念思维=精神=意识=主观=心存在=物质=客观本原=第一性=创造者派生物=第二性=被创造者绝对性=无条件性=在任何情况下都成立相对性=有条件性=在特定情况下成立反作用:反过来起作用非理性因素:理性因素之外的因素联系影响、作用;最主要的联系有矛盾、规律、价
8、值。矛盾=对立统一=辩证统一。其中统一性=同一性:依存渗透转化;对立性=斗争性=矛盾性:区别排斥分离。意识的能动作用具体表现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两个方面。其中在认识世界方面,表现8为摹写性和相对独立性(=选择性+创造性)运动=变化:按照变化的程度分为静止(不显著的变化)和狭义的运动(显著的变化);静止包括空间位置未变和根本性质未变即量变。狭义的运动包括空间位置的显著变化和根本性质的改变即质变。按照变化的方向,变化分为前进性、上升性的,即发展;后退、下降性的,即衰退。否定之否定的“否定”发展。历史:社会;时间段;同一性:相同、可认识;矛盾中的统一性新、旧事物:不是指产生时间的早晚,指性质是否切合
9、历史前进方向。必然性=确定性=规律人民:量多质优;群众:量多。价值的含义:联系;劳动的共性6、哲学中的各种错误观点在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唯心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不可知论;在世界状态方面:形而上学;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方面:历史唯心主义;在物质与运动的关系方面: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在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方面:形而上学和突变论(相对主义运动观);在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方面:宿命论和唯意志论在认识论方面:先验论和直观反映论;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上:经验论和唯理论。在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上,绝对主义(教条主义)和相对主义(虚无主义)9三、重要的原理群(一)物质观地位:唯物主义的基石本
10、质规定、最高共性、唯一特性:客观物质观 根本属性:运动存在形式:时间、空间、运动、静止(二) 实践观地位定义基本特征:4个基本形式:3个构成要素:3个实践观 目的:获得价值导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作用 二章:形成大脑、语言;人与自然;社会生活的本质;意识作用中介三章:决定认识四章:社会发展动力(三)意识观其一,意识的构成 理性因素:感性认识、理性认识认识 非逻辑主体心理形式:想象、直觉、灵感等意识的构成 情感 非理性意志其二,意识的局部之一:认识唯心:先验论可知论 形而上学:直观反映论对哲学基本 唯物:反映论问题第二方面 辩证法:辩证反映论的回答 不可知论(1)三种认识论的共性:可知论(2
11、)唯物主义认识论(反映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先验论)的区别(3)新、旧唯物主义认识论,即辩证反映论和直观反映论的区别(4)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其他认识论的区别其三,认识的类型按照发展进程:感性认识、理性认识;10按照形态的完备程度: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按照结果:真理和谬误其四,意识的局部之二:社会意识低级的:社会心理社会意识 属于上层建筑的、思想或观念、意识形态高级的:社会意识形式 不属于上层建筑的:语言、逻辑、自然科学(四)剩余价值理论地位:两大发现之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定义源泉:雇佣工人的术语劳动;可变资本剩余价值 获得手段: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相对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垄断价格理
12、论 剩余价值形式: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垄断利润三个剩余价值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剩余价值规律:内容和地位剩余价值率(剥削率):m:v(五)商品论 劳动产品定义 目的在于交换 价值抽象劳动 私人质的规定性商品论 一般商品 使用价值具体劳动 社会量:劳动时间商品的类型 货币:本质、动因、4个历程、5个职能、后果特殊商品劳动力商品:2个产生条件、3个特点、后果11(六)资本论定义和产生前提类型:不变资本、可变资本资本 构成:技术构成、价值构成、有机构成空间:资本循环3阶段、3形式、2条件个别资本运动 时间:周转目的、2个后果社会:1核心问题、2前提、条件(七)价值论价值(八)资本主
13、义生产过程 具体劳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三要素与两特点属性 抽象劳动:价值形成过程、价值增殖过程(剩余价值生产过程)资本主义生产 简单再生产类型: 积聚积累剩余价值剩余劳动扩大再生产单大 兼并集中 联合股份公司质的规定性、源泉、实体:抽象劳动量:社会(部门)必要劳动时间简单、复杂劳动生产率表现形式即交换价值 发展历程:简单、总和、一般、货币形式完成:货币形式构成:c+v+m价值规律 地位内容:作用形式作用12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大主线及运用(一)唯物论主线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决定和反作用1、原理内容其一,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其二,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在物质面前,意识具有相对对立性;
14、并且通过指导实践,意识可以改变物质。2、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在物质、意识关系上的分歧唯心主义认为意识决定物质,否认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承认物质决定意识,但否认意识对物质的相对独立性和能动反作用;辩证唯物主义一方面认为物质决定意识;另一方面也承认意识对物质的相对独立性和能动反作用。3、具体表现实践与认识(理论);客观规律和人的主观能动性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和人的历史选择性(二)辩证法主线对立统一关系1、原理内容(1)矛盾的同一性(统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它有三个方面的具体含义:其一,矛盾的
15、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其二,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渗透(包含);其三,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2)矛盾的对立性(斗争性、矛盾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区别、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由于矛盾的性质不同,矛盾的斗争形式也不同;对抗性和非对抗性是矛盾斗争的两种基本形式。2、具体表现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量变和质变辩证法的五大范畴真理和谬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价值和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13五、客观题素材(一)经典论述1、 马克思:“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
16、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2、马克思说:一种科学只有在成功地运用了数学时,才算达到了真正完善的地步。3、马克思说“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4、恩格斯:“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进行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便认识到什么程度。”5、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6、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7、列宁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8、马克思说:”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
17、辉的顶点。”9、列宁说:“以为只有诗人才需要想象.这是没有道理的,这是愚蠢的偏见!甚至在数学上也需要想象,甚至微积分的发现没有想象也是不可能的。”10、列宁说:“人的实践经过亿万次的重复,在人的意识中以逻辑的式固定下来。这些正是式(而且只是)由于亿万次的重复才有先入之见的巩固性和公理的性质。”11、牛顿:假若我能比别人瞭望得略为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12、列宁:“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13、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14、列宁说:“一般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任何个别都是一般”。15、马克思说:“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
18、的社会。”16、马克思:“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17、黑格尔说:对于同一句格言,出自饱经风霜的老年人之口与出自缺乏阅历的青少年之口,其内涵是不同的。18、毛泽东:“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19、列宁指出:“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和顺序上表现的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20、列宁:“一切民族都将走向社会主义,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一切民族的走法却不会完全一样,在民主的这种或那种形式上,在无产阶级专政的这种或那种形态上,在社会
19、生活各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速度上,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特点。”21、.爱因斯坦,“对于我来说,生命的意义在于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忧他人之忧,乐他人之乐。”22、马克思:“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提琴。”23、列宁:“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就会变成错误。”24、恩格斯: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纷繁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1425、马克思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一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26、马克思说:“人类
20、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27、马克思:“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非常有限的领域内才具有绝对的意义。”28、列宁说:“设想世界历史会一帆风顺、按部就班地向前发展,不会有时出现大幅度的跃退,那是不辩证的,不科学的,在理论上是不正确的。”29、马克思:“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0、马克思说:“宗教的苦难既是现实苦难的表现,又是这种苦难的抗议。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正象它是没有精神的状态的精神一样,宗教是人民的鸦片。”31、恩格斯说:“人们的意识决定于人们的存在而不是相反,这个原理看来很简单,但是仔细考察一下也会立即发现,这个
21、原理的最初结论就给一切唯心主义,甚至给最隐蔽的唯心主义当头一棒。关于一切历史的东西的全部传统的和习惯的观点都被这个原理否定了。”32、马克思指出:“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二)习近平讲话1、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 。东晋葛洪的 抱朴子外篇 博喻卷第三十八2、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 出自阿房宫赋(唐,杜牧)3、迈过锅台上炕 又称“隔着锅台上炕”,我国北方的民间谚语。4、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出自咏史(唐,李商隐)5、奢靡之
22、始,危亡之渐 出自新唐书(北宋宋祁、欧阳修等撰)6、俭则约,约则百善俱兴;奢则肆,肆则百恶俱纵。 出自格言联璧持躬(清,金缨)7、“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8、“满招损,谦受益。”尚书大禹谟9、“物必先腐,而后虫生。”:苏轼范增论10、“纵使思忖千百度,不如亲手下地锄。”爱尔兰谚语11、“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汉书董仲舒传12、“长江后浪推前浪” “一代更比一代强”宋刘斧青琐高议:“我闻古人之诗曰:长江后浪推前浪,浮事新人换旧人。”13、“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尚书-周书14、“学如弓弩,才如箭镞”中国袁枚 续诗品尚识15、“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大学,该章为大学的第三章。16
23、、“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警世贤文勤奋篇17、“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源自明朝末顾炎武先生的总结。18、“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左丘明国语周语下19、打铁还得自身硬20要跟上时代前进步伐,就不能身体已进入21世纪,而脑袋还停留在过去,停留在殖民扩张的旧时代里,停留在冷战思维、零和博弈老框框内。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15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们才最哟发言权。车尔尼雪夫斯基:“历史的道路不是涅瓦大街上的人行道,它完全是在田野中前进的,有时穿过尘埃,有时穿过泥泞,有时横渡沼泽,有时行经丛林。”21、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22、履不必同,期于适足;
24、治不必同,期于利民。23、大厦之成,非一木之材也;大海之阔,非一流之归也。不矜细行,终累大德。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山积而高,泽积而长24、名非天造,必从其实25、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26、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27、为者常成,行者常至。28、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29、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30、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31、观于明镜,则瑕疵不滞于躯;听于直言,则过行不累乎身32、道私者乱,道法者治33、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34、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35、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36、物之不齐,物之情也37、国有四
25、维,礼义廉耻,“四维不张,国乃灭亡。”38、和而不同39、德不孤,必有邻40、己所不欲,勿施于人41、公生明,廉生威42、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六、分析题(一)答题模板1、三部分布局谋篇2、两种文字技术(二)重点推荐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就是联系;联系导致发展;而同一性和斗争性是联系的基本属性。其一,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其一,相互依存,使矛盾双方能够利用对方来使自己获得发展;其二,相互渗透、包含,使矛盾双方能够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来壮大、发展自己;其三,相互转化,使矛盾双方可以向自己的对立面变化,从而规定了事16物发展的方向。其二,矛盾
26、的斗争性的作用表现在:其一,斗争性推动矛盾双方力量对比发生变化,造成量变;其二,斗争性使矛盾双方的地位或者性质发生变化,导致质变。矛盾的斗争性和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过程起作用,不是孤立地进行的,而是在相互结合中实现的。但在不同条件下,二者所处的地位会有所不同。在一定的条件下,矛盾的斗争性可能处于主要的方面,而在另外的条件下,矛盾的同一性又可能处于主要的方面。2、矛盾特殊性的具体表现其一,在所有矛盾中,内部矛盾与外部矛盾的性质、地位和作用不同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内因。事物的外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外因。内因是事物存在的基础,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本质,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它规定着事物发展
27、的方向,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它能够加速或延缓甚至暂时改变事物发展的进程;但它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它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其二,在同一事物的众多内部矛盾(矛盾群)中,各矛盾的性质、地位和作用不同。从纵向看,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需要经过不同的过程和阶段。根本矛盾贯穿事物发展的始终,决定着事物的性质;非根本矛盾则处于从属地位。从横向看,事物发展的每个阶段上,都存在众多矛盾。主要矛盾是指在诸多矛盾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次要矛盾是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性作用的矛盾。主要矛盾规定、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决定着事物的本质;次要矛盾的
28、状况影响着主要矛盾的解决,决定着事物的次要属性。在一定条件下,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可以相互转化。其三,在同一对矛盾中,其矛盾的两个方面的性质、地位和作用不同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在矛盾中处于支配地位、发挥主导作用的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是指在矛盾中处于被支配地位、分化从属作用的方面。事物的本质和发展方向主要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但矛盾的次要方面也发挥一定的作用。并且在一定条件下,矛盾的主要方面与矛盾的非主要方面可以相互转化。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与矛盾的次要方面的原理,统称为矛盾的不平衡原理。3、量变和质变的关系量变和质变是事物的联系和发展所采取的两种状态和形式,二者之间是辩证同一关系。其
29、同一性表现在:其一,质变依存于量变。(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生。(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累计到一定程度、突破了度,必然引起质变。其二,二者相互渗透。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其矛盾性表现在,二者的含义不同。总之,量变和质变相互依存、相互贯通,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4、必然性和偶然性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事物产生、发展、灭亡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17必然性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确定不移的趋势;偶然性是事物发展过程中不
30、确定的趋势。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同一性表现在:其一,二者依存、相互包含。世界上不存在纯粹必然或者纯粹偶然的事物;任何事物都是必然和偶然的统一。一方面,必然性离不开偶然性。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并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偶然性为必然性开辟道路;另一方面,偶然性离不开必然性。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偶然性受必然性支配,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其二,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科学研究的任务,在于要善于从偶然中发现必然。5、现实性和可能性现实性和可能性是揭示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相互关系的范畴。现实性是指已经产生出来的有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可能性是事物发展过程中所包含的预示事物
31、发展前途的潜在趋势。二者是辩证统一关系。尽管二者的含义不同,但它们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把握该范畴对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具有意义。二者的同一性提示人们在实践过程中要胸怀理想、开拓进取;二者的矛盾性告诉人们,在实践中要脚踏实地、避免空想。6、间接经验对认识的作用间接经验是指别人从实践中获得的认识。学习和继承他人的间接经验对提高认识非常重要。由于个体生命和能力的局限,由于认识具有历史继承性,所以通过读书和传授获得知识,是提高人类认识的必要和重要的途径。正如牛顿所言:假若我能比别人瞭望得略为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7、理论的作用认识对实践的能动反作用,集中体现在作为认识的高级形式
32、的理论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上。理论对实践的作用具体有:其一, 端正方向。科学理论能认知事物的本质、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所以它能为实践的发展确定正确的方向;其二,指导进程。理论源于实践由高于实践,所以它可以走在实践的前头,指导实践的进程;其三,提供动力。科学理论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推动人们在实践中奋勇前进。所以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8、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各个局部和外部联系的认识。感性认识的局限性表明它是认识的初级阶段,也决定了它必须要上升到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大脑),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
33、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整体、内部联系的认识。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实现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的基本条件有:其一,获取丰富和真实的感性材料。其二,运用辩证思维的科学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二者互相交织、互相渗透、相互促进。一方面,感性认识促进理性认识。感性认识丰富的人与经验贫乏的人相比,对事物理解的深度是不样的。所以黑格尔说过,对于同一句格言,出自饱经风霜的老年人之口与出自缺乏阅历的青少年之口,其内涵是不同的。18另一方面,理性认识促进感性认识。同样接触客观事物,由于理论准备不同,感受就可能大不一样。所谓“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9、非理性因素的
34、作用非理性因索是指除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之外的意识因素。具体包括:其一,人的情感、意志、动机、欲望、信念、信仰、习惯、本能等;其二,非逻辑主体心理形式,如爱好、幻想、想象、直觉、灵感。非理性困素本身不属于人的认识能力,但它对人的认识活动的开展、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起着重要的控制和调节作用。其主要内容有:其一,动力作用。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而实践对认识发生作用,还得通过情感、意志这些非理性因素。例如,积极的情感、情绪给认识活动注人活力.对认识的发展是一种推动力量。列宁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再如,意志对人的认识的发展也是一种重要的支撑力量和推动力,所以马克
35、思说:”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其二,诱导作用。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会使人产生种种想象和幻想,而想象和幻想是科学创造中的极可贵的品质。列宁说:“以为只有诗人才需要想象.这是没有道理的,这是愚蠢的偏见!甚至在数学上也需要想象,甚至微积分的发现没有想象也是不可能的。”其三,激发作用。在情感、意志等非理性因素的激发下会导致直觉和灵感,而直觉和灵感这种非逻辑力量可以弥补逻辑思维的不足,激发人的创造力,它是一种重要的认识能力。10、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辩证统一关系。二者的同一性表现在:其,从静态上看,二者相互依存、相互渗
36、透、相互包含。任何真理都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世界上不存在纯粹的绝对真理和纯粹的相对真理。换言之,相对之中有绝对,因为任何相对真理都包含着绝对性的颗粒;而绝对之中有相对,因为任何绝对真理都是有条件的。其二,从动态上讲,二者是辩证转化的。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一个阶梯、一个承前启后的中间站。无数相对的真理之总和,构成为绝对真理。由于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所以我们对待任何真理的正确态度是:一要坚持,二要发展。11、逻辑证明的作用逻辑证明是根据前提条件推断出某种结论的思维过程。逻辑证明是探索真理、论证真理和扩大真理范围的重要手段,是对实践标准的重
37、要补充。因为理论上的分析能够为实践检验提供具体的指导,引导实践朝着自觉的方向去解决问题,增强实践检验的目的性、效率性。12、价值评价价值评价是一种关于价值现象的认识活动,是对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进行评判和估价。价值评价的特点有:(1)价值评价的对象是主体、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2)价值评价的标准是主体的需要进行正确的价值评价需要有诸多条件。其中最主要的条件有:(1)相关的知识性认识是进行价值评价的前提。(2)坚持正确的评价标准。在现实生活中,存在众多的不同的主体;不同主体对同一事物的价值评价存在着差异或矛盾,并不说明价值评价没有客观标准。人民19群众的要求和利益从根本上代表着人类整体的要求
38、和利益,是与历史发展的基本要求或趋势相一致的。因此,人民、人类整体的要求和利益,是进行价值评价的根本依据。13、地理环境的作用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是构成社会的重要因素,它们对社会发展可以发挥加速或延缓的作用。地理环境是由各种自然条件组成的有机整体,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必要和永恒的条件。当生态系统保持平衡时,人类社会的的发展就得到保障;当生态系统被破坏时,人类就会遭到自然界的惩罚。所以,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当今人类必须面对的课题。14、当代资本主义变化的表现、原因及性质(1)变化的表现当代资本主义的变化表现在方方面面。主要内容有:(1)生产资料所有制发生了变化,法人资本
39、所有制是当今资本主义社会中居主导地位的资本所有制形式。(2)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资产阶级采取了一些制度去缓和劳资关系,维持资本主义剥削。这些制度有:职工持股;职工参与决策;终身雇佣等。此外,社会福利制度也有所健全。(3)经济调节机制发生了变化。虽然市场机制依然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发挥着基础性调节作用,但它已不是唯一的经济调节机制。资产阶级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不断加强。此外,当今资本主义的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经济危机形态、政治制度等方面,度发生了变化。(2)变化的原因资本主义发生的这些变化,是社会发展动力合力推动的结果。按照唯物史观,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有5个:
40、社会基本矛盾、阶级斗争、革命、改革和科学技术。具体到当代资本主义的变化,导致起变化的主要原因有:其一,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资本主义社会发生变化的根本力量;其二,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力和利益斗争,是推动资本主义变化的重要力量;其三,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影响;其四,西方国家中改良主义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资本主义的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3)变化的性质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即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非本质发生了一些改变。事物的属性,是由事物的内部矛盾决定的。事物的内部矛盾分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其中事物的本质,是由事物内部的主要矛盾、根本矛盾决定决定的。在当今资本主义社会中,其主要矛盾依然如故。比如,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的矛盾没变,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没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