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练出高分基础训练练熟主干知识1 以下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思想文化成就体现“墙内开花墙外香”这一特点的有 ( )印刷术 指南针 火药 元曲A BC D答案 A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墙内开花墙外香”突出强调 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对世界的影响。而对世界的影响十分巨大的是四大 发明,故正确答案为 A 项。2 (2012山东高考)下表所列内容为中国某朝代具有的一些特征。据此推断该朝代是( )国家官僚队伍迅速扩大,文人阶层膨胀经济管理机构明显增多印刷技术促进了教育的发展分割职权使军事将领们失去了主动性A汉朝 B唐朝C宋朝 D元朝答案 C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反映的时代特征,如 “文人阶层膨胀”
2、 “印刷技术”“分割职权使军事将领们失去了主动性”等, 联系所学知 识可知,宋代重文 轻武,造成官僚机构膨胀;北宋毕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大大促进了教育的发展;宋代在中央设三司,地方设转运使,此外还设置了管理 对外贸易的市舶司,因此经济管理机构明显增多;宋太祖设三司和枢密院,实现了 统兵权与调兵权的分离,从而使军事将领们失去了主动性。因此 C 项正确。3 (2010新课标全国高考)欧阳修上疏说: “京城近有雕印文集二十卷,名为宋文者,多是当今议论时政之言详其语言,不可流布,而雕印之人,不知事体,窃恐流布渐广,传之虏中,大于朝廷不便(请) 今后如有不经官司详令,妄行雕印文集,并不得货卖。 ”这反映了
3、 ( )A宋代活字印刷开始普及B书籍出版业受到政府的有效管理C北宋与契丹间关系紧张D文化传播方式变化影响政府管理答案 D解析 题干中欧阳修上书的大意是:“京城近有雕印文集二十卷,名 为宋文者”多为议论时政的内容,如果传到“ 虏中” ,恐 “于朝廷不便” ,所以建议政府加强对书籍出版业的管理,由此选 D,排除 B;A、C 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均被排除。4 南宋后期的诗论家严诩在沧浪诗话 诗评中说:“或问唐诗何以胜我朝?唐以诗取士,故多专门之学,我朝之诗所以不及也。 ”严诩以为唐朝诗歌繁荣的原因是唐朝( )A经济繁荣,国力强盛B科举制度,考查诗赋C知识分子队伍空前强大D士人群体的刻苦钻研答案
4、B解析 由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唐以诗取士”及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唐代科举考试中增加考诗赋的规定后,一大批优 秀的文学家、 诗人大量涌现,极大地推动了唐朝诗歌的繁荣。5 我国古代长篇小说红楼梦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小说描写宝、黛爱情悲剧的意义在于 ( )A蔑视封建专制统治B反映人民敢于斗争的精神 C揭露科举制度的腐败D鞭挞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的罪恶答案 D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 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 剧是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造成的, 红楼梦描写宝、黛爱情悲剧的目的就是批判和鞭 挞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的罪恶,故 D 项符合题意。6 鲁迅先生曾说,中国文字“具有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
5、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 ”从汉字“龙”的四种书体的演变过程中,可以看出汉字 ( )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 由象形文字逐渐符号化,成为表音文字 与书法相伴而生 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A B C D答案 B解析 由图片中汉字发展可知正确。 图片反映了书法与 汉字,相伴而生,故正确。表述不正确。图片无法体现汉 字的古老,故 不正确。因此选 B。7 以黄公望为代表的所谓元四家主张“逸笔草草” “不求形式” ,诗文印信入画,诗画相联,其画作多表现“隐居” 、 “出世成仙”的情感。可知其画作应属于 ( )A山水画 B人物画C文人画 D风俗画答案 C解析 据题干“元四家主张逸笔草草 不求形式 ”体现了对
6、艺术形式“意境”的追求, “诗文印信入画,诗画相联” ,判断体现了文人画的特点。文人画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强调表 现个性, 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故选 C。8 陆游有诗云:“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死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 ”这主要反映了宋代 ( )A乡村的文化生活B都市的文化生活C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D话本艺术从贵族化转向平民化答案 A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从材料中“赵家庄” “负鼓盲翁”等信息可以知道反映的是乡村文化生活。 B、C、D 项不符合题意。深化训练练会深度思考9 利普斯(德)在事物的起源一书中写道:“中国人造纸的知识随着阿拉伯人传
7、入欧洲,这就为知识普及口号打开道路,标志着我们心目中所谓书籍的开端。”这段材料表明造纸术的西传 ( )A改变了欧洲人的阅读方式B促成了近代欧洲科学兴起C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D消除了人们对宗教的迷信答案 C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材料的能力。造 纸术的西传 促进欧洲书写材料的伟大革命,以廉价纸张取代了欧洲长 期使用的羊皮和小牛皮,促 进 了欧洲文化的发展,故选C。10 “一个奇怪的事实就是,源于中国的技艺似乎需要经过移植才能够获得高度的发展。见证一下火药、印刷术和航海罗盘在应用上所取得的巨大改进就可以证明这一点。 ”关于这段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中国人创造了四大发明,但它们未在本国充分
8、发挥作用B中国经济停滞、倒退决定了四大发明必须移植才能继续传播C欧洲人吸收和借鉴了中国的科技成就并有所创新D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促进了欧洲社会发展答案 B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向外 传播主要是在宋元时期, 这一时期中国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并未停滞、倒退,B 项明 显错误,符合 题意;A 、C、D三项都正确,应排除。11司马迁在史记中说:“余读离骚 、 天问 、 招魂 、 哀郢 ,悲其志。适长沙,过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 ”这说明 ( )A楚辞体作品缺乏志向追求B作者为屈原遗作中爱国志向所感叹C屈原应该投身于文学创作D作者认为屈原的遭遇和结局不值得答案 B解
9、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材料表达了司马迁对屈原的尊敬与崇拜, “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就体现了这 种想法, 选 B。12下图是南宋赵孟坚的墨兰图 。画中自题诗曰:“六月衡湘暑气蒸,幽香一喷冰人清。曾将移入浙西种,一岁才发一两茎。 ”诗中流露了作者借物抒怀,孤芳自赏,清高拔俗的情趣。该画属于 ( )A风俗画 B宫廷画C文人画 D山水画答案 C解析 文人画是集书法、篆刻、绘画等为一体,追求抒情写意,即“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三代漆文竹简,冗重 艰难,不可名状。秦汉以还,浸知钞录,楮墨之功,简约轻省,数倍前矣。然自汉至唐,犹用卷轴。卷必重装 且每读一卷,或
10、每 检一事, (chu)阅展舒,甚为烦数,收集整比,弥费辛勤。至唐末宋初,钞录一变而为印摹,卷轴一变而为书册,易成难毁,节费便藏,四善具焉。(明)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 经籍会通四材料二 宋史艺文志载有宋一代,集部凡二千三百六十九部,三万四千九百六十五卷,较之自战国迄唐之集部,增二倍有余。旧唐书载唐仅一百一十二家,元人较之,尚多五倍。 钱穆国史大纲材料三 “臣僚言:朝廷大臣之奏议、台 谏之章疏、内外之封事,士子之程文,机谋密画,不可漏泄。今乃传播街市,书坊刊行,流布四 远,事属未便。乞严切禁止。 诏照见年条法指挥,严行禁止。其书坊见刊板及已印者,并日下追取,当官焚毁今后雕印文书,须经本州委官看定
11、,然后刊行。 ” 宋会要辑稿(1)据材料一,说明中国书籍的演变过程及原因。(2)概括材料二反映的文化现象并分析这种文化现象出现的原因。(3)据材料三,分析宋朝对于书籍流通的态度及其影响。答案 (1)过程:由竹木简至纸张卷轴,由手工抄录到印刷,由卷轴到书册。原因:竹简沉重;纸张手抄简便;卷轴不便翻阅、收集和整理;印刷书册易于成书,成本较低,便于收藏保存。(2)现象:文化繁荣,著作丰富。原因:唐代雕版印刷术和宋代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使用;唐诗、宋词、元曲的兴盛;科举制的推行;国家重视文献的整理。(3)态度:严禁民间私自印书,加强对书籍的审查。影响: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军事、政治机密的泄露,维护了国家的利益
12、;但也妨碍了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不利于文化的传播。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可知其“演变过程”为“竹简卷轴书册” ;“原因”从材料中概括即可。第(2)问从材料中可以看出“现象”是指文化繁荣,其原因要从政治、经济、文化方面概括。第(3)问, “态度”可以从材料中概括, “影响”可从不利于文化传播和有利于防止军事机密泄漏等角度分析。1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淮南王赋八十二篇, 淮南王群臣赋四十四篇 上(汉武帝)所自造赋二篇阳成侯刘德赋九篇太子(刘爽,汉宣帝之子)喜( 王 )褒所为甘泉及洞箫颂(赋名) ,今后富 贵人左右皆诵读之。 汉书材料二 北宋的都城汴京、南宋的都城临安以及建康、成都等都是人口达十
13、万以上的大城市“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 调弦于茶坊酒肆(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序) ”,民间的娱乐场所也需要大量的歌词,士大夫的 词作便通过各种途径流 传于民间。 “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始行于世。于是声 传一时。( 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下)。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材料三 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小说演义之书未尝自以为教,而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 习闻之。以至儿童 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 钱大昕(清) 十架斋养新录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文化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文体主要反映了什么时代特征?(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词
14、兴盛的主要原因。(3)据材料三,概括明清小说流传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对明清小说产生影响的新因素。(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文学流传有何趋势?对此你有何认识?答案 (1)现象:赋成为汉代代表性文体;受到上层贵族(王室)的喜爱。特征:大一统。(2)原因:都市(城市)的繁荣;商业的发展;市民数量的增加(或民间娱乐的需要) ;词更适应市井生活的需要。(3)特点:被社会各阶层所接受( 读者群包括了社会各阶层);影响力超过儒佛道三教。因素:君主专制的加强(或封建专制统治日益腐朽黑暗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扩大,适应市民阶层需要。(4)趋势:从社会上层逐渐流传到下层民间( 或逐渐世俗化、通俗化)。认识:文学体裁要更加适应社会大众的需要;一定时期的文学艺术都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解析 第(1)问从材料信息可知统治阶级喜欢“赋” ,赋成为汉代代表性文体。联系汉代大一统的社会现实回答“特征” 。第 (2)问回忆宋代经济发展、市民阶层队伍壮大等知识回答。第(3)问从材料信息可知,明清小说受到不同阶层人士的欢迎, “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说明其影响力之大,据此回答 “特点” ,联系明清 时期政治、经济、思想特征回答“因素” 。第(4)问比较三则材料可知文学已经下移。从文化与社会政治经济的关系角度回答“认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