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后张梁张拉作业指导书文件编号: 拟 稿: 审 核: 批 准: 发布日期:2002 年 10月 13日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梁张拉作业指导书第一章、 前言1、目的:为指导施工人员操作,提高后张梁预应力质量,使张拉操作程序及标准控制符合要求。2、适用范围:本指导书只适用我场生产专桥(02)2061-32m 低高度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梁及专桥(01)205132m 普通高度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张拉控制及作业指导。3、职责:3.1、场工程技术室负责本指导书的编制、修改、监督检查和指导实施,负责指导书的条文解释、归口管理,确保张拉作业程序按本指导书要求有控进行。3.2、材料室负责物资的管理,对张拉工序用料计
2、划、采购、验收、保管、发放进行检查监督,并作好本工序材料的标识设置及标识转移工作。3.3、安质检室负责张拉工序生产中安全与质量的检查、监督工作。3.4、试验室负责材料的试验工作。3.5、机械室负责张拉机器用具的维修、保养等检查指导工作。并负责张拉机器设备的标识管理工作。3.6、张拉班负责本指导书的具体实施。4、实施要求:张拉作业人员应严格按作业指导书指定的操作程序进行张拉作业,对张拉工序全过程按作业指导书规定的标准及程序控制,并认真做好张拉记录。如对本作业指导书指定的操作程序有异议,应与技术部门协商,不得擅自更改本作业指导书规定的要求及操作程序、步骤。第二章、材料及机具设备1、材料:1.1、预
3、应力筋 我场生产的 32m后张法预应力梁采用高强度低松弛预应力钢绞线,强度等级 R j y=1860Mpa,公称直径为 15.2mm 。1.2、锚具:1.2.1、锚具采用南京铁路预应力锚具厂生产的 AM型锚具。1.2.2、32m 普高采用 AM15-6、7 型及 AM15-8型。1.2.3、32m 低高采用 AM158、9 型。2、机具设备2.1、千斤顶:2.1.1、我场后张梁张拉用千斤顶采用柳州市建筑机械总厂生产的 YCW250型千斤顶,其主要性能如下表:公称油压 Mpa 54 张拉行程 mm 200张拉活塞面积 M2 4.52310-2穿心孔径 mm 136公称张拉力 KN 2450 钢绞
4、线预留长 mm 680回程活塞面积 M2 2.1610-22.1.2、为了消除油缸活塞进行中出现的爬行(突进) ,在试验过程中采用排气螺钉排气。2.1.3、为确保预应力值的准确性,应定期对张拉设备液压系统各组成部分(千斤顶、油泵、控制阀管路、压力表等)进行检查标定。在下列几种情况下应校正千斤顶:(1)千斤顶使用周期超过 1个月或 200次张拉作业。(2)千斤顶发生故障修理后。(3)预应力筋突然断裂。(4)仪表受到碰撞或其它失灵现象。2.2油泵:221、我场后张梁张拉用油泵选用柳州建筑机械厂生产的EB4/500型电动油泵,其主要技术性能如下表:直径 mm 10 型号 Y100L2-4行程 mm
5、6.8 功率 KW 3.0柱塞个数 2 23电动机 转数 r/min 1430油泵转数 r/min 1430 出油嘴数 8 2理论排油量 ml/r 3.2 用油种类 10号或 20号机械油额定油压 Mpa 50 质量 Kg 120额定排量 1/min 22 油箱容重 L 42222、油泵的使用要求:(1)电源盒要加接地线,并随时检查各处绝缘情况,以免触电。(2)油管与接头要随时检查,以免发生爆裂事故,油泵带压工作时,不得拆卸接头、管路及压力表。(3)开机前应先打开控制阀(空载起动) ,使用前应检查安全阀调查压力是否适当,并保证其灵敏、可靠。(4)电机转向不限,可以正、反转交替使用.(5)108
6、 轴承应根据情况定期更换优质黄油。(6)油面过低泵内推力轴承露出油面时,应注意不得长时间工作。(7)油箱内的油量,必须满足油泵使用说明书的规定,一般应多于油箱容量的 85%,不足时应加以补充。千斤顶及油泵除应满足上述使用要求外,还应满足以下规定:1)高压油泵及千斤顶在高温天气使用时,一般油温在30-50,最高不超过 60。2)人员应熟悉油泵各项指标要求,能熟练掌握机械性能及操作要求时,才允许上岗操作。3)张拉前应检查电路、油泵、千斤顶油路情况,确认不漏油、电时,方可工作。4)为保证油表稳定,每次张拉前应使油泵空转、排气不小于一分钟,油泵操作人员应填写运转记录。第三章、张拉设备的标定1、张拉设备
7、(千斤顶、油泵、油表) ,应由专人使用和保管,并定期维护和标定(效验) 。1.1、千斤顶的标定1.1.1千斤顶标定时间由技术室主管张拉作业的工程师根据本指导书张拉设备使用要求期限通知张拉班,由张拉班、计量室配合进行标定。1.1.2、标定完毕,由主管工程师负责计算标定系数,按 3.2.6条判断合格,填写千斤顶标定记录作为千斤顶标识。对标定合格千斤顶由主管工程师负责下达张拉油表读数技术交底书。1.1.3、千斤顶应与校正过的油表配套标定。1.1.4、标定千斤顶要试压,确认不漏油能正常工作时方可进行标定。1.1.5、标定时使活塞伸出长度等于张拉时常用部位,试压吨位达 65t,持荷 5min,压力降低不
8、超过 3%,即认为千斤顶可正常工作。1.1.6、千斤顶校验要反复进行三次(0、90、180三个不同方向) ,取其平均值,算出对应的线性回归方程,当 r0.9999 时,即可初步认为标定合格,否则应查明原因,重新标定。1.1.7、当张拉实际使用吨位对应的千斤顶的校正系数按下式计算大于 1.05时,则该千斤顶不能使用:校正系数=油压表读数千斤顶面积/压力注:本式只使用于千斤顶主动工作状态。1.1.8、标定时活塞运行方向,应与实际张拉工作状态一致,即千斤顶处于主动工作状态。1.1.9、标定 YCW-250型千斤顶在压力架上用压力传感器及应变仪进行标定,方法及步骤如下:(1)标定千斤顶前,打开经过与传
9、感器配套标定过的应变仪,预热 30分钟,传感接线方法为:红A、绿B、白C、灰D。(2)千斤顶安装在压力架上,接好油管,使千斤顶活塞伸出1015cm。(3)安好经过标定的油表,打开油泵,空转 1分钟。(4)安装传感器,使其凸头朝上,高度不足部分可在传感器与千斤顶间加垫锚环。(5)按(1)条接线方法接好传感器与应变仪间的线路,打开应变仪开关,调整读数按钮,使显示读数为 0.00(也可记录一初度数) 。(6)开动油泵,主缸充油,按主缸油表度数每 3Mpa一级进行加载时,记录传感器读数。(7)当加载值超过常用吨位时,停止加油,主缸回油,回油同样按每 3Mpa一级降压,同时记录传感器度数,直至油表读数为
10、零。(8)按同样操作步骤分 0、90、180三个不同方向分三次加载标定,取三次平均值,算出回归方程。2.1、油表的标定2.1.1、油表标定由计量室根据张拉设备使用台帐按本指导书油表标定周期要求通知张拉班,张拉班接到通知后应在当天把油表送到计量室,由计量室负责标定。计量室根据标定结果决定油表的取用,并做好油表标定记录表(附表 3)的填写工作,作为油表标识。2.1.2、用 0.4级标准表校验常用 1.0或 1.5级表,0.4 级标准表应到有传递权的计量部门校验,方法为标准表比较法:在活塞压力计上进行,两端分别接上标准表和被校正的油压表,按每 2Mpa一级逐级升压,分别记录两只表的读数,直到超过最大
11、使用压力时止,依此重复三次取其平均值,则其校正系数:k=(P 校 -P 标 )/ P 标式中:P 校 被校正表读数P 标 标准表读数2.1.3、对于 1.0级被校表当 0K0.01 时,则认为该表合格;对 1.5级校表当 0K0.015 时,则认为该表合格。2.1.4、油表在下列情况下必须重新进行校正:(1)油压表校正有效期满一周。(2)油压表使用时超过允许偏差或发生故障。(3)油压表在使用时受到剧烈振动、冲击、指针不归零及指针失稳者。第四章、锚具检验1、锚具检验应由试验室负责完成。2、锚具应符合以下标准要求:2.1锚具要求出厂时逐个做磁力擦伤,不得有裂纹、夹渣、折叠、断裂情况。进场后,应逐个
12、检查锚环的材质强度。2.2夹片应进行硬度检查,按国家计量规定要求进行,且不小于三点,三点平均值不得低于要求的规定值,同时个别点的硬度偏差不得超过 3个单位。3、锚具检验应由试验室填写硬度记录表,作为锚具的试验状态的标识形式。4、试验室对锚具检验完毕,应连同试验记录将锚具返回材料室,材料室根据试验记录采用标示牌对锚具进行标识,并做好标识转移的记录。第五章、钢绞线下料及编束1、下料1.1、下料场地要求平整、硬化。1.2、下料长度:32m 普高梁按:34.520m 控制32m低高梁按:34.520m 控制 第一片按上述数字控制,以后再做调整。1.3、钢绞线放线前,首先查对该批钢绞线是否经检验,未经检
13、验或检验不合格的钢绞线不得使用。1.4、下料时将钢绞线放入预先做好的下料槽内,使钢绞线保持顺直,然后量取长度切割下料。1.5、钢绞线下料允许误差:3mm(相对误差) 。2、编束及穿束:2.1、编束时每隔 1.5m用 20号铁线扎一道,使编扎成束顺直不扭转。2.2、运输钢绞线时,每 2-3m放 1人持握运输,两端钢绞线悬出 1.5m为宜。2.3、穿预应力钢绞线前,首先检查孔道,并保持孔道畅通。2.4、穿束时,采用机械配合人工穿束,穿束顺序为:由上向下,由内向外进行,穿钢绞线时,用力均匀徐徐穿入。第六章、预应力筋的张拉1、张拉方式采用两端对称张拉2、张拉步骤2.1、移出台位前张拉(第一次张拉)2.
14、1.1、当普高梁梁体混凝土强度达到 30Mpa,低高度梁混凝土强度达到 45Mpa时,为加速台座周转及防止竖向裂纹的产生,即可进行第一次张拉。2.1.2、初张拉工序在得到试验室发放的初张拉通知单后开始。2.1.3、32m 后张梁各梁型第一次张拉顺序孔道编号见下图:32m普高梁张拉程序 1 2 3 4钢束编号 N2 N2 N6 N732m低高梁(直)张拉束数 2 2 1钢束编号 N1 N4 N632m低高梁(曲)张拉束数 2 2 1钢束编号 N1 N3 N52.2、移出台座后张拉(第二次张拉)2.2.1、当梁体移入移梁滑道,强度及弹模达到设计要求时,即可进行第二次张拉:普高梁:53.5Mpa 弹
15、模 Ec=3.55104 Mpa低高梁:直线 58.5 Mpa 弹模 Ec=3.60104 Mpa曲线 63.5 Mpa 弹模 Ec=3.65104 Mpa2.2.2、终拉工序开始以试验室发放的终拉通知单为标志。 2.2.3、后张梁各梁型终拉顺序及孔道编号见下图:32m普高梁(直、曲)332m低高梁(直)张拉顺序 1 2 3 4 5 6 7 8 9钢束编号 N1 N1 N7 N6 N5 N4 N3 N2 N232m低高度梁(曲)张拉顺序 1 2 3 4 5 6 7 8 9 10钢束编号 N6 N4 N2中 N2 N2 N5 N3 N3 N1 N12.2.4、终拉由主管工程师负责填写终拉记录,作
16、为该工序状态标识。2.3、张拉程序2.3.1、张拉工作分两次进行:第一次为初张拉,梁体混凝土达到设计初拉强度时,在台座上进行;第二次为终拉,梁体混凝土达到设计终拉强度及弹模时,在存梁道上进行。初张拉:00.1 k(做标记测夹片外露量) k(测伸长值)回油自锚(测回缩量及夹片外露量)(1)终张拉:1)没有进行初张拉的预应力束的张拉程序:00.1 k(做标记测夹片外露量) k(测伸长值)持荷5min 回油自锚(测回缩量及夹片外露量,计算实际伸长值) 。2)已进行初张拉的预应力束的张拉程序:0 k(做标记测夹片外露量) k(测伸长值测夹片外露量)持荷 5min 回油自锚(测回缩量及夹片外露量,计算实
17、际伸长值) 。张拉顺序 1 2 3 4 5 6 7 8 9 10钢束编号 N7 N5 N3 N2 N2 N6 N4 N4 N1 N1 k为初张拉控制应力:32m低高梁: k为 930MPa32m普高梁: k为 930MPa k 为终张拉控制应力:32m低高梁: k为 1339.2MPa32m普高梁: k为 1339.2MPa2.4、张拉注意事项:2.4.1、当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终拉时弹性模量须达到规定标准后,方可进行预加应力。2.4.2、有影响承载力的缺陷,应事先修补(修补材料的强度应比原提高一等级) ,并达到规定强度后,方可预加应力。2.4.3、钢锚具在使用前,应逐个检验(查) ,合格
18、后方可使用。2.4.4、预加应力值以油压表读数为主,以预应力钢丝伸长值作校核,当实际伸长值与理论伸长值相差6%以上时应查明原因,予以处理。2.4.5、施加应力时,测距员要集中精力,测距要准确,司泵人员要严格控制油表读数。2.4.6、预加应力时,两端油泵应升压平稳,且配合默契,要有专人统一指挥。2.4.7、张拉时发现油泵、油压表、千斤顶、锚具等有异常情况时应停止张拉,查找原因。2.4.8、张拉作业区应标示明显的标记,禁止非生产、非工作人员进入张拉区域。2.4.9张拉时安全阀应调整其规定值后方可开始张拉作业。张拉时梁两端正面不准站人,并应设置防护罩。高压油泵应放在梁的两侧,操作人员应站在预应力钢丝束位置的侧面。2.4.10、操作高压油泵人员要戴防护目镜,防止油管破裂及接头喷油伤眼。2.4.11、油压表要妥善保管(护) ,严禁雨淋、碰撞等。2.4.12、每片梁正式张拉完后,应测量跨中上拱度,并作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