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台湾郑礼勋硕士论文:楚帛书文字研究.pdf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6251265 上传时间:2019-04-03 格式:PDF 页数:279 大小:7.7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台湾郑礼勋硕士论文:楚帛书文字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79页
台湾郑礼勋硕士论文:楚帛书文字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79页
台湾郑礼勋硕士论文:楚帛书文字研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79页
台湾郑礼勋硕士论文:楚帛书文字研究.pdf_第4页
第4页 / 共279页
台湾郑礼勋硕士论文:楚帛书文字研究.pdf_第5页
第5页 / 共27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 碩士文 指導教授:黃靜吟 先生 楚帛書文字研究 研 究 生:鄭 勳 撰 中華民國九十月 弁 言 楚帛書 ,也叫楚繒書或楚絹書 , 計有九五二字,為戰國中晚期文字,其代約在西元前 316 - 278 之間。由墓葬結構、隨葬器物、文字內容特徵看,推判為楚國之物。尺寸大小為 4738.7CM,寬大於長,幅面分內外二層。內層為互相顛倒的段文字,一段十三,一段八;外層繪有十二神像,每邊各三,各有其相應的文字,帛書四角另繪有青赤白黑四木。內層十三為天象篇,八為四時篇,外層四周為宜忌篇。 楚帛書在 1942 9 月因盜墓而重現世間,出土地點在湖南長沙市東南郊子彈庫。這座墓葬是長沙特有

2、的火子墓。帛書出土後屬蔡季襄所有,蔡氏並作初步的研究,久即入美國人考克斯( John Hadley Cox)之手並帶到美國。其後,帛書在美國幾手,現存放於約大都會博物館(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 蔡季襄僅憑目視作初步的研究,即晚周繒書考證及其摹本(出自其子蔡修渙之手) 。其後又有弗爾美術館的帛書全彩照片,研究得以進一步。然自 1966 以,由於楚帛書紅外線照片的發表,使楚帛書相關的研究達於高峰。 楚帛書的最具代表著作有饒宗頤先生與曾憲通先生的楚帛書及先生的長沙子彈庫戰國楚帛研究 ,書均由中華書局於 1985 出版,總結四十對楚帛書的研究。然而學術研究

3、是斷進步的,前者在楚地出土文獻三種研究 ( 1993 ) 、後者在 長沙子彈庫戰國帛書研究補正 ( 2000)中又有部分的修正,足學者的看法也因後世出土文獻增多,而有所改變。時至今日,部分難以釋的文字,也有學者提出新的看法。 筆者自幼習書,接觸先秦文字以泰山刻石 、 石鼓文最早,心追手摹,對其字形結構的變化,文字布局,深覺興味盎然,沉愐其中,此疲。近戰國文物大出土,許多古文字材每每成為書法創作的原素。然出土書跡多屬簡牘,唯楚帛書書於絹帛,最能看出先秦文獻書寫概況,故筆者與指導教授商討後,選擇楚帛書為碩士文的研究對象。 在研究及撰寫文期間,時遇逆境、瓶頸,多賴指導教授 黃師靜吟指點迷津、循循善誘

4、、殷督導,經多次研討後終於順完稿,師恩浩蕩,永誌難忘;位口試委員 宋建華先生及 清源先生對文撰寫盲點的指正;系上師長的提攜照顧,同學及學弟妹的協助等。種種深厚情誼,都是筆者完成文的動,銘感五內,難以言喻,在此謹致上最誠摯的謝忱。 最後,要感謝雙親的栽培鼓舞與學校同事的扶持,讓我有無比的信心與完成學業,進入研究殿堂一償宿願。尤其內子黛對家庭的犧牲奉獻,使我無後顧之憂,致於文,其感激已難形諸文字矣! 個人平日忙於教學、創作,才疏學淺又時間迫促,文雖經口試委員指正,尚有少目前無法解決的問題。文中疏誤謬,實所難免,敬祈 師長先進、博雅君子,指正! 鄭勳 謹誌於彰化八卦山下寓所 中華民國九十月十一日 文

5、摘要 學號: 591110004 文名稱: 楚帛書文字研究 A Study on the Script of the Chu Silk Manuscript 研究生: 鄭勳 Li-hsun Cheng 指導教授: 黃靜吟 Ching-yin Huang 校院: 國中正大學 系所: 中國文學研究所 學位: 碩士 學: 95 語文: 中文 頁: 260 關鍵字: 楚文字 The Chu Characters 楚帛書 The Chu Silk Manuscript 簡帛文字 Written Script on Bamboo and Silk 古文字 Ancient script 古文字學 Paleo

6、graphy 文字學 Wenzixue Chinese Etymology 書法 Calligraphy 中文摘要: 本文之研究目的,在於對 1942 出土的楚帛書,在文字上作一全面的分析、考察,期望對楚帛書文字的瞭解,以上溯春秋戰國文字、西周文字,殷商甲骨,下探小篆、漢。 文述方式以文字學為基礎,兼採 書法視角。將十五楚帛書文字研究的成果,作一粗淺的總結,進而探討先秦文獻書寫布局,以為楚帛書文字、書法愛好者研究的素材。 本文共分為正文與附大部分。正文是本文研究主題之相關述,分為章: 第一章緒,明研究動機、目的、方法、步驟與前人結果,介紹目前楚帛書研究的概況、重要著作,及本文的研究空間。 第二

7、章楚帛書概述,描述楚帛書出土及外的經過,從措置、閱順序、文字佈局、四木、十二像、形制、特殊符號談楚帛書的結構,並對楚帛書的內容,依四時、天象、宜忌的順序,作一鳥瞰式的概述。 第三章楚帛書國別、別之推判,就文字及內容、陶質版與隨葬物、長沙封建沿革推判楚帛書的代,以證據強化其為楚物,作為其後二章的述基礎。 第四章楚帛書文字形構的演化,以楚帛書文字為本,其他楚系文字為輔,明楚帛書文字的簡化、繁化、化、訛變現象。 第五章楚帛書文字風格的特色,從筆法、章法布局、風格等特徵討楚帛書文字風格,並概述楚帛書對漢字基本筆劃的影響。 第章結,介紹楚帛書文字的研究價值,總結本文研究成果,提出對未古文字研究的展望。

8、附有楚帛書之照片與摹本、楚帛書款表、楚帛書文字釋要及楚帛書文字編四部分,原為建構本文的基礎材,今為附可作為研究古文字之考。 英文摘要: The purpose of the thesis is to make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and close examination on the Chu Silk Manuscript, unearthed in 1942. The course of the study is traced up from the script of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Warring States peri

9、od, Western Zhou dynasty, the oracle bone script of Shang dynasty, down to xiaozhuan the small seal and the Han lishu clerical script. The author addresses the paper from the viewpoints of both wenzixue as a foundation and the art of calligraphy. A rough summary of the past 65 years research achieve

10、ment is made on the Chu Silk Manuscript. The author discusses the art of the script layout and arrangement for the Pre-Qin dyansty, contributing to valuable source material for the calligraphy amateur. The thesis divides into the main text and the appendix. The main text falls into six chapters. The

11、 first chapter introduces the research motive, purpose, methodology, steps and literature review. It also introduces the present study of the Chu Silk Manuscript, important work and the authors research space. The second chapter entitled “The Outlines of the Chu Silk Manuscript” describes the uneart

12、hed process of this Manuscript and its outflowing to foreign country. Its structure is discussed by examining the script position arrangement, reading order, writing layout, simu four trees, shier shenxiang twelve idols, construction, and the distinctive mark. A birds eye view is also made on the co

13、ntent of this Manuscript in the order of sishi Four Seasons, tianxiang Celestial Phenomenon, and yiji Suitability or Taboo. Entitled “The Nationality and the Age of the Chu Silk Manuscript,” the third chapter draws inferences on the age of the Chu Silk Manuscript according to its writing, content, t

14、aozhi jinban ceramic funerary objects, funerary objects and the Changsha feudalism. The author uses the available evidences to strengthen the fact that the Chu Silk Manuscript belongs to the Chu State, providing the discussing foundation for the following two chapters. The fourth chapter is entitled

15、 “ The Evolution of the Chu Silk Manuscript Text Script.” The analysis data is mainly on the script of this Manuscript and the Chu series script as an auxiliary. This chapter illustrates the phenomena of the simplification, elaboration, diversification and the error change on the script. The fifth c

16、hapter i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hu Silk Manuscript Text Script.” The script style is characterized through the study of the brush methods, the art of script layout and overall arrangement, and writing style. In addition, the author evaluates how the Chu Silk Manuscript influences the basic st

17、rokes in Chinese writing system. The conclusion chapter shows the script research value, summarizes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and proposes the future outlook for the study of guwenzi the ancient script. The appendix contains the following four parts: “The Pictures and the Copied Versions of the Chu

18、Silk Manuscript,” “The Xingkuan Biao of the Chu Silk Manuscript:A Reproduction Version in Row and Column Chart,” “A Modern Character Transcription of the Chu Silk Manuscript Text” and “The Chu Silk Manuscript Texts Form Table.” These four parts as the appendix are the analysis material for the thesi

19、s. They are also references for the study of the Chinese ancient script. 目次 I楚帛書文字研究 目 次 第一章 緒 1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3一、研究方法 3二、研究步驟 4第三節 前人研究結果 6一、 楚帛書研究的三個階段 6二、 楚帛書的相關重要著作 8三、本文的研究空間 12第二章 楚帛書概述 15第一節 楚帛書 的出土及外 15一、 楚帛書的出土 15二、 楚帛書的外經過 19第二節 楚帛書之結構 26一、 楚帛書之措置及閱順序 26二、 楚帛書之文字佈局 29楚帛書文字研究 II三、

20、 楚帛書的四木與十二神像 30四、 楚帛書的形制 39五、 楚帛書中的特殊符號 39第三節 楚帛書 內容概述 45一、 四時 45二、 天象 47三、 宜忌 49第三章 楚帛書國別、代之推判 53第一節 就楚帛書的文字及內容推判 54一、 楚帛書的文字 54二、 楚帛書的內容 59第二節 就陶質版及其他隨葬物推判 63一、陶質版 63二、其他隨葬物 64第三節 就長沙封建沿革推判 67一、載籍 67二、楚墓群 68第四章 楚帛書 文字形構的演化 71第一節 楚帛書文字的簡化 71一、刪簡筆畫 72二、刪簡偏旁 73目次 III三、刪簡同形 74四、合文借用筆畫 74第二節 楚帛書 文字的繁化

21、76一、增加偏旁 77二、增加贅筆 82第三節 楚帛書 文字的化 88一、偏旁替換 88二、方位移動 94第四節 楚帛書 文字的訛變 97一、改變筆勢 98二、苟簡急就 99三、形近訛混 100四、形體析 104第五章 楚帛書 文字風格的特色 109第一節 楚帛書的書風特色 110一、筆法 110二、章法 114三、風格 118第二節 楚帛書文字對漢字基本筆劃之影響 122一、點的形成 123二、折的形成 126三、撇的形成 128楚帛書文字研究 IV四、捺的形成 129五、橫的發展 134、小結 134第章 結語 137第一節 楚帛書文字之研究價值 137一、開啟古文字的變 137二、提供漢

22、字演變的資 137三、呈現楚系文字的書風 138四、察考書寫習慣與書帛時代 138五、揭示先秦文獻書寫的章法 139第二節 研究成果及未展望 141一、研究成果 141二、未展望 142考書目 143附 165一、楚帛書之照片與摹本 I VII二、楚帛書款表 甲 丁三、楚帛書文字釋要 -1- -34-四、楚帛書文字編 1-42第一章 緒 中正大學 e-Thesys(95 學) 1第一章 緒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楚帛書 ,或稱楚繒書1 、 楚絹書2 ,它是我國目前為止,最早寫在絹帛上的墨書文字。 1942 因盜掘而在湖南長沙東郊杜家坡附近之子彈庫出土。該墓為一座具有墓道之長方形墓穴,墓室東側

23、有一木棺,其西側為一與棺同長而倍寬之邊箱,邊箱中貯放少明器。另有頭箱一個,帛書即放置其中。帛書約38.1 厘米,橫 45.7 厘米。中間為互倒的段文字;其外圍有十二段文字及十二神像環繞於周圍四方。據蔡季襄晚周繒書考證所言 書用竹笈貯藏,折疊端正3 ,原作八折,因埋藏在地底,經久呈深褐 色,致文字甚清晰。加上帛質碎,折痕處文字殘泐甚多。出土後歸蔡季襄,蔡氏為作晚周繒書考證一書,原物於 1946 在上海為美人柯克思攜至美國,迄今未歸。 帛書自 1942 出土迄今,已十五,是目前發現最早的絹帛墨書文字。由於布局十分特殊加上文字奇特,可以討之 問題甚為繁多,在前輩學者研究下,有些問題已趨解決,有的則尚

24、難定。十餘,由於所據楚帛書摹本優一,以致各家釋多有出入。帛書摹本、照片之面世,約可分為三種,同時也是楚帛書研究的三個階段: 其一:蔡季襄晚周繒書考證之帛書寫本。此寫本附於晚周繒書考證一書中,係其長子蔡修渙憑目驗帛書原物寫繪而成。所據雖為帛書原物,然帛書已封藏於土中二千多,絲質脆弱,字跡消褪,僅憑目驗,實難窺字跡原貌。故蔡修渙本之訛誤、缺文,在所難免。據此而研究之著,其成效自是彰,僅能作為楚帛書初步研究成績。 其二:華盛頓佛爾美術館之帛書彩色照片。華盛頓佛爾美術館所攝之帛書全色彩色照片,可視為帛書之另一摹本。約於 1952 ,該美術館以照相技術,將帛書拍成全色之彩色照片。觀此照片如同觀帛書原物,

25、學者以此研究帛書文1稱楚繒書者有:蔡季襄晚周繒書考證 、饒宗頤楚繒書疏證 、陳槃楚繒書疏證跋 、董作賓長沙出土之繒書 、安志敏陳公柔長沙戰國繒書及其有關問題 、祥恆楚繒書 解 、唐健垣楚繒書文字遺 、高明楚繒書研究等。 2稱楚絹書者,如學勤戰國題銘概述 (下) 。 3蔡季襄: 晚周繒書考證 , (臺:藝文印書館, 1944 8 月) ,頁 1。 楚帛書文字研究 中正大學 e-Thesys(95 學) 2字,自必盲從蔡氏本,定較蔡本存真。然仍無法脫上一階段之困擾,即出土日久,字跡明之憾,全彩照片有如原物重現,然所察亦十分有限。是以據此而研究之著,其成效亦彰,然已較蔡本進步,學者可以有自己的判斷。

26、 其三:約大都會博物館之帛書紅外線照片。約大都會博物館於 1966 ,委託阿克托科學實驗公司照相, 並延請對帛書有深入研究之澳洲學者,埃爾巴納德為指導人,以航空攝影用之紅外線膠片攝製帛書原物。此次照片效果甚為可觀,帛書原物字跡清處,藉紅外線輔助往往可清晰之,雖仍有少可知之殘痕缺文,然文意大致已可知,據此而研究之著,其成效亦較豐碩。 學者研究帛書所據版本,大致有以上三種。由於清晰同,是以研究成效亦各同。早期據帛書原物或彩色照片之版本而研究者,因所清而致文字摹寫失誤,其定釋之成績自待言;直至紅外線照片出現,文字之摹寫才幾近於正,其研究之成果亦較可觀。又有關楚帛書之著,遠甲骨文、敦煌寫卷之受重視,且

27、前輩學者所,各有偏重,或主定文字:或主釋內容;或主探討其相關之問題等。對於帛書書寫方面的問題,學者著文探討的似乎還是很多。 鄙人素好書法,對所碑版摹,一向遺餘,近將心集中於先秦古文字。初楚帛書時為其形構所震懾,其後細覽書法布局,讓吾人驚嘆已。由於戰國時期的手寫墨書文字,多以竹簡為書寫載體,一簡僅寥寥,難以窺探長文墨跡布局之全豹。而帛書的重新現世,恰好彌補竹書這一方面的足。 帛書因久埋之故,帛質弱脆、色澤轉暗,致文字剝、筆畫模糊清,難以勘察全貌。前輩學者所,或僅從文字觀點入,亦未必盡美矣。筆者是以區區之意,以文字學為基礎,兼採書法視角研究楚帛書文字。期能使帛書文字書法愛好者,能有所裨益,甚至據此

28、有進一步的研究。 第一章 緒 中正大學 e-Thesys(95 學) 3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一、研究方法 漢字的形體變化,每個字的情況盡相同。少學者從自己的經驗中總結出一套方法。如唐在古文字學導中對於怎樣去認古文字提出五項條目,從怎樣辨明古文字的形體開始,相繼舉出對照法 、 推勘法 、偏旁的分析和史的考證4等。楊樹達在新字之由中將考釋文字的方法歸納為十四個條目, 一曰據文釋字,二曰據甲文釋字,三曰據甲文定偏旁釋字,四曰據銘文釋字,五曰據形體釋字,曰據文義釋字,七曰據古俗釋字,八曰義近形旁任作,九曰音近聲旁任作,十曰古文形繁,十一曰古文形簡,十二曰古文象形會意字加聲旁,十三曰古文位置與篆書同

29、,十四曰二字形近混用云5。唐、楊二人的意,條目或 相同,但基本內容大同小。都是將過去及現在文字學家所用的方法,作較全面性的整,對分析字形、考釋字義有很大的幫助。所以這也將本書的研究方法,簡單地介紹: (一)形體分析法 由於古文字是表意文字,結構的方 式主要是象形、會意、形聲6。把一個獨體字的形體與客觀的事物系,或用一個合體字偏旁考釋古文字,是自古就常用的方法。前者重視事物的系;後者則是先分析偏旁,再明結構。由於獨體字少,合體字多,也有學者稱之為偏旁分析法 。這種方法自許慎就採取這種方法解釋一些字,清末的孫詒讓使它具科學精神。他的做法是先把已經認的古文字,按照偏旁分析 為一個個單體,然後把各個單

30、偏旁的同形式收集起,研究它們的發展變化;在認偏旁 的基礎上,再認每個文字7。這種方法要先對已經認的偏旁有所解,同時也要知道各形旁之間的通用關係。 (二)史比較法 4唐 : 古文字學導 , (台:洪氏出版社, 1978 ) ,頁 162-265。 5楊樹達: 積微居文增訂本, (京:科學出版社, 1959 ) ,頁 1-16。 6陳煒湛、唐鈺明: 古文字學綱要 , (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 1988 ) ,頁 36。 7高 明: 中國古文字學通 , (台: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1993 ) ,頁 147。 楚帛書文字研究 中正大學 e-Thesys(95 學) 4這是將同階段的文字材,依序臚而出,

31、進而從史發展的角,去考察一字的演變。唐謂之比較法 、 對照法 ,也就是楊樹達據文釋字 、 據甲文釋字 、 據銘文釋字的方法。文字在發展過程中,其形體會有干變化,特別是秦以前的古文字,字形定、結構多樣、一字形。因此就必須自各個時代的前後關係中,進綜合比較,找出共同的字原和特點。運用史比較法釋字,首先要蒐集各種文字資,並具備漢字發展變化的知。掌握漢字的結構特點、形旁的史變 化、義近形旁間的互用關係及字體簡化的基本形式等。何琳儀在戰國文字通中曾指出: 一九三二郭沬周文辭大系出版,這對周文研究有劃時代的意義。該書對部分戰國銅器銘文,由縱橫個方面予以定點:即首先按國別分域,然後再按時代分期。這無疑奠定戰

32、國銅器銘文斷代和分域的基礎8。 因此何琳儀認為研究戰國文字形體的演變, 但要注意此地與彼地之間的橫向繫,而且也要注意前代與後代的縱向繫9。帛書文字屬戰國文字,自然也適用這個研究方式。因此,本文研究的途徑,先以橫向的繫為基礎,再擴及縱向的繫。 (三)辭推勘法 辭推勘法也是常用以考釋古文字的方法,它就該字置於一定的言語環境中,依上下文或同的文進推勘。它可以用文獻中的成語推勘,也可以據文辭本身內容推勘。 文獻成語推勘是用文獻中的辭核校銘文,先秦時期的文章、銘文,有少是歌頌先人德業文辭,這些辭往往法相同或相近,可據以推勘。這大多用以推勘四時與天象二篇。 而據文辭內容推勘,指從文獻本身的文、式推勘。這個

33、方法大都用以推勘宜忌 ,因其式相近,即使原字殘缺,亦可推知。 二、研究步驟 據此本文的撰寫,主要分成下幾個階段進: 8何琳儀: 戰國文字通 , (京:中華書局, 1989 4 月) ,頁 10。 9何琳儀: 戰國文字通 ,頁 184。 第一章 緒 中正大學 e-Thesys(95 學) 5(一)蒐集資 首先,收集楚帛書的各種考資,包括圖版、專書、單篇文,內容包含文字考釋及學者對楚文字域的研究成果。然限於個人能足及現實主客觀因素,必有缺之處。 (二)作字形表 其次,就帛書紅外線照片副本,考前人文字考釋,考訂其較佳的釋文、,確定帛書字形的定。並將圖版逐字掃描,編製楚帛書字形表。 (三)繫比較 最後

34、,以前項為基礎,作橫向與縱向的繫。在橫向繫方面,以楚帛書 文字為主,挑選字分析研究字形結構,進而再與楚系及他系文字進比較,突顯其特色。在縱向繫方面則上溯商周甲骨文、文,下及小篆、漢代簡帛石刻、朝隋唐楷書。推究其先後傳承在變上的關係,並兼考戰國時期書寫於簡牘、璽印、貨幣、石器上的古文,再酌許慎文解字及經書史籍文獻,著手於本書正文之述。 (四)撰寫文 本文分正文與附大部分。正文部分是研究主題之相關述,分章討楚帛書 。依序概述帛書的背景知、推測 其國別及代、討帛書的形構演化、文字風格特色。對楚帛書的字形結構筆劃加以分析比較,比較在相同時空之下,由於書寫工具的同,所造成文字形構上的差,並析述其對後世文

35、字的影響。至於附則收帛書所有字形,依文體排序成字形表,為正文述的依據。 楚帛書文字研究 中正大學 e-Thesys( 95 學) 6第三節 前人研究結果 前人對楚帛書的研究,大抵只有用帛書原物或照片,然是用帛書原物或帛書照片,研究者所觀察到的字形,影響研究結果甚大。相關的著,也因其所本,蘊育而出。本節即對楚帛書研究的三個階段,及其相關著,作一番介紹。 一、前人研究楚帛書的三個階段 楚帛書的相關研究,須依賴摹本及照片,摹本之精確與否及照片的清晰程,直接影響研究成果。故前人之亦據此分為三個階段:目視原物摹本階段、原物彩色照片摹本階段、原物紅外線照片階段。 (一)目視原物摹本階段 蔡季襄為楚帛書的第

36、一位研究者。在蔡氏所著的晚周繒書考證石印本中,首圖版,次言繒書考證 、 繒書圖 、 繒書墓葬 、 繒書書笈及隨葬器物等。此書收楚帛書的第一份摹本。此摹本係蔡氏長子蔡修渙憑目驗帛書原物寫而。由於帛書埋於土中二千餘,顏色變暗,使得帛書上的文字辨,是以摹本殘泐缺文嚴重,所摹字與帛書實載字差距頗大,而錯字亦多。 過,當時對帛書有興趣的中外學者,就是依據蔡氏的這資分析和研究,也相繼出現幾個複製本。如蔣玄佁撰長沙10一書,所收帛畫 ,即根據蔡本重製之複製本。陳槃撰先秦漢帛書考11,即陳氏據蔡本所摹。饒宗頤撰長沙楚墓時占神物圖卷考釋12,乃饒氏據蔣氏本再摹。其他如董作賓的長沙出土之繒書13、澤古昭次的長沙楚

37、墓時占神物圖卷14、學勤戰國10蔣玄佁: 長沙卷二, (上海:上海古今出版社, 1950 ) 。 11陳槃著: 先秦漢帛書考(附長沙楚墓絹質采繪照片小記) , (台: 中央研究院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二十四冊, 1953 ) ,頁 185-196。 12饒宗頤: 長沙楚墓時占神物圖卷考釋 , (香港: 東方文化第一卷第一期, 1954 ) ,頁69-83。 13董作賓: 長沙出土之繒書 , ( 大雜詩第十卷第期, 1955 3 月) ,頁 173-177。 14澤谷昭次: 長沙楚墓時占神物圖卷 (附摹本) , (東京:日本河出書房定本書道全集第一卷, 1956 (昭和三十一) 12 月) ,頁 1

38、83。 第一章 緒 中正大學 e-Thesys(95 學) 7題銘概述 (下)15、錢存訓書於竹帛中國書籍與古文字的起源16所附摹本,皆據蔣玄佁本複製,其源皆出於蔡本。 蔡氏的晚周繒書考證一書在研究成效上,或缺失少,但其開山之功,實可沒。後世的學者皆據此進一步研究。 如陳槃撰先秦漢帛書考 ,考證帛書中部分圖像為山海經中所述之神物;饒宗頤長沙楚墓時占神物圖卷考釋首先及帛書之性質;董作賓長沙出土之繒書認為楚帛書當以十三文為正置,有別於蔡氏之,使得楚帛書之擺置,受到學者的重視。 此階段可謂楚帛書之草創期,時間大致是四代到五代中期。 (二)原物彩色照片摹本階段 1952 美國佛爾美術館拍攝楚帛書原物之

39、彩色照 片。據照片摹寫之摹本先為刊,而照片則遲至 1964 ,方由商承祚於文物上刊布17,為楚帛書 之研究進入另一階段。然照相技術仍有所局限,文字殘泐清部份亦甚多,然已較蔡本進步。蓋觀此照片如同觀帛書原物,學者以此研究帛書文字,自必盲從蔡氏本。據此而研究者,其成效自較據蔡本研究者為佳。 此階段之摹本,除商氏於文物上有其套色之自摹本外,又於梅原末治18、饒宗頤19、埃爾巴納德20、學勤21等之著中。此階段之研究,大抵著重於文字之考釋,如饒宗頤之長沙出土戰國繒書新釋22。於釋文字之外,此階段研究著所可表者,有:梅原末治之近時出現的文字資23,所附之楚帛書摹本,為此階段刊之第一份摹本,唯僅及八文之局

40、部;次如埃爾巴納德之楚帛書初採銘文原24,文中用棋格式之方法,試為恢楚帛書之款而作出貢獻;再如學勤之補戰國題銘的一些問題25,發現楚帛書邊文十二月為爾雅釋天所載之十二月月名,於十二段邊文15學勤: 戰國題銘概述 (下) , (京: 文物 1959 9 期) ,頁 58-61。 16錢存訓( T H Tsien) : 書于竹帛中國書籍與文字的起源 ( Written on Bamboo and Silk The Beginnings of Chinese Books and Inscriptions ,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62,又中文版,名中國古代書史

41、,臺:燈出版社, 1987) 17商承祚: 戰國楚帛書述 附弗亞美術館照片及摹本 , (京: 文物 1964 第 9 期) ,頁 8 - 20。 18梅原末治: 近時出現的文字資 (附摹本) , 書道全集第一卷, (東京:平凡社, 1954 (昭和 29 ) ) ,頁 34-37。案:第四節為長沙的帛書與竹簡 。 19饒宗頤: 長沙出土戰國繒書新釋 (選堂叢書之四) , (香港:義友昌記印務公司, 1958 ) 。 20D1.Noel Barnard, A Preliminary Study of the Chu Silk Manuscript A new reconstruction of

42、the text , Monumenta Serica Vo l .1 7, PP1-11, 1958 。 【案】原文為英文稿,埃爾巴 納楚繒書初探 文字之新原 , 華裔學志第十七卷, 1958 ,頁 1-11。 21學勤: 戰國題銘概述 (下) , ( 文物 1959 9 期) ,頁 58-61。 22饒宗頤: 長沙出土戰國繒書新釋 (選堂叢書之四) 。 23梅原末治: 近時出現的文字資 (附摹本) ,第四節長沙的帛書與竹簡 ,頁 34-37。 24埃爾巴 納: 楚繒書初探 文字之新原 , 華裔學志第十七卷, 1958 ,頁 1-11。 25學勤: 補戰國題銘的一些問題 , (京: 文物 1960 第 7 期) ,頁 67 - 68。 楚帛書文字研究 中正大學 e-Thesys( 95 學) 8性質之研究上,往前推一步;末如陳夢家之戰國楚帛書考26,認為楚帛書 與古代月等文獻之性質相近,並應屬於戰國中期之楚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