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初中化学疑议析结评五字教学设计举例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陕西省镇安县教研室 丁吉念教学内容:人教版初中化学新教材第三单元课题 2设计思想:首先通过提出具有趣味性、启发性、目标性及科学性的问题(由易到难,由浅入深)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探究性教学 1情景,认定教学目标 2;之后引导学生在固有知识基础上,经过阅读、思考、假设、推断、讨论、交流、测评、反思等合作与探究性学习活动,使学生认识分子和原子,学会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常见的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现象,并逐步培养学生思维与想象能力,以及分析与推理能力。教学目标: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
2、粒;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3、会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一些常见的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现象;4、培养学生抽象思维与想象能力,以及分析与推理能力;教学重点:教学目标“2”教学难点:教学目标“3”教学方法:“五字”教学法 3教学准备:烧杯、量筒、酒精灯、品红、浓氨水、酒精、蒸馏水、小黑板或投影仪或多媒体(相关例题与课堂练习题) 、课堂教学测评试题等。教学时间:1 课时教学过程:设置疑问,创设情境 1(分层提出问题,确定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探究性教学情境。 )1、引入置疑 1我们在小学学过中国古代诗人王安石的一首诗咏梅 ,那位同学还记得?(墙角数只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 /惟有暗香来
3、)王安石为什么能够“遥”闻梅花“暗香来 ”?2、联系生疑 1盛放在敞口容器中的水在常温下为什么会逐渐减少?3、实验生疑 1向盛有水的小烧杯中加入少量品红(如教材图 3-5 所示) ,静置,有何现象发生?为什么?阅读思考,讨论交流 1(学生按问题进行思考、阅读、讨论、探究、交流学习活动;教师全面关注学生,倾听学生讨论,收集探究情况,参与差生 4活动。 )(1)学生阅读问题、进行实验并独立思考;(2)学生在学习小组内(一般以前后双桌四人为一组)讨论探究和交流;(3)学生在全班进行讨论和交流(每个学习小组推选一名学生交流本组讨论探究结果) ;(4)学生讨论交流预计略。辨析点拨,引导探究 1(教师在学
4、生阅读、思考、讨论、探究、交流时,一方面关注倾听学生言论并鼓励和参与差生活动。另一方面要适时帮助学生科学辨析探讨结论,及时对问题的“结点”进行点拨,指导学生正确思维与科学探究。 )1、教师说明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我们肉眼直接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2、分子、原子很小。例如,1 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 310-26kg,1 滴水中大约有 1.671021 个水分子;3、引导学生观看如教材图 3-6、图 3-7(可以多媒体展示)内容,进一步设问:观看后有何启示?4、梅花中含有苯甲醛、异丁香油酚、苯甲酸等具有芳香的化学成分,它们都由分子构成。水、品红分别是由水分子与品红分子构成;水的减少、品红的扩散、王
5、安石“遥”闻梅花的“暗香”等现象都是分子不断运动的结果;推写结论,共同认定 1(通过学生对上述问题的阅读思考、实验探究与讨论交流,以及教师的精巧点拨与科学指导,促使学生初步认识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和原子。重要的结论推写与认定,按教学实际随时进行。 )1、物质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等构成的;2、分子、原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肉眼直接看不见) ;3、分子、原子总在不断的运动;设置疑问,创设情境 21、实验生疑 2向盛有 40mL 蒸馏水的烧杯中加入 5-6 滴酚酞溶液,搅拌均匀,溶液呈何种颜色?(1)取少量上述溶液置于试管中,向其中漫漫递加浓氨水,有何现象发生?(2)将烧杯中的酚酞试液分别倒入 A
6、、B 两个小烧杯中,另取一个小烧杯C,加入约 5mL 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 A、C 两个小烧杯(如下图所示) 。有何现象发生?这一现象说明哪些问题? 2、实验生疑 3给甲、乙两只小烧杯中分别加入约 30mL 水,将甲烧杯中的水加热至沸腾,然后同时向两只烧杯中加入少量品红,观察甲、乙两只烧杯中的现象有何区别?说明什么问题?3、实验生疑 4将 10mL 水与 10mL 酒精混合,所得混合溶液体积 20mL(填、)?说明什么问题?阅读思考,讨论交流 2(1)学生阅读问题、进行实验并独立思考;(2)学生在学习小组内讨论探究和交流;(3)学生在全班进行讨论和交流(每个学习小组推选一名学生交流本组讨论探究
7、结果) ;(4)学生讨论交流预计略。辨析点拨,引导探究 21、氨水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为红色,这是氨水的一种重要的化学性质;2、氨水分子也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为红色,说明氨水分子能保持氨水的化学性质,其它物质的分子同氨水分子一样。这是分子同其它构成物质的微粒的最本质的区别;3、请同学们回忆生活中的现象:1L 核桃与 1L 芝麻混合体积能达到 2L 吗?原因是核桃之间有间隔,一些芝麻分散到核桃的间隙之中。10mL 水与 10mL 酒精混合体积小于 20mL,说明分子之间也有间隔。推写结论,共同认定 21、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2、分子的运动与外部温度条件有关。物质受热温度升高,物质分子能
8、量增大,分子运动速率加快;反之,分子运动速率降低。3、分子之间有间隔(原子也一样) ;设置疑问,创设情境 31、联系生疑 2分子与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小粒子,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2、引入置疑 2我们已经知道分子有别于其它构成物质的粒子的本质特征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那么原子有什么区别于其它粒子的本质特征呢?3、观察生疑 1观察如教材图 3-10 所示几种分子模型(多媒体投影示出) ,你有什么发现?4、观察生疑 2观察如教材图 3-11、图 3-12 及图 3-13 所示化学变化中分子变化示意图(多媒体投影示出) ,你有那些发现?5、引入置疑 3你能用分子的观点解释水的蒸发现象吗?
9、你能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水的分解现象吗?6、引入置疑 4你能用分子观点说明什么是物理变化吗?你能用分子、原子观点说明什么是化学变化吗?7、引入置疑 5你能用分子的观点说明混合物与纯净物(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吗?阅读思考,讨论交流 3(1)学生阅读问题;(2)学生阅读教材 P50 页相关内容并进行独立思考;(3)学生在学习小组内讨论探究和交流;(4)学生在全班进行讨论和交流(每个学习小组推选一名学生交流本组讨论探究结果) ;(5)学生讨论交流预计略。辨析点拨,引导探究 31、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2、化学反应中原子不能再分;3、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原子新分子” ;4、同种物质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
10、物质分子性质不同;推写结论,共同认定 31、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2、分子与原子:(1)相同点:都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2)联 系:分子由原子构成;(3)区 别: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分为原子) ,而原子不可分;3、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本身未发生改变的变化是物理变化;分子本身发生改变,变成别的分子的变化是化学变化;4、纯净物与混合物(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为纯净物;不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为混合物;课堂练习,评价反思(教师分发课堂教学测评题,学生当堂练习,当堂交换批阅与评价。教师关注典型问题与共性问题,指导学生进行及时纠正并认真反思。整节课堂教学测评可与
11、各“小五字”教学测评结合起来进行。 )1、学生练习(习题附后)略;2、学习评价(包括学生互评、学生自评及教师评价等)略;3、学生反思略;4、教师反思:整个教学活动以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索思考为主线,以教师启发疑问与精巧点拨为支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最大限度提高课堂教学效度。整个教学过程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牢牢抓住学生思考,教学求本务实,教学效果良好。附一:课堂教学测评题一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5 分1050 分)1、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最小微粒;2、原子是不能再分的最小微粒;3、单质的分子是由同种原子构成的,化合物的分子是由不同种原子构成的;4、分子由原子构成,因此分子比原子
12、大;5、水沸腾后我们能看到“水蒸汽” , “水蒸汽”就是水分子;6、由分子构成的混合物中,各分子都保持自身的化学性质;7、物质都是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8、水由气态变为液态体积减小,是因为水分子本身体积减小了;9、水分子可以表示为 H2O,过氧化氢分子可以表示为 H2O2,由此可见同种原子可以构成不同种分子;10、物质 A 燃烧后生成物质 B,A、B 中都含有微粒 X,则微粒 X 一定是原子;二、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下列现象(10 分550 分)1、雨后天晴出现“白雾” ;2、水通电分解为氢气和氧气;3、湿衣服晾在阳光下和通风处比晾在阴凉、背风处容易干;4、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的“三态”变化;5、解
13、释古代诗人王安石“遥”闻梅花“暗香来” ;附二:板书设计备注:1参看 诱思探究教学理论与实践(张熊飞主编,山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6 年 12 月出版。 )2参看目标 教学新探(武镇北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5 年 9 月版。 )3疑议析结评 五字教学法,简称“五字”教学法,是本人在化学教学实践中探索形成的一种探究式教学方法。课堂结构简要概述为:设置疑问、学生讨论、辨析指引、推写结论、教学评价五个教学环节。4这里的“差生”是指化学学习有困难或不善自主探究与交流的学生。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原子1、分子、原子在不断的运动;2、分子、原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3、分子之间、原子之间都有间隔;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可分为构成其它微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