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晏子使楚(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按要求掌握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理解课文意思,了解楚王使用什么办法三次侮辱晏子的,晏子用什么办法反驳楚王的。 教学重难点 1、能理解课文意思,了解楚王使用什么办法三次侮辱晏子的,晏子用什么办法反驳楚王的。 2、理解人物形象。教学过程:一、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二千多年前,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一个群雄纷争的春秋战国时代,其中齐国和楚国是大国。说到齐国就会让人想起一个人,他虽然身材矮小,但能言善辩,口才极好,被派到其它国家执行外交任务,帮助齐国解决了许多外交上的争端。他就是晏婴,人们都尊称他为“晏子” 。 (板书:晏子)晏子的真名叫晏婴,那为什么又
2、叫他晏子呢?(学生猜测)想:古时候,哪些人的称呼中有“子”?(课件出示:孔子、老子、孟子) 小结:(说明:“子”是古代对有学问有贡献的男性的尊称,比如:孔子、孟子等。 )孔子、孟子等都是古代的大学问家,晏婴为什么也称“晏子”呢?他肯定也有与众不同的地方。2、你能根据自己的预习向大家介绍一下晏子吗?(学生回答)3、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有关他的文章(板书:使楚) “使”是什么意思?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就是写晏子出使楚国的故事。(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要求: (1)根据拼音,读准生字词的读音,把课文读通顺。 (2)想想课文讲了什么事? 2、检查自学
3、情况: (1)生字新词:(注意“大夫”的读音,现在读“di fu” ,是“医生”的意思,过去读“d f” ,是官职的称呼。 ) (2)请同学读读难读的段落,检查课文读通情况。 (3)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晏子三次机智地反击。板书:侮辱)给课文中的三个故事加个小标题:让钻狗洞齐国无人齐人盗贼3、楚王就这样一次一次地侮辱晏子,然而,最终的结果是什么呢?“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这是个双重否定句是说楚王尊重晏子了。 (板书:尊重)三、研读楚王,感受前后变化。 1、楚王是怎样侮辱晏子的呢?请画出有关的句子。 楚王知道晏子身材矮小,就叫人在城门旁边开了一个五尺来高的洞
4、,让晏子从这个洞进去。楚王瞅了他一眼,冷笑一声,说:“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既然有这么多人,为什么打发你来呢?” 楚王笑嘻嘻地对晏子说:“齐国人怎么这样没出息,干这种事?”2、我们来读读这几句话,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 楚王对晏子侮辱到了极点。挖狗洞让晏子钻,讽刺他身材矮小。说齐国没有人,就是说晏子无能。故意在晏子面前审问盗贼,嘲笑齐国人没出息。而且从“瞅” 、 “冷笑” 、 “笑嘻嘻”等词也可以看出楚王对晏子及齐国的侮辱。楚王的用意很明显,侮辱晏子,侮辱齐国,以达到长楚国威风的目的。 3、有感情地朗读。 4、他的目的达到了吗?请迅速浏览课文,把他每次侮辱晏子的结果画出来。楚王只好吩咐大开城门,迎
5、接晏子。 楚王只好陪着笑。 楚王听了,只好赔不是,说:“我原来想取笑大夫,没想到反让大夫取笑了。 ” 5、你又体会到了什么?(三个“只好”体现了楚王复杂的内心。从字面上看都是表示没办法的无奈之举。第一次的“只好”是在面临承认是狗国和让晏子走城门的两难选择时,为了宝全面的而做出的无奈之举。第二次的“只好”是再次遭受失败之后的举动但又不愿意就这样承认失败,想做挣扎的复杂心理。第三次的“只好”是“赔不是” ,楚王已是黔驴技穷,甘拜下风。虽不愿意,但也只能这么做。 “只好”是在给自己一个台阶上,欲奚落别人却反而被别人奚落的尴尬表露无疑。6、最后的结果是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有感情地朗读这几句
6、话。四、研究晏子语言,体会智慧 第一个故事 1找出描写晏子的地方,想想到底有什么样的威力,能化楚王对他的侮辱为尊重呢?要想细细品味晏子这超人的智慧和勇气,咱们还得好好地读读课文。请大家把你认为最能体现晏子智慧和勇气的语句找出来,放开声音自由地读一读这些地方,感受感受。 (学生读课文)2最能体现晏子这超人的智慧和勇气的语句有好多处,谁先来读?“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 ,才从狗洞进去。我在这儿等一会。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你是从晏子的语言中体会到他的智慧和勇气的,很好!请说说你的体会。3、教师指导填空:开狗洞的是(狗国) ,开城门的才是(国家) ,现在楚国开的是
7、狗洞,可见楚国是(狗国) ,那楚王是(狗王) 。引导学生谈理解:正常情况访问国家走城门 访问狗国钻狗洞我访问的国家楚国 楚国狗国 楚王狗王(1)楚王不想当“狗王” ,自然就大开城门,迎接晏子进来了。这里应放手让学生自主交流,因为这几句话包含的意思不难理解。(2)晏子这句话发挥了它巨大的威力,分析一下,你认为晏子聪明在哪里?(晏子将计就计,将五尺来高的洞定位为“狗洞” 。有了“狗洞”一说,自然就引出了“狗国”之说。 ) (3)感情朗读:晏子说这句话的时候,会是怎样的语气呢?(不卑不亢、绵里藏针)指名 23 个学生读。教师评价:晏子冷静反驳,看似轻描淡写,却入木三分!4、晏子可真会回答。注意看,晏
8、子是怎么说的这句话?(是“看了看” )为什么不说晏子“想了想” ,而是用了“看了看”?5、 、所以从这个“看了看” ,你可以看出晏子的什么?(只是看了看,就想出对策来了,说明晏子智慧超群、冷静、有勇气、非常有胆识) 6、这晏子想也不用想,一看,就计上心头,说出下面的话读 8、 “冷静” ,那是睿智的标志;“勇气”那是获得胜利的前提。就是这个“看了看” ,让我们看到小个子晏子背后藏着的是大智慧。就是这个“看了看” ,让我们看见晏子的发言和表现那是超越了他的脾气,超越了他的性格,是真正的智者。而“看了看”之后他说的这句话,我们才能感觉到这句话的分量和底气。不信,你读读看 晏子使楚(第二课时)教学目
9、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晏子能言善辩的才能和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 2、理解句子间的逻辑关系,学习简单的推理。教学重难点:精读晏子与楚王针锋相对的话,了解楚王使用什么办法三次侮辱晏子的,晏子用什么办法反驳楚王的。体会晏子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以及维护齐国尊严的高贵品质。教学过程:引:楚王以貌取人,想借故羞辱晏子,晏子凭着他的沉着冷静,机智反击而又不失礼节,楚王只好大开城门,迎接晏子。楚王侮辱晏子一计不成,又生一计。楚王第二次又是怎样侮辱晏子,晏子是怎样反击的,请大家自由读第四自然段,欣赏哪句就多读几遍。 (生自由读)谁来汇报。一、第二个故事句一:“这是什么话?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大伙把袖子
10、举起来,就是一片云;大伙儿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大王怎么说齐国没有人了呢?”(1)说欣赏理由:晏子反驳楚王,说齐国人多。引导学生抓住“住满” 、 “就是一片云” 、 “就是一阵雨” 、 “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等理解“齐国人多” 。夸张。通过举袖子、挥汗、走路等三种情况来说明人多。你说这个国家,哪里袖子举起来就能成一片云?但晏子就用这个方法一说,怎么着?晏子的这一说法又巧妙在哪里呢?(采用夸张说法,说明齐国人多,反驳了楚王“齐国没有人”说。 )举实例,显得有力可信。排比。说排比作用。增强气势,语气渐强。生读。(2)把文中的句子转变成四字词语:挥汗如雨
11、、举袖成云、接踵磨肩、欺君之罪等。这篇文章出自晏子春秋 ,改编自其中的一篇古文:晏子春秋杂下九,请看古文是怎么描述的。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张袂成阴”就是大伙把袖子举起来,就连成一片云;“挥汗成雨”就是人们都甩一把汗,就能够下一阵雨。“比肩接踵”就是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把这三个成语赶紧写下来,看谁一边写一边记在心里。 (待学生写完。 )来一起读一遍自创成语。(3)这段中还有哪些地方值得欣赏?(两个问句)“这是什么话?”质问。语气冲。“大王怎么说齐国没有人呢?”晏子问出这个问句之后,他知道楚王的答案吗?所以这是一个反问句。摆
12、出事实之后的反问,目的是为了加强语气,反驳的力量更强。指名读,读出不同语气。(4)过渡语:楚王到底说了什么话,让晏子这样质问?“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所以晏子回答说“大王怎么说齐国没有人呢?”比较一下楚王说的“人”和晏子说的“人” ,你发现了什么?楚王所说的“人”指的不是一般老百姓,而是有本事有本领的人。或者说“能人” 。 所以在他的眼里,身材矮小的晏子(不是人才) 。那晏子说“大王怎么说齐国没有人呢”中的“人”也是人才的意思吗?(是指齐国的老百姓)这里楚王问的是人才,晏子回答的时候偷换概念,却说的是老百姓,既化解了楚王的侮辱,又借机赞扬了齐国的老百姓。楚王发现了吗?谁为大家完整地读读这段话?
13、感情朗读。句二:晏子装着很为难的样子,说:“你这一问,我实在不好回答。撒个谎吧,怕犯了欺君之罪;说实话吧,又怕大王生气。 ”(请一生装著为难的样子来读这句话?)晏子直接说就好了啊,干嘛还要这样装模作样一下。(怕惹怒楚王,是为了保护自己。 )这句话好在哪里,让你这么欣赏。如果直接说,结果会怎么样呢?那后来他侮辱了楚王,楚王拿他没办法。你觉得他说话的一个艺术在哪里?(说坏话之前征求楚王的同意,把选择的难题丢给楚王。同第一个故事)表面上看起来很客气,其实暗藏玄机。楚王上当了吗?(上当了)楚王说实话实说,我不生气。看来,晏子面对楚王的步步紧逼,没有乱了分寸,而是冷静反驳。下面请同学分角色朗读这几句话。
14、有了楚王的这句话,就等于有了免死金牌啊。看,晏子接下来什么动作。拱了拱手,这个“拱手”学问很大啊。晏子接下来就要开始不客气了。请一位同学加进动作来读一读晏子反击的话。句三:“敝国有个规矩: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这儿来了。 ”(1)学生通过推理得出这句话的意思是“楚国是最下等国家” 。 “最不中用”是什么意思?上等国家上等人去 下等国家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下等人 我去的国家楚国下等国(2)在这里晏子能实现强有力的反击,有何秘诀?(晏子先编出一个“规矩” ,然后顺着楚王的意思,说自己是最不中用的人,贬低自己,从而达到贬低楚国的目的。 )以退为
15、进。(3)谁来读一读,我们一起欣赏一下晏子说话的艺术。有感情朗读。晏子说完就结束了吗?他还笑了笑。晏子的笑:故意笑了笑:我就要看你一副气到跳脚又不能拿我怎么样的样子。楚王听明白这个话外之音了吗?楚王也笑了,他陪着笑。你读出了什么?很生气又不能发作。自己允诺过不生气。君王一言九鼎,不能反悔。一个“只好”写出了楚王怎样的心情?这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4)小结:这次对战的焦点是“齐国无人” ,楚王是步步紧逼,晏子是巧妙回旋,击败了楚王,从中你体会到晏子是个怎样的人?接着楚王的话题将计就计、顺水推舟,把无人才、甚至不会用人之辱又回敬给了楚王。(5)这段精彩的对话让我们犹如身临其境,练读,分角色朗
16、读体会。二、第三个故事过渡语:一次次交锋,一次次失败,楚王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但楚王实在不甘心,又生一计:安排酒席招待晏子。酒席上晏子又有哪些巧妙的回击?(1)犯盗窃罪的齐国人。看到这里有没有什么想说的?(2)楚王笑嘻嘻地对晏子说:“齐国人怎么这样没出息,干这种事情?”你注意到楚王是怎样说这句话的吗?笑嘻嘻是用在什么地方?(表示开心)在这里褒词贬用,更显恶毒。谁来笑嘻嘻地读?(指名一学生读)说大臣反应。跟着楚王笑:带着谄媚、觉得晏子这回没话说了:狂妄、一直在羞辱晏子:恶毒。我们知道最后是谁赢了?结果是不好的先说好的这种手法叫做欲抑先扬,这样写渲染了气氛,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笑得多开心,后面
17、就有多丢人。(3)过渡语:让我们看看晏子是怎么回击的:晏子面不改色,站起来说:“大王怎么不知道哇?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可是这种柑橘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同样的道理,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一到楚国,就做起强盗来了,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 ”从“面不改色”中读懂了什么?晏子不改的是什么?(超人的智慧和爱国的情怀)学生通过推理得出这几句话的意思是“楚国的社会风气不好” 。先引导学生理解两个“水土”的不同意思。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因为气候、土壤等条件好,淮北的橘树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因为气候、土壤等条件不好,从而理解第一个“水土”是指“气候、土壤等条件” 。同样
18、道理得出,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好好地劳动,说明齐国社会环境、社会风气好,齐国人一到楚国,就做起盗贼来了,说明楚国社会环境、社会风气不好,从而理解第二个“水土”是“社会环境、社会风气”的意思。 (4)我现在请两组学生分角色朗读,其他学生读旁白。三、超越文本,学当晏子1、楚王本想侮辱晏子,以显楚国的威风,却没想到被晏子反驳的哑口无言,他眼看着斗不过晏子,心里却十分不甘。突然,他哈哈大笑起来,见你们这班跟随在晏子身后的小记者,便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他轻蔑地说道:“哼,齐国太无能了,是不是没有大记者了,怎么来的尽是你们这些乳臭未干的娃娃?”小记者们,面对楚王的侮辱,你们准备怎样反驳呢?(讨论,指名
19、、同桌交流)2、楚王听了你们的反驳,只好说:“!”(通过练说,让学生明白: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自尊、自信、处变不惊是取得成功的保证;出色的语言表达是我们应该学习和具备的重要才能)四、评价晏子,升华主题1、晏子是个怎样的人?临阵不乱、不惧大国、不畏强暴、机智过人、善于辞令、博学多才、强烈的爱国心、以国家利益为重晏子运用夸张等修辞手法,让自己的语言有理有据,靠他的三寸之舌,反驳了楚王的侮辱,维护了自己的尊严,也维护了齐国的尊严。正是晏子巧妙的智慧、善辩的辞令、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精神让楚王不得不折服。所以到最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好一个出色的外交家,好一个临危不惧的爱国志士。用这句话赞扬他一点都
20、不为过:“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话不在多,传神则灵;人不在高,爱国则名。此时此刻,楚王的心情怎样呢,谁能用一个词语,或者一个歇后语等来形容一下?这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那课文上怎么写他?(只好只好只好) 比较三个“只好” 3、楚王仅仅是“不敢不尊重晏子了”吗?结合“使” 、背景资料“结交”感受理解楚王尊重的还有齐国人民、齐国国家,因为晏子的背后是一个有力的团队。五、开招待会,齐夸晏子全面评价晏子,感受课文中心各位小记者,任务已经圆满完成。齐王和人民正焦急等待着消息,你能用简短的几句话来夸夸我们晏子大夫吗?(以新闻报道的格式练写,部分投影交流)晏子,不卑不亢。面对楚王一而再再而三的侮辱仍然面不改色,妙语还击;从容镇定,面对楚王的讽刺你不慌不忙,巧妙应答;机智勇敢,以自己的聪明能干,运用了将计就计、顺水推舟的高明策略,捍卫了自己的尊严,捍卫了国家的尊严。你铿锵有力的话语永远像在人们的耳畔,你与楚王斗智斗勇的场永远印在人们的心中,让人回味无穷。你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提示:写之前先想想晏子是个怎样的人?六、小结延伸,布置作业1、复述课文。 2、读晏子春秋 ,感受晏子的语言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