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究竟何谓”五伦八德”五伦八德的概念“五伦”:父子有亲,夫妇有别,长幼有序,君臣有义,朋友有信“八德”:“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五伦简说五伦说法出自孟子 。以孟子“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孟子滕文公上 ) “五伦”为标志,形成了“ 以人为本 ”的伦理道德观。父子有亲:是指父慈子孝,父母要懂得如何用慈爱、用智慧来教导他的下一代,而孩子也要知道常常关怀体贴父母的需要,来尽他的孝道。这样,就能够让父子这一伦发展得非常和谐、非常圆满。君臣有义:是指君仁臣忠。君仁,是处处替下属着想,甚至于不是只有替下属着想,还要替他的家庭,替他的家人着想。当一个领导人有这样的胸襟
2、,这样的仁厚之心,那下属一定会很感恩他,一定会效忠他。臣忠,这个忠是忠于领导人,忠于他的本分、他的职责,忠于他的团体,这叫臣忠。君臣关系是道,仁与忠就是德。夫妇有别:是指夫义妇顺。即在家庭中承担的不同责任。丈夫要扶持自己的妻子,扶持她教育好孩子。夫更有本分孝顺父母扶持上一代。还有责任要扶持社会的发展,对社会负责。妻子则是“ 相夫教子” 。要对家庭负责,对先生负责,对下一代的教育负责。主要责任就是把一个家庭治理好。长幼有序:是指兄友弟恭。即哥哥要时刻想着弟弟,对弟弟关怀备至;而弟弟从小到大有哥哥的照顾,这份恩情不能忘怀,要非常敬重哥哥。手足规劝之道,即当兄弟有过失的时候,兄弟之间要懂得劝诫。朋友
3、有信:是指朋友之间交往要有信义,讲究信用。若有过错,劝而改之,若有善事助而成之,不论贫富,一视同仁,以道德来往,自然朋友有信也。这五伦关系是任何一个社会、国家、民族、时代的人都必须面对的最基本的伦理关系。因此中国古人说, “人无伦外之人”,即不存在生活在伦理关系之外的人。八德简说宋代伦理道德观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八德”为标志。因为中国在宋代以前,没有“亡国”意识,只要“ 家固”便可“ 国宁”,故有“以家为本”的伦理道德观。随着中国农业社会的发展,以家庭为本位的农业经济日益稳定与发展, “家”对于农业经济的发展,对于社会的祥和与稳定等功能日益突出, “家”乃国之基, “家和万
4、事兴”,因此“齐家”,家庭与家族的凝聚也就日益重要。多子女大家庭中的人伦关系,已经不仅需要纵向伦理的“孝”,更需要调整横向伦理的“悌”,有了纵向的“ 父慈子孝 ”,又有了横向的“兄友弟恭” ,建构一个纵横交错的家庭伦理十字架,就有可能实现“家和万事兴”。“家”是“国”的细胞,只要这个细胞健康而充满生机,整个社会、国家就有可能祥和稳定、发展繁荣, “家固而国宁”。故宋代从“ 家”与“国”的辩证关系上,突出 “孝悌”,并将其置于“忠信”的前面,是一种审时度势的创造。这“ 八德”是宋代对中华道德的新建构,是对中华道德的新发展,它一直影响到明清,以致影响到朝鲜、韩国等东亚各国。 新五代史杂传曰“礼义,
5、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孝:就是孝顺。孝顺父母,这是为人子女的本份,孝顺就是报答父母养育之恩。悌:就是悌敬。悌敬兄长,这是作弟弟的本份,悌敬就是报答兄长的恩。忠:就是尽忠。尽忠国家,这是作为国民的责任,尽忠就是报答国家的恩。信:就是信用。信用朋友,对朋友言而有信,行必笃敬,不可失去信用。礼:就是礼节。遵守礼仪,见到人要有礼貌,以礼待人。义:就是道义。追求正义,见义勇为,重义轻利,扶危济困,不占便宜,不偏不倚,俯仰无愧。廉:就是廉洁。廉洁自律,以清廉为乐,洁身自爱,廉洁奉公。耻:就是羞耻。凡是不合道理的事情,违背良心的事情,绝对不做。人若无耻,等于禽兽一样。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与根本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道德”二字,道德的基本内容就是这“五伦”“ 八德”,其根本点就是孝。“五伦”与“ 八德”,是古圣先贤的教诲,是做人的基本道德。 “五伦”大道通过遵循“八德”规范来体现与落实, “八德” 规范则依据“ 五伦”大道的本质要求所展开。违背“ 五伦”、 “八德”,就会受到惩罚,就不会有幸福的人生。身心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和谐,离不开对“五伦”、“八德”的遵守与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