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 唐诗五首一、教学目标1.背诵五首唐诗,准确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3.联系诗人的身世处境,结合诗中的描写抒情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二)教学重点:背诵诗歌,感知诗歌内容,感悟诗歌意境。(三)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的深厚情思。二、教学过程野 望(一)导入新课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从最古老的诗经开始,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学习唐诗五首中的第一首诗野望 。(二)如何欣赏诗歌1.通过多诵读,感知诗歌大意,领会语言美。2.了解作者、写作背景,揣摩
2、诗中感情。3.发挥联想、想象,体味意境美。(三)作者简介王绩(约 589644) ,字无功,号东皋子,古绛州龙门县(山西万荣县通化镇,通化镇 1972 年由河津县划入万荣县)人,唐代诗人。隋末举孝廉,除秘书正字。不乐在朝,辞疾,复授扬州六合丞。时天下大乱,弃官还故乡。唐武德中,诏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贞观初,以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自号“东皋子” 。性简傲,嗜酒,能饮五斗,自作五斗先生传 ,撰酒经 酒谱 。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旷怀高致,直追魏晋高风。律体滥觞于六朝,而成型于隋唐之际,无功实为先声。(四)背景探寻王绩入唐之后,仕途失意,渡河还家,游于北山东皋。这首诗可能是他唐初弃
3、官隐居故乡之时所作。(五)问题思考1.本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联系作者的生平,说说你对诗作思想感情的理解。本诗描写了作者隐居之地的清幽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几分彷徨、孤独、苦闷。全诗流露出作者在现实生活中孤独、抑郁的心境。2. 请从动静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颔联和颈联。颔联总写秋色,写的是静景、远景,颈联写“牧人”与“猎马” ,写的是动景、近景。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和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人的落寞心绪。同时也表明了诗人避世退隐
4、的愿望。(六)小结本诗通过对山野秋景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孤独无依、彷徨抑郁的心情,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与无奈。本诗具有诗画交融的写作特色,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举目望去,到处都是秋色。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黄鹤楼(一)导入从唐才子传中记载的故事入手激发学生兴趣:1.三大名楼?及与之有关的各名文? 湖北:黄鹤楼 崔颢黄鹤楼 湖南:岳阳楼 范仲淹岳阳楼记 江西:滕王阁 王勃滕王阁序 2.李白曾登黄鹤楼想题诗纪念,但当他看到崔颢
5、的黄鹤楼后,自认无法超越,就此收手。只在崔颢的诗下面题写了“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便离去了。事后他对崔颢的这首诗念念不忘,曾两次作诗模仿此诗的格调。如登金陵凤凰台 鹦鹉洲 。众多古人称崔颢的这首诗是“第一” “千古之奇” 。这究竟是一首怎样的诗,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二)回忆以往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本诗今天我们再来和大家一起学习崔颢的黄鹤楼 。1.听读划分节奏 2.译读理解内容 3.说读体味情感 4.背读积累词语 (三)听读划分节奏 学会朗读 1.听读诗文,划分节奏 播放课件,要求学生边听边用笔在课本上划分节奏,可以小声跟读,注意诗的节奏划分规律。 2.学生回答,总结规律 教师引导,诗歌
6、从内容上可划分为为叙事诗和抒情诗、写景诗等。从体裁上可分为律诗和绝句,而律诗有八句,绝句四句。划分节奏的规律分别为 “二二一或二一二” “二二一二或二二二一” 。 3.学生齐读,体会诗歌节奏,掌握读诗的方法。 (四) 译读理解内容 领会意境 1.指导学生根据课下注释小组合作学习解释诗句。2.讨论后可以互相译读。 3.教师小结诗句意思。4.分别请几位学生示范译读这首诗,教师更正,归纳总结。 教师小结: 黄鹤楼则是揽胜怀古思乡的名篇。它把神话与现实、古与今、情与景熔为一炉,创造了一个苍茫开旷的诗歌境界。一是意中有象、虚实结合的意境美。二是气象恢宏、色彩缤纷的绘画美。三是声调自然、音节浏亮的音乐美。
7、(五)说读情感 创新运用 1.再读诗文,让学生在读中领会诗人的情感。 诗人在最后感叹道:“烟波江上使人愁” ,他为何而愁?愁什么呢? 个人朗读感受,小组交流:诗人由“黄鹤楼”名字的由来想到传说中的仙人已乘鹤而去,只留下这座楼和千年不变的悠悠白云;再眺望眼前汉阳城一带,草木茂盛苍翠;继而想起自己的故乡,不禁抒发了怀旧、思乡的感慨,一股世事苍茫的愁绪涌上心头。体会诗人在诗中体现思乡的情感。2.既然写思乡之愁,本诗引用黄鹤楼的神话传说,表现了诗人内心的什么情感?本诗引用黄鹤楼的神话传说,空荡荡的黄鹤楼实际上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3.哪一句是作者登上黄鹤楼所看到的景致?第三联描写繁荣的景致,有什
8、么作用?“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以繁茂之景反衬凄清之情,烘托孤寂的思乡之情。(六)背读积累词语 再悟美文 1.个人示范背2.唱诵。3.回忆、背诵曾学过的与黄鹤楼有关的古诗。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古诗。(七)拓展练习 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来理解诗的内涵,提供贾岛的黄鹤楼与崔颢的黄鹤楼相比较,区分两诗选材角度、所抒情感等方面的差异,从而更细腻地理解文本。黄鹤楼贾 岛高槛危檐势若飞,孤云野水共依依。青山万古长如旧,黄鹤何年去不归?岸映西州城半出,烟生南浦树将微。定知羽客无因见,空使含晴对余晖。使至塞上(一)导入 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故事,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
9、雄心壮志。请大家回顾曾学过的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1.李贺:雁门太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2.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 3.范仲淹: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二)作者简介王维:字摩诘,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少有才华,开元九年中进士,任太乐丞,后因事被贬。王维是个多才多艺并有较高艺术修养的诗人,他能诗能画,精通音律。受音乐、书法、绘画的影响,他的诗歌呈现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具有词句秀丽,意境清新,格
10、调高雅,音韵婉转,情景交融的特点。尤其是避世隐居之时,所作的诗歌大多以山水田园景色寄托孤寂闲适的情怀。通过描绘幽静的景色,借以反映其宁静的心境或隐逸的思想 。后人称他“诗佛” 。宋朝苏轼曾称赞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三)了解写作背景 开元二十四年(736 年)吐番发兵攻打唐属小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 。737 年春,可西节度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番军。王维奉使出塞犒赏三军,并留作军队判官。本篇即写出塞时沿途景色,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庭。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四)反复诵读,以读促悟1.读一读 (1)从诗体上来看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共 8 句,分为四联
11、,大家回忆一下,是哪四联呢?(首、颔、颈、尾) 要求: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朗读:教师范读 学生试读 学生个读 学生齐读2.品一品: 把握内容,理解诗意,体会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小组探讨:(1)本诗中哪个词语暗示了作者奉命出使?(问边)(2) “单” “孤” “征蓬”等字词透露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孤寂、激愤、抑郁) 赏析:由“归雁”一语知道,这次出使边塞的时间是春天。在一派春光中,雁北归旧巢育雏,是得其所;而诗人迎着漠漠风沙像蓬草一样飘向塞外,景况迥然不同。自己过了居延这个地方,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入胡人的天空。诗人以“蓬” 、 “雁”自比
12、,这两句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3)诗人在颈联中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大漠景色?(苍茫辽阔、浩瀚无边)(4)整首诗诗人的情绪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想到自己被排挤出朝庭之外时激愤抑郁;看到将士不畏艰苦守边卫国时赞叹敬幕)尾联:诗了到达目的地以后,从兵士那里得知都护正在边防前线准备战事,这两句可以看出诗人对边关将士的敬慕之情。3.悟一悟: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1) 苏轼评价王维诗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就是一幅美妙的图画。请说说这幅画的美是如何表现
13、出来的。这幅图画具有 美。 美的具体表现: 。 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首先,它有画一样的构图,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到地下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到绵延无边的大漠,画面上的景物虽不多,但是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其次,它有画一样讲究的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寥寥几笔,就用简约的线条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概括性极强,仿佛抽象派的作品。第三,这两句在色彩上也很丰富,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静地居于天际,辉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目前
14、。(2)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二句被王国维称为“千古壮观”的名句,其中的“直”和“圆”历来为人称道,你能说说这两个字好在哪里吗?“直”和“圆”两字用得逼真、传神。准确地描写了沙漠广阔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孤寂的感受。大漠无边,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青烟直上云霄, “直”字荒凉孤独中透出挺拔雄伟视野所及,黄河杳无尽头, “长河”之上,是一轮圆圆的落日, “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五)小结 这首诗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表现了诗人对守边将士爱国精神的赞美,也侧面表露了诗人被排挤出朝廷后内心的抑郁之情。渡荆门送别(一)导入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是设想故乡的山水送别自
15、己。(二)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领读。2.学生自由朗读全诗。3.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绵州人。李白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著名作品有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行路难等,著有李太白集。4.选自李太白集。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荆门,即荆门山,位于今湖北宜都,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隔江对峙,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25 岁的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的楚国故地游览。这时的诗人正值青年,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视野顿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
16、。5.学生齐读、背诵。(三)细读品味1.“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一个“从”字,凸显了诗人的大气魄。本是诗人乘船顺流东下,可在诗人眼里,竟是长江跟着自己游览。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白天行舟,天开地阔,诗人开阔的胸襟、舒畅的心情,都流露在字里行间。3.“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夜晚,变幻莫测的江水、月光、云霞让诗人目不暇接。4.“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明确:运用拟人手法,借故乡的水有情,不远万里送“我”告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亲人的感情。(四)合作探究对诗中“送别”情绪应如何理解?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与作者的其他送别诗不同,并非为朋友送行,而
17、是告别故乡。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 25 岁远渡荆门,一直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情,江水流过的蜀地是养育他的故乡,初次离别,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己远行,怀着深情厚谊,万里送行舟,从对方写来,越发显示出自己的思乡深情。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意无穷。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五)教师小结这首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别具特色。这首诗,作者描绘了出蜀过荆门山的沿途山川景色,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无限爱恋的真挚感情。三、总结提升野望一诗通过对山野秋景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孤独无依、彷徨抑郁的心情,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与无奈。黄鹤楼一诗描写了诗人登黄鹤楼的所见所感,抒发了诗人思念家乡的愁绪。使至塞上一诗叙述了诗人出使边塞的经历,以传神的笔墨描绘了塞外壮阔奇丽的景象,意境雄浑,同时也表现出诗人抑郁、孤寂的思想感情。渡荆门送别一诗以清新飘逸的笔触,描绘了诗人沿江东下所见的开阔、新奇景象,抒写了诗人从山壑重重的蜀地初到平原的喜悦以及对故乡深挚的眷恋之情。钱塘湖春行一诗通过对湖水、云、早莺、新燕、乱花、浅草、柳荫等的描写,展现了一幅景色明丽、春意盎然、充满生机的西湖早春美景图,抒发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之情和愉悦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