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社戏课例鉴赏该课获 2011 年“河南省中学语文优质课大赛”初中组一等奖。执教者:张媛 河南省新乡市长垣县河南宏力学校观察者:刘萍萍 新乡市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内容,梳理小说情节。2.学习抓住典型语言、动作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感受“小伙伴”形象。3.通过品读人物形象感悟小说主旨,从而感悟“我”对纯真质朴、热情友爱的小伙伴以及美好童年生活的怀念。【教学过程】一、解题导入师:今天我们要学习鲁迅先生的小说社戏 。我们先来看看什么是“社戏”,请同学们齐读。(多媒体出示课件 2)“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庙。在绍兴,社是一种区域名称。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 。 生:齐读。二、
2、梳理情节 师:社戏这篇小说取材于鲁迅的童年生活,极富情趣,让我们走进课文,一起去探寻属于童年的快乐吧。师:快速浏览课文,说说小说中你最感兴趣的内容。生 1:我最感兴趣的情节是他们几个小伙伴去赵庄看戏。生 2:我觉得他们归航中偷豆很有意思。生 3:我喜欢迅哥在平桥村做的事。师:他做了哪些事呢?生 3:掘蚯蚓,钓虾,还有放牛。师:嗯!这平桥村的乐事可真不少。生 4:我最喜欢他们在赵庄看到的美景。师:是在赵庄看到的吗?生 4:在去赵庄的途中。师:好,是行船时看到的月夜美景 。【板书】乡间乐事月夜行船船头看戏归航偷豆师:老师把大家感兴趣的事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排列,就是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我们来齐读一遍,
3、一二。生:齐读。师:读小说,一般要从梳理情节入手。课文以“社戏”为线索,通过乡间生活、月下行船、船头看戏、归航偷豆等情节为我们描绘了弥漫着豆麦清香、朦胧月色的江南水乡美景,展示了“我”的一段天真烂漫、童趣盎然的平桥村生活。三、品读人物师:很多年过去了, “我”依然对这段美好的童年生活难以忘怀,并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多媒体出示课件 2)“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生齐读。师:应该读那夜似(sh)的。生齐读。师:那夜的戏真的那么好看吗?速读 20、21 两段,结合表示我和小伙伴们看戏时反应的词语和句子,说说戏好不好看?生 1:我认为不好看,读课文
4、第 20 自然段。师:这一段确实能表现出戏不好看。你能更精简的概括出孩子们的表现吗?生 1:不好看,因为“支撑着仍然看” “大家也都很扫兴” “年纪小的几个多打呵欠了。师:你的领悟力很强,概括的也精简。生 2:不好看,因为大的也各管自己谈话” “却就破口喃喃的骂。 ”“全船里几个人不住的吁气,其余的也打起哈欠来。 ”生 3:我认为还有一处表现出不好看, “双喜终于熬不住了”可以看出,那夜的戏不但不好看,还很无聊。师:同学们很细心,这戏是真的不好看。再来看看那夜的豆,滋味怎么样?生 1:可能挺好吃的吧,因为他们都很喜欢吃。生 2:可能不好吃。师:为什么呢?生 2:因为就是普通的豆啊。也没有什么调
5、料,用水煮一煮就吃了,所以,我觉得不好吃。师:嗯,清水煮盐豆,味道也不怎么样。 “豆”不美味, “戏”不精彩,却令“我”难以忘怀,赞叹为“好豆” “好戏” 。 “我”难忘的是什么呢?生 1:难忘的是那个美丽的夜。师:你能给大家读一读吗?生 1: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师:你的声音也像景色一样美。生 2:因为去看戏这件事对“我”来说是一次冒险,特别有意思。
6、生 3:因为“我”适合小伙伴们在一起,就特别难忘,而且是自己煮的豆,所以好吃。师:同学们的思维很活跃。难忘的是那个月色朦胧、豆麦飘香的夜晚,是那一段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童年生活,是那些陪我看戏,偷豆的淳朴可爱的小伙伴们。 2.师:正是因为有了这些陪伴自己的小伙伴,一切都变得那么快乐,那么难忘,那么令人回味!这么多小伙伴,你最喜欢谁呢?浏览课文,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为什么喜欢他?(生自读思考。小组讨论交流。自由发言。 )生 1:我喜欢双喜,因为他促成了迅哥去看戏这件事。师:多媒体显示相关段落。请你有感情的读一读。(出示课件 3)忽然间,一个最聪明的双喜大悟似的提议了,他说,“大船?八叔的航船不是回
7、来了么?”十几个别的少年也大悟,立刻撺掇起来,说可以坐了这航船和我一同去。我高兴了。然而外祖母又怕都是孩子,不可靠;母亲又说是若叫大人一同去,他们白天全有工作,要他熬夜,是不合情理的。在这迟疑之中,双喜可又看出底细来了,便又大声的说道,“我写包票!船又大;迅哥儿向来不乱跑;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生 1:朗读。师:你的声音很洪亮。请坐!从这一段中我们能看出他怎样的性格?生 2:我觉得他很自信也很细心,特别有担当。师:可不是嘛!先保证安全,又层层深入的说明理由。真是聪明的孩子。师:想象一下当时的情况,谁来读一读?生 3:朗读。师:是个勇敢的双喜。感叹号表示的感情强烈,读的时候声音应该大一点,表现出
8、充满自信的样子;三个分号表明这是三个并列的条件,中间要有适当的停顿。你能读出双喜的自信吗?生 3:再读。师:嗯,好一个活灵活现的小双喜。请坐。还有同学也喜欢双喜吗?夜来发表自己的看法吧!生 4:“阿阿,阿发,这边是你家的,这边是老六一家的,我们偷那一边的呢?双喜先跳下去了,在岸上说。 ”这一部分体现出双喜做事留有余地,很尊重人。师:再读读他的动作.体现出双喜什么特点呢?生 4:很勇敢,一马当先,很有领导者的风范。生 5:“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于是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大捧。 ”“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这老头子很细心,一定要知道,会骂的。 ”我认为
9、这一部分体现出双喜的“细心,善解人意,考虑周到” 。生 6:“都回来了!那里会错。我原说过写包票的!”双喜在船头上忽而大声的说。我认为双喜是一个很自豪,骄傲的人。师:为什么是“忽而大声的说”呢?双喜说这话时,小伙伴们在做什么?生 6:这还能体现出双喜很细心。生 7:“是的。我们请客。我们当初还不要你的呢。你看,你看你把我的虾吓跑了!”好像,双喜很狡猾。师:我们再来想想这几句话的潜台词。承认偷豆。大方承认。说明理由。理直气壮。偷你的豆是看得起你。很神气。我们扯平了。机灵,甚至有一点狡猾。这真是一个聪明,能说会道的双喜。(出示课件 4)“阿阿,阿发,这边是你家的,这边是老六一家的,我们偷那一边的呢
10、?”“都回来了!那里会错。我原说过写包票的!”“是的。我们请客。我们当初还不要你的呢。你看,你把我的虾吓跑了!”师:选择你喜欢的那句话读一读,注意读出双喜的性格特点。生 8:朗读。生 9:评价:读出了那股自豪劲。生 10:朗读生 11:评价:你读出了双喜的坦然神气和一点古灵精怪。师:这就是双喜,你们看,我们品一品语言,揣摩揣摩动作,双喜那机灵聪明、能说会道、自信细心、古灵精怪的模样就好像浮现在我们眼前了一样。师:有喜欢其他孩子的同学吗?生 1:我喜欢阿发,因为偷豆的时候,他让小伙伴偷自己家的,我认为他很大方,也很无私。(出示课件 5)阿发一面跳,一面说道, “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 ”于是往来
11、的摸了一回,直起身子来说道, “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 ”师:嗯,你分析得真透彻。鲁迅写文章特别讲究推敲字词,他在这里使用了一个很传神的动词来写阿发,谁发现了?生齐:摸!师:阿发为什么要“摸”呢?生 2:我认为可能是因为晚上看不见,只能摸。生 3:不摸也不知道谁家的大,必须要摸一摸。师:这样的阿发也很实在。师:还有别的原因吗?罗汉豆长的正旺相是什么意思?生齐:枝繁叶茂。师:所以也只能摸才能知道是不是饱满。同学们,鲁迅的作品具有如此永恒的艺术魅力,其原因之一就在于先生推敲字词的功力太深了。这个“摸”字从表现人物的角度看,能体现阿发很细致、质朴,想让大家吃好;从时间角度看,正是夜晚,看不到,
12、得摸;从所摸对象看,罗汉豆正旺相,枝繁叶茂,判断大小还得摸。真是一字传神!这样的好文段不读不快!让我们在朗读中感悟。生:自由读。3.师:这就是平桥村的孩子们,他们热情好客、淳朴善良,他们活泼机灵、聪明勇敢,他们纯净无私、待人真诚;他们给予了迅哥真挚热情的照顾与厚爱。正是这些孩子们充盈在“我”的记忆中,是他们丰富了“我”那晚如梦幻般的、充满诗意的经历,是他们使“我”体会到了人与人之间和谐真挚、没有一丝杂质的纯真情感,是他们陪“我”度过了一段没有束缚、自由自在、充满趣味的童年生活。(出示课件 6)鲁迅说:写小说,说到底,就是写人物。小说艺术的精髓就是创造人物的艺术。(学生齐读。 )四、感悟升华师:
13、我们读懂了这些孩子们,也就读懂了这篇小说。 “好豆” “好戏”中承载着我对平桥村诗意的美景、至纯至美的真情,以及童年时光的无尽的怀念与依恋;象征着一种轻松而舒展、沉静而柔和、和谐并充满情趣的生活。请同学们齐读最后一段,再感深情。生齐读。师: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奠基人,堪称现代中国的民族魂。他坚强,他犀利,但他的心中也有一片柔软。他不止一次的塑造了这样的孩童形象,我们来一起欣赏。多媒体出示课件 7:风筝中喜欢游戏的小弟弟故乡中机灵活泼的少年闰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热爱自然的我 师:鲁迅作品中的儿童形象之间都充满着亲情与友情,传递着童真、童趣,携带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先生在混沌纷杂的世界中找到了一片纯
14、净儿童,他们还未经社会的浸染,还未受生活的折磨,保留了一份纯真与质朴。(出示课件 8)儿童的天真和美好既代表着鲁迅对人类文化发展初期的一种追溯,也是一种对未来的企盼,甚至是在借用儿童的视角对现实予以批判。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生齐读。 )师:这就是鲁迅作品中儿童形象的意义。这节课,我们理清小说情节后,抓住典型语言,品读了小伙伴们至真至美的形象,从而感悟到“我”对平桥村那一段童年生活的无限怀念,体会到作者对那种轻松而舒展、柔和而沉静、和谐并充满情趣的生活的向往。这就是先生心中永远的好豆!好戏!师:下课。生:老师再见。【名师观察】长文短教,找好切入点教材中动辄四五千字的长文,一直是教师的心头
15、病。面面俱到有些琐碎,如若不然又总是讲不透彻,留有遗憾。因此,长文教学的切入点就尤为关键。 “切入点”可能在一疑一问,一顾一颦,也可能在一段一句。由线索能突破,由人物可突破,由景物易突破,由对话也能突破社戏这节课的可贵之处就在于长文短教的切入点和突破点选得巧,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作为小说,先“说说感兴趣的情节” ,是遵循学生的认知心里,从学生的“兴趣点”起步,认知梳理文本框架;由最后一节的感慨句切入,是以疑激趣,通过解疑、释疑,走进文本血肉之躯” ;以 “说说喜欢的小伙伴”为突破,通过“语言动作描写” ,走进人物精神世界;课堂小结,那夜的豆和戏因“孩子们”而成为“永恒的好豆好戏” ,即是照
16、应,更是提升。亮点是,以明确的学习任务作为启动和组织学生学习活动的操作把手,学生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展开了定向的、有序的、系统的学习活动,依托文本而不依赖文本,超越文本而不脱离文本,使课堂真正成为既生动活泼又积极思维的学习场所。教师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灵活的运用各种手段去激发、引导学生,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去思、去想。对学生的回答教师有中肯的评价,深入的指导,在课堂上形成了师生间的深入对话。教师对课文解读深刻,感悟升华部分引领学生关注一位作家作品的共性,深入挖掘作者的创作深意。培养学生的文学敏感度,不仅仅是教课问,而是真正的教语文,教文学。也有遗憾之处,教师毕竟年轻,虽基本上沉稳大气,不急不躁,能做到循循善诱。但是,面对课堂上一切突发问题处理仍不够圆润,个别问题推进有些滞涩。还希望今后在教学中不断锻炼提升自己驾驭教材和课堂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