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句践“维甲”令中之古越语的解读.doc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6243577 上传时间:2019-04-0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句践“维甲”令中之古越语的解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句践“维甲”令中之古越语的解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句践“维甲”令中之古越语的解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句践“维甲”令中之古越语的解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句践“维甲”令中之古越语的解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句践“维甲”令中之古越语的解读郑张尚芳一 小引越人是古代广泛分布于南中国的一大民族,沿海地区尤盛,春秋时还曾以浙江为中心建立过强大的於越国,一度北上称霸中原。越人为开发祖国南方做出过卓越贡献,百越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但遗憾的是关于古越人语言遗留的记录却太少了。学术界现在大抵承认百越人与侗台语各族先民间的族源关系,那末古越语当属侗台语一支。我从古吴越语地名研究方面也证实了这一看法 1。但词汇材料之外,现在可以看到的古越语重要成文文献还有说苑善说所记的越人拥楫歌和越绝书所记的越国名王句践动员对吴备战的“维甲”令辞,都是以汉字记音的越语材料,它们是否也能证实这一看法呢?韦庆稳先生对这两份材

2、料作过初步探索,认为正与侗台语相关(韦庆稳1981,1982)。笔者也试行用台语相比较,分别解读了这两份材料,虽然具体对应词语跟韦先生有所不同,但是同样证明了这两种文献中汉字对音所记越语确是一种台语。“维甲”令辞韦先生只选释了三句,没有全释,本文便先解读这一篇,越人拥楫歌的解读另详 2。本文台语解读曾向邢公畹先生、张公瑾同志请教过,罗美珍同志帮助提供傣语同源词例,蓝庆元同志提供壮语同源词例,特行鸣谢。二 句践维甲令校理公元前 494 年,吴越夫椒之战,越大败求和,后来越王句践还被迫入吴为臣隶“芻莝养马”,“其身亲为夫差前马”,三年后才得放回(此越绝书国语越语所述,先秦其他古籍也有类似记述,如韩

3、非子喻老:“越王入宦于吴”。史记则仅云自会稽山反国(都),入吴为质者为范蠡、及大夫(当作太子)柘稽);句践返国后卧薪尝胆,发愤图强,蓄志雪耻,终于灭吴。这是中国古代很著名的一段历史。在返国后的第六年,句践曾向越民发布了备战的动员令或动员口号,这在越绝书吴内传保留有一份可贵的记录:越王句践反国六年,皆得士民之众,而欲伐吴,於是乃使之维甲。维甲者,治甲系断。修内矛,赤鸡稽繇者也,越人谓人铩也。方舟航买仪尘者,越人往如江也。治须虑者,越人谓船为须虑。亟怒纷纷者,怒貌也,怒至。士击高文者,跃勇士也。习之於夷,夷、海也;宿之於莱,莱,野也;致之於单, 单者堵也。“维甲”以下,是句践动员令的令辞,虽然大体

4、已被史官译为华语,以方便读者,但又努力保留了一些原文词句并译注其大意。只因华语译文、越语原文对音及义解,都夹混在一起,所以显得杂乱,难以卒读。不过也正因为夹有这些原语注解,才显出这份材料的原始性与可信性。现在我将它整理如下,可看出原来主要是四句话(以五号黑体字表示),其余为注解(以六号字表示),其中 号表示复指被注句语, 内为对前一字的校字(校正理由详见下文逐句解读中):1 参拙作古吴越地名中的侗台语成分 , 民族语文1990 年第 6 期(其中 17 页倒 10 行龚岳当作龚丘,18 页 4 行诸暨当作诸稽,同页倒 10 行* 当作* 。顺便更正) 。本文于越语地名续有补充。2 拙作 Dec

5、ipherment of Yue-Ren-Ge(越人歌的解读)见法国东亚语言学研究中心的东亚语言学报(Cahiers de Linguistigue Asie Oriental)20 卷 2 号(1991 冬) 。译文见 语言研究论丛第七辑,语文出版社 1997。维甲维甲者,治甲系断,修内纳矛“赤鸡稽繇”者也,越人谓“人入铩”也。方舟航“买仪尘”者,越人往如江也,治须虑 者,越人谓船为“须虑”。亟怒纷纷 者,怒貌也,怒至,士击高文 者,跃勇士也。习之於夷“夷”,海也,宿之於莱“莱”,野也,致之於单“单”者,堵也。依据古代以首句作篇章名的习惯,我们将这则材料称为维甲令,它的发布时间是“句践反国六

6、年”,据国语越语下三国吴人韦昭的注解,越王反国六年为鲁哀公十一年(公元前 484 年),也即吴国伍员被赐剑自尽之年。如果韦注可信,这个维甲令要比大致成于前 528 年的越人拥楫歌(韦庆稳 1981)晚 44 年。那末,它所记的原语是距今二千四百七十五年前的一种古台语了,这将是一份令人感兴趣的、有明确年代的古民族语记录文献。三 赤鸡稽繇第一句“维甲,修、内矛”。这里的“内”字,后世一般转注写作“纳”字,有交纳、收藏、补缀等义(虽然周礼考工记冶氏把戈戟刃下接柄之处叫“内”,但如用该义,“内矛”却不成话了)。下注“赤鸡稽繇者也”,“者也”二字已经分明表示“修内矛”即是“赤鸡稽繇”,这是用越语原语相注

7、释;还怕人不理解这一点,下面又重复解释了一句“越人谓人入铩也”。按广韵祭韵所例切:“铩,矛戟类”,又怪韵所拜切:“铩,说文曰:铍有镡也。”(说文:“铍,一曰剑如刀装也”。方言九:“錟谓之铍”郭注:“今江东呼大矛为铍”;说文:“錟,长矛也。”国语吴语:“被甲带剑,挺铍搢鐶”董增龄正义:“长矛故可言挺,则铍当为长矛矣”)。史记秦始皇本纪:“鉏櫌棘矜,非錟於句戟长铩也”。以上都说明“铩”即长矛。张宗祥越绝书校注以为“人铩”为“大铩”之讹。按“铩”多称“长铩”,罕说“大铩”,“人铩”当为“入铩”之讹(墨子小取“入船,非入木也。”入原皆讹为人,是其比)。“入”为“内、纳”本字,“入铩”也即“内矛”。“入

8、”作献纳解早见于殷商文字,如殷墟妇好墓玉戈铭文:“卢方皆入戈五”,也是用于献纳戈戟。(有的先生孤立地据“越人谓人铩也”句,把“铩”拟对台语 2“男人”, 按此句所注上文并无一个“人”字,岂能突兀作注,无端来注释“人”? 此句注文的“人铩”字显系因本注内上文有“越人”字而致讹的)。知道“赤鸡稽繇”意为“修矛纳铩”,那就可以跟台语相比较了。由于在台语中,泰文具有较古的文字形式,故下面比较以用泰文为主。泰文一律依书面形式按字母转写,不注今音。凡低音组声母都转写为浊声母;声调标法:A 调 D 调不标,B 调( )以-h 表示, C 调( )以-x 表示 (但 加标-3, 加标-4 )。这样可使其面貌更

9、接近古泰语。由于是文字转写,也不加*号。汉字古音形式据拙拟(郑张 1984,1987,1993),必要时才附标王力先生或李方桂的拟音,都加*号。章组字常标出早期晚期两个上古形式,中间加号。韵部所附四“等”指切韵韵母的等,声母名称也用切韵,而把“非”组并入“帮”组。下面逐字左栏注出汉字古音,右栏加“”号注出相对应的泰文转写及词义,有的词并附注其他现代台语(壮、傣、布依)形式。赤 铎部三等昌母 *(李* 、王* ) 泰 要,将要,傣 要,壮 7 要,将要,即将鸡支部四等见母* 泰 修理、整理稽脂部四等见母* 泰 刀剑枪矛 傣 9繇 宵部三等以母 * 泰 矛枪宵部三等以母 *又 快速,早(或坏的)

10、比较泰文,四字之意正为“要整理刀枪”或“要赶快整修刀枪”(或“要整修坏的刀 枪”),跟张宗祥的注释“此当指整修矛戟之属”正合(惟张注以赤鸡为“鸡羽,所以为饰者”则是望文生义,号召整修刀枪应以锐利为要务,而不会斤斤计较指定以什麽羽毛为饰)。“稽”为枪矛义,也见于国语吴语:“陈士卒百人以为徹行百行,行头皆官师拥铎拱稽”。韦昭解:“唐尚书云:稽,棨戟也”。董增龄国语正义以为“稽之为戟,经传无文”。不知这其实是古越语。这个词还见于越地名“会稽”中。会稽本为山名,即茅山。越绝书记地传说禹“到大越,上茅山,大会计,爵有德,封有功,更名茅山为会稽”。以会稽对会计是附会,其实茅山倒有可能原来是“矛山”,即“会

11、稽”二字的意译。再看两条材料:史记封禅书“禅会稽”索隐:“晋灼云:本名茅山。云:禹巡天下登茅山,群臣乃大会计,更名茅山为会稽 ,亦曰苗山 ”。 茅山=会稽。水经注渐江水:“又有会稽之山,古防山也,亦 谓之为茅山。 秦始皇登稽山,刻石纪功,昔越王为吴所败,以五千余众,栖于 稽山。 ”茅山= 会稽=稽山。以上材料都反映“会”可能是越语山的对音字。“会”广韵泰韵有匣母“黄外切”(“合也”)和见母“古外切”(“会稽,山名”)两读,而清音见母正专用于“会稽”。这个字上古前期音* ,后期音* ,末期(汉代)音* 。春秋战国时正当读* ,相当泰文 阜、丘、岭(又 峰。很有意思的古外切现代汉语都读 4,也变

12、母),那末会稽即相当于 矛山了(越绝书 度会夷、度之会夷之称 会夷 *也近 )。越贵族姓氏有 诸稽 , 诸 古音鱼部章母字* 相当于泰文长官、首领,那末 诸稽 在越语中本义大概为掌矛戟之长官司兵,兵部长官,相当汉语大司马。泰文 可能来自 (比较泰文龟 riiukriiu)。 krii 今只指虾的额剑了,但它的同族词还有 khiid 刻,kriid 以尖利之物刻划,kridj 短剑。这个词也跟汉语的契(契臂,契断,契舟求剑)*khleeds,*khleed, 鍥(鐮刀)*kleed,戛(戟)*kriid ,釨(方言九:“矛或謂之釨”,“戟楚謂之釨”)*kred 同源。其實這個詞還是一個漢藏澳泰共

13、有的原始词根,可比较藏文 gri“刀剑”,景颇 ri31“矛”(相平行的有藏文 khri:景颇 ri31“藤”),佤语 kit“砍(柴)”,印尼 keri“镰”,keris “短刀”。“繇”可对泰文名词 hlaau 矛枪,与稽 crii 为联合名词;也可对后置副词形容词,如从此解,“繇”虽也能对 leeu“坏劣的”,解为修理坏的兵器亦通,但考虑到交纳义,还是以对 reu“快速,早”好。以上四字虽是对译音,但也接近其他一些汉泰对当字(借词或同源词)的对应规律,如:(汉泰,后为泰文转写形式)“赤”昌母c “昌”*khljangthjang泰 caah 明亮,光明“鸡”见母k “羹”*kreengk

14、 ng 汤菜 , “蛤 ”*kobkob 蛙 ,壮 kop7“稽”见母kr/cr “龟”*kw u 居求切 ,*kwr u 居追切 kriw/criw 龟“繇”以母l “杙”*l ghlak 桩 , 剡*lemhl m 尖利, “酉”*luhlaux, 壮、傣 lau3, “踰”*lolu 到 , “喻”*lohlu 知晓 ,壮 ro4(同源异式)r “余”*lara 我俩,我(古) , “喻”*lohruux 知晓 , “窬”*loruu 洞孔 参闻宥 1957,张永言 1983。“赤”铎部ak “掖”*ljaaglak 偷 , “错”*shraagtshaagsak 文身 , “慕”*ma

15、agsmak 喜爱“鸡”支部 “簰”*breeb 筏 , “”*mee mh 母壮 me6“稽”脂部ii “粞 (碎米) ”siisii 碾米 , “四”*hljississih 四 , 河池壮语 ri5“繇”宵部eew “熛”pleupleew 火焰 , “腰”* eu eew 腰四 买仪尘治须虑第二句“方舟航(买仪尘) ,治须虑” 。吴越为水乡泽国,平常行旅使用舟船,军事上也以水军为主力,他们间的作战行军当然也离不开舟航。 越绝书地传记句践的话,说“水行而山处,以船为车,以楫为马,往若飘风,越之常性也。 ”太平御览七六九“蒋子万机论曰:吴越争於五湖,用舟楫而相触 ”。 庄子逍遥游:“吴王使

16、之将,冬与越人水战” 。 国语吴语记吴越将“舟战于江” 。 汉书严助传也说“(越人)习于水斗,便于用舟” 。所以要动员备战,就得说航行之事。“方” 说文本义为“併船” ,这里是用作动词,指航行,如同诗汉广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中的“方” (读如去声“舫” 。汉桓谭新论:“水戏则舫龙舟,建羽旗,鼓钓乎不测之渊” 。也用作动词) 。故原注说“买仪尘”意指越人“往如江” ,也即是去航行。可不是“买”什么船。试依此义对比:买支部二等明母*mree 泰 hmaai 打算、决意、期望;壮 mai3必须,要仪歌部三等疑母*ngrai 泰 ngi 昂(首) ,也形容抬起头来,扬眉吐气尘文

17、部 三等澄母*d n 泰 dn 行、行进(航行: dn ra,航海 dn dalee, dn daa namx)这句话意为:决意扬眉吐气的航行前进。i 是昂首,喻扬眉吐气。有一事可能作为旁证。越国北界原为槜李, 越绝书作就李,吴地传:“柴碎辟亭到语儿-就李,吴侵以为战地。 ”地传:“语儿乡,故越界,名曰就李。吴疆强越界以为战地,至於柴辟亭。句践胜吴,更名女阳亭 ,更就李为语儿乡。 ”胜吴后将被敌人侵越的边界进行改名,正表示了抬头翻身、扬眉吐气。 “儿”支部字,中古“汝移切、五稽切” ,分读日疑二母,从谐声系列看以疑母字为主,上古当属疑母。 “语儿”* a ee( jee)恰可对泰文带词头的 a

18、 i。要想扬眉吐气的航行前进,自然要整治战船-“治须虑” 。 汉书严助传犹云:“越人欲为变,必先田馀干界 中,积食粮,乃入伐材治船。 ”(“入”指入馀干, 酉阳杂俎物异犹记那里善造船:“汉时有豫章船,一艘载一千人。 ”)须侯部三等心母*sloso 泰 sa、sra 或 su 词头, (又 zaa 古代船名)虑鱼部三等来母*rah(李*ljag) 泰 ra 船,舰艇,傣 h2,壮 l2(龙州) ,ru 2(武鸣)sa是泰文常见词头(sa -baan 桥,sa bhau 大帆船,而 su 是表示美好的词头) 。比较上列字“汉泰”对应规律:“买”明母hm “鍪”*mohm x 锅,壮 mo3 鼎锅,

19、 “雾”*mogshm k 雾,壮mook7“仪”疑母 “牛”* w ua 牛, “枒”* raa aah 枝枒,壮语 a2“尘”澄母 d “薙”* lidi daai 除草,壮语 daai1 , “田”*hliindiin din7 地 “尘”或归真部,孔广森、江有诰、周祖谟归文部,藏文为 rdul,归文部为是。“须”心母s “四”*hljississiih 四, “送”*soo sso h 送,壮语soo5“虑”来母r “劣(弱) ”*rodrood 病, “漏”*roohruah 漏,壮语 ro6 “买”支部aai “罣” 见淮南子说林 *kwreehkhaaih 网, “避”*beh

20、baaih 回避“仪”歌部 i “艐”*khaaisk i 船搁浅, “徛”*khraik i 台阶(比较武鸣壮语“骑”k i6)“尘”文部 n “银”* n n 银,钱,壮语 an2“须”侯部o “抖”*too da 抖, “诛”*to daah 责骂,壮语 da5“虑”鱼部a “馀”*lahl a 多馀, “裑 寸 ”*sgljaah/s ljaahdzjaahs ax 衣“裑 寸 ”, 集韵祃韵词夜切: “吴人谓衣曰 裑 寸 ”。这可能正是古吴越语的遗留,故与泰语相同。五 士击高文第三句“亟怒纷纷,士击高文” 。“纷”下原注:“怒貌也,怒至” 。可比较:纷文部三等滂母*ph n 泰 bv

21、unfun 怒气冲冲,怒火中烧这一句从士气教育着眼,激起战士们对敌人的仇恨,以同仇敌忾振奋士气,勇往直前。孙子作战:“故杀敌者,怒也。 ”曹操注:“威怒以致敌。 ”尹文子:“越王勾践谋报吴,欲人之勇,路逢怒蛙而轼之,比及数年,民无长幼,临敌虽汤火不避。 ”韩非子内储说上:“越王句践见怒蛙而式之。御者曰何为式?王曰蛙有气如此,可无为式乎?士人闻之曰蛙有气,王犹为式,况士人之有勇气乎! ”太平广记四七三“揖怒蛙”引越绝书亦记“(句践)曰蛙如是怒,何敢不揖?于是勇士闻之皆归越而平吴” 。可见士气教育是句践备战重点之一。“士击高文”如作汉文看, “高文”解说不通,故清钱培名越绝书扎记疑“文当作丈 。

22、”但“击高丈”还是不成话。看来此句只应是越语的对音:士之部三等崇母s r *dzr 泰 djaai 男人(或 sa 虎,猛士) ,傣 tsai2,壮saai1击锡部四等见母*keeg 泰 gk 振奋的高宵部一等见母*kaau 泰 kaawx 脚步,步伐;迈步 文文部三等明母*m n 泰 manh 坚定的;傣 man3,壮 man6稳固“士”对 djaai 是音义兼译,也可能 djaai 跟汉语“士”本就是同源词。水语、毛难语 ndjai3,侗语 i3“买” 对汉语“市”*dj 可以比较(泰文 “买”z x,壮语a 4则可能是汉语“市”的借词音) 。 “市”是止韵禅母字, “士”是止韵崇母字,古

23、音同为之部字。比较上列字“汉泰”对应规律:“士”崇母dj “事”*dzr s(s rs)djaix 用,又从母“匠”*dzadjaa h 匠,壮 aa6“击”见母g “歌”*kaaigaai 歌, “价”*kraasgaah 价,壮(河池)ka 6“高”见母k “鲠”*kraa kaa x 鲠, “九”*ku kaux 九,壮 kou3“文”明母m “望”*ma sm 看, “昧”*m dsm d 黑暗“士”之部aai “理”*r laai 条纹,壮 raai2, “丝”*sl saai 线,壮 saai1“击”锡部 k “击”*keegk k 击声, “逷 远 ”*hleegl k 深,傣

24、lk8“高”宵部aaw “刀”*taautaaw 长刀, “澳”* aaus aawh 海湾“文”文部an “纷”*ph nbvanh 纷乱, “分”*p npan 分发,壮 pan1六 夷、莱、单第四句“习之於夷,宿之於莱,致之於单” 。这是说的军事训练,演习,与最终克敌制胜的目标。夷脂部三等以母*li 泰 da-lee“海”莱之部一等来母*r r 泰 raih “旱地,坡地,园地” ;傣 hai6,壮 rei6单元部一等端母*taan 泰 daan 硬块版, daanh 关口;傣 daan3势力范围“习”指“习水” 。 明堂月令:“舫人,习水者。 ”史记越世家 “乃发习流二千人” ,也是指

25、熟习水性者。da-lee 这个词很有意思,它跟蒙语 “大海”dal (汉语音译“达赖” ) ,鄂伦春、鄂温克语 dalaj,西部裕固语 dale(皆据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简志丛书 )相同。蒙古等族并不靠海,它们可能跟泰语都是从古东夷语来的,反映了古代东夷北狄间的接触交流(而侗台先民百越则跟东夷同源) 。“莱”之对音略远些,但古汉语“莱”本有“休耕之田”之义,于“草莱”一词中也指田野、荒野,可能是个音义兼译词。其实台语 raih 跟汉语“地”的古音* leih( lels)也很相近。“致”有“取敌制胜”之义。 孙子虚习:“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 淮南子主术:“蘧伯玉为相,未可以加兵,固塞险阻

26、,何足以致之。 ”高诱注“致,犹胜也。 ”汉书赵充国传:“饬兵马,练战士,以须其至,坐得致敌之术;以逸击劳,取胜之道也。 ”“单”下原注“堵也” 。堵有名动二义,名词见说文 “垣也,五版为一堵” ,古代筑泥版为城垣,这对泰论文 daan“硬块版”及 daanh“关隘”皆合。动词用于堵截堵御,也可对泰文 taanx“抗敌” ,然而汉语堵的动词义晚起(目前所见材料在金代以后) ,故上面“单”当以对城垣关隘为正解。比较上列字“汉泰”对应规律:“夷”以母l “养”la lia x 养, “易”*leegl k 交换, “剡”lemhl m 尖利;傣 lm1“莱”来母r “临”*r mrim 靠近, “

27、练”reensrian 攻读“单”端母 d “墩”*tuun dn 丘地, “堆”*tuui di 山;壮 doi1土山“夷”脂部ee “栖”*sliisiise 迟留, “黎”*riiree 黎人“莱”之部ai “不”*p paih 不、弗(古) , “痎”*kr khaix 热病“单”元部aan “盤”*baanbaan 盘, “炭”*thaansthaanh 炭;壮 taan5七 维甲令今译根据以上的解读,最后将维甲令全文通译如下:维甲,修内矛(赤鸡稽繇) 连结好犀牛甲,快整修好枪矛刀剑!方舟航(买仪尘),治须虑 要想抬起头来航行,快整治战船, 亟怒纷纷,士击高文 激起冲天怒火,勇士们坚

28、定地迈步向前! 参拙著“蛮” “戎” “狄”语源考 ,扬州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集刊第一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习之于夷 让勇士们在海上苦练,宿之于莱 让勇士们在野地宿营致之于单 让勇士们到前线致胜攻关!八 句践死谥“菼执”维甲令发布之第十年(所谓“十年教训”,即备战训练至前年 )句践终于攻灭吴国,雪了国耻,于是迁都琅琊(在胶东海岸),成为称霸中原的霸主。以此不世功勋,句践死后还被越人尊为“菼执”(史记越王句践世家索隐引竹书纪年:“晋出公十年十一月,于越子句践卒,是为菼执” )。但“菼执”二字从汉文看不出什么尊重之意。按“菼执”也是越语,“菼”集韵杜览、吐览二切,*daam 对泰文 damx“

29、宗神”,“执”*tj b 对泰文 cab“初,开始”( 泰文 cab 也和汉语一样,有“执(抓、拿)”义)。二字合起来其义正相当汉人庙号“太祖,太宗”,可比汉人的庙号还早多了。记载句践事迹及维甲令的越绝书,其“绝”字也是越语,详下节。九 越绝“绝”字解越绝书分为“内经、内传”和“外传、外传记” 。一般相信,内经内传(北宋崇文总目合称“内记” )是原有的,是先秦旧籍,外传外传记是后人附益的(明田汝成越绝书序,孔文谷刊本) 。汉时说经之书习称传或记。今已考出,外传记是东汉初会稽人袁康继其好友吴平辑录和新撰的,吴平更始年间即英年早逝,袁康在书末篇叙中隐名记叙,给以高度称扬。对越绝书的“绝”字,历来解

30、释很多,未有定论。本书首篇“外传”本事和末篇“外传记”篇叙就都解释过这个“绝”字,可是已经解得不一样:本事篇:“问曰:何谓越绝?越者国之氏也。绝者,绝也,谓句践时也。概要其意,览史记而述其事也。问曰:何不称越经书记,而言绝乎?曰:不也。绝者,绝也。句践之时,天子微弱,诸侯皆叛,于是句践抑疆扶弱,绝恶反之于善。中国侵伐,因斯衰止。以其诚在于内,威发于外,越专其功,故曰越绝。故作此者,贵其内能自约,外能绝人也。贤者所述,不可断绝,故不为记明矣。”(“外传记”德序篇也说:“是时越行伯(霸)道,中邦侵伐,隐斯衰止,以其诚行于内,威发于外,越专其功,故曰越绝”。)这是说“绝”字是称颂句践能绝恶专功。可是

31、这不同于篇叙篇说孔子作春秋,睹麟垂涕,“故圣人没而微言绝,(端木)赐传吴越, 指于秦。圣人发一隅,辩士宣其辞;圣文绝于彼,辩士绝于此,故题其文,谓之越绝。”这又是说“微言”大义绝止于此,“无能复述。”书首书末两篇对“绝”字解释不同倒不奇怪,因本事已明说“外传非一人之作。”作者不一,见解自可不同(从篇叙中自称袁康,睹文而悼念合作者那“德配颜渊”的“邦贤”吴平英年早逝“怀道而终”的口气,则篇叙自是袁康所写,本事当为吴平所写了)。但这说明汉时整理本书的吴平袁康都已不懂“绝”字正解,他们所解既相矛盾,又皆牵强附会,更加令人糊涂,正如乾隆时王谟跋云“虽则云然,终未可晓也”。后世人所释,如明田艺蘅留青日札

32、卷十七释为“断灭”,“最绝”,近人张宗祥在其手写本序中释为“不继”,也只是就汉字“绝”的本义揣测的,照那样说,晋史岂非断得更早?其实依本事篇开头一句话,将“绝”字解作撮要记述史事,可能最合适。孟子离娄下:“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一也”,如在其中补上一句“越之绝” ,那今天就不会有争论了。这个“绝”当也从古越语来。“绝”字今音 ju,中古音 dzjuat,上古音是*dzod,后者恰与泰文 cod tsot相近,cod 正是“记录,记载”的意思。水经注、史记正义引本书只作“越绝”,史记集解引本书作越录,北堂书钞引本书作越记,“越录”“越记”恰是“越绝”的译意。虽然泰文 cod 今用为动词,而

33、“越绝”用如名词,那毕竟在两千余年的传承中会有变化的。1992 年春成稿,1998 年冬补例文献韦庆稳 1981越人歌与壮语的关系试探,民族语文论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1982 试论百越民族的语言 百越民族史论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闻 宥 1957 “台”语与汉语 中国民族问题研究集刊第六辑,98 页注,中央民族学院研究部 北京张永言 1983 语源札记三则,民族语文1983 年第 6 期张宗祥 1956越绝书校注 商务印书馆,上海郑张尚芳 1990 古吴越地名中的侗台语成分,民族语文1990 年第 6 期1984 上古音构拟小议,语言学论丛14 辑,商务印书馆 北京1987 上古韵母系统和四等、介音、声调的发源问题,温州师院学报1987年第 4 期所参考的泰文辞典有以下各家: 棠花(1946,1955),萧元川(1934-50),蔡文星(1957,1970)、广州外国语学院(1990),凡六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经营企划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