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测水养鱼技术水是鱼生活、生存的重要环境条件,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鱼的生长、发育。俗话说“鱼水深情”,也就如人类的生存离不开空气一样,所以说水质的好坏关系到养殖效益、养殖效果等各方面的因子。1、水温(1)鱼类为变温动物,水温直接影响鱼的代谢强度,鱼类的生长、发育、繁殖都受水温的影响,养殖对象的不同也有差异,一般最适的生长温度为 1826C,在适温范围内,随着水温的升高,鱼类摄食量增加、生长加快。但是如罗非鱼这样的暖水性鱼类在水温1014时,开始死亡;虹鳟等冷水性鱼类的最适生长温度为 1018。冬季冰下水温在4以下时鱼体易发生冻伤。(2)饲料利用率的好坏也受温度的影响,不同温度投饲率不同;日投饲率的
2、计算表水温() 815 1520 2025 2532 3234日投饲率(%) 1.01.5 2.02.5 3.03.5 4.04.5 23(3)疾病的发生、发展也受水温的控制,如鲤春病毒病主要发生在 20C 以下;水霉病在水温 18C 以上时,不易发生等。2、pH 值(酸碱度)pH 值是水质的重要指标。pH 值等于 7 时水体呈中性,小于 7 时水体呈酸性,大于 7时水体呈碱性。鱼类最适的 pH 值为弱碱性环境。淡水养殖一般要求为 6.58.5 间,最适范围在 78.5 为宜。(1)池水中的 pH 值过高或过低,对鱼类生长均不利。 pH 值低于 4.4,鱼类死亡率可达 720% ,低于 4%以
3、下,全部死亡;pH 值高于 10.4,死亡率可达 2089% ,高于 10.6时,可引起全部死亡,(2)pH 值低于 6.5 时可使动物血液载氧的能力下降,造成自身患生理缺氧症,新陈代谢功能下降,免疫功能下降。pH 值过高,则能腐蚀鱼的鳃部组织,使鱼失去呼吸能力而大批死亡。(3)pH 值对水体环境有较大影响。 pH 值低于 6 时,水中 90%以上的硫化物以 H2S的形式存在,增大了硫化物的毒性;pH 值高于 8,水中大量的 NH4 会转化为有毒的非离子态 NH3。调节 pH 值的具体措施:A.用生石灰调节。每次每亩用 10 公斤15 公斤,根据 pH 值高低适量使用。B.用氢氧化钠调节。施用
4、时要注意少量多次。方法:先调配成 1/100 原液,再用 1000倍水冲稀,然后一边加水一边泼洒。以避免引起局部碱中毒。pH 值的管理水体中的 pH 值有其昼夜变化规律。通常状况下,水体中的生物都能够适应这样的正常昼夜变化,不需要进行人为干预。pH 值对水生生物及水质的影响pH 值低于 6.5 时,鱼类血液的 pH 值下降,血红蛋白载氧功能发生障碍,导致鱼体组织缺氧,尽管此时水中溶氧量正常,鱼类仍然表现出缺氧的症状,出现浮头现象。由于耗氧降低,新陈代谢明显减弱,尽管食物很丰富,鱼类仍处于饥饿状态。当水体 pH 值降到56.5 时会引起水中嗜酸性卵甲藻的繁殖,引起卵甲藻(打粉病)鱼病的发生。另外
5、,pH 值过低时,水体中 S2-、CN -、HCO 3-等转变为毒性很强的H2S、HCN 、CO 2;而 Cu2+、Pb 2+等重金属离子则变为络合物,使他们对水生生物的毒性作用大为减轻。pH 值过高时,离子 NH4+转变为分子氨 NH3,毒性增大,水体为强碱性,腐蚀鱼类的鳃组织,造成呼吸障碍,严重时使鱼窒息。碱性水会使孵化中的鱼卵卵膜早溶,引起胚胎过早出膜而大批死亡。而且在碱性环境下会使小三毛金藻大量生长繁殖,而小三毛金藻的代谢物中有一种鱼毒素,可使鱼类中毒死亡。因此盐碱地的鱼池要特别注意小三毛金藻的发生。强碱性的水体还影响微生物的活性进而影响微生物对有机物的降解。水体 pH 值过高或过低时
6、的改良措施A.水体 pH 值过低时的改良措施a.清塘:对于 pH 值过低,水体呈酸性的鱼池,在清塘时最好不用漂白粉而用生石灰,以提高水体的 pH 值。清塘时每亩水面平均 1 米水深用生石灰 100150 公斤。b.定期泼洒生石灰水:对于水体呈酸性的鱼池,为提高水体 pH 值要定期泼洒生石灰水,每次每亩水面用量 1020 公斤。c.水质检测:对于 pH 值过低的水体要定期用 pH 试纸或 pH 测试仪进行水质检测。如发现 pH 值过低,要及时采取措施。B.水体 pH 值过高时的改良措施a.清塘:对于水质 pH 值较高的鱼池,清塘时不要使用生石灰,而应用漂白粉,以降低水体的 pH 值。用量为每亩水
7、面 3 米水深用漂白粉 1013.5 公斤;或施用醋酸等措施降低pH 值。b.加注新水:对于 pH 值含量高的水体,要经常加注新水,以降低水体的 pH 值。c.水质检测:要经常对水体 pH 值进行测定,发现 pH 值升高时要及时采取措施。3、溶解氧养殖水体中溶氧的含量一般应在 58mg/L,至少应保持在 4mg/L 以上。缺氧时,鱼类烦躁不安,呼吸加快,大多集中在表层水中活动;缺氧严重时,鱼类大量浮头,游泳无力,甚至窒息而死。当溶氧不足时,氨和硫化氢则难以分解转化,极易达到危害鱼类健康生长的程度。水中充足的溶氧可抑制有毒物质的生成,降低有毒物质的含量。溶氧过饱和时一般没有什么危害,但有时会引起
8、鱼类的气泡病,特别是在苗种培育阶段。(1)溶解氧的来源水中溶解氧主要来源是依靠水中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在精养池中,晴天浮游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可以达到精养池的一昼夜溶解氧总吸入的 90.3%,扩散溶入水中的仅占9.5%,而池水中消耗溶解氧最多的为浮游生物( 晚上)、细菌的呼吸作用和水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可占到 72.19%,鱼类耗氧占 16.1%,上层过饱和逸出的约占 10.4%,底泥耗氧约0.6%。因此,为减少池水中的氧气逸散到大气中,可在晴天光合作用强烈时开增氧机(约在中午 1 时2 时),以便将上层溶解氧送入底层,以补偿底层氧气不足,改善底层水质条件。(2)溶解氧对鱼类影响溶解氧是鱼类
9、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而水中溶解氧量的多寡对鱼类摄食饲料利用率和生长均有很大影响。溶氧量 5mg/L 以上时,鱼类摄食正常;当溶氧量降为 4mg/L 时,鱼类摄食量下降 13%;而当溶氧量下降到 2mg/L 时,其摄食量下降 54%,有些鱼已难以生存;若下降到 1mg/L 以下时,鱼类停止吃食,大部分鱼不能生存。池中溶氧量充足还可以改善鱼类栖息的生活环境,降低氨氮、亚硝酸态氮、硫化氢等有毒物质的浓度。但并不是水中溶氧量越高越好。当池水中溶氧量饱和度达 150%以上,溶氧量达 14.4mg/L 以上时,易引起鱼类气泡病。因此,适宜的溶氧量,对于养殖鱼类生存、生长、饲料利用率等至关重要。(3)溶氧的
10、日常管理放养密度要合理,避免追求高密度而引起的长期缺氧;每年冬春季及时清除池底淤泥;水体溶氧过饱和时,可采用泼洒粗盐、换水等方式逸散过饱和的氧气;合理使用增氧机。在晴天的中午开动增氧机,搅动水体,将水体上层的过饱和氧输送到水体下层;制订合理的投饲计划,减少残剩饲料等有机物质的有机耗氧量;适时施肥,促进浮游植物的生长,增加溶氧水平;采用水质改良剂如“富氧” 等,增加水体溶氧。4、分子氨水中的氨氮以分子氨和离子氨存在。分子氨对鱼类是有很大毒性的,而离子氨不仅无毒,还是水生植物的营养源之一。水体中分子氨浓度过高时,会使鱼类产生毒血症,长期过高则将抑制鱼类的生长、繁殖,严重中毒者甚至死亡。我国渔业水质
11、标准规定分子氨浓度应小于 0.02mg/L,这是理想、安全的水质氨指标;分子氨浓度 0.2mg/L 以下时一般不会导致鱼类发病;如浓度达到 0.20.5mg/L,则对鱼类有轻度毒性,容易发病;如分子氨的浓度超过 0.5mg/L,对鱼类的毒性较大,极易导致鱼类中毒、发病,甚至大批死亡。(1)分子氨来源水产养殖中分子氨的主要来源是沉入池底的饲料,鱼类排遗物,肥料和动植物死亡的遗骸。鱼类的含氮排遗物中约 8090%为分子氨,其多少主要取决于鱼类排遗物中的蛋白质含量。(2)分子氨对鱼类的毒害作用水体中分子氨可以通过硝化及硝化作用转化为 NO3-N,或以 N2 形式散逸到大气中,部分可被水生植物消耗和底
12、泥吸附。只有当池水中所含的总氮大于消散量时,多余的总氮就会积累在池水中,达到一定程度时才会使鱼中毒。当分子氨达到 0.050.2mg/L 时,鱼的生长速度将会下降,如斑点叉尾鱼回在含有0.051.0mg/L NH3-N 的水体中生长,产量呈线性下降;当浓度达 0.5mg/L 时,生产量减半。欧洲内陆渔业咨询委员会认为分子氨应控制在 0.021mg/L 以下;美国环境保护署规定的水生环境中分子氨的安全标准为 0.016mg/L。(3)影响分子氨毒性的因素A.分子氨毒性强弱不仅与总氨量有关,且与它存在的形式也有一定关系。离子氨氮(NH 4+-N)不易进入鱼体,毒性也较小,而分子态氨氮 NH3-N
13、毒性强,当它通过鳃、皮肤进入鱼体时,不但增加鱼体排除分子氨的负担,且当分子氨在血液中的浓度较高时,鱼血液中的 pH 值相应升高,从而影响鱼体内多种酶的活性。经研究证明,当 NH3-N 浓度越高,越可降低 APK(血清碱性磷酸酶)和 LSZ(血清溶菌酶)的活力,其活力异常变化,反映了机体代谢功能失常或组织机能损伤,因而导致鱼体不正常反应,表现为行动迟缓、呼吸减弱、丧失平衡能力、侧卧、食欲减退,甚至由于改变了内脏器官的皮膜通透性,渗透调节失调,引起充血,呈现与出血性败血症相似的症状,并影响生长。B.分子氨毒性与池水的 pH 值及水温有密切关系。一般情况,温度和 pH 值愈高,毒性愈强。 这也是鱼类
14、为什么在夏季,当池水中 pH 值超过 9 时,易发生氨中毒的原因所在。(4)控制池水中氨氮的具体措施A.增氧a.用增氧机:根据不同天气状况在不同时间开增氧机 12 小时,以便池水上下交流,将上层溶氧充足的水输入底层,并可散逸分子氨和有毒气体到大气中。b.抽出底层水 20 厘米30 厘米,并注入新水。c.使用增氧剂,泼洒双氧水、过氧化钙等。B.使用氧化剂用次氯酸钠全池泼洒,使池水浓度达到 0.30.5mg/L;或用 5%二氧化氯全池泼洒,使池水浓度达到 510mg/L。C.泼洒沸石或活性炭一般每亩使用沸石 1520 公斤或活性碳 23 公斤,可吸附部分分子氨。D.使用微生物制剂用光合细菌全池泼洒
15、,使池水浓度为 1ppm,每隔 20 天左右泼洒一次,效果较好。E.较大面积鱼池(50 亩以上)可种植水生植物,如水葫芦,水花生等,以吸附氨氮等有毒物质。种植面积可占全池面积的 1/100 ,亚硝酸氮(NO 2-N)水体中亚硝酸盐浓度过高时,可通过渗透与吸收作用进入鱼类血液,从而使血液丧失载氧能力。一般情况下,亚硝酸盐含量(以氮计)低于 0.1mg/L 时,不会造成损害;达到0.10.5mg/L 时,鱼类摄食降低,鳃呈暗紫红色,呼吸困难,游动缓慢,骚动不安;含量高于 0.5mg/L 时,鱼类游泳无力,鱼体柔软,臀部底面呈黄色,某些器官功能衰竭,严重时导致死亡。(1)来源NO2-N 是水环境中有
16、机物分解的中间产物,故 NO2-N 极不稳定。当氧气充足时,它可以在微生物作用下转化为对鱼毒性较低的硝酸盐,但也可以在缺氮时转为毒性强的分子氨。不同的硝化细菌对温度要求不同,因此,温度对水体中的硝化作用有较大影响。硝化细菌在温度较低时,硝化作用减弱,在冬季几乎停止,氨氮很难转化为 NO2-N,因而分子氨浓度较大。 当温度升高,硝化细菌活跃,硝化作用加剧,可将分子氨转化为 NO2-N。当 NO2-N 浓度达到一定程度,可引起褐血病。(2)对鱼类的毒害作用NO2-N 能与鱼体血红素结合成高铁血红素。当血红毒的亚铁被氧化成高铁,失去与氧结合的能力,致使血液呈红褐色。随着鱼体血液中高铁血红素的含量增加
17、,血液颜色可以从红褐色转呈巧克力色。由于高铁血红蛋白不能运载氧气,可造成鱼类缺氧死亡。团头鲂试验结果表明,其体内血液中的高铁血红素的百分比含量是随水中的 NO2-N浓度升高而上升。当 NO2-N 浓度达到 2.5mg/L 时,耗氧率达最大值。在低于 2.5mg/L 时,鱼可以通过自身的生理调节来弥补载氧能力不足,鱼表现呼吸加快,活动增强,耗氧量增加。当超过 2.5mg/L 时,鱼体的生理代谢功能不足而出现中毒症状。试验表明,鲢鱼、鲤鱼、罗非鱼的 NO2-N 安全浓度分别为 2.4mg/L、1.8mg/L 和2.8mg/L,可见鲤鱼对 NO2-N 的耐受力较低,这与鱼池中出现的实际情况相吻合。3
18、)控制池水中亚硝酸态氮的具体措施:A.开增氧机:增加水体溶氧量,使硝化作用完全彻底,减少形成亚硝酸盐的机会;B.制订合理的放养密度和投饲计划,提高消化水平,减少饲料残渣的剩余和过多排泄的粪便;C.适时换水;D.施用水质改良剂如“降硝氨 ”、“活水素”等,降低水体中亚硝酸盐含量。6、硫化氢(H2S)硫化氢浓度过高时,可通过渗透与吸收作用进入组织与血液,破坏血红素的结构,使血液丧失载氧能力,同时可使组织凝血性坏死,导致鱼类呼吸困难,甚至死亡。我国渔业水质标准规定硫化物的浓度(以硫计)不超过 0.2mg/L。对于某些特种鱼类或苗种养殖中,硫化物的浓度应在 0.1mg/L 以下。其毒性随浓度的增加而增
19、加。(1)硫化氢的来源A.在缺氧条件下,含硫的有机物经厌气细菌分解而产生;B.在富硫酸盐的池水中,经硫酸还原细菌的作用,使硫酸盐变成硫化物,在缺氧条件下进一步生成硫化氢。硫化氢有臭蛋味,具刺激、麻醉作用。硫化氢在有氧条件下很不稳定,可通过化学或微生物作用转化为硫酸盐。在底层水中有一定量的活性铁,可被转化为无毒的硫或硫化铁。(2)硫化氢对鱼类的毒害作用水体中的硫化氢通过鱼鳃表面和粘膜可很快被吸收,与组织中的钠离子结合形成具有强烈刺激作用的硫化钠,并还可与呼吸链末端的细胞色素氧化酶中的铁相结合,使血红素量减少,因而影响鱼类呼吸,为此 H2S 对鱼类具有较强毒性。在养殖水体中硫化氢含量达0.1mg/L 就可影响幼鱼的生存和生长,当达到 6.3mg/L 时可使鲤鱼全部死亡。中毒鱼类的主要症状为鳃呈紫红色,鳃盖、胸鳍张开、鱼体失去光泽,漂浮在水面上。(3)控制硫化氢具体措施提高水中含氧量。对于硫化氢含量较高的鱼池,可每亩泼洒 300500 毫升双氧水;使用氧化铁剂,每亩放入一定量的铁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