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的暖,一寸长葛闪这是个身着工作服、满身油漆和泥土,满面灰尘,约莫 40 岁左右的中年男子。他隔着车窗,朝我弯弯腰,腼腆地笑着,给我递了根香烟。看我接了烟,他大喜过望,慌忙从兜里摸出打火机帮我点上,咧开大嘴一笑,说:“大哥,您是几天来第一个接俺烟的呢。”我一听,就有点蒙。他好像瞧出了我的心思,憨憨一笑,说:“俺这烟差,你们城里人瞧不上眼。您是第一个接俺烟的人,俺激动哩。您绝对是一个瞧得起俺们乡下人的好人。”“有事吗?”我笑笑,为这个中年男子的“油嘴滑舌”。“是这样的,大哥,”男子搓搓手,不住地点头,“俺就是想,能坐坐您的车不?”“你要到哪里?” 我轻轻皱了皱眉,不是我小气不让他搭车,而是他那
2、一身的油漆和泥土,实在是让我心有芥蒂。“不不不,”他把头摇的像拨浪鼓 ,“俺哪儿也不去,就在上面坐一会儿就行。今儿不坐,明天坐一回就行,还是今儿这个时间。”说完,他那布满血丝的大眼睛,充满 着乞求。我犹豫了一下,还是点了头,说:“行!”我话音刚落,还没来得及问他我心中的疑惑,他就一连向我说了几句谢谢便离开了。临走前,还特意向我车前的车牌望了一眼。第二天,他准时到了学校门口。看我在,他一脸兴奋,轻轻坐上了副驾驶座位,和我聊了起来。还没聊五分钟,放学的孩子们便冲出了校门。他透过玻璃,紧张地看着人流。过了一阵,他飞快地放开车门,站在车旁大喊着。不一会儿,一个小男孩跑到了他的面前,他让小男孩喊了我一声
3、“叔叔好”,然后还介绍说我是他在城里刚认识的朋友。他递了根廉价香烟给我,便带着孩子匆匆离开了。临走的时候,他望向我的眼神里充满了感激。我实在不明白,他为什么只坐这么一小会儿。直到三天后,在学校门口又遇上他,他才告诉了我答案。原来,孩子刚进城读书,因为农村和城里的生活习惯存在很大的不同,所以一些同学很瞧不 起他的孩子。孩子的心里因此出现了阴影。“其实俺明白,大多数城里人也像您一样,待俺们如亲兄弟般的好,只是孩子小,暂时还不能理解。”他笑笑说,“俺上次坐您的车看着 孩子向我跑来,然后我就告诉孩子,您和我是顺路的,常免费载着我一起来学校!”他搓着手,又憨憨地补充道:“别的家长给自己孩子的温暖那么长!
4、”他张开双臂,比画了一段很长的距离,然后又接着说,“俺不中用,俺只能给他这么点的暖!”说完,他用手指比画了一个大约一寸长的长度。“一寸长的暖”!这形象的比画瞬间就击中了我的灵魂,我深深地震撼,被它的朴实,又被它的深沉!(选自葛闪新浪网博客,有删改)13文中的“他”为孩子做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4 分)答: 14文章第段 使用了人物描写的哪 种方法?其作用是什么?(4 分)答: 15联系上下文,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4 分)您是几天来第一个接俺烟的呢。答: 16本文情节安排上最大的特点是设置悬念,试举一例并说说其作用。(4 分)答: 17 “一寸长的暖”深深地震撼了
5、“我”,请结合全文说说你对 “一寸长的暖”的理解。(4 分)答: (一)(20 分)13(4 分)为了消除孩子的阴影心理(2 分),他请求坐一次“我”的车,对孩子进行心理疏导(2 分)。(意合即可)14(4 分)外貌描写(肖像描写)(1 分)。作用: 交代了主人公的身份;暗示了他工作的艰辛;暗示了“几天来”他被拒的原因;为后面“我”的“皱眉”“犹豫”做了铺垫。(作用答出 3 点即得 3 分)15(4 分)“几天来”说明父亲为此努力了好些天(2 分),表现出父亲的艰辛努力和坚持,以及父爱的执着深沉(2 分)。16(4 分)悬念举例:第段中他为什么无缘无故给“我”香烟?他为什么对“我”油嘴滑舌?他
6、为什么要坐“我”的车,而且只坐一会儿?为什么他的孩子出来他就“飞快地推天车门,站在车旁大喊着”?作用:利用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情节有波澜。(举例 2 分,作用 2 分)17(4 分)这个父亲认为自己消除孩子心理阴影而做的事情是微不足道的,给孩子的爱是很少的(2 分)。但是民出办法,不惜委屈自己,来消除孩子的心理阴影,这样的父爱是深沉的,是伟大的(2 分)。(意合即可)我的暖,一寸长阅读答案继父 张亚凌听母亲说,他进门时我只有五个月大。对“父亲”的记忆,别说我,就连比我大两岁的三哥、大五岁的二哥,都说记忆里只有他。他在离我家不远的钢厂上班。外乡人,矮小,黑瘦,长得倒很筋骨。记忆里,他一下班
7、,随便吃点,就到街口摆摊修自行车捎带配钥匙。我呢,一直在旁边玩。没活干时,他就笑眯眯地瞅着我,那目光就柔柔软软地撒了我一身。有时,他会喊,妮儿,甜一下去。我就欢快地跑向他,从那油腻腻的大手掌里捏起五分钱,买几颗水果糖。一剥开糖纸,我会举到他的嘴边,让他先舔一口,也甜甜。他会用干净点的手背噌一下我的小脸蛋,说,爸不吃,妮儿吃。妮儿嘴里甜了,爸就心里甜了。天黑了,准备回家了。不用他说,我就爬上小推车,不歇气地连声喊着“回家喽”“回家喽”。直到去世前,他还在街口摆摊修自行车。来源: 学科网 ZXXK他还能修理各种电器,巷子里的人经常跑到家里麻烦他。我有时就纳闷,问他,我真想不出,你还有啥不会的?他就
8、笑了,说,爸是从小卖蒸馍,啥事都经过。他对自己啥都不讲究,啥都是凑合。母亲常常说起他每月工资一个子不留地交给自己的事,说时总是撩起衣襟抹眼泪。母亲说,人家男人都吸烟喝酒,他咋能不眼馋?还不是咱娘五个拖累大,得攒钱。母亲也常在我们面前唠叨,说你们呀,要是对他不好,就是造孽。妈一个妇道人家,咋能养活得了四个娃娃?早都饿成皮皮包骨头了!在家里,母亲很敬重他。他蹲在哪儿,饭桌就放到哪儿。我会以最快的速度给他的屁股下面塞个小凳子,哥哥们立马就围了过去。母亲边给他夹菜边说,你是当家的,得吃好。他又笑着夹给我们,“叫娃们吃,娃们长身体,要吃好”。他几乎一年四季都是那蓝色厂服。母亲要给他做身新衣服时,他总说,
9、都老皮老脸了,还讲究啥?给娃们做。“百能百巧,破裤子烂袄。”街坊嘲笑他,只知道挣钱舍不得花钱。“再能顶个屁,还不是在人家地里不下种光流汗?不就是不掏钱的长工么?”熟识的人讥讽他,没有自己的孩子还那么撅着屁股卖命地干。流言风语咋能传不进他的耳朵?更有甚者给他说话直接带味儿。好几次,母亲没话找话硬拉扯到那事上想宽慰他,他只是笑笑,说没事,手底下的活都做不完,哪有闲功夫生气?他不是脾气好,是压根就没脾气。邻里街坊说话不饶他倒也罢了,欺生。可爷爷奶奶大伯叔叔们从一开始就不同意他上门的,在本家的大小事上都不给他好脸色看,这就没道理了。可他,见谁都是乐呵呵的,才不理会别人紧绷着的脸。母亲为此很生气,说这一
10、摊孤儿寡母不是你,日子能过前去?给他们姓李的养活娃娃,凭啥还要看他们的脸色?断了,断了,不来往了!他倒给母亲和起脾气来。说忍一忍就过去了,都是一家人,计较啥?他是在我出嫁后的第二年走的,前一周还给我说自己身子骨硬朗着哩,孙子抱完了,就等着抱外孙哩。那天,他正补着车带,一头栽下去,就再也没有醒来。我难过得无法原谅自己,因为我的记忆里竟然没有他衰老的过程,只有他不断劳作的身影!爸,皱纹何时如蛛网般吞没了他?爸,牙床何时开始松动以至于嚼不动他特喜欢吃的茴香味儿的干馍片?爸,您胃疼得整晚整晚睡不着觉时想到过叫醒我们唠唠嗑来打发疼痛吗倘若他病在床上,我们服侍了些日子,心里或许会好受些。可是,可是爱一直是
11、单向流淌啊,我们究竟关心过他多少?!我没有生父的丝毫记忆,听母亲说,连大我七岁的大哥,在他进门后不久,也再也没说起过生父。我记忆里的父亲就是他,也只有他。(本文有删改)9. 文章开头和结尾都写到“我们兄妹”对父亲的记忆“只有他”,有什么作用?(3 分)10阅读下列句子,简析加点词语反映的人物心理。(4 分)没活干时,他就笑眯眯地瞅着我,那目光就柔柔软软地撒了我一身。母亲常常说起他每月工资一个子不留地交给自己的事,说时总是撩起衣襟抹眼泪。11. 文章以“继父”为题,为什么全文却不出现“继父”一词,只以“他”“爸”“您”来指称?(4 分)12. “继父 ”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
12、(5 分)参考答案9.结构上,开头点题,引出下文对继父的怀念;结尾呼应开头,点明主旨。内容上,强调继父在我们心目中的地位,表达对继父的爱戴、怀念之情。(3 分,结构 1 分,内容 2 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10.“柔柔弱弱 ”写出了继父瞅着“我”时的满足与幸福的心理。“抹着眼”写出了母亲感动、感激和内疚的心理。(4 分,各 2 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11.“继父” 只表明他的身份,如果用“继父”指称,有距离感,所以用“他 ”指称继父;以“爸、您”指称,更能直接抒发对继父的深厚情感。(4 分,每点 2 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12.从继父 下班后就去摆摊、直到去世前还在摆摊
13、,他会修理各种电器,常帮助别人,可以看出继父是一个勤劳、能干、热心的人;从继父把糖让给我吃,把母亲夹给他的菜夹给我们,为了攒钱养活一家人,从不吸烟喝酒,一年四季穿旧衣服,可以看出继父是一个关爱孩子、对家庭有责任心的人;从继父不仅能忍受邻里街坊的风言风语以及爷爷奶奶的脸色,还劝母亲不要计较,可以看出继父是一个宽容大量和好脾气的人。(5 分。结合事例,一点 2 分,两点4 分,三点 5 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老师! 老师! 阎连科 我又见着我的老师了,如朝山进香的人见到他自幼就心存感念的一位应愿之神。 在今年正月,我回家奔三叔的喜丧事。在这闲空间,张老师到了我家里,坐在我家堂屋的凳子上。乡
14、间室内的空旷和凌乱,分隔着我与老师的距离。相向而坐,喝着白水,削了苹果,说了很多旧忆的伤感和喜悦,诸如三十几年前在初中读书时,我的学习,我的作业,我的逃课。 我老师张梦庚的一生,清寂中夹缠暖意,暖意里藏裹着刺骨的寒凉。 生于上世纪的 20 年代末,老师读书辍学,辍学读书,反反复复,走在田埂与人生的夹道中,经历了抗战和解放战争,有了 1949 年的红旗飘扬,记忆中从来都是饥饿辛劳,土改时家里却忽然成了地主。好在,他终归识字,也有文化,祖国的乡村,也最为明白文化的斤两,虽然文化不一定就是尊严富贵,可让孩子们认字读书,能写自己的姓名和粗通算术,也是生活的部分必然。于是,老师就成了老师。从一个乡村完小
15、到另一个乡村完小,从一个乡村中学到另一个乡村中学。直至改革开放后,他被调入县里的一所高中,做了教导主任,最后主持这个学校的工作。一晃就让他全部人生的金贵岁月,43 个春秋的草木荣枯,都在布满土尘、青草蓬生的学校里荣枯衰落,青丝白染。 不知道老师对他的人生有何感想,从他写的一本我这一生张梦庚自传的简朴小册里,读下来却是让人心酸胃涩,想到世事的强大和个人的弱小,想到命运和生命多么像流水在干涸沙地上蜒蜿涓涓,奔袭挣脱,流着流着,可终归无法挣脱干涸的吞没。最后的结局是,我们毕业了,老师白发了;我们中年了,老师枯衰了。我们成家立业了,而老师却在寂静的人生中,望着他曾经管教训斥抚疼过的学生们,过着忆旧的生
16、活,想着那些他依然记得、可他的学生们早已忘却的往事。 还记得,初一时,他是我的班主任,又主教语文。一天酷暑,我家棉花地里蚜虫遍布,多得兵荒马乱,人心恐惧,我便邀了班里十几个相好的男同学,去帮我母亲捕捉蚜虫。自然,那一天教室里学生寥寥,老师无法授课而只能让大家捧书阅读。从棉花地里回校的来日上午,老师质问我为什么带着同学逃课,我竟振振有词地说,是带着同学去棉花地捉了半天蚜虫;竟又反问老师道,地里蚜虫遍布,我该不该去帮我母亲捕捉蚜虫?说蚜虫三天内不除掉去净,棉花就会一季无收,时间这样急迫,我家人手不够,我请同学们去帮半天,到底又做错了什么? 事情的结果,似乎我带同学们逃课捉虫正合校规事理,反让老师在
17、讲台上一时有些哑言。回忆少时的无理取闹,强辞夺理,也许正是自己今天在写作中敢于努力把不可能转化为可能的开始。可是,现在,面对耄耋(mo di,指年纪八九十岁)老人,给我一生养育呵护的父辈尊者,我心里三十几年不曾有的内疚,忽然如沙地泉水般汩汩地冒了出来。 我们就那样坐着喝水聊天,说闲忆旧,直至夕阳西下,老师执意要走,不无快意地说他的子女们都在外工作,孝顺无比。真是天应人愿,让一生坎坷、教书认真的老师,年老时,子女有成,学生有成,仿佛曲折的枯藤根须,终于也繁漫出了一片森林。 老师从我家离去时,是我扶他站起;离开院子时,是我扶他过的门槛;送至门口远去时,是我扶他过的一片不平不整的地面。我的父亲离开人
18、世太早,扶着老师的时候,我就像扶着我年迈的父亲。望着村头远去的父亲般的老师,落日中他如在大地上移动的一棵年迈的树。直至他在村头缓缓消失,我还看见他在我心里走动的身影和慢慢起落的脚步,如同宁静里我在听我的心跳一样。 说不出老师哪儿伟大,可就是觉得他伟大。也许这个世界,凡人才是真正的伟大,而伟大本身,其实正是一种被遮蔽的大庸大俗吧。(选自读者2015.10 有删改) 15.文章写与老师相见,说了很多旧事。请概括出“我”初中时做的那件事。(3 分) 16.请说说文章题目“老师!老师!”有什么特点?用这个标题有什么妙处(4 分) 17结合文章,理解第段划线句子的含义。 (3 分) 18.为什么说张梦庚
19、老师的一生“清寂中夹缠暖意,暖意里裹藏着刺骨的寒凉”? (4 分) 19.作者说,就是觉得老师伟大。结合全文,说说张老师的“伟大” 表现在哪里?(4 分) 15(3 分)我在酷暑的一天带同学逃课帮母亲捉蚜虫,还强词夺理顶撞张老师。(“逃课”“捉蚜虫”“ 顶撞”各 1 分) 16(4 分)文章题目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方法和感叹号(感叹句)。(2 分)这样既强调了人物的身份,又表达了作者对老师崇敬和赞美的强烈感情,起到吸引、震撼读者的作用。(2 分) 17(3 分)虽然张老师的背影在眼前消失了,但是张老师的形象和精神还留在我心中,(1 分)让我像听心跳一样时常清晰记起,(1 分)这表达了我对张老师的无比敬爱和深情难忘。(1 分)(可以不分析,直接答含义即可) 18(4 分)张老师默默扎根教育,辗转多校,过着一种平凡清贫的教书生活,他的一生“清寂”。(1 分)他事业有成,为教育做出了贡献;(1 分)子女成才,家庭幸福(1 分)。因此充满了“暖意”;但是,他一生清苦,命运坎坷,不被人重视,不被人记起,因此他的人生充满“寒凉”。(1 分) 19(4 分)他热爱教育,默默坚守教坛 43 年,一生的金贵岁月奉献给了教育,培养学生成才;(2 分)他关爱学生,理解学生,宽容学生,受学生敬仰。(2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