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斯宾格勒_历史悲观主义集大成者_张献军.pdf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6242358 上传时间:2019-04-03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228.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斯宾格勒_历史悲观主义集大成者_张献军.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斯宾格勒_历史悲观主义集大成者_张献军.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斯宾格勒_历史悲观主义集大成者_张献军.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WORLD CULTUREWORLD CULTURE当代人类将走向何处?试看今天的世界,越来越多的国家醉心于成为 “核武器俱乐部 ”中的一员,日益严重的全球性生态危机正在向人类展现大地母亲无情的一面,愈演愈烈的不同文化 、宗教 、种族和民族之间的冲突触目惊心,倒退 、贫困和战争看起来将成为本世纪的核心主题 。“潘多拉魔盒 ”的口子好像越张越大,一切似乎都在预言人类的前途黯淡无光 。于是,曾经风行一时的历史悲观主义,对我们而言就有了更多的警示意义 。早在人类的童年时代,历史悲观主义的思想随处可见 。早在古希腊时代,诗人赫西俄德在 田功农时 中就发展了历史倒退的思想 。他认为人类经历了黄金时代 、

2、白银时代 、青铜时代 、英雄时代和黑铁时代五个阶段,其发展脉络则是人类的生活境遇每况愈下 。中国历史上也不乏这样的思想,如雷海宗先生早已指出,楚狂接舆就是春秋时期悲观主义者的代表 。不过,自公元 1500 年以来,人类历史发生了空前剧烈的变化 。西欧日渐主导全球,自然科学技术迅猛进步 。西方思想也随之发生了深刻改变,所谓进步观念是 “十九及二十世纪特具之信仰之一 ”。具体到历史思想领域,则有伏尔泰 、孔德和黑格尔等人发展出历史进步观念 。然而, 1914 年萨拉热窝一声枪响,结果便是 “灯光正在整个欧洲熄灭 ”,西欧一统天下的格局开始分崩离析 。第一次世界大战沉重打击了欧洲资本主义世界,战后初

3、期各种政治和经济危机又雪上加霜,悲观伤怀的情绪在当时一跃成为西方思想界和民众中的主流 。而至今仍最具影响力的历史悲观论调,当推德国思想家斯宾格勒的历史哲学 。奥斯瓦尔特 斯宾格勒 (OswaldSpengler, 1880-1936)是一位颇具争议的德国历史哲学家 。他年轻时期先后就读于哈雷 、慕尼黑和柏林等大学,并在哈雷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1911年斯宾格勒迁居慕尼黑,开始了他人生和学术研究的重要转折 。他看到当时西欧国家在世界范围的明争暗斗,并受奥托 泽克 古代世界没落的历史 ( Geschichte des Untergangs derantiken Welt)一书的影响,开始撰写其代表

4、作 西方的没落 。该书初稿于 1914 年完成,但受第一次世界大战影响而无法出版 。故而第一卷拖延至 1918 年才出版,并立刻受到欢迎 。第二卷于 1922 年出版,同样风行一时,仅德文版印销就达 70, 000 册 。按照作者在序言中所述, “书名早在 1912 年就已经确定,它十分切题地表达了本书意图,即以古典时代的没落为殷鉴,来描述一个历时达数世纪之久 、而我们自己正在进入的世界历时的样态 。”斯宾格勒在书中研究建筑 、艺术 、音乐 、数学和哲学等领域,而非传统史学中的政治 、经济和军事 。他认为世界上出现过埃及 、巴比伦 、印度 、中国 、古典的希腊罗马 、玛雅 、伊斯兰和西欧等八种

5、文化,并主要分析了希腊 罗马古典文化 、西方文化和伊斯兰文化 。他认为这些文化自成体系,都要经历从前文化时期 、文化时期到文明时期的大致相似历程 。西欧文化之前的其他文化都已经僵死,西欧文化也不可避免地步其后尘 。他给西方文化下了一纸死亡宣判书,认为西方正在一步一步地走向衰落,充满了宿命论和悲观论思想 。一战之后,世界经济中心从伦敦转移到了纽约,政治中心也部分地从西欧转移到北美,甚至文化中心也逐渐向美国迁移 。可以说,此时的西欧确实是开始 “没落 ”了 。按王晴佳先生所言,一战以后西欧社会中的悲观思想随处可见 。如鲁道夫 卡尔普纳描述道: “1914 年爆发的战争是为我们所不能理解的一场大灾难

6、 。战争突然毁灭了我们原以为一切事物已走上未定进步的安坦之途的幻想 。”文 / 张献军西方历史长河的守望者本文作者为太原大学外语师范学院教师斯 宾 格 勒 :历 史 悲 观 主 义 集 大 成 者人 物10WORLD CULTUREWORLD CULTUREE.H. 卡尔则写道: “事实向我们投过来的笑脸没有 1914 年以前那些年那么慈祥了 ”那么,斯宾格勒为何能够在时代浪潮中独享盛名?我们今天已经很难真正理解斯宾格勒的著作获得的巨大成功 。大致来看,主要在于 “欧战而后,西人对于本土文化怀疑纷起 。其最悲观而亦最深澈者,莫如德国历史哲学家斯宾格勒 Oswald spengler 之论 ”。

7、斯宾格勒对自己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极为自负,认为自己突破前人窠臼,发人所未发 。他视传统的 “古代史 ”、“中古史 ”和 “近代史 ”历史三分研究框架为 “托勒密体系 ”,矢志发起一场 “史学的哥白尼革命 ”。所以他提出历史研究的单位应该是文化,每一种文化都有其出生 、成长 、衰落的周期 。由此他常常被视为 “文化形态史观 ”的鼻祖 。不过,早在 1869 年,丹尼尔斯基( Danilevsky, 1822-1885)在俄罗斯与欧洲 一文中已经提出 “文化 历史 ”体系 。他认为世界上出现过埃及 、中国 、古代苏美尔 、印度 、伊朗 、希伯莱 、希腊 、罗马 、阿拉伯 、欧洲 、墨西哥和秘鲁等

8、 12 个文化历史单位 。此外,匈奴人 、蒙古人和土耳其是凶猛的消极力量,日耳曼人和阿拉伯人则是集消极和积极作用于一身的力量 。他还对 “文化 历史 ”的概念进行界定,认为同一个类型至少应该使用同一种语言或者相似语言,即使受到外来类型的影响也能保持自己的特色等 。我们从斯宾格勒和汤因比的论著中不难看到丹尼尔斯基思想的影响 。斯宾格勒真正有独创性的重要史学贡献,首先在于他把其他文化提升到与西方文化对等的地位,并且首次拿西方文化与它之前的其他文化进行对比 。斯宾格勒认为文化或者文明在时间上是同时代的,在价值上是相等的 。他认为,各个文化的不同历史时期不论彼此之间相隔多么远,只要列入同一阶段,就可以

9、算属于同时代 。他进一步提出,每一种文化都具有独特个性,具有自身存在的价值 。这种体系上的进步打破了 “西方中心论 ”的主张 。第二,斯宾格勒以独特的视角,把古典世界的衰落与西方文化的衰落巧妙地联系起来 。他早年接受的教育中很大一部分是古典文化,因此希腊罗马时代的兴衰自然而然地对他发生深刻影响 。约翰 法伦考夫( John Farrenkopf)分析道: “斯宾格勒是一位古典主义学者,与他的后继者汤因比一样,他对于历史的想象完全是由文明的衰落所激起的,其中罗马帝国的衰落给了他很大启示 。他是西方第一位具体描述和比较分析罗马的衰落和现代西方文明崩溃的思想家,他把以往历次伟大文明的兴盛和衰落看作是

10、世界历史的最显著特征,把世界上各大人口聚集地看作是上演历史剧的舞台,他试图弄清千百年来一直困扰着人们的衰落问题 ”。第三,斯宾格勒认为当西方以物质文明为主的时代兴起,以精神文化为主的时代也就逐渐衰落了 。他以此为出发点,认为中国从秦汉时代开始没落,印度从阿育王时代开始没落,古希腊从亚历山大大帝时代开始没落,伊斯兰从穆罕默德时代开始没落,而西方从拿破仑时代开始没落 。斯宾格勒认为,西方文化的精髓是 “浮士德精神 ”,其最伟大的贡献不在于代议制政府或者是巨大的经济进程,而是哥特式和巴洛克式建筑,是莱布尼茨和歌德等等 。在此之前,似尚没有人曾如此评判西方文化的贡献 。斯宾格勒认为历史学家寻找因果关系

11、的努力毫无价值,他 “企图跃出进步观念和科学的历史编纂学的批评,以重现规律而非直线增长作为新的历史解释 ”。这种看法是对欧洲文化中的进步观念和直线增长思想的反动 。正是通过斯宾格勒的努力,文化循环理论在历史哲学中有了一席之地 。斯宾格勒的思想在当时确实起到了哥白尼般的作用 。于是我们看到,与斯宾格勒同时代并深受其影响的汤因比,在回忆初次阅读斯宾格勒这部书时写道: “当我读着这些充满历史洞见之光的篇章时,我首次怀疑,我的整个探讨,在问题提出之前(更不用说找到答案了)就早已被斯宾格勒处理过了,这一想法在我的脑海中充分明朗起来 。”斯宾格勒的著作在字里行间弥漫着悲观的宿命论和神秘论,正好符合当时西方

12、人的心理需要 。他认为,“每一文化,一种文化的每一青春期 、成熟期和衰败期,一种文化的每一内在的必然阶段和时期,皆有一确定的绵延期,这绵延期总是相同的,总是随同某一重要的象征一起反复出现 ”。他提出的 “灵魂 ”、“命运 ”等概念,则都带有浓厚的神秘意味 。斯宾格勒心目中的 “西方 ”指什么?按他的话来说, “我们用欧洲文化一词所指的一切事物,就存在于维斯杜拉河( Vistula) 、亚得里亚海( Adriatic)和瓜达尔奎维河( Guadalquivir)之间 。即使我们承认希腊 、伯里克利时期的希腊位于欧洲,可今天的希腊肯定不在欧洲 ”。因此,他的西方实际上指的是西欧 。当适时,北美大陆

13、上的美国正如初日之冉冉升起,其耀眼光芒笼罩在日薄西山的欧洲上空 。而苏维埃俄国的出现,犹如在资本主义一统江山的欧亚大陆上划出一道裂痕 。西方的没落 出版之时,欧洲大陆经历了空前的战乱,大战削弱了欧洲的霸权,西方文明的优越地位也受到挑战 。所以,他的论断自然极富吸引力 。王晴佳指出: “斯宾格勒著作的鲜明的时代特征,是使他迅速成名的重要因素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斯宾格勒具有诗人的浪漫气质,其细腻的观察力和独特的表现力堪称罕见 。“黄昏时分,你看到花朵一朵接一朵在落日中闭合,此时 、你不由得会产生一种奇异的感觉 即面对着茫茫大地上这盲目而梦幻般的生存而产生的一种不可思议的恐惧感 。那沉默

14、的森林,寂静的田野,这里的一丛矮树,那里的一条细枝,它们自身并不摆动,戏弄它们的乃是那习习人 物11WORLD CULTUREWORLD CULTURE的 微风 。只有小小的蚊虫是自由的 它仍在黄昏的微光中舞动着,想去哪里,就去哪里 。”“一棵植物,就其本身而论,是无足轻重的 。它构成风景的一部分,因某一机缘而在这里落地生根 。朦胧的微光,沁凉的寒风,每一株花朵的闭合 这些并不是因,也不是果;既不是危险,也不是对危险的有意应答 。它们是一种单纯的自然过程 。这过程正在植物的邻近 、与植物一起 、并在植物身上自我完成着 。个体的植物,既不能自由地为自身期待什么,也不能自由地为自身希望和选择什么

15、。”这样的段落在其书中比比皆是 。读者在阅读时犹如欣赏一篇美文,往往受到强烈的感染 。斯宾格勒既因 西方的没落 而声名鹊起,也因该书中的许多史实错误和概念混乱而受到批判 。赞誉者毫不吝惜地称道他的著作,如阿瑟 盖耶称赞说: “这是 20 世纪的一部力作,它迟早会为所有迷思于存在之谜的人所阅读,这是一部真正里程碑式的著作,它既以其悲观主义令我们沮丧,又以其对我们的已有观念的有力挑战而令我们振奋 ”。恩斯特 波亚德认为, “自尼采对欧洲思想留下其不可抹除的印记以来,在德国或欧洲其他任何国家,还没有一部哲学著作在其重要性 、卓越性和百科全书式的知识上堪与西方的没落 相媲美 。”查尔斯 比尔德则称 “

16、由于他的方法 、他的挑战 、他的描绘文明形态学的尝试 、他的对想象的热烈渴望,任何想要在黄昏或黎明的薄雾中摸索前行的人,都应当阅读斯宾格勒 ”。相比之下,众多专业历史学家则对斯宾格勒持反对和否定态度 。如柯林伍德严厉地批评斯宾格勒的理论,认为“这种理论的全部基础都是以要把一切使历史成其为历史性的东西从历史之中排斥出去的一种有意的和艰苦的努力为其依据的 ,而且是要在每一点上都用一种自然主义的原则概念来代替相应的历史概念 ”。斯宾格勒著作中的一些观点被法西斯主义利用,因此过去他常常被人视为法西斯主义的理论先驱 。实际上他并不认同过去纳粹党的种族优越论 。何兆武先生就鲜明地指出: “斯宾格勒是在预言

17、西方的没落 不管他主观上是多么地不情愿,但这却是他那历史逻辑的当然结论,而希特勒所要宣扬的则是一个第三帝国的千年福王国( Millenium) 。两者看来是对不上口径的,西方的没落这一观念也决不会投合大独裁者希特勒的胃口 。”斯宾格勒的这部大作不仅在德国一时洛阳纸贵,其译本在英国和美国等地也极受欢迎 。中国知识界在该书出版不久后就给予相当关注 。民国时期的著名学者林同济 、雷海宗等人深受斯宾格勒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形成 “战国策派 ”。林同济根据 “文化形态史观 ”,准确预言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情形将 “不是世界的统一,而乃是两三个超级国家的诞生 。这两三个超级国家可是一类压倒势的 大力国 G

18、reat powers,实际上决定人类命运的前途 。配合而来的,也必有一类 大力国主义 ,从理论上赋予这两三个大国以公认的地位与特权 ”。而战后的结局则充分证明了这个预言的准确性 。也许,我们从这个预言更能直接领会到斯宾格勒著作的生命力 。斯宾格勒的 西方的没落 ,可以毫不夸张地以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来评价 。对斯宾格勒的思想有深刻见解的王敦书先生,在研究吴宓与斯宾格勒后,则情不自禁地感叹 “千头万绪的人类历史不过是一个生成 、繁荣 、衰败 、灭亡的发展过程 ”。此论一语道破斯宾格勒的思想的核心 。他的预言现在虽然影响力大不如前 ,但仍旧犹如幽灵一般徘徊在今日的世界 。本

19、专栏主持人 张献军 高铁军1776 年,歌德在魏玛认识了 34岁的夏绿蒂 冯 施太因(一译封 施泰因)夫人 。她长得小巧玲珑 、别有风致,有一张美丽而轮廓分明的嘴,一副薄嘴唇和一双意大利式的大眼睛,椭圆形的笑脸具有一种特殊的魅力,甚至, “她身上的一切都具有吸引力 那开朗的天性 、那温柔而悲哀的声音,那从痛苦中脱颖出来的善良,那严肃中蕴含着的纯朴,还有那无可挑剔的举止 ”,看着她自然 、洒脱的风度,常常使人觉得: “中天夜月的幽辉,渗透着天国的宁静,在笼罩着她的灵魂 ”(艾米尔 路德维希 歌德传 ) 。“这位文雅而又待人亲切的人物正是歌德长期物色的对象 ”,并且 “对他的一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汉斯 尤尔根 格尔茨歌德传 ) 。夏绿蒂出身于一个阴森而古板的贵族家庭,受过良好的教育,后来成为腓特烈二世的侄女 某公爵夫人的宫廷女官,最后嫁给了一个她完全陌生 、粗俗 、迟钝而又好脾气的御马司总管冯 施太因,并且在 8 年内成为 7 个孩子的母亲 。但她的生活十分孤独,除了丈夫,还没有一个男人接近过她 。歌德为了追求施太因夫人,在几年中写了 1700 封书信,向她发动猛烈的进攻: “你是所有女人中唯一能把爱情带进我的心中 、赐给我以幸福的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人 物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经营企划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