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云南名胜古迹.doc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6236849 上传时间:2019-04-03 格式:DOC 页数:31 大小:1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名胜古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云南名胜古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云南名胜古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云南名胜古迹.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云南名胜古迹.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云南的名胜古迹历史文化名城昆明远在旧石器时代,滇池地区就有古人类居住。一九七七年,在呈贡县龙潭山洞穴中发现了两颗人类牙齿化石,这是目前昆明地区所发现最早的居民遗物。进入新石器时代以后,滇池周围已经有许多人类文化遗址。此时,昆明地区的居民从事农业,种植稻谷,制造陶器,捕捞鱼螺。尚无阶级分化。西汉时期,滇池地区出现了滇国。这个奴隶制国家是云南古代少数民族滇族建立的,以制造精美的青铜器而著称。滇王并接受了西汉中央王朝赐发的金印“滇王之印” 。西汉元封二年(公元一零九年) ,汉武帝在云南设置益州郡,该郡所辖谷昌县是现今昆明市辖区内建立最早的郡县。三国时期,云南属蜀汉管辖,谷昌县改隶蜀汉建宁郡治理。隋代

2、,在滇池地区设置昆州,今昆明属昆州所辖之益宁县。唐开元二十六年,皮罗阁建南诏政权,统治中心在洱海地区。为了开拓东疆,皮罗阁之孙凤伽异在今昆明建“拓东城” ,后来又称“鄯阐城” ,这是唐代云南第二大城(第一大城是南诏首府太和城、羊苴咩城,即今之大理城) 。宋代,云南出现了农奴制地方政权大理国。昆明属大理国鄯阐府管辖。唐宋时期的昆明城拓东、鄯阐在今昆明市区南部,遗迹已压在今昆明市地下而不可寻。元代建云南行省,省会设在今昆明,称“鸭池城”或“押赤城” ,并正式使用“昆明”作为滇池地区的城市名称,成为云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明、清在今昆明地区置昆明县,作为云南府府治所在地。昆明圆通寺圆通古寺,坐落在

3、圆通山南,前临圆通街,后衔圆通山,属圆通公园一部。始建于唐代南诏王异牟寻时代,原名“补陀罗寺” ,元延祐年间(公元一三一四至一三二零年)扩建,更名圆通寺。圆通寺是我省古代优秀艺术建筑之一。主体建筑有圆通宝殿、八角亭、 “圆通胜境”牌坊等。布局严谨、对称,主体突出,要而不繁。殿宇结构彩重檐“歇山式” ,屋面用琉璃宝顶,飞藻、挂落、吊檐皆为镂法雕刻,肥梁胖柱,富丽堂皇。八角亭伫立池中,前后以桥津相接。圆通宝殿气势雄伟,殿内有元塑佛像,明塑青黄二龙。龙各盘一柱,高十来米,二龙相向,舞爪咧须,作欲斗状。殿后为圆通山峭壁,名“衲霞屏” ,其上多有古人题咏石刻;有“咒蛟台” ,相传是清初大观楼著名长联作者

4、孙髯翁卖卜糊口的地方。解放后,圆通寺曾一度作为“云南省博物馆” ,近年翻修彩绘,增设了曲廊、花架、假山,面貌焕然一新,已于近期开放,供人们游览。圆通山圆通山位于昆明市区东北隅,因山色深碧,巨石盘旋,有如螺髻,故又名螺峰山。“螺峰叠翠”为明、清时昆明八景之一。元代的圆通山在城外,延祐七年(一三二零年)在其南侧建圆通寺,因寺而得名;明初改建昆明城,山被划入城内,开始成为登高赏景的地方,清初建“衲霞亭”于盘坤、补陀罗二崖之上。崖壁上的前人题刻颇多。山下有潮音、幽谷二洞(今已淤塞) ;相传元时潮音洞有蛟为害,盘龙寺僧念咒而平息,清代诗人孙髯翁曾隐居于此,卜易为生,号“咒蛟老人” 。今咒蛟台遗址尚存。解

5、放后拆除了圆通山北面的城墙,扩大了园址,将山辟为动物公园,饲养动物多达一百一十多种。此外,还增建了亭台阁榭、假山水池。每年二月底三月初,满山的云南樱花、日本樱花、垂丝海棠和碧桃一齐怒放,灿如云霞,游人如织,争相观赏,真个是花山人海,热闹非常。昆明五华山五华山古称悯忠山,位于昆明市中心北面,海拨一千九百二十米,东接祖遍山,北连螺峰山,面临翠湖,秀拥五华。公元一二七七年,云南王忽哥赤、平章事赛典赤,在山上建五华大殿称悯忠寺,内塑如来佛像,至公元一三六三年毁于战火,一三六八年重修,改名五华寺。百年前的五华山,古木参天,古刹红墙掩映林中,成群白鹭盘旋树梢,成为昆明著名的八景之一“五华莺绕” 。五华山为

6、昆明市区最高点,从元代开始,历代在上面造寺、庙、庵、祠、亭、坊。相传南诏时高智升宅建于其上,后改建万寿宫,即明永历帝驻滇故宫。公元一六六二年,吴三桂在逼死坡(今华山西路)逼死永历皇帝,因有功而被封平西王,将故宫址改为王邸,增饰宏丽。康熙十二年,吴三桂反出长沙,抗命十七年,戊午称伪周,当年称昭武,王邸又改置“龙延” ,并有朝房。每逢清帝“万寿”之日或元旦,文武官吏,例行齐集朝贺;光绪戊申(一九零八年)于其地改造成两级师范学堂时,曾掘出永历帝玉玺。此外,山上还有拜云亭,系总督范承勋于康熙二十六年建,为地方官员初一、十五习仪之所。辛亥革命成功,云南省都督府衙门由制台衙门(现在的胜利堂)迁至五华山办公

7、,原优级师范学堂大楼改称光复楼,历届云南海里政府就设在这里。一九四七年,光复楼被大火毁尽,一九四八年卢汉任省主席时修复。解放后,为云南省人民政府驻地。云南人民广播电台、云南电视台设于光复楼内。赛典赤.赡思丁纪念冢在今昆明市拓东路五里多小学的操场上,有一座立方体的石砌高冢,这就是元代第一任云南平章政事(相当于省长职务)赛典赤.赡思丁的纪念冢,是昆明地区的一项重要历史文物。冢的正面刻着“元咸阳王赡思丁墓” ,左面刻元史、赛典赤.赡思丁传 ,右面刻袁嘉谷撰写的重修咸阳王陵记 ,冢上有石刻屋檐盖板。赛典赤.赡思丁是西北回回人,于至元十一年(公元一二七四年)到云南任职五年间,奖励农耕,兴修水利,发展工商

8、业和文教事业,史书载,公元一二七九年,赛典赤.死于昆明, “王葬之日,百姓巷哭” 。元帝追封他为“咸阳王” 。他的真墓在北郊马耳山。五里多,旧名“兀尔朵” 。元时,这一带是统治者梁王别墅,其形如蒙古包,故蒙语为“兀尔朵” 。因“滇人思慕于王”为便于“赡拜凭眺” ,在旧梁王别墅地立庙建冢,以纪念对云南的发展作出过一定贡献的赛典赤.赡思丁。人民胜利堂在昆明市光华街中段北侧、云瑞东路和云瑞西路之间,矗立着一座庄严壮观的建筑物,这就是人民胜利堂。它是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省人民政府、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云南省委员会举行重要会议的场所。人民胜利堂于一九四四年十一月动工修建,一九四六年底建成,当时称抗

9、战胜利堂。原址系清朝云贵总督所在地。一九五零年十二月云南省第一次各族各界代表会议召开期间,经代表提出方案,并得到大会一致通过,将抗战胜利堂改称为人民胜利堂。这次大会还决定将原拟建于近日公园的“人民英雄纪念碑” ,改建在人民胜利堂公园内。一九五一年一月二日会议闭幕后,就在公园花圃中间立下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基石。人民胜利堂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厅堂造型典雅,琉璃瓦屋面,飞檐凌空,是一所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宫殿式建筑。宽阔的花园内,竹木葱茏,绿树挺拨,四季花卉争妍斗艳,环境清幽宜人。筇竹寺及五百罗汉塑像筇竹寺在昆明市西郊玉案山上。寺内的五百罗汉塑像,是我省古代泥塑艺术珍品,早已名闻遐迩,著称于世,是我省

10、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相传,宋代(大理国)时,有鄯阐(今昆明)侯高光、高智两兄弟狩猎,从西山追逐一头犀牛至玉案山,犀牛突然失踪。这时只见几位僧人从云中飘然落地,往前一看,见僧所持筇竹杖数根插立于地,力不能拨,随后生笋成林,故在此建寺,取名筇竹寺。据寺内碑文记载,该寺是元代有名的佛教学者、第一个传播佛学禅宗到云南的高僧雄辩法师创建的;明永乐十七年(公元一四一九年)被毁,永乐二十年(公元一四二二年)重建;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一六八四年)重修,现存的殿宇是清光绪九至十六年(一八八三至一八九零年)重修的。就在这次重修时,有四川民间雕塑家黎广修(字德生) ,应邀来寺,带着六个徒弟,历时七年,完成了

11、驰名中外的五百罗汉泥塑像。五百罗汉塑像分别塑在寺内的大雄宝殿和天台来阁、梵音阁两庑内。每殿六排,每排三层。塑像高约一米,髹以彩泥,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它虽是宗教题材,但能摆脱塑造佛像的固定程式。众多的罗汉形象源于当时现实生活中不同阶层的人物性格、神态和思想感情。有面容慈祥的菩萨,有骠悍怒目的金刚,有勤劳的赤足行者,有袒胸诙谐的弥陀,有俯首沉思的比丘,有欣然相顾的尊者。入堂观览,真切动人,形象逼真。塑像具有较高的艺术造诣,被誉为“东方雕塑艺术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元筇竹寺圣旨碑在昆明筇竹寺大殿内左侧,竖立着一块石碑,它就是著名的筇竹寺圣旨碑。元延佑三年(一三一四年) ,仁宗皇帝从大都(今北京)发

12、来一道“圣旨”给筇竹寺,寺僧便把它刻文。此碑在历史、地理、语言学方面,均具有重要价值。碑文主要内容是仁宗命该寺住持和尚立教法门,护持藏经;并令地方官府保护寺产,免征赋役。但其中涉及到的材料不少,例如碑文中称昆明为“鸭池城” ,它与马可波罗游记中所记录的名称相符。碑文还记载了当时的筇竹寺,是拥有大量田地、人口、马匹、商店、当铺、澡塘等产业的寺院,故在圣旨中规定不论任何人,一律不得依势侵占。它不仅享有官府保护权,而且有置田出佃、经商开店、优免赋役等特权。由此可见,自元代第一次在云南建立行省后,使远在西南而长期闭塞的云南与内地统一起来了。当时从碑的汉文来看,其中有白话汉字,如“龙儿年” ,即元延佑五

13、年(一三一六年) ;有直译的蒙族语,如“达鲁不花” ,意为“长官” ;还有白族语,如“地双”之“双”是南诏、大理时期的亩积单位。这说明了当时蒙、汉、白等民族之间,在语言文字上正在互相交流,互相吸收。此碑在书法、刻工上虽欠佳,且有个别错字,但均无损其价值。象这类用当时通行的白话写出的碑文,在全国为数甚少。昆明大观公园在昆明,大观公园是中秋赏月的胜地。这里临水傍田,地势开阔,空气清新,景色宜人;皓月之下,楼廓亭榭、柳堤花坞,衬以湖光山色、田畴农舍,别是一番韵味。每年中秋节之夜,游人云涌而至,热闹非常。这里又名“近华浦” ,意为与太华山相近。清康熙二十一年,湖北一个名叫乾印的云游 僧 人在这里盖了一

14、个茅庵讲经,这里遂成了昆明近郊的一处名胜;二十五年,云南巡抚王继文倡建大观楼。同治二年,大观楼因军事遭焚,八年重建。一九三一年重修,增设假山长堤,辟为公园。解放后又几经修葺扩建,成了人们喜爱的游乐之地。大观公园以自然风光闻名。前临青草湖,萍藻浮波,菰莆连岸,遥对西山,青翠如黛,风帆沙鸥,出入烟云碧浪间,正是:朝云暮霭,可添画意;风帆堤柳,尽是诗情。大观楼为三层木结桔构建筑,形式古雅。楼前湖中有古鼓三,是仿照杭州西湖三潭映月设置的景物,楼临湖一面挂有清代寒士孙髯翁作的“长联” 。全长一百八十字,上联写滇池风物,下联写云南历史,状物写情,令人叫绝,被文人学士和人民群众推崇为“古今第一长联” 。 “

15、长联”愈使大观楼名扬全国。一九六一年,郭老登大观楼,凭栏远眺,即席赋诗一首,亦兴叹“果然一大观” 。昆明市大观公园新建的楼外楼,建在公园东南角大观河入草海口岸原楼外楼旧址。原楼外楼建于一九三七年前后,先建草房,后改建为一楼一底瓦房。因建造简陋,年久失修,被有关部门于一九五二年拆除。新楼外楼建筑群,造型象一巨大船舫浮在水面, “船”头有长方亭,亭外穿拱门,绕过造景假山,沿着柳堤可到东园。 “船”身由长廊、临水曲廊、花架组成。 “船”尾为二层歇山式建筑,黄、绿色琉璃屋面,飞檐展翅欲飞,梁柱油漆彩绘,具有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特色。登楼远眺,太华山峰苍翠起伏,浓淡协调;水网河道,交织在风帆、烟树、四围香

16、稻之中。倚栏观鱼,花影、人影、楼影、云影尽映水中。楼外楼的庭园内百花争艳,桂花、兰花飘香。楼外楼占地二千八百多平方米,建筑面积为七百三十八平方米。它的建成给大观公园增添了色彩,为游客提供了美好的游览场所。翠湖公园翠湖公园原名“菜海子” ,又叫“九龙池” 。据昆明县志载:“九龙池,即沐氏别业名柳营者也,修于康熙三十一年,总督范承勋、巡抚王继文构亭建楼,备极清迥。其池沿五华山之右贯城西南,陬达滇池。 ”翠湖初建于一三九零年,当时是明代镇守国公沐英的别墅,湖面宽阔,与滇池相通。清初,盘踞云南的吴三桂填湖修筑王府,到他的孙子吴世璠时又把翠湖西部辟为御花园,翠湖面积锐减。康熙三十一年(公元一六九二年)

17、,王继文命人在湖中小洲上建“碧漪亭” (即今之湖心亭) ,还在北岸建了“来爽楼” 。道光年间,云贵总督阮元又命人筑了一道贯通南北的长堤。一九一九年,军阀唐继尧再筑横贯东西的长堤。这样,翠湖的轮廓大体上就形成了。解放前的几十年间,翠湖变化不大。解放后,人民政府多次拨款整修、疏挖,沿湖周围砌了栏杆,修建了九曲桥、儿童乐园、溜冰场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人民政府又先后拨款一百二十多万元,广植奇花异卉,增建溜冰场、儿童乐园,整修桥梁道路及其他设施。其中,新建的“观鱼楼”一组工程,占地虽然不多,但设计奇巧,布局严谨,楼、廊、亭、台,飞彩流霞,鲜花争奇斗妍,点缀其间,池中鱼儿欢跃。被誉为“园中之园” ,

18、 “景中之景” ,终日游人不绝。翠湖令人难忘的正在于那个“翠”字。阳春三月,漫步入内,扑面而来的是一片翠色。浓荫夹道,柳丝低垂,一池碧波,还有那万绿丛中透过来的斑斑点点“胭脂” ;亭间,花前,树下,水边,都是乘兴而来的游人。青年男女沐浴着融融的春意,泛舟湖上,尽情游耍,让人处处感触到勃勃的生机。宋代经幢在昆明拓东路原古幢公园内,至今尚屹立着一座宋代大理国时建造的雕刻精美、别具一格的石幢,因镌有汉文、梵文佛经,故称宋大理国经幢或古幢。经幢共七级,高约八米。下面八方须弥座和浮雕八龙圆座礅。第一级为八方形,镌有、汉文“造幢记” 、 “大日尊法愿” 、 “发四宏誓愿” ,其上雕刻手持斧钺宝剑、身披甲胃

19、的四天王足踏鬼奴像。其中一天王着草鞋,为一鬼奴两掌承托,两侧又各有一鬼奴。在四天王之间镌有古梵文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以上各级,或为八方形,或为四方形,或为圆形,除佛像外,还有飞禽、殿宇等雕刻,其中有两个在云端凌空飞翔的飞神。顶为莲瓣承托的圆球。在八米高的七级砂石宝幢上,共有各种神像二百六十二尊,形象生动,精湛回殊,且具地方民族特色,被推为“滇中艺术,此其极品也” 。经幢的建造者是大理国议事布燮(宰相)袁豆光。袁在造幢记中称赞鄯阐侯高明生的文武功德,也表明自已曾出使宋朝,愿效法大宋天子和效忠大理国主,反映了大理地方政权与宋朝的亲密关系。此幢具有相当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已列为我省重点文物保护单

20、位。昆明东寺塔和西寺塔东寺塔和西寺塔位于昆明市南面,一东一西,隔东寺街遥相对峙。它是昆明地区现存最古老的建筑物,在现代新式楼房的衬托下,更显其古雅风姿。据文献记载,这两座塔始建于唐代,由名匠尉迟敬德监造。西寺塔原在慧光寺内,故又名慧光寺塔,高三十六米,四方形,为十三级密檐式空心砖塔。塔内设有木梯可攀登至塔顶。塔砖上印有梵文、汉文佛咒。它的形制与磊理三塔中的主塔相似,虽历代均作较大修补,但仍不失昔日面貌。东寺塔原在长乐寺内,故又名长乐寺塔,高四十一米,道光十三年(公元一八三三年)因地震面倒塌。现存塔为光绪八年(公元一八八三年)在距原塔基以东数百步处,仿西寺塔的规模和形式重建。一九七九年,该塔基的

21、塔刹被大风吹落,后经有关部门按原样修复。东、西寺塔是唐代拓东城的遗物,雄伟壮观,显示了古代劳动人民在造塔技术方面的卓越成就,是研究南诏建筑史的珍贵资料。金殿在昆明市东北角七公里的呜凤山上,有完全用青铜铸造的铜殿,在骄阳下殿宇熠熠生辉,耀眼夺目,故人们称为金殿,是我省重点保护文物之一。金殿创建于明代万历三十年(公元一六三七年) ,被巡抚张凤翮移往宾川鸡足山。清代康熙九年(公元一六七零年) ,吴三桂在镇压农民起义后,率师进踞昆明,重建金殿。现在金殿大梁上尚可看到“大清康熙十年,岁次辛亥,大吕月(即十月)十有六日之吉,平西亲王吴三桂敬筑”铜铸字样。里面的佛像、匾联、梁柱、层面、门窗、盘龙、装饰等均用

22、铜铸成。殿前有铜铸小亭和一面铜旗,名七星旗,是真武祖师用的。此外还有重二十七公斤的铜剑和大刀,铜剑名七星剑,其意与七星旗相同。金殿的阶梯、地板、栏杆均是别致的大理石镶砌。整个殿宇宏伟庄严,美观大方。殿外筑有城墙、城门、城垛。城上有楼。在殿后侧,有粗逾合抱的山茶一株和紫薇两株,相传是明代种的,山茶枝过殿顶,每年春节前后,数千朵茶花怒放,花红似火。马哈只碑“马哈只碑”是和国大航每家郑和于永乐三年(公元一四零五年)给他父亲马哈只立的墓碑,现存昆阳城畔月山西坡。墓碑为红砂石质料刻成,高一点六米,宽零点九三米,碑头顶帽呈半圆形,上有篆刻“故马公墓志铭”六字,俗称“马哈只碑” 。碑前平地旁立有石狮,正碑两

23、侧的青石碑皆是后人撰写的郑和传及郑和太公墓志铭跋。碑四周刻有卷草纹饰,碑脚压一大沙石龟。碑文昌郑和在第一次出使西洋前约一个月,请当时著名的大学士李至刚在京撰写,由郑和带回家乡勒石刻碑的。此碑虽经近六百年的风雨剥蚀,但至今仍纹理坚致,字迹清秀可见。郑和的航海事业,在世界历史上曾有过深远的影响。为纪念这位伟大的航海家,郑和故乡人民曾将月山辟为郑和公园,并为他建起纪念亭。马哈只墓碑已列为昆明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内旅客和国际友好人士,常怀着崇敬的心情到这里参观游览。官渡金刚塔昆明市东郊的官渡,在明朝以前是一个紧临滇池的重要渡口,故名官渡。在官渡街南,屹立着著名的古建筑金刚塔,它为这座古镇增添了古朴的

24、色彩。据塔上的碑文载,金刚塔建于明朝天顺二年(一四五八年) ,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了。塔的建筑形式特殊。塔座是用砖砌成的一个方形平台,台下是四面相通的巷洞,就象城门洞一样,据说,过去很高大,里面可通车马,后因土层加高,泥土填满了洞内,一九八一年,修整此塔时,清除了泥土,恢复了原貌。在座上建造的五座塔,四角的四座小塔造型简单,中间的主塔,现高出地表十四点五米,分塔座、身、刹三部分。塔座的四角各有浮雕力士一尊,座的四面有造型生动的孔雀、鸟身人面兽、象和麒麟等图案。座上又砌了五层莲花瓣形的砖,然后是白色圆形的塔身,四面各凿佛龛一个,龛内有浮雕佛像,容貌端庄,线条流畅。塔刹高高地插入云天。从塔的建筑

25、形式看,颇似北京北海公园的白塔。这种类型的塔,在我省是唯一的一座。一九六五年,省人委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昆明黑龙潭位于昆明市北郊龙泉山麓的黑龙潭,是历史悠久的名胜。相传为汉代益州郡的“黑水祠” 。元时为道教的龙泉观。因山下有一碧潭,故名黑龙潭。黑龙潭由地下泉水汇集而成,是银汁河的源头,潭水清澈,游鱼可数。潭边围有石栏,供游人凭栏观鱼,西面的黑龙宫,创建于明景泰五年(一四五四年) 。北沿石阶而上,即龙泉观,层楼叠阁,殿宇三重,雕梁画栋,光彩夺目。观中遍植奇花异草,著名的有唐代梅花、宋代柏树、明代山茶花,曾激起了古今诗人墨客的吟咏。如清道光年间阮元的咏梅诗二首刻石镶于玉照堂壁间;一九六一年,郭

26、沫若在“游黑龙潭诗”中赞道:“茶花一树早桃红,百朵彤云啸傲中。惊醒唐梅睁眼倦,衬陪宋柏倍姿雄。崔巍笔立天为纸,蜿转横陈池吐虹,黑水祠中三异木,千秋万代颂东风” 。龙门胜镜龙门是昆明西山诸胜之冠。从“三清阁”穿过镌着“别有洞天”四字的狭窄石道,拾级而上,至“云海” 、 “石林”的石室平台。续往南行,危崖壁立,岩间开凿一条傍山开窗隧道通“慈云洞”石室,室内雕观音坐像,其门楹、香炉及各种装饰,都是在岩石上雕刻而成,室外有方形平台及石栏,此处题咏刻石甚多,最著者为清代彝族诗人那文凤在石香炉上书刻的赠吴道人诗 ,吴道人即吴来清,是从“别有洞天”至“慈云洞”这一段艰险工程的首倡者和开凿者。沿隧道石阶上,即

27、至刻有“龙门”二字的石坊,入内,有石室为“达天阁” 。整段工程始凿于清乾隆四十六年(一七八一年) ,止于咸丰三年(一八五三年) ,历时七十二年。 “达天阁”内供奉一尊魁星,提斗执笔,足踏鳌鱼,形象生动,其他门楹、香炉、台案、供瓶及游龙等,都是在崖石上精雕细刻而成,浑然一体。室外有月台,护以石栏,凭栏下视,为百丈之悬崖削壁,有壁联称:“仰笑宛离天尺五,凭临恰在水中央” 。身临其境,海天一色,烟霞变幻,气象万千。游人都为古代艺术巨师们的这一惊人杰作赞叹不已。华亭寺华亭寺坐落在昆明西山之腹,据传原为大理国相高氏别墅,大理国亡,高氏舍而为寺。元延祐七年(公元一三二零年) ,和尚铉峰重建,传说上梁那天,

28、群鹤翔集,人们诧为华亭仙翮,因以名寺。明末清初毁于战火,清康熙二十六年(一六八七年)重修;咸丰七年(一八五七年)又遭兵毁,光绪九年(一八八三年)再修;一九二三年,有名的虚云和尚又修,故又名“云栖禅寺” 。华亭寺是我省规模最大的佛寺之一,殿宇宏壮,庭院宽敞,布局严谨。大殿前的天井中,种有山茶、杜鹃、玉兰和比较稀有的优昙花。大雄宝殿共五楹,内有三尊金身佛像三世佛。高一丈六尺余。两侧五百罗汉塑像各具情态,栩栩如生,乃是劳动人民创作的艺术珍品。华亭寺是昆明西山风景区的胜境之一,又是游览西山的第一站,节假日游人甚众,每年农历三月三“耍西山” ,这里更是热闹。景色秀丽的湖滨公园海埂位于滇池之滨的海埂,绿树

29、成荫,蓝桉参天,花木繁茂,是一个景色秀丽的天然海滨公园。海埂是一条长约三公里、宽一百多米的长堤。从滇池东岸海埂村起,一直向西延伸九华里,最窄处有六十多米,与滇池西岸西山罗汉崖下的龙门村隔峡相对,堤南是滇池,堤北是草海。因其地理环境特殊,夏日可游泳,月夜可观景,既能远眺西山胜景,又可欣赏滇池的万顷碧波,点点渔帆。明清时代称颂的昆明“八景”之一的“滇池夜月” ,就是指海埂月夜的迷人景色。解放后,人民政府在公园内新建了花坛和长一百米的长廊。在长堤西段,筑起了石梯形的防浪堤;在中段,开辟了长四百米、宽二百米的游泳场,有引桥伸入滇池,外围有安全柱、水鼓,堤岸上建有更衣室、瞭望塔、水文站、溜冰场。在长堤东

30、端,国家体委修建了冬训场地。目前,海埂公园正在兴建花园、游船码头、亭子、拱桥等,旅馆正在筹建中。景色宜人的白鱼口白鱼口位于滇池西岸,距昆明三十八公里,此地出产肉嫩味鲜的白鱼,因而得名。白鱼口是个小半岛,伸向滇池。这里依山傍水,柳树连岸,后靠观音山,青翠如黛,景色宜人。每当旭日东升,风帆点点,出没波心。站在海边,只见白浪似银链滚动,无波时湖面蓝澄澄一片。这里原属私人宅邸,名“庾家花园” 。园内有温泉,水温虽不甚高(摄氏二十度左右) ,但仍可供洗澡;园后有奇妙的山洞,可供游赏。近年来经人工培植修葺,栽种了很多花木和果树,培修了花园建筑和道路,增设了假山和喷水池,现在四周绿树掩映,山茶、玉兰、杜鹃、

31、海棠等名花四时不断。园内有一座用石头修建的两层楼房,建筑豪华,铺陈富丽,有大理石云木台椅、浮雕彩门、镜屏字画、雕花玻璃窗、时花盆景等富有地方色彩的艺术装饰。站在楼上一面临海的大玻璃窗前,滇池全貌一览无余。现在这里是工人疗养院,每天来这里游览观光的人们络绎不绝。王仁求碑王仁求碑在安宁县葱蒙卧山,立于唐武则天圣历元年,距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王仁求是拥有家兵僮仆的地方大户,在唐王朝势力进入云南后,被授以河东州刺史的官职,功威显赫。王死后,其长子王宝善继任河东州刺史,曾被武则天召到长安“宿卫京师” ,并加封为云麾将军。此碑即为王宝善所立。三百年前,王仁求碑没于荒草,到了清乾隆年间,金石家王昶来云南重被

32、发现,经他录碑写跋,才引起学者们的注意。碑文记述了一千多年前祖国边疆“地形平衍,生殖丰阜”的自然环境和民族融合的史实。文为初唐著名文人闾邱均所撰。闾系成都人,杜甫曾有“世传闾邱笔,峻极逾昆仑”的诗句赞赏过他的文墨。书写据说是出自王宝善之手。楷书中夹有许多武则天时改造的新字。武则天称帝时代,云南正处于两爨日趋衰落、南诏崛起之际,碑刻从多方面给我们提供了可贵的史料。此碑已列为我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有碑亭保护。昆明曹溪寺曹溪寺,位于安宁温泉对岸一公里的葱山(又称龙山)林间。据大殿壁间所竖重修曹溪寺碑载,这座寺宇系唐代广东曹溪上的宝林寺六祖慧能大师弟子建造,故名曹溪寺。迄今已有八九百年的历史。一九五

33、六年全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周叔迦鉴定,寺内现存木雕华严三圣像,是国内少见的宋代造像。我国建筑学家梁思成教授鉴定,曹溪寺大殿的梁柱结构,以斗拱为支点,力学计算准确,是典型宋朝风格的建筑。大殿座西向东,殿前檐下有一个直径三十厘米的圆孔,据说,每逢甲子年农历九月十五,恰当秋分,皓月初升,月光透过圆孔照射在殿中佛像额头。随着明月初升,如圆镜的月光,由鼻梁、心胸移至佛脐为止,被誉为“天洞宝月” 、 “月映佛肚” ,又称“曹溪印月” 。它反映了我国古代建筑学与天文学的科学成就。寺中有一株植于元朝的优昙花树。昙花原株明末兵变被砍,现存者为原树根所萌发。内殿前左方有相传植于元朝的古梅一株,是昆明地区罕见的古梅。出

34、寺门沿公路南行一华里,有珍珠泉,泉水清澈透凉,气泡冉冉上升,宛如串串珍珠,因而得名珍珠泉。近几年来,昆明市政府及安宁县政府又筹资修葺,保持原样重修了大殿及楼台亭阁,培植了不少名贵花木,使位于螳螂川西岸的曹溪寺与东岸的“天下第一汤”温泉相映成趣,成为昆明西郊的游览胜地。法华寺石窟安宁县城东约五公里处的小桃花村,村后有山,叫洛阳山,山半有寺,叫法华寺,今寺已毁。洛阳山上林木繁茂,峭壁矗立,在岩壁上雕刻着大、小石窟二十五窟,这就是著名的法华寺石窟。十八罗汉的佛龛高高地雕刻在东面的岩壁上,排列为上、中、下三层,雕像大小不一,一般高在五十五厘米至一米之间,姿态各异,形制简朴,造型厚重。此外,还有“文殊苦

35、行” 、 “牧女献乳” 、 “青牛负经”等石窟。作者刀法细腻,技艺纯熟。人物形象温顺虔诚,端严矜持;青牛形体健壮,真实感强。南岩龛内雕刻着一巨大的卧佛,长四米二五,作曲肱而枕半睡状,袒胸跣足,神态奕然。关于此石窟的开凿时代,史书记载甚微。据景泰志载:“法华寺在洛阳山,即段氏凿罗汉之所也。 ”由此可见,它是大理国地方政权段氏统治时期(公元九五七至一二五三年)创建的。除此之外,山上还有“晒经石” 、 “禹王碑”和“晚照”的摩岩刻字,民间传说不少,实为后人所作。法华寺石窟是我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宁温泉安宁温泉位于昆明西郊约四十公里的螳螂川畔。这里山峦秀丽,空气清新,一年四时游人如云,热闹非常。步入

36、温泉宾馆,可见明人杨慎所题“天下第一汤”五个金字,其下有一小巧玲珑的小池。水净如碧玉,水底鳞鳞小石可数,间或冒出串串水泡,如鱼吐明珠,以钱币投之翩翩如蛱蝶,数刻方沉,十分有趣。安宁温泉属碳酸盐泉类,水质优良,水温在摄氏四十二至四十五度之间,温暖宜人,浴后,神舒气爽,且泉水甘芳可口,宜于饮用。长期饮浴,对慢性胃病和风湿性关节炎等病,疗效甚佳。水源充足,每天流量近两千吨。相传,伏波将军部属苏文达因病留滇休养,游 猎时发现此泉,常浴其间,久之足疾消失,身体渐舒,喜而修整。明代始建盖瓦房。解放后,经过整修,面貌为之一变。现在以新的丽姿欢迎国内外慕名而至的游人。举世闻名的云南石林石林,位于路南彝族自治县

37、内,距昆明一百二十六公里。石林面积广达四十余万亩,包括大石林、小石林、外石林、地下石林、狮子池、狮子山、莲花池、剑峰池、藏湖、大叠水瀑布等游览区。石林形成于第四纪初,是发育典型的岩溶地貌,又称喀斯特地形。这里有石灰岩形成的石峰、石柱、石芽、石钟乳、石笋、溶蚀洼地、地下河流和地下溶洞。进入石林游览区,放眼望去,但见群壁立,千嶂叠翠,奇峰危石,千姿百态,蔚蔚壮观。一支支巨大的灰黑色石峰石柱拔地而起,直刺青天,远诅犹如一片莽莽森林,故此得名“石林” 。这里处处是厅峰异石,怪山名泉,有的山石还被当地撒尼人民赋予美好的民间传说。远在明代,石林即已成为名胜,并见诸文献记载。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现已开辟游览

38、区一千二百余亩,游路五千米,并兴建了宾馆、旅社、商业区,广植厅花异木,美化环境,使石林成为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大、小石林,是石林游览的主要游览点。著名的剑峰池就位于大石林内,池水蜿蜒流淌于岩石中,其上有桥相连。凭栏肓池,一石峰兀立水中,犹如一柄利剑直刺青天,此即剑峰。循石阶下行,曲径通幽,峰回路转,别有洞天。在岩溶石洞中有石室、石床、石凳可供小憩。莲花峰造型逼真、气势雄伟,象一朵硕大的石莲,亭亭玉立于群峰众石之间。还有许多象生石 峰,如凤凰灵仪,孔雀梳翅,象踞食台、双鸟渡食等等,无不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著名的阿诗玛石峰位于小石林内,一潭碧波之畔。这座石 峰硕长高挑、风姿绰约,背后又有一峰相连,

39、侧视宛若一位背篓少女。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当地撒尼人民都在这里欢度火把佳节,白天摔跤、爬竿、骑射,夜晚燃篝火歌舞达旦。路南新石林从石林宾馆向北,经过石林公社所在地北大村的集镇和田野,翻过林前的山坡,就看到西面和北面两山石峰挺拔,如林如堵,黛碧相间,一望无际。这就是新发现的石林。新石林占地五千多亩,其气势之磅礴,有如大海怒涛冲天而起,又象壁垒森严、万马奔腾的古战场。沿两山之间前行,现出一片田亩;绕右山之前寻径登山,渐入万状离奇的石林异境。有的削壁千寻,中通一径,使人想到巫山峡谷之峻;有的叠 yan 如黛,扶摇 云表,似有“琼楼玉宇”之丽的双峰 飞峙,巨石欲坠,呈以“千钓一发”之险;有的峻崖嵯峨

40、,猿猱难渡,有如武侯八阵之奇;有的数峰鱼贯,如帆鼓风,状拟郑和下西洋之威。至于玉柱鼎立、古堡俨然、灵芝怒放、石门天堑、大象踯躅、猛虎扑羊、鹰隼喙毛、仙猴戏桃、犀牛临渊、二童眺湖等形象,俱栩栩如生,发人遐想。 顺山中深谷而下数百步,见一大溶洞,穿山透岭里许,出则为水塘。洞口开阔,入亦宏敞,可容百余人。壁间多钟乳,如花似云,如虎似龙,敲之铿然有声,凉气拂面,倍觉清爽。继南行下山,迎面一派汪洋,名白云湖,又称团结水库。此处石林溶洞通幽,有湖水可供泛舟,为大小石林所不及。山中产花石,可饰盆景。新石林以其雄浑、多姿多态,石、水、洞并具而引人入胜,是极为宝贵的风景资源,有关方面已计划进行人工开发。路南“灵

41、芝林”我省新近发现又一处石林奇境。这处新石林位于路南彝族自治县原有石林东北部约二十公里的地方,占地面积约五千亩,比原有石林规模还大。这里巨石遍布,形态各异,似人似物,千奇百怪。石林中还有地下溶洞,洞内迁回曲折,长达二、三公里。由于这个石林有许多象灵芝状石柱,地质工作者将它称为“灵芝林” 。石林奇风洞在路南石林东北五公里处,有一壮丽的地质奇观石林奇风洞。它由间歇喷风洞、虹吸泉和昱河三部分组成。间歇喷风洞口口径仅数十厘米大小。安静的大地,突然间灰尘杂草飞扬。风从洞口喷出,伴有隆隆的流水声,而不见一滴水;风量较大,放一草帽在洞口,立即被风吹跑,第一次喷风可连续三、四分钟,缓慢回风二、三分钟,一切相对

42、停止;数分钟后第二次喷风开始,风力较小,一个周期完毕,一切复常。雨季每间隔十五至三十分钟喷风一次;旱季较长,大约一小时。虹吸泉所在地是奇风洞地区的最低点。清清的地下河水从洞口流出。洞高米余,地下河水流数米后,进入一深落水洞,水位渐升,约增高一至二米,水位猛落,伴随雷鸣般排泄的流水声,三、四分钟后,一切复原,水位又渐上升,十五至三十分钟重复一次。在虹吸泉和间歇喷风洞同时观察,则发现虹吸泉落水时正好是间歇喷风洞的喷风期。原来虹吸泉与间歇喷风洞之间是相通的。此景最佳观赏时间是每年的八月至十一月。晋宁摩崖石刻在我省晋宁县西南约五公里处,有一座巨大的岩石,上面镌刻一尊多闻天王像,当地群众称为“石将军”

43、。这尊天王像高达六米,右手持三尖叉,左手扶腰,右脚踏一虎,左脚踏一龙,双足间有骷髅。在天王左肩上方云气中雕刻一塔,左侧地面上也有一座十一层的塔,造型是南诏大理风格。天王像旁有“大圣毗沙门天王”字样。据研究,这是南诏末期或大理国时期的造像。多闻天王又称北方天王,其职责是护卫如来佛的道场,见闻颇广,故名“多闻天王” 。在昆明古幢、剑川石窟中都有多闻天王造像,唯不如晋宁造像高大、雄伟。嵩明古盟台在嵩明县城南面,有一座四周石砌的土筑高台,台上苍松翠柏,庙宇轩昂,这就是历史上各民族团结友好盟誓之地古盟台。据元史.地理志记载:“嵩明州昔汉人居之,后乌白蛮强盛,汉人徒去,盟誓于此今州南有土台,盟会处也。 ”

44、又据嵩明志记载:“汉诸葛亮南征至此,与蛮盟所筑” 。 大明一统志记载:“嵩明州昔有汉人筑金城于此,曰长州,因筑台与蛮盟” 。尽管史料记载不一,众说纷纭,但都有一共同之点,即古盟台为历史上汉族与当地少数民族首领举杯盟誓之地。历史文化名城大理远在原始社会晚期,在点苍山麓就有古人类居住。在一些新石器晚期遗址中,不仅发现了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还发现人类居住的半穴居式房屋。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一零九年) ,汉武帝在云南设置益州郡,该郡所辖叶榆县是在今大理最早设置的县。县治在今大理县喜洲公社,城址已淹没。东汉时期,叶榆县改属永昌郡管辖。三国时期,今云南省隶属蜀汉,叶榆县属新设之云南郡管辖,入晋仍如此。南朝

45、时置东河阳郡,下属二县,其一为叶榆。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七三八年) ,皮逻阁统一洱海地区,建南诏政权,受唐玄宗之封为云南王。正式以今大理太和村西的太和城为王都,太和城至今遗址尚存南、北两道城墙,是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公元七七九年,南诏王异牟寻将都城由太和城迁至羊苴咩城(遗址在今大理县城西三塔附近) 。公元九零二年南诏政权亡,继之而起的郑买嗣,杨干贞、赵善政、段思平建立的四个云南地方政权均以羊苴咩城为首府。段思平建立的政权,其国名、首府名均以“大理”命名。元朝结束了南诏、大理国五百多年的地方割据,建立云南行中书省,行省首府设在押赤城(今昆明市) ,大理城在唐宋五百年间作为云南行

46、政中心的地位遂告结束。但大理还是云南行省大理路军民总管府及新建的太和县治所,仍不失为滇西第一大城。明代仍以大理城为大理府治和太和县治,在今天大理城的位置上修筑了方围十二里的砖石结构的新大理府城,清代规模仍基本如此。太和城遗址及南诏德化碑太和城是南诏统一了洱海地区后,于唐玄宗开二十六年(公元七三八年)扩建的都城。它位于大理市与大理县城之间的太和村周围。当时的太和城是南诏政治、文化中心。唐天宝二年,南诏王阁逻凤另筑羊苴咩城(今大理县城) ,此城渐废。太和城的南、北两道城墙残垣,从苍山下的鹤顶峰延山直伸至洱海边,至今还清晰可见。在城墙内立有著名的南诏德化碑。碑文叙述了南诏的政治制度、经济状况和对唐的

47、友好团结愿望。尤其重要的是碑文真实地记隶了当时云南各民族的分布、融合情况。从碑阴题名的一百多人的民族系属上,可以看出南诏政权是由各地各民族的人参加组成的。碑文作者是南诏汉族清平官(相当于中原皇朝的宰相)郑回撰写,唐朝流寓在南诏的御史杜光庭书写的。他们在促使南诏与唐朝和好,加强与中原文化交流方面作出过一定贡献。它是研究南诏史极为重要的实物资料;文章和书法都是不可多得的宝贵文化遗产。大理三塔大理县城西北,矗立着三座高大的砖塔,即是有名的崇圣寺三塔。当中的大塔名千寻塔,方形,高六十九点一三米,共十六层,为密檐式建筑;南、北两座小塔各高三十八米,左右,是一对八角形空心塔。千寻塔修建于南诏丰祐时期(公元

48、八二三至八五九年) ,其造型风格颇类唐代建筑的西安小雁塔,说明唐代祖国内地人民和边疆云南少数民族有着密切的文化交流。南、北两座小塔年代稍晚于大塔,是五代时期的建筑。由于大理三塔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两年来,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拨专款对千寻塔进行维修,在维修过程中,发现了几百件文物,其中有金、银、铁、铜等金属制品;有骨、牙、木、瓷、漆、丝制的古代工艺品;还有珍珠、玛瑙、水晶、琥珀、翡翠、云母等中药药材和珠宝。这批珍贵文物是解放以来南诏、大理国时期文物的一次最重要发现。洱海公园大理市郊,洱海南岸,有座不高的山,名叫团山,现已辟为洱海公园,正在建设之中。山上青松苍翠,

49、遍植颇负盛名的山茶花、杜鹃花以及樱 花、缅桂。山顶建有临海楼,凭栏远眺,浩瀚洱海尽收眼底,湛蓝的海面,晴朗的天空,水逦起伏,西望苍山十九峰如屏矗立,有名的大理三塔寺轮廓清晰可见。临海一面,有三百多级石阶可达海滨。海滨绿草茵茵,海水清澈透明,是理想的天然游泳场所。团山亦称登龙山,唐代称息龙山,为南诏养鹿场。 “蛮书”载:“息龙山南诏养鹿处,要则取之” , “龙足鹿白昼三十、五十群行衔草” 。当时山上有阁称珠海阁,为洱海名胜四大阁之一。赵州志载:珠海阁踞登龙山,北与水月相对,天镜、浩然东西夹辅,山脉尽处峰峦突起如龙献珠,故名。明代云南学者李元阳有诗云:“此海分明有夜珠” , “团山平列树遮涂” 。龙首关上关上关,古称“龙首关” ,亦叫“龙口城”民。位于大理点苍山云弄峰及洱海源头,与南面洱海出水口的“龙尾关” (下关) ,构成苍山洱海的“珠联壁合” ,如两把锁把大理锁住,明代白族诗人杨黼曾有“南北金锁把天关”的诗句,形容两关之重要。此关为云南通往西藏、川西之要道。龙首关建于公元八世纪初,是当时南诏、大理国都城北面的防戍要塞,也是发兵必经之关隘。南诏盛时,联吐蕃(今西藏一带)攻蜀北上发展,即取此道;元世祖忽必烈跨革囊下大理,亦由此道来;明蓝玉克大理后,亦由此分军北上,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经营企划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