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基督山伯爵中的爱、恨、报恩、复仇摘要:读完基督山伯爵后,深深地知道了书的主人公-唐代斯,爱也彻底,恨也彻底。报恩也彻底,复仇也彻底。本来应该是一个前程似锦的人,要与他的爱人梅色苔丝成婚的他却被陷害了,接二连三的事情便由此展开。那么,基督山伯爵的爱、恨是怎样的彻底?报恩、复仇又是如何展开?如何不留余地地报恩,复仇?关键词:爱 恨 报恩 复仇书的主人公是一个叫做爱德蒙.唐代斯的年轻水手,他善良正直、精明能干,而且年纪轻轻就当上了大副,还有一个美丽善良的未婚妻;但正当他沉浸在幸福中时,他做的一件事为他带来了一场可怕的灾难:他替拿破仑的元帅送了一封信。更不巧的是这件事恰被当时嫉妒他的船员邓格拉斯看见
2、了,于是他就与爱德蒙的情敌弗南勾结写了一封匿名信来诬陷爱德蒙,而接手此案的法官维尔福正是收信人的儿子,于是出于使自己飞黄腾达的目的,他把清白的爱德蒙打入了死牢;爱德蒙在牢中结识了传奇人物法利亚,一个通晓各个领域的科学家,于是二人准备联手越狱,正当万事俱备之际,法利亚却因急病而死,临终前,他对爱德蒙透露了一个惊天秘密。爱德蒙独自巧施金蝉脱壳之计逃走,并找到了法利亚告诉他的秘密宝藏。于是复仇开始了,原先的活泼青年水手爱德蒙消失了,现在的他内心几近冰冷,手段残酷,并且更名为基督山伯爵;他凭借着无边的财力,完成了对三个仇人的一一报复。全书以基督山伯爵的心灵终于释然,并且和以前的恩人的亲友幸福快乐的生活
3、而打上了圆满的句号。另外本书的情感极为分明,善、恶两条主线使主人公心里与感情活动极为充实丰富,基督山伯爵爱憎分明,对他的恩人与被迫害的奴隶,他可以不顾一切帮助,关爱有加;但对他的仇人,毫不手软,让他们的下场比一枪毙命还惨;这也体现了他性格上的果断。还有一点我认为对一个人来说是最为重要的善良,基督山伯爵的报复直接或间接地造成了几个家庭的家破人亡和没落衰败,这无疑是残酷的事实,但他是罪恶的吗?我个人认为不是,因为他有尺度、有善与恶的界限,他报复完维尔福,看到维尔福的妻儿自杀、维尔福发疯后,由衷的说:“请求上帝宽恕我,我所做的事情太过火了!”由此看来基督山伯爵是有道德标准的,他未被复仇之火烧昏。所以
4、不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在心中树立一个标杆、一把尺,要宽容、要不断自省、总结。此书最富有哲理的一句话:享受生命带来的快乐吧!永远别忘记,在上帝告诉你你的明天之前,人类的所有智慧是包含在这四个字里面的:“等待”和“希望” 。一、 基督山伯爵中的爱从美塞苔丝角度看:美塞苔丝(基督山伯爵的未婚妻)一个美丽、善良、痴心的姑娘;一个柔弱、无助、历尽波折的女子。美塞苔丝是善良的,面对一直痴心于她的追求者弗尔南多的求婚,她是怎样回绝的:“一个真正的女人能否成为一个好主妇倒很难说,但假如她爱着另外一个人超过爱她的丈夫,谁还会去说她是一个忠诚善良的女人呢?请你要对我们之间的友谊满足吧我不能许诺我无法给你的东西。 ”
5、“因为我不爱你,所以你总是对他怀恨在心,你会用你的短刀去同他的匕首挑战的。可那终究又能有什么结果呢?如果你失败了,你就会失去我们之间的友谊;假如你打败了他,你就会看到我对你的友谊变成了仇恨。相信我,想靠和一个男人去打架来获得爱那个男人的女人的真心,这种方法简直太愚昧了。 ”由此可见她对朋友的坦诚、对爱人的忠贞。她对爱情的坚守与弗尔南多的自私狭隘形成鲜明对比,读了颇受感动。一方面感动着美塞苔丝对爱情的忠贞不渝;一方面也十分同情弗尔南多的痴心一片。有时,爱是盲目、自私、不顾一切的。爱的本意,是希望尽己所能使所爱之人更幸福,但有时却事与愿违。爱一个人很容易,放弃却很难。歌曲有一种爱叫做放手 ,唱的便
6、是这样一种倾情的伟大的爱。 “我的离去若让你拥有所有,让真爱带我走” ,要达到这种境界真是太难了,它包含了太多的伤心与无奈,更有诸多的不忍与不舍。放弃需要足够的勇气。如果此时此刻弗尔南多能为他所爱的人牺牲自己的幸福,也许两个相互深爱着的人唐泰斯和美塞苔丝就会幸福地相伴到老。而正是他自私的爱对爱的占有欲改变了大家的一生,才造就了故事中的传奇人物基督山伯爵。如果从伯爵的角度看,那当然他是需要一个温暖的怀抱去面对未来的.但是你是否忘记了他为什么最后选择了海蒂?因为他已经别无选择.。美塞苔丝虽然还爱伯爵,但是她不能原谅自己引导了这场悲剧。但她有什么错,她只是个漂亮的女人,同时被两个人所爱上而已.。她为
7、了让伯爵能有新的生活,在伯爵面前表现的非常决绝,这实际上是一种自我牺牲。她拒绝了伯爵表现出的未断的爱意,拒绝了他的同情,拒绝了他除了那一小袋当初就属于她的钱币以外的任何资助。她拒绝了伯爵也是同时了阿尔贝的感受,所以我非常钦佩美塞苔丝。她成全了自己的儿子和伯爵的将来,自己留下给了最严厉的审判。读伯爵回去故屋找她那段情节,字里行间,伯爵还是很念着她,但是美塞苔丝摆出的态度让伯爵最后只能退缩了,那种无奈是连伯爵也不可逾越的。二、 基督山伯爵中的恨“我爱爱我的人,我恨恨我的人”,这是这部小说向我们传达的最核心精神。对于仇敌,爱德蒙奉行“一报还一报”,对自己有所亏欠的,一个也绝不放过,然而对于仇敌的家人
8、,他却绝不伤及无辜;对于恩人,爱德蒙奉行“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不仅仅是老船长,连同老船长的后代,他都给予了最大的关爱与帮助。虽说现在社会人们最为推崇的是所谓的“以德报怨”,但是真正能达到这一境界的人毕竟是少数,我们也不可能要求社会上的所有人都达到这一境界。“以怨报德”的行为固然为人所不耻,但“以德抱怨”的品德也无法苛求,正因为如此,大仲马笔下的爱德蒙才显得如此的真实,“以德报德,以怨报怨”、“我爱爱我的人,我恨恨我的人”作者并没有刻意将其人格美化,而是保有其最真实的人性,这也是这部小说最吸引人之处。他重新对邓格拉司、弗尔南和维尔福发了一个他在黑牢里发过的誓言:誓必要向他们做不共戴天的复仇。
9、但这时的仇恨只是为自己十四年里受到的不公正待遇讨回公道。当他得知未婚妻美塞苔丝嫁给了仇人弗南,自己的老父因伤心而绝食死去,善待自己的船主摩莱尔先生濒临破产时,善良的爱德蒙彻底疯狂了,他的生命像被人从里面淘空一样,仇恨开始占据原本善良正直的心,于是一个阴沉、疯狂、近乎暴戾的基督山伯爵出场了。基督山伯爵还未走到前台,就已展开他的复仇计划,而这已不仅仅是单纯的仇恨,这时的爱德蒙也已经不再是原来那个爱德蒙。他不会直接上门与仇人决斗,而是站在幕后,用冰冷的眼神注视着一切。基督山已不单单要复仇,他已经变成变成一个不知痛苦与快乐的人,为掩饰他空虚且矛盾的心,他把自己看作上帝的使者,他所作的一切都在履行上帝赋
10、予他的权利,只有在最后他才回复自己的真面目,享受一刻复仇的快感。这就体现出基督山伯爵中的恨,是如此的痛快淋漓。三、 基督山伯爵中的报恩对他有恩的船主莫雷尔一家,在快要倾家荡产,声明败裂,甚至已经准备自杀的那一刻,他竭尽所能,默默的在暗中支持,挽救了船主莫雷尔一家,这无疑使人非常感动,对应了“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句话。于恩人抱拳云“赴汤蹈火,再所不惜” ,.他选择了他自己的方式.对曾经有恩于自己的船主一家,他竭其所能,默默地支持着,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却从来不让他们知道其实自己就是为了报恩而来.。基督山伯爵除了自已的父亲, 摩莱尔船长应当是基督山伯爵在片中唯一明确报答恩情的人。基督山伯爵的住居背
11、景,是巴黎郊外一幢豪华别墅。大仲马笔下,基督山伯爵的私有财产是这样的:基督山伯爵的一棵钻石价值五万法郎。每一棵如同榛子那么大小。大仲马在第二十四章秘密窟中这样形容:爱德蒙抓起成把的钻石,珍珠和红宝石,它们落下来的时候互相撞击着,发出冰雹打在玻璃上那样的声音。正是用了这些金钱,搭救了濒临破产的好心老船长摩莱尔。四、 基督山伯爵中的复仇古语言:君子复仇,十年未晚。逢怨报怨,遇仇杀仇,来个痛快淋漓。然而,唐代斯做到了。当年陷害他的仇人有三个:与他在同一艘船法老号上工作的水手卡德鲁斯、他的未婚妻美塞苔丝的表哥费尔南(与他还有夺妻之恨)、检察官维尔福。他的复仇方式很迂回,先是展开调查,弄清楚他的仇人是谁
12、,为此还冒险到卡德鲁斯开的杀人越货的小客栈去投宿,送给贪婪的卡德鲁斯一颗钻石,诱使他说出黑幕。他将维尔福遗弃的私生子带到宅邸,收留他,并培养他上等人的举止,以便有朝一日揭穿道貌岸然的维尔福的伪善。在这个私生子出于自卫杀死卡德鲁斯后的法庭审判中,基督山伯爵以证人身份当庭揭露维尔福犯下的罪恶,使他面对自己遗弃的儿子像泄气的皮球一样瘫坐在公诉席上,从此身败名裂。基督山伯爵了解到菲尔南背叛并杀害恩主、把城堡让给敌人并把恩主的妻子、女儿卖得 40 万法郎的罪行,他先是将这消息透露给报社,后又在议院调查委员会听证中安排被害人作证,当场揭露已经当上议员、成了伯爵的费尔南过去犯下的罪恶,使他名誉扫地。 在基督
13、山伯爵的复仇过程中,虽然他在被迫情况下偶尔也借助于武力,例如在小客栈为了自卫而与卡德鲁斯进行搏斗,以及在费尔南挑起的决斗中战胜对方(决斗前基督山伯爵已经达到复仇目的),但武力起到的只是辅助作用,他的复仇,依靠的是智力头脑,并且主要“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看下来当然感到“很主旋律”。将复仇演绎得淋漓尽致。 书中的基督山伯爵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思想情感、有智慧勇气的人。他从遭遇迫害不见天日到重获新生执意复仇经历了常人无法想象的磨难。而支持他渡过艰难岁月一路走来的就是始终不渝的耐心的等待和深埋心底的强烈的希望。书中的精髓在于:“世界上并无所谓的快乐 ,也无所谓的痛苦 ,唯有两种处境的比较罢了。 唯有经历过最大厄运磨难的人 ,才能真正感受到幸福的所在 尽情的享受生命的快乐吧永远记住 在上帝揭开人类未来的图景前 人类的智慧就包含在两个词中:等待和希望。 ”参考文献:(1)基督山伯爵(上、下)(法)大仲马 著,李玉民,陈筱卿 译出 版 社:北京燕山出版社(2)增广贤文朱子家训(3)元关汉卿谢天香(4) 论语宪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