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初高中语文语法衔接刍议.pdf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6233108 上传时间:2019-04-03 格式:PDF 页数:33 大小:1.1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高中语文语法衔接刍议.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初高中语文语法衔接刍议.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初高中语文语法衔接刍议.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初高中语文语法衔接刍议.pdf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初高中语文语法衔接刍议.pdf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初高中语文语法衔接刍议摘 要内容摘要:20世纪90年代初,受国际上“淡化语法教学“的冲击,我国的语文教学也紧随其后。“淡化”,看似给学生减负,但随着“淡化语法”在实际教学中展开,带来的弊端却是很严重的。本文从语文语法的古今发展史作为切入点,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了“淡化,语法的弊端,以及针对目前的这种暂时无法改变的现实,着重就初高中语文的语法衔接问题作了较深入的探讨。先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初中的语文教学提出中肯的建议;而对高中教学则是在深入课堂的基础上,立足高考,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关键词:初高中语法衔接 可行性初高中语文语法衔接刍议Content:AbstractIn the 1 99

2、0s,the native language teaching or Chinese teaching in our country hasbeen influenced greatly due to the impact of weakening grammar teaching whichprevails in the field of language teachingThe word“weakenwhich seemingly meansthe burden relief has actually brought some serious disadvantages with this

3、 teachingprinciple is carried out profoundly in practical teachingCombined with the authorS teaching experience and based on the historicaldevelopment of Chinese grammar,the thesis mainly focuses on the disadvantages ofweakening grammar teachingWhatS more,a deep exploration about the cohesion ofChin

4、ese grammar in middle schools is also discussed in the thesis since there is hardlypossibility for chang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At the same time,some suggestions onChinese teaching in junior high schools are put forward both practically andtheoretically,while based on the class teaching and the ent

5、rance examination to college,some feasible solutions to Chinese teaching in senior high schools are also available intlle thesisKey words:grammar in middle schools,cohesion,feasibilityIl初高中语文语法衔接刍议目 录摘要IAbstractII第一章 关于语文语法及功用O D O O O O1(一)关于语文语法l(二)语文语法在教材中的体现2(三)语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4第二章 语文语法的教学历史5(一)古代语文语

6、法5(二)现代汉语语法6第三章 初中淡化语法教学以及带来的弊端7(一)“淡化”语法7(二)“淡化”语法的弊端8第四章 初中语文教学中两点可操作性建议9(一)我们需要建构合理的初中语文语法知识体系10(二)要随文而教,倡导学生自主探究、分析10第五章 高中阶段的语法教学12(一)正视现实,切切实实摸清学生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加以强化12(二)利用零散时间,集腋成裘13(三)因文而教,随题而教,适当地开展专题训练13第六章简单的结语17附录一18附录二20参考文献22致射23Ill初高中语文语法衔接刍议初高中语文语法衔接刍议本来,语文语法正式进入中国人的学习领域时间并不很长,从严格意义上讲,18

7、98年,马建忠携其马氏文通成为中国历史上汉语语法理论的第一人。评论家对其马氏文通的评价是: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开创中国语法学理论的意义。从语文语法作为一种语言单位开始进入研究者的视野以后,专家学者们纷纷对其进行了不懈的研究和讨论,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世纪90年代初,受国际上尤其是美国、英国、日本等国“淡化语法教学的冲击,我国的语文教学也紧随其后。但随着“淡化语法”在实际教学中展开,就相继有一线教师和有关专家进行呼吁“语法教学不该退出语文课堂”。尤其是2004年6月22日中国教师网一篇匿名的“淡化语法质疑的文章引起了广大语文教师的共鸣;王荣生法更是针对语法现状展开大讨论,题目是语文知识是

8、个什么样的问题?怎样讨论?其实,初高中语文语法从“淡化”的说法提出,到教学中实际应用,争议的声音就一直没有停止过。但争议的再多,如果没有实际的解决办法,也属于“纸上谈兵”,没有实际价值。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摸索,总结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以期用实际行动填补初高中语文语法体系的衔接断条。第一章关于语文语法及功用(一)关于语文语法语法,现代汉语词典上这样解释:“语法,语言的结构方式,包括词的构成和变化、短语和句子的组织。”目前,各所大学中文系开设“现代汉语”课最常使用的是黄伯荣、廖序东编订的现代汉语,在本书中对“语法”是这样界定的:“语法是词、短语、句子等语言单位的结构规律。由此可以推出,语法的内涵

9、和外延是很广的。包括词怎样组合成短语,词或短语怎样构成各种句子,单句又以什么关系、什么方式构成复句,等等。就其普及面来说,与中学生的语文学习、日常生活、口语交际等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众所周知,语法像所有的科学认识论一样,沿着这条认识感性理性,最后再回归到感性的循环链条规律。任何一个民族的语言从形成的那天起,其语初高中语文语法衔接刍议法规律就在该语言系统中不知不觉地产生并逐渐发展壮大。我们的先人的确没有系统地学习过语法,但不可否认地是,他们从牙牙学语时就已经开始接触、学习并自觉运用语法规律了,他们绝对不会将“我要睡觉“讲成“睡觉要我”,这便是在不知不觉间运用语法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语言表达的一种行

10、为,但这种行为还停留在感性阶段,甚至是不由自主的,脱口而出的。之后,在日渐增多的表达交流甚至日常交往中,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在他们的头脑中渐渐定型,形成一定的“语言模式”,他们就开始有意识地运用这些符合社会的或文学的规律来规范自己的说。话或作文,并在这一过程中日渐丰富自己的言语知识,进一步提高言语能力。其实这种“语言模式“便是后来约定俗成的语法知识。无论先人还是当代人,无论中国人还是西方人,如果头脑中不具备这些最起码的语法知识,不要说从事习作,就连最起码的说话也会语无伦次、颠三倒四,不知所云的。这种模式不要说在文明的中国,就是一些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民族,也同样存在。看来,只要有语言,不夸张地讲,就

11、会有语法的存在。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验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同时在课程目标第四学段阅读部分还规定:“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可见,语法知识的学习是语文教学的必,_rT曰0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初中学生必须掌握词的分类、短语的结构、单句的成分和复句(限于二重)的类型等基本知识;必须能够明确句子的结构和朗读(说话)的节奏和语气。而完成这些目标的前提是词、短语、句子的成分等知识的熟练掌握。”语法知识的教学也是英语等其他学科教学的需要。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工具性和人文性

12、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能否学好语文,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我们在初高中教学中会发现这样一个奇怪的现象,语文学不好的学生,外语成绩很难出类拔萃。(二)语文语法在教材中的体现本来,语法就与学生平时的语文学习是密不可分的。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我们先以初中的课文为例:2初高中语文语法衔接刍议例一, “现在,故乡的春天又在这异地的空中了,既给我久经逝去的儿时的回忆,而一并也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风筝人教社语文七年级上册)。只有有了一定的语法基础,学生才会明白:第一个复句交代的内容有什么,而又为什么说“悲

13、哀”是无可把握的悲哀。因为“我”要求得弟弟的宽恕,来抚慰他的精神伤害,而弟弟却完全忘记了,一点怨恨也没有,精神被无情地虐杀而自己却不知道,“我”的心因无法弥补过错而只能一直沉重下去,看来,这种悲哀该是怎样的悲哀啊。所以说这是“无可把握的悲哀”,想摆脱也实在是不可能的。为什么说“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呢?“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既然是“严冬”了,加上“肃杀”这个形容词又有什么用处呢?我只感觉到“非常的寒威和冷气”,“非常”做的是什么成分,去掉这个词有什么不妥。而“春天在荡漾”搭配是否妥当呢?现在,在北京,看见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由风筝而联想

14、到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天气息,所以自己的心底往事开始渐渐复苏,觉得这春天“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我并不是说语文老师一定要用成分分析法分析这些句子,如果单纯地把文本用语法来各个肢解,恐怕就使文章“支离破碎”了。我是说,学生只有具有了语法底子才能这样分析。如果学生能这样分析,那他对这句话的理解也就更透彻、深刻了。例二,“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出师表), “讨贼兴复之效”和“不效”这两个词中的“效”各是什么意思?学生没有“偏正短语”的知识储备,往往讨论半天也说不清,但如果知道“定语+中心词(名、代)“和“状语+中心词(动、形)”是偏正短语的两种典型结构的话,;学生就

15、会很快地发现,第一个“效”是个名词,第二个“效”受副词“不”的修饰,应该是个动词。可见,第一个“效”是“任务”之意,第二个“效”是“完成”。由此也可看出,语法知识是语文能力的基础。又如,进行古诗、对联、古文的整句等内容的教学,掌握词性能促进学生对对仗的理解。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照驿墙。“(温庭筠商山早行)“鸡声”对“人迹”,“茅店”对“板桥”,“月”对“霜”。虽然这一联都是名词对名词,但十分工整。“槲叶对“枳花”,“落”对“照”,“山路”对初高中语文语法衔接刍议“驿墙”,这联是动词做谓语,名词做主语和宾语的典型。而孟浩然的过故人庄中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则是名动式

16、,即主谓样式的典型。因此,学习古诗词最好的办法是建构在学生对词性有一定了解和掌握的基础之上的。(三)语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语法与学生日常生活是不可分割的。如,初中生要学会阅读报刊,而报刊上有关新闻报道为了节省篇幅,往往以简要的语言概述新闻的主要内容(多见于新闻的导语)。如,“市公安局、市人事局、市教育局近日联合下发的关于做好普通高等学 校专科以上应届毕业生落户工作的通知指出,落户大连市的普通高等学校专科以上(含专科)毕业生在择业期内须落实用人单位,并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或办理录、聘用手续,由用人单位缴纳社会保险后,到用人单位注册或登记地(主城区及高新园区接收的毕业生不受用人单位注册或登记地限

17、制)公安机关办理常住户口。(半岛晨报2009年7月7日)这段话其实是一个复杂的单句。它传递的信息十分丰富。如果学生没有一定的语法功底,理解这句话是有一定困难的。教师可以让学生出来讲讲这段话主要讲了什么意思,站出来的同学大都只会把这句话读一遍。因此,我感到有必要引领学生进行必要的语法训练。训练1: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划分句子主干。主干为:通知指出毕业生办理户口。训练2: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将长句改为短句。改写示例: 1、市公安局、市人事局、市教育局近日联合下发了关于做好普通高等学校专科以上应届毕业生落户工作的通知。2、通知指出,要落户大连市的毕业生如何到公安机关办理常住户口。”3、这些毕业生

18、要具备普通高等学校专科以上(含专科)毕业生的学历。4、他们在择业期内须落实用人单位,并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或办理录、聘用手续。5、他们由用人单位缴纳社会保险后,到用人单位注册或登记地,其中主城区及高4初高中语文语法衔接刍议新园区接收的毕业生不受用人单位注册或登记地限制,公安机关办理常住户口。”通过训练,学生可以提高理性思维能力,对这一复杂的单句的理解显然较为透彻。学生阅读、理解复杂的单句,光靠“跟着感觉走”是不行的。句子一长,就会让缺乏语法功底的学生懵懵懂懂,一片茫然。看来,语法不是可有可无的。第二章语文语法的教学历史(一)古代语文语法 追溯中国人学语文的历史,不学语法与学语法确实不能相提并

19、论。的确是先有语言文字,再有语法规则。前人的语言文字现象是建立在约定俗成的习惯上、规则上,这种习惯、规则日积月累,语法的形成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从我们学习的古文诗词来看,古人虽然没有什么语法规定,但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却可以看出一定的语法规则。这样看来,并不是马氏文通出现之后才有语法,即使后人不归纳、不整理,语法的存在已是不争的事实。鲁迅先生对语法问题曾有这样的阐述“从前教我们作文的先生,并不讲授什么马氏文通文章作法之类,一天到晚,只是读,做,读,做;做得不好,又读又做一条暗胡同,一任你自己去摸索,走得通与否,大家听天由命”。数千年来钻“暗胡同”的结果只能算是在黑夜里摸着石头过河。我们的古人

20、是不具备语法学习的条件,而今人是具备了语法学习的条件(一代又一代的学者构建了严密的语法知识体系)却又盲目地轻视、否定、抛弃,不能不说是盲目的跟进主义。追溯历史,晚清学者马建忠呕心沥血,于1898年终于完成了汉语语法的第一部专著马氏文通。马氏文通虽然语法体系还略显粗糙,但跟现在的已经非常接近。他把语法分为“字(即词)法”和“句法”。而“字”(即词)分成实字(包括名字、代字、动字、静字、壮字),虚字(包括介字、连字、助字、叹字),在句法方面,涉及主语、谓语、宾语等成份并短语、单句、复句的划分。马氏文通以后,又陆续出现了不少古汉语语法著作,如章士钊的中等国文典开始注意到“字”和“词”的关系,接触到词

21、的结构问题。刘复的中国文法通论和中国文法讲话两书对马氏文通作了一些修正和补充,对某些特殊现象也提出了新看法。陈承泽的国文法草创主要讲词法,对后来的文言文教学有较大影响。杨树达的词诠以词法为重点,是继马氏文通之5初高中语文语法衔接刍议后影响最大的语法著作。(二)现代汉语语法伴随着“五四”运动的脚步,以及“国语”运动和新文学运动的发展,以“国语”(现代汉语)为研究对象的语法著作大量涌现,这里择要介绍如下。此时最为突出有黎锦熙的新著国语文法,王力的中国现代语法、中国语法理论,吕叔湘的中国文法要略。7黎书最大的特点是:句本位。他认为,语法分析要以句子为核心,“凡词,依句辩品,离句无品。”王力的两本书把

22、基本的单句分成“判断”、“描写”、“叙述三种类型,把复句分成“等立”、“主从”两种类型,对后来的语法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吕书是一部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进行比较的语法著作,为语法研究的方法论开辟了一条新路。新中国成立以后,语法学界的研究特点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向学术讨论方向倾斜,二是围绕教育进行的务实性进行科学研究。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全国掀起了学习语法的热潮。这股热潮从人民日报上发表的社论正确地使用祖国的语言,为语言的纯洁和健康而斗争为源头,之后中国语文创刊,创刊伊始,就连载了丁树声等八人署名的语法讲话;1951年,语文学习也面世,从第二年1月起连载了张志公的汉语语法常识。同样的五十

23、年代,中国语法学界还产生了三次较大规模和范围的讨论。第一次是关于词类问题的讨论,讨论的核一t5是划分词类的标准是什么。第二次是句子的主语和宾语的探讨,这次涉及了一个根本性问题,就是划分句子成分的依据,是按照意义来划分呢,还是按照结构来划分。第三次则更为复杂,不过,这场讨论对单复句划分的标准确立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五十年代,中国语法学界还有一个作为就是专题讨论了语法教学和教学语法的问题,并确立了语法教学的“共同标准”。在1956年编定了“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这是集广大语法学家的科研成果和结晶的综合体系,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采用了句子成分分析法来分析单句,到目前为止,我们仍更多地采用这种划分方法

24、。七十年代后期,语文的语法著作再一次大量涌现。现就其中几部有代表性的著作略加介绍。吕叔湘的汉语语法分析问题结合汉语语法研究的历史和现状,6初高中语文语法衔接刍议对一些基本理论和实际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许多语法分析问题,也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朱德熙先生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和语法讲义,它们的共同点是:运用结构主义语法、转换生成语法的理论来分析汉语,把语言的结构分析与语义分析结合起来。1984年2月中学语文教学、语文学习刊载了“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该“提要”有两大显著特点:一是强调了短语的地位和作用,二是采用了句子成分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来分析单句。很显然,这是继50年代的“

25、语法系统”之后的又一集合之作。90年代初,20世纪90年代初,受国际上尤其是美国、英国、日本等国“淡化语法教学”的冲击,我国语文界也紧随世界潮流,“淡化”语文的语法学习,于是,在初中的语文教材中以专题方式出现的语法体系消失得无影无踪。细细思之,“淡化语法教学”,是否就意味着语法教学可有可无,无足轻重呢?我们不妨看国内外语言学者是怎么说的:威尔金斯“语法还是要教的”而我国的课改领导小组组长巢宗祺答记者关于此敏感话题,他也认为“我们不刻意追求语法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对于学生感兴趣的、基本的语法、修辞还是应教的”。由此看来,语法在语文教学中并非可有可无、无足轻重。那我们不得不说,淡化语法教学,仅仅

26、就是一种为追求形式,照应全局而做出的不太明智的牺牲。第三章初中淡化语法教学以及带来的弊端(一)“淡化”语法“淡化”,看似给学生减负,但带来的弊端却是很严重的。初中语文的“淡化语法”,主要表现为语法知识内容过简,语法知识缺乏系统性和准确性。它冲击着语文老师的教学观念,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我们说“淡化”是相对于传统语法系统、繁杂地教学来说的,淡化语法教学同样追求语法对于学生学习语言或言语的指导性作用,致力于学生能力的提高,这是二者的共同点。不过二者致力的方式不同,表现在:传统语法教学模式是从语法理论出发,依附有限的语言材料作用于学生,从而试图帮助学生提高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其过程强调传授和学得;

27、而淡化语法教学则恰恰相反,它以学生的大量阅读积累为前提,形成符合汉语语法规范的“语感”,并不求语法系统的完整性等,从而达7初高中语文语法衔接刍议到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其过程强调感悟和习得。很显然,后者是较好地实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更多地兼顾了学生实际学习及心理的特点、母语学习的特点等人性化的因素,较好地顺应了新时代语文教学的新要求。打个比方,如果语法素养比作“微量元素”,它于一个健全的人来说是不可缺少的,传统语法教学试图以“人工合成”的方式,不知“剂量“地给学生补足缺失的“微量元素”;而淡化语法教学则以“天然”的方式,根据学生自身的需求,自然涉取适量“养分”。淡

28、化语法教学并非语法教学的终结,而是试图从理念上、方式上带给语文教学“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地。这不正是中学语法教学所期盼的吗?或许这也正是语法教学的出路所在。愿广大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在具体的道路上,真正找到“淡化语法、“形成语感”、“提高语文素养这三者的结合点,从而走出一条真正意义上的中学语法教学实实在在的路子来。(二)“淡化”语法的弊端笔者所在的学校是一所省级示范性高中,学苗的质量应该是可以的。曾经在学生高一新生入学时,笔者做了一项调查:全年级共400人,对词性有一定了解的占893,而能辨识词性的只占488;对短语有一定了解的391,能辨识短语结构的仅占74;能划分单旬句子成分和辨识复句类型的也

29、同样不到10;至于长句和短句的说法,答案则几乎是一样的没听过这种说法。这组数据不禁让我们陷入了思考:初中语文语法知识的教学与高中语文语法知识的教学缺乏有机衔接,初中语法教学淡化,学生升入高中后很难融入高中语文的学习,直接影响了高中语文的教学。同时,从目前高考试题来看,不少省份的语文试题中都有关于语法知识的考题,如果学生没有语法基础,上述试题如何解答!退一步讲,即使高中老师重新进行初中语法的教学,结果也可能是事倍功半!另外,语文(语言)与其他学科不同,它将伴随着人的一生。语文知识的好坏影响着一个人的终生学习,也或多或少地影响一个人的终生发展。语法的远离,对于语文教学研究者来说,也许不值一提,或者

30、说不以为然。但它给一线语文教师造成的影响却是无法估量的,给自主学习的学生带来的负面效应却是难以衡量的,给轻松活跃的语文教学产生的尴尬的却是屡见不鲜的。一是学生的错别字。比如,“塌、榻、蹋”三个字学生混淆乱用的话,我们只初高中语文语法衔接刍议让学生死记硬背,效果肯定不佳。如果我们根据汉字集声音、形象、辞义于一体的特性,运用语法中形声字的知识,帮助分析错误的原因,教给学生正确记忆的方法:三个字都是形声字,左形右声,有土是墙坍塌;用木做床能下榻;拳打脚踢糟蹋人。学生就会记得清楚、深刻。二是修改病句。这是中高考必考的题型。常见的辨别病句的方法有:看句子的结构是否完整(是否缺主语、缺谓语、缺宾语);成分

31、搭配是否恰当(主谓语搭配、动词和宾语搭配、修饰语和中心语搭配);语序是否合理(组成句子的词语,。排列先后有一定的规律);表达是否前后一致。这些都会用到句子成分、提取句子主干等语法知识。三是提取句子主要信息、理解句子的含义。作文中如何正确地遣词造句(学生们往往是属于茶壶里煮饺子,心里有想法,却不能用正确的语言形式来表达!)四是学习古诗、对联等,讲到对偶时要用到词性知识。由于淡化语法,教学这些内容时,提到有关语法知识,学生都是如坠云里雾中。语文教学中,语法不是万能的。它不是万能钥匙,能打开所有的锁。用语法不能解决语文教学中的所有问题。我们需要语法,也需要整体感知;需要理性思维的培养、训练,也需要人

32、文精神的熏陶、感染。第四章 初中语文教学中两点可操作性建议“淡化语法”、“不教语法”的现状在初中语文中作为一个常态存在着。如果作为语文老师的个体行为,也许并不悲哀,因为任何人都有自己对客观世界的体验与感悟,谁都有自己对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思考与解读。但是如果作为一种常态存在于众多一线老师的身上,并且被不断地推波助澜,并外化为语文老师的群体思维习惯、教学行为,那不能不说是新课程语文教育的悲哀。因为这将影响着千千万万学生,后果堪忧,难以设想!在初中阶段重视语法学习实在必要。不但必要,而且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确实应该做好这项工作。那么,怎样教好学好初中语法知识呢?笔者个人认为,首先不能浮光掠影

33、走过场。语法知识体系本身博大精深,过于偏难、过于繁琐,确实会使教师难以操作,让学生望而生畏。从这个角度来说,9初高中语文语法衔接刍议删繁就简、删难就易,大方向就应该把握好。但这有个“度”的问题。“过犹不及”,超出了“度”,问题就越来越严重。(一)我们需要建构合理的初中语文语法知识体系能删则删,不能删的基础部分、精华部分,则根据新程标准的精神,以通俗、严密、具体、生动的知识呈现方式呈现,使初中语文语法知识体系成为初中语文课程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形声字、常见的基本短语类型、常见的四种句式、常见的单旬构成方式、复杂的单句、常见的复句等,是不宜删的内容,因为这些知识和教材、报刊、杂志、网络乃

34、至日常生活,都有着千丝万缕、密不可分的关系,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在这一阶段,可以采用尝试教学法,“先学后教”,让学生阅读语法知识短文的文本材料,自己探究、分析。接着,教师采用讲解、启发、点拨等方式“扶一把”。这犹如小学生学习汉语拼音、基本汉字等,属于打基础、夯实基础阶段。只有通过训练,让学生有了一定的语言基础,有了一定的语法底子,才具备学习母语的基本能力。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知识是能力的基础”,也印证了叶圣陶老先生的那句经典,“教是为了不教”。应当说,语法的地位不可削弱,不可撼动。翻开学生的英语课本,会发现英语教材中几乎在每一单元结束,都安排一些“Grammar”。翻译过来也就是语法知识。

35、笔者认为,这一点值得初中语文教材编写组的专家、学者们适当予以借鉴。是否采用以前人教版的编排方法,把几个语法知识要点安排为几个“专题”,再辅以一定的教学实例,让学生既掌握了相对系统的语法体系,又不觉得枯燥乏味。“淡化语法”岂是简单的“不学语法?(二)要随文而教,倡导学生自主探究、分析 对语法教学,到现今颁布的新课程标准已经明确提出了有关语法教学的要求:“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知识,但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知识教学。“,这确实为一种机智、灵活、有效的策略。“随文而教”,使不少语文知识置于一定的语言背景之中,在游泳中学游泳,在语言中学语法。在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如何操作?总的原则是:贯彻新

36、课程的“以学生为本”的要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究学习,10初高中语文语法衔接刍议提倡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在活生生的语言(包括口语和交际表达、书面运用)中学会分析,进而掌握这种技能、举一反三,把握住语言的精华和精髓。随文而教要抓住重点,把握时机。课堂教学毕竟有限。遇到精彩纷呈的短语时,我们可以随文而教。如,在教授冰心的谈生命(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下册)时,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把那些词汇积累起来,一者丰富词汇,二者引导学生对其进行归类。并列短语有:悬岩峭壁、心平气和、斜阳芳草、穿枝拂叶、挺立抬头、飘翔喧闹、幽花芳草、一滴一叶、黄叶干枝:偏正短语有:

37、滚滚的沙石、愤激地奔腾、细细的平沙、红艳的桃花、低低地吟唱、轻轻地度过、浪漫的行程、新生的力量、幽幽的温暖、前进的力量、在雨中吟唱、在风中跳舞、骄奢的春天、枭鸟的怪鸣、如盖的浓荫、多么渺小、多么卑微,等等;主谓短语有:一泻千里、心魂惊骇、黄莺清吟、杜鹃啼血,等等;动宾短语虽然不多,但也能让我们在寻找中辨析词汇,如吸收空气、承受阳光、感谢生命,等等。这样既进行了短语类型训练,又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在理性分析中掌握词汇,积累语言,可谓一举两得。遇到复杂的单句,我们可随文而教。如,“对于那些在一生中永远感到饥渴的人,渴望着征服的人,人生就是这样:专注于攫取更多的领地,得到更宽阔的视野,更

38、充分的经验,更多地控制人和事物。(人生,作者勃兰兑斯,任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下册),对这一复杂的单句,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划分句子成分,梳理句意,压缩主干,(主干为:人生就是这样)。这样做,无疑使学生的思维更缜密,思路更清晰,理解更透彻。遇到典型的复句,我们可随文而教。如,“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地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作者鲁迅,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在教学这段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辨别每一分句的主干,

39、理清三个“事实”分句之间的关系。这样纲举目张,学生便能深入理解作者层层递进、步步深入的写法,深入理解作者对国民党政府的丑恶行径及错误论调的犀利批驳,从而深入体会了文章的丰富内涵。进行文言文教学时,我们还可以随文而教。如,陈涉世家(人教版义务教初高中语文语法衔接刍议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文本翻译,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从语法角度分析,解释加点的字。试以几例为证:l、辍耕之垄上;2、乃丹书帛日“陈胜王;3、狐呜呼日;4、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要准确地翻译这些加点的字,就要看这些字在句子里所做的的成分,l句“之“一般为代词,但后面接了宾语,看来,这个“之“要采用它的动词性,即“到、去、往

40、”;”,2句的“书”和“王“,还有4句的“刑”都做了谓语,所以应该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分别翻译为“写和“称王”而2句的“丹”和3句的“狐鸣“又修饰了谓语动词,所以,这两个名词又活用为状语,分别译为“用朱砂和“像狐狸一样叫”。显然,让学生从成分分析解度判断词性,学生便能正确解释文言文中的关键词,久而久之,在文言文学习中便会形成较强的语感。这种根据句子成分推测词义的方法在做高中外选文言文时,会大显身手的。当然,在初中的学习中,广泛开展语文活动,能充分开发、利用学生的学习资源,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创造意识、探究意识。语法教学可以在语文活动中拓展。如有的学校开展“收集对联”“为自己改作文”“街头巷尾找错

41、字、找病句”“分类摘抄报刊上的精彩短语“等多种活动,在开发语文课程资源中学语法、用语法。第五章 高中阶段的语法教学作为高中的语文教师,如果一味地在抱怨初中的教材怎样不合理,学生的基础怎样差,可能均于事无补。笔者根据几年的教学摸索,觉得还是做一些切实可行的工作,对当前的教学更为有益。(一)正视现实,切切实实摸清学生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加以强化现在高中语法教学的实际是:高考并不直接考,目前我们没有发现哪一套高考题要求学生划分句子结构,语义关系;教材当然也不系统编,确切说,教材根本就没有体现;教师不会正式教,一者,课时不够;二者,学生不愿意学。毕竟,这是比较枯燥的一个知识点。因而高中学生语法知识欠

42、缺更是不争的事实。而高1 2初高中语文语法衔接刍议中语文教学的目标和任务又脱离不了相关的语法知识,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更离不开语法知识,所以为学生补上语法知识课,_方面有利于提高中学生实际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另一方面使中学生了解自己母语的一些基本常识,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确实很有必要。(二)利用零散时间,集腋成裘“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大量的语言文字的学习能促进语感的 形成;但语感又不能光凭经验。语句数量无限内容无限而形式有限,因此可从形式入手,让学生去掌握基础的语法规则。当学生站在掌握语法的高度去审视汉语中无比丰富的语言现象时,许多复杂的问题往往能迎刃而解,此时,学生的语感已

43、达到了更高的层次。在高中紧张的课程里面,再抽出几堂课专门补习语法,似乎不可思议。笔者经过实验,觉得“集腋成裘法“更可行利用好课前的五分钟。笔者最近两年一直在坚持这样做:以月为单位,从最起码的实词虚词开始,之后词组类型,句子成分划分(时间要长一些),单复句,长短句,课文段落随意巩固,高考真题巩固。这的确是一项费时又费力的工程,而且在高一甚至都几乎看不出有什么实际意义来。但一到了高三总复习,这些语法知识就厚积薄发,大显身手了。笔者曾经作过这样的调查,在做实际的语言应用类型题目时,进行过语法训练的班级平均分较没有进行过训练的班级要高至少278分,实在不敢让人小觑。另外,现在的高中几乎都设立了选修课,

44、笔者曾尝试开设语法选修课,遗憾的是在琳琅满目的选修课中,这种纯粹的知识型课程与趣味型、探索型的课程相比,优势并不明显,这种方法还待进一步完善。(三)因文而教,随题而教,适当地开展专题训练 为了能够很好地贯彻这一精神,我们就要注意在实践中运用语法知识,解决语文教学中的实际问题。(1)运用语法知识理解课文中结构复杂的语句。如记念刘和珍君中有一个长旬: “至于这一回在风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密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很难懂,但只要进行语法分析,就一目了然了。其主干是: “事实为明证”。也就是这次事件能证明“中国女子的勇毅没有消亡“。一初高中

45、语文语法衔接刍议高中语文课本中还有很多外国作品,因为其特有的语法特点,翻译成汉语时长旬很多。如果不作句子结构的分析,学生往往会茫然不知所云。如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第二段,接近200字,初读茫然无措,但找出主干,才发现这是一个大长单句: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笔者曾经上过一堂将语法植入课文分析的公开课,课后师生普遍评价较好。(见附录一)(2)语法知识有助于把握文言文中特殊语言现象。高中文言文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并梳理常用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旬式的意义或用法。“要想达到这一教学目的,教师必须要求学生要清楚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及其解释和用法,而这一切都要建立在学生清楚汉语中词语的分类

46、的基础上。要理解文言文词句的含义,读懂文章的内容,必须要有语法知识作保证。即使把大纲中规定的150个文言实词、18个文言虚词记得滚瓜烂熟,不把它放到具体的语境中去理解,也是不能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的。其它像词类活用、省略成分、特殊旬式特别是各种倒装句式、虚词用法等,离开语法分析则更是寸步难行了。(3)语法知识有助于分析诗歌中的对仗、修辞、炼字等语言现象。如果在教授诗歌的时候,教师完全地在强调这些知识点,就会把优美的诗歌鉴赏活动推向死胡同,本来是欣赏美,结果成了乏味加枯燥。但教师可以在每堂课中渗透一点,既不影响欣赏,又让学生有所收获。在这一点上,笔者做了一点尝试,见附录二。(4)运用语法知识解决

47、语文试题中的语言类试题。同义词比较题,有时仅仅从词义上是难以找出差别的,那就要进行语法功能的分析。病句辨析题大多也应进行语法分析。近几年考试大纲明确规定病句检测范围为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6种病句类型。其中大多属于语法问题,那么,就必须进行语法分析才能解决。随便拿2009年全国的两套试题中的几个句子为例:“全国卷II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根据公司的战略发展规划,需要引进大批优秀人才,包括服装量体师、团购业务员、技术总监、高级设计经理等大量基层和高层岗位。B营救告一段落后,他们把重点转向照顾幸存者,现在又在为避免地震滑坡形成14初高中语文语法衔接刍议的35个堰塞湖可能带来的灾害而奔忙,一刻也停不下来。C由于单位优势逐渐丧失,身处僻壤的水电八局职工子弟,开始选择城市作为实现人生的目标,尤其是80后这一代更迫切地希望融入城市。D去年的大赛我们的工作得到好评,今年的比赛从命题、决赛、海选到颁奖,我们又被指定参与活动全过程,一定要高度重视,不可疏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高中教育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