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I目 录中国古代史 .1主要的参考书目 1中国古代史 07、08、09 大纲比较 1第一章 中国历史的开端 3第二章 夏商西周() 4第三章 春秋战国(前 770、前 476、前 221 年) 9第四章 秦汉 16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 30第六章 隋唐五代 42第七章 宋、辽、西夏、金、元 56第八章 明清(前期) 68世界史概述 .83世界古代史 .84第一章 史前人类 84第二章 古代西亚诸文明(较重要) 87第三章 古代埃及文明(重要) 92第四章 古代印度文明(较重要) 95第五章 古代希腊文明(重要) 97第六章 古代罗马文明(重要) 102第七章 古典文明向中古文明的过渡(比较重要)
2、 107第八章 伊斯兰文明的兴起与阿拉伯帝国(重要) 110第九章 欧洲基督教文明 112第十章 中世纪东欧与亚洲的历史(基本知识掌握) 120第十一章 古代美洲文明(非重点) 124世界近现代史 .125第一章 16 世纪的欧洲(比较重要) .125第二章 资本主义的确立与发展(很重要) 128第三章 工人文化运动与社会运动(非重点、一般了解) 143第四章 亚非拉民族主义运动(基础知识、一般了解) 145第五章 近代科学技术与文化(非重点) 147第六章 近代欧洲国际关系与第一次世界大战 149第七章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一般了解) 151第八章 凡尔赛 华盛顿体系(重点) 152第九章
3、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较重要) 153第十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很重要) 161第十一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 165第十二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174第十三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苏联与东欧 181中国近现代史 .185主要的参考书目 185综观近现代史 185第一章 列强的对华侵略 186第二章 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 194第三章 晚清政局 198第四章 晚清社会经济和思想文化 202第五章 维新运动与辛亥革命 204第六章 北洋政局与社会革命 212第七章 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和苏维埃革命的兴起 221第八章 抗日战争 232第九章 国内和平谈判与全面内战 244第十章
4、 民国时期的科学与思想文化 247第十一章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19491956) 251第十二章 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1956 年1966 年) 254第十三章 文化大革命(19661976 年) .258第十四章 拨乱反正(1976 年1978 年) 260第十五章 改革开放的进程(1978 年1992 年) 261海文专业课历史学暑期基础班讲义中国古代史部分第 1 页中国古代史主要的参考书目1、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6 卷) ,高等教育出版社2、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 (增订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3、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 (上、下) ,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
5、4、张帆著:中国古代简史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5、翦伯赞、郑天挺主编:中国通史参考资料 (28) ,中华书局,1963中国古代史 07、08、09 大纲比较一、中国古代历史的开端1、中国远古时代的人类 2、氏族公社 3、我国远古社会的传说二、夏商西周1、夏朝的考古发掘和文化遗址2、夏朝的巩固和发展3、商族的起源4、从盘庚迁殷到武丁中兴5、周族的兴起和灭商6、西周后期的社会矛盾及其灭亡7、商、西周的制度和社会结构9、夏、商、西周的文化三、春秋战国1、春秋战国的改革与变法(08:春秋战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2、春秋战国社会经济的发展(08 :春秋战国的改革与变法) 3、春秋战国社会等级关系的变
6、化4、从诸侯割据到秦统一5、春秋战国的思想、文化和科技四、秦汉1、秦统一专制集权国家的建立2、汉承秦制与“文景之治”3、汉武帝与西汉的强盛4、西汉后期的社会危机与王莽改制5、刘秀加强东汉政治的制度与措施 (08:刘秀与东汉初期政治) 6、东汉后期的政治腐败(08:东汉后期的政治危机) 7、汉代的社会结构8、秦汉社会经济的发展9、秦汉的农民起义10、秦汉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11、秦汉的思想、文化和科技五、魏晋南北朝1、曹操统一北方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2、魏蜀吴三国的政治与经济3、西晋的短暂统一及其政治经济问题“九品中正制”的建立及其意义(08:无) 4、十六国的兴亡和南北对峙局面的出现( 08:
7、十六国与南北对峙) 5、东晋门阀政治 南朝门阀的衰落和寒人的兴起 (08:东晋南朝的门阀政治与寒人的兴起) 6、江南社会经济的发展7、北魏统一北方和孝文帝改革8、北魏末年的社会矛盾北魏府兵制的建立及其特点(08 :无) 9、北朝时期北方各民族的大融合10、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文化和科技六、隋唐五代1、隋朝的统一及其政治、经济和军事制度隋朝大运河的开凿(08 :无) 2、唐朝的建立和 “贞观之治”3、唐朝相关制度对隋朝的继承和发展(08:唐朝对隋朝制度的继承和发展) 4、武则天和唐玄宗的统治5、唐朝前期的社会经济6、 “安史之乱 ”与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08:“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 唐中叶政
8、治、军事、社会各领域发生的变化(08:无) 海文专业课历史学暑期基础班讲义中国古代史部分第 2 页7、两税法与唐后期的经济唐后期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08 :无)8、唐朝末年的社会问题(08:唐后期的社会矛盾与农民起义) 9、隋唐时期边境各少数民族概况 隋唐时期的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08:隋唐的民族关系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10、隋唐的思想、文化和科技11、五代十国的政治与经济七、宋、辽、西夏、金、元1、北宋中央集权的加强(08:宋、辽、西夏、金的政治制度) 2、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3、北宋与辽、西夏的关系与宋金对峙4、宋代经济的繁荣5、元代的统一及其影响6、元代行省制度7、元朝的民族政策元末的
9、农民战争(08 :无) 8、宋元的科技与思想文化9、宋元时期的海外交通(08 :宋元对外经济文化交流) 八、明清(前期)1、朱元璋与明代中央集权的加强(08:明初专制集权统治的加强) 2、郑和下西洋 “南倭北虏”问题 (08:郑和下西洋与 “南倭北虏”) 3、明中叶的社会危机与改革(08:明中期的社会危机与张居正改革) 4、东林与复社5、耶稣会士与早期西学东渐6、明末农民战争7、清军入关与清初的社会矛盾8、清代疆域的奠定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9、康乾盛世10、清前期的边疆与民族政策11、明清海外政策与朝贡贸易( 08:明清对外政策与朝贡贸易) 12、明清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生产方式的变化(08 :明清
10、社会经济的发展) 13、明代的卫所与清代的八旗、绿营制度14、明清的思想、文化和科技第一章 中国历史的开端第一节 中国远古时代的人类(旧石器时代)打制石器、粗糙、一百余万年至一万年、三百余处遗迹、群婚班辈婚族外婚一、旧石器时代早期(猿人)1、元谋人:1965、云南元谋、170 万年2、蓝田人:陕西蓝田、80 万年至 60 万年3、北京人:1927、房山周口店龙骨山、70 万年至 20 万年、直立行走、用火二、旧石器时代中期(智人古人,二、三十万年至四、五万年)1、大荔人:陕西大荔县甜水沟,20 万年。2、丁村人:山西襄汾县,10 万年。3、许家窑人:山西阳高县,10 万年。4、长阳人:湖北长阳
11、县。5、马坝人:广东曲江县。三、旧石器时代晚期(晚期智人新人、氏族公社开始产生)1、山顶洞人:1.8 万余年、黄种人特征、骨针(缝纫) 、燧石(人工取火)2、河套人:内蒙古乌审旗3、柳江人:广西柳江县第二节 氏族公社(新石器时代)由狩猎、采集到锄农业、畜牧业;磨制石器使用广;陶器发明、使用。一、仰韶文化新石器中期;河南渑池县、公元前 5000 年前 3000 年、黄河中游;半坡遗址。同期另有长江下游河姆渡、黄河下游大汶口、东北辽宁红山文化。母系氏族公社二、龙山文化黄河中下游,新石器晚期;1928、山东章丘龙山镇、50004000 年。长河下游则有良渚文化:1936 年,浙江余杭县良渚,玉器为主
12、,50003700 年。工具进步;家畜种类增多;制陶术进步,冶铜业出现。至晚期母权制让位于父权制,父系氏族公社开始形成。与夏、商文化有继承关系。第三节 中国远古社会的传说时代一、盘古二、三皇海文专业课历史学暑期基础班讲义中国古代史部分第 3 页伏羲、有巢、燧人、神农(炎帝) 、女娲;黄帝三、五帝黄帝、颛顼(音专须) 、帝喾(音酷) 、尧、舜。禅让制。四、练习题名词解释1、旧石器时代;2、北京人;3、山顶洞人;4、氏族公社;5、仰韶文化;6、龙山文化;7、半坡遗址;8、丁村人()第二章 夏商西周()第一节 夏朝的考古发掘和文化遗址一、王城岗遗址20 世纪 70 年代后期;河南登封告成镇;相当于夏
13、朝早期,位置与“禹都阳城”的地望相合。二、二里头文化1959;河南偃师;介于河南龙山文化与先商文化之间。宫殿遗址;铜渣(青铜时代) ;玉器;酒器;水井遗址。第二节 夏朝的巩固和发展一、国家的出现1、破坏禅让:禹传位于益,禹子启夺位家天下。2、设立官职:六卿。3、设立刑法4、设立军队5、设立贡赋制度二、少康中兴及夏的强盛1、少康中兴:第三代王太康(启子)荒淫,兄弟争位,东夷有穷氏首领羿夺取王位。太康弟仲康孙少康在有虞氏部落积聚力量,重新夺回王位。2、夏朝强盛:少康子杼向东用兵,征服东夷,夏进入盛世。三、夏朝灭亡第十四代君主孔甲、第十七代君主桀第三节 商族的起源一、商的先世1、地区:黄河中下游的部
14、落2、始祖:契母简狄吞玄鸟卵生契二、商朝建国1、汤灭夏:鸣条之战;伊尹助汤灭夏,放逐汤之孙(第四任王)太甲,太甲悔过复位。2、商建国:都于亳(今河南商丘)第四节 从盘庚迁殷到武丁中兴一、盘庚迁殷1、屡次迁都:盘庚之前四次迁都,可能与地力耗竭有关。2、定都于殷:第 19 代王盘庚第五次迁都,自此至灭亡未再迁徙。3、殷墟:河南安阳小屯村发现了盘庚所迁之殷,称为殷墟。商又称殷商。二、武丁中兴第 22 任王。武丁统治 50 余年,四处用兵,获得胜利,成为最强盛的时期。第五节 周族的兴起和灭商一、周族的历史1、活动地区:渭水中游黄土高原。2、祖先:始祖后稷(名弃) ;公刘;古公亶父;季历(古公子) ;姬
15、昌(文王,季历子) 。二、武王伐纣公元前 1046 年牧野(今河南汲县北)之战,商王纣自焚,商亡。第六节 西周后期的社会矛盾及其灭亡一、西周前期的政治1、周公摄政2、管蔡之叛二、西周中期社会危机的加剧1、与周边各族的冲突:南方:前 980 年昭王伐荆楚失败;西北:穆王伐犬戎,收效甚微;东南:穆王伐徐偃王,灭徐,受到很大损失。2、内部矛盾分化(朱著 8485 页):A:裘卫铜器:裘卫不是显赫贵族,但富有财物,矩伯、邦君厉等封君用土地与他交换,或出租与他,是对土地国有制的破坏。B:师旂鼎:师旂属下不从周王出征,向伯懋告状,伯懋判处罚金三百锊,他们拒不交纳,师旂只得将判词记于鼎上。C:亻朕匜:师亻朕
16、属下牧牛状告师亻朕,伯扬父指责牧牛不该与上司诉讼,应判鞭刑一千,另加墨刑。经大赦,只鞭五百,罚铜三百锾。表明上、下贵族之间的矛盾与斗争,只能求助于法官,法官所做判决也流于形式,等级制度遭到破坏。3、民众的反抗:二、西周的衰亡1、共和行政:厉王专利,前 841 年国人暴动,厉王出奔,召公、周公临时主持朝政(一说由国人共推诸侯海文专业课历史学暑期基础班讲义中国古代史部分第 4 页共伯和执掌王政)达 14 年,这一年是我国现存史料中有确切纪年的开始。2、宣王中兴:厉王子宣王派尹吉甫伐西北狁、派方叔南征荆楚,周再次强盛。3、西周之亡:发生王位继承之争,公元前 770 年申侯引犬戎,杀幽王于骊山,周亡。
17、第七节 商、西周的制度和社会结构()一、商的制度和社会结构1、甲骨文:发现于 19 世纪末,1928 年开始发掘。2、政治制度:A: 商 王 ( 余 一 人 ) : 父 死 子 继 、 兄 终 弟 及 相 结 合 , 晚 商 父 死 子 继 。B: 文 官 : 尹 多 尹 百 僚 多 宰 、 小 臣 ; 武 官 : 亚 、 服 。C: 内 、 外 服 制 度 : 内 服 系 王 畿 , 商 王 直 接 统 治 的 地 区 ; 外 服 系 分 封 给 邦 伯 的 封 地 。3、社会结构:A: 贵 族 : 主 体 为 与 商 王 血 缘 关 系 较 近 的 宗 族 , 包 括 “王 族 ”、 “子
18、 族 ”、 “多 子 族 ”。B: 平 民 阶 级 : “众 ”与 “众 人 ”, 承 担 农 业 劳 动 。C: “工 ”与 “百 工 ”: 从 事 手 工 业 生 产 。D: 奴 隶 : 来 自 战 俘 。二、西周的制度和社会结构1、政治制度A: 官 僚 机 构 : 余 一 人 三 公 师 保 : 辅 佐 周 王 ; 太 宰 : 管 理 政 事 卿 士 竂 : “三 有 事 ”或 “三 事 ”。 另 有 原 宗教 长 官 太 史 : 在 周 王 左 右 备 咨 询 ; 内 史 : 起 草 诏 令 , 出 纳 王 命 , 为 王 室 近 臣 。B:分封制:天子封诸侯,以下为卿大夫、家臣C:宗
19、法制:嫡长子为宗子、大宗,嫡长子以外的诸子则为别子、小宗(朱著 63 页) 。D:兵制:周六师由周人组成;殷八师由殷遗民组成;虎贲为禁卫军。E:刑罚:墨、劓、剕(音费) 、宫、大辟五刑。2、社会结构A:统治者:居于国(征服者建立作为据点的城及其附近的郊) 。 “君子”与“平民” 。B:被统治者:居于野(国之外的广大田土) 。 “野人”从事农业,负担劳役地租。第八节 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一、夏的社会经济开沟洫引水或排水;夏正 ;传说铸造铜器。二、商的社会经济1、农业A:农具:耒耜,木石器为主。B:谷物:禾、黍、稷、麦、稻。C:六畜2、手工业A:青铜冶铸业:铜器使用范围广。司母戊大方鼎。B:纺织
20、业:织物有麻布、丝织品绮、刺绣。C:陶瓷器:以白陶为主;最早的瓷器;玉器加工发达。3、商业商业萌芽。海贝可能为交换媒介。小商人出现。三、西周的社会经济1、井田制()A:形式:土地分为方块,有公田、私田。B:地租:农民在公田上为天子、贵族劳作,实即劳役地租。另外提供贡献及傜役。C:衰落:西周后期宣王时代。2、农业A:农具:主要为双齿耒和铲状耜。B:耕作方式:耦耕。C:人工灌溉:D:使用绿肥和制造堆肥:E:农作物:主要为黍、稷,同种作物分不同品种;桑、麻普遍。3、手工业A:官府手工业:“百工”以冶铸青铜器为主。青釉陶器。B:民间手工业4、商业国家垄断,由“质人”管理市场,交换媒介为贝和铜块,商品为
21、宝货、兵器、牛马、丝帛和奴隶。第九节 夏、商、西周的文化一、夏文化(参二里头文化)二、商文化1、天文、历法:日蚀、月蚀的记载;较完善的历法,有闰月。2、文字:甲骨文单字在 4 千字以上。3、宗教迷信:占卜盛行。4、艺术:饕餮(音贴四声)纹。三、西周文化1、礼乐:周礼繁缛,有吉、凶、军、宾、嘉五礼。乐有专门职官“乐官”管理。2、宗教:不像商代那样神秘。祭祀天神、地祇、人鬼。海文专业课历史学暑期基础班讲义中国古代史部分第 5 页3、学校:国人乡里中设学校,称庠。4、典籍:尚书 、 逸周书中的一些篇章;诗经 ;周易 。5、天道观:强调天命与德。后者包括敬天、孝祖、保民。6、科学技术:A:星宿的记载:
22、诗经中有星宿名,记前 776 年的一次月食的月日干支。B:地图:各专用地图由专门职官掌管。C 西周最早装置圭表,可以测定太阳年的长度。7、文字:A:金文编:容庚编,收录新中国成立前出土的青铜器铭文近 3000 个单字。B:毛公鼎:西周晚期青铜器,近五百字,鼎铭记述周宣王诰诫,是一篇完整的册命,反映西周晚期政治、经济、社会各方面的事实,对研究当时的政治历史有重要的价值。:曶鼎:中国西周中期的青铜器。为贵族曶(或释舀)所做的礼器。1778 年清代学者毕沅所得,晚清毁于兵火,仅存有铭文拓本,存 380 字。铭文共 3 段。第一段记述周王命曶继续祖考,任卜官之职。第二段记述曶先用“ 匹马束丝” , 后
23、改用“金(铜)百锊” ,向贵族效父赎买 5 名奴隶之事 ,是发现的记载西周奴隶价格的唯一史料。四、练习题(1)名词1、二里头文化;2、少康中兴;3、盘庚迁殷;4、周公;5、宣王中兴;6、甲骨文;7、金文;8、井田制;9、国野制;10、国人暴动共和行政;11、司母戊大方鼎;12、毛公鼎;13、师旂鼎;14、亻朕匜;15、裘卫铜器;16、曶鼎;17、宗法制;18、有亡荒阅(朱著 59 页) 。(2)问答1、夏国家形成的标志。2、商、西周的社会结构。3、西周的宗法制与井田制。4、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国家机构) 。第三章 春秋战国(前 770、前 476、前 221 年)第一节 春秋战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24、(剥蚕抽丝)一、生产力的发展1、铁器的使用:春秋末至战国初,广泛使用铁器,锻造“熟铁” ,冶铸“生铁” 。可以深耕。2、牛耕的使用:3、施肥、人工灌溉的发展:楚孙叔敖修建芍陂;灌溉工具有“桔槔” 。4、农学著作出现:管子地员篇记载土壤知识;吕氏春秋强调深耕熟耨。5、农产量提商:魏国平常年景亩产 1.5 石。二、水利工程的兴修(战国)1、魏惠王开大沟:引河水入圃田泽,又引之到大梁。2、魏襄王邺令西门豹开渠引漳水灌溉邺地3、秦昭王用蜀郡守李冰开都江堰4、秦用郑国开郑国渠三、田制、税制的变化(井田制崩溃的过程)1、春秋的变化A:从换土易居到辕田制(在自己小片田地上分区休耕) 。B:从共耕公田到废弃公
25、田。C:从劳役地租发展到实物地租。前 645 年,晋“作爰田” (把土地赏赐给百姓) ;齐桓公“相地而衰征” ;前 594 年鲁国“初税亩 ”(公私土地一律按亩征税,表明承认私田合法) ,前 590 年鲁“作丘甲” (兵役、军赋负担者由国扩大到野) 。2、战国的变化A:实行授田(行田)制:对象为平民;性质为国有;数额为百亩B:农民承担田租和力役:田租为十一,并交刍稿。四、手工业、商业的发展1、手工业战国官府手工业分工细密,有木、铜、玉、陶等工种;冶铁、纺织、煮盐、漆器发展、发达。民营手工业。2、商业A:商人:春秋出现独立富商;战国商业交换兴盛,商贩为业者相当多;B:金属货币:春秋开始铸造金属货
26、币;战国各国均有自己的货币形式,楚“郢爰” 。C:度量衡:战国时期各国度量衡渐趋一致。D:高利贷资本活跃:E:城邑成为交换中心:春秋为政治中心,战国为政治、商业中心的合一。五、城市的发展临淄、武阳燕下都、郢、陶。第二节 春秋战国的改革与变法一、改革、变法的背景1、经济的发展2、兼并战争的发展海文专业课历史学暑期基础班讲义中国古代史部分第 6 页二、齐桓公任用管仲改革(春秋)1、经济方面:发展农业,相地而衰征;加强对冶铜、制铁、纺织等手工业的管理;设市场,加强控制市场物价。2、政治体制:推行国、野分治的“叁其国而伍其鄙” 制。在“国”中设二十乡,其中工乡三、商乡三、士(包括军士、农民)乡十五。士
27、乡又分成三个部分(五乡为一军,共三军,桓公与国、高二卿各帅一军) ,这叫“叁其国” ;在“野(鄙) ”设置五属,叫 “伍其鄙” 。各级设官治理,严格实行士、农、工、商分区定居制,不许杂处、迁徙,四民各行其业。3、军事方面:军政合一,国民以军事编制组织起来,设轨、里、连、乡、帅五级制。全国三帅(即三军)由桓公、二卿统帅。结果:为桓公称霸打下了基础。三、鲁国宣公“初税亩” (春秋)按亩征税的田赋制度,这是承认私有土地合法化的开始。履亩而税,按田亩征税,不分公田、私田,凡占有土地者均按土地面积纳税。初税亩的实施,增加了财政收入,适应和促进了新生的封建土地占有关系,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四、魏、楚、齐、
28、韩的改革1、魏文侯用李悝改革A:作尽地力之教:鼓励与强迫结合,推行“平籴法” ,保护农民。B:废除官爵世袭制:C:编纂法经:保护王权,加强专制。2、楚悼王用吴起变法A:摧毁贵族势力,废除公族中疏远者的特殊待遇。B:撤无能、无用、不急之官。C:迁贵族开发边地。3、齐威王用邹忌变革4、韩昭侯用申不害改革以“术”为核心,加强君主对臣下的控制,提高行政效率。五、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注意相关史料)1、变法前秦国的状况A:经济发生变动:初租禾B:国乱、兵弱、主卑C:以夷狄之国被歧视,无法参预中原各国盟会。2、公元前 356 年变法(以厉行法治、强化君主集权为主)A:什伍连坐制:互相监察,互相告发。B:重
29、农抑商,奖励耕织:生产粟帛多者可免除傜役;怠惰或弃本逐末籍没为奴。C:拆散大家庭:“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D:奖励军功:平民立功可得爵,宗室无军功,不能取得贵族身份。3、公元前 350 年变法(注重于制度建设)A:废井田,开阡陌,行授田。B:普遍推行县制。C:统一度量衡。商鞅方升。D:革除戎狄旧俗,禁止父子兄弟同居。4、意义与影响A: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小农经济,成为即将出现的大一统专制政体的社会基础。B:重农抑商政策成为历代王朝的基本国策。C:新的授田制客观上助长了土地私有化的趋势,为以后土地兼并埋下了伏笔。六、官僚体制的建立(即改革、变法的结果)1、相、将分职制度2、郡县制的产生(注
30、意史料)3、官吏任免制度4、符、玺管理制度5、俸禄制度6、上计制度(朱著 133 页)7、爵位、封君制度:爵位不能世袭;封君只享衣食租税,不治民。第三节 春秋战国社会等级关系的变化一、春秋以前的社会等级1、贵族阶层:天子、诸侯、卿大夫、士2、平民阶层:庶人、手工业者、商人3、奴隶阶层:官府奴隶、家内奴隶、生产奴隶 二、春秋时期社会阶层的变化社会结构变动巨大,由贵、富合一到贵、富分离。春秋末年,对社会阶层的概括由贵赋之别转向职业区分即“四民” 。结构变动导致社会复杂化,统治者对治国方式作出调整,典型例子是成文法的公布。前 536 年郑国子产“铸刑书” ,前 513 年晋国“铸刑鼎” 。 (简史P
31、35)1、阶层内的变动A:诸侯凌驾天子之上:“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B:诸侯权力下替,卿大夫主政,甚至代替原来的诸侯,为一国之君,如田氏代齐,前 453 年三家(韩、赵、魏)分晋,成为诸侯等。海文专业课历史学暑期基础班讲义中国古代史部分第 7 页2、阶层间的流动A:庶人上升为士,春秋后期还可以为官。B:工商业者地位提高。春秋后期可因战功为官,进入统治阶层。3、新阶层的形成A:地主和佃农:贵族土地租给农民,收取实物地租,成为地主;农民成为佃农B:开始出现自耕农:土地不再定期轮换,农民家庭占有小块土地,自给自足。三、战国时期新型社会等级关系的定型(井田制瓦解造成)1、贵族阶
32、层的没落与地主阶层的形成A:贵族阶层的分化:成为游士;成为地主。B:地主阶层的壮大:贵族食封地主;军功官僚地主;豪民(土地买卖形成) ;2、自耕小农的普遍存在A:转化途径:贵族转化而来;“国人” 、 “庶人”转化而来。B:权利和义务:治田百亩,独立,有财产;缴纳法定赋税、定期服役、服兵役。C:存在的意义:各国立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基础。从变法目的分析。3、佃家和雇农A:佃农的形成:农民失去土地,有的流离失所,成为“宾萌” ;有的成为佃农。B:雇农的形成:农民出卖劳力,成为雇工。农业、水利、手工业方面均使用雇工。4、奴隶的种类和来源A:官府奴隶:罪犯罚为“隶臣” ,其家属没收为奴;战俘奴。可以赎
33、免,条件苛刻。B:私人奴隶:官府赏赐;市场购买。C:赘婿:家贫子壮则出赘。5、士阶层的变化A:士来源复杂化:知识分子的代称,摆脱等级制束缚,自由流动。B:布衣卿相之局:受国君重视,战国养士之风盛行。四君与吕不韦;吕氏春秋 。C:推动文化发展:口头论战、著书立说,导致“百家争鸣” 。四、社会等级变化的意义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为深刻的变化,标志着一个新型社会的形成。第四节 从诸侯割据到秦统一一、春秋大国争霸(东周迁都洛邑)1、尊奉王室:郑国率先“挟天子以令诸侯” ,郑庄公成为最早称霸的国家。2、春秋五霸齐桓(管仲) 、宋襄、晋文重耳(狐偃、赵衰) 、秦穆四公加楚庄王(孙叔敖) ;或者:齐、晋、楚、吴
34、、越。A:葵丘之会:前 651,齐桓公会诸侯,天子派人前往,桓公成为霸主。B:晋楚相争:前 632 年,城濮之战,晋确立霸业。前 597 年邲(音必)之战;前 575 年鄢陵之战。C:弭兵盟会:前 579 年,有宋国华元弭兵之议。前 546 年,宋向戌提议,召开弭兵盟会。晋、楚的仆从国朝晋朝楚。D:吴(伍子胥、孙武)越(范蠡、文仲)争霸:前 506 年,吴王阖闾陷楚都郢;前 494 年,伍员助夫差灭越;在邗(扬州附近)开凿运河,连接江、淮;前 473 年,越灭吴,成为霸主。3、争霸的历史意义(三促进):A:促进统一B:促进新旧制度更替:有助于新势力的发展。C:促进民族融合(从民族大迁徙、大交流
35、考虑)华夏之名在西周已出现,指中原主体居民;四夷则指较为落后的四邻。春秋时期,四夷势力增大。春秋争霸主要是代表华夏的齐、晋与代表四夷的楚、秦相争。争霸过程中,四夷小国被各大国消灭,楚国也向华夏集团靠拢。争霸对华夏共同体的发展壮大起了重大作用。春秋战国之交,进入中原的戎狄大部融入华夏族,楚国也不再被视为蛮夷。华夷之争使华夏族吸收了新血液,到秦统一,形成了有持久生命力的汉民族。二、战国七雄的兼并战争1、战争的特点A:性质:统一战争。B:规模:巨大。C:方式:由车战发展为步战为主,骑战为辅。弩、云梯和水战时的钩拒均已发明。D:防守:修筑长城。E:军事理论:孙膑兵法 、 尉缭子 、 司马法 、 六韬
36、。2、七国兴衰A:魏的强盛:魏惠王时最强。公元前 341 年魏齐马陵之战,魏败,势衰。B:徐州相王:前 334 年,惠王与齐威王相会徐州,互尊为王,共分霸业。C:合纵连横:代表人物为公孙衍、张仪、苏秦。南北相连, “合众弱以攻一强” ;各国与秦、齐之一东西相连, “事一强以攻众弱” 。前 318 年,魏公孙衍最早发起合纵。D:齐燕之战:燕王哙让位于大臣子之,引起内乱,前 315 年齐宣王灭燕。期间齐、秦互帝。前 284 年,燕联合其他五国伐齐,乐毅占齐都临淄。前 279 年田单反攻,改复失地。齐国衰落。E:赵秦之战:胡服骑射;长平之战(前 263260 年)3、秦统一中国A:秦灭六国B:统一原
37、因:第一,生产力发展,经济联系加强,相互依赖,为统一了准备条件;第二,各国实行郡县制和集权制,为出现大一统国家奠定了基础;第三,秦国改革彻底,旧贵族势力被铲除,经济、政治先进。第五节 春秋战国的思想、文化和科技一、百家争鸣的背景 海文专业课历史学暑期基础班讲义中国古代史部分第 8 页1、社会变动,促使人们表明态度,提出主张;2、士知识分子为各阶层代言人;3、文化普及;4、国君礼贤下士(稷下学宫) ,学术空气自由;汉书艺文志有“九流十家”之说。二、孔、孟、荀的儒家思想1、孔子与儒家学派孔子整理六经,教授学生,思想反映在其弟子整理汇编而成的论语中。A:“仁”的观念:“仁”是其哲学体系的核心,道德最
38、高准则。B:政治观点:“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为政以德” 。 “正名” 。C:天道观:敬鬼神而远之,更注重人事。D: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启发式;因材施教;教材:诗、书、礼、乐、易、春秋。2、孟轲(孔子之孙子思的学生)邹人, 孟子 。A:性善论:推而广之,可改造客观世界。B:仁政观:“有恒产者有恒心” 。C:民本说:“民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D:政治上主张温和改良,反对激进改革。3、荀况(稷下首领)赵人, 荀子 。A:自然观:“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 “制天命而用之” 。B:性恶论:用礼义和刑罚加强统治。C:政治观:实行法治,加强集权;“量能授官” , “有功必賞,有罪必罚
39、” 。王霸结合,德法并用。D:民本思想:“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三、墨翟的墨家思想鲁人,一说宋人,创立墨家学派,领袖称“巨子” ,著作为墨子 。1、兼爱:反对“仁爱” ;“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2、非攻:谴责兼并战争。3、尚贤:主张贤人任官。4、尚同:自下而上服从领导。5、节用:反对厚葬和礼乐。6、尊天事鬼:7、认识论:三表法。四、老、庄的道家思想1、老子道德经 。1973 年长沙马王堆出土德道经 ;1993 年湖北荆门郭店出土帛书,字数约为今本老子的三分之一。 “道”为其哲学核心 。A:辩证法思想B:相对主义:“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C:无为而治:小国寡民。2、庄周宋国蒙人
40、,代表作为庄子 。A:相对主义:否认客观真理的存在,由认识者主观偏见决定。B:政治观点:否定是非善恶。C:生活观念:“依乎天理,因其固然 ”, “安时而处顺” 。五、名家辨别名实关系,以逻辑学为探讨对象。惠施“合同异” ;公孙龙“离坚白” 、 “白马非马” 。六、阴阳五行家阴阳五行说是一种以阴阳两气及五种元素解释宇宙万物构造和发展变化规律的学说。出现于西周末年,到战国时代发展成一个思想体系,产生了阴阳五行家。 礼记月令篇是代表作。它和天文、历法、气象、生物、医学等自然科学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齐人邹衍将之发展,创立了“五德终始说” ,用来解释朝代兴替的原因,适应新的统一王朝的政治需要。后来秦始皇
41、就采用了这个学说。七、兵家齐国孙武与孙子兵法:在中国古代军事学术史及世界军事学术史上占有突出地位。齐国孙膑著有孙膑兵法 ,1972 年从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中发现。八、文化1、史学:A:尚书与周易 (春秋)B:逸周书 (春秋)C:春秋左传:注释本有西晋杜预 春秋左氏经传集解D:竹书纪年:魏国编年体官史,公元 279 年汲郡人不准盗魏襄王墓时发现。E: 战国策: 2、文学A:诗经 (春秋)B:楚辞:屈原:离骚 、 天问 3、艺术湖北随县曾国君主墓中出土战国初年编钟。九、科技1、天文历法甘石星经海文专业课历史学暑期基础班讲义中国古代史部分第 9 页2、司南: 3、医学:长沙马王堆帛书中的五十二病方
42、;黄帝内经中的素问 、 灵枢经 ;扁鹊4、 墨经:墨子中的六篇,探讨了物理学和数学方面的一些概念。5、建筑机械春秋时期鲁国公输般。十、练习题(1)名词1、都江堰;2、郑国渠;3、初租禾;4、初税亩;5、 法经 ;6、上计;7、葵丘之会;8、弭兵盟会;9、徐州相王;10、合纵连横;11、长平之战;12、九流十家;13、 左传 ;14、 甘石星经 ;15、胡服骑射;16、马陵之战;17、三家分晋(2)问答1、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试述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其影响。3、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体制有何发展变化?4、简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结构的变动。5、孟子、荀子思想的同异。第四章 秦汉第一节
43、秦统一专制集权国家的建立(一篮子理论)一、秦王朝立国的指导思想1、前期法家A:术:郑国人申不害强调君主统治的权术。B:势:赵国人慎到强调君主的权威。C:法:卫国人商鞅强调“法” 是治国的根本手段, “以刑去刑” 。重法指导下的改革促进了秦的强盛,但忽视道德与老化(软性政策) ,使社会处于高速动转、高度紧张中,缺乏调节和弹性,容易导致国家崩溃。2、杂家治国方针的尝试吕不韦召集门人编写吕氏春秋 , “兼儒、墨,合名、法” ,内容兼及哲学、政治、历史、社会伦理、自然科学各方面。哲学上受道家影响较大,主张法天地,顺自然。政治观点更复杂,即赞同法家进化历史观,希望用战争建立中央集权的统一王朝,以法治国,
44、因时变法;又吸取了儒家爱民思想,提倡行德政、用贤人,具有反专制的倾向。说明吕不韦认识到,即将建立的统一王朝,仅有法家理论远远不够,尚须兼综儒、道。吕不韦被杀,其政治主张被束之高阁。3、韩非法、术、势并重的思想A:发展的历史观:仁义适用古代,当今依靠暴力和法治。B:法、术、势并重:实行专制主义的准则。C:人性恶:“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之不足以止乱也 ”。D:禁止百家:文化专制主义;“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韩非的政治思想偏激、冷酷,缺乏回旋余地和灵活性。这些策略全部实行的结果,导致秦王朝速亡。但其思想也为新出现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王朝提供了理论依据,不乏实用性。秦
45、亡后,历代王朝的政策大多是“阳儒阴法” 、 “儒表法里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1、皇帝名号2、三公九卿制3、废封建,立郡县史料(附)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第。 ”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後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选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46、 )三、整齐制度:巩固中央集权制度的活动之一1、根据:受到了阴阳家的影响。阴阳家是战国“百家争鸣”中的一个重要学派,代表人物为齐国的邹衍。对“五行”说加以发展,认为万物由五种元素构成,五种元素又与历代上的朝代相对应,相生相克,循环不已,称为“五德” 。周为“火 ”,秦代周应为“水” ,宣扬合法性。 “水”时间上代表冬季,颜色尚黑,数字尚六,属阴,主杀。2、内容A:补充、修订法令:睡虎地秦墓竹简中的秦律十八种 、 秦律杂抄 、 法律答问 、 封诊式(系治狱案例的汇编) 。统一后,以此为基础,制定通行全境的法律。 龙岗秦简保留了其中的部分内容。B:实行严格的户籍制度:“书年 ”、 “傅籍” 、 “
47、更籍” 、 “使黔首自实田” 。C:统一文字D:统一度量衡E:统一货币四、焚书坑儒:巩固中央集权制度的活动之二五、南征北讨:巩固中央集权制度的活动之三海文专业课历史学暑期基础班讲义中国古代史部分第 10 页1、征匈奴:蒙恬击匈奴,收“河南地” ,修长城。2、讨南越:“百越”是长江下游直至南海交州湾沿海地区居民的泛称,又称“百越” 。屠睢讨南越,战死;监禄开灵渠,沟通湘水与漓水;始皇设南海、桂林、象郡,遣人前往戍守,开发江南。六、其他措施:巩固中央集权制度的活动之四1、销兵器,铸铜人2、坏城防,去险阻3、迁豪强,实关中4、修驰道,通四方5、行封禅,天授命6、巡郡县、示威强7、刻石碑,颂功德七、秦
48、的急政与灭亡1、急政表现A:赋役繁重:男子服兵役至少两年,徭役频繁。开疆拓土,修阿房宫、骊山陵。B:法网严密,条目繁杂,百姓动辄得咎。 “法繁于秋荼,纲密于凝脂” 。C:秦二世残暴:始皇死,赵高与李斯密谋矫诏杀其长子扶苏,立幼子胡亥为皇帝。2、秦朝的覆亡A:陈胜、吴广起事:前 209 年, “大楚兴,陈胜王” ;“张楚” 。B:项梁、项羽起事:“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巨鹿之战C:刘邦起事:约法三章, “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D:秦朝灭亡:刘邦入关,二世出降。E:楚汉相争:项羽分封 18 诸侯,混战爆发。刘邦自汉中占领关中。前 202 年,垓下之战。史料:秦始皇设刑罚,为车裂之诛,以敛奸
49、邪,筑长城于戎境,以备胡、越,征大吞小,威震天下,将帅横行,以服外国,蒙恬讨乱于外,李斯治法于内,事逾烦天下逾乱,法逾滋而天下逾炽,兵马益设而敌人逾多。秦非不欲治也,然失之者,乃举措太众、刑罚太极故也。 (选自陆贾:新语无为 )第二节 汉承秦制与“文景之治”一、汉承秦制(思考秦的制度)1、继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A:皇帝专权B:以丞相为核心的官僚体制C:郡县制D:御史监察制E:官吏考核制度:上计。2、继承秦的法律制度A:九章律:以秦律为主,在六章基础上增厩 、 户 、 兴三章。B:张家山汉墓竹简:出土于湖北江陵张家山 247 号汉墓。内有二年律令 、 奏谳书 。前者为吕后二年以前发布的汉初律令的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