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7全 国 民 用 建 筑 工 程 设 计 技 术 措 施 节 能 专 篇暖通空调暖通空调暖通空调暖通空调动力动力动力动力Heating,VentilaondAirCditig建 设 部 工 程 质 量 安 全 监 督 与 行 业 发 展 司 中 国 建 筑 标 准 设 计 研 究 院图书在版编目图书在版编目图书在版编目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数据数据数据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节能专篇节能专篇节能专篇节能专篇(207)暖通空调暖通空调暖通空调暖通空调动力动力动力动力建设部工程质量安全监督与行业发展司 中 国 建 筑 标 准 设 计 研 究 院中国计划出版社出版、发行(地址:北京市西城
2、区木樨地北里甲 11号国宏大厦 c座 4层 )(邮政编码: 100038电话: 6390643363906381)北京国防印刷厂印刷8914毫米 1/63.25印张 379千字207年 3月第一版 207年 月第一次印刷印数 1 册ISBN978-017-20定价: 54.元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节能专篇: 207暖通空调、动 力 建设部工程质量安全监督与行业发展司 ,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编 北京: 中 国计划出版社 ,207 3ISBN98-7017-20 全 建 中 民用建筑一建筑设 计 民用建筑 房屋建筑设备 节能 建筑设计 .TU24中国版本图书馆 CIP数据核字 (207)
3、第 01948号关 于 发 布 全 国 民 用 建 筑 工 程 设 计 技 术 措 施 节 能 专 篇 的 通 知建 质 2067号各 省 、 自 治 区 建 设 厅 , 直 辖 市 建 委 , 总 后 营 房 部 , 新 疆 生 产 建 设兵 团 建 设 局 , 国 务 院 有 关 部 门 建 设 司 : 为指导全国建筑设计单位进行建筑节能设计,我 部组织中国 建筑 标 准 设 计 研 究 院 等 单 位 编 制 了 全 国 民 用 建 筑 工 程 设 计 技 术 措施 节 能 专 篇 , 包 括 建 筑 、 结 构 、 给 水 排 水 、暖通空调 动力、电气五个分册,并已审查。现予发布。
4、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二 O六年十一月九日1 全 国 民 用 建 筑 工 程 设 计 技 术 措 施 节 能 专 篇 编 委 会主任委员: 吴慧娟副主任委员: 赵宏彦 王文艳委 员: (按姓氏笔画为序 )左亚洲 田有连 孙 英 朱 茜 李雪佩 李晓明 何玉如陈富生 吴学敏 杨仕超 张树君 张 兢 罗继杰 郎四维洪元颐 贾 苇 舒世安 温伯银 詹 谊 蔡镇钰暖通空调 动力编写组负责人: 罗继杰 张 兢编写组成员: (按姓氏笔画为序 )王 健 王 谦 冯继蓓 叶祖典 伍小亭 孙敏生 朱学锦寿炜炜 张小慧 张建忠 张 兢 李著萱 陈建新 陈焰华陈静波 陈霖新 周 敏 季 伟 郑瑞澄 胡卫卫 胡松涛袁东
5、立主 审 人: 郎四维 舒世安审查组成员: (按姓氏笔画为序 )于晓明 马友才 王建中 王唯国 叶 鸣 叶瑞芳 左贤龄伍小亭 孙敏生 江 亿 何梓年 寿炜炜 李先瑞 李娥飞陆耀庆 罗继杰 郑官振 姚伯兴 胡仰耆 赵先智 赵庆珠钟朝安 徐 明 高洪澜 董益波 熊维 熔参编单位: (按章节先后为序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工程设计研究局 北京市煤气热力工程设计研究院 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 中国中元兴华工程公司 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 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2中国兵器工业第五设计研究院 武汉市建筑设计院 天津市建筑设计院 青岛理工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热能与空调工程研究所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空调所 中
6、国电子工程设计院 中国航天建筑设计研究院 特灵空调系统 (江苏 )有限公司1 全 国 民 用 建 筑 工 程 设 计 技 术 措 施 节 能 专 篇 (207)是 由 建 设 部 工程 质 量 安 全 监 督 与 行 业 发 展 司 组 织 中 国 建 筑 标 准 设 计 研 究 院 等 单 位 编 制 的一套以指导全国建筑设计单位进行建筑节能设计的技术文件, 是 对 全国 民用 建 筑 工 程 设 计 技 术 措 施 (203)节 能 设 计 部 分 内 容 的 补 充 、 深 化 、 汇 总 和完善,是节能设计标准的细化与延伸。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 节能专篇 (207)包括建筑、
7、结构、给水排水、暖通空调 动力 、 电气 五个分册, 内 容基本涵盖目前可应用于工程建设节能技术 的全部内容。 编 制的目的是为了大力推 行和实施建筑节能, 建 设资源节约型 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在 工程建设中进一步贯彻落实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指导工程设计人员正确选择和应用成熟的节能技术, 进 行建筑节能设计, 推 动建筑节能工作的开展。 本 套节能技术措施可供全国各设计单位参照使用, 也可供有关建筑管理部门、建设单位和教学、科研、施工、监理等人员参考。 暖通空调 动力 分册包括: 暖 通空调、 动 力两个专业的内容, 分 为 总则、 采 暖空调基本参数与要求、 采暖与供热、 通风、 空气
8、调节、 冷热源、 空调蓄能、 热泵系统、 太阳能供暖系统、 燃气冷热电联供分布式能源系统、 保温与保冷和控制与检测等十二部分。 本分册基本涵盖了民用建筑中采暖、通风、空调及动力设计的节能内 容 。根据国家现行和一些即将颁布的规范、 标 准, 综合和总结了全国各主要建 筑设计院多年的工程设计经验编制。 编制中力求全面、 简练、 准确、 实用和 技术先进, 较 详细和全面地规定了建筑工程设计中暖通空调、 动力专业的节 能技术细则。各章内容都经过了函审、集中审查和复审。 本分册编写组的具体分工如下:第 1章 张 兢第 2章 张 兢第 3章 胡卫卫 冯继蓓第 4章 周 敏 季 伟第 5章 李著萱 孙敏
9、生 张建忠 王 谦 寿炜炜第 6章 张小慧 陈静波第 7章 叶祖典第 8章 朱学锦 张建忠 陈焰华 伍小亭 胡松涛 袁东立第 9章 郑瑞澄第 10章 陈霖新第 章 陈建新寿炜炜第 12章 王 健2对参加本分册函审工作并提出了大量宝贵意见的各位专家, 在此表示 衷心地感谢。 由 于 节 能 技 术 正 处 于 发 展 阶 段 , 节 能 措 施 的 实 施 条 件 与 效 果 又 受 到 地域、 经济发展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加之编制工作量大、 时间仓促, 因此, 本分册所涵盖的内容和深度还不够, 有 不少内容有待于补充和完善, 也难免 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敬请批评指正,以便我们今后修订和更新。
10、联系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车公庄大街 19号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邮 编: 104联系电话: ()83615 392联系人:张 兢E-m ail: zhangjchinabuildng.cor.n网 址: w. 国家建筑标准设计网暖通空调 动力分册编写组 二 OO七年一月11总 则1.0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 节能专篇 (暖通空调 动力 )分册的编制目的是为了方便广大设计人员能够更好地贯彻、落实国家颁布的有关节约能源的法规和方针政策,提高采暖、空 调的能源利用效率和建筑节能设计质量,改善民用建筑的室内环境,通过合理选用节能技术,以实 现南方地区节能 50和北方地区节能 65的目标。1.02本
11、分册适用于全国新建、 改 建和扩建的居住建筑与公共建筑的采暖、 通 风、 空 气调节、 制 冷 、锅炉房等的节能设计。 .3本分册的内容是对国家现行的和一些即将颁布的规范、 标 准 的细化、 延 伸 和补充, 并综合 和总结了各编制单位多年的工程设计经验,针对民用建筑中采暖、空调节能的共性问题而编制的全国 性技术措施。 1.04本分册使用期间, 除 应符合与建筑节能设计相关的国家标准的规定外, 还 应 符合国家现行 的有关强制性标准的规定。如颁发了新的规范、标准、规定等,应以新版本为准。规范等未涉及的问 题可参照本分册执 行。2采暖空调基本参数与要求2.1室 内 热 环 境 设 计 计 算 参
12、 数2.1只设采暖系统的民用建筑的室内计算温度宜按表 2.1确定。表 2.1集 中 采 暖 系统 室 内 设 计 计算 温 度建筑类型及房间名称 室内温度 ( ) 建筑类型及房间名称 室内温度 ( )1.普通住宅: 卧室、起居室、一般卫生间 厨房 设采暖的楼梯间及外廊 1815146.影剧院: 门厅、走道 观众厅、放映室、洗手间 休息厅、吸烟室 化妆室 1418202.银行: 营业大厅 走道、洗手间 办公室 楼 (电 )梯 181620147.体育: 比赛厅 (不含体操 )、练习厅体操练习厅 休息厅运动员、教练员更衣、休息室 游泳池大厅 观众区 检录处 16182025 2822 24203.
13、高级住宅、公寓: 卧室、起居室、书房、餐厅、无 沐浴设备的卫生间 有沐浴设备的卫生间 厨房 门厅、楼梯间、走廊 202515168.集体宿舍、无中央空调系统的旅馆、招待所: 大厅、接待处 客房、办公室 餐厅、会议室走道、楼 (电 )梯间公共浴室 公共洗手间 1620181625164.办 公楼:门厅 、楼 (电 )梯一般 办 公室、 设计绘图 室会 议 室、接待室、多功能 厅走道、洗手 间 、公共食堂车库 1620181659.商业: 营业厅 (百货、书籍 )鱼肉、蔬菜营业厅 副食 (油、盐、杂货 )、洗手间办公区米面贮藏库 百货仓库 181416205105.餐饮: 餐厅、饮食、小吃、办公室
14、 洗碗间 制作间、洗手间、配餐间 厨房、热加工间 干菜、饮料库 18161083续表 2.12.1空气调节房间的室内设计计算参数宜符合表 2.1的规定。表 2.1空 气 调 节 系统 室 内 设 计 计算 参 数建筑类型及房间名称 室内温度 ( ) 建筑类型及房间名称 室内温度 ( )10.图书馆:大厅 洗手间 办公室、阅览室 报告厅、会议室 特藏、胶卷、书库 1620181413.学校:厕所、门厅、走道、楼梯间 教室、阅览室、实验室、科技活动室、教研室、办公室 人体写生美术教室模特所在局部区域 风雨操场 1618261411.交通:民航候机厅、办公室候车厅、售票厅 公共洗手间 201614.
15、幼儿园、托儿所活动室、 卧 室、 乳 儿室、 喂 奶、隔 离室、医务室、办公室 盥洗室、厕所 浴室及其更衣室 洗衣房 厨房、门厅、走廊、楼梯间 202225181612.医疗及疗养建筑:成人病房、诊室、治疗、化验室、活动室、餐厅等 儿童病房、婴儿室、高级病房、放射诊断及治疗室 门厅、挂号处、药房、洗衣房、走廊、病人厕所等 消毒、污物、解剖、工作人员厕所、洗碗间、厨房 太平间、药品库 202218161215.未列入各类公共建筑的共同部分:电梯机房 电话总机房、控制中心等 设采暖的汽车停车库 汽车修理间 空调机房、水泵房等 5185 1012 1610建筑类型 房间类型 夏 季 冬 季温度 (
16、)相对湿度 ( )气流平均速度 (m /s) 温度 ( )相对湿度 ( )气流平均速度 (m /s)住宅 卧室和起居室 26 2864 650.318 200.2旅馆 客房宴会厅、餐厅 文体娱乐房问大厅、休息厅、 服务部门 24 2725 2726 2865 50 5560 4065 50O.250.250,30.18 22182016 I3040I300.15O.15.2.医院 病房手术室、产房检查室、诊断室 25 2725 27654560-40600.32O.2518 22 2618 2255 406060 400.2O.24续表 2.1注: 缩微胶片库保存胶片的环境要求,必要时可根据胶
17、片类别按国家标准规定,并考虑其储藏条件等原因。2.13公共建筑主要空间的设计新风量,应符合表 2.13的规定。建筑类型 房间类型 夏 季 冬 季温度 ( )相对湿度 ( )气流平均速度 (m /s) 温度 ( )相对湿度 ( )气流平均速度 (m /s)办公楼 一般办公室 高级办公室 会议室计算机房 电话机房 26 2824 2725 2724 280.25且 0.30窗墙面积比0.30且 0.35窗墙面积比0.35且 0.45窗墙面积比0.45且 0.50北 (偏东60。到偏西 60。范围 )冬季最冷月室外平均气温 5C4.74.73.22.5冬季最冷月室外平均气温 5 4.73.23.22
18、.5东、西 (东或西偏北 30。 无外遮阳措 施 4.73.2 到偏南 60。 范 围 )有外遮阳(其太阳辐射透 过率 20 )4.73.23.22.52.5南 (偏东 30。 到 偏西 。范围 ) 4.74.73.22.52.5屋顶 *外墙 *外窗 (含阳台门透明部 分 ) 分户墙和楼板 底部自然通风的 架空楼板 户门K1.0D3.OK1.5D3.0按表 2.2.1的规定 K2.0K1.5K3.0K0.8D2.5K1.D2.57阳系数不应大于 0.5。 当 设计建筑的天窗不符合上述规定时, 其 空调采暖年耗电指数 (或耗电量 )不 应超过参照建筑的空调采暖年耗电指数 (或耗电量 )。3)居住
19、建筑采用不同平均窗墙面积比时, 其 外窗的传热系数和综合遮阳系数应符合现行国家 标准的规定。当 设计建筑的外窗不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的规定时,其 空调采暖年耗电指数 (或耗电量 )不 应超过参照建筑的空调采暖年耗电指数 (或耗电量 )。4.如果建筑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参数不满足上述要求时, 应 按照现行节能设计标准的规定进 行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的权衡判断。 2.公共建筑。1.各城市的建筑气候分区应按表 2.确定。表 .主 要 城 市 所处 气 候 分 区2.根据建筑所处城市的建筑气候分区, 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应分别符合附录 A中的表 l表 A 6的规定, 其 中外墙的传热系数为包括结构性热桥在内的平均
20、值 K。 当 建 筑所处城市属于温和地 区时,应判断该城市的气象条件与表 2.中的哪个城市最接近,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应符合那个城市所 属 气 候 分 区 的 规 定 。当 本 条 文 的 规 定 不 能 满 足 时 ,必 须 按 公 共 建 筑 节 能 设 计 标 准 GB50189 205第 4.3节的规定进行权衡判断。 .建筑中庭夏季应利用通风降温,必要时设置机械排风装置。 2.3建 筑 物 的 节 能 综 合 指 标2.31居住建筑。.严寒与寒冷地区的建筑耗热量指标不应超过现行国家规范、标准规定的限值。2.夏 热 冬 冷 地 区 所 设 计 的 居 住 建 筑 不 符 合 夏 热 冬 冷
21、 地 区 居 住 建 筑 节 能 设 计 标 准 JG13401, J6 201中第 4.03、 4.0和 4.08条的各项规定时,应采用建筑物耗热量、耗冷量指标和采暖、空调全年用电量为建筑物的节能综合指标。建筑物的节能综合指标应采用动态方法计算,其计气候分区 代表性城市严寒地区 A区 海伦、博克图、伊春、呼玛、海拉尔、满洲里、齐齐哈尔、富锦、哈尔滨、牡丹江、克拉玛依、佳木斯、安达严寒地区 B区 长春、乌鲁木齐、延吉、通辽、通化、四平、呼和浩特、抚顺、大柴旦、沈阳、大同、本溪、阜新、哈密、鞍山、伊宁、西宁寒冷地区 兰州、太原、唐山、阿坝、喀什、北京、天津、大连、阳泉、平凉、石家庄、德州、晋城、
22、天水、西安、拉萨、康定、济南、青岛、安阳、郑州、洛阳、宝鸡、徐州、张家口、酒泉、吐鲁番、 银川、丹东夏热冬冷地区 南京、蚌埠、盐城、南通、合肥、安庆、九江、武汉、黄石、岳阳、汉中、安康、上海、杭州、宁波、宜昌、长沙、南昌、株洲、永州、赣州、韶关、桂林、重庆、达县、万州、涪陵、南充、宜 宾、成都、贵阳、遵义、凯里、绵阳夏热冬暖地区 福州、莆田、龙岩、梅州、兴宁、英德、河池、柳州、贺州、泉州、厦门、广州、深圳、湛江、汕头、海口、南宁、北海、梧州8算条件应按 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JG134 201, J6 201中第 5.04条的规 定 。计算出的每栋建筑的采暖年耗电量和空调年耗电量之
23、和,不应超过表 .3按采暖度日数列出的采暖年耗电量和按空调度日数列出的空调年耗电量限值之和。 表 2.31建 筑 物 节 能综 合 指 标 的 限值3.夏热冬暖地区所设计的居住建筑不能完全符合 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JG75 20, J275 03中第 4.0、 4.05、 4.06和 4.07条的规定时,则必须采用 “ 对比评定法 ” 对其进行综合评价。综合评价的指标可采用空调采暖年耗电指数或直接采用空调采暖年耗电量。 1)采用空调采暖年耗电指数作为综合评价指标时, 所 设计建筑的空调采暖年耗电指数不得超 过参照建筑的空调采暖年耗电指数。建筑的空调采暖年耗电指数应采用夏热冬暖地区
24、居住建筑节能 设计标准 JG75 203, J275 03附录 B的方法计算。2)采用空调采暖年耗电量作为综合评价指标时, 所 设计建筑的空调采暖年耗电量不得超过参 照建筑的空调采暖年耗电量。建筑的空调采暖年耗电量应采用动态逐时模拟的方法计算,其计算条件 应按 夏 热 冬 暖 地 区 居 住 建 筑 节 能 设 计 标 准 JG75 203, J275 03中第 5.03条的 规 定 。 空调采暖年耗电量应为计算所得到的单位建筑面积空调年耗电量与采暖年耗电量之和。 2.3公共建筑。1.公共建筑不符合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GB50189 205中第 4.12、 4.2、 4.和 4.26条HD
25、l8( d)耗热量指标 qh(W/m 2)采暖年耗电量瓯 (kWh/m 2)CD26( d)耗冷量指标 qc(W/m 2)空调年耗电量 Ec(kWh/m 2)80010.111.12518.413,7900913.45019.915.6100011.715.67521.317.4110012.517.810022.819.3120013.420.112524.321.2130014.222.315025.823.0140015.024.517527.324.91500826.720028.826.8160016.629.022530.328.6170017.531.225031.830.518
26、0018.333.427533.332.4190019.135.730034.834.22000937.9 210020.740.1 220021.642.4 230022.444.6 240023.246.8 250024.049.0 9的各项规定时,必须按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GB50189 205中第 4.3节的规定进行权衡判断。2.所设计建筑和参照建筑全年采暖和空气调节能耗的计算必须按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GB50189 05中的附录 B的规定进行。103采暖与供热3.1热 负 荷3.1施工图设计阶段, 必 须 对每一采暖房间进行热负荷计算。 对 于 公共建筑, 热负荷计算应扣 除采
27、暖房间内部的得热量,如室内设备散热量、人员密集场所的人体散热量等。 .2采 用 低 温 热 水 地 面 辐 射 供 暖 方 式 采 暖 时 , 房 间 设 计 温 度 应 降 低 2 进 行 房 间 采 暖 负 荷 计 算 ,或取常规对流式计算热负荷的 90 95,且不计算敷设有加热管道的地面热负荷。3.1燃气红外线辐射供暖系统用于全面采暖时, 其 热负荷应取常规对流式计算热负荷的 80 90,且不计算高度附加。 3.2室 内 采 暖 系 统3.21一般规定。.严寒地区有空气调节系统的公共建筑, 冬 季宜设热水集中采暖系统。 对 于寒冷地区, 应 根 据建筑等级、采暖期天数、能源消耗量和运行费
28、用等因素,经技术经济综合比较后确定是否另设置热 水集中采暖系统。 2.集中采暖系统应采用热水作为热媒。3.除电力充足和供电政策支持、 或 者建筑所在地无法利用其他形式的能源外, 严 寒地区和寒 冷地区的住宅内不应采用直接电热采暖。对于夏热冬冷地区和夏热冬暖地区的居住建筑,不宜采用直 接电热采暖。对于夏热冬暖地区,以空调为主,采暖负荷小,且采暖时间很短的,可采用直接电热 采暖。居住者自行选择直接电热方式进行分散形式的采暖除外。 4.公共建筑设置集中采暖系统时,管路宜按南、北向分区布置,并分别设置室温调控装置。5.对于 居 住 建 筑 , 集 中 采 暖 系 统 必 须 具 备 住 户 (或用 户
29、 )分户 热 计 量 分 摊 条 件 ; 设 计 时 应 按 下列分摊方法之一设置分户热量 (费 )分摊装置或预留安装该装置的位置:1)温度法:按 户设置温度传感器,通 过测量室内温度、楼 栋供热量、 结 合建筑面积进行热量 (费 )分摊。 2)户用热量表法:按户设置热量表 (流量表 ),通过测量流量和供、回水温差进行热量计量,结合楼栋热量表测出的供热量进行热量 费 )分摊。3)热量分配表法: 每 组 散热器设置蒸发式或电子式热量分配表, 通 过 对散热器表面温度的监 测结合楼栋热量表测出的供热量进行热量 (费 )分摊。4)面积法:根据热力人口处楼前热量表的热量、结合各户面积进行热费分摊等等。
30、6.住宅建筑公共用房和公用空间应单独设置采暖系统和热计量装置。7.公共建筑内部分属不同使用单位的各部分,宜分别设置热计量装置。8.施工图设计时, 必 须对建筑物内供暖管道进行严格的水力平衡计算, 确 保各并联环路间 (不 包括公共段 )的压力损失差额不大于 15。 建 筑 物内供暖管道进行水力平衡计算时, 应 计 算由散热器 水冷却 产 生 的 附 加 压 力 , 其 值 可 取 设 计 供 、 回 水 温 度 条 件 下 附 加 压 力 值 的 2/3。并 根 据 水 力 平 衡 要 求 ,1设置水力平衡装置。 3.2散热器采暖系统。1.对于居住建筑室内采暖系统制式, 为 实现室温调节和控制
31、, 宜 采用双管系统。 如 采用单管 系统,每组散热器均应设置跨越管或装设分配阀 (H阀 )。2.对于 公 共 建 筑 集 中 采 暖 系 统 , 能 保 证 分 室 分区 进行 室 温 调 控 的 采 暖 系 统 制 式 有 : 垂 直 双管系统、全带跨越管垂直单管系统、垂直单双管系统、水平双管系统、全带跨越管水平单管系统等形 式。 3.垂直双管系统每组散热器上宜设置高阻力手动调节阀或自力式两通恒温阀; 全 带跨越管垂 直单管系统每组散热器间设跨越管,并宜设低阻力手动三通调节阀或自力式三通恒温阀;垂直单双管 系统、水平双管系统宜设置高阻力手动调节阀或自力式两通恒温阀;全带跨越管水平单管系统宜
32、设 手动三通调节阀或自力式三通恒温阀。4.散热器应选择外表面为非金属性涂料的散热器或表面刷非金属性涂料。5.散热器的散热面积应根据房间热负荷经计算确定。 确 定散热器散热量时应扣除室内明装不 保温采暖管道的散热量。 6.散热器一般应明装。7.采用 散 热 器 采 暖 , 系 统 中 管 道 全 部 采 用 钢 管 连 接 时 , 严 寒 地 区 供 水 温 度 不 宜 超 过 95 , 供 、回水设计温差不应小于 25 ; 当 系统中部分管道采用塑料管材连接时, 供 水温度不宜超过 80 , 供 、回水设计温差不应小于 0 。3.2辐射采暖系统。1.公共建筑中的高大空间, 如 大堂、 候 机厅
33、、 体 育馆等, 宜 采用辐射供暖方式。 有 条件时, 宜采用低温热水地面辐射供暖方式。 采 用低温热水地面辐射供暖时, 热 水供水水温不应超过 60 , 供 、回水设计温差不宜大于 10 。2.对于居住建筑,采用低温热水地面辐射供暖方式时,户内建筑面积宜大于 80m 2。3.燃气红外线辐射供暖系统适用于耗热量大的高大空间建筑的全面采暖、 局 部区域或局部地 点的采暖。对于排风量较大的房间、间歇性供暖的房间宜优先采用。 4.燃气红外线辐射供暖系统用于局部采暖时, 其 耗热量可按全面采暖的耗热量乘以该局部面 积与所在房间面积的比值,再按表 3.2乘以局部辐射采暖热负荷附加系数进行计算。表 .局
34、部 辐 射 采暖 热 负 荷 附 加系 数5.燃气红外线辐射供暖装置安装高度超过 6m 时, 每 增 高 0.3m , 建 筑围护结构的总耗热量应增 加1。 6.当燃气红外线辐射采暖系统的燃烧器所需要的空气量, 小 于 该房间换气次数 0.5次 /h时, 可 由室内供给;大于该房间换气次数 0.5次 /h时,应由室外供应空气。3.室 外 供 热 、 供 冷 管 网3.1室外冷热管网设计, 应 对系统的规模、 冷 热源布局、 冷 热介质参数、 管网布置形式、管道 敷设方式、用户连接方式、调节控制方式等进行技术经济比较。 .2室外管网设计冷热负荷的确定, 应 综合考虑冷热源和供冷热区域的现状及发展
35、规划, 采 用 经采暖区面积与房间面积的比值 0.5 0.40 0.25附加系数 1.3 1.35 1.12核实的建筑物设计冷热负荷。 3.民用建筑的采暖、通风、空调及生活热水热负荷应采用水作为冷热介质。4规模较大的热水供热系统宜采用间接连接形式。 间 接连接热水系统, 一 次 水设计供水温度 可取 15 30 ,设计回水温度不应高于 70 。3.区域供冷系统宜采用较大的供回水温差,设计供回水温度宜为 5/1 。6蒸汽供热系统采用间接换热系统时, 凝 结水应全部回收并设置凝结水管道。 凝 结 水回收系 统应采用闭式系统,用户热力站应设闭式凝结水箱并将凝结水送回热源,应采取措施保证任何时候凝 结
36、水管都充满水。 3.7室外管网的布置应在城市规划的指导下, 考 虑冷热负荷分布, 冷 热源位置, 与 各种地上、 地下管线及构筑物、园林绿地的关系和水文、地质条件等多种因素,经技术经济比较确定。 .8在满足室内各环路水力平衡和热计量的前提下,宜减少建筑物热力入口的数量。39介质 温 度 低 于 130 的管 道 应 优 先 采 用 直 埋 敷 设 。 直 埋 敷 设 管 道 应 采 用 钢 管 、 保 温 层 、 保 护外壳结合成一体的预制保温管道,宜采用无补偿冷安装敷设方式。 .10室外热水管网运行调节方式应按下列原则确定:.热水供热系统应采用热源处集中调节、 热 力站及建筑热力人口处的局部
37、调节和用热设备单 独调节三者相结合的联合调节方式,并宜采用自动化调节。 2.供应采暖热负荷的一次管网, 应 根据室外温度的变化进行集中质调节或质一量调节; 二 次 管网, 宜 根 据室外温度的变化进行集中质调节; 同 时可根据用户需要在用户处进行辅助的局部量调节 。3.供应空调、生活热水热负荷的二次管网,应固定供水温度,根据用户用热量采用量调节。4.当热水供热管网供应采暖、 通 风 、 空 调 、 生 活 热水等多种热负荷时, 采 暖 期内一次管网应 按采暖热负荷进行集中调节,并保证运行水温能满足不同热负荷的需要;同时应根据各种热负荷的用 热要求在用户处进行辅助的局部调节。3.1确定 热 水
38、一 次 管 网 主 干 线 管 径 时 , 宜 根 据 工 程 具 体 条 件 计 算 确 定 经 济 比 摩 阻 数 值 。 一 般 情况下,主干线比摩阻可采用 30 7Pa/m 。.2热水一次管网支干线、 支 线应按允许压力降确定管径, 但 供热介质流速不应大于 3.5m /s。 支干线比摩阻不应大于 30Pa/m ,连接一个热力站的支线比摩阻可大于 30Pa/m 。3.1蒸汽管网的凝结水管道设计比摩阻可取 10Pa/m 。4二次 管 网 应 进 行 严 格 的 水 力 平 衡 计 算 , 各 环 路 计 算 流 量 与 设 计 流 量 之 问 的 差 值 应 在 90至120之间。 当
39、室 外管网水力平衡计算达不到上述要求时, 应 在支线起点及建筑物热力人口处设置 水力平衡装置。 3.5当一 次 管 网 采 用 定 流 量 调 节 时 , 应 在 热 力 站 人 口 处 设 置 自 力 式 流 量 控 制 阀 ; 当 一 次 管 网 采用变流量调节时,应在热力站人口处设置自力式压差控制阀,并在每个采暖系统一侧设置电动调节 阀。3.16建 筑 物 的 每 个 热 力 人 口 , 应 根 据 室 内 采 暖 系 统 所 采 用 的 调 节 方 式 , 决 定 设 置 水 力 平 衡 阀 、自力式流量控制阀或自力式压差控制阀。当室内系统设有室温控制装置时,应在建筑物热力人口处 设置
40、自力式压差控制阀。 3.17在建筑物热力人口处应设置供回水温度计、压力表和热量表。134通 风4.1自 然 通 风4.1一般规定。.自然通风方式适合于全国大部分地区的气候条件, 是 一种利用自然能量改善室内热环境的 简单乎风方式, 常 用于夏季和过渡 (春、 秋 )季建筑物室内通风、 换 气以及降温。 通 常也作为机械供冷 妄机械通风时的季节性、时段性的补充通风方式。 2.对于 夏 季 室 外 气 温 低 于 30 、高 于 15的 累 计 时 间 大 于 150h的地 区 , 在 建 筑 物 设 计 时 , 应考虑米用自然通风的可能性。3.当室外热环境参数优于室内时, 居 住建筑和公共建筑的
41、办公室等通风宜采用自然通风, 使 室内孽曼热舒适及空气质量要求;当自然通风不能满足要求时,可辅以机械通风;当机械通风不能满 足要要町,宜米用空气调节。 4.消除建筑物余热、余湿的通风设计,应优先利用自然通风。5.厨房、 厕 所、 盥 洗室和浴室等, 宜 采用自然通风。 当 利用自然通风不能满足室内卫生要求 时 ,应采用机械通风。 6.居住建筑的自然通风应结合建筑设计, 首 先确定全年各季节的自然通风措施, 并 应做好室 内气流组织,提高自然通风效率,减少机械通风和空调的使用时间。当在大部分时间内自然通风不能 满足降温要求时,宜设置机械通风或空气调节系统,设置的机械通风或空气调节系统不应妨碍建筑
42、 物的自然通风。 7.夏季自然通风和联合通风的室内设计参数,宜采用表 4.1“ 可接受 ” 参数值。表 4.1自 然 通 风 夏季 室 内 空 气 设计 参 数4.12自然通风的适用条件。.由于自然通风量的不确定性和室外进风温度一般较高,室内的得热量宜取小于等于 40W/m2。2.由于室内换气要求标准低,因此无确定的换气次数要求。3.自然通风适用于室内对温、 湿 度等要求范围较宽的热舒适性场所; 不 适用于对室内温度、 湿度或笛尘量有一定要求的场所。 4.当室外特别是夏季常年有不小于 2 3rn/s的平均风速时,建筑物可获得一定的风压作用。.13自然通风的设计要点。.建筑物室内自然通风的设计,
43、 应 首 先详细了解室内、 外 的 环境条件, 可 主 要从外部环境、 外部构造、内部构造、得热负荷、舒适健康性等几方面考虑 (见附录 B)。2.自然通风的设计一般有两种方法 (见表 4.13), 即 室内热压作用下的简化设计计算法 (简称简 化计算法 )和室内热环境下的计算机模拟法 简称计算机模拟法 )。内 容 温度 ( ) 相对湿度 ( ) N,(1l s)一般条件 28801.5特定条件 30702.014表 4.13常 用 的 两 种自 然 通 风 设 计方 法 特 点 及 适用 范 围3.自然通风的设计计算应依据产生的主要作用力进行合理的选择计算 (见附录 C和附录 D)。4.对于
44、居 住 类 建 筑 , 自 然 通 风 仅 在 单 个 外 窗 的 同 一 个 窗 孔 (即中 和 面 穿 过 开 口 )范围 内 进 行 , 当热压和风压共同作用时,自然通风的通风量并不等于两者的线性叠加。风量计算公式见附录 E。5.自然通风的设计宜在设计计算的基础上, 对 室内热环境进行计算机模拟, 分 析建筑物及其室 内的自然通风模型,并以此技术来辅助自然通风的设计,达到对建筑物室内、外进行合理的完善和优 化,其中包括:建筑物内、外窗的形式,尺寸及位置;室内通风竖井的形式,尺寸及位置;建筑物 室内的隔断高度及位置等。 4.2置 换 通 风4.21一般规定。 .有条件时,空气调节送风宜采用
45、通风效率高、空气年龄短的置换送风模式。2.建筑、工艺及装饰条件许可且技术经济比较合理,可设置置换通风。3.当空气调节系统采用置换送风方式时,应采用可变新风比的方案。4.设置置换通风时, 室 内 热舒适性标准宜采用人体 “ 可 接 受 ” 的热舒适区参数, 夏 季 室内空 气调节的设计参数可按表 4.21选用。 表 4.21置 换 通 风 夏季 室 内 空 气 的设 计 参 数设计方法 简化计算法 计算机模拟法网络模拟法 CFD数值模拟法特点 1.是一种静态的研究方法;2.适 用 于 热 压 作 用 下 的 自 然 通风; 3.经过 简 化 以 后 , 可 应 用 于 某些建筑物的计算; 4.适
46、用 于 室 内 有 一 定 产 热 量 的高大空间 1.是一种动态的研究方法;2.适用 于 热 压 和 风 压 作 用 下 的 自然通风; 3.属于宏观描述;4.能得 到 整 栋 建 筑 或 多 区 域 的 模拟和预测; 5.计算工作量较小 1.是一种动态的研究方法;2.适 用 于 热 压 和 风 压 作 用 下 的 自 然 通风; 3.属于微观描述;4.能得到房间各处的参数分布;5.一般不考虑墙体的导热和蓄热;6.仅能得到单个房间的模拟和预测;7.计算工作量较大适用范围 适用于室内得热量 116W/m 3,且仅有热压作用的高大空间 适用于建筑物多区域的整体研究, 特别是自然通风的流量研究 适
47、用于建筑物单区域的单体研究,特别 是室内详细的参数分布内 容 温 度 湿 度 风 速( ) ( ) (m /s)室内设计参数 28800.30或随送风温度定155.为保证室内活动区人员基本的热舒适性和空气品质的要求, 置 换通风系统应满足如下设计标准 :1)室内距地 0.1m 处的最低送风温度:夏季: ts,m in2 ;冬季: s,m i0 。2)室内温差和温度梯度:人员头部与脚踝处空气温差 Thf3 ;活动区最大温度梯度 m ax2C/m 。6.室内风速:人员长期停留的区域,人脚踝处风速 v0.2m /s:要求不高或送风温度接近室温时, 1.m 。7.室内空气品质。1)活动区空气中二氧化碳
48、 CO2浓度: CO210pm 。2评价标准:热舒适性不满意率 PD15:吹风感风险不满意率 。8.置换通风方式的适用条件:1)热源以人员、 设 备 (计算机、 复 印机等 )、 灯 光为主, 且 人员密度变化不大, 人 员活动量较轻 ,显热负荷不宜超过 120W/m 2。2)污染源与热源位置相近,浓度不大且稳定。3房间 (空间 )的层高宜大于 2.4m 。4)全年送冷的空调内区。.2置换通风的基本设计原则。l.置换通风的设计计算,应针对主要影响室内热舒适的温度和影响空气质量的污染物浓度分别进行计算。 2.室内活动区人员所需的最小新风量, 应 通过计算确定, 不 应采用传统送风方式所给定的新 风量取值标准,一般可采用 20 5m 3/(hp)的新风量。3.送、排 (回 )风散流器的选择和布置。1)置换通风风口的选择和布置应依据建筑物的内部条件、 功 能、 供 冷和供暖系统方案、 活 动 区可能形成的气流组织,以及可供选择的风口形式等综合因素确定。 2)为满 足 人 体 热 舒 适 性 要 求 , 民 用 建 筑 普 通 送 风 散 流 器 , 通 常 设 置 高 度 宜 为 矗 0.8m ,出 口风速宜 控 制 在 v0.2 .3m /s;对 于 气 流 诱 导 形 送 风 口 , 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