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双源CT脑血管成像,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影像科 陈洪亮,双源CT脑血管成像,多层螺旋 CT 成像技术的飞速进步推动了全身各个系统无创性血管成像的发展。 在头颅的血管成像中,由于受颅底骨骼的影响,CTA 技术显示颈内动脉虹吸段、 颈内动脉床突下动脉瘤效果欠佳。 如何有效去除颅底复杂骨性结构、消除颅骨对颅底血管观察时的干扰是当前头颅 CTA 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双源CT脑血管成像,常用的方法是数字减影 CTA(DSCTA),而西门子公司推出的双源螺旋 CT(DSCT)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双能量减影的技术平台, 其全新的设计理念可以说是 CT 发展史上的又一次革新。 比较 2 种减影方法在头颅血管成像中的
2、质量和血管分支的显示率, 初步探讨双源螺旋 CT在头颅血管成像中的应用价值。,双源CT脑血管成像,扫描技术 两组患者均采用 Siemens 公司生产的双源螺旋 CT(DualSource CT,DSCT)进行扫描。 A 组患者采用单球管单能量模式扫描,行常规数字减影 CTA。 患者仰卧于扫描床上,头颅固定,先行头颅定位像(Top)像扫描,确定扫描范围。 扫描范围为枕骨大孔下缘至颅顶,先于注药前行头颅螺旋 CT 平扫。 扫描参数:管电压 100 kV,管电流 90 mAs, 准直器宽度 64 0.6 mm,螺距 1.2 mm,层厚 0.6 mm,重叠重建 0.4 mm。,双源CT脑血管成像,扫描
3、技术 经肘静脉用高压注射器团注非离子型对比剂,流率 45 ml/s 延时扫描使用 Test bolus 自动触发技术, 将颈动脉设为靶血管,当颈动脉内造影剂浓度达到设定阈值(100 Hu)时机器将自动开始扫描。 扫描参数:管电压 100 kV,管电流 175 mAs,其余参数与注药前相同。,双源CT脑血管成像,B 组患者采用双球管双能量模式扫描,行双能量减影 CTA。 扫描参数:A 球管管电压 140 kV,管电流51 mAs;B 球管管电压 80 kV,管电流 213 mAs。 螺距 0.7mm,准直器宽度、层厚以及对比剂流速同 A 组患者。,双源CT脑血管成像,图像后处理方法A组图像先后将
4、患者注药后和注药前的 CT 薄层横断面图像装载入工作站中的 Neuro DSA 卡中,计算机会自动进行去骨运算并生成 2 组数据:slim 和 wide, 利用这 2 组数据可分别生成去骨的头颅 CTA 图像。,双源CT脑血管成像,图像后处理方法 B组图像将患者注药后 2 组能量下生成的 2 组 CT 薄层横断面图像同时装载入工作站中的 Dual Energy 卡中, 计算机会根据预设值进行能量去骨运算;同时,我们还可以根据需要,利用软件通过改变能量阈值的设定来对图像进行微调,可分别生成若干组不同减影效果的头颅 CTA 图像。,双源CT脑血管成像,将上述 A、B 2 组患者减影后重建得到的 V
5、R 及 MIP 图像进行对比分析。 观察有无残余骨影、血管分支的显示情况、血管的连续性以及血管边缘的光滑程度。 根据上述观察的内容将图像质量分为 5 级 级: 无残余骨影,血管分支显示良好, 血管连续以及血管边缘光滑锐利;级: 无残余骨影,血管分支显示良好,但血管连续性欠佳,血管边缘呈锯齿状欠光滑;级:少许残余骨影,余同级;级:少许残余骨影,余同级 级:较多残余骨影,影响血管观察。 其中,级为减影成功,图像质量优;、级图像质量依次降低; 级为减影失败。,双源CT脑血管成像,双源CT脑血管成像,数字减影 CTA 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同时获取空间位置相同的平扫和增强, 薄层重建后, 用减影软件在像素
6、水平行增强后数据减去平扫的数据, 得到去除骨和其它无增强组织的纯血管图像。,双源CT脑血管成像,能量减影 CTA 的基本原理是:CT 对物质的辨别是基于物质对 X 线的吸收和衰减为基础,其量化单位为 CT 值。衰减是由于被扫描物质对射线的吸收和散射造成的,康普顿效应和光电效应是其中最主要的两种效应,但它们对不同物质的衰减作用是不一样的,其差别主要取决于 X 线光子能量的大小。 受 X 线能量大小影响的主要是光电效应。对软组织而言,CT 值不会随着射线能量的变化发生明显的变化 ; 而对于高原子序数的物质而言,CT 值会随着射线能量的变化发生较为明显的变化。 而且,不同能量的 X 线其光谱特征曲线
7、是不同的。因此,我们应用不同能量的 X 线光谱和分析不同物质的 X 线衰减值,就能将含钙的物质(如骨骼)与其他软组织物质区分开来。,双源CT脑血管成像,常规数字减影 CTA 头颅血管成像技术较为成熟,原理较为简单。 首先要保证患者不能移动, 否则减影效果较差,成功率相对较低; 其次,设定扫描起始位置要一致,才能使采集的数据空间位置相同,达到减影目的。 扫描起始位置若有移动则可导致减影失败。 第三,扫描时间必须是球管转数的整数倍,才可使球管在同一点采集,确保减影效果。 第四,需要在注药前后进行 2 次扫描,病人 X 线吸收剂量相对较多。,双源CT脑血管成像,双能量减影 CTA 技术是一种全新的减
8、影模式首先,DSCT 在同一个 CT 机架内安装了 2 套 X 线球管和采集系统, 互成 90, 时间分辨率及空间分辨率都大大提高,2 套 X线球管能同时独立的发射 2 种不同能量的 X 线,分别生成 2组不同能量的 CT 图像且能够完全匹配, 可以完全避免由于病人体位移动,呼吸运动造成的影响,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双能量扫描和能量减影。 其次,由于能量减影只需注药后一次扫描,因此病人的辐射剂量将低于数字减影 CTA,双源CT脑血管成像,第三,可以通过软件对图像进行细微调整, 弥补减影不足或过度减影。 第四,由于注药后骨骼(钙)和对比剂(碘)均为高原子序数的物质,当两者 CT 值非常接近的时候,在计
9、算机去骨运算的时有可能将两者同时去掉或同时保留,这将导致当颅底骨骼去除干净时,颅底血管及远端细小分支会出现截断现象,边缘出现阶梯状伪影;当远端血管连续显示,边缘光滑时,颅底又会残留少量骨影,这个问题目前尚未解决。虽然双能量减影 CTA 图像质量不如数字减影 CTA,但它仍以一些特有的优势吸引着众多学者去不断探索,相信随着双源 CT 软件和硬件的飞速发展,在不久的将来,能量减影将会在临床上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双源CT脑血管成像,在颅内动脉瘤诊治中的应用 近年来双源 CT 利用 DS-BR-CTA 和 DE-CTA 技术,能够更清晰地显示颈内动脉虹吸段动脉瘤,显著提高了动脉瘤的检出率。 张龙江等对
10、 264 例患者以常规 DSA 和 3D-DSA 为标准,同时行双源 CT 的DS-BR-CTA 和 DE-CTA 检查,结果DS-BR-CTA 诊断直径为 3. 1 5. 0 mm 的动脉瘤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 98. 2%、100%; 诊断直径 3 mm 动脉瘤的敏感性、特异性为 88. 9%、98. 4%。DE-CTA 诊断直径为3. 1 5. 0 mm 动脉瘤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6. 7% 、100% ; 诊断直径 3 mm 动脉瘤的敏感性、特异性为 90. 9%、100%。DS-BR-CTA 与 DE-CTA 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准确性相当,堪与 DSA 媲美。,双源CT脑血管成像
11、,常规 CTA,显示右侧后交通动脉瘤样扩张。,能量减影CTA,载瘤动脉靶血管 VR 重组影像 ,可清晰显示动脉瘤的形态、大小及瘤颈。,双源CT脑血管成像,在脑动静脉畸形诊治中的应用 脑 动 静 脉 畸 形 (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AVM) 是胚胎时期形成的先天性脑血管异常。它是由供血动脉、畸形血管团及引流静脉组成。因存在动静脉的直接交通,血流由动脉直接流入静脉,阻力减小,血流量大,使动脉管壁变薄,内膜增生,弹性消失; 静脉因纤维性变或玻璃样变而增厚 通过强大的后处理技术,能清晰地显示细小的供血动脉、畸形血管团及引流静脉,通过减影法去除颅骨骨质的干扰,显示邻近颅
12、骨的畸形血管。,双源CT脑血管成像,双源CT脑血管成像,在烟雾病诊治中的应用 应用双源 CTA 不仅能显示非常细小的烟雾血管,还能利用先进的 Neuro DSA 软件去骨技术去除颅底骨质,更好地显示颅底的血管结构。,双源CT脑血管成像,显示左侧颈内动脉C1-7段闭塞,双侧大脑前动脉A1-2段和左侧A3-5段、左侧大脑中动脉M1段细小,脑底异常血管网,双源CT脑血管成像,在颈内动脉海绵窦瘘诊治中的应用 颈内动脉海绵窦的优点可总结为: 清晰显示海绵窦的大小、形状及位置。直接显示瘘口的位置、大小及数目。清楚显示颈内、外动脉及主要分支的行程、管腔大小、管壁厚度、与海绵窦的关系及其他供血动脉。全面了解眼
13、眶、颌面部骨骼和软组织与异常血管的关,双源CT脑血管成像,头面部外伤后,双源CT双能量血管成像(DE-CTA)显示左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双源CT脑血管成像,在脑缺血诊治中的应用 双源 CTA 联合三维全脑灌注血容量成像技术( perfused blood volume,PBV) ,评价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或其它对动脉粥样硬化的血管形态及血容量的改变。 双源CT 不仅能利用先进的 Neuro DSA 软件去骨技术去除颅底骨质,更好地显示动脉瘤或其它血管畸形,还能全脑的 CT 灌注成像,显示脑实质的不均质灌注异常。,双源CT脑血管成像,左侧大脑半球PBV略下降,左侧大脑中动脉变窄,双源CT脑血管成像,1a蛛网膜下腔出血,1b显示右侧大脑中动脉动脉瘤,1c显示右侧大脑半球PBV下降,双源CT脑血管成像,炫速扫描,微量辐射,纯谱双能,全面关爱,谢谢,宜宾二医院新双源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