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阳和汤加减治疗骨性关节炎60例.doc

上传人:11xg27ws 文档编号:6216995 上传时间:2019-04-02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阳和汤加减治疗骨性关节炎60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阳和汤加减治疗骨性关节炎60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阳和汤加减治疗骨性关节炎 60 例 期刊门户-中国期刊网 2009-7-28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09 年第 17 期供稿文/李宏达 (黑龙江省康复医院 150018)导读观察阳和汤治疗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2006 年 4 月2009 年 4 月,我们用阳和汤治疗骨性关节炎 60 例,取得较好的疗效,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20 例均为我院门诊和骨外科住院患者,其中男 86 例,女 34 例;年龄最大 82岁,最小 35 岁,平均年龄 53 岁;病程最短 3 月,最长 18 年,平均 512 年;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 60 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临床表现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无

2、显著性差异(P 0.05),具有可比性。诊断标准:根据3200 个内科疾病诊断标准中有关骨性关节炎的诊断标准1,2和 1995 年美国风湿病学会修订的骨关节炎诊断标准制订: 关节痛在休息后减轻,有晨僵或发酸、发僵;关节摩擦音;骨性肥大(尤其是远端指关节); 非炎症性渗出;X 线检查:关节边缘有硬化或者骨赘,手指或脚趾骨性肥大,骨密度增高。并排除类风湿性关节炎、银屑病性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等其他关节性疾病。2 治疗方法2.1 治疗组 口服阳和汤 (药物组成:鹿角胶 20g,熟地黄 40g,肉桂 10g,麻黄 10g,白芥子 10g,炮姜 10g,甘草 5g。肾虚髓亏明显加枣仁 30g,桑寄生20

3、g,杜仲 15g;阴寒甚疼痛剧烈加细辛 5g,制附片 20g,延胡索 10g;湿邪偏盛加苍术 15g,木瓜 30g,薏苡仁 30g;痰瘀互结,关节变形明显加炮山甲10g,僵蚕 10g,蜈蚣 5 条,土鳖虫 10g,法半夏 10g;气血亏虚加黄芪 30g,当归 20g,鸡血藤 30g)。日 1 剂,水煎 3 次,各取汁 100ml,3 煎混匀,分 3次服。连服 30d 为 1 疗程。2.2 对照组 口服尼美舒利分散片,每次 0.1,日 2 次。饭后服用,连服 30 日。3 疗效标准参照 1994 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 制订。临床治愈:关节肿胀疼痛完全消失,关节功能恢复正

4、常,实验室检查正常;好转:关节肿胀疼痛减轻,关节功能得到改善;无效:关节肿胀疼痛无减轻,关节功能无改善。4 治疗结果5 讨论骨性关节炎是中老年人群的常见病、多发病,属于中医学骨痹范畴。其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与年龄、职业、居住环境、创伤、肥胖、性激素、骨密度、遗传因素、剧烈的竞技运动等有密切关系,常累及膝、髋、足、手、脊柱等关节。常因疼痛、发僵、关节肿胀、滑膜积液、肢体功能受限等而就诊。疼痛常在关节活动后出现,休息后缓解,并在潮湿和气压改变时疼痛加重。由于滑膜和关节囊增厚,囊腔积液,软骨和骨的增生,骨赘形成,可使受累关节肿胀、增大、畸形,导致关节功能受限。当软骨破坏,软骨下骨暴露、增厚并骨质象牙

5、化时,关节运动出现明显的骨摩擦音。素问痹论提出“筋痹”、“脉痹”、“肌痹” 、“皮痹”、“骨痹”等概念,描述其特异性症状为 “痹在于骨则重,在于脉则血涩而不流,在于筋则屈不伸,在于肉则不仁,在于皮则寒”。金匮要略记载“中风历节病”的病理为“ 筋伤” 、“ 骨痿”,临床主要表现为 “历节痛,不可屈伸” ,近似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病理和临床特点。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提出瘀血致痹学说,创立治疗身痛逐瘀汤等方,别具一格,进一步丰富了中医痹证理论。现代中医对骨性关节炎的病因病机认识与古代基本一致,多数医家认为本病的特点是“本虚标实” ,故多以补肝肾、强筋骨、补益气血以治其本,祛风散寒胜湿、活血通络止痛以治

6、其标。中医学认为其发病以肝肾亏虚为内因,风寒湿邪侵袭及劳损为外因,瘀血及痰湿为病理产物。肝肾亏虚或气血不足,抵御无力,风寒湿邪乘虚而入,留于关节,痹而不通。或劳力伤损,气滞血瘀,络脉痹阻,关节失于濡养而发病。中老年患者,天癸渐衰或已经衰竭,则势必肾气亏虚,进而水不涵木,精不养血,则肝气也衰,肝肾两虚,则肝之所主筋,肾之所主骨失于精血之充养和阳气之温煦。“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必致风、寒、湿诸邪乘虚而入,侵袭骨关节,痹阻筋脉、气血、津液,致骨关节“不荣则痛、不通则痛”。气血、津液瘀滞日久,必致痰瘀互结之证,导致骨关节变形,屈伸不利,影响关节功能。今以阳和汤温补肝肾,填精补血,散邪通滞。阳和汤出自

7、清代王维德所著的外科证治全生集,此方具有温阳散寒通滞,化阴凝而布阳气之效。可散结于寒滞痰凝血瘀之间,祛邪于脉络骨肉之处。此方重用熟地黄温补营血,同时恐草木之品补力不足,“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选用血肉有情之鹿角胶,补髓养血益精,壮筋健骨,二药配伍,于“阴中求阳”使阳得阴助,生化无穷,则温阳之功速达。且肾藏精主骨,肝藏血主筋,精血充足则肝肾旺,肝肾旺则筋骨强,附着于筋骨之寒邪自去。寒邪附于肌肉、筋骨及血脉之中,炮姜、肉桂、麻黄、白芥子等温热之品共可驱散寒邪,而肉桂与炮姜均入血分,既可温经散寒,通阳散结解寒凝,又可引熟地黄、鹿角胶直达病所。此外,麻黄辛温宣散开腠理,得熟地黄通阳而不发表,大量熟地黄得小量麻黄,则补而不腻;白芥子通阳散滞而散痰结,可祛皮里膜外之痰;甘草不单调和诸药,且赖其为九土之精英,百毒遇土则化耳。诸药共用,针对血虚阳伤之本,寒凝痰滞之标,补阳和补阴药合用,滋腻与辛散之品相配,温而不燥、补而不腻。并根据临床表现,随症加减。肾虚髓亏明显者,加枣仁、桑寄生、杜仲;阴寒甚,疼痛剧烈者,,加细辛、制附片、延胡索;湿邪偏盛者加苍术、木瓜、薏苡仁;痰瘀互结,关节变形明显者加炮甲、僵蚕、蜈蚣、土鳖虫、法夏;气血亏虚者加黄芪,当归、鸡血藤等增强临床疗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治疗 > 基础医学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