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docx

上传人:j35w19 文档编号:6210409 上传时间:2019-04-02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77.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来自:河北教学考试网 作者:未知 上传日期:2003-12-9 8:35:54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对于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对于学生学好其他学科、今后工作和继续学习,对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提高国民素质,都具有重要意义。语文教学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联系现实生活,加强语文实践,注重培养创新精神,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服务。一 教学目的 高中语文教学,要在初中的基础上,

2、进一步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水平,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在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爱国主义精神,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二 教学内容和要求 (一)阅读1 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课文。默读注重效率,具有一定的阅读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 600字)。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思

3、路,概括要点,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感情。3根据语境揣摩语句的含义,体会语言表达效果。4 能对课文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5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初步鉴赏文学作品。6. 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重点掌握常见的 150个文言实词、18 个文言虚词(见附录一)和主要文言句式在课文中的用法。7. 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了解中国文学发展简况。8. 课外自读文学名著(10 部以上)、科普书刊和其他读物,不少于 300万字。9. 能使用多种语文工具书,学习利用多种媒体,搜集处理信息资料。(二)写作10. 作文要观点

4、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力求有创意。11理清思路,确定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12 根据需要,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像。13 恰当运用叙述、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14语言要规范、简明、连贯、得体。15养成观察、积累、思考和多写多改的习惯。16作文一般每学期不少于 5次。三年中其他各类练笔不少于 3万字。45分钟能写 600字左右的文章。(三)口语交际17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18根据不同场合的需要,恰当机敏地进行口语交际(包括交谈、发言、演讲、讨论、辩论等)。(四)课文课文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题材、体裁、风格应该丰富多样,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要体现教学目的,适合教学,

5、有利于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选文以我国现代作品为主,古代作品占有适当比例,兼顾外国作品,比例一般可为 5:4:1。课文总数应不少于 140篇,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一般各占50%。在全部课文中,文学作品可占 60%。三 教学中应重视的几个问题 (一) 在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提高思想认识、道德修养、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二) 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尤其要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三) 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 (四) 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

6、要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努力形成教学个性。(五) 要密切联系社会生活,注意开发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要加强课内外的沟通,可以采用读书报告会、辩论会、专题研究和社会调查等形式,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还可以组织各种文学社团,增加语文实践的机会。四 教学评估 教学评估需依据教学大纲的有关规定进行,要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遵循语文教学自身的规律。对教师的评估要重视教师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不要以学生的考试分数作为唯一的评估依据。对学生的评估,要有利于促进不同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发挥创造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7、。语文考试,要着重考查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要注意引导学生加强积累(考查古诗文的背诵,可限于大纲推荐篇目的范围)。还要注意检查学生自学语文的能力。考试方式还要多样化。要以主观性试题为主,鼓励学生有创见,同时,要讲究主观性试题命题和阅卷的科学性。不出怪题偏题和繁琐机械的题目,不用名词术语考学生。教学评估要重视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以利于改进教学,提高质量。五 教学设备 应积极创造条件,努力为高中语文教学配备相应的设备。学校要配备充足的工具书、古今中外文学名著、其他人文科学读物、科技读物等各类图书,配备必要的教学挂图和教学辅助资料,订有相当数量的报刊,并从教学实际需要出发,配备录音带、录

8、像带、光盘等声像资料。有条件的学校还可利用网络资源。要配备一定数量的幻灯机、投影仪、电视机、收录机、录像机、计算机及其他辅助器材。有条件的学校还可装备视听教室、语音实验室、多媒体教室等。语文教师应努力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利用教学设备,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学校应加强对他们的指导和培训,鼓励支持他们开发、制作教学课件。附录: 一、重点掌握的常见文言词二、古诗文背诵篇目三、课外阅读推荐书目附录一 :重点掌握的常见文言词 (一)实词 爱 安 伯 被 倍 本 鄙 兵 病 察长 朝 池 曾 乘 城 诚 除 传 辞从 达 殆 怠 当 道 得 度 短 多发 方 非 复 负 盖 鼓 故 顾 固归 国 过

9、 何 恨 后 胡 患 或 疾及 即 既 假 间 见 解 进 尽 就举 绝 堪 克 类 怜 临 弥 名 末莫 乃 内 判 期 奇 迁 请 穷 求去 劝 却 如 若 善 稍 少 涉 胜识 使 是 适 书 孰 属 数 遂 率说 私 素 汤 涕 通 徒 图 退 亡王 望 恶 微 闻 相 谢 悉 信 兴行 幸 修 徐 许 阳 要 宜 遗 贻 易 阴 引 右 逾 狱 再 造 知 置致 质 治 诸 贼 族 卒 走 左 坐(二)虚词而 乎 其 且 然 所 为 焉 也 以矣 因 于 与 哉 则 者 之附录二 :古诗文背诵篇目 (一)古文 20篇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劝学 荀子逍遥游 庄子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过秦论

10、 贾 谊屈原列传 司马迁报任安书 司马迁陈情表 李 密兰亭集序 王羲之归去来兮辞 陶 潜谏太宗十思疏 魏 徵滕王阁序 王 勃师说 韩 愈阿房宫赋 杜 牧六国论 苏 洵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赤壁赋 苏 轼石钟山记 苏 轼项脊轩志 归有光登泰山记 姚 鼐(二)诗词曲 50首静女 诗经无衣 诗经氓 诗经湘夫人 屈 原离骚 屈 原长歌行 汉乐府孔雀东南飞 汉乐府迢迢牵牛星 古诗十九首短歌行 曹 操白马篇 曹 植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 陶 潜山居秋暝 王 维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 白越中览古 李 白蜀道难 李 白将进酒 李 白登高 杜 甫蜀相 杜 甫兵车行 杜 甫客至 杜 甫旅夜书怀 杜 甫咏怀古迹(其三) 杜

11、 甫阁夜 杜 甫登岳阳楼 杜 甫 渔翁 柳宗元石头城 刘禹锡 琵琶行 白居易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 元 稹李凭箜篌引 李 贺 过华清宫 李商隐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温庭筠锦瑟 李商隐浪淘沙(帘外雨潺潺) 李 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李 煜雨霖铃(寒蝉凄切) 柳 永桂枝香金陵怀古 王安石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 轼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 轼鹊桥仙(纤云弄巧) 秦 观苏幕遮(燎沉香) 周邦彦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 李清照书愤 陆 游临安春雨初霁 陆 游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扬州慢(淮左名都) 姜 夔窦娥冤 关汉卿长亭送别 王实甫醉太平(人皆嫌命窘) 张可久

12、哀江南 孔尚任注:有的只背诵其中一部分。 以上篇目推荐给学生背诵,教材不一定都选作课文。 白话诗文背诵篇目由教材编者和任课教师推荐。 附录三:课外阅读推荐书目(任课教师可补充推荐) 论语三国演义 罗贯中红楼梦 曹雪芹呐喊 鲁 迅女神 郭沫若子夜 茅 盾家 巴 金雷雨 曹 禺围城 钱钟书烛之武退秦师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学习本文精彩的人物语言说理透辟,善于辞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动活泼的情节。2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常识,注意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二)能力目标谈美书简 朱光潜哈姆莱特 莎士比亚堂吉诃德 塞万提斯歌德谈话录 艾克曼巴黎圣母院 雨 果欧也尼葛朗特 巴尔扎克 匹克威克外

13、传 狄更斯 复活 列托尔斯泰普希金诗选 普希金老人与海 海明威泰戈尔诗选 泰戈尔1训练学生古文句读能力和概括能力2通假字的准确识别运用(三)情感目标1正确认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2了解烛之武说服秦伯的方法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认识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烛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波澜起伏,生动活泼的情节。难点: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对左传的语言特点有所了解。解决办法1注意与已有知识联系,初中已学过曹刿论战,对左传有了一些了解,要在此基础上有所拓展。要使学生有意识地关注左传在先秦文学史上的

14、地位,并自己参看有关书籍。2引导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对左传的语言特点有所了解。课时安排 3 课时学生活动 1课前预习。 (1)借助工具书,通读原文。(2)参考有关资料,对左传在先秦文学史中的地位及左传的语言特色有所了解。(3)初步了解故事情节,特别注意对烛之武这个中心人物的把握。(4)画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及难点。2课内采用讲析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一、明确目标1疏通课文,把握课文的结构。2了解背景知识,作家、作品。二、整体感知1解题本文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主要是记公元前 630 年郑国烛之武利用秦、晋矛盾,向秦伯分析了当前的形势,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

15、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伯。秦伯不但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卫郑国,迫使晋国不得不撤兵,从而消除了郑国的危机。烛之武临危受命,不避艰险,只身说服秦君,解除国难,表现了他深明大义和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以及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2时代背景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 630 年(僖公三十年)。导致事情发生的原因有二点。其一,郑国曾二次得罪过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跑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公元前 632 年时晋、楚之战中,郑国出兵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告终。后郑国虽然即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郑伯甚至与晋侯“盈于衡雍”,但最终没有感化晋国。其二,晋秦两国联合围攻郑国,是因

16、为晋秦都要争夺霸权,均需要向外扩张,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自然要寻找这样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所以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3主要人物介绍烛之武是中心人物。虽然“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满腹的委屈和牢骚,但在国难当头,深明大义,以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只身赴敌营,以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消除了郑国的危机。不卑不亢,委婉曲折,步步深入,说服了秦伯,具有较强的感染力。佚之狐,慧眼识英雄的伯乐。“若使烛之武见秦军,师必退”,说明佚之狐对烛之武的外交才能有足够的了解,对郑、秦、晋三国的形势有充分的洞察力和预见性。郑伯,勇于自责者。当郑国所处危险境地,需烛之武退秦师时,烛之武却流露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17、的满腹委屈与牢骚。面对此,郑伯先是“是寡人之过也”以自责,从谏如流,情真意切,并欲扬先抑,设想假如郑国灭亡的话,对烛之武也无好处,这种透彻的分析,诚意的表白,终于感动了烛之武,使之临危受命,义无反顾赴敌营。4本文学习的知识点(1)熟悉课文,达到背诵。特别注意把握课文的支撑句:秦、晋围郑, 且贰于楚也。吾不解早用子,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吾其还也。(2)准确分辨一词多义。如若、论、辞、鄙、微、之等。(3)注意通假字:共供;说悦;知智;(4)正确把握词类活用词。如:鄙、东、西、敝、军等。(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1预习课文

18、(1)通读全文,作必要的阅读标记,查阅工具书,自行疏通课文。(2)标出课文的结构层次。(3)了解左传在先秦文学史中的地位,及左传的语言特色。2学生讨论,教师小结。讨论题:(1)烛之武不拘形象从哪些情节中可以看出?(2)从本文的写作特点中,看左传文学的价值。(参考答案)关于烛之武的人物形象:在第二部分中“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暗写烛之武在年轻时并没有得到重用;“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流露出他满腹的委曲和牢骚。这一情节的描写,使在郑国危于旦夕之际,郑伯由于佚之狐的推荐看到的一线希望又趋渺茫。郑伯用自责化解了烛之武的不满,使他只身卦秦。文章在有张有弛,曲折有致中显示烛之武不计个人得失,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爱

19、国精神。再有,在烛之武说退秦师的第三部分中,说理透辟,文章的主旨,决定了文章必须着意描写人物语言,使辞令引人入胜。陈辞先站在秦国的立场上说话“秦、晋围郑,郑既知之矣。”再说明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对秦国有害无益。第三部分,烛之武说退秦师。烛之武首先向秦穆公承认郑国处在危亡的境地,把这件事放在一边不再谈。然后一面说明秦国灭郑则无益而有害,舍郑则有益而无害。一面举出事例,说明晋国不可信赖,秦国不应与晋国共事,晋国得到郑国,必将进而损害秦国。烛之武利用秦、晋两国的矛盾,根据事理和事实,把秦灭郑和秦与晋共事的害处分析得十分透彻,终于说得秦穆公不仅撤兵回国,而且留下一部分人助郑防御晋。第四部分,晋师撤离郑国

20、。当晋国的监军秦国成为郑国的盟友后,晋侯毅然撤军。说帮伯而退晋师正是烛之武所要达到的目的。总结、扩展本文是一篇记述古人辞令的散文。郑国被晋、泰两个大国的军队所包围,国家危在旦夕,烛之武奉命说退秦军。他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一番说辞,使说服了秦君。撤出围郑的军队,并派兵助郑国防守,致使晋军不得已撤退,从而解除了郑国的危机。这篇文章,赞扬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能够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去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也反映了春秋时代各诸侯国之间斗争的复杂性。这篇文章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主要是记公元前 630 年郑国利用秦、晋矛盾,说退秦国围郑之师,瓦解秦、晋联盟,保住

21、了郑国的历史事实。左传的文学价值很高,作者善于突出事物的重要环节,善于用简洁的语句写出复杂纷繁的过程。左传对战争的描写尤为出色,它注意从政治上分析各方力量,写出战争的性质和起因,并由此在开始便预示出战事的胜负。在叙述交战过程时则详略有致,曲折生动,形象逼真。左传还善于用精炼的笔墨刻画出人物的细致动作和内心活动,使人物跃然纸上。左传中有许多外交辞令也很出色。这些对后代的文学,特别是对叙事、议论的文字影响甚大。本文烛之武的话虽系外交辞令,但说得透彻在理,实事求是,层层深入,简明得体,令人信服。与战国时代纵横家的危言耸听是不一样的。左传的作者能用少量文字把这些复杂曲折的意思记载得十分清楚,这种精炼的

22、文笔很值得学习。第二课时一、明确目标在波澜起伏,生动活泼的情节中,把握人物的不同性格特点,把握说理透辟,善于辞令的语言特点。二、整体感知本文情节充满了波澜,起伏跌宕。虽是一篇说理性的文章,但毫无呆板之意。人物就是在这样的情节中展示不同的性格,外交辞令,叙事描写各尽其妙。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1复述故事情节2导入新课(1)从初中已经学习的曹刿论战引发拓展,明确左传在先秦文学史上的地位,提出本课要求,对左传的语言特点要有所了解。(2)作家、作品介绍。(3)时代背景介绍。(4)进入课文内容的讨论。提问:全文中心写了件什么事?故事情节是怎样展开的?(参考答案) 全文以烛之武说退秦军为中心。

23、全文故事情节可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秦、晋围郑,既点出了战事爆发的原因,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又为下文“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了伏笔。第二部分,烛之武临危受命。郑国君决定通过外交途径来解除危机,佚之狐向郑伯推荐了烛之武。郑伯自责,情真意切感动烛之武,烛之武以国家利益为重,决定只身见秦伯。进而阐述保存郑国,对秦的好处,利用秦晋的矛盾,指出晋国的贪得无厌,灭郑之后必然要进犯秦国,使秦国意识到与郑订阅盟约不助郑的危险。终于达到秦郑为盟有的结果。烛之武奉命说秦,完全是为了郑国的利益。但在说辞中表现的则是处处为秦国着想。使秦君易于接受。一个面临亡国之危的小国使臣,面对强大国家的君主,不卑不亢,从容辞令,语言分

24、寸,恰到好处,可见语言艺术达到的水平。关于从本文的写作特点,看左传的文学价值。本文突出的写作特点有二。其一,波澜起伏跌宕有序的情节展示。其二,说理透辟,善于辞令的语言。从这些特点中,我们可以看到左传较高的文学价值。左传写了 400 多次军事行动,著名的大战如城濮之战、殽之战、邲之战、鞌之战、鄢陵之战等都写得非常出色。左传写战争,是放在大国争霸的背景下来展开的,把描写的重点放在战争的性质和起因、战前的策划和战后的影响等上,对战场的正面交锋则采用略写。这样写既写出了某种历史的必然,也有利于刻画人物。左传写战争也非常注意谋篇布局,情节曲折细致,文章波澜起伏,跌宕多姿。有时在紧张的气氛中穿插一些生动有

25、趣的情节,使文气优游不迫,摇曳多姿。左传是编年体的史书,但在文学上也是不可多得的好作品。它善于刻画人物,往往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表现人物鲜明的个性,如郑庄公的阴险虚伪、老谋深算。而且随着历史事件的进展,也写出了人物性格的发展,如晋文公的成长就是。左传中描写的人物,形象生动,性格鲜明,善良正直或险恶邪僻,无不惟妙惟肖,宛如明镜照物,妍媸毕露。语言生动活泼,简洁精妙,达到着墨少而寓意繁的效果。左传作为一部记载春秋时期历史的史书,既写了各国之间的交兵,也写了各国之间的外事来往。在写外事交往中,人物极擅外交辞令。殽之战弦高巧遇秦军的那段讲话,名为犒师,实为警告,迫使秦军不敢轻举妄动;孟明归国前明明是表

26、示改日必将兴师报仇,却说“将报君赐”。有理有节、机智横生,往往使敌国折服。它语言简洁,叙事生动,而又变化万千。这一切,都显示了它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左传无论对后代的史学或文学,都有极大的影响。在史学上,司马迁继承并发展了左传的优良传统,写成了文史兼优的史记。司马光以左传为法,写出了著名的资治通鉴等。在文学上,左传对后代散文影响尤大,很多散文家都把左传视为文章的楷模。尤其唐宋以后,古文家取法先秦,多摹左传。小说家、戏剧家都从左传吸收营养,并从中吸取创作的素材。教案示例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学习本文精彩的人物语言说理透辟,善于辞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动活泼的情节。2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常识,注意

27、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二)能力目标1训练学生古文句读能力和概括能力2通假字的准确识别运用(三)情感目标1正确认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2了解烛之武说服秦伯的方法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认识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烛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波澜起伏,生动活泼的情节。难点: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对左传的语言特点有所了解。解决办法1注意与已有知识联系,初中已学过曹刿论战,对左传有了一些了解,要在此基础上有所拓展。要使学生有意识地关注左传在先秦文学史上的地位,并自己参看有关书籍。2引

28、导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对左传的语言特点有所了解。课时安排 3 课时学生活动 1课前预习。(1)借助工具书,通读原文。(2)参考有关资料,对左传在先秦文学史中的地位及左传的语言特色有所了解。(3)初步了解故事情节,特别注意对烛之武这个中心人物的把握。(4)画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及难点。2课内采用讲析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一、明确目标1疏通课文,把握课文的结构。2了解背景知识,作家、作品。二、整体感知1解题本文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主要是记公元前 630 年郑国烛之武利用秦、晋矛盾,向秦伯分析了当前的形势,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

29、了秦伯。秦伯不但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卫郑国,迫使晋国不得不撤兵,从而消除了郑国的危机。烛之武临危受命,不避艰险,只身说服秦君,解除国难,表现了他深明大义和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以及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2时代背景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 630 年(僖公三十年)。导致事情发生的原因有二点。其一,郑国曾二次得罪过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跑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公元前 632 年时晋、楚之战中,郑国出兵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告终。后郑国虽然即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郑伯甚至与晋侯“盈于衡雍”,但最终没有感化晋国。其二,晋秦两国联合围攻郑国,是因为晋秦都要争夺霸权,均需要向外扩

30、张,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自然要寻找这样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所以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3主要人物介绍烛之武是中心人物。虽然“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满腹的委屈和牢骚,但在国难当头,深明大义,以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只身赴敌营,以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消除了郑国的危机。不卑不亢,委婉曲折,步步深入,说服了秦伯,具有较强的感染力。佚之狐,慧眼识英雄的伯乐。“若使烛之武见秦军,师必退”,说明佚之狐对烛之武的外交才能有足够的了解,对郑、秦、晋三国的形势有充分的洞察力和预见性。郑伯,勇于自责者。当郑国所处危险境地,需烛之武退秦师时,烛之武却流露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的满腹委屈与牢骚。面对此,郑伯先

31、是“是寡人之过也”以自责,从谏如流,情真意切,并欲扬先抑,设想假如郑国灭亡的话,对烛之武也无好处,这种透彻的分析,诚意的表白,终于感动了烛之武,使之临危受命,义无反顾赴敌营。4本文学习的知识点(1)熟悉课文,达到背诵。特别注意把握课文的支撑句:秦、晋围郑, 且贰于楚也。吾不解早用子,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吾其还也。(2)准确分辨一词多义。如若、论、辞、鄙、微、之等。(3)注意通假字:共供;说悦;知智;(4)正确把握词类活用词。如:鄙、东、西、敝、军等。(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1预习课文(1)通读全文,作必要的阅读标记

32、,查阅工具书,自行疏通课文。(2)标出课文的结构层次。(3)了解左传在先秦文学史中的地位,及左传的语言特色。2学生讨论,教师小结。讨论题:(1)烛之武不拘形象从哪些情节中可以看出?(2)从本文的写作特点中,看左传文学的价值。(参考答案)关于烛之武的人物形象:在第二部分中“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暗写烛之武在年轻时并没有得到重用;“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流露出他满腹的委曲和牢骚。这一情节的描写,使在郑国危于旦夕之际,郑伯由于佚之狐的推荐看到的一线希望又趋渺茫。郑伯用自责化解了烛之武的不满,使他只身卦秦。文章在有张有弛,曲折有致中显示烛之武不计个人得失,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爱国精神。再有,在烛之武说退秦师的

33、第三部分中,说理透辟,文章的主旨,决定了文章必须着意描写人物语言,使辞令引人入胜。陈辞先站在秦国的立场上说话“秦、晋围郑,郑既知之矣。”再说明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对秦国有害无益。第三部分,烛之武说退秦师。烛之武首先向秦穆公承认郑国处在危亡的境地,把这件事放在一边不再谈。然后一面说明秦国灭郑则无益而有害,舍郑则有益而无害。一面举出事例,说明晋国不可信赖,秦国不应与晋国共事,晋国得到郑国,必将进而损害秦国。烛之武利用秦、晋两国的矛盾,根据事理和事实,把秦灭郑和秦与晋共事的害处分析得十分透彻,终于说得秦穆公不仅撤兵回国,而且留下一部分人助郑防御晋。第四部分,晋师撤离郑国。当晋国的监军秦国成为郑国的盟友

34、后,晋侯毅然撤军。说帮伯而退晋师正是烛之武所要达到的目的。总结、扩展本文是一篇记述古人辞令的散文。郑国被晋、泰两个大国的军队所包围,国家危在旦夕,烛之武奉命说退秦军。他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一番说辞,使说服了秦君。撤出围郑的军队,并派兵助郑国防守,致使晋军不得已撤退,从而解除了郑国的危机。这篇文章,赞扬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能够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去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也反映了春秋时代各诸侯国之间斗争的复杂性。这篇文章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主要是记公元前 630 年郑国利用秦、晋矛盾,说退秦国围郑之师,瓦解秦、晋联盟,保住了郑国的历史事实。左传的文学价值

35、很高,作者善于突出事物的重要环节,善于用简洁的语句写出复杂纷繁的过程。左传对战争的描写尤为出色,它注意从政治上分析各方力量,写出战争的性质和起因,并由此在开始便预示出战事的胜负。在叙述交战过程时则详略有致,曲折生动,形象逼真。左传还善于用精炼的笔墨刻画出人物的细致动作和内心活动,使人物跃然纸上。左传中有许多外交辞令也很出色。这些对后代的文学,特别是对叙事、议论的文字影响甚大。本文烛之武的话虽系外交辞令,但说得透彻在理,实事求是,层层深入,简明得体,令人信服。与战国时代纵横家的危言耸听是不一样的。左传的作者能用少量文字把这些复杂曲折的意思记载得十分清楚,这种精炼的文笔很值得学习。第二课时一、明确

36、目标在波澜起伏,生动活泼的情节中,把握人物的不同性格特点,把握说理透辟,善于辞令的语言特点。二、整体感知本文情节充满了波澜,起伏跌宕。虽是一篇说理性的文章,但毫无呆板之意。人物就是在这样的情节中展示不同的性格,外交辞令,叙事描写各尽其妙。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1复述故事情节2导入新课(1)从初中已经学习的曹刿论战引发拓展,明确左传在先秦文学史上的地位,提出本课要求,对左传的语言特点要有所了解。(2)作家、作品介绍。(3)时代背景介绍。(4)进入课文内容的讨论。提问:全文中心写了件什么事?故事情节是怎样展开的?(参考答案)全文以烛之武说退秦军为中心。全文故事情节可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

37、,秦、晋围郑,既点出了战事爆发的原因,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又为下文“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了伏笔。第二部分,烛之武临危受命。郑国君决定通过外交途径来解除危机,佚之狐向郑伯推荐了烛之武。郑伯自责,情真意切感动烛之武,烛之武以国家利益为重,决定只身见秦伯。进而阐述保存郑国,对秦的好处,利用秦晋的矛盾,指出晋国的贪得无厌,灭郑之后必然要进犯秦国,使秦国意识到与郑订阅盟约不助郑的危险。终于达到秦郑为盟有的结果。烛之武奉命说秦,完全是为了郑国的利益。但在说辞中表现的则是处处为秦国着想。使秦君易于接受。一个面临亡国之危的小国使臣,面对强大国家的君主,不卑不亢,从容辞令,语言分寸,恰到好处,可见语言艺术达到的水

38、平。关于从本文的写作特点,看左传的文学价值。本文突出的写作特点有二。其一,波澜起伏跌宕有序的情节展示。其二,说理透辟,善于辞令的语言。从这些特点中,我们可以看到左传较高的文学价值。左传写了 400 多次军事行动,著名的大战如城濮之战、殽之战、邲之战、鞌之战、鄢陵之战等都写得非常出色。左传写战争,是放在大国争霸的背景下来展开的,把描写的重点放在战争的性质和起因、战前的策划和战后的影响等上,对战场的正面交锋则采用略写。这样写既写出了某种历史的必然,也有利于刻画人物。左传写战争也非常注意谋篇布局,情节曲折细致,文章波澜起伏,跌宕多姿。有时在紧张的气氛中穿插一些生动有趣的情节,使文气优游不迫,摇曳多姿

39、。左传是编年体的史书,但在文学上也是不可多得的好作品。它善于刻画人物,往往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表现人物鲜明的个性,如郑庄公的阴险虚伪、老谋深算。而且随着历史事件的进展,也写出了人物性格的发展,如晋文公的成长就是。左传中描写的人物,形象生动,性格鲜明,善良正直或险恶邪僻,无不惟妙惟肖,宛如明镜照物,妍媸毕露。语言生动活泼,简洁精妙,达到着墨少而寓意繁的效果。左传作为一部记载春秋时期历史的史书,既写了各国之间的交兵,也写了各国之间的外事来往。在写外事交往中,人物极擅外交辞令。殽之战弦高巧遇秦军的那段讲话,名为犒师,实为警告,迫使秦军不敢轻举妄动;孟明归国前明明是表示改日必将兴师报仇,却说“将报君赐

40、”。有理有节、机智横生,往往使敌国折服。它语言简洁,叙事生动,而又变化万千。这一切,都显示了它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左传无论对后代的史学或文学,都有极大的影响。在史学上,司马迁继承并发展了左传的优良传统,写成了文史兼优的史记。司马光以左传为法,写出了著名的资治通鉴等。在文学上,左传对后代散文影响尤大,很多散文家都把左传视为文章的楷模。尤其唐宋以后,古文家取法先秦,多摹左传。小说家、戏剧家都从左传吸收营养,并从中吸取创作的素材。第三课时一、明确目标总结全文,归纳文言知识,扩展知识。二、整体感知本文从秦、晋联合出兵围郑起,到秦、晋分别撤军离郑止,情节紧凑完整、波澜起伏,记叙简洁,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41、学习本文,就要着重领会以下几点:1学习本文精彩的人物语言。2起伏跌宕,生动活泼的情节设计。3有关古汉语常识。三、重点、难点的学习目标完成过程以训练式,分类归纳有关古汉语常识1通假字(1)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同“供”。供给。句意是:秦国的外交使臣经过郑国,郑国可以供给他们所缺少的物资粮秣等物。)(2)秦伯说。(说,同“悦”。句意是:秦穆公听了很高兴。)(3)失其所与,不知。(知,同“智”。句意是:失掉了盟国,不是聪明。)2古今异义词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人,一个代词“夫”与名词“人”表达:“那个人”之意。今常为一词,尊称一般人的妻子。)亦去之。(去,离开。今常用于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或过

42、去的时间。)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行李,出使的人。今常用于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箱子、网篮等。句意是:秦国的外交人员经过郑国,郑国可以供给他们缺少的资粮。)3一词多义封 (1)既东封郑(做疆界,动词) (2)肆其封(疆界,名词)之 (1) 唯君图之(代词,指阙秦以利晋)(2)子犯请击之(代词,代秦军)(2)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助词“的”)(4)烛之烛(介于姓、名之间的助词)(5)臣之壮也(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其 (1)君知其难也(他的,代词) (2)吾其还也(表希望的语气副词)(3)以其无礼(郑国,代同)以 (1)敢以烦执事(拿,介词) (2)以乱易整(用,介词)(3)以其无礼(因,介词

43、)4词类活用越国以鄙远。(鄙,名词作动词,作为边邑。句意是,越过别国而以远处地方为自己的边邑。)既东封郑。(东,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面。句意是,既然晋国把郑国作为东西的疆界。)肆其西封。(西,方位名词作定语,向西面。句意是:扩展它西面的疆界。)因人之力而敝之。(敝,形容词作动词,损害。句意是: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伤害他。)晋军函陵。(军,名词作动词,驻扎。句意是:晋军屯驻在函陵。)5古汉语句式(1)判断句邻之厚,君之薄也。(“也”表判断。句意是:邻国的势力雄厚了,也就是您秦国的势力削弱了。)以乱易整,不武。(否定判断句。句意是:用自相冲突改变步调一致,不是威武。)(2)倒装句夫晋何厌之有

44、。(宾语前置句。句意是:晋国哪有满足的时候。)佚之狐言于郑伯。(介词结构后置句,句意是:佚之狐对郑文公说。)(3)省略句许之。(省略主语“烛之武”。句意是:烛之武应许了他。)敢以烦执事。(“以”后省略了宾语“之”代亡郑的事。句意是:请拿此事麻烦您的左右。)总结、扩展 正确把握文言文的文意,并正确进行分析评价,就要掌握评价文意的方法和技巧。这是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了解文章的历史背景,这对准确地理解,分析和评价文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了解作者生平及概况,正确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如作品的思想内容,才能做出正确的分析和评价。3从内容到结构对文章进行整体把握,这是进行分析评价的基础。对记叙性的文章,要

45、重点搞清人物、事件,前因与后果,记叙与议论;对议论的文章,要把握文章的观点,正确理解观点与材料的关系。4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具体地历史地,实事求是地分析作品的思想意义。如此,我们才能正确把握文意,并准确进行分析评价。布置作业 1写一段能表达人物个性的语言片断,要求 300 字左右。2辨析下列多义词的意思。注意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若:1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似乎,好像)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假如)3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你)说:1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陈述)2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杂说一种文体)3秦伯说,与郑人盟(喜欢,高兴)辞:1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推辞)2停数日,辞去(告别)3不辞劳苦(推托)鄙:1顾不如蜀鄙之僧哉(边远的地方)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边境)3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浅陋)微:1则名微而众寡(细小,轻微)2微闻鼠有作作索索(暗暗地)3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稍微,略微)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如果没有,如果不是)之:1辍耕之垄上(往,到)2子犯请击之(他们指秦军)3是寡人之过也(的)4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助词,不译)附:板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 国势严峻 秦晋围郑中心人物 临危授命 弃积怨担国忧亡郑有利于晋烛之武 说服秦伯 借秦立场存郑无害于秦 离隙秦晋郑秦结盟大功告成晋师撤离教案点评:本文是左传中的名篇。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初中教育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