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原型启发在中学作文教学中的运用语文教研组 卢瑞艳内容提要:作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老、大、难”问题,本文将借助心理学中的原型启发概念探讨作文教学中原型的选择、原型的运用,期望借此探讨一条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技能的方法。关键词:原型、原型启发、作文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可谓是一个让教师、学生都头疼的难题。俗话说“ 万事开头难”,学生在开始写作时头脑中就是一个大问号,他们不知道怎样从整体上构思自己的作文,怎样从自己的那一点点阅历中挖掘出带有闪光点材料,即使老师在写作之前介绍了各种文体的写作特点、构成要素、写作步骤,他 们的大脑仍像一个找不到 钥匙的宝库。我们认为在作文教学中用原型启发对于拓展
2、学生的思维,提高他们的写作技能有一定的作用。、原型启发的基本概念与原理原型启发是联想心理学的一个概念。原型指对解决问题有启发作用的事物。原型启发所反映的教学思想是“ 教师通过阐 明学生经验中的实例,引起学生联想而对别人的经验有所领悟”。(1)也就是说教师在利用原型对学生进行启发时应以学生的经验即他们原有的认知水平为基础,从而达到“领 ”和“ 悟”即了解、掌握 别人的经验成果并内化为自己的经验。奥苏贝尔的“同化” 理论认为认识结构的构成遵循不断分化和综合贯通的原则。新知识的学习以已有认识结构为基础,其过程就是“ 同化” 的过程,结果是习得的知识观念获得心理意义。 (2)作文教学中的原型启发就是在
3、学生原来的知识结构中提供一种新知识使之同化为更为高度分化的认知结构,提高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谋篇布局、谴词 造句等能力。对原型的运用并不是简单的给学生呈现几个范例或发给一些资料让他们自己研究。尽管发现式学习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但由于学生个体在认识过程中具有间接性、引导性的特点,因此教师的指导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奥苏贝尔也主张在课堂教学中以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为主要形式,这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快捷、有效的途径。首先,教师提供的原型必须有其属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部分,使学生能够“ 知”,又要有其超出学生认知结构的内容,是学生“不知”。只有让学生认识到知与不知的矛盾中,产生出问题、疑问,才能引起他们的学习 需
4、求,完全被学生知或不知的东西都不能充分的调动起他们求知欲。在选取原型时应至少有两个,通过比较它们的异同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触类旁通。教师的作用就是从原型中找出学生未知的部分或是引导他们发现自己未知的部分,做到“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疑的产生可以通过以下两个途径:1、 所选原型反映的信息与学生原有生活经验相违背,引起问题情景,产生矛盾。2、 所选定的几个原型分别包含了对同一事物的不同评价、不同结论,从而引起学生思索。当然这要求教师对学生的现有认识水平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其次,利用原型时应遵循“一课一得”的原则,提出具体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在具有学习期待的同时把活动指向确定的方向。在学习进行到一定
5、程度时教师应适时对知识经验作出概括总结,使学生从对“ 个别的”、 “特殊的”学习迁移到“ 共的” 、“普遍的” 学习。、原型启发的具体运用教学中提倡“ 教是为了不教 ”即是强调学习方法与技巧的 讲授。基于这一点,在作文教学中利用原型时应侧重从学习策略的角度,因此我们的学习任务可试着从以下几方面提出:1、学会观察中学生在写作时总觉得无话可说,其实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就蕴涵着大量的作文材料。正如罗丹所说不是缺少美,缺少的是对美的发现。原型不是教学生观察什么,而是怎 样观察。学习别人怎样从生活中选取典型, 选择观察角度及方法。如同是表现人物的生存环境,精神状 态,鲁迅在写润土时是从语言的角度即他对“自己
6、” 称呼的变 化;写祥林嫂则是从是外貌的角度,主要是她眼睛的几次变化。教师通过对 范文的分析,再 结合一些基本的观察理论与方法指导学生为自己的作文寻找合适的观察点。原型主要是教给学生方法,观察能力更多的还是在实践中形成。2、学会创造性的思维原型启发实现的途径就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所选范例的模仿。模仿不等于抄袭。其实任何形式的学习开始都有一个“摹” 的过程, 这就好比练字, “摹” 到一定功夫自然也就能“临” 了。可以说模仿是创新的基础,关 键是看教师怎样在学生模仿的过程中培养其创新思维的能力。创新思维具有发散性、独特性、变通性的特点,在思维过程中它们并没有明显的界限。下面将试以实例浅析怎样在原
7、型启发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选定几首表现“ 母爱”的 歌曲,启 发学生发散思维。这里初定的有两地书母子情、烛光里的妈妈、 小背篓 。教 师先用追问的形式向学生设疑,激起他 们的学习动机。如这几首歌都是表现“ 母爱” 的,为什么有的深情、有的低沉、有的 轻松、明快。它 们在表现这一主题时角度和表现手法有何不同。同学 们只知道歌是拿来唱的,却不想还有这么多的讲究。在看到学生达到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时,教 师给出提示, 两地书母子情通过对比的手法表现母亲对远方儿子的挂念,所以唱起来显得深情款款。其中有母亲对“ 我”的挂念与“我” 对母亲的想念对比;不同季节所引起的人物思想感情变化的对
8、比;动物活动与人物活动的对比。 烛光里的妈妈通过描写母亲外貌特征的变化表现母亲对子女的操劳。从儿女的角度唱时就显得低沉。 小背篓则是通过记述童年的一些甜蜜回忆和趣事表达这一主题,所以音调就比较轻松、明快。 经过老师的提示后,学生们认识到同一主题也可采用多种手法来表现,定下不同的情感基调。 这样学生的思维便由单一化向多样化发展。在运用音乐作品指导作文教学时,教师应选取一些耳熟能详,曲、词的创作及结构结合都比较优秀的作品。还应注意创 造良好的音乐欣赏意境。、学会有机组织材料组织材料主要是指对材料的取舍、详略安排等。如 选取黄河浪的故乡的榕树与刘再复的榕树,生命的进行曲进行内容比较。两篇文章都以榕树
9、作为托借物表达自己对故乡的眷恋之情。前者借榕树抒写对庇荫 和养育自己的故乡的眷恋之情。因此侧重于写榕树的奇趣和枝叶浓密,突出它给人带来欢乐详和诗一般的生活;后者借榕树书写对故乡旺盛生命力与勇于拓展,顽强无畏精神的赞美与崇敬之情。因此侧重写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下榕树的生存特色,突出它的旺盛的生命力和勇于拓展的精神。 (3)对于同一题材的创作为什么在内容上会出现如此大的变化?教师给学生提示:文章材料的选取主要从作者的主旨出发,尽管事物是复杂的、多面的,也 应根据文章的立意选取最能表现主旨的材料。学生在理性、感性上都有了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在 组织材料时就不会感到那么难以驾驭了。除了学习一些精选的范例外,通过对同学或自己的作文的理解、分析也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他们真切体会作文的妙处。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习作欣赏策略。随着现代化教学手法的不断发展,原型的外延也在扩大,只要教师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有效的利用它,对于提高中学生的写作能力水平是能够起到一定作用的。但在教的过程中需要教师灵活运用,切勿陷入模式化的境地。(1)转引自熊梅启发式教学原理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31 页(2)林荣德:学习理论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184 页(3)许洪君:比较阅读的基本形式阅读与写作2001 年 222 期,46 页